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有多少的中國華裔拿到過諾貝爾獎,他們分別是誰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獲獎時為中國國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獲獎時為中國國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美籍華人(現已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1986年獲諾貝爾獲化學獎,時年50歲;
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獲諾貝爾獲中國人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獎,時年49歲;
崔琦: 1939年生於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獲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59歲;
高行健:1948年生於江西,獲獎的同年加入法國國籍,2000年獲諾貝爾獲文學獎,時年52歲。
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紐約,美國華裔化學家,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現為美國科學院院士、醫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化學及葯理學兩系教授。他發明多色瑩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2008年10月8日錢永健與馬丁·沙爾菲、下村修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高錕:1933年出生於中國上海,英籍華人,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與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的博伊爾和史密斯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5歲。
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紐約,美國華裔化學家,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現為美國科學院院士、醫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化學及葯理學兩系教授。他發明多色瑩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2008年10月8日錢永健與馬丁·沙爾菲、下村修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高錕:1933年出生於中國上海,英籍華人,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與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的博伊爾和史密斯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5歲。
B. 目前為止有多少個華裔人獲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八有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錢永健和
高錕。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8年,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與日本人下村修以及美國人馬丁·沙爾菲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9年,因在光纖和半導體領域的成就,與美國雙重國籍的Boyle及美國人Smith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C. 歷史上獲得諾貝爾的華裔有那些
在諾貝爾獎的百年歷史里,曾經有六名華裔科學家獲得過此項大獎,他們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從1957年到1998年,他們共獲得了四次諾貝爾物理獎和一次諾貝爾化學獎,成為全球華人的驕傲,但他們的身份只是「華裔」。
D. 史上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有哪些
華裔諾貝爾獎得主一覽 姓名 楊振寧(Frank Yang) 李政道(Tsung Pao Lee)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 Ting) 出生年份 1922 1926 1936 出生地 安徽合肥 上海 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 現國籍 美國 美國 美國 獲獎年份 1957 1957 1976 獲獎學科 Physics (物理) Physics Physics 獲獎成就 宇稱不守恆理論 因其對宇稱定律的深入研究 因其發現一種新的重基本粒子的 導致了有關基本粒子的重大發現 開創行工作 共同獲獎者李政道 楊振寧 Burton Richer 姓名 李遠哲( Yuan Tseh Lee) 朱棣文(Steven Chu) 崔琪(Daniel C. Tsui) 出生年份 1936 1948 1936 出生地 台灣新竹縣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 河南寶豐縣 現國籍 美國 美國 美國 獲獎年份 1986 1997 1998 獲獎學科 Chemistry (化學) Physics Physics 獲獎成就 因其對化學基本過程動 因其發明了用激光冷卻 因其發現了一種新的福 力學作出的貢獻 和俘獲原子的方法 分流電的量子流體 參考資料: 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4.asp?pgid=37942&pid=40068
E. 歷史上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有哪些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
F. 華人世界中有個華裔發明了助眠軟體,是什麼
沒什麼叼用 找中醫調理一下吧
G. 中國科學家的名字及發明都有什麼
古代的有:蔡倫,造紙術的發明人;畢升,活字排版印刷術的發明人;
現代的專:張鈺哲屬,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新中國首任天文台台長,1928年他將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中華」星,開創了中國人命名小行星的先河。
茅以升 錢塘江大橋
詹天佑 京張鐵路
候德榜 候氏制鹼法
李四光 創立中國地質力學體系
竺可楨 中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
H. 除了老祖宗的四大發明,中國人還發明了什麼
南朝的祖沖之利用劉微的割圖術更精確地算出了π——3.1415926〈π〈3.1415927
張衡天文學 東漢時期 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對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天像個雞蛋殼,地像雞蛋黃,天大地小,他認為天殼之外還有無限的宇宙。張衡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他測量出了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統計出在中國的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恆星約有2500顆。國際天文學會為了紀念張衡對天文學的突出貢獻,將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莘七娘 10 世紀 孔明燈,走馬燈莘七娘——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沈括 科學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沈括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以後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杜詩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墨子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I. 有哪些華裔科學家曾經獲得過哪些領域的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七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和錢永健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8年,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與日本人下村修以及美國人馬丁·沙爾菲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