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如何評價張衡的發明

如何評價張衡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3 23:11:27

發明地震儀張衡用什麼詞語評價他

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張衡得到了很多榮譽,被一些學者認為是通才。一些現代的學者還將他的工作和托勒密(86-161)相提並論。1802號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⑵ 張衡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東漢時期,也就是距今約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後(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一台儀器――「候風地動儀」,准確地報告了西方千里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志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
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這兩台著名儀器的發明者就是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震學和機械力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傳說他還製造過指南車、記里鼓車等,因其機械製造水平很高,被尊稱為「木聖」。

⑶ 張衡的有關發明是什麼應怎樣評價他的發明

地動儀啊,因為這個發明,可以早先的知道地震,在過去交通不是很便利的時候,方便,可以早些的出兵救援

⑷ 張衡的發明是什麼

張衡利用當時的機械技術,巧妙地把計量時間用的壺漏與渾象聯系起來,即以漏水為原動力,並利用漏壺的等時性,採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表示時間的壺漏結合在一起,以流水下落的力量帶動齒輪,通過齒輪的轉動帶動渾象每日均勻地繞軸旋轉一周,達到可自動地與地球同步運轉的水平,自然而然地把天象演示出來。

水運渾象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上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是世界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它在天文儀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中國後來的天文儀器影響很大。唐宋以來就在它的基礎上進行更完善的改進,發展成更復雜的天象表演儀器和世界最早的天文鍾。

地動儀是世界第一架觀測地震的儀器,於公元132年製成。張衡把它放置在洛陽的靈台,同渾象、渾儀、圭表、刻漏等天文儀器一起,供觀測天文之用。

《後漢書·張衡傳》中記載著候風地動儀製造的情況及其形狀、構造和功能等情況。

候風地動儀用青銅鑄成,圓徑8尺,通高約11尺5寸,頂上有個凸起的可以啟閉的蓋子,外形像個酒壇子。地動儀的周圍按八方附設八條垂龍,八條龍口中各銜銅珠,地上並設八個向上張口的銅蟾蜍,與龍頭上下對應,候風地動儀利用慣性原理,在儀器內部中央,立有一根「都柱」,即倒立狀的慣性震擺。圍繞都柱設有八條滑道,滑道上面裝有八組「牙機」,即傳動杠桿,其外端呈曲尺形,穿有樞軸,通出儀器外面與龍頭上頜接合。

一旦發生較強烈的地震,「都柱」因震動失去平衡而觸動「八道」中的一道,使相應的龍口中的銅球失控而掉入蟾蜍口中,發出聲響,用以報警。觀測人員根據銅球「振聲激盪」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和時間。

候風地動儀靈敏度很高,最低可測地震烈度為三度左右的地震。據記載,曾接收到震中在隴西、而洛陽人未曾感受到的地震情況,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觀測地震的歷史,為後人積累了許多防震抗震的知識和經驗。

張衡的候風地動儀是當時世界上遙遙領先的偉大發明,它的基本構造附合物理學的原理,比歐洲早了1700多年。

⑸ 張衡的所處朝代,歷史評價和突出貢獻急!!!!!!!!!

東漢 發明了地動儀 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地震學家的先驅者

⑹ 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有何種意義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的偉大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等等。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人類歷史上的先河。他是全人類從事地震學研究的鼻祖級人物。他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多年,為人類對於地震科學的研究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張衡所在的東漢時代,地震發生比較頻繁。地震引起的災害房屋倒塌、山崩地裂、江河泛濫,給當時東漢時期人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傷害。

史書記載,當時許多學者稱張衡的發明「來觀之者,莫不服其奇。」「合契若神,自古所來,未嘗有也。」可見其造型獨特,讓人嘆為觀止,關鍵是給當時災難頻發的時期的人們,看到了希望。在那個科學相對還是比較落後歷史時期,張衡的這一偉大發明,無疑是震驚世界的。

⑺ 關於張衡的評價

張衡,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 張衡塑像
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後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⑻ 評價張衡

強。。。。不過他就是古代一個發明家而已啦~

⑼ 為什麼是張衡發明的

⑽ 張衡是怎麼發明地動儀的

張衡是東漢時候傑出的科學家。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

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獃獃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畫畫,認真地數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東邊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做飯的勺子,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張衡很興奮又問題:「那麼,它是怎樣移動的呢?」

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線上,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多次起來看北斗。夜深人靜,當他看到那閃爍而明亮的北斗星時,果然倒掛著,他感到多麼高興啊!他想:這北斗為什麼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麼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

後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

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裡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觀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製造出一種儀器,能夠上觀天,下察地,預報自然界將要發生的情況,這對人們預防災害,揭穿那些荒誕的迷信鬼話,該是多麼好啊!

於是,張衡把從書本中和觀察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開始了試制「觀天察地」儀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寫成一本書,叫做《靈憲》。在這本書里,他告訴人們:天是球形的,像個雞蛋,天就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黃,就叫做「渾天說」。

接著,張衡根據這種「渾天說」的理論,開始設計、製造儀器了。不知經過多少個風雨晨昏,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儀器——渾天儀誕生了。這個大銅球很像今天的地球儀,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准確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張衡說:「天上的星星,能見的共有二千五百顆,但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卻只有一百二十顆。」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

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做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

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外形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8條龍,龍頭向8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裡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制的蛤蟆,對准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忽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四周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1000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信服。

可是在那個時候,朝廷掌權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張衡這樣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擊排擠。張衡做侍中的時候,因為與皇帝接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揭他們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講張衡很多壞話。他被調出了京城,到河間去當國相。

張衡在他61歲那年病死。但他在我國科學史上卻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知識點

渾天儀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天儀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西方的渾天儀最早由埃拉托色尼於公元前255年發明。葡萄牙國旗上畫有渾儀。自馬努埃一世起渾天儀成為該國之象徵。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張衡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