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發明家需要哪些素質
一、要發明創造,首先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熱情。 這就是要有熱愛科學事業的巨大熱忱, 要有為造福人類而渴望解決科學技術問題的強烈要求, 所有在科學技術上作出創新貢獻的科學家、發明家, 都具有強烈的創新熱忱。 二、要有敢於破除迷信、破除陳舊觀念的革新精神。 美國物理學家施溫格認為,科學家必須具備的素質,就是對自然的「 進攻性」,不要迷信書本和權威,要敢於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 要認識到,科學的發展要經歷肯定否定的曲折過程, 要經歷從不完善到比較完善、從比較完善到更為完善的過程。 三、要有徹底的唯物主義態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一個科學理論正確不正確,就是看它是否符合實踐。科學史上, 所有有創見的科學家都忠於事實,從實踐出發,而不是從書本出發。 否則,是不會有創新的。 四、要有創新的勇氣和膽識。創新就是要沖破傳統觀念, 而這往往會受到舊觀念、舊勢力的指責、譏笑、打擊、圍攻。因此, 要創新就必須有創新的勇氣和膽識。 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時, 全世界只有12個人知道什麼是相對論。不僅大多數人表示懷疑, 而且像馬赫、彭加勒等一些大科學家都表示了反對的意見。 但愛因斯坦沒有動搖,繼續研究下去,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 如果當時愛因斯坦缺乏勇氣,受到譏笑打擊就泄了氣, 那就可能前功盡棄。 五、要有堅持到底的毅力。創新是和探索聯系在一起的。 探索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探索的結果。創新, 首先是向未知領域探索;探索,就免不了要遇到挫折和失敗。因此, 創造性的活動是一種高度復雜的意志活動。 只有具備了不屈不撓的毅力和主持到底的恆心, 才能得到創新的成果。貝弗里奇說:「年輕的科學家應該盡早懂得, 科學研究的成果來之不易,他如想獲得成功,必須具有耐力和勇氣。 ,』他還提出,應該培養自己具有愛迪生那樣的一往無前的精神: 「我既然在尋找世界上需要的東西,我就一直尋找下去, 並且試著創造它。」 六、要有永攀高峰不斷進取的精神。創新是沒有止境的。 科學技術前進的步伐在不斷加快, 一個科技工作者如果在已有成績上停留,就可能成為落伍者。 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說,失敗和挫折是一種考驗, 成功和勝利也是一種考驗。要做到不斷創新,從思想修養上說, 就要戒驕戒躁。自滿是進步的敵人。一個科技工作者如果自滿了, 那麼,他的科學生命的光輝就會黯然失色。 七、要有嚴肅的科學態度。我們說的創新是科學的創新。 我們講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就是講思想要符合科學, 符合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認識方面講, 科學技術的創新必須有事實的基礎和科學的根據, 要排除那些沒有科學根據的妄想。
採納哦
㈡ 你怎麼看待那些發明家
他們是社會上很稀少的一類人,很有理想抱負,能在各自跟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們的發明促進社會的進步,方便了全人類,對於他們做出的貢獻值得所有人的去尊敬,他們很偉大,
㈢ 怎樣成為發明家
你需要一些知識作為創新的技術支持,你還需要一些物資,你還需要有發明的想法和思路。滿足以上3點你就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發明,第一點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這對發明者來說,你需要閱讀並掌握《電子技術》《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金屬冶煉加工》《單片機編程》《UG》《3DMAX》這些知識,其中金屬和其他材料的加工是一個發明家必須了解的,你的產品才能得到需要的零件。 如果涉及到自動化的發明則需要用到機械和電子技術來讓你的發明自己動起來。
第二點:你需要一些資金來支援你的發明,這對一個發明者來說也很重要,否則光有發明沒有資金就無法把圖紙變為實物。所以在製造一件發明之前先攢夠製造這個發明的錢。
第三點:你需要一些創新思維和思想探索,以及敏銳的察覺人們的需求,然後根據需求開始一些想法,然後用電腦建造模型來調整發明思路和逐步建立發明的構造原理。
最後利用閑暇時間思考發明的用途和市場,才能獲得發明的初衷————產生效益。
㈣ 中國發明家有哪些,各發明了什麼
蔡倫發明造紙術、畢升發明活字印刷、張衡發明地動儀、諸葛亮發明孔明燈、杜詩發明水排。
1、造紙術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紀的北宋時期的中國人民發明的。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印刷方法,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復使用的印刷版。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的誕生。
3、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4、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水排
水排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的發明,是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明,約早於歐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詩創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引這種鋼材的製作方法。最初的鼓風設備叫人排,用人力鼓動。繼而用畜力鼓動,因多用馬,所以也叫馬排。直到杜詩時改用水力鼓動,稱水排。
㈤ 發明家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質
堅持是共有特質。
㈥ 發明家的故事
一、水蒸氣的啟示
在火車出現之前,人們在陸地上的運輸和旅行,主要是靠人和其他動物進行的。但是不論是人還是其他動物,都有同樣的缺點:速度緩慢,易受天氣變化影響,需要中途休息和補充食物。那麼,能不能製造一種機器來代替人和其他動物進行運輸和旅行呢?被譽為「火車之父」的英國蒸汽機車發明家史蒂芬孫把這個設想變成了現實。
勤奮造就偉大的發明家1781年6月9日,史蒂芬孫出生於英國一個貧苦的礦工家庭。他的父親是煤礦里一個看管蒸汽機的司爐工,母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全家8口人,主要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史蒂芬孫上不起學,8歲那年,他就去給人家放牛了。
除了替人家放牛之外,史蒂芬孫還有一項工作就是給在煤礦工作的父親送飯。每次來到父親工作的鍋爐房,他都會被那些不停轉動著的機器迷住,他總是出神地看著鍋爐中熊熊燃燒的烈火,忘情地聽著機器隆隆轉動的聲音。
他很想弄明白:它們為什麼可以自動轉起來,而且力量會這么大?他想,自己長大以後,要是也能像父親那樣當一個司爐工,操縱巨大的蒸汽機幹活,那該多好!放牛的時候,他就常用泥巴來做自己想像中的蒸汽機,鍋爐、汽缸、飛輪等各種各樣的部件都有。
14歲那年,史蒂芬孫真的當上了一名見習司爐工,負責給蒸汽機添煤、加油和擦拭機器零件。看著機器在自己的操作下飛快地轉動,他高興極了。但是時間久了,他覺得只是看著機器轉動不過癮。他開始在心裡琢磨起來:這機器是怎麼轉動起來的?它的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
有一天,別人都下班回家了,史蒂芬孫一個人偷偷地把蒸汽機拆開了,他把所有的零件都仔細觀察了一遍。但拆散容易裝配難,他忙乎了好半天,才勉強把蒸汽機重新安裝好。回家的路上,他老是提心吊膽,擔心蒸汽機第二天轉動不了。
誰知道第二天一發動,那台蒸汽機比平時轉得還要好。這次成功拆裝之後,他的膽子也大多了,以後就經常這樣拆了又裝,裝了又拆,把那台蒸汽機的各個零件都摸了個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史蒂芬孫多麼渴望自己也能造出一台機器。
他模仿著拆裝過的那台蒸汽機,試著畫了一張草圖送給煤礦的工程師看。工程師看後,高興地拍著他的肩膀說:「好啊,有志氣的孩子,希望你多讀書,多掌握科學知識,將來發明一台比蒸汽機更好的機器!」可是,史蒂芬孫從小沒有進過學校門,怎麼讀得懂高深的理論書籍呢?
17歲的小學生沒有文化知識,就很難搞出發明創造。於是,17歲的史蒂芬孫第一次走進了學校,他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讀起。史蒂芬孫每天晚上都和七八歲的兒童坐在一起上課。他像羊群里的駱駝,雞群里的仙鶴那麼突出。
「嘻嘻,傻大個!」「嘿嘿,笨蛋!」教室外面常常會傳來這樣的譏笑聲。小學里的許多學生都譏笑這位「大學生」並沒有在念大學,卻是在念小學。
然而,史蒂芬孫不怕羞,不怕譏笑,他毫不介意,只顧埋頭苦讀。史蒂芬孫白天要到礦上上班,為了多掙些錢養家糊口,休息時間他還要替人家修理鍾表、擦皮鞋,每天累得筋疲力盡。可是到了晚上,史蒂芬孫總是第一個進教室,專心聽講,埋頭學習。放學以後,別人都睡了,他還在昏暗的燈光下復習功課、做作業。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用功,很快就掌握了許多科學知識。
1803年,史蒂芬孫被提升為煤礦的機械修理工。1810年的一天,礦上的一台運煤車突然出了故障,許多機械師都找不出毛病在什麼地方。史蒂芬孫看了一會兒,就對總工程師說:「讓我試試吧。」那些機械師都不相信他,認為一個「毛頭小子」怎能把機器修好呢,但史蒂芬孫很快就把運煤車修好了。煤礦經理知道這件事後,馬上把史蒂芬孫提升為機械師。
史蒂芬孫在煤礦工作時,每天看到運煤工人總是用力地把煤從礦井裡一點點地背出來,工作非常辛苦,就萌發了一個偉大的念頭:他要製造一輛既可以運很多煤又跑得很快的蒸汽機車。於是他就埋頭設計起這樣的機車來。
1814年,史蒂芬孫造出了一台名叫「半統靴號」的火車頭。當他駕駛這個火車頭,在煤礦進行試車表演時,很多人都嘲笑這輛只能拖30噸貨物,每小時只能走六七公里,樣子像笨鴨子一樣丑,走起路來像地震一樣響的破車。
還有一些不懷好意的人竟然到處造謠,說:火車的聲音很響,這會使牛受驚,不敢吃草,從而牛奶就沒有了;雞鴨受驚,從而蛋就沒有了;而且火車的煙筒里會放出毒氣,將殺絕飛鳥;火星四濺,將釀成火災;倘若鍋爐爆炸,後果更是不堪設想,乘客將遭斷手摺骨之痛。
一些原來贊成火車試驗的官員,聽到這些謠言也開始極力反對,並且非常肯定地說用蒸汽機車做交通工具是根本不可能的。面對技術上的困難和這些謠言帶來的壓力,史蒂芬孫並沒有像另外一些也在發明火車的人那樣灰心喪氣,止步不前。他始終相信自己發明的火車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幫助,因此鼓足勇氣,總結經驗,決心繼續研究和改進火車。
1825年9月27日,天還沒有大亮,居住在英國斯多林克頓的許多男女老少就紛紛起床了。他們有的步行,有的騎馬,向同一個地方趕去。他們去干什麼呢?原來,史蒂芬孫要在那裡舉行一次試車表演。正當機車緩緩啟動時,一個青年騎馬疾馳而來,他大聲叫喊著要與史蒂芬孫的火車比試比試。於是,火車和馬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比賽。
一開始,只見火車緩慢行駛,而馬則狂奔不已。一會兒後,火車的安全閥升起來了,鼓風機嘶鳴著,騰起團團煙霧,車速逐漸加快,很快火車與馬並駕齊驅了。再過一會兒,火車毫無倦意,一往直前,馬卻漸漸累了。越往後,馬就越顯得力不從心,被火車甩得越來越遠。
這條飛奔的鋼鐵長龍,可載重90噸,乘客400人,最高時速24公里。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列火車——「旅行號」。
㈦ 你怎麼評價那些發明家
連續不斷的發明創造才可稱為發明家,需要一些創新思維和思想探索,以及敏銳的察覺人們的需求,然後根據需求開始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