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曼奴拉·沃拉斯科的演藝經歷
1987年首次出演佩德羅·阿莫多瓦執導的喜劇電影《慾望的法則》,在片中一人分飾兩角,從此開始銀幕生涯。
1988年、1993年、1996年、1998年先後參演了《Juego más divertido, El》、《Encantada de la vida》、《Éste es mi barrio》、《A las once en casa》這四部電影。
1999年參演電視迷你劇集《Camino de Santiago》,同年客串電影《El comisario》。
2000年首次參演大型電視劇《醫務中心》,同年出演電影《Policías, en el corazón de la calle》。
2001年參演喜劇電影《Gente pez》, 並且主演了驚悚電影《校園殺手》,在片中飾演Patricia。同年主演喜劇短片電影《Comunicación》,客竄出演電視劇《Cuéntame》。
2002年先後出演了電影《Sant'Antonio di Padova》和《Géminis, venganza de amor》。
2003年首次出演關於犯罪的喜劇片《Atraco a las 3... y media》。
2005年在紀錄片《Cuatrosfera》中露相,以真實身份出現,這是曼奴拉·沃拉斯科首次拍攝紀錄片。
2007年搭檔帕布羅·羅索、費蘭·特拉薩主演恐怖電影《死亡錄像》並憑此片獲得西班牙戈雅獎的最佳女演員獎。同年客串出演克拉拉·拉戈主演的喜劇電影《自殺俱樂部》。在第一季《尤利西斯綜合症》和電影《卡門·毛拉她自己》中客串出演。
2008年首次參演動畫電影,在《金鑽鼠王2》中飾演人類Periodista。同年參演歷史類電影《Sangre de mayo》。
2009年再度與豪梅·巴拿蓋魯、帕科·普拉扎合作,二度搭檔費蘭·特拉薩出演《死亡錄像2》,並於9月2日出席威尼斯電影節為電影作宣傳,在片中仍飾演女主持人安吉拉·維達爾。 同年出演了電影《Hienas》、電視劇《Doctor Mateo》,並主演了關於警察的電視劇《La chica de ayer》。
2010年拍攝了關於《死亡錄像2》的紀錄片,為《死亡錄像3:起源》造勢。
2011年與迭戈·馬丁共同出演喜劇片《朋友》,在劇中飾演Miranda。
2013年出演了電視劇《Velvet》。
2014年再次和豪梅·巴拿蓋魯合作,主演死亡錄像系列最後一部影片《死亡錄像4:啟示》,在片中飾演大難不死的女記者安吉拉·維達爾, 10月參加《死亡錄像4》的首映禮。 同年出演情色喜劇《Cuento de verano》並在第二季《Velvet》中出演。
B. 提出創新思維三個階段的心理學家是誰
B、沃拉斯 英理家沃拉斯1920提
C. 簡述沃拉斯四階段創新思維模式
生產工藝流程,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利用生產工具將各種原材料、半成回品通過一定的設備、按照一答定的順序連續進行加工,最終使之成為成品的方法與過程。原則是:技術先進和經濟上的合理。由於不同的工廠的設備生產能力、精度以及工人熟練程度等因素都大不相同,所以對於同一種產品而言,不同的工廠制定的工藝可能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工廠在不同的時期做的工藝也可能不同。可見,就某一產品而言,生產工藝流程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唯一性。
D. 曼奴拉·沃拉斯科的介紹
曼奴拉·沃拉斯科(Manuela Velasco),1975年10月23日出生於西班牙馬德里,西班牙女演員。1987年首次出演限制級電影《慾望的法則》,1999年首次出演電視迷你劇集《Camino de Santiago》。2001年先後出演《Gente pez》、《校園殺手》。2007年主演了《死亡錄像》,並以此獲得西班牙戈雅獎最佳新人女演員獎,同年客串電影《自殺俱樂部》。2008年首次出演動畫電影,在《金鑽鼠王2》飾演了Periodista。2008年主演《死亡錄像》系列的第二部。2011年出演《朋友》,2014年主演《死亡錄像》系列的最後一部《死亡錄像4:啟示》。
E. 藝術反映生活原理
一、歷史上關於藝術發生的幾種主要理論
(一)游戲說
游戲說由十八世紀德國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提出,藝術史家曾把這種學說稱之為「席勒――斯賓塞理論」。
席勒認為,藝術發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觀為目的的游戲沖動。
為什麼會游戲呢?精力過剩。游戲就是過剩精力的發泄。當人擺脫了實用的功利目的,才能產生自由的游戲,正是這種無功利的、無目的的自由游戲,推動了藝術的發生。喜悅的無規則的跳躍逐漸成為舞蹈,發之於情的聲音逐漸成為歌曲。
斯賓塞近一步發揮了席勒的理論。他認為,游戲與審美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兩者都不能直接有助於維持生命,都於功利無關。游戲雖然沒有實際的功利價值,游戲對個人和整個民族都具有生物學上的價值。
普列漢諾夫在《論藝術――沒有地址的信》一書中對游戲說做了激烈的批評。他認為勞動先於游戲,先於藝術。先有勞動,然後才有游戲,才有藝術。
(二)巫術說
藝術起源於巫術,是二十世紀以來西方藝術發生學中影響最大的一種理論。
巫術說最早由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原始藝術起源於原始巫術,而原始巫術根植於原始人萬物有靈的世界觀,他說:「野蠻人的世界觀就是給一切現象憑空加上無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靈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蠻人讓這些幻象來塞滿自己的住宅、周圍的環境、廣大的地面和天空。」另一位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在他的名著《金枝》中則把這種關系歸納為倆類:「基於相似律的法術叫做「順勢巫術」或「模擬巫術」。基於接觸律或觸染律的法術叫做『接觸巫術』。」原始人想使某人死掉,便收集他身上的指甲、頭發、眉毛、唾液,用蜂蠟粘成人像,連續七夜在燈焰上烤化。通過接觸仇人的指甲等物可稱之為「接觸巫術」,模仿人像可稱為「模擬巫術」。
(三)勞動說
沃拉斯切克、畢歇爾、希爾恩都強調音樂、舞蹈的特徵是節奏,而音樂、舞蹈的節奏又來源於勞動的節奏,因而勞動是藝術發生的直接動力。
普列漢諾夫贊成藝術發生於勞動的觀點。他說:「原始人在勞動時總是伴著唱歌。音調和歌詞完全是次要的。主要的是節奏。歌的節奏恰恰再現著工作的節奏,――音樂起源於勞動。」又說:「原始社會的生產者所服從的拍子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為什麼在他的生產性運動中恰好遵照著這種而非另一種節奏呢?這決定於一定生產的技術。在原始部落那裡,每種勞動都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總是十分精確地適應於這種勞動所特有的生產勞動的節奏。」
二 藝術發生的根本動力
(一)生產勞動實踐為藝術的發生創造了前提
首先,勞動使猿爪變為人手,猿腦變為人腦,這是從猿到人轉化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其次,勞動推動了語言的產生,勞動與語言又進一步推動了意識的產生,「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後的本質的區別」。
再次,勞動推動了工具的製造。當勞動促進了人手、人腦、語言、意識產生之後,經過了幾千萬年的量的積累,終於產生了自然界進化過程中最有意義的飛躍:第一把石刀產生了,人成為製造生產工具的動物,工具的產生是猿轉變為人的標志。恩格斯說:「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又說:「人類社會區別於猿群的特徵又是什麼呢?是勞動。」在工具和人類社會產生之前的勞動是「萌芽狀態的勞動」。隨著工具的產生,轉變為「真正的勞動」人的產生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只有人的靈巧的雙手才產生了繪畫和雕塑,人的歌喉產生動聽的歌曲,人的肢體產生優美的舞姿。
(二)生產勞動實踐推動著思想與感情的產生,為藝術的發生創造了第一個必要的條件。勞動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滿足自己物質需要的活動。
第一種結果是勞動的結果與原來的預想不一致,導致了圖騰和巫術的產生。
第二種結果:勞動的結果與原來預想的一致,導致人的征服欲、創造欲的發生。
(三)生產勞動推動著審美意識的產生和發展,為藝術的發生創造了第二個必要的條件。
審美是人類在生產勞動實踐中產生的。當人類製成擺脫動物界的第一把石刀時,是否成為第一個審美對象呢?不。那第一把石刀僅僅是為了實用,而不是為了審美。實用的觀點先於審美的觀點。審美的發生過程大約經歷三個階段:僅僅具有實用性而沒有審美性――既具有實用性又具有審美性――僅僅具有審美性。
美感發生過程中最大的一次歷史飛躍就是人們終於擺脫了對象的實用價值和功利內容,僅僅把對象的形式視為審美對象。
藝術,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人創造的具有審美價值的、表現思想感情的精神產品。所以,人是藝術發生的前提,審美性、情感性是藝術發生的必要條件,當前提和條件具備之後,藝術的發生就是必然的了。
(四)生產勞動實踐是原始藝術發生的直接動因。
生產勞動不僅創造了藝術發生的前提和條件,而且成為藝術發生的直接動因。
建築藝術
黑格爾說,藝術史的起點是建築。
建築到建築藝術的飛躍是美與情感在建築物上的凝固。
建築。是人類征服自然的重大勝利,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會引起人們精神上的巨大喜悅。於是,在實用的基礎上美化它,使建築邁入了藝術的殿堂。人類最古老的藝術種類就是這樣在勞動的基礎上產生了。
造型藝術
原始造型藝術的主要特點是:第一,題材是動物而不是植物,由原始的狩獵生活所決定。第二,高度的寫實性。決定於原始的狩獵生活。有對客觀對象的敏銳的、正確的觀察能力;有應用感覺器官與運動器官的創作能力。
裝潢藝術
原始裝潢藝術根源於原始生產實踐活動。
第一類是對人類或動物形態的模擬。
第二類是幾何形圖形。
第三類是刻在武器上的圖形。那是部落的標志,源於狩獵生活。
舞蹈
原始舞蹈是原始的審美情感直率、有力的表現。分為模仿式與操練式兩種。根源於生產勞動實踐。
音樂
在人類發展的最初階段,音樂最突出的特徵不是旋律,而是節奏。大多為舞蹈做伴奏,舞蹈有鮮明的節奏;最初的樂器是打擊樂器,在石片上磨製一孔,懸掛敲擊出簡單的節奏。
因為節奏是原始音樂的突出特點,無法表達復雜的思想,因而,音樂、舞蹈、詩歌三位一體的形式就成為必然。
詩歌
原始人在集體勞動中,為了協同動作,提高效率,交流情感,鼓舞情緒,產生了最初的詩歌。原始人勞動過程中的需要,是原始藝術產生的直接動因。
三 藝術發生的歷史過程
(一)藝術發生的上限――人所創造的第一件工具
三百萬年前,人類製造的第一把石刀就是第一件藝術品。
從工具的產生,到藝術的發生,大約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純粹的實用品。第二階段:即是實用品,又是藝術品。叫「准藝術」、「史前藝術」。第三階段:純粹的藝術品,就是文明社會的藝術。
(二)「准藝術」的發生
發生在狩獵經濟做基礎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四萬年至三萬年以前。發生的標志是人體裝飾、雕刻和岩畫的出現。
(三)「准藝術」的繁榮
特點之一就是它的過度性與發展性。大約在七千年――五千年之間,社會由狩獵經濟向原始農耕經濟轉變,生活方式由游牧漸趨穩定。需要儲存和加工糧食的各種器皿,於是,一種新的器皿――陶器應運而生。陶器的紋樣裝飾豐富多彩,約有四類:一類是植物紋樣。二類是幾何紋樣。三類是動物紋樣。四類是人面形紋飾。
(四)「准藝術」的衰落與藝術的發生
約四、五千年前,社會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石器工具衰落了,金屬工具的使用,深刻地影響了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
1、階級產生了,先進的生產工具,使社會有了剩餘產品。
2、掠奪戰爭產生了,剩餘產品和私有觀念產生掠奪戰爭。
3、宗教發生了,原始社會的巫術觀念是宗教的萌芽。
第二節 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
一、歷史上對藝術發展規律的研究
(一)藝術發展的模式論
對藝術發展模式的探討,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認為「草創――繁榮――衰亡」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
第二,認為「否定之否定」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
第三,認為「兩極之間的變化」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
(二)藝術發展的動力論
歷史上比較有影響的是人性論的觀點。人性論是隨文藝復興而產生的一種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藝術發展的終極原因是人的本性。
二、藝術發展的他律性
藝術發展的他律性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經濟是藝術發展的決定力量和終極原因
第一,經濟決定藝術的發生
第二,經濟決定藝術的性質
第三,經濟決定藝術的發展
第四,藝術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根據馬克思的論述,藝術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歷史發展不同時代做縱向比較,藝術與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其次,對同一時代不同地區、國家做橫向比較,藝術與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再次,對藝術內部不同藝術種類做比較,藝術與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二)政治對藝術的發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響
因為政治集中代表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它擁有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強大的物質力量。因此,政治即可以成為強大的動力促進藝術的繁榮,也可以成為巨大的阻力導致藝術的衰敗。
(三)宗教對藝術發展的影響
宗教與藝術像攜手並進的孿生兄弟。在原始社會,原始宗教與原始藝術是混沌未分的混合體。在東方和西方的歷史上,都曾有一個宗教藝術的時代。在中國,從魏晉南北朝到,在敦煌、龍門、雲岡等石窟中曾創造了佛教藝術的輝煌。在歐洲,整個中世紀,建築、雕刻、繪畫及書籍插圖等構成了基督教藝術的精華。黑格爾說,最接近藝術的就是宗教。
宗教對藝術起影響作用;
1、宗教阻礙藝術的發展。宗教對藝術否定。
(1)宗教是對社會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而藝術是對社會生活的真實的反映。
(2)宗教要求對彼岸世界的心靈感悟,而藝術要求對現實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現。
(3)宗教的對象是神;藝術的對象是全面的社會生活。
(4)宗教是麻醉人們的心靈的;藝術是生活的教科書。
(5)宗教相信自己的對象超自然實體即神靈的真實存在;而藝術卻不相信自己創造的對象的真實存在。
2、宗教促進藝術的發展:
(1) 宗教與藝術都是對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盡管上帝、聖母、天使的形象是虛幻的,但它是對社會生活的抽象。
(2)藝術與宗教都蘊含了情感與幻象的成分。
(3)藝術與宗教都是對社會生活的全面的反映。
(4) 藝術與宗教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撫慰,產生愉悅與希望。
3、宗教推動藝術的發展:
(1)宗教促使藝術突破教義的局限從而得到發展。
(2)宗教為藝術提供題材。歐洲許多以宗教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名垂史冊。如:喬托的《瑪麗亞誕生》、《逃亡埃及》,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米開朗琪羅的《創世紀》、《最後的審判》等等。
(3)宗教往往是藝術生產的組織者。
宗教對藝術來說,既有阻礙、否定的一面,又有促進、肯定的一面。
(四)道德給藝術的發展以巨大的影響
第一, 認為道德與藝術是對立的,道德與藝術無關。
第二, 道德與藝術是完全同一的,一切藝術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上述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它們既有本質區別,又相互影響。
當藝術作品表現進步的道德准則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時,往往產生持久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促進藝術的發展。
落後的、腐朽的、丑惡的道德准則會阻礙藝術的健康發展。
(五)哲學對藝術發展的影響
(1)哲學通過美學的中介影響藝術的發展
(2)哲學通過創作方法的中介影響藝術的發展
首先,哲學思想決定藝術創作方法的產生
其次,哲學思想決定藝術創作方法的選擇與改變
最後,哲學思想的矛盾決定藝術創作方法的矛盾
三 藝術發展的自律性
(一)歷史繼承性是藝術發展的普遍規律
藝術發展的歷史繼承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 藝術作品思想內容的繼承
第二 藝術作品形式的繼承
第三 藝術種類和藝術創作方法的繼承
(二)藝術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的原因
第一 是社會物質生活發展的連續性所決定的
第二 是由藝術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
第三 是由藝術表現生活的任務決定的
(三)繼承藝術遺產的原則
繼承藝術遺產的原則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堅持繼承遺產的批判原則,反對「肯定一切」(表現為復古主義)與「否定一切」(表現為虛無主義)。
(四)藝術繼承的條件和類型
藝術繼承的條件決定了藝術遺產繼承的類型。類型有兩種:
1、同一藝術風格漸進延續中的繼承
2、不同藝術風格飛躍斷裂的繼承
(五)革新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
1、革新是藝術的任務所決定的
2、革新是藝術的本性所決定的
3、革新是欣賞者的審美需求所決定的
4、革新是藝術家的個性和思想感情的獨特性所決定的
(六)藝術發展過程中革新的表現
1、從藝術作品來說,革新可以表現為藝術作品內容的革新與藝術作品形式的革新
2、從藝術家的角度來說,革新可以表現為對他人的超越和對自我的超越
3、從革新的程度來說,革新可以區分為同一藝術風格延續中的革新與不同藝術風格轉變中的革新 (七)藝術發展過程中繼承與革新的關系
1、革新是繼承的目的
2、繼承是革新的基礎
第三節 藝術的世界性與民族性
一、世界各民族藝術的多元存在
(一)藝術的民族性
就是表現民族的本質特點所形成的藝術上的特殊性
(二)藝術民族性的根源
(三)民族藝術的多元存在
由於多民族社會生活的特殊性,必然造成民族精神的差別性,而民族精神的差別性必然造成民族藝術的多元性。
二、各民族藝術相互影響與融合
(一)各民族藝術相互交流的必然性
(二)各民族藝術相互影響的表現
1、民族藝術思想內容上相互影響
2、 民族藝術形式的相互影響
(三)各民族藝術相互影響的條件
1、民族的社會生活的類似性
2、民族交往的可能性
(四)各民族藝術相互影響的過程:
第一步,把外來藝術原封不動地「拿來」
第二步,鑒別外來藝術的精華與糟粕,吸取精華,拋棄糟粕
第三步,把外來藝術與本民族的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也是藝術發展的一條規律
三、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
(一)從民族藝術走向世界藝術
從文藝復興到二十世紀,是東方藝術在世界舞台上融合交匯的偉大時代,也是從民族藝術走向世界藝術的偉大時代。
(二)世界藝術
世界藝術並不是凌駕於民族藝術之上的一種獨立存在的藝術,它是民族藝術的一種。特徵是:
1、世界藝術是為整個世界所共賞的民族藝術。
2、世界藝術是表現「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藝術。
3、世界藝術是指表現人類共同美的民族藝術。
(三)藝術的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關系
藝術的世界性與民族性是既有差別又有聯系的辯證統一關系。
聯系在於: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離開民族的,就沒有世界的。
差別在於:民族藝術成為世界藝術是有條件的,深刻地表現「人的一般本性」和人類的共同美,真實地反映社會發展趨勢和時代精神的民族藝術,才有可能成為世界各民族所共賞的藝術。
(四)藝術的世界性與民族性辯證統一原理對發展社會主義藝術的意義
該原理對發展社會主義藝術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1、社會主義藝術必須堅持民族形式。
2、堅持社會主義藝術的開放性。借鑒世界上一切優秀藝術並與本民族的藝術傳統結合起來,洋為中用,創造出新的更高級的社會主義藝術,滿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藝術的社會本質
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通過生產實踐活動,反映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生產關繫到思想關系的人類的全面的社會生活,創造美的精神產品,滿足人類精神上的審美需要。社會性是藝術的首要本質和第一層面的本質
一、藝術在社會中的位置
(一)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
藝術這種社會事物是一種相對於物質關系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並從根本上說是為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上層建築,它反映經濟基礎,也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二)幾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它們的共性
上層建築包括兩個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應的機構、措施。
2、社會意識形態。
社會意識形態主要指:政治觀點、法律觀點、道德觀念,以及哲學、宗教、藝術、各種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它們又都相互影響並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社會主義文學藝術是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所制約、所決定的,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為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前進服務。這是「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真實含義。
(三)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
藝術、文學、宗教、哲學等等在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中,是「更高的」、「懸浮於空中的」「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特殊的意識形態。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屬於藝術等意識形態與經濟基礎之間的「中間環節」。
(四)藝術通過「中間環節」聯系於經濟基礎,它同「中間環節」的關系作為更高的、更遠離經濟基礎的特殊意識形態的藝術,同經濟基礎的聯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過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間環節」,它同「中間環節」的關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1、藝術與政治的關系
政治對於藝術是在上層建築領域里的相互影響的關系,不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也不是平行的關系。經濟基礎主要通過政治的中介影響藝術,藝術也主要通過政治的中介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2、藝術與道德的關系
道德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社會地位和階級關系而形成的關於社會生活的規范,能指導人們一般的言論和行動,也能影響藝術家的思想意識及其在藝術作品中對於社會生活的反映。
藝術同政治、道德等「中間環節」的關系,是在上層建築領域內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它們一方面不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另一方面,藝術與經濟基礎的聯系必須通過「中間環節」,因此,影響不可避免。
(五)藝術與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的關系
藝術與它們之間有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關系。
1、藝術與宗教的關系
藝術與宗教是兩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在一定歷史時期,是相互影響的;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當宗教成為支配的社會意識形態時,宗教對藝術的影響是巨大的,而藝術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觀念,給宗教以影響。最終決定宗教和藝術發展的是經濟基礎,它們反映經濟基礎,為經濟基礎所決定。 2、藝術與哲學的關系
哲學作為一定的世界觀,必然要對藝術創作互動發生影響,藝術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學觀念,而且給一定的世界觀的形成以積極的影響。
二、藝術與社會生活
(一)藝術來源於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二)藝術反映全面的社會生活
藝術反映全面的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中,各種領域、各種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藝術與社會生產
(一)藝術是一種生產形態
藝術不僅是社會意識形態,而且又是一種生產形態。
(二)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生產形態,即精神生產形態
藝術作為一種生產形態,也有著生產的一般性質;藝術創作活動作為一種生產勞動活動,也有著一般生產勞動所具有的實踐性、目的性、知覺性、工藝過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選擇性、整個生產勞動過程的可表述性,等等;產品即藝術作品,也與一般物質產品相似,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藝術生產的本質是精神生產,是一種精神生產形態。
(三)藝術作為「藝術生產」的實質和意義
藝術反映社會生活和對生活的審美認識、審美情感、審美理想。
藝術作為「藝術生產」是一種自由的精神生產,審美創造,審美是它的本質特徵。
第二節 藝術的認識本質
一、藝術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藝術是對世界的一種認識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實際上就是對社會生活、對世界的一種認識。
(二)藝術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藝術與宗教的區別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會生活的途徑,主要是通過「佛」、「菩薩」、「上帝」、「真主」等虛幻的觀念,顛倒實際的。
藝術的方式是真實地認識世界和反映社會生活,真實性是藝術的生命。一切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實性。
作為宗教對象的神,顯示的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人們在對它頂禮膜拜時,只能感到一股壓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藝術形象顯示的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們在欣賞藝術美的時候,也認識到自身的本質力量,從而得到審美的享受。
2、藝術與哲學的區別
哲學在本質上是尋求真理的,在追求真理或真實性上,與宗教完全不同,而與藝術相同或相似。但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學與藝術迥異。
哲學是抽象的,藝術的形象是具體可感、鮮明生動的。
哲學主要是作用於人們的理智,而藝術作用於人們的理智的同時,還強烈地作用於人們的情感,給人以審美享受。
二、藝術用形象反映世界
藝術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點是具體可感的形象性。
(一)形象性是藝術的基本特徵
藝術形象有三大特徵:具體性、概括性、感染性。
(二)藝術形象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是藝術形象的一個重要特徵。
(三)藝術形象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藝術形象是藝術家按照他對社會生活的獨特的審美認識創造出來的,既有客觀的現實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觀的意識作用,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三、藝術反映世界的真實性
藝術形象的真實性,是一切優秀藝術作品的基本要求。
(一)藝術反映客觀世界的真實性――再現的真實
藝術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實際,符合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實際。這是一般再現形或再現性藝術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徵。
(二)藝術反映主觀世界的真實性――表現的真實表現,是指藝術家運用藝術表現手段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審美理想,在創作手法上偏重於理想地、情感地表現對象或拋棄具體的物象,追求超感覺的內容和觀念,常常採取象徵、寓意、誇張、變形、抽象等藝術語言,以突破感受的經驗習慣;在創作傾向上,偏重於表現主體意識,直抒胸懷。 表現性藝術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點,是中外藝術史上的另一主要傾向。藝術的真實性包括兩個相互聯系、融合、統一的方面:A、反映客觀世界的真實或再現的真實。B、反映主觀世界的真實或表現的真實。
(三)高度真實的藝術形象與藝術典型
第三節 藝術的審美本質
審美是藝術區別於其他社會事物的根本性質。
一、藝術與美的關系
(一)藝術反映現實美
(二)藝術創造藝術美
藝術不僅可以反映現實美,而且可以創造藝術美,可以通過主體的意識作用把現實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轉化為藝術美。
(三)藝術是審美對象
藝術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現實美的反映,也是整個社會生活的反映;藝術作為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又是生產藝術作品、創造藝術美的;藝術作品一旦創作完成,就成為一件物態化了的社會文化財富,成為欣賞者即觀眾的審美對象。
二、藝術的審美本質
(一)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
審美關系:作為審美主體的人,通過審美實踐活動,在審美客體中發現、感知、認識和欣賞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學特徵,如崇高、滑稽、丑等等。
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就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美學關系。
(二)美的本質與美感的本質
藝術作品的藝術美,是真、善、美三位一體、高度統一的。
在審美基礎上形成的審美觀念,是美感產生的根源。當客觀事物的美與審美主體的審美觀念相符合,於是產生了美的感受與感動,既有感官的快適,又有理性的滿足,整個身心都感到愉悅,這就是美感。
(三)藝術是藝術家審美觀念的表現形態
藝術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審美認識的表現形式。藝術反映現實生活,反映現實中的自然美和社會美,但它並不就是客觀的現實生活,不就是現實中的美;而是通過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反映現實生活和現實生活中的美,並且用物質手段將他的審美觀念傳達出來,表現出來。藝術在本質上說,就是藝術家審美意識或審美觀念的一種表現形態。
三、情感在藝術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藝術的一般審美特徵
1、實踐性與主體性
2、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與形式感
5、創造性
6、情感性
(二)藝術的情感特徵
一切文學藝術都是情感的藝術,沒有情感也就沒有藝術。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構成因素,沒有美的感受與感動之情,則不成其為美感。
第二章 藝術門類論
[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藝術門類的多樣性、各主要藝術門類的基本情況,理解並掌握藝術門類的最科學劃分方法(a表演藝術:音樂、舞蹈、雜技;b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工藝、建築、園林、盆景、化妝、攝影、書法、篆刻、現代設計;c語言藝術:詩歌、小說、散文、曲藝文學、戲曲文學、廣播文學、電影文學、電視文學;d 綜合藝術:曲藝、戲曲、電影、電視、網路藝術)充分理解各主要藝術門類的根本特徵以及各門類藝術之間的關系。
[教學的重
F. 政治中的人性 這本書,(英) 格雷厄姆·沃拉斯著;朱曾汶譯
~~~~~~~~~
G. 簡述沃拉斯四階段創新思維模式
.首先,顯意識把認知主體當前正在積極思考並尋找解決辦法的課題,作為「指令內性信息」輸送給潛意識。這是容靈感發生的前提,潛意識推論活動就是圍繞這條「主線」進行。這種指令性信息,不管是以光波、聲波、壓力、溫度等形式出現,還是以形象、語言、概念出現,都一律轉換成生物電流脈沖信
H. 誰提出了創新思維4個階段
英國心理學家沃拉斯1920年提出
I. 思維創新過程最具代表性的人是誰
所提出的思維創新過程最具有代表性的學者是指(沃拉斯)
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
J. 影響創造力增長的障礙主要有幾個方面英國心理學家沃勒斯提出的創新的四階段
影響創造力增長的障礙主要有:知識、智力、人格。
1、知識:包括吸收知識的能力、記憶知識的能力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造力的基礎。
2、智力:智能是智力和多種能力的綜合,既包括敏銳、獨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和靈活自如的操作力,還包括掌握和運用創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這是構成創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它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素質。優良素質對創造極為重要,是構成創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英國心理學家沃勒斯提出的創新的四階段理論認為,創新的發展階段一般可劃分為:准備階段、醞釀階段、明朗階段、驗證階段。
(10)沃拉斯創造性思維四個階段擴展閱讀:
近代以來人類文明進步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主要得益於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和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得益於科學技術應用於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生產力,得益於近代啟蒙運動所帶來的人們思想觀念的巨大解放。
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原始到現代的進化歷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不同民族發展的速度有快有慢,發展的階段有先有後,發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根本,民族創新能力的水平是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