Ⅰ 因為他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溫習功課 怎麼用英文表達
because he needs more time to review his lessons.
Ⅱ 科學家們的發明故事
科學家發明的故事(1):
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
愛迪生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因為他有電燈、留聲機、電影和蓄電池等一千多種發明成果,所以人們稱他為「發明大王」、「魔術師」。
愛迪生最大的功績是發明了電燈,然而在他的發明創造中,最引起當時社會震驚的,莫過於留聲機了。在1877年秋天,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轟動了整個紐約,各家報館的新聞記者,像潮水般地涌來報道這一特大新聞。
這一發明一經傳出,激起當時社會急速而巨大的狂熱達數月之久,鐵路特開專車前去參觀,許多人開始不相信這個發明,疑心他是先在裡面藏了個什麼會說話的東西騙人的
有個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對著收音盤背誦《聖經》中的一串專門名詞,當這些名詞一字不漏的從機器中重復出來時,人們才相信這東西確實不是虛假的,並且齊聲稱奇,報紙把留聲機稱之為19世紀的奇跡。
然而,愛迪生這項著名的發明構思,卻是幸福的偶然性促成的。
一次,愛迪生一人在靜靜的實驗室里研究改善在紙帶上列印符號的電報機。這時,電報機內的一種單調的聲音吸引了他。
在試圖排除這種聲音時,愛迪生出乎意料地發現,這是紙帶在小軸的壓力下發出的聲音。在改變小軸的壓力時,聲調的高度也隨之變化。這就使他產生了一個念頭:藉助運動載體上深度不同的溝道來記錄和回收聲音。
無獨有偶,愛迪生在另一次試驗電話的時候,發現傳話筒里的膜板,隨話聲而震動。他找了一根針,豎立在膜板上,用手輕輕按著上端,然後對膜板講話。實驗證明,聲音愈高,顫動愈快;聲音低,顫動就慢。這個發現,更奠定了他發明留聲機的決心。
幾天後,愛迪生就畫出了草圖,並立即和助手干起來。留聲機的主要部件,是一個金屬圓筒,圓筒邊上刻有螺旋槽紋,把它按在一根長軸上,長軸一頭裝著曲柄,搖動曲柄,圓筒就會相應地轉動。
此外,還有兩根金屬小管,管的一頭裝有一塊中心有鈍頭針尖的膜板。經過無數次的改造,世界上第一台留聲機誕生了。愛迪生回憶說:「我大聲說完一句話,機器就回放我的聲音。我一生從未這樣驚奇過。」
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之初,就一改再改。十年過後,他又從架子上的塵埃中把留聲機取下來,要繼續改善它,他僅在留聲機上的發明專利權就超過了一百項。他是耳聾之人,能發明這樣一個發聲的機器已是令人驚異了。
當我們看到這天的留聲機時,不要忘記這上頭滲透著愛迪生無數辛勤勞動的心血。實質上,在一個多世紀以來,留聲機所掀起的禮貌和發明巨浪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電唱機、磁帶錄音機、磁帶錄像機、激光聲像機……相繼問世,追溯其源頭,不都是來自愛迪生的偉大發明嗎?
科學家發明的故事(2):
電話的發明
貝爾,就是發明電話的人。他1847年生於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製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工電報,並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應對面的交談。於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工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
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
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後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
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
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製成了電話機。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那裡來!」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貝爾成為電話發明的專利人。
貝爾一生獲得過18種專利,與他人合作獲得12種專利。他設想將電話線埋入地下,或懸架在空中,用它連接到住宅、鄉村、工廠……這樣,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電話。這天,貝爾的設想早已成為現實。
科學家發明的故事(3):
避雷針的發明
歷史上關於避雷針的發明,有一段廣為人知的故事。1752年,46歲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用綢子做了一個風箏,並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天氣里用麻線把風箏放上天空,麻線下端系了一把金屬鑰匙,當雨水把麻線澆濕以後就變成了導電體。
這時,他把手靠近鑰匙,突然看到電火花在鑰匙和手指之間跳過,同時,手指感到一陣刺痛。這個實驗證明了天空中打雷實際上就是一種大規模的放電現象。
由此,使富蘭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築物上裝一根金屬導線,導線下端接地,根據尖端放電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築物遭到雷擊的危險。這就導致了避雷針的發明。由於避雷針的發明,人類生活的世界就多了幾分安全。
關於避雷針的發明,似乎是一個偶然事件。一個巧合提醒了一位偉人突發奇想,導致了發明和創造。
(2)以便於他有更多時間忙於他的發明擴展閱讀: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米蘭鎮,逝世於美國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發明家、企業家。
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電氣工程研究的實驗室來進行從事發明專利而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人。他發明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電燈對世界有極大影響。
他一生的發明共有兩千多項,擁有專利一千多項。 愛迪生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9名。
主要成就
留聲機
1877年,愛迪生發現電話傳話器里的膜板隨著說話聲會引起振動的現象,便拿短針作了試驗,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顫動。那麼,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先的說話聲音,於是他開始研究聲音重發的問題。
8月15日,愛迪生讓助手按圖樣制出一台由大圓筒、曲柄、受話機和膜板組成的「怪機器」,製成之後,愛迪生取出一張錫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紋的金屬圓筒上,讓針的一頭輕擦著錫箔轉動,另一頭和受話機連接
然後愛迪生搖動曲柄,對著受話機唱歌,之後把針又放回原處,再搖動曲柄,接著機器就回放出愛迪生的聲音。12月,愛迪生公開展示這台「錫箔筒式留聲機」,轟動了全世界。
電燈
與人們通常的認識恰恰相反,最初電燈的發明者不是愛迪生,愛迪生是改進了電燈。早在1801年,英國一位名叫漢弗里·戴維的化學家就在實驗室中用鉑絲通電發光
1810年,他又發明了用兩根通電碳棒之間發生的電弧而照明的「電燭」,這算是是電燈的最早雛形。另一位英國電技工程師約瑟夫·斯旺經過近30年的研究,於1878年12月製成了以碳絲通電發光的真空燈泡。
當年有關斯旺的電燈泡的報道給了愛迪生以很大啟發。1879年10月,愛迪生終於成功製成了以碳化纖維作為燈絲的白熾燈泡,稱之為「碳化棉絲白熾燈」,隨後大量投產,並成立公司設立發電站和輸電網等相應基礎設施,很快使電燈在美國被普遍使用。
期間,他不斷改進技術,最終確定以鎢絲作為燈絲,稱之為「鎢絲燈」,並定型使用至今,愛迪生也由此成為公認的電燈發明者。
參考資料:網路—愛迪生
Ⅲ 富蘭克林的生平及他所有的發明
人物生平
本傑明·富蘭克林的父親若西亞·富蘭克林(Josiah Franklin)生於1657年,是英格蘭北安普頓郡的一個鐵匠家庭之子。母親艾比亞·富爾家(Abiah Folger)則是在1667年時出生於一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學校教師家庭。若西亞·富蘭克林於1677年在英格蘭首次結婚,生下數名兒女後,在1683年舉家離開英格蘭移居波士頓,以售賣雜貨為生。之後他首任妻子去世,再娶的妻子艾比亞在波士頓生下本傑明·富蘭克林。
1706年1月17日,本傑明.富蘭克林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頓。他的父親原是英國漆匠,當時以製造蠟燭和肥皂為業,生有十七個孩子,富蘭克林是最小的兒子。富蘭克林八歲入學讀書,雖然學習成績優異,但由於他家中孩子太多,父親的收入無法負擔他讀書的費用。所以,他到十歲時就離開了學校,回家幫父親做蠟燭。富蘭克林一生只在學校讀了這兩年書。十二歲時,他到哥哥詹姆士經營的小印刷所當學徒,自此他當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學習從未間斷過,他從伙食費中省下錢來買書。同時,利用工作之便,他結識了幾家書店的學徒,將書店的書在晚間偷偷地借來,通宵達旦地閱讀,第二天清晨便歸還。他閱讀的范圍很廣,從自然科學、技術方面的通俗讀物到著名科學家的論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都是他閱讀的范圍。
1736年,富蘭克林當選為賓夕法尼亞州議會秘書。1737年,任費城副郵務長。雖然工作越來越繁重,可是富蘭克林每天仍然堅持學習。為了進一步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外國語,先後掌握了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廣泛地接受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先進成果。為自己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傑明·富蘭克林1743年開始籌備一家學院,八年後學院成立,即為賓州大學的前身。與此同時,他開始研究電及其他科學問題。
1748年:本傑明·富蘭克林退出了他的印刷生意,不過他仍然能從他的合夥人手中分得印刷店可觀的利潤,亦因此有時間進行他各項發明和研究,當中包括了他對電的研究。他發現電荷分為「正」、「負」,而且兩者的數量是守恆的。據稱在1752年,富蘭克林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雷雨天氣中放風箏,以證明「雷電」是由電力造成。這是一項非常危險的試驗,事實上,同時期有其他科學家進行類似的實驗時被電擊致命(參見格奧爾格·威廉·里奇曼)。至今仍有不少人對於本傑明·富蘭克林當年是否真的進行了這樣的實驗,或實驗到底是如何進行,還心存疑慮。事實上,美國Discovery頻道《流言終結者》節目在第4季第5集利用實驗證明了如果本傑明·富蘭克林真的把手靠近導下了雷電的鑰匙,他將會被直接殺死。但沒有爭議的是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了避雷針;倫敦皇家學會(英國)亦為表揚富蘭克林對電的研究,在1753年選他為院士。
除了研究電以外,本傑明·富蘭克林對氣象學亦有所貢獻。為了替他的報章尋找新聞,他經常到農夫市場去收集消息。他發現風暴經常在某地出現,然後在別的地方亦有風暴。他相信兩者可能其實是同一個風暴,因此提出風暴會移動,最後衍生了日後出現的天氣分析、天氣圖,改變了單純依靠目測預報的方法。
1751年本傑明·富蘭克林在賓夕法尼亞州成立了一家醫院。這醫院實際上是聖殿騎士團的活動基地,富蘭克林本人此時已經是聖殿騎士的高級成員。
本傑明·富蘭克林同時是一名出色的公職人員。不過他亦因為曾以權力替親人謀求進升,使他的公務生涯蒙上污點。他最重要的政治成就包括改革北美的郵政系統,以及出任外交職位,分別代表北美殖民地與宗主國英國打交道,以及之後出使法國。
1754年,他率領賓夕法尼亞州代表參加在紐約州奧爾巴尼舉行的殖民地大會,提出各殖民聯合的計劃。雖然當時計劃沒有被接納,但當中的不少內容之後被放進了美國憲法內。1757年,他代表賓夕法尼亞州人到英國向英王陳述,居住了五年,期間向英國人民及政府官員闡述了殖民地的狀況和意見。牛津大學因為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在這段時間頒贈他榮譽博士學位。他亦是在這段時間為William Franklin奔走,使他成功當上新澤西州的州長。
正當他在科學研究上不斷取得新成果的時候,美國獨立戰爭的勢頭愈演愈烈。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他毅然放下了實驗儀器,積極地站在了斗爭的最前列。從1757到1775年他好多次作為北美殖民地代表到英國談判。獨立戰爭爆發後,他還參加了第二屆大陸會議以及《獨立宣言》的起草工作。1776年,已經七十高齡的富蘭克林又遠涉重洋出使法國,贏得了歐洲人民對北美獨立戰爭的支援。1787年,他積極參加美國憲法的制定工作,並組織了反對奴役黑人的運動。
富蘭克林在55歲那年准備退出政壇,悉心研究科學,但是賓夕法尼亞立法機關派他去倫敦解決一起有關土地征稅的爭端。當時佩恩家族拒絕為他們佔有的大片土地繳稅。富蘭克林本來估計這只是一次短暫的旅行,沒想到一走就是7年。當他返回美國時,正值費城進行州議會選舉。在這之前,他已經連續14年擔任州議會的議員,但這一次他卻落選了,因為領主佩恩家族極力要毀掉他的政治前途。富蘭克林和其他人決定向英王請願,把賓夕法尼亞變成英國的直轄殖民地,從而永久地剝奪佩恩家族的控制權。盡管已經不是議員,可州議會還是委託富蘭克林前往英國交涉,這次旅程歷時達10年之久。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又陷入了另一場糾紛中。1765年英國議會通過一項法案,要對殖民地的各種印刷品征稅,由於付稅憑證是一枚印花,因此這一法案被稱為《印花稅法案》。在英國本土早就開始徵收相似的稅種,富蘭克林幾年前也曾提出這一建議。但是1765年的政治氣氛已經發生變化。《印花稅法案》在美國街頭引起了騷亂,民眾紛紛發表激烈的反對演講,斥責這一專制行為。由於當時富蘭克林的兒子威廉已經擔任了新澤西州的州長,所以不少人認為富蘭克林是《印花稅法案》的罪魁禍首之一。在費城富蘭克林位於市場街的寓所,他的妻子德博拉由於害怕民眾的憤怒情緒爆發甚至為自己配備了手槍。
富蘭克林一開始企圖與英國政府達成某種妥協,但執政者置之不理。當他明白《印花稅法案》將影響英美間的關系後,堅定地提出必須廢除這一法案。1766年2月13日,富蘭克林來到眾議院論述廢除《印花稅法案》的理由。在長達4小時的時間里,面對著眾議員富蘭克林答復了174個問題。後來英國哲學家伯克描述了這場戲劇性的答辯,說那就像是一位大師在回答一群學生的提問。富蘭克林提醒議會,美國人一直把自己視為英國人,只要他們受到尊重就會一如既往地支持英國。幾星期後《印花稅法案》被廢除,美國人把富蘭克林視為英雄。但是英國並沒有放棄向殖民地征稅的想法,不久新稅種又出現了。為了強制征稅,英國甚至派遣部隊進駐美國,費用自然由殖民地居民承擔。局勢再度緊張。富蘭克林預料形勢將會惡化,一場殖民地居民和英國人之間的戰火即將點燃。不久波士頓人和英國士兵之間發生了口角,雙方先是互擲雪球,結果最後沖突發展過大致5人喪生。波士頓人被激怒了,他們將600磅的英國茶葉倒入港口。幾年前美國人幾乎不會想到「獨立」這種字眼,但這時宣告獨立似乎成為唯一可行的辦法。富蘭克林一直希望不要出現這樣的局面。馬薩諸塞州聘請效忠英國的富蘭克林擔任駐倫敦代表,但托馬斯·哈欽森州長卻否決了這項任命。當時富蘭克林斷言,派遣更多的英軍去波士頓,只能證明英國對殖民地的敵意,後來他獲知這些部隊都是哈欽森州長要求部署的。哈欽森曾多次寫信給英國的官員,批評馬薩諸塞州的局勢,並建議剝奪殖民地區所謂的英國式自由。幾年之後,也就是1772年,這些信件傳到了富蘭克林手中。他把它們交給馬薩諸塞的朋友看,請他們在殖民地官員中秘密傳閱,但不要公開。他的這種要求顯然過於天真,結果這些信件被公開出來,自然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憤怒的波士頓人寫下請願書,要求罷免哈欽森,讓富蘭克林代表他們向英王請願。富蘭克林接受了這項使命。而哈欽森則要求捍衛他的名譽。這件事傳到倫敦後也引起了一場混亂,英國人想弄明白究竟是哪個叛徒把這些私人信件交到了殖民地居民的手中。他們排出了幾個可疑分子。富蘭克林自然不希望暴露自己。但當他的一位朋友也被列為嫌疑人時,富蘭克林感到自己有必要站出來承認是他公開了這些信件。1774年1月11日,在富蘭克林68歲生日前6天,他接到一份來自倫敦樞密院的邀請。邀請信措辭友好,富蘭克林以為樞密院將考慮接受民眾的請願,請他接替哈欽森州長的職務。但是3個星期後,當富蘭克林走進樞密院時才發現他要面對的是有關泄露哈欽森信件的調查。樞密院里坐滿了議員和旁聽者,高爾勛爵主持聽證會。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里,富蘭克林站在那裡接受副檢察長韋德伯恩的訓斥。熱衷辱罵的韋德伯恩是個蘇格蘭人,他對富蘭克林進行了肆意惡毒的人身攻擊。聽證會結束後,富蘭克林鎮靜地走了出來,一語未發。過去富蘭克林的殖民地同胞批評他過於傾向英國,而英國人卻譴責他過於美國化。在富蘭克林准備離開英國時,他收到了妻子德博拉去世的消息。這讓他非常痛苦,盡管他曾經勸妻子到倫敦與他團聚,但德博拉不願漂洋過海。多年來在他們兩地分居,漫長歲月中正是她那些執著的信維系著他們的婚姻。
1775年3月,從英國倫敦回到北美洲。之後於費城,他被選為英國北美殖民地大陸會議的成員,協助起草《美國獨立宣言》。1776年,富蘭克林被派到法國任代表美國的專員,一直至1785年。其間他很受法國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有些富有的法國家族甚至流行以他的畫像裝飾畫廊。本傑明·富蘭克林出使法國十分成功,取得對初生美國來說非常重要的法、美軍事同盟,以及談判簽訂了1783年的《1783年巴黎條約》。當本傑明·富蘭克林在1785年回到美國時,他對美國獨立所作出的貢獻只在華盛頓之下。
本傑明·富蘭克林亦是反對蓄奴的先驅。他從法國回國不久後即成為一個反對奴隸制,尋求釋放被非法禁錮的黑人的組織主席。
1787年,已經退休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出席了修改美國憲法的會議,成為唯一同時簽署美國三項最重要法案文件的建國先賢。這三份文件分別是:《獨立宣言》,《1783年巴黎條約》,以及1787年的《美國憲法》。在這一年,富蘭克林捐款修建了以他命名的富蘭克林·馬歇爾大學。
富蘭克林度過的最後一個冬天是在親人環護中度過的。1790年4月17日,夜裡11點,富蘭克林溘然逝去。那時,他的孫子本傑明·譚波爾正陪在他的身邊。4月21日,費城人民為他舉行了葬禮,兩萬人參加了出殯隊伍,為富蘭克林的逝世服喪一個月以示哀悼。富蘭克林的墓碑上只有簡單的一句話:「印刷工富蘭克林」。
榮譽成就
電學貢獻
富蘭克林對物理學的貢獻主要在電學方面,是探索電學的先驅者之一。
為了對電進行探索,他曾經作過著名的「風箏實驗」,在電學上成就顯著,為了深入探討電運動的規律,創造的許多專用名詞如正電、負電、導電體、電池、充電、放電等成為世界通用的詞彙。他借用了數學上正負的概念,第一個科學地用正電,負電概念表示電荷性質。並提出了電荷不能創生、也不能消滅的思想,後人在此基礎上發現了電荷守恆定律。具體表現為:
1.說明各種電現象的理論,最早提出電荷守恆定律。
就在一個簡單的放電實驗中,富蘭克林取得了第一個重要發現。他讓A、B兩人分別站在木箱上,用萊頓瓶分別使他們帶上玻璃電和松香電,又讓A、B向站在地上的第三個人C放電,結果都有火花閃現。但是如果A、B帶電後先互相握手,再向C放電,結果都沒有火花閃現。富蘭克林由此發現玻璃電和松香電可以互相抵消,於是總結出電荷有兩類,他把玻璃電叫做正電,把松香電叫做負電,分別用「+」、「-」符號來表示。並提出了電的單流體學說,他認為:每個物體都有一定量的電,電只有一種。摩擦不能創造出電,只是使電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它們的總電量不變。物體上帶過量電的稱為帶正電,不足的稱為帶負電。由於這些概念的引入,使電成為可以定量的物理量了。
2.揭開雷電現象的秘密,製作了避雷針
在1749年到1751年間,富蘭克林仔細觀察和研究了雷、閃電和雲的形成,提出了雲中的閃電和摩擦所產生的電性質相同的推測。1752年他在費城進行了震動世界的電風箏實驗:在雷電交加的情況下,利用風箏將大氣電收集到萊頓瓶中,使其充電,由此證明了他所提出的「閃電和靜電的同一性」的設想。根據這一理論和他對尖端接地導體放電現象的發現,1750年提出了關於避雷針的建議。這一建議首先於1852年在法國馬利大學得到應用。避雷針的發明不僅可以防止閃電所招致的嚴重危害,同時也破除了迷信,揭示了自然力的真實性質。
數學貢獻
他對科學的貢獻不僅在靜電學方面,他研究范圍極廣。在數學上,他創造了8次和16次幻方,這兩個幻方性質特殊,變化復雜,至今仍為學者稱道。
熱學貢獻
熱學方面,他改良了取暖的爐子,能夠節省四分之三的燃料。
光學貢獻
光學方面,他發明了老年人用的雙焦距眼鏡,即能看清楚近處又能看清楚遠處的事物。
其他科學貢獻
他發明了搖椅,避雷針,改進了路燈。發現了墨西哥灣的海流。制定了新聞傳播法。最先繪制暴風雨推移圖。發現人們呼出氣體的有害性。最先解釋清楚北極光。被稱為近代牙科醫術之父。最先組織了消防廳。創立了近代的郵信制度。創立了議員的近代選舉法。發現了感冒的原因。發明了顆粒肥料。設計出夏天穿的白色亞麻服裝,設計了最早的游泳眼鏡和蛙蹼。此外,他對氣象、地質、聲學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並取得了不少成就。發明玻璃琴(Glass Harmonica),於1763年發明,它是一組放置於水平紡錘中的玻璃器皿,經由演奏者的腳踏板使紡錘中充滿水,再經由手指精巧的摩擦而發出聲音。
Ⅳ 魯迅說 ;世界上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了。這句話出自於哪裡
這句話出自短文《魯迅先生珍惜時間》。
原文: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
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
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
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的一生,曾經與兩位女性有過婚姻或愛情關系。
一是當他26歲的時候,從日本回到紹興在母親魯瑞的主持下與山陰朱安女士結婚;魯迅自與朱安結婚之後,直至病逝為止,並未與她解除這種婚姻關系(魯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會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於是未離婚),魯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顧著魯迅母親的生活,從未有怨言。
二是當他47歲的時候,從廣州抵達上海,即與長期追隨自己的番禺許廣平同志同居。魯迅病逝後,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餘年間,和許廣平同志一樣,也一直作為魯迅遺屬同社會保持著正常的聯系。
Ⅳ 哪些科學家為了他們的發明發現而付出慘重的代價一樣
就說哥白尼吧,在古代,人們由於眼界狹小,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陽、月亮和眾星都圍繞地球運行。16世紀,波蘭傑出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根據30年的天文觀察和推算,認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在每時每刻地環繞太陽運轉。但那時歐洲的封建教會不支持這樣的觀點,誰提出這個觀點,就會遭到教會審判異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所以,哥白尼直到臨死前,才把自己關於「太陽中心說」的著作發表。
2、義大利的科學家布魯諾,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他指出宇宙中有許許多多像太陽系一樣的星系,而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由於熱情傳播這一新天文學說,他被教會推到審判異端的宗教法庭,在監禁7年後被活活燒死。
3、伽利略也有這樣的遭遇。17世紀,義大利的天文學家伽利略,非常贊同哥白尼的觀點,他尋找方法,給這種觀點以科學的證實。但是他還是遭到了教會的譴責。宗教法庭把他傳去,不斷地審訊他,折磨他,讓他跪下宣誓放棄自己的觀點。但是當伽利略站起來後,他不禁喃喃自語道:「可是,地球仍然在轉動呀!」後來,伽利略被監禁在家中,不許外出。
3,鮑爾·海斯德是美國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學家。他小時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萬人被毒蛇咬死,就決心研究出一種抗毒葯。他想到,人患了天花,會產生免疫力,而讓毒蛇咬後能不能也產生免疫力呢?體內產生的抗毒物質能不能用來抵抗蛇毒呢?他設想到這也是有可能的。因此,從15歲起,他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體,並逐漸加大劑量與毒性。
這種試驗是極其危險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場。各種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種新的蛇毒,原來的抗毒物質不能勝任,又要經受一種新的抗毒物質折磨。他身上先後注射過28種蛇毒。經過危險與痛苦的試驗,終於有了收獲。由於自身產生了抗毒性,眼鏡王蛇、印度藍蛇、澳洲虎蛇都咬過他,但每次他都從死神身邊逃了回來,藍蛇的毒性極大,海斯德是世界上惟一被藍蛇咬過而活著的人。他一共被毒蛇咬過130次,每次都安然無恙。海斯德對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質進行分析,試制出一些抗蛇毒的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傷的人
諾貝爾為了發明無煙火葯,歷經多次失敗,家裡的錢財在試驗中全部化為灰燼,親弟弟也死於試驗中的事故
Ⅵ 一些偉大的科學家為了他們的發明發現而付出慘重的代價,例如。
1、布魯諾:拓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說,被處以火刑燒死。
2、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元素,身患癌症(白血病)。
3、鄧稼先:兩彈元勛,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不幸於62歲逝世。
4、希帕索斯:發現了無理數根號2,不能表示為兩正數之商,從而導致了西方數學史上的第一次數學危機 。無理數的發現,使數的概念又擴展了一步。而希帕索斯本人因違背了"比例論"的信條而受到處罰,被扔到大海里淹死了。
5、伽利略:贊同哥白尼的主張,被無限制的審問,並不軟禁在家中,失去自由。
(6)以便於他有更多時間忙於他的發明擴展閱讀:
居里夫人知識延申: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於華沙,世稱「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
參考資料:網路-居里夫人
Ⅶ 他最早發明了微生物,發明了一個新的世界。修改病句
病句:
他最早發明了微生物,發明了一個新的世界。
病因:語義重復
改為:
他發明了微生物,發明了一個新的世界。
Ⅷ 有關時間的名人事例
古往今來,有不少人惋惜,時間易逝,於是感嘆「時間之快,人生行樂需及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確,時間的流速真令人難以估測,無法形容。那麼,一個人怎樣才能在有生之年的時間內生活得更有意義,作出應有的貢獻呢?這就是應該珍惜屬於自己短暫的時間。古人有詩雲:「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等詩句都是告誡人們:人生有限,必須惜時如金,切莫把寶貴的光陰虛擲,而要趁青春有為之時多學一點,多做幾番事業。
一個人珍惜時間,就是愛護他自己的生命。自古以來,大凡取得成就的人,他們沒有一位是不珍惜時間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平均三天就有一項發明,正是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時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單是尋找用什麼材料來作電燈絲就做了一千多個實驗。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有句格言,「哪裡是天才,我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他為我們留下了六百多萬字的精神財富,正是由於他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寫作上的緣故。數學家陳景潤,夜以繼日,潛心於研究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光是演算的草稿就有幾麻袋,但終於證明了這道難題,摘下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馬克思,臨死前還爭分奪秒地寫《資本論》。這些事例都生動他說明了:一個人要想在有生之年作點貢獻,就必須愛惜時間。
莎士比亞的名言:「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時間會沖破青年人的華麗精緻,它會把平行線刻上美人的額角;它會吃掉稀世之珍,天生麗質,什麼都逃不過它橫掃的鐮刀。」這也有力地說明了,要想取得成就,是不能不珍惜時間的。
義大利的傑出的畫家達·芬奇說:「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明。」列夫·托爾斯泰的格言「你沒有有效地使用而放過的那點時間,是永遠不能返回的」。還有人間過達爾文:「你怎麼一生能做出那麼多的事呢?」他回答說:「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時間。」這樣一些名言、格言、活語又怎能不是深切地告訴人們:有作為、有成就的許許多多的人們,他們無不是因愛惜時間而得到成果的,他們用珍惜時間的妙法度過了他們青春的歲月。
愛迪生 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裡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裡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 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准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 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
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麼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歷數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古書《淮南子》有雲:"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把時間比作資本。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魯迅先生對時間的認識更深刻。他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制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院主席的職務。居里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里從來不放坐椅。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麼東西,他說,我只希望還有若干小時的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當代青少年多數都很羨慕美國、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轎車、電器,然而,你知道他們是多麼珍惜時間嗎?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的時候,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和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的《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遼寧青年參觀團在日本出席一個會議,出國前團長准備了厚厚一疊發言稿,可是屆時日方官員遞上的會序表卻寫著:"中方發言時間:10點17分20秒至18分20秒。"發言時間僅為一分鍾。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而在日本卻是極為平常的。日本從工人到學者,時間觀念都非常強。他們考核崗位工人稱不稱職的基本標准就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單位時間的勞動量,時間一般精確到秒
Ⅸ 愛迪生是個發明大王你還知道他的哪些小故事
1、電報生涯
1862年8月的一天,愛迪生在火車軌道上救了一位男孩,而那個孩子的父親是這個火車站的站長麥肯齊,對此非常感激,便傳授愛迪生電報技術,在麥肯齊的指導下,愛迪生學會了電報技術並發出了他的第一份電報。
1863年,愛迪生經麥肯齊的介紹,他擔任了大幹線鐵路斯特拉福特樞紐站電信報務員,但沒多久就被解僱了。
在1864年至1867年間,愛迪生在美國境內擔任報務員,過著流浪似的生活,生活沒有保障,期間愛迪生換了十個工作地點,五次是被免職,另五次是自己辭職,足跡所至斯特拉福特、艾德里安、韋恩堡、印第安納波利斯、辛辛那提、納什維爾、田納西、孟斐斯、路易斯維爾、休倫。
2、第一項專利
1868年底,愛迪生以報務員的身份來到了波士頓,同年他獲得了第一項發明專利權,這是一台自動記錄投票數的裝置,愛迪生認為這台裝置會加快國會的工作並且會受到歡迎,但是一位國會議員告訴他有的時候慢慢地投票也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因此愛迪生決定再也不創造人們不需要的發明。
3、找到方向
1869年的深秋,愛迪生隻身來到美國紐約尋找工作,但他在一家公司找工作時,恰巧碰到那裡的一台電報機壞了,愛迪生很快就修好了那台電報機,受到了總經理的賞識,結果他成為了總電報技師,有了安定的工作環境和工資待遇,為他以後的發明提供了良好條件。
同年10月,愛迪生與富蘭克林·波普聯合創辦「波普—愛迪生」公司,專門經營電氣工程的科學儀器,與此同時發明了普通印刷機。
4、第一桶金
1870年,愛迪生把普用印刷機的專利權售給華爾街一家公司,讓經理自己出個價錢,本想索價幾千美元就夠了,那位經理居然給了愛迪生四萬美元。愛迪生得到四萬美元後,在新澤西州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廠,專門製造各種電氣機械。
1873年,愛迪生投入到同步發報機的研究中。
1874年12月,同步發報機的研究工作接近尾聲,西方聯合公司答應付給愛迪生5000美元,並出價2.5萬美元購其專利,每天還付給他233美元,作為使用這種設備的每條線路費用,但是西方聯合公司未能踐約,最終傑伊·古爾德以30000美元收購了同步發報機的專利,使愛迪生渡過了難關。
1875年底,愛迪生即將迎來第二個孩子的出世,覺得家裡的空間顯得過於狹窄,紐瓦克工廠所處的狹窄灰暗的街道、喧鬧的環境也影響研究人員的工作情緒,愛迪生終於下定搬遷的決心。
1876年初,愛迪生一家遷至新澤西州的門羅公園,他在這里建造了一所實驗室。
5、天真好奇孵小雞
有一次,到了吃飯的時候,仍不見愛迪生回來,父母很焦急並四下尋找,直到傍晚才在場院邊的草棚里發現了他。父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放了好些雞蛋的草堆里,問愛迪生在干什麼,小愛迪生回答說在孵小雞呀,原來,他看到母雞會孵小雞,覺得很奇怪,總想自己也試一試。
當時,父親又氣又笑地將他拉起來,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來的。在回家的路上,他還迷惑不解地問:「為什麼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
Ⅹ 有哪些偉大的科學家為了他們的發明、發現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居里夫人、鮑爾·海斯德、布魯諾、伽利略、萬戶
1、居里夫人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於華沙,世稱「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
2、鮑爾·海斯德
鮑爾·海斯德,出生於美國,科學家,主要研究蛇毒。
鮑爾·海斯德小時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萬人被毒蛇咬死,就決心研究出一種抗蛇毒葯。他從15歲起,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體分泌的毒液,並逐漸加大劑量與毒性。這種試驗是極其危險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場。
3、布魯諾
喬爾丹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1548—1600年2月17日),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作為思想自由的象徵,他鼓舞了16世紀歐洲的自由運動,成為西方思想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由於批判經院哲學和神學,反對地心說,宣傳日心說和宇宙觀、宗教哲學,這些在他所處的時代中,都使其成為了風口浪尖上的人物,1592年被捕入獄,最後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
4、伽利略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義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伽利略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晚年年近七旬而又體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冬季節抱病前往羅馬,在嚴刑威脅下被審訊了三次,根本不容申辯。幾經折磨,終於在 1633年6月22日在聖瑪麗亞修女院的大廳上由10名樞機主教聯席宣判,主要罪名是違背「1616年禁令」和聖經教義。伽利略被迫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在教廷已寫好的「悔過書」上簽字。
5、萬戶
萬戶(?—1390年),本名陶成道,原名陶廣義,後被朱元璋賜名「成道」。原是浙江婺城陶家書院山長,喜好鑽研煉丹技巧。一次煉丹事故後,轉為試制火器。元末,吳王朱元璋下婺州,陶成道率一乾弟子相投,獻火神器技藝。在歷次戰事中屢建奇功,受到朱元璋封賞「萬戶」,從此陶成道被人稱為「萬戶」。明初,陶成道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
晚年,陶成道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雙手舉著2隻大風箏,然後叫人點火發射。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飛起。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