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里程碑的定義、作用、以及項目里程碑是什麼
里程碑是設於道路旁邊,用以指示公路里程的標志。也常常把它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如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是改革開放的里程碑)。
項目里程碑(milestone)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但是各個定義的核心基本上都是圍繞事件(event)、項目活動(activity)、檢查點(checkpoint)或決策點,以及可交付成果(deliverable)這些概念來展開的。
里程碑是項目中的重大事件,在項目過程中不佔資源,是一個時間點,通常指一個可支付成果的完成。編制里程碑計劃對項目的目標和范圍的管理很重要,協助范圍的審核,給項目執行提供指導,好的里程碑計劃就像一張地圖指導您該怎麼走。
里程碑目標一定要明確。通過這種集體參與的方式比項目經理獨自製定里程碑計劃並強行要求項目組執行要好得多,它可以使里程碑計劃獲得更大范圍的支持。完成階段性工作的標志,不同類型的項目里程碑不同。里程碑在項目管理中具有重要意義。
B. 中國田徑史上,哪些人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
提起中國田徑就不得不提起劉翔,他給中國田徑史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他是我國田徑史乃至亞洲田徑史上都是第一個擁有那麼多榮譽的運動員,他曾獲得奧運會、室內外世錦賽、國際田聯大獎賽總決賽冠軍也是世界紀錄的保持者。我國的田徑也是在劉翔的那個階段而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國家隊的經歷劉翔從小就開始接觸田徑並進行專業訓練,並在1999年的時候就加入國家隊,那時候的他年僅16歲,但是對於體育運動員來說,運動的黃金年齡還是非常有限的,劉翔加入國家隊之後也絲毫沒有鬆懈下來,不斷進行訓練以提高自己的速度,那麼,他最終的成績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留下的奇跡也是得到世界的認可,他的成績就是最好的證明。
C. 科學發展史上里程碑的發現和創造
柏林大學的誕生被稱為人類教育和科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柏林大學(Universität zu Berlin)是內德國的一所綜容合性高等學校。 原名柏林弗里特里希-威廉大學,設於柏林。1809 年由普魯士王國內務部文教總管威廉·馮·洪堡負責籌建,1810年10月正式開學。是人類教育和科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D. 我國詩歌創作的一個里程碑是
應該是郭沫若的《女神》
不過中國新詩發展過程中可被稱作里程碑的作品很多,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就開始了對於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各種文藝作品的改革,在新詩中郭沫若的女神是頭一部,也是起到領軍作用的一部!之後出現了許多詩歌流派,比如新月派(代表人物徐志摩),創造社(代表人物郭沫若,郁達夫等)現代派、九葉派、朦朧詩、新生代詩歌等
E. 開啟一個新的里程碑是病句嗎
病句:開啟一個新的里程碑
病因:成分殘缺
改為:這將開啟一個新的里程碑
F. 里程碑的由來
是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勞動中總結出來的~不是某個人說的
里程碑
里程碑
lǐchéngbēi
[milestone]
設置在路旁記錄里數的標志
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
用咱們詩人的話來說,這將是我生命的里程碑
G. 如何在 Project 里設置(創建)里程碑
很簡單,創建一個零工期的任務,Project 會自動顯示為里程碑。 在「視圖」菜單上,單擊「甘特圖」。 在要更改的任務的「工期」域中鍵入0,按Enter。 當為任務輸入零工期時,Microsoft Project將在當天的甘特圖中顯示里程碑符號。 注釋 有時,您需要跟蹤項目以外的事件。如果由於這些事件不在Project計劃內而無法鏈接到它們,可以在項目中創建里程碑來表示它們。例如,如果只有在其他公司完成您需要使用的軟體應用程序後,您才能開始某項任務,那麼可以在項目中創建里程碑來表示應用程序的完成時間並提醒您跟蹤其進度。 有些里程碑可能需要工期。例如,您的項目在某個階段的末尾有一個批准里程碑,您知道批准過程將持續一周。若要將某項任務標記為工期多於0個工作日的里程碑,請單擊「任務信息」,再單擊「高級」選項卡。在「工期」框中輸入任務工期,再選中「標記為里程碑」復選框。 任務:一種有開始日期和完成日期的操作。項目計劃由任務組成。 工期:完成任務所需的有效工作時間的總范圍。通常按照項目日歷和資源日歷的定義,為從任務的開始時間到完成時間的工作時間總量。 圖表:以圖形方式表示項目信息的視圖或視圖的一部分。例如,「甘特圖」視圖由一個工作表和一個圖表窗格構成,其中任務表示為水平條形圖。 里程碑:一個標志項目中的主要事件,並用於監視項目進度的參考點。任何工期為零的任務都自動顯示為里程碑,也可以將具有任意工期的其他任務標記為里程碑。 鏈接:在項目中建立任務之間的相關性。鏈接任務可定義其開始日期和完成日期之間的相關性。在OLE中建立程序之間的連接,以便在一個文檔中更改數據時,其他文檔中的這些數據也會得到更新。 階段:完成項目主要步驟的一組相關任務。 項目管理:是指如何在有限的經費,時間,原料,設備或人力等資源條件下,以最有效的管理的控制方式來實現某項既定的計劃。 項目生命周期:明確項目目標,制定計劃表,發布計劃表,跟蹤項目過程和根據變化作調整,完成項目與文檔。 所謂任務:是指開始日期和完成日期的具體工作,它是日程的組成單元。項目通常由相互關聯的任務構成。 資源:是指完成任務所需要的人員、設備和原材料等。資源負責實際完成項目中的任務。有兩種類型的資料:工時資源和材料資源。當要指定由誰來完成日程中的任務或需要什麼來完成任務時,可以使用資源。 關鍵路徑:指為保證項目如期完工而必須按時完成的任務序列。關鍵路徑上的每個任務都是關鍵任務,所以關鍵路徑上的所有關鍵任務工期之和就是項目的工期。 資源驅動:對於項目中的一些任務,如果多分配資源給它,這些任務可以縮短工期,那麼這就叫做資源驅動;反之,如果無論資源分配方式如何變化都不影響任務的工期,那麼就叫非資源驅動。
H. 北宋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它的發明是印刷發展史上一座里程碑被稱為什麼
北宋時期的畢生發明了活字印刷,開創了印刷史上的新紀元唄。開創了印刷行業的向前發展,也標志著中華文化得以傳承很好的延續下來。
I. 請問我國新歌劇創作的里程碑是什麼
二十世紀中國歌劇創作的拓荒者是黎錦暉,他創作了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等共12部,在當時的中國曾產生了巨大影響,並為中國歌劇創作開了先河。1934年聶耳和田漢推出《揚子江暴風雨》,這種「話劇加唱」的做法後來也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歌劇結構形式。從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慶一些專業作曲家在創造民族歌劇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現了《西施》(陳歌辛,1935)、《桃花源》(陳田鶴,1939)、《上海之歌》(張昊,1939)、《大地之歌》(錢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賓,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鑒西洋大歌劇的創作經驗,力圖解決音樂戲劇化問題。在這些作品中,成就較高、影響最大者,當推黃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現了《農村曲》(向隅等作曲)和《軍民進行曲》(星海作曲)這兩部作品。1943年,延安興起了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新秧歌運動。在延安秧歌運動基礎上產生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安波作曲)、《夫妻識字》(馬可作曲)這種載歌載舞、新穎活潑的廣場歌舞劇形式,改變了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方向並且直接孕育著大型歌劇《白毛女》。
1945年1-4月,延安魯迅文藝學院根據晉察冀邊區河北民間傳奇故事「白毛仙姑」集體創作了歌劇《白毛女》。該劇由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熾作曲,經3個月努力,於1945年4月首演於延安。該劇曾獲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金二等獎。《白毛女》在我國歌劇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標志著中國歌劇終於尋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美學品格。繼《白毛女》之後,又出現了《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作曲)等優秀劇目。後來歌劇史家把從《兄妹開荒》到《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等優秀劇作在短時期內連續出現稱為「第一次歌劇高潮。」
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十七年中,我國歌劇創作在創作思維上形成了以下幾種不同的方式:
(一)、是繼承戲曲傳統,代表性劇目有:
《小二黑結婚》這是由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根據趙樹理的同名小說集體改編的五場歌劇,田川、楊蘭春執筆,馬可、喬谷、賀飛、張佩衡作曲。該劇創作於1952年,1953年1月由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首演於北京實驗劇場,並為1956年第-屆全國音樂周的上演劇目。《紅霞》由石漢編劇,張銳作曲,中國人民解放軍前線歌劇團於1957年首演於江蘇南京。
《紅珊瑚》作於20世紀60年代初。王錫仁、胡士平曲。趙忠、鍾立兵、林蔭語、單文編劇。同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歌劇團初演於北京,獲得成功。還有陳紫等創作的《竇娥冤》等歌劇。
(二)、是以民間歌舞劇、小調劇或黎氏兒童歌舞劇作為參照系,創作新型歌舞劇,其代表作為《劉三姐》。
(三)、是以話劇加唱作為自己的結構模式,其代表作為「文革」後出現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
(四)、是以傳統的借鑒西洋大歌劇為參照系,代表作有《王貴與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羅宗賢作曲)、《望夫雲》(鄭律成作曲)、《阿依古麗》(石夫、烏斯滿江作曲)。
(五)、是以《白毛女》創作經驗為參照系,在觀念和手法堅持以內容需要為一切藝術構思的出發點,既不受制於、也不拒絕任何一種手法,只要內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劇手法、板腔手法或話劇加唱手法。這種創作模式有兩部歌劇傑作——《洪湖赤衛隊》和《江姐》足可證明其卓有建樹。
洪湖赤衛隊》由張敬安、歐陽謙叔曲,朱本知、張敬安、歐陽謙叔、楊會召、梅少山編劇。1959年由湖北省實驗歌劇團首演於武漢。
《江姐》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歌劇團根據羅廣斌、楊益言的小說《紅岩》中的有關內容改編而成的,閻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這部歌劇創作於1962-1964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歌劇團於1964年首演於北京。
到了新時期,由於歌劇生存環境的變化和藝術觀念、歌劇趣味的發展,歌劇創作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種是雅化趨勢,即沿著嚴肅大歌劇的方向繼續深入開掘,把歌劇綜合美感在更高審美層次達到整合均衡作為主要的藝術探索目標。這種探索的早期成果是《護花神》(黃安倫曲)、《傷逝》和《原野》。
歌劇《傷逝》是由王泉、韓偉根據魯迅的同名小說改編,由施光南作曲而成的,中國歌劇舞劇院1981年秋首演於北京。
歌劇《芳草心》由王祖皆、張卓婭曲,前線歌舞團根據評彈和話劇《真情假意》集體改編,向彤、何兆華執筆。1983年由前線歌舞團在南京初演。
《原野》由萬方根據曹禺先生的同名話劇改編,金湘作曲, 1987年7月中國歌舞劇院首演於北京。《原野》是第一部被搬上國外舞台的中國歌劇,1992年1月,該劇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中心艾森豪威爾劇院上演,劇中人物由旅美的華裔歌唱家扮演,指揮、導演、樂隊和合唱隊員由美方人員擔任,演出獲得成功。還有《阿里郎》(崔三明等曲)、《歸去來》(徐占海曲)等。
到了九十年代之後,又有《黨的女兒》改編,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劇團1991年首演於北京,閻肅、賀東久作詞,王祖皆、張卓婭作曲。《馬可孛羅》(王世光曲)、《安重根》(劉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孫武》(崔新曲)、《張騫》、《蒼原》(徐占海等曲)、《鷹》(劉錫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藝術性和歌劇綜合美的高層次營雜邙論,《原野》、《蒼原》、《張騫》可視為新時期嚴肅大歌劇創作的高峰。
另一種是俗化趨勢,即把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作為參照系,探索在中國發展我們自己的通俗音樂劇的途徑。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們現代的年輕人》(劉振球曲)、《風流年華》(商易曲)和《友誼與愛情的傳說》(徐克曲),此後這類探索貫穿於整個八九十年代,公演過的新劇目不下百部,但鮮有成功者。
J. 人類對太空探索的幾個里程碑是什麼
35年前的昨天,即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溫·奧爾德林乘「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夢想。從1969年到1972年,美國共進行了5次「阿波羅」飛行,共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這一系列「訪問」大大豐富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阿波羅」登月計劃只是一個起點,它留下了許多未竟的事業 。許多宏偉設想還有待實現,許多突破還有待完成。 登月35年後的美國載人航天35年前的今天,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成功登上了月球。35年過去了,美國雖然沒有再登上其他星球,但仍保持了世界載人航天和宇宙探索強國的地位。它不僅建立了實驗型空間站,研製出太空梭,而且制定了重返月球並從月球出發,將人類送上火星的龐大載人航天計劃。建立國際空間站讓人成為太空居民1972年12月阿波羅進行最後一次登月飛行後,美國開始將航天重點轉向建立太空據點———「天空實驗室」。「天空實驗室」原稱阿波羅應用計劃,其目的是用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運載火箭和載人飛船,開展實驗性航天站活動。在隨後的兩年中,美國利用阿波羅號飛船將3批宇航員送入「天空實驗室」,讓他們在上面開展生物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完成實驗270項。「天空實驗室」的建立使人類第一次成為可數月生活在太空中的居民。「天空實驗室」創下了連續載人航天84天的紀錄。但美國在建立國際空間站方面的努力,很快被歐洲和當時的蘇聯超過。它們創造了一系列新的紀錄。美國於1993年提出,將「自由」號空間站計劃由美國自己建造改為國際合作建造,以吸收西歐和俄羅斯的技術並分擔成本。國際空間站工程於1998年底正式啟動,目前參與建設國際空間站的國家有16個,來自北美、歐洲和日本。最終建成的國際空間站,將包括6個實驗艙和1個居住艙,可供7名宇航員長期居住,最多時可容納15人從事考察活動。美國目前的目標是在2010年建成國際空間站。發射太空梭激發太空探索幻想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美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一項新的重大突破,研製成一種可重復使用,從而可望大幅度降低往返太空成本的航天器———太空梭。太空梭的發明極大地激發了人類對太空探索的熱情和期望。其實美國早在1972年就開始研製太空梭。1981年4月對太空梭進行了首次試驗,次年11月投入使用。雖然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激發了無限的想像,但20多年來,太空梭從未證明自己是最省錢的航天器,有效載荷的發射費用一直高於傳統的火箭。太空梭宇航員的太空行走曾引起過美國媒體的普遍喝彩,但作用僅限於對航天器進行小型維修。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73秒後爆炸,包括1名教師在內的7名美國宇航員喪生。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地球途中失事,7名宇航員罹難。高成本加高風險,終於使美國人開始進行反省,對太空梭是否是一種像自己所宣稱的那樣理想的航天器產生懷疑。目前,美國准備在年底前恢復太空梭的飛行。在今後幾年中,太空梭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完成國際空間站的組裝工作。但在2010年國際空間站建成後,太空梭將退出歷史舞台。宣布返月計劃要將人類送上火星美國總統布希在今年1月推出一項新的載人太空探索計劃,計劃分為四步。第一步,在2010年建成國際空間站。第二步,在2008年前研製出一種新的宇宙飛船,並且在2014年前用這種新型飛船進行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把宇航員送入空間站。第三步,在2020年前重返月球,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基地,作為登上火星的基地。第四步,於2030年將宇航員送上火星甚至更遠的星球。布希稱,對太空的探索使美國在天氣預報、通信、計算機、搜尋營救、機器人和電子等方面掌握了先進的技術。顯然,美國通過將人送上火星,不僅將促進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還將進一步推動美國高科技的全面發展。新華社記者司久岳(據新華社洛杉磯7月20日電)歐洲為火星登陸「摩拳擦掌」歐洲過去發展航天業一直是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特色,比如著重在衛星製造和火箭發射方面積聚了較雄厚的實力。但基於整體實力水平的限制,歐洲國家曾一直避免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方面與美國和俄羅斯競賽。但近兩年來,歐洲航天局幾乎全面出擊,創下了其歷史上的許多首次,顯示了歐洲目前在太空領域的實力及其希望趕超美俄,實現火星登陸的強烈願望。就星際探測來說,歐洲在去年和今年集中實施了月球和火星探測計劃。2003年9月,歐洲航天局的「SMART-1」號月球探測器發射成功。如果順利,它將在今年年底前後成為歐洲航天局的第一個飛赴月球並圍繞其運轉的航天器。此外,歐洲「火星快車」探測器在2003年12月已抵達環繞火星的軌道。法國媒體普遍認為,無論探測月球還是火星,這都是歐洲人在補過去的課。在載人航天方面,歐洲航天局在上世紀70年代末也曾研製過「使神」號小型太空梭,後因資金和成員國意見不一等原因中途夭折。歐洲航天局後來參加了多國參與的國際空間站計劃,想以這種「省力」的方法,提升其載人航天技術水平。然而國際空間站的計劃建設規模很可能遠遠超過600多億美元的預算,加上美「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直接影響了國際空間站的建設進度,歐洲的部分載人航天活動不能按原計劃實施。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歐洲航天局已把未來長期發展的重心再次轉向了開發太空梭。今年5月10日,歐洲航天局位於瑞典北部的北歐航空航天實驗中心宣布,該中心於5月8日成功試飛了未來歐洲太空梭的原型樣機,預計首架歐洲太空梭將於2015年到2020年間誕生。此外,歐洲航天局在今年2月3日正式宣布了其雄心勃勃的「曙光」超大規模星際探索計劃的目標:力爭在2030年到2035年間向火星發射一艘載人飛船,實現歐洲宇航員登上這顆紅色星球的夢想,零距離探索這顆行星,揭示其歷史上的滄海桑田。歐洲航天局負責「曙光」計劃的主任弗朗克·奧加羅說,在實現火星登陸之前歐洲要先實現月球登陸。為此,歐洲航天局制定了「路線圖」:在2007年試驗一種飛行速度更快的航天器,這是實現在其他星球登陸所必需的;在2010年,向火星發射無人飛船,獲取火星上的物質並運回地球研究;2020年到2025年間,歐洲宇航員將登上月球,為人類在外星球生存積累經驗;從2026年開始,歐洲火星登陸的准備工作將陸續完成;2030年至2035年,歐洲宇航員將登上火星。歐洲航天局的官員在宣布上述火星探測計劃時稱,這個計劃與美國的火星探測計劃時間表相一致。這表明歐洲在探索火星方面不願落後,希望迎頭趕上美國。新華社記者楊駿(據新華社巴黎7月19日電)回首登月前後 話說蘇俄航天自從1957年原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原蘇聯和美國便基於當時的多重時代背景,在航天領域展開競賽,並都把宇航員送上月球作為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標志。在以後的歲月中,原蘇聯和俄羅斯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之路上又留下了諸多不可磨滅的印記。為了實現登月,原蘇聯曾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整個60年代向月球發射了多個無人飛行器,在世界上首次實現無人航天器攜帶動物環月飛行、為月球背面拍照、使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軟著陸,並研製出多輛月球車。但原蘇聯航天專家在用於發射月球飛船的運載火箭設計上出現分歧:原蘇聯航天總設計師科羅廖夫主張採用新型火箭「H1」,而航天設計師切洛梅等人主張對「質子」型運載火箭進行改進。對兩種火箭的試驗均未成功,耽誤了原蘇聯登月的時間。與此同時,美國啟動了「阿波羅」計劃,發動了約30萬工作人員,先後耗資約255億美元,搶先於1968年實現了載人飛船繞月飛行。1969年,美國宇航員乘坐「阿波羅11」號飛船率先登月,使美國在這一輪競賽中勝出。經歷這一挫折的原蘇聯,此後又陸續對用於發射月球飛船的「H1」運載火箭進行了4次試驗,但均告失敗。1976年原蘇聯終於放棄了月球載人飛行計劃。在隨後的太空梭開發方面,原蘇聯比美國晚了7年半,於1988年發射了「暴風雪」號太空梭。但是,原蘇聯和俄羅斯在軌道空間站建設及其載人飛行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1971年,原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至1986年又有6個「禮炮」系列空間站和1個「和平」號空間站先後入軌。特別是「和平」號空間站,在太空連續飛行15年,接待了108名各國宇航員,為人類在近地空間生活積累了大量經驗。原蘇聯解體後,為了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有重點地發展航天業,俄羅斯加入了最早由美國提出的國際空間站計劃。自1998年開始空間站的裝配以來,俄羅斯利用其「進步」貨運飛船和「聯盟」載人飛船,與多國一起建設國際空間站。在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美暫停其所有太空梭飛行之後,依然注重載人航天項目的俄羅斯決定,將2004年航天預算的42%用於保證國際空間站的運轉,額外製造為空間站送貨的飛船,建議讓長期考察組延期半年返回,推遲部分空間站太空艙的發射。與此同時,俄繼續向空間站運送歐洲航天局的宇航員,開發太空旅遊,以補貼預算,力爭在2010年前完成國際空間站的建設。為了實現火星載人飛行,俄將開發原本為國際空間站設計的新型載人飛船———「快速帆船」。該型號飛船於2000年在俄「聯盟」系列飛船的基礎上開始研製,預計可載6名乘客。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快速帆船」可在2010年前完成製造。為保證計劃的實施,俄還建議同西方國家合作開發「快速帆船」。地球是人類的「搖籃」。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將幫助人類無止境地探索未知的太空,拓展知識的邊界,在新的世界中鑄就不斷延伸的登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