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的可回收火箭技術

誰發明的可回收火箭技術

發布時間:2021-08-13 23:53:31

『壹』 回收火箭的個人是誰他的奮斗史

SpaceX公司的老總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1971年6月28日出生於南非,18歲時移民加拿大。工程師、慈善家、paypal貝寶(最大的網上支付公司)、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環保跑車公司特斯拉(Tesla)以及SolarCity四家公司的CEO。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環保跑車公司特斯拉(Tesla)產品設計師。
2011年6月,馬斯克度過了他40歲生日,在40年裡,他成功地把自己從南非人變成美國人;成功地設計並賣出一款視頻游戲(在他12歲時);獲得兩個學士學位;參與設計並賣出網路時代第一個內容發布平台;擔任美國最大的私人太陽能供應商Solar City的董事長;參與創立和投資Paypal,世界最大的網路支付平台;參與設計能把飛行器送上空間站的新型火箭,價格全世界最低,研發時間全世界最短;投資創立生產世界上第一輛能在3秒內從0加速到60英里的電動跑車的公司,並成功量產。
2012年5月31日,馬斯克旗下公司SpaceX的「龍」太空艙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後返回地球,開啟了太空運載的私人運營時代。
2013年11月21日,美國著名財經雜志《財富》揭曉了「2013年度商業人物」,特斯拉汽車CEO馬斯克榮登榜首。
2015年12月22日9時29分,SpaceX成功發射獵鷹9號(Falcon 9)火箭,發射10分鍾後完美回收一級火箭,創造了歷史。

『貳』 火箭是誰發明

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設計原理,R. 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火箭。

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液體火箭。

20世紀50年代以來,火箭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中尤以各類可控火箭武器(導彈)和空間運載火箭發展最為迅速。從火箭彈到反坦克導彈、反飛機導彈和反艦導彈以及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各類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

各類火箭武器正在繼續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擾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發展。此外,反導彈、反衛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製和發展之中,在地地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載火箭,已廣泛用於發射衛星、載人飛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2)誰發明的可回收火箭技術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火箭有箭頭、箭桿、箭羽和火葯筒四大部分。火葯筒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製作,裡面填充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導火線。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

其實這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火葯筒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推進系統。鋒利的箭頭具有穿透人體的殺傷力,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戰斗部。尾端安裝的箭羽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穩定系統。而箭桿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箭體結構。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記載於公元1621年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

火箭出現後,在中國被迅速地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葯武器。那時的飛火炮和現代的火焰噴射器相似,是一種原始的火箭武器。

北宋後期,在民間盛行的煙火戲中,人們利用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製成了能夠高飛和升空的「流星」(或稱「起火」)、"爆竹"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從工作原理看,流星、爆竹已具有火箭的特點。

『叄』 火箭回收技術到底是一項什麼樣的技術,為什麼要使用這項技術

都知道像火箭這樣的高大上玩意兒一般的大企業也是玩不起的,當年美國政府不知道花了多少錢才砸出火箭來,蘇聯更是玩火箭把自己玩沒了。對於建國沒多久,人才儲備不是很完善的中國更是如此,為了能夠和火箭強國具有差不了多少的水平就不得不發揮社會主義的優勢舉國體制了。舉國體制大法確實好,才幾十年投資相對也沒多少,如今火箭技術不輸美俄,然而此大法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受政策的影響性比較強。

去年我國航天傳來喜訊,成功實現了首次火箭的指哪兒落哪兒,而這也讓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事實上,這次用來測試的火箭是起飛重量高達242.5噸的長征二號丙火箭,而能讓長二丙火箭殘骸實現精準回收的竿見就是柵格舵,四個毫不起眼的東西。要是不仔細看,感覺柵格舵就像個「蒼蠅拍」。而柵欄舵的發揮的作用可比「蒼蠅拍」大得多,它用火箭殘骸的墜落,其功能就是很多款導彈的尾翼差不多,用來調節可控方向。

『肆』 火箭誰發明的

我國明朝人:萬戶

火箭的發明最早出現在中國,在中國古代的記載中,火箭的含義比較廣泛,
公元1128年南宋政權建立後,南宋、金和蒙古頻繁交戰,各方都使用了火器。 1161年11月,金國侵略中原時,南宋軍隊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靂炮」重挫金軍,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火箭武器。

明代中國火箭發展進入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出現了很多種類的火箭,除了單級火箭,還發展了各種集束火箭、火箭彈和原始的多級火箭,並且對各種火箭的製造、應用、配備和發射劑原料配比及加工製造等都作了詳盡的敘述。在當時的水、步、騎兵中火箭武器已作為必備的武器,甚至還有專門的火箭部隊,有關火箭武器的使用、布陣、作戰技術和管理也都有條例規定。明代的《武備志》中曾有過這些火箭的記載

火葯火箭:其工作原理和固體燃料火箭是一樣的,以火葯燃燒產生的推力。早在唐代初年(約在7世紀)火葯就出現了,南宋時代火葯用來製造煙火。大約在13世紀製成火箭。我國古代製造的火箭和起花所用的是黑色火葯。

英國人康格里夫1793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是學文科的,由於其父經管英國皇家兵工廠的影響,他對兵工機械懷有濃厚興趣,因此後來便棄文習武,進入這家兵工廠,並且開始在英國士兵從印度帶回的火箭資料的基礎上,研究改進火箭的速度和射程。經過幾年的探索,1805年,康格里夫採用新型火葯製造出了一種實用的火箭,重14.5千克,箭長1.06米,直徑0.1米,並且裝了一根4.6米長的平衡桿,射程可達1800米。這種火箭在英國擊敗拿破崙軍隊的戰爭中建立了卓著的戰功。由於康格里夫在火箭方面做出的貢獻,英國政府於1814年授予他爵位榮譽,並在1817年被選為議會議員。然而,康格里夫火箭還未能解決制導和控制問題,精度較差。1844年,英國的威廉·霍爾發明了一種自旋穩定器,並用來對康格里夫火箭進行改進。雖然與現代火箭相比,所有的這些火箭都十分簡陋,應用也不廣泛,但它們的出現卻為現代火箭的誕生奏響了序曲。

康格里夫研製的火箭在射程、精度及穩定方式上都作了改進,其性能已經近乎達到了火葯火箭的極限。由於其巨大的殺傷力,使各國紛紛開始重視火箭的研究和使用。此後,戰爭火箭的另一項重大進步就是穩定性的提高。19世紀中葉英國的發明家威廉姆·黑爾在火箭的尾部裝上3隻傾斜的穩定螺旋板,當火箭發射時由於空氣動力的作用使火箭自身旋轉從而達到穩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火葯火箭的發展已臻於完善。它的基本結構是由裝有火葯的火箭筒,中間裝有發射葯作為推進劑,頭部裝有高爆炸葯和引信,尾部為噴口,另外採用尾部穩定翼起穩定作用,在發射裝置上採用發射架或發射筒。比較著名的就是蘇聯的火箭炮——卡秋莎。

火葯火箭是第一種實用的反作用推進裝置,雖然有許多局限證明它不是理想的太空運載工具,但它的基本原理卻完全適用於航天運載工具的需要,這樣運用火箭作為宇宙航行基本運載工具的想法在先驅者腦中逐步醞釀。後來液體燃料火箭出現,進一步為航天推進器的實現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也讓航天先驅者看到了使用火箭來完成航天運載的曙光。經過不斷的研究和早期試驗,火箭作為太空飛行的推進裝置逐漸得到證實,最終為人類通向太空架起了橋梁。

『伍』 火箭誰誰發明的

「火箭」一詞根據古書記載,最早出現在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在敵我雙方的交戰中,人們把一種頭部帶有易燃物、點燃後射向敵方、飛行時帶火的箭叫做火箭。這是一種用來火攻的武器,實質上只不過是一種帶「火」的箭,在含義上與我們現在所稱的火箭相差甚遠。唐代發明火葯之後,到了宋代,人們把裝有火葯的筒綁在箭桿上,或在箭桿內裝上火葯,點燃引火線後射出去,箭在飛行中藉助火葯燃燒向後噴火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飛得更遠,人們又把這種噴火的箭叫做火箭。這種向後噴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具有現代火箭的雛形,可以稱之為原始的固體火箭。
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通常火箭一詞也包括導彈、航天器,甚至煙花焰火。
最常見的火箭燃燒的是固體或液體的化學推進劑。推進劑燃燒產生熱氣,通過噴口向火箭後部噴出氣流。火箭自帶燃料和氧化劑,而其他各種噴氣發動機僅須攜帶燃料,燃料燃燒所須的氧取自空氣中。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氣層以外使用,而其他噴氣發動機不能。火箭發射時產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升入高空,隨著燃料不斷減少,火箭自身質量逐漸減小,在與地球距離增大的同時,質量和重力影響不斷下降,火箭速度也因此越來越快。
「土星」5號火箭啟程登月時,5台發動機每秒鍾消耗近3噸煤油,它們產生的推力相當於32架波音747的起飛推力。無法確定火箭發明的確切時間。大部分專家認為中國人早在13世紀就研製出了實用的軍用火箭。19世紀出現了幾項重大技術進步:燃料容器的紙殼改為金屬殼,延長了燃燒的持續時間;火葯推進劑的配方標准化;製造出發射台;發現了自旋導向原理等等。19世紀末,火箭開始用於非軍事目的,如用火箭攜帶救生索飛向海上遇難船隻。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戈達德和其他幾位專家奠定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礎,並發射了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
20世紀70年代,美國研製出全新的火箭動力航天運載工具即太空梭。它主要分3個部分:機身後部裝有3台主發動機的軌道飛行器;裝有液氫和液氧推進劑的外掛燃料箱(5分鍾後脫落),保證主發動機工作;裝有2台可分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2分鍾後脫落),它們與軌道飛行器主發動機同時啟動,提供初始升空階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傳到歐洲之後,經改進,火箭曾被列為軍隊的裝備。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點散布大,以後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發展,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威力。
19世紀80年代,瑞典工程師拉瓦爾發明了拉瓦爾噴管,使火箭發動機的設計日臻完善。19世紀末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 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1944年,德國首次將有控的、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V—2導彈用於戰爭。1931年5月,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領導的宇宙航行協會試驗成功了歐洲的第一枚液體火箭。到了1932年,德國軍方在參觀該協會研製的液體火箭發射試驗之後,意識到火箭武器在未來戰爭中具有的巨大潛力,便開始組織一批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集中力量秘密研製火箭武器。到40年代初,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先後研製成功了能用於實戰的V-1、V-2兩種導彈。其中V-1是一種飛航式有翼導彈,採用空氣噴氣發動機作動力裝置;V-2是一種彈道式導彈,採用火箭發動機作動力裝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和美國等相繼研製出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各種火箭武器。
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新型火箭。1970年 4月24日,用「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長征」2號運載火箭發射了可回收的重型衛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發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潛艇水下發射火箭又獲成功。1984年4月8日, 用第三級裝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 「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1988年9月7日,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將氣象衛星成功地送入太陽同步軌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製的「長征」2號E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又將澳大利亞的奧賽特B1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些都表明火箭發源地的中國,在現代火箭技術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並已穩步地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
在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方面,中國的錢學森、德國的馮·布勞恩和蘇聯的S.P.科羅廖夫齊奧爾科夫斯基等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在三國時期,就有孔明燈的傳說。南宋時,黃天盪之戰,女英雄梁紅玉用紙糊的熱氣球傳遞消息。差不多是那個時候,人們用球狀火葯包裝在箭頭桿附近,點著引線之後,用弓箭射出去殺傷敵人,著就是後來的「萬人敵」。後來,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裝著細小的「定向棒」點燃引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就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
後來,直到1958年,中國才造出第一支現代火箭。

『陸』 中國可回收火箭研製情況如何

4月24日,2018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開幕式結束後,首屆中國航天大會拉開序幕。大會由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航天基金會主辦,旨在打造中國航天最具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和科普傳播的綜合性盛會大會上,龍樂豪院士所做的報道中,公布了中國新型可回收火箭的相關情況。

「長征八號」火箭採用回收技術之後,其發射報價將進一步降低,有利於爭奪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份額。預計最早於2020年,採用回收技術的「長征八號」火箭即可首飛。在其服役後,可回收火箭技術將不再被美國一家壟斷。

『柒』 是誰發明的火箭可以倒著返回

spacex公司研發的火箭回收技術,老闆是埃隆.馬斯克,其使用獵鷹火箭就行回收,使每次發射的金額降至6000萬一次。目前無其它航天科技能夠商用火箭回收。

『捌』 中國首個可回收火箭發射,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了什麼貢獻

近年來,中國政府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天科研生產、空間基礎設施建設、衛星運營等航天活動,民營航天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成立。

與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相比,翎客航天RLV-T5型火箭還顯得非常「稚嫩」。當前RLV-T5型火箭已經完成的3次發射,尚處於試驗階段,且火箭並沒有實現入軌,但令人欣慰的是,翎客航天的嘗試邁出了中國民營可回收火箭的一小步。

『玖』 火箭是誰發明的

現代火箭是羅伯特·戈達德 發明的。
羅伯特·戈達德(Doddard,Robet Hutchings),是美國最早的內火箭發動機發明家,被公認為現容代火箭技術之父。美國是現代火箭技術真正起步的地方。世界第一枚火箭是以液氧和汽油作推進劑,於1926年3月16日在麻省奧邦城發射;雖然只飛了四十一英尺高,卻是人類開始二十三萬八千里月球飛行之首步。
現代的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它自身攜帶燃燒劑與氧化劑,不依賴空氣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氣中,又可在外層空間飛行。現代火箭可作為快速遠距離運輸工具,可以用來發射衛星和投送武器戰斗部(彈頭)。
現代火箭利用反沖力推進的飛行裝置。用以發射人造衛星、人造行星、宇宙飛船等,也可裝上彈頭製成導彈。在一般用語中,火箭也作為火箭發動機的簡稱。

『拾』 SpaceX公司火箭回收技術是什麼原理

火箭採取了垂直回收的方式,降落過程中逐漸導航至下降通道,最後落地前火箭發動機將相對速度降為接近0的狀態,採取四個支架平穩著陸。

在回收視頻中可以看到,現場由於火箭噴射氣流產生了巨大的音爆,所有人剛開始都認為閃光中的火箭回收失敗了,但後來火焰熄滅看到火箭平穩立住的那一刻,全場爆發了無盡的歡呼聲。觀看視頻時看到那些現場觀眾瘋狂的表情,讓人真正發自內心為他們對人類航天事業的巨大貢獻而自豪,這一天,一個新的時代,向我們張開了大門!

(回收時落地的畫面,來自SpaceX官網)

火箭回收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是否能真正降低成本,值得商榷和進一步觀察:

a、為了回收,要增加額外的各種控制和導航空間,導致火箭的設計難度大大提高;

b、火箭為了保全,需要留下不少燃料作為後續的「剎車」減速。這對整個推進系統的設計尤其是燃料推送系統的要求極高,要增加很多冗餘設計,風險較大;

c、火箭發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推重比,相當於有效載荷(衛星或飛船)所佔比例越高越好,但如果考慮回收,相當於額外的一些燃料和系統設計會佔掉有效載荷的空間,導致發射效率降低。或者是為了達到同樣的發射能力,需要更大的火箭設計;

d、類似太空梭,回收過後的維護尤其對一級發動機的維護,恐怕成本不亞於直接換一個新的;

e、節約成本從本質上講是當發射頻率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有意義,比如歐洲,一年恐怕就發射個位數的火箭,就算用可回收火箭,使用頻率不夠,也會使運營與維護成本占火箭發射總費用的比例極大增加。

從這些方面說,在目前這個技術程度和航天發射需求下,SpaceX的火箭回收技術難以很大程度節約成本,或者只是成本略微降低而已。

但這畢竟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劃時代的成功,意義遠遠不止火箭成功回收這一技術上的勝利。SpaceX和之前藍色起源的成功,讓世間第一次意識到航天不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領域。

這個意義就好比,當初歐洲人航海,最早都是舉全國之力,送出兩三艘船,百年之內便發現了美洲、環遊了全世界。但突然間,人類發現航海技術不再遙不可及,造船公司、航運公司成為了現實,人們可以買票做出一百多年前開拓者做出的創舉。五月花號上的人,坐在船上,已然沒有了當時開拓者們害怕的那種心境,他們只是買了在正常不過的船票,航海已經成為人類開拓新世界的工具,不再神秘。

航天亦是如此,剛發展了不過70年時間,如今已經從國之重器、國之大業,慢慢走向了商業化、產業化,一個私人公司竟然能實現如此不可思議的成就,未來的航天將會更加普及,成本將會更加低廉,可靠性將會更加令人信服。航海用幾百年普及下來,航天可能100年內即可實現,未來這些商業公司的航天,將會成為人類進入太空開發太空的一艘艘「五月花」號。這種意義上的貢獻,是要遠遠超過SpaceX做出的任何一個產品的。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的可回收火箭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