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漢字怎麼發明的
■ 漢字,」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所創造的。他觀察萬物,依據物體的形狀造字。不過雖說古書上有記載,但這畢竟只是」傳說」而已。
■ 其實漢字是起源於先民」結繩記事」(注1)(注2),是我們祖先共同努力的創作,倉頡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
■ 文字是因為使用上的需要而逐漸由少變多的,
是約定俗成的。
■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文字,所以在秦以前,文字的寫法也因為國家的不同而有不同。漢朝時候隸定,把圖畫式的小篆,改成一筆一畫的隸書,更方便傳抄使用,文字的形狀大約就定型了,當然還是有所改變與增加。
■ 而繁體中文,就是『倉頡』所發明的喔!
古文全都是繁體字喔!(注2)
※※
(注1)結繩記事:上古沒有文字時,在繩上打結做為記住事情的方法,為漢字最早的起源之一!
(注2)古時候,由於還沒有文字的發明,凡事都要利用打結的繩子來記載事情。一天,倉頡請一位名叫「二木頭」的屬下用一匹馬去換二輛車回來,而二木頭將繩子的一頭打了一個結,再將繩子的另一頭打了二個結後、便牽著馬往市場出發,二木頭找到了賣車的老闆後,將帶去的二匹馬換了一輛車後,就高高興興的回去向主人交差。然而,回去之後,倉頡一看、怎麼他交代換二輛車、卻只換了一輛車回來…,心理正納悶究竟是怎麼回事,打算好好問問二木頭呢!聰明的小朋友,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哇!原來二木頭雖然將繩子打了結,但是卻將要買的東西記反了,將原本「一馬換二車」記成了「一車換二馬」了,白白讓市場老闆賺了一匹馬呢,搞得大家錯誤百出、人仰馬翻,也讓倉頡大人傷透了腦筋呢!由於吃過這種苦頭,倉頡心想,究竟如何才能解決眼前的難題呢?
倉頡每天在沙地上塗塗寫寫,很是懊惱…,有一天,倉頡看到了掛在窗檯上的一串魚,突然心生靈感,咦!聰明的倉頡靈機一動,腦中漸漸浮現出類似『魚』的象形文字,一連串的文字又一一浮現腦海中,才恍然大悟,原來太陽就是『日』字、田地就代表了『田』字,還有『口、目、耳』也是由圖形轉變而來的文字,他發現每個東西都有圖形代表它的意義,由景物轉變成的文字叫「象形」字,真是太妙了!
倉頡自言自語道:一棵樹就是『木』、樹木多了就是『林』;一個『石』代表石頭、三個石頭就代表很多石頭,也就是『磊』字;人在樹下歇著,就是『休』字;古時候的人,覺得女人留在家裡最安心、就發明了『安』字,把兩個字合起來,形成另一個意義的字,就叫做「會意」字,真是太有意思了!而「指事」原理造出的字,更能令你馬上看出意思,像是上和下,兩個人拿刀互斗就是『斗』字;因為後來文字不夠用了,便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加上形或聲的符號,成為「形聲」字,像是鯉,把里字和魚字合起來就是『鯉』;另外還有「轉注」字,是把形聲意義相近的字,互相轉用,像是依和倚;而另一種「假借」字,是取同音的字,借作別的意思,像是考和老!倉頡拿起樹枝在地上塗塗畫畫,也越來越有心得,終於發現了用文字記事的訣竅及要領,就是形成中國文字的六種原理,叫做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在一旁的大龍及小太極直呼中國字真偉大,開心地手舞足蹈起來!
倉頡會造字的消息傳到宮中,有一天,黃帝召見倉頡進宮,倉頡便向皇上一一說明了文字的由來和代表的意義:「太陽剛剛升起,就是『旦』字;他又畫了一個「手」字、加了一個「目」字,把手放在眼睛上,手加目,就可以變成『看』字」。黃帝聽了哈哈大笑,便請倉頡以後專心的造字。之後的每一天,倉頡便更用心、也更積極的創造出更多的文字,以造福大眾,這也就是我們中國文字的起源!
❷ 字是怎樣發明的
中國有神話傳說,說是倉頡造字,倉頡是黃帝時期手下的一個官員,傳說是他造的字。不過科學來講,文字是人類在勞動時間中所逐漸發展創造起來的。原始的文字在四大文明古國中都是象形文字,非常簡單和具體形象。
❸ 中國漢字是怎樣發明的
漢字起源問題,是學術界兩千多年來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兩千多年來,學術界不能科學定位原始漢字產生的時間、地點,不知道發明人是誰,不知道發明漢字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技術背景、地理氣候生物環境,更不知道原始漢字的品質。 長期以來,西方學者認為文字的形式與創造文字的民族的思想品質相對應,拼音文字對應優秀民族,圖畫文字象形文字對應原始民族「野蠻民族」。如果漢字是象形文字,中華民族就是「劣等民族」。這種觀點是偏見的,是錯誤的,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不接受歸不接受,如果我們長期弄不明白漢字起源問題,我們在思想上、精神上就會很被動,在世界各民族面前就缺乏底氣。漢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中華民族有責任有能力弄明白漢字起源問題。 以往的古文字專家錯誤地認為原始漢字是象形字,是圖畫文字。在研究活動中,凡是遇到古文字,必在象形上動腦筋,必在圖畫上「猜謎語」。謎語猜了兩千多年,不但沒有解決漢字的起源問題,還落入了西方學者「劣等民族」的圈套。此路不通啊!此路不通就走新路,我們不能一條道走到黑。新路就是理論創新。作者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創立了漢字起源學新理論,解決了漢字產生的時間、地點、氣候條件、歷史背景,文化背景,技術背景,找到了發明人,基本弄清了漢字的品質、內容、數量等問題。
❹ 漢字的如何發明的
傳說,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是由古時候一個叫倉頡的人發明的。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是牲口、食物的數量是不斷變化的,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多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行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奔跑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推廣開了,逐漸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上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沒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原來他造「魚」字時,寫成了「牛」樣;造「牛」字時,寫成了「魚」樣。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當然,上面的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傳說。不過它卻生動地反映了我們的先民們造字的經過。其實,文字的發明並不能歸功於某一個人,它是先民們集體智慧的體現。
根據對文字的研究,人們發現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情況下,出於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聯合起來,採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做斗爭。在斗爭中,為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誕生了。但語言一瞬即逝,它既不能保存,也無法傳到較遠一點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傳播到較遠地方去的信息,單靠人的大腦的記憶是不行的。於是,原始的記事方法——「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應運而生了。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採用過各式各樣的記事方法,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結繩和契刻。中國古籍文獻中,關於結繩記事的記載較多。公元前戰國時期的著作《周易·系辭下傳》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漢朝人鄭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這是講結繩為約,說得已相當明白具體了。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來記錄數目。漢朝劉熙在《釋名·釋書契》中說:「契,刻也,刻識其數也。」清楚地說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幫助記憶數目。因為人們訂立契約關系時,數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因素。於是,人們就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作符號,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這就是古時的「契」。後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分作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以二者吻合為憑。古代的契上刻的是數目,主要用來作債務的憑證。
結繩記事,契刻記事以及其他類似的記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中國一直到宋朝以後,南方仍有用結繩記事的。南美洲的秘魯,尤其著名。有的民族,利用繩子的顏色和結法,還可以更精確地記下一些事情來。
作為原始記事方法的結繩記事,不論它用一根繩子打結,還是用多根繩子橫豎交叉,歸根結底,它只是一種表示和記錄數字或方位的一些簡單的概念,是一種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產生前的一個孕育階段,但它不能演變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產生。因為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而不能進行思想交流,不具備語言交流和記錄的屬性。因此,結繩記事不可能發展為文字。
由於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的不足,人們不得不採用一些其他的方法,譬如圖畫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中說:「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較普通、較廣泛的語言」之後才有可能。譬如,有人畫了一隻虎,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虎」;畫了一頭象,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象」。久而久之,大家約定俗成,類似於上面說的「虎」和「象」這樣的圖畫,就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倉頡發明的字也就是這種圖畫文字。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圖畫越來越多,畫得也就不那麼逼真了。這樣的圖畫逐漸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終導致文字從圖畫中分離出來。這樣,圖畫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圖畫和變成為文字元號的圖畫文字。圖畫文字進一步發展為象形文字。正如《中國文字學》所說:「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但圖畫卻不一定都能讀。後來,文字跟圖畫漸漸分歧,差別逐漸顯著,文字不再是圖畫的,而是書寫的。而書寫的技術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這就是原始的文字。
知識點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來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復合詞。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所用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上。筆畫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成為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考古學家發現大批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❺ 字是怎麼發明的
倉頡造字傳說 有一次,黃帝的軍隊和蚩尤的軍隊交戰,雙方打得難分難解,勝負未分。黃帝准備改變戰術,叫倉頡把作戰圖拿來,倉頡一摸,身上帶的作戰地圖早已丟失,黃帝又氣又急,只好暫且收兵回營。 黃帝對倉頡說:「你是我身邊最聰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關頭把作戰地圖丟失?這是多麼大的過錯啊!」倉頡回答說:「黃帝,如今人多事雜,又要經常打仗,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傳令辦法實在難以應付。照這樣下去以後還會出更大的亂子。」黃帝問:「那該怎麼辦?」倉頡說:「只有一種圖,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用這種圖把你要說的話畫出來,人們都會照你的意思去做。」黃帝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便說:「好吧,今後邊你就不要隨軍打仗了,專門留下來給咱們畫圖造字吧!」 這下可把倉頡難住了。圖和字怎麼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過去了,眼看已到冬天,倉頡還沒有想出造字的辦法來,一天夜裡下了一場大雪,倉頡一早起來到山上去打獵,只見滿山遍野白雪皚皚,山川樹木全被大雪覆蓋。倉頡轉了一座山,也未見到一個獵物。正准備下山回去突然從樹林里竄出來兩只山雞,在雪地上覓食。山雞走過後,在雪地上留下了兩行長長的爪印。接著,又有兩只小鹿也竄出樹林,發現人後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樣。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想到這里,倉頡心花怒放,回去後就把他的這個想法向黃帝報告。黃帝聽後笑看說:「我說過,你是個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飛禽走獸,都按照象形造出字來,我再頒布天下。」從這以後,倉頡每日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創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馬、雞、犬這些字都造出來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裡寫呢?寫在石尖上拿不動,寫在木板上太笨重,寫在獸皮上也不合適,這又把倉頡難住了。一天,有個人在河邊捉住一隻大龜,前來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把龜細看了一遍,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個「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里,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時,爬進河裡去了。三年以後,這只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字的字不但沒有被水沖掉,而且還長大了,字跡也更明顯… 從此以後,倉頡就命人捉到龜把龜殼都取下來,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子里,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黃帝看了很高興,命人好好收藏,並給倉頡記了一大功。傳說從這時起,我們中華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倉頡造字傳說 有一次,黃帝的軍隊和蚩尤的軍隊交戰,雙方打得難分難解,勝負未分。黃帝准備改變戰術,叫倉頡把作戰圖拿來,倉頡一摸,身上帶的作戰地圖早已丟失,黃帝又氣又急,只好暫且收兵回營。 黃帝對倉頡說:「你是我身邊最聰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關頭把作戰地圖丟失?這是多麼大的過錯啊!」倉頡回答說:「黃帝,如今人多事雜,又要經常打仗,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傳令辦法實在難以應付。照這樣下去以後還會出更大的亂子。」黃帝問:「那該怎麼辦?」倉頡說:「只有一種圖,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用這種圖把你要說的話畫出來,人們都會照你的意思去做。」黃帝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便說:「好吧,今後邊你就不要隨軍打仗了,專門留下來給咱們畫圖造字吧!」 這下可把倉頡難住了。圖和字怎麼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過去了,眼看已到冬天,倉頡還沒有想出造字的辦法來,一天夜裡下了一場大雪,倉頡一早起來到山上去打獵,只見滿山遍野白雪皚皚,山川樹木全被大雪覆蓋。倉頡轉了一座山,也未見到一個獵物。正准備下山回去突然從樹林里竄出來兩只山雞,在雪地上覓食。山雞走過後,在雪地上留下了兩行長長的爪印。接著,又有兩只小鹿也竄出樹林,發現人後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樣。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想到這里,倉頡心花怒放,回去後就把他的這個想法向黃帝報告。黃帝聽後笑看說:「我說過,你是個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飛禽走獸,都按照象形造出字來,我再頒布天下。」從這以後,倉頡每日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創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馬、雞、犬這些字都造出來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裡寫呢?寫在石尖上拿不動,寫在木板上太笨重,寫在獸皮上也不合適,這又把倉頡難住了。一天,有個人在河邊捉住一隻大龜,前來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把龜細看了一遍,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個「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里,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時,爬進河裡去了。三年以後,這只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字的字不但沒有被水沖掉,而且還長大了,字跡也更明顯… 從此以後,倉頡就命人捉到龜把龜殼都取下來,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子里,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黃帝看了很高興,命人好好收藏,並給倉頡記了一大功。傳說從這時起,我們中華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❻ 字是怎麼發明的啊
文字的發明與演變
中國文字的特性
與世界上大多數的文字相較,中國文字最大的特性,乃在於它不是拼音文字,而是一種由圖形演變而成的文字。除了具有一般文字的表音作用之外,它的特質是可以從字型上揣摩文字的意義;因此方言之間,只要意義相同,並不需要隨著語音的不同而改變文字的形體。例如:用國語、閩南語和粵語說到「江」,語音都不同;如果是拼音文字,就必須有三個不同的字;但是,中國字卻只要共同寫一個「江」字就可以了。這種文字特性,克服了中國幅員的廣闊,因此盡管各種方言之間有極大的語音分歧,各地方的人卻可以透過統一的文字互通聲息,有助於消除隔閡。這種文字特性,也超越了中國歷史的漫長悠久,使得現今學者可以根據造字原則來辨識商代的甲骨文,並進而以甲骨文來證經述史。
由於中國文字「單音」、「獨體」、結構「方正」的特色,因此易於創造對仗工整的駢體詩文,和寶塔詩、迴文詩等文字游戲。再由於中國文字起源於圖畫,又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特質,基本上已含有濃厚的藝術性,因此發展出體勢妍巧、剛柔並蓄的書法及篆刻藝術。
中國文字的發明
自古以來中國即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但根據現有的可靠資料,只能說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古而六書較完備的文字。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大略屬於商代盤庚遷殷至紂王亡國兩百七十餘年間的遺物,內容多半為貞卜之辭,因此又稱為「甲骨卜辭」。根據近代學者的研究,已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總數約有四千六百多個單字,其中可以辨識的大約有一千三百字左右。這些文字因系刀刻之故,因此多作方形,而且方向正反不拘,筆畫繁簡亦未定;一方面充分顯露了象形文字的特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是未完全成熟的文字。雖然如此,甲骨文字仍然經過相當程度的簡化,圖畫的意味已淡,大部分的結構系由橫豎的線條組成,可以說是「寫」上去,而不是「畫」上去的。此外,甲骨文中已有大量的形聲字,可見甲骨文雖未完全成熟,亦非草創時期的文字,若與西安半坡的陶文相較,已有兩三千年的發展演進。
中國文字的構造
關於中國文字的造字原則,漢朝的學者已開始整理、研究,而有所謂的「六書」之說。在各家說法中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的解說最為詳備,此即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在整部說文解字中,許慎便依以上這些原則對文字結構加以分析說明,供後學者參考研究,對中國文字學貢獻極大,是舊時中國最重要的一部字書。
中國文字的演變
中國文字形成之後,其書體本身也屢經嬗變。商周銅器上的銘刻文字,一般稱為「金文」或「鍾鼎文」。這一系的文字與甲骨文一脈相承,保有書體方向不拘,筆畫未定的特色,但是有些字與甲骨文也有顯著差異,可見當時文字已有相當演變。
漢書藝文志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此「大篆」又稱「籀文」。據近代學者研究,戰國時代秦國即採用大篆,而六國則採用另一種漢人稱為「古文」的文字。這種文字是西漢景帝至武帝間,魯恭王壞孔壁所發現的經書上的文字。其字頭粗尾細,極似蝌蚪,因此又名「蝌蚪文」。
大篆結體繁重,而「古文」分布地域廣,變復雜,因此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即奏請統一文字。一方面罷其與秦文不合者,另一方面對大篆加以省改,通令全國行使,是所謂「小篆」。小篆的筆畫和方位已有很明顯的固定趨向,圖畫的意味喪失更多,比起甲骨文、金文等,已經顯得很工整了。
秦時除了「小篆」外,另有更便於書寫的「隸書」興起。隸書的筆畫簡略,筆勢易曲為直,改圓為方,因此字體結構的「同化」現象十分明顯,已經完全脫離圖畫系統,成為純粹線條的符號組合,漢代即通行這種書體。中國文字的發展演變,到了漢隸已到達定型階段,其後的「草書」、「楷書」、「行書」都由漢隸直接演變而成,其形體結構再也沒有根本性的改易。
❼ 如何發明一種新文字
發明文字,不是很難。把漢字的普通話發音劃分成一些基本的元素(參考拼音),然後對應相應的符號。再自行規定書寫規則。就是一種表音文字了。至於表意文字,幾乎就不可能了。
❽ 漢字是怎麼發明的
從教科書宣稱「哺育黃河文明」到「端午祭」申遺,從將中醫改為韓醫申遺,再到號稱「金屬活字印刷」起源國,韓國人的口氣越來越大,最近竟有韓國人開始覬覦漢字—— 最近,竟然有韓國人宣稱「漢字是古代韓國人發明的」!這一讓人目瞪口呆的論調現正在網上掀起一場論戰,中國人、韓國人和許多西方漢語研究者都加入其中。 所謂的四點「證據」 「韓國人發明了漢字」--這行字一入眼簾,網友們就跳了起來。近日,網友myhmya在天涯論壇上將這篇韓國人的英文文章翻譯出來後,引起了激烈反應。這種強烈的情緒隨著文章在網上的轉載而迅速蔓延。從論點辯駁到意義追問,有人憤怒,有人嗤之以鼻,有人覺得好笑,有人覺得可悲,還有人提出要拒絕「韓流」和韓劇。 這是發表在一個漢語研究英文網站( www.chinalanguage.com )上的文章,該文首先從圍棋、足球、「三星」產品談起,得出一個結論--「一個13億人的民族卻不能打敗一個8千萬人的小民族,韓國人仍然在所有的領域做得比中國人好很多」,並提出這樣一個邏輯「如果圍棋真的是中國發明的,那中國為什會下得那麼差?」 隨後,他說「東夷人是韓國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創造者。被稱為『漢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麗人發明的」。他的論據是:首先,「殷朝的統治者是高麗人,(甲骨文)一些基礎象形文字反映了高麗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例如「家」字下半部分包含了表示「豬」的漢字而「只有高麗人把豬養在屋子」。其次,因為「發明音樂和書寫系統的伏羲來自『東夷』國(今山東省),『東夷』人以精射術聞名,正如今天的韓國射箭隊。」第三,「在採納了漢字的國家中,只有韓國嚴密地一個音節表達一個漢字」;第四,「中國漢字是一種象形和表意文字,而韓語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象形表意文字」。 韓國教授建議漢字「申遺」 當回顧在chinalanguage網站上的爭論時,網友們驚異地發現這竟然在2002年就開始討論了。網友Bymykiss日前在其博客上稱,「《朝鮮日報》10月10日報道,韓國首爾大學歷史教授朴正秀日前對記者說,經過他十年研究和考證,認為是朝鮮民族最先發明了漢字,後來朝鮮人移居中原,把漢字帶到了中國,才形成了現在的漢文化。他將建議韓國政府理直氣壯的恢復漢字,並向聯合國申請漢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因無法鏈接上《朝鮮日報》中文網站,此消息暫時無法證實。 「4年前或者更早,韓國人就開始急於證明這些,而我們才是最近才關注。這證明了什麼?」網友們對韓國人文化心理已開始反思。 國人反應 找迴文化魂 國人應提升民族自信 「可笑!」「無恥!」「猖狂!」「自卑!」「意淫!」這是許多網友對此文的第一反應。隨後有人批評「邏輯混亂,異想天開!」「韓國人的立論沒有一個是令人信服的,全都是東拉西扯,天馬行空。」 韓國人不可能發明漢字 而在那個chinalanguage網站上,這篇文章早已引起很大爭論。有韓國人回復說:「中國人因為自卑的原因,說他們發明了自己的語言,那些中國人是一些種族中心論者」,還有人聲稱:「孔子是中國人但是老子不是。韓國是道教的起源。」 這些論調引起諸多反駁:「任何人都知道中國有著世界最長的連續不斷的歷史,中國文明影響了許多東南亞和東亞的國家,比如日韓。」「當中國人有了那些發明時,還沒有一個明顯的關於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區分,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民族,怎麼可能發明漢字。」 中國人應提升民族自信 一位西方漢語研究者的反駁則引起了許多中國人的思考:「驕傲貫穿著所有韓國人的血脈,如果中國人有那麼一點,就可以變成比現在更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應該提升對本民族的自信,不要讓韓國人和日本人拿走那些本來屬於他們的榮譽……」這段話被網友們多次重復轉貼。 「從他的言辭中可以看出,他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雖然他了解的東西基本屬於盲人摸象)。而我們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有多少了解呢?這個帖子的目的更在於喚起我們對自己文化的思考。」文章的翻譯者myhmya說道。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祁慶富認為,中國自己的一些傳統文化已發生斷裂,中國人應首先反思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尋回我們文化的『魂』。」 中醫葯管理局:正加緊中醫葯申遺 針對最近迅速升溫的「韓醫申遺事件」,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國際合作司沈志祥司長透露:「我們早在2003年就開始准備『中醫葯申遺』,本月底到11月初還將召開申遺委員會會議,加緊准備申遺工作。」 「這應該是個誤會。」近日,記者就韓醫「申遺」向韓國保健福祉部韓方政策組事務官高太根求證時,他鄭重地解釋,「韓國目前『申遺』的是一本問世400周年的韓醫學聖典《東醫寶鑒》,並不是要將韓醫『申遺』。」 爭奪中國文化 韓國用意何在? 韓國在歷史文化領域對中國頻頻發起挑戰。是韓國人有問題?還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韓國人的挑戰應喚起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的思考。 端午 「申遺」之爭以韓國勝利告終 2005年10月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留給中國人的是一連串的反思。 中醫 中醫改韓醫 學者莫名「考證」 韓國在成功申報端午祭之後,又傳出擬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遺產的消息。一位在韓國生活多年的網友指出,韓國人根本就不認為韓醫和中醫有什麼聯系,他們認為韓醫是神話中的醫聖流傳下來的。而韓國的「醫聖」其實就是嘗百草的神農氏,據近年來韓國學者的「考證」,神農氏是高麗人,甚至後世的李時珍也是高麗人。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韓國人把韓醫、針灸、《本草綱目》都當作自己的文化遺產了。 活字印刷術 韓國辦印刷術展 自稱「起源國」 不久前,韓國在德國舉辦「韓國是印刷術的起源國」展覽。而此中展出的、誕生於1377年《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被標榜為「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 北宋時期,畢發明活字印刷術,但在韓國學者看來,畢只有奇思妙想並不實用。中方專家引用《夢溪筆談》等文獻有力駁斥,要求韓方還歷史本來面目。 祭孔大典 孔子都會被變成韓國人? 正當國人還在為該不該「祭孔」吵個不停時,韓國人已准備拿「祭孔大典」去申請「世遺」,下一步就是把孔子徹徹底底地變成韓國人了。韓國人論證孔子是韓國人還有這樣的論據:朝鮮半島最早建立政權的是商朝貴族箕子。箕子是商紂王的親戚,武王伐紂後,箕子率5000名商朝人逃到朝鮮半島,建立朝鮮政權。而商朝大部分人都留在了西周,分布在宋、衛等多個封國。孔子是宋國貴族後代,當然也就是韓國祖宗箕子的後代了。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我們身邊這個國家,開始有計劃地篡取我們的文化遺產來證明自己的偉大,從中醫到孔子,從端午節到活字印刷,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眾多網友對中國文化的保護作出迫切呼籲。(本報綜合新華社、新快報、國際先驅導報等
❾ 古人是怎麼發明漢字的
漢字有6種構成方法,所以發明漢字有6種方法。我給你介紹最簡單的一種回------象形字。
這個甲骨文答是「林」字,就像兩棵樹。
最早的甲骨文,就是畫畫,把事物的模樣畫下來,就算是文字了,這種方式發明的漢字,叫象形字。
滿意的話請採納我的答案
❿ 漢字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倉頡 漢字,」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所創造的。他觀察萬物,依據物體的形狀造字。不過雖說古書上有記載,但這畢竟只是」傳說」而已。 ■ 其實漢字是起源於先民」結繩記事」(注1)(注2),是我們祖先共同努力的創作,倉頡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 ■ 文字是因為使用上的需要而逐漸由少變多的, 是約定俗成的。 ■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文字,所以在秦以前,文字的寫法也因為國家的不同而有不同。漢朝時候隸定,把圖畫式的小篆,改成一筆一畫的隸書,更方便傳抄使用,文字的形狀大約就定型了,當然還是有所改變與增加。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