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園林造景其手法有哪幾種
園林造 景:通過人工手段,利用環境條件和構成園林的各種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觀。
概述
「景」即境域的風光,也稱風景。是由物質的形象、體量、姿態、聲音、光線、色彩以至香味等組成的。景是園林的主體,欣賞的對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是沒有經過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懸崖、洞壑深淵、古木奇樹、斜陽殘月、花鳥蟲魚、霧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園林造景時要充分加以利用。
造景方法
中國自南北朝以來,發展了自然山水園。園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為基礎,「得景隨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徑築路,造山水景;2,構築樓、台、亭、閣、堂、館、軒、榭、廊、橋、舫、照壁、牆垣、梯級、磴道、景門等建築設施,造建築景;3,用石塊砌疊假山、奇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澗、亂石、湍流,造溪澗景;5,堆砌巨石斷崖,引水傾瀉而下,造瀑布景;6,按地形設淺水小池,築石山噴泉,放養觀賞魚類,栽植荷蓮、蘆荻、花草,造水石景;7,用不同的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體現林際線和季相變化或突出孤立樹的姿態,或者修剪樹木,使之具有各種形態,造花木景。7,在園林中布置各種雕塑或與地形水域結合,或單獨豎立,成為構圖中心,以雕塑為主體,造塑景。
借 景
有意識地把園外的景物「借」到園內視景范圍中來。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手法。一座園林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為了擴大景物的深度和廣度,豐富游賞的內容,除了運用多樣統一、迂迴曲折等造園手法外,造園者還常常運用借景的手法,收無限於有限之中。
古代的實踐和理論
中國古代早就運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閣,借贛江之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岳陽樓近借洞庭湖水,遠借君山,構成氣象萬千的山水畫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圍,六橋鎖煙水」的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個「景」又自成一體,形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借景」作為一種理論概念提出來,則始見於明末著名造園家計成所著《園冶》一書。計成在「興造論」里提出了「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資」;「俗則屏之,嘉則收之」;「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等基本原則。
借景種類
借景可分為:1,近借。在園中欣賞園外近處的景物。2,遠借。在不封閉的園林中看遠處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園林,在水邊眺望開闊的水面和遠處的島嶼。3,鄰借。在園中欣賞相鄰園林的景物。4,互借。兩座園林或兩個景點之間彼此借資對方的景物。5,仰借。在園中仰視園外的峰巒、峭壁或鄰寺的高塔。6,俯借。在園中的高視點,俯瞰園外的景物。7,應時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節或一天中某一時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觀、氣象景觀、植物季相變化景觀和即時的動態景觀。
借景方法
大體有三種:1,開辟賞景透視線,對於賞景的障礙物進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擋視線的樹木枝葉等。在園中建軒、榭、亭、台,作為視景點,仰視或平視景物,納煙水之悠悠,收雲山之聳翠,看梵宇之凌空,賞平林之漠漠。2,提升視景點的高度,使視景線突破園林的界限,取俯視或平視遠景的效果。在園中堆山,築台,建造樓、閣、亭等,讓游者放眼遠望,以窮千里目。3,借虛景,如朱熹的「半畝方塘」,圓明園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雲影」;上海豫園中的花牆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借景內容
有以下幾類:1,借山、水、動物、植物、建築等景物。如遠岫屏列、平湖翻銀、水村山郭、晴嵐塔影、飛閣流丹、樓出霄漢、堞雉斜飛、長橋卧波、田疇縱橫、竹樹參差、雞犬桑麻、雁陣鷺行、丹楓如醉、繁花爛漫、綠草如茵。2,借人為景物。如尋芳水濱、踏青原上、吟詩松蔭、彈琴竹里、遠浦歸帆、漁舟唱晚、古寺鍾聲、梵音誦唱、酒旗高飄、社日簫鼓。3,借天文氣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暉、晚霞、圓月、彎月、藍天、星斗、雲霧、彩虹、雨景、雪景、春風、朝露等。此外還可以通過聲音來充實借景內容,如鳥唱蟬鳴、雞啼犬吠、松海濤聲、殘荷夜雨。
園林造景手法
中國造園藝術的特點之一,是園林創意與工程技藝的融合,以及造景技藝的豐富多彩。歸納起來包括主景和次(配)景、抑景與揚景、夾景與框景、前景與背景、俯景與抑景、實景與虛景、近景與借景、季相造景等。
1.主景與配景(次景)造園必須有主景區與次要景區。堆山有主、次、賓、配,園林建築要主次分明,植物培植也要主體樹種與次要樹種搭配,處理好主次關系就起到了提綱?領的作用。突出主景的方法有:主景升高或降低,主景體量加大或增多,視線交點、動勢集中、軸線對應、色彩突出、點據重心等。
配景對主景起陪襯作用,不能喧賓奪主,是園林中主景的延伸和補充。
2. 抑景與揚景傳統造園歷來就有欲揚先抑的做法。在人口區段設障景、對景和隔景,引導遊人通過封閉、半封閉、開敞相同、明暗交替的空間轉折,再通過透景引導,終於豁然開朗,到達開闊園林空間,如蘇州留園。也可利用建築、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處設隔景小空間,經過婉轉通道中逐漸放開,到達開闊空間,如北京頤和園入口區。
3. 實景與虛景園林或建築景觀往往通過空間圍和狀況、視面虛實程度形成人們觀賞視覺清晰與模糊,並通過虛實對比、虛實交替、虛實過渡創造豐富的視覺感受。
例如:無門窗的建築和圍牆為實,門窗較多或開敞的亭廊為虛;植物群落密集為實,疏林草地為虛;山崖為實。流水為虛;噴泉中水柱為實,噴霧為虛;園中山巒為實,林木為虛;青天觀景為實,煙霧中觀景為虛,即朦朧美、煙景美,所以虛實乃相對而言。如北京北海有「煙雲盡志」景點,承德避暑山莊有「煙雨樓」,都設在水霧煙雲之中,是朦朧美的創造。
4.夾景與框景在人的觀景視線前,設障礙左右夾為夾景,四方圍景為框景。常利用山石狹谷、林木樹干、門窗洞口等限定視景點和賞景范圍,從而達到深遠層次的美感,也是大環境中摘取局部景點加以觀賞的手法。
5. 前景與背景任何園林空間都是由多種景觀要素組成的,為了突出表現某一景物,常把主景適當集中,並在其背後或周圍利用建築牆面、山石、林叢或草地、水面、天空等作為背景,用色彩、體量、質地、虛實等因素襯托主景,突出景觀效果。在流動的連續空間中表現不同的主景,配以不同的背景,則可以產生明確的景觀轉換效果。如白色雕塑易用深綠色林木背景,水面、草地襯景;而古銅色雕塑則採用天空與白色建築牆面作為背景;一片春梅或碧桃用松柏林或竹林作背景;一片紅葉林用灰色近山和藍紫色遠山作背景,都是利用背景突出表現前景的手法。在實踐中,前景也可能是不同距離多層次的,但都不能喧賓奪主,這些處於次要地位的前景常稱為添景。
6. 俯景與抑景風景園林利用改變地形建築高低的方法,改變遊人視點的位置,必然出現各種抑視或俯視視覺效果。如創造狹谷迫使遊人抑視山崖而得到高聳感,創造制高點給人的俯視機會產生凌空感,從而達到小中見大和大中見小的視覺效果。
7.內景與借景一組園林空間或園林建築以內觀為主的稱內景,作為外部觀賞為主的為外景。如亭橋跨水,即是遊人駐足休息處,又為外部觀賞點,起到內外景觀的雙重作用。
園林具有一定的范圍,造景必有一定限度。造園家充分意識到景觀之不足,於是創造條件,有意識地把遊人的目光引向外界去獵取景觀信息,借外景豐富賞景內容。如北京頤和園,西借玉泉山,山光塔影盡收眼底;無錫寄暢園遠借龍光塔,塔身倒影收入園地。故借景法則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園林景觀效果。
8. 季相造景利用四季變化創造四時景觀,在風景園林被廣泛應用。例如用花表現季相變化的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樹有春柳、夏槐、秋楓、冬柏,山石有春用石筍、夏用湖石、秋用黃石、冬用宣石(英石)。如揚州個園的四季假山,西湖造景春有柳浪聞鶯、夏有麴院風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端橋殘雪。南京四季交遊,春遊梅花山、夏遊清涼山、秋遊棲霞山、冬遊覆舟山。用大環境造景名有杏花、消夏彎、紅葉、松柏坡等。
其餘造景手法還有朦朧煙景、分景、隔景、引景和導景等。
Ⅱ 龜紋石與植物創造景觀有哪些形式 龜紋石石
龜紋石庭院景觀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物象,是看得見、聽得到、嗅得著,也摸得著的實體。這種景象能對人的感官起作用,而產生一種意境,有這種意境,就可以產生詩情畫意,境中有意,意中有情,以此表現出龜紋石庭院的特色與風格。今天就給大家介紹龜紋石庭院如何進行植物配置的意境營造。
植物是龜紋石庭院景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龜紋石庭院的活力,植物景觀的營造不是簡單的挖坑栽樹,不論是其個體的姿態美還是其整體營造的層次之美,都需要對於庭院場地進行細致的分析,合理的選擇植物的品種與種植形式,來創造具有詩情畫意般庭院景觀。
龜紋石庭院植物配置的意境營造,不單是植物本身的組合,也同時注重與山石、建築等有機融合,針對建築、小品的特色與形式,根據造景的法則進行構思、立意、布局。將植物與庭院布景的要素構成一幅富有生機、三維動態的、立體效果的畫卷。
龜紋石庭院植物配置的意境營造,要在植物與庭院空間、大小、色彩、線條的等方面進行協調與對比,掩映成趣才有畫意展現。配置植物要符合詩情,要有文化氣息。只有認真分析庭院要表現的文化與藝術承載,才能合理的搭配植物的習性、形態以及內涵,形成植物的個性與庭院的氣質的切合,才有植物最終的意境營造。
栽花種草全憑詩格取裁。
Ⅲ 園林景觀設計中水景有幾種營造方法
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以下幾點:
充分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
可以不斷的採用水景和照明的烘托作用。
充分利用水景和植被的氛圍。
水景設計當中的動植物搭配。
園林景觀設計中水景設置更加註重水景的生態功能,要將當代水景設計與傳統美學充分的結合,這樣才能做好景觀設計,如果有更多園林景觀設計需求,可以咨詢綠動園林。
Ⅳ 園林景觀序列的創作手法有哪些
景觀序列的形成要運用各種藝術手法,而這些手法又多半離不開形式美法則的范圍。有如下5種手法:
①風景序列的主調、基調、配調和轉調 風景序列是由多種風景要素有機組合,逐步展現出來的,在統一基礎上求變化,又在變化之中見統一,這是創造風景序列的重要手法。以植物景觀要素為例。作為整體背景或底色的樹林可謂基調,作為某序列前景和主景的樹種為主調,配合主景的植物為配調,處於空間序列轉折區段的過渡樹種為轉調,過渡到新的空間序列區段時,又可能出現新的基調、主調和配調,如此逐漸展開就形成了風景序列韻調子變化,從而產生漸變的觀賞效果。
②風景序列的起結開合作為風景序列的構成,可以是地形起伏,水系環繞,也可以是植物群落或建築空間,無論是單一的還是復合的,總應有頭有尾,有放有收,這也是創造風景序列常用的手法。
③風景序列的斷續起伏這是利用地形地勢變化麗創造風景序列的手法之一。多用於風景區或郊野公園。一般風景區山水起伏,遊程較遠,我們將多種景區景點拉開距離,分區段布置,在游步道的引導下,景序斷續發展,遊程起伏高下,從而取得引人入勝、漸人佳境的效果。
④園林植物景物景觀序列的季相與色彩布局
園林植物是風景園林景觀主體,然而植物又有其獨特的生態規律,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利用植物個體與群落在不同季節的外形與色彩變化,再配以山石水景,建築道路等,必將出現絢麗多姿的景觀效果和展示序列。
⑤園林建築群組的動態序列布局
由於使用功能和建築藝術的需要,對建築群體組合的本身以及對整個園林中的建築布置,均應有動態序列的安排。對一個建築組而言,應該有入口、門廳、過道、次要建築、主體建築的序列安排。
Ⅳ 園林景觀:常用的造景方法有哪些
在園林設計中,對各種造景方式的處理都有一定的手法,這些手法是歷代園林藝術家的寶貴創造和經驗總結,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造景手法,以便廣大園林工作者參考和選擇:1、分賓主:園林景物的組成有主副之分,造景時要處理好其間的賓主關系。主要景物在形狀、大小、高低、色澤、位置等方面都比較顯著,一般放在遊人注意的集中點,或者作為風景線的終點景物。副景或配景所起的陪襯、烘托作用也不能輕視,如果處理不好,將直接影響到主景的表現。客景的襯托安排在形狀、色彩、組織、裝飾繁簡、分布聚散疏密等方面都可以進行。其中運用調和或對比以顯出主景的重要性,尤為常用。無論運用何種手法,關鍵在於保持主次分明,不能喧賓奪主。2、布虛實:在園林風景中,虛與實的表現是多樣的,景物的實體,佔有一定的空間,如樹叢、山石、廳堂,為實;風景中的留空處,或者即使有景物,但以空疏或輕巧的狀態存在,如空曠的草地,寬廣的水面,剔透的欄桿為空。在造景中處理好虛實的關系,對增加美觀,產生情趣與魁力,效果是明顯的。3、做呼應:呼應表示景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同時還有景物之間的俯仰、顧贈。情態聯系的意思。除園區之間的聯系以外,一個園區內各景點、景物之間也要講究聯系,一個景物本身各組成部分之間也要注意呼應。為做好呼應,首先,在位置上各景物不能散亂,而須按布局格式存在一定的聯系;其次,呼應之中有一種「勢」的關系,在造景中,勢是景物分布趨向的表現:如山脈的走向、山坡的傾向、流水的索繞分聚,都有一定趨向。只有符合或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狀態,才能表現悅目動人的氣勢,呼應的聯系才能親切靈活。4、排層次:層次指景物前後遠近出現的次序,這是園景呈現不同干圖畫平面表現的特點。在景物的層次安排上下功夫,可使立體感更加突出,表現悅目的進深和風景豐富的內容及變化,大大增加人們前去探尋游賞的吸引力。首先,可以在景物的遠近作位置上的安排,調整好它們前後左右的距離;其次,在景物之間穿插布置其他物體,以進一步加強層次感。再次,運用掩映的手法,在設計布置時,使一些景物的一部分互相遮掩,可以有效地出現或加強層次。5、求曲折:在造景中,曲折的手法是對景物的形狀作彎曲變化的布置,同時還及於景物表面的凹凸高低起伏。從景物由於曲折所出現的節奏、韻律,從而進入到園景的情趣、意境。曲折蘊藏著變化、幽深,運用得法,如順著地形地物,配合景物的演變,能有效提高布局造景的質量。不過,曲折的運用需有節制,過多則易陷於煩瑣。總之,園林設計中的造園方式與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只有悉心把握,融會貫通,才能設計出好的園林作品,為生活增添光彩。
Ⅵ 園林中常用的景觀造景手法
園林造 景:通過人工手段,利用環境條件和構成園林的各種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觀。
概述
「景」即境域的風光,也稱風景。是由物質的形象、體量、姿態、聲音、光線、色彩以至香味等組成的。景是園林的主體,欣賞的對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是沒有經過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懸崖、洞壑深淵、古木奇樹、斜陽殘月、花鳥蟲魚、霧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園林造景時要充分加以利用。
造景方法
中國自南北朝以來,發展了自然山水園。園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為基礎,「得景隨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徑築路,造山水景;2,構築樓、台、亭、閣、堂、館、軒、榭、廊、橋、舫、照壁、牆垣、梯級、磴道、景門等建築設施,造建築景;3,用石塊砌疊假山、奇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澗、亂石、湍流,造溪澗景;5,堆砌巨石斷崖,引水傾瀉而下,造瀑布景;6,按地形設淺水小池,築石山噴泉,放養觀賞魚類,栽植荷蓮、蘆荻、花草,造水石景;7,用不同的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體現林際線和季相變化或突出孤立樹的姿態,或者修剪樹木,使之具有各種形態,造花木景。7,在園林中布置各種雕塑或與地形水域結合,或單獨豎立,成為構圖中心,以雕塑為主體,造塑景。
借 景
有意識地把園外的景物「借」到園內視景范圍中來。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手法。一座園林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為了擴大景物的深度和廣度,豐富游賞的內容,除了運用多樣統一、迂迴曲折等造園手法外,造園者還常常運用借景的手法,收無限於有限之中。
古代的實踐和理論
中國古代早就運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閣,借贛江之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岳陽樓近借洞庭湖水,遠借君山,構成氣象萬千的山水畫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圍,六橋鎖煙水」的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個「景」又自成一體,形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借景」作為一種理論概念提出來,則始見於明末著名造園家計成所著《園冶》一書。計成在「興造論」里提出了「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資」;「俗則屏之,嘉則收之」;「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等基本原則。
借景種類
借景可分為:1,近借。在園中欣賞園外近處的景物。2,遠借。在不封閉的園林中看遠處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園林,在水邊眺望開闊的水面和遠處的島嶼。3,鄰借。在園中欣賞相鄰園林的景物。4,互借。兩座園林或兩個景點之間彼此借資對方的景物。5,仰借。在園中仰視園外的峰巒、峭壁或鄰寺的高塔。6,俯借。在園中的高視點,俯瞰園外的景物。7,應時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節或一天中某一時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觀、氣象景觀、植物季相變化景觀和即時的動態景觀。
借景方法
大體有三種:1,開辟賞景透視線,對於賞景的障礙物進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擋視線的樹木枝葉等。在園中建軒、榭、亭、台,作為視景點,仰視或平視景物,納煙水之悠悠,收雲山之聳翠,看梵宇之凌空,賞平林之漠漠。2,提升視景點的高度,使視景線突破園林的界限,取俯視或平視遠景的效果。在園中堆山,築台,建造樓、閣、亭等,讓游者放眼遠望,以窮千里目。3,借虛景,如朱熹的「半畝方塘」,圓明園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雲影」;上海豫園中的花牆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借景內容
有以下幾類:1,借山、水、動物、植物、建築等景物。如遠岫屏列、平湖翻銀、水村山郭、晴嵐塔影、飛閣流丹、樓出霄漢、堞雉斜飛、長橋卧波、田疇縱橫、竹樹參差、雞犬桑麻、雁陣鷺行、丹楓如醉、繁花爛漫、綠草如茵。2,借人為景物。如尋芳水濱、踏青原上、吟詩松蔭、彈琴竹里、遠浦歸帆、漁舟唱晚、古寺鍾聲、梵音誦唱、酒旗高飄、社日簫鼓。3,借天文氣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暉、晚霞、圓月、彎月、藍天、星斗、雲霧、彩虹、雨景、雪景、春風、朝露等。此外還可以通過聲音來充實借景內容,如鳥唱蟬鳴、雞啼犬吠、松海濤聲、殘荷夜雨。
園林造景手法
中國造園藝術的特點之一,是園林創意與工程技藝的融合,以及造景技藝的豐富多彩。歸納起來包括主景和次(配)景、抑景與揚景、夾景與框景、前景與背景、俯景與抑景、實景與虛景、近景與借景、季相造景等。
1.主景與配景(次景)造園必須有主景區與次要景區。堆山有主、次、賓、配,園林建築要主次分明,植物培植也要主體樹種與次要樹種搭配,處理好主次關系就起到了提綱?領的作用。突出主景的方法有:主景升高或降低,主景體量加大或增多,視線交點、動勢集中、軸線對應、色彩突出、點據重心等。
配景對主景起陪襯作用,不能喧賓奪主,是園林中主景的延伸和補充。
2. 抑景與揚景傳統造園歷來就有欲揚先抑的做法。在人口區段設障景、對景和隔景,引導遊人通過封閉、半封閉、開敞相同、明暗交替的空間轉折,再通過透景引導,終於豁然開朗,到達開闊園林空間,如蘇州留園。也可利用建築、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處設隔景小空間,經過婉轉通道中逐漸放開,到達開闊空間,如北京頤和園入口區。
3. 實景與虛景園林或建築景觀往往通過空間圍和狀況、視面虛實程度形成人們觀賞視覺清晰與模糊,並通過虛實對比、虛實交替、虛實過渡創造豐富的視覺感受。
例如:無門窗的建築和圍牆為實,門窗較多或開敞的亭廊為虛;植物群落密集為實,疏林草地為虛;山崖為實。流水為虛;噴泉中水柱為實,噴霧為虛;園中山巒為實,林木為虛;青天觀景為實,煙霧中觀景為虛,即朦朧美、煙景美,所以虛實乃相對而言。如北京北海有「煙雲盡志」景點,承德避暑山莊有「煙雨樓」,都設在水霧煙雲之中,是朦朧美的創造。
4.夾景與框景在人的觀景視線前,設障礙左右夾為夾景,四方圍景為框景。常利用山石狹谷、林木樹干、門窗洞口等限定視景點和賞景范圍,從而達到深遠層次的美感,也是大環境中摘取局部景點加以觀賞的手法。
5. 前景與背景任何園林空間都是由多種景觀要素組成的,為了突出表現某一景物,常把主景適當集中,並在其背後或周圍利用建築牆面、山石、林叢或草地、水面、天空等作為背景,用色彩、體量、質地、虛實等因素襯托主景,突出景觀效果。在流動的連續空間中表現不同的主景,配以不同的背景,則可以產生明確的景觀轉換效果。如白色雕塑易用深綠色林木背景,水面、草地襯景;而古銅色雕塑則採用天空與白色建築牆面作為背景;一片春梅或碧桃用松柏林或竹林作背景;一片紅葉林用灰色近山和藍紫色遠山作背景,都是利用背景突出表現前景的手法。在實踐中,前景也可能是不同距離多層次的,但都不能喧賓奪主,這些處於次要地位的前景常稱為添景。
6. 俯景與抑景風景園林利用改變地形建築高低的方法,改變遊人視點的位置,必然出現各種抑視或俯視視覺效果。如創造狹谷迫使遊人抑視山崖而得到高聳感,創造制高點給人的俯視機會產生凌空感,從而達到小中見大和大中見小的視覺效果。
7.內景與借景一組園林空間或園林建築以內觀為主的稱內景,作為外部觀賞為主的為外景。如亭橋跨水,即是遊人駐足休息處,又為外部觀賞點,起到內外景觀的雙重作用。
園林具有一定的范圍,造景必有一定限度。造園家充分意識到景觀之不足,於是創造條件,有意識地把遊人的目光引向外界去獵取景觀信息,借外景豐富賞景內容。如北京頤和園,西借玉泉山,山光塔影盡收眼底;無錫寄暢園遠借龍光塔,塔身倒影收入園地。故借景法則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園林景觀效果。
8. 季相造景利用四季變化創造四時景觀,在風景園林被廣泛應用。例如用花表現季相變化的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樹有春柳、夏槐、秋楓、冬柏,山石有春用石筍、夏用湖石、秋用黃石、冬用宣石(英石)。如揚州個園的四季假山,西湖造景春有柳浪聞鶯、夏有麴院風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端橋殘雪。南京四季交遊,春遊梅花山、夏遊清涼山、秋遊棲霞山、冬遊覆舟山。用大環境造景名有杏花、消夏彎、紅葉、松柏坡等。
其餘造景手法還有朦朧煙景、分景、隔景、引景和導景等。
Ⅶ 景觀設計方法的內容簡介
《景觀設計方法》旨在介紹景觀設計的理論基礎、內容、特點、原則和方法、表現及流程等專業設計知識,以期使讀者掌握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認識景觀設計的本質,進而達到運用景觀設計原理來進行設計的目的。《景觀設計方法》以國內現代景觀設計代表性實例為素材線索,深入淺出地探討,闡述了居住區、城市公園、城市道路、河岸、校園、工業園區、風景名勝區等各類典型景觀設計及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驟。《景觀設計方法》結合教學實踐,圖文並茂,具有可讀性與實用性。
《景觀設計方法》可作為高等院校的城市規劃沒計、環境藝術設計等相關專業學生學慣用書,也可作為景觀設計人員和相關人員的參考資料。 前言
第1章 景觀設計的理論基礎
1.1 景觀與景觀設計
1.2 中國傳統的景觀設計
1.2.1 中國哲學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1.2.2 中國傳統園林的藝術特徵
1.2.3 中國古典園林的表現手法
1.3 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主要理論與實踐
1.3.1 英國的景觀設計
1.3.2 美國的景觀設計
1.3.3 拉丁美洲的景觀設計
第2章 景觀設計的內容
2.1 地形設計
2.1.1 地形設計的作用及影響因素
2.1.2 新技術的運用及表達方法
2.2 植物景觀配置設計
2.2.1 植物景觀配置設計的流程
2.2.2 植物景觀設計的原則與方法
2.2.3 植物造景的主要手法和注意事項
2.2.4 植物造景的發展趨勢
2.3 地面鋪裝設計
2.3.1 鋪裝的功能
2.3.2 鋪裝設計的特性
2.3.3 鋪裝營造意境的設計要素
2.4 水景設計
2.4.1 水景設計的歷史淵源
2.4.2 水景的類型
2.4.3 水景設計的影響因素
2.5 景觀小品設計
2.5.1 景觀小品的類型
2.5.2 景觀小品在公共環境中的應用現狀
2.5.3 景觀小品設計注意事項
第3章 景觀設計的特點、原則和方法
3.1 景觀設計的特點
3.2 景觀設計的原則
3.3 景觀設計的方法
3.3.1 景觀設計的思維方法
3.3.2 景觀設計的藝術構圖方法
3.4 景觀設計方法應用的案例分析
3.4.1 設計思維與方法
3.4.2 南京市玄武湖風景區總體規劃
第4章 景觀設計表現及流程
4.1 景觀設計步驟
4.1.1 客觀合理的全面分析
4.1.2 明確項目的定位
4.1.3 制訂項目發展戰略
4.1.4 確立總體布局與功能分區
4.2 景觀設計流程
4.2.1 設計准備階段
4.2.2 設計構思階段
4.2.3 初步方案設計及方案的確立與深化階段
4.2.4 施工監理階段
4.3 景觀設計表現技法
4.4 景觀設計圖的構成及範例
4.4.1 設計構思草圖
4.4.2 設計方案圖
4.4.3 景觀施工圖
4.5 景觀工程概預算
4.5.1 概念及目的
4.5.2 預算定額
4.5.3 計算方法
4.5.4 實例分析
4.6 景觀工程設計施工合同
第5章 居住區景觀設計
5.1 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概述
5.1.1 居住環境的變遷與發展
5.1.2 居住區的組織構成
5.1.3 影響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的因素
5.1.4 居住區景觀結構布局
5.2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原則
5.3 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及方法
5.3.1 居住區綠地景觀設計
5.3.2 居住區種植景觀設計
5.3.3 居住區道路景觀設計
5.3.4 居住區公共環境設施景觀設計
5.3.5 居住區環境小品景觀設計
第6章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6.1 公園的基本知識
6.1.1 公園的演進
6.1.2 公園的范圍
6.1.3 影響公園景觀規劃設許的因素
6.2 城市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要素及在設計中的運用
6.2.1 地形
6.2.2 水體
6.2.3 植物
6.2.4 建築及建築小品
6.3 城市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基本形式和形態構成
6.3.1 公園設計中的形式美手法
6.3.2 公園設計中的形態構成
6.4 城市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一般方法及原則
6.4.1 城市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特點
6.4.2 城市公園景觀規劃方案設計的方法
6.4.3 城市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第7章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
7.1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概論
7.1.1 城市道路景觀的構成模式與要素
7.1.2 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的類型
7.1.3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原則
7.1.4 道路景觀設計的程序
7.2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
7.2.1 道路綠帶景觀設計
7.2.2 街頭綠地景觀設計
7.2.3 林蔭道景觀設計
7.2.4 步行街景觀設計
7.2.5 高速公路景觀設計
7.2.6 交通島景觀設計
7.2.7 濱水帶道路景觀設計
第8章 河岸景觀設計
8.1 河岸景觀概述
8.1.1 河岸景觀的相關概念
8.1.2 河岸景觀的類型及空間構成
8.1.3 河岸景觀的主要功能
8.1.4 河岸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
8.2 河岸景觀細部要素設計
8.2.1 河岸景觀細部要素的構成
8.2.2 河岸景觀細部要素設計原則
8.3 河岸景觀設計原則
8.4 河岸景觀設計方法及步驟
8.4.1 「綠蔭里的紅飄帶」案例項目背景與概況
8.4.2 現狀調查與分析評價
8.4.3 定位景觀功能,確定發展目標,確立核心理念
8.4.4 河岸景觀規劃的原則
8.4.5 從整體向細部拓展,制訂設計框架,定位細部節點設計
8.4.6 河岸景觀設計方法與法則
8.4.7 河岸景觀規劃設計的方法
第9章 校園景觀設計
9.1 校園規劃和景觀設計理論
9.1.1 校園景觀設計的概念
9.1.2 校園不同空間的景觀設計
9.2 校園景觀設計的內容與特點
9.2.1 校園景觀設計的內容
9.2.2 校園環境景觀設計要點
9.3 校園景觀設計的原則
9.3.1 以人為本原則
9.3.2 連續性原則
9.3.3 文化性原則
9.3.4 整體性原則
9.3.5 多樣性原則
9.3.6 可持續原則
9.4 校園景觀構成要素
9.4.1 自然景觀
9.4.2 人工景觀
9.5 校園景觀設計案例分析
9.5.1 總體概況
9.5.2 設計依據
9.5.3 規劃原則
9.5.4 景觀處理和總體布局
9.5.5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和設計圖樣
第10章 工業園區景觀設計
10.1 工業園區概述
10.1.1 工業園區的概念
10.1.2 工業園區的分類和特點
10.2 工業園區景觀設計相關理論
10.2.1 工業園區景觀設計的概念
10.2.2 工業園區景觀設計的特點
10.2.3 工業園區景觀建設目標
10.3 工業園區景觀設計方法
10.3.1 工業園區景觀設計的理念
10.3.2 工業園區景觀設計構成要素分析
10.4 規劃案例——廣西崇左湘桂糖廠工業園景觀設計
10.4.1 項目背景
10.4.2 崇左工業園功能布局
第11章 風景名勝區景觀設計
11.1 風景名勝區景觀設計的相關概念
11.1.1 風景名勝區定義
11.1.2 風景名勝區發展概述
11.1.3 風景名勝區景觀特點
11.2 風景名勝區景觀設計要素
11.2.1 社會要素
11.2.2 物質要素
11.3 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應用
11.3.1 新材料的選擇
11.3.2 新技術的應用
11.4 廣西南寧狀元泉景區設計
11.4.1 青秀山風景名勝區基本概況
11.4.2 狀元泉風景區規劃總綱
11.4.3 景區專項規劃
11.5 廣西南寧青秀山旅遊區鳳凰台建築景觀設計
11.5.1 項目概述
11.5.2 規劃目標
11.5.3 設計理念
11.5.4 總體規劃及節點分析
參考文獻 景觀設計藝術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由城鎮建築文化積累而逐漸形成並不斷發展的一種藝術,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的設計,是現代社會對廣大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提出的嚴峻的挑戰。由於現代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出現了能源危機、生態惡化、人口膨脹等問題,已使人們不得不更加關注城市的環境。面對急速變化的時伐,面對新的生活方式的涌現,人們正不斷確立新的環境體系的價值觀,以種種新的理念超越技術、藝術、經濟、政治等領域;延伸到更高的層面,不僅需要創造悅目的環境,而且需要創造悅心而又健康的環境。
Ⅷ 園林景觀造景的藝術手法有哪些
只看數字後面的可以忽略解釋的段落
1.主景與配景(次景)
造園必須有主景區和配(次)景區。堆山有主、次、賓、配,園林景觀建築要主次分明,植物配植也要主體樹和次要樹種搭配,處理好主次關系就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突出主景的方法有:主景升高或降低,主景體量加大或增多,視線交點、動勢集中、軸線對應、色彩突出、占據重心等。配景對主景起陪襯作用,不能喧賓奪主,在園林景觀中是主景的延伸和補充。
2.抑景與揚景
傳統造園歷來就有欲揚先抑的做法。在入口區段設障景、對景和隔景,引導遊人通過封閉、半封閉、開敞相間、明暗交替的空間轉折,再通過透景引導,終於豁然開朗,到達開闊景園空間,如蘇州留園。也可利用建築、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區設隔景小空間,經過婉轉通道逐漸放開,到達開敞空間,如北京頤和園人口區。
3.實景與虛景
園林景觀或建築景觀往往通過空間圍合狀況、視面虛實程度形成人們觀賞視覺清晰與模糊,並通過虛實對比、虛實交替、虛實過渡創造豐富的視覺感受。如,無門窗的建築和圍牆為實,門窗較多或開敞的亭廊為虛;植物群落密集為實,疏林草地為虛;山崖為實,流水為虛;噴泉中水柱為實,噴霧為虛;園中山巒為實,林木為虛;青天觀景為實,煙霧中觀景為虛,即朦朧美、煙景美,所以虛實乃相對而言。如,北京北海有「煙雲盡志」景點,承德避暑山莊有「煙雨樓」,都設在水霧煙雲之中,是朦朧美的創造。
4.夾景與框景
在人的觀景視線前,設障礙左右夾峙為夾景,四方圍框為框景。常利用山石峽谷、林木樹干、門窗洞口等限定視景點和賞景范圍,從而達到深遠層次的美感,也是在大環境中摘取局部景點加以觀賞的手法。
5.前景與背景
任何園林景觀空間都是由多種景觀要素組成的,為了突出表現某種景物,常把主景適當集中,並在其背後或周圍利用建築牆面、山石、林叢或者草地、水面、天空等作為背景,用色彩、體量、質地、虛實等因素襯托主景、突出景觀效果。在流動的連續空間中表現不同的主景,配以不同的背景,則可以產生明確的景觀轉換效果。如,白色雕塑易用深綠色林木背景,水面、草地襯景;而古銅色雕塑則採用天空與白色建築牆面作為背景;一片春梅或碧桃用松柏林或竹林作為背景;一片紅葉林用灰色近山和藍紫色遠山作為背景,都是利用背景突出表現前景的手法。在實踐中,前景也可能是不同距離多層次的,但都不能喧賓奪主,這些處於次要地位的前景常稱為添
景。
6.俯景與仰景
園林景觀利用改變地形建築高低的方法,改變遊人視點的位置,必然出現各種仰視或俯視視覺效果。如,創造峽谷迫使遊人仰視山崖而得到高聳感,創造制高點給人的俯視機會則產生凌空感,從而達到小中見大和大中見小的視覺效果。
7.內景與借景
園林景觀空間或建築以內部觀賞為主的稱內景,作為外部觀賞為主的為外景。
如,亭橋跨水,既是遊人駐足休息處,又是外部觀賞點,起到內、外景觀的雙重作用。 園林景觀具有一定范圍,造景必有一定限度。造園家充分意識到景觀之不足,於是創造條件,有意識地把遊人的目光引向外界去獵取景觀信息,借外景來豐富賞景內容。如,北京
頤和園,西借玉泉山,山光塔影盡收眼底;無錫寄暢園遠借龍光塔,塔身倒影收入園地。故借景法則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景觀效果。
8.季相造景
利用四季變化創造四時景觀,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被廣泛應用。用花表現季相變化的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樹有春柳、夏槐、秋楓、冬柏;山石有春用石筍、夏用湖石、秋用黃石、冬用宣石(英石)。如,揚州個園的四季假山;西湖造景春有柳浪聞鶯、夏有麴院風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斷橋殘雪;南京四季郊遊,春遊梅花山、夏遊清涼山、秋遊棲霞山、冬遊覆舟山。用大環境造景名的有杏花郵、消夏灣、紅葉岑、松柏坡等。其他造景手法還有煙景、分景、隔景、引景與導景等。
Ⅸ 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有哪些創新的手法
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有哪些創新的手法?綠維創景認為,傳統景區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我國的精華景區、經典景區,因其開發較早,集中了各地最核心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但隨著旅遊產業從觀光向休閑度假的升級和人們旅遊需求的不斷變化,傳統景區以觀光為特色的旅遊方式已逐漸受到了人們的冷落。 縱觀我國主要的傳統景區,無不存在著旅遊產品老化、觀光為主的旅遊形式等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問題。鑒於此,綠維創景經過專項研究,提出了傳統觀光型景區的主題游樂化升級策略及打造手法。 大部分傳統觀光型景區,旅遊資源豐富但散亂,缺乏統一的主題,沒有形成景區的獨特吸引力和主題品牌。綠維創景認為主題提升是傳統觀光型景區增加吸引力的必然選擇和首要工作,有利於統領整合景區遊憩結構和旅遊要素配置,增強吸引力,重塑品牌形象,使老牌景區煥發新的生命力,而深度挖掘文化資源是傳統觀光型景區提升主題的突破口。 在傳統觀光型景區提升中,要善於發現和提煉精品文化的主題,打造具有國際化標準的主題,創造強勢吸引核,這是景區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增強景區吸引力的關鍵所在。由於傳統觀光型景區傳承沿襲了極強的品牌認知度,在主題化設計時要注意對其傳統品牌的提升,利用文脈的梳理與自然地脈的剖析,通過對文化的深度挖掘、景觀的再造、特色參與項目的開發,凸現景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