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分析舒伯特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特徵
1.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是奧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
早年生活和教育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於維也納近郊的里希田塔爾。他父親弗朗茨·西奧多·弗洛里安(Franz Theodor ·Florian)是一個莫拉維亞農夫的兒子,是一個教區學校的校長。他的母親伊利莎白·維茲(Elizabeth Vietz)在結婚前是一個女僕。舒伯特連他在內共有15名兄弟姊妹,不過這15人當中,有10名在出生後不久就病死。他們的父親是一位知名的教師,同時也是一位業餘音樂家,將自己的音樂知識都傳授給了兒子。
從五歲開始,舒伯特就隨父親開始學習,六歲時開始進入學校上課,他的音樂的啟蒙也從那時開始。父親教導他小提琴的基礎,當他七歲時,師從霍爾澤教堂的樂隊長-- 邁克爾·霍爾澤,學習音樂。可是霍爾澤根本教不了他,要教的內容他早就會了。所以上課的內容變成了聊天,或者經常就是霍爾澤目瞪口呆地看著舒伯特,吃驚的說不出話來。小舒伯特從一名學徒工那裡學到更多的東西。那個學徒工曾帶他去臨近的一個鋼琴倉庫,給他以比他貧窮的家庭所能給予的更好的樂器練習機會。他的早年教育更顯不足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在那個年代,一個作曲家如果自己不是一個在公眾面前的出色的演奏家,那他成名的機會幾乎微乎其微。這樣看來,他童年的音樂啟蒙教育是不夠他踏上音樂家之路的。
1808年8月,他考進了皇家神學寄宿學校,並在皇家教堂童聲合唱團里唱歌。在那裡舒伯特開始接觸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響曲。正是大量不斷的接觸各種各樣的曲譜,以及經常去歌劇院聽歌劇,舒伯特開始為他的後來的音樂造詣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時,他的天賦引起了當時頂級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里的注意,薩列里決定教授他作曲和音樂理論。舒伯特早期的室內樂很有特點,後來人們知道他家在周日和節假日經常演練弦樂四重奏,他的兩個兄弟拉小提琴,他父親大提琴,舒伯特自己拉中提琴。這正是他後來為之譜曲的業余合唱的雛形。
他在寄宿學校後來的時光里,又陸續寫了很多室內樂,幾首歌曲,一些鋼琴曲片斷,一首Kyrie (D.31)和Salve Regina (D.27), 一首風琴octet(D.72/72a) - 據說是悼念他1812年去世的母親。一首cantata (D.110), words and music, for his father's name-day in 1813, 和他的畢業作品 - 生命(life), 他的第一首交響曲(D.82)。
後期生活和作品
1823 年舒伯特完成了第一個為Wilhelm Müller的詩歌創作的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üllerin), D. 795, . 這部作品以及後來的「冬季之旅「(Winterreise) D. 911, 被廣泛地認為是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巔峰之作。
1824年舒伯特寫了壯麗的Octet in F (D.803), "A Sketch for a Grand Symphony"; 當年夏天他重返Želiezovce, 在那裡他被匈牙利的當地語言特色深深吸引,而寫成了Divertissement a l'Hongroise (D.818)和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 (D.804)。舒伯特無可救葯地愛上了伯爵夫人,他當時的學生Caroline Esterhazy。無論後人如何評價這段羅曼史,在歷史上都無從查證。
前幾年的事業的低潮在1825年終於有了轉折。舒伯特的作品源源不斷被出版,經濟上的壓力有所緩和。舒伯特當年夏天在上奧地利度過愉快的假期,被當地人狂熱追捧。正是在這次旅行中舒伯特創作了歌曲集"Songs from Sir Walter Scott",其中包含了著名的「Ellens dritter Gesang」, D.839, 也就是當代人們熟悉的「Ave Maria」。
從1826年到1828年舒伯特除了在1827年去過一次格拉茨,一直呆在維也納。回憶這三年的時光,好像除了作曲外鮮有故事發生。1826年他把一部交響曲獻給音樂家之友協會而拿到了報酬。在1828年春天他第一次也是一生僅有的一次舉辦個人作品音樂會,好評如潮。但他那些作品就象一部自傳。「死亡與少女」 (D.810)寫於1825-1826冬天,並於1826年1月25日首演。這年晚些時候「Rondeau brilliant」問世。
1827年舒伯特完成歌曲集「冬天之旅」 (D.911), 以及兩首鋼琴三重奏(B flat, D.898; and E flat, D.929)。
2.
Ⅰ
奏鳴曲(作品42,a小調)
2.奏鳴曲(作品53,D大調)
3.奏鳴曲(作品120,A大調)
4.奏鳴曲(作品122,E大調)
5.奏鳴曲(作品143,a小調)
6.奏鳴曲(作品147,B大調)
Ⅱ
7.奏鳴曲(作品164,a小調)
8.奏鳴曲(死後出版,c小調)
9.奏鳴曲(死後出版,A大調)
10.奏鳴曲(死後出版,B大調)
11.奏鳴曲(幻想曲等,作品78,G大調)
12.奏鳴曲(作品15,C大調)
盡管英年早逝,舒伯特對當時音樂的許多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他與貝多芬一起被音樂界稱為德語國家浪漫主義音樂的奠基人。他不但繼承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傳統,並在其基礎上開創了歌曲音樂的先河,從而奠定了他浪漫主義音樂鼻祖的地位,並為後來的作曲家如門德爾松和舒曼,以及再後來的Hugo Wolf和Skrjabin所發揚光大。在十九世紀他以藝術歌曲的創始人聞名於世,而在二十世紀他在器樂的貢獻也逐漸被人們認可。可惜在歌劇上的影響有限,主要是因為歌詞的晦澀難懂和乏味,從而使作品的水準大打折扣。
3.李赫特演繹的舒伯特晚期鋼琴奏鳴曲賞析
這張Regis公司出版的唱片收錄的舒伯特晚期鋼琴奏鳴曲即是先前於70年代初期出版的Olympia的唱片OCD 335中的第19號與21號鋼琴奏鳴曲,樂迷可充分領略偉大的鋼琴大師李赫特演繹這兩首舒伯特晚期鋼琴奏鳴曲令人驚異的效果。盡管李赫特擁有令人敬畏的演奏技巧,他自始至終全神貫注的演奏以及對細節的雕琢使舒伯特晚期這二首鋼琴奏鳴曲如此的感人,同時帶給欣賞者獨特的感受,這張唱片可以與李赫特演奏作品目錄中最好的演奏錄音相媲美。
這首C小調奏鳴曲(作於1827年8月)經李赫特的演繹散發出強有力效果,同時帶給人極具感染力的感受。從引人注意的樂曲起始部分直至樂章發展部最為凄涼的聲響,李赫特對節奏的精心控制推動樂曲不斷向前發展。他完美的音色賦予舒伯特作品極限的聲音響度。尤為重要的是縱觀整張唱片,李赫特的演奏處處營造出舒伯特樂曲聲音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對於推進樂章向前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在處理充滿熱情的樂段時,李赫特避免採用過度鬆弛的速度演繹方式,旋律潛在的律動自始至終保持著一致的連貫性。
在柔板的處理上,李赫特近乎極致的全神貫注是極其感人的。李赫特處理音樂的全面理念意味著他能賦予波動的小步舞曲樂段以最豐滿的音色, 這種音色的處理方式聽起來會覺得自然恰到好處。在終曲樂章,李赫特不得不面對舒伯特作品中十分頑強的樂章,這里沒有一絲一毫悔意的暗示。或許,他不夠鬆弛的處理會引起爭議,不過,這樣的評論與他感人的演繹處理不相稱。內田光子版(Philips 456 579-2, 同時收錄了第20號奏鳴曲 D959).對於19號奏鳴曲終曲樂章高超的敏銳把握與李赫特的演奏難分伯仲。
李赫特對於19號奏鳴曲主要節奏的理解,也浸透在1972年錄制的最後一首宏大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的演繹中。無疑,李赫特肯定注意到」很有節制的」的速度記號,但他仍保持平滑連奏的處理。李赫特所採用的速度為演繹帶來更多發揮空間,左手低音區的顫音與開始旋律的最初陳述相呼應的確是讓人心煩的,緩慢的演繹這個樂章是輕而易舉的,如果一直持續25分鍾進行這樣的音樂詮釋需要李赫特般全神貫注的毅力。貫串這個豐碑式的詮釋處理,李赫特的演奏完美 (有時甚至是精緻)駕馭了音樂織體結構。
李赫特維持不採用近乎停滯速度來處理持續的稍慢行板,現在看來這樣的演繹非常的恰到好處,營造出自然的平衡感。經過第一樂章的演繹體驗,恬美撫慰人心的第三樂章諧謔曲詮釋成一個祈福安慰的樂章。只是後來才意識到李赫特只不過依照舒伯特的指示來演繹,即精緻且纖細。終曲樂章的處理非常完美,同時末樂章的演奏使其它版本都黯然失色。
對於第20號鋼琴奏鳴曲演繹的探究還需要對比其它現存的偉大演奏版本,在關注精神層面上超越其它版本的內田光子版(Philips 456 572-2); 擁有帝王之氣象的波利尼版(DG 427 326-2)以及(Dante HPC123)瑪麗亞·尤金娜1947年的現場演奏錄音(該版在市場中應有其流通價值)。李赫特的演繹對研習舒伯特作品的音樂學院學生(或鋼琴系演奏其奏鳴曲的學生)是不可或缺的版本。
⑵ 舒伯特的創作風格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性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
舒伯特在傳統的室內樂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內樂作品都帶有真正的舒伯特的印記,它們也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最後一批作品。而在「即興曲」和「音樂瞬間」中,舒柏特使鋼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風格。它們的隨想性、自發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義的要素。
舒伯特最廣為流傳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這些歌曲都是從詩的內心情感中直接產生出來的,沒有人能勝過他那洋溢的才華和清新的情感。鋼琴伴奏也產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兩個小節描繪出潺潺小溪,街頭藝人破舊的手搖風琴,或是「天堂門前」的雲雀。談到舒柏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對《c大調交響曲》的評論:「這種音樂把我們引入一種境地,使我們忘卻了以前曾有過的東西。」
⑶ 以舒伯特的歌曲為例子談談藝術歌曲的特點
這些音樂家的音樂作品或是氣勢磅礴,或是充滿陽光氣息,或是如小溪般歡快,抑或是哀傷,其根本,是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遭遇。
像是貝多芬,他的前期作品風格大多是歡快或反映社會現狀,殘疾後的作品風格則是催人奮進,跟人一種不屈的感覺,這種不屈,既是對命運的抗爭,也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憤怒;
再如肖邦,他的作品大多是一些深沉的曲子,如夜曲,這是因為當時的波蘭處於被歐洲列強以及沙皇俄國瓜分的時期,人民生活水深火熱。
向 舒伯特 的曲風大多歡快,舒伯特生於貴族家庭,而且在國家音樂團為上層社會作曲。
以上完全個人見解,不對之處,還望諒解
⑷ 舒伯特的性格促使他創作了怎麼樣的作品
舒伯特既不願依附於權貴的門下,去做他們的忠實奴僕,也不願用自己的藝術為統治者粉飾太平,去寫那些專供娛樂用的浮華、空虛的作品。他要用自己那才氣橫溢的音樂去傾吐出當時一部分進步知識分子內心的痛苦,唱出市民階層所憧憬美好希望。正因為這樣,舒伯特的作品很快地受到了市民階層的歡迎。正因如此,他當然不會受到當局者的重視和歡迎。奧地利皇帝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我們不需要天才,我們只要忠於職守的臣僕」。像舒伯特這樣一位藝術家,當然不是皇帝的忠誠「臣僕」。在國家警察的檔案中,舒伯特被記錄為是一個「魯莽的人」,而當他的一個具有自由思想的朋友被警察逮捕時,他也因受牽連而被拘留。雖然舒伯特的歌曲和音樂作品當時在維也納的市民中已家喻戶曉、廣為流傳了,但卻因得不到官方的賞識而難於出版和演出。舒伯特在生前,甚至還沒能聽到過自己創作的交響曲的演出。1815年,他寫出了不朽的名曲《魔王》,但是一直過了5年,出版商才勉強答應為他出版這首歌曲,其條件是不付給他稿費。他寫的歌曲《流浪者》出版後,只拿到兩盾錢(奧地利錢幣名,值美金48.2分),而出版商卻從這個作品中總共賺取了二萬七千盾。舒伯特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把許多歌曲送到出版商那裡去,又多又快,而每首歌曲卻只值兩毛錢。因此,雖然不朽的作品連連問世,舒伯特卻連溫飽問題也無法解決。有一次,舒伯特又冷又餓,卻已身無分文。他不得已走進了一家飯館,在菜譜上作了一首曲。起初,飯館老闆以為他是個要飯的,想轟走他,後來看到樂譜,便知道他是一位作曲家。於是老闆收下了樂譜,並免費給了舒伯特一盤土豆。這首樂曲就是著名的《搖籃曲》。他逝世前病在床上沒錢買葯時,朋友們把他寫的《冬之旅》送到出版商那裡去,但出版商僅給其中的《菩提樹》一歌付了一盾錢。在出版商的殘酷剝削下,舒伯特艱難地生活著。
⑸ 舒伯特藝術歌曲特點
他採用和聲上的色彩變化,用各種音樂體裁形式來刻畫個人的心理活動,富有大自然的和諧和生命力的氣息,他將瞬息間的遐想行之於樂譜,把感受到的一切化為音樂形象,構成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的旋律。他對後來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⑹ 舒伯特藝術歌曲創作特徵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雖然他的一生短暫,但其短短的31年留下了各種題材各種風格的大量傑作,特別是藝術歌曲不僅精緻而且具有鮮明的個性和質朴的民風,部部閃爍著他的功力和智慧。
尤為出眾的是他把詩歌、曲調和伴奏融合在一起,使古老的德國藝術歌曲煥發出新的活力,達到一種全新的境界,因此,他被人們冠以「藝術歌曲之王」的美譽。
舒伯特一生作有600多首藝術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鱒魚》、《流浪者》、《小夜曲》、《搖籃曲》、《聖母頌》以及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鵝之歌》等。他的藝術歌曲具有獨特的風韻,旋律是歌詞內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載了演唱旋律難以表達的內容,通過調性、音區、和聲的色彩變化,賦予了藝術歌曲新的生命,具有浪漫主義的抒情性和傳記性。
⑺ 舒伯特創作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 ,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它作品 。他為不少詩人如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爾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寫了大量歌曲,把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敘事曲、充滿戰斗性的愛國歌曲,也有源於民間音樂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 王》、《鱒魚 》、《菩提樹》、《美麗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羅米修斯》、《致音樂》、《迷娘之歌》、《紡車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戰斗中的祈禱》、《劍之歌》、《戰士之歌》等,主要歌曲匯有3部歌曲集 :《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鵝之歌》。被後人稱為「歌曲之王」。
⑻ 《外國音樂史》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有何特點
舒伯特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在歐洲音樂發展史上,他是位承前啟後的藝術家。舒伯特及其藝術歌曲開創了音樂上的浪漫主義派別。他把帶鋼琴伴奏歌曲的傳統音樂體裁提到了十分完美的藝術高度。他的聲樂套曲《冬日的旅行》和《美麗的磨坊女》中所塑造的音樂形象色彩鮮明,生動深刻,膾炙人口,達到了前人未曾達到的新的藝術境界,是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結晶。舒伯特作為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在藝術歌曲的發展過程中做出重要貢獻,「他第一個將和聲、伴奏、旋律和歌詞視作同等重要。人們說通過舒伯特之手,所有的詩歌都變為音樂。」但他的音樂並不是盲目的屈從於詩歌,而是賦予了詩歌新的內涵,使詩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即使平庸詩詞只要他感覺喜歡,也可以把它譜成富於生命力的歌曲。他使藝術歌曲這一體裁趨於完善,並對後世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⑼ 舒伯特在創作音樂方面都什麼成就
舒伯特是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先驅人物之一。他一生雖窮愁潦倒,但卻給世界留下燦爛輝煌的音樂瑰寶。他的作品直至1821年才在友人的資助下陸續得以出版。他曾對朋友自稱是「失敗的音樂家」,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憐的可憐蟲」。在其短促的一生創作了9部交響曲,7部彌撒曲,許多室內樂曲和鋼琴曲,以及包括《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鵝之歌》等三部聲樂套曲在內的600餘首歌曲,9部歌劇,20首宗教音樂,70首以上的附管弦樂的合唱曲,各種管弦樂曲等。其中所作歌劇均以失敗告終,但其所作《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鱒魚五重奏曲》《死神與少女四重奏曲》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戲劇配樂《羅莎蒙德》等卻流傳至今不衰。特別是他所作的藝術歌曲著稱於世,被人們譽為「歌曲之王」,將歌曲的藝術表現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⑽ 舒伯特的作品有哪些特色是什麼
1811年,舒伯特創作了第一首歌曲《哈加爾的悲哀》,14歲作第一交響曲,17歲為歌德的詩篇《紡車旁的葛萊卿》、《野玫瑰》、《魔王》等譜曲。18歲完成第二、三交響曲,兩部彌撒曲,5部歌劇及140多首歌曲。舒伯特採用和聲上的色彩變化,用各種音樂體裁形式來刻畫個人的心理活動,富有大自然的和諧和生命力的氣息,他將瞬息間的遐想行之於樂譜,把感受到的一切化為音樂形象,構成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的旋律。他對後來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雖然31歲就夭折,但給後世留下了大量的音樂財富,尤以歌曲著稱,被稱為「歌曲之王」。他總共寫下14部歌劇、9部交響曲、100多首合唱曲、567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死神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鵝之歌》、劇樂《羅莎蒙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