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理學重大發現歷史有誰
公元前5世紀 (希臘)德莫克里特 古代原子論
公元前3世紀 (希臘)阿基米德 杠桿原理,浮力,比重
艾拉托色尼 測定地球的大小
公元1世紀 張衡 發明地動儀
2世紀 (希臘)托勒梅 地心說
8世紀 張遂 南宮說 實測子午線
1543 波蘭 哥白尼 出版《天體運行》,確立日心說,近代天文學起點
1590 義大利 伽利略 自由落體
1609 德國 開普勒 行星運動第1,2定律
1619 德國 開普勒 行星運動第3定律
1643 義大利 托里拆利 發現真空
1665 牛頓 太陽光譜
1666 牛頓 萬有引力
1669 牛頓 微積分
1687 牛頓 出版《原理》
1705 哈雷 確定哈雷彗星的周期
1750 富蘭克林 發明避雷針
1752 富蘭克林 發現雷電的本質
1772 法國 拉瓦錫 質量守恆定律
1799 義大利 伏打 發明電堆及電池
1803 道爾頓 提出分子-原子說
1831 法拉第 發現電磁感應
1847 焦耳 確定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
1859 本生(德)基爾霍府(法) 創光譜分析法(這說明了化學物理還是一家)
1864 麥克斯韋 預見電磁波存在
1871 麥克斯韋 提出光的電磁說
1881 邁克爾遜 否定以太的實驗
1888 赫茲 證明電磁波存在
1895 倫琴 發現X射線
1896 貝克勒爾 發現放射性
1897 湯姆生 發現電子
1900 普朗克 量子假說
1902 盧瑟福 元素衰變
1905 愛因斯坦 狹義相對論
1911 盧瑟福 原子太陽系模型
1915 愛因斯坦 廣義相對論
1923 德布羅意 提出物質波
1925 海森堡 創立量子力學
狄拉克 量子力學基礎方程式
1926 薛定諤 建立波動力學
⑵ 物理學的發展史
近代意義的物理學誕生於歐洲15—17世紀。人們一般將歐洲歷史作為物理學史的社會背景。從遠古到公元5世紀屬古代史時期;5—13世紀為中世紀時期;14—16世紀為文藝復興運動時期;16—17世紀為科學革命時期,以N.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為代表的近代科學在此時期產生。
從此之後,科學隨各個世紀的更替而發展。近半個世紀,人們按照物理學史特點,將其發展大致分期如下:從遠古到中世紀屬古代時期。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是經典物理學時期。牛頓力學在此時期發展到頂峰,其時空觀、物質觀和因果關系影響了光、聲、熱、電磁的各學科。
甚而影響到物理學以外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隨著20世紀的到來,量子論和相對論相繼出現;新的時空觀、概率論和不確定度關系等在宇觀和微觀領域取代牛頓力學的相關概念,人們稱此時期為近代物理學時期。
(2)物理學史上重大發明擴展閱讀: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年)人類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奠定了人類現代物理科學的發展基礎。1900~1926年 建立了量子力學。1926年 建立了費米狄拉克統計。1927年 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論。1928年 索末菲提出能帶的猜想。1929年 派爾斯提出禁帶、空穴的概念。
同年貝特提出了費米面的概念。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巴丁、布拉頓和肖克萊發明了晶體管,標志著信息時代的開始。1957年 皮帕得測量了第一個費米面超晶格材料納米材料光子。1958年傑克.基爾比發明了集成電路。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大規模集成電路。
發展前景:
應用物理學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在物理學或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科研、教學、技術開發和相關的管理工作。科研工作包括物理前沿問題的研究和應用,技術開 發工作包括新特性物理應用材料如半導體等,應用儀器的研製如醫學儀器、生物儀器、科研儀器等。
應用物理專業的就業范圍涵蓋了整個物理和工程領域,融物理理 論和實踐於一體,並與多門學科相互滲透。應用物理學專業的學生如具有扎實的物理理論的功底和應用方面的經驗,能夠在很多工程技術領域成為專家。我國每年培養本科應用物理專業人才約12000人。
和該專業存在交叉的專業包括物理專業,工程物理專業,半導體和材料專業等。人才需求方面,我國對應用物理專業的人才需求仍舊是供不應求。
⑶ 世界物理發展的重大史有哪些
物理學發展的三個時期
物理學是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產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縱觀物理學的發展史,根據它不同階段的特點,大致可以分為物理學萌芽時期、經典物理學時期和現代物理學時期三個發展階段。
(一)物理學萌芽時期
在古代,由於生產水平的低下,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主要依靠不充分的觀察,和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直覺的、思辨性猜測,來把握自然現象的一般性質,因而自然科學的知識基本上是屬於現象的描述、經驗的總結和思辨的猜測。那時,物理學知識是包括在統一的自然哲學之中的。
在這個時期,首先得到較大發展的是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力學,如靜力學中的簡單機械、杠桿原理、浮力定律等。在《墨經》中,有力的概念(「力,形之所以奮也」)的記述;光學方面,積累了關於光的直進、折射、反射、小孔成像、凹凸面鏡等的知識。《墨經》上關於光學知識的記載就有八條。在古希臘的歐幾里德(公元前450-380)等的著作中也有光的直線傳播和反射定律的論述,並且對光的折射現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電磁學方面,發現了摩擦起電、磁石吸鐵等現象,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指南針。聲學方面,由於音樂的發展和樂器的創造,積累了不少樂律、共鳴方面的知識。物質結構和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原子論、元氣論、陰陽五行說、以太等假設。
在這個時期,觀察和思辨雖然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也出現了一些類似於用實驗來研究物理現象的方法。例如,我國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聲共振實驗和利用天然磁石進行人工磁化的實驗,以及趙友欽在《革象新書》中的大型光學實驗等就是典型的事例。
總之,從遠古直到中世紀(歐洲通常把五世紀到十五世紀叫做中世紀)末,由於生產的發展,雖然積累了不少物理知識,也為實驗科學的產生准備了一些條件並做了一些實驗,但是這些都還稱不上系統的自然科學研究。在這個時期,物理學尚處在萌芽階段。
(二)經典物理學時期
十五世紀末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促進了生產和技術的大發展;席捲西歐的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激發起人們的探索精神。近代自然科學就在這種物質的和思想的歷史條件下誕生了。系統的觀察實驗和嚴密的數學演繹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被引進物理學中,導致了十七世紀主要在天文學和力學領域中的「科學革命」。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物理學的誕生。整個十八世紀,物理學處在消化、積累、准備的漸進階段。新的科學思想、方法和理論,得到了傳播、完善和擴展。牛頓力學完成了解析化工作,建立了分析力學;光學、熱學和靜電學也完成了奠基性工作,成為物理學的幾門基礎學科。人們以力學的模型去認識各種物理現象,使機械論的自然觀成為十八世紀物理學的統治思想。到了十九世紀,物理學獲得了迅速和重要的發展,各個自然領域之間的聯系和轉化被普遍發現,新數學方法被廣泛引進物理學,相繼建立了波動光學、熱力學和分子運動論、經典電磁場理論等完整的、解析式的理論體系,使經典物理學臻於完善。由物理學的巨大成就所深刻揭示的自然界的統一性,為辨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三)現代物理學時期
十九世紀末葉物理學上一系列重大發現,使經典物理學理論體系本身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危機,從而引起了現代物理學革命。由於生產技術的發展,精密、大型儀器的創制以及物理學思想的變革,這一時期的物理學理論呈現出高速發展的狀況。研究對象由低速到高速,由宏觀到微觀,深入到廣垠的宇宙深處和物質結構的內部,對宏觀世界的結構、運動規律和微觀物質的運動規律的認識,產生了重大的變革。相對論的量子力學的建立,克服了經典物理學的危機,完成了從經典物理學到現代物理學的轉變,使物理學的理論基礎發生了質的飛躍,改變了人們的物理世界圖景。1927年以後,量子場論、原子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天體物理學和現代宇宙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物理學向其它學科領域的推進,產生了一系列物理學的新部門和邊緣學科,並為現代科學技術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引起了人們對物質、運動、空間、時間、因果律乃至生命現象的認識的重大變化,對物理學理論的性質的認識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物理學在揭開微觀和宏觀深處的奧秘方面,正醞釀著新的重大突破。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成果應用於實踐,出現了象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激光、宇航等許多新技術科學。這些新興技術正有力地推動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促進生產的發展。而隨著生產和新技術的發展,又反過來有力地促進物理學的發展。這就是物理學的發展與生產發展的辨證關系。
⑷ 物理學發展史及其重要事件
公元前650-前550年,古希臘人發現摩擦琥珀可使之吸引輕物體,發現磁石吸鐵。
公元前480-前380年間戰國時期,《墨經》中記有通過對平面鏡、凹面鏡和凸面鏡的實驗研究,發現物像位置和大小與鏡面曲率之間的經驗關系(中國墨子和墨子學派)。公元前480-前380年間戰國時期,《墨經》中記載了杠桿平衡的現象(中國墨子學派)。公元前480-前380年間戰國時期,研究築城防禦之術,發明雲梯(中國墨子學派)。公元前四世紀,柏拉圖學派已認識到光的直線傳播和光反射時入射角等於反射角。公元前350年左右,認識到聲音由空氣運動產生,並發現管長一倍,振動周期長一倍的規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公元前三世紀,實驗發現斜面、杠桿、滑輪的規律以及浮力原理,奠定了靜力學的基礎(古希臘阿基米德)。公元前三世紀,發明舉水的螺旋,至今仍見用於埃及(古希臘阿基米德)。公元前250年左右,戰國末年的《韓非子·有度篇》中,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記載,「司南」大約是古人用來識別南北的器械(或為指南車,或為磁石指南勺)。《論衡》敘述司南形同水勺,磁勺柄自動指南,它是後來指南針發明的先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度、量、衡,其進位體制沿用到二十世紀。公元前二世紀,中國西漢記載用漏壺(刻漏)計時,水鍾使用更早。公元前二世紀,發明水鍾、水風琴、壓縮空氣拋彈機(用於戰爭)(埃及悌西比阿斯)。公元前一世紀,最先記載過磁鐵石的排斥作用和鐵屑實驗(羅馬盧克萊修)。公元前31年,中國西漢時創用平向水輪,通過滑輪和皮帶推動風箱,用於煉鐵爐的鼓風。
一世紀左右,發明蒸汽轉動器和熱空氣推動的轉動機,這是蒸汽渦輪機和熱氣渦輪機的萌芽(古希臘希隆)。一世紀,發現盛水的球狀玻璃器具有放大作用(羅馬塞涅卡)。300年至400年,中國史載晉代已有指南船,可能是航海羅盤的最早發明。
根據敦煌等地出土文物,在公元七、八世紀,中國唐朝已採用刻板印書,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十世紀,中國發明了使用火葯的火箭。十世紀左右,著《光學》,明確光的反射定律並研究了球面鏡和拋物面鏡(阿拉伯阿爾·哈賽姆)。
據《夢溪筆談》,約公元1041─1048年間,中國宋朝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早於西方四百年。約1200年至1300年,歐洲人開始使用眼鏡。1231年,中國宋朝人發明「震天雷」是一種充有火葯、備有導火線的鐵器,可用投射器射出,是火炮的雛型。1241年,蒙古人使用火箭作武器,西方認為這是戰爭中首次使用火箭。1259年,中國宋朝抗擊金兵時,使用一種用竹筒射出子彈的火器,是火槍的雛型。十三世紀中葉,根據實驗觀察,描述凹鏡和透鏡的焦點位置及其散度(英國羅傑·培根)。十三世紀,用空氣運動解釋星光的閃爍(義大利維塔羅)。十三世紀,指出虹霓是由日光的反射和折射作用所造成的(義大利維塔羅)。
1583年,用自身的脈搏作時間單位,發現單擺周期和振幅無關,創用單擺周期作為時間量度的單位(義大利伽利略)。1590年,做自由落體的科學實驗,發現落體加速度與重量無關,否定了亞里士多德關於降落加速度決定於重量的臆斷,引起了一些人的強烈反對(義大利伽利略)。1590年,發現投射物的運行路線是拋物線(義大利伽利略)。1590年,認識到物體自由降落所達到的速度能夠使它回到原高度,但不能超過(義大利伽利略)。1590年,用凸物鏡和凹目鏡創造第一個復顯微鏡(荷蘭詹森)。1593年,發明空氣溫度計,由於受大氣壓影響尚不夠准確(義大利伽利略)。1600年,《磁鐵》出版,用鐵磁體來說明地球的磁現象,認識到磁極不能孤立存在,必須成對出現(英國吉爾伯特)。
1605年,發現分解力的平行四邊形原理(比利時斯台文)。1610─1650年,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旋渦假說,認為宇宙充滿「以太」。把熱看作一種運動形式,與萊布尼茨爭論運動的功效問題近五十年,後來恩格斯對這一爭論作了科學的總結(法國笛卡兒)。1620年,從實際觀察中歸納出光線的反射和折射定律(荷蘭斯涅耳)。1628年,用兩塊凸透鏡製成復顯微鏡,是近代顯微鏡的原型(德國衰納)。1629年,發現同電相斥現象(義大利卡畢奧)。1629─1639年,提出光線傳播的最小時間原理(法國費爾瑪)。1634年,認識到音調和振動頻率有關,提出弦的振動頻率和弦長的關系(義大利伽利略)。1636年,首次測量振動頻率和空氣傳聲速度,發現振弦的倍頻音,提出早期的音樂和樂器理論(法國默森)。1637年,提出光的粒子假說,並用以推出光的折射定律(法國笛卡兒)。1638年,提出一種無所不在的「以太」假說,拒絕接受超距作用的解釋,堅持認為力只能通過物質粒子和與之緊鄰的粒子相接觸來傳播,把熱和光看成是「以太」中瞬時傳播的壓力(法國笛卡兒)。1643年,發明水銀氣壓計(義大利托里切利、維維安尼)。1640─1690年,觀察到氣壓對沸騰和凝結的影響(英國波義耳)。1650年左右,創制摩擦起電機,發現地磁場能使鐵屑磁化(德國格里凱)。1650年,發明空氣泵,用以獲得真空,從而證實了空氣的存在(德國格里凱)。
年,發現對靜止液體的任一部分所加的壓強不變地向各個方向傳遞的巴斯噶定律(法國巴斯噶)。1654年,證實抽去空氣的空間不能傳播聲音(德國格里凱)。1654年,用十六匹馬拉開組成抽空球器的兩個半球,直接證明大氣壓的巨大壓強(德國格里凱)。1656年,發明擺鍾(荷蘭惠更斯)。1660年,用光束做實驗,發現桿、小孔、柵等引起的影放寬並呈現彩色帶的現象,取名「衍射」(義大利格里馬第)。1666年,從刻卜勒行星運動三定律推出萬有引力定律,創立了天文學(英國牛頓)。1666年,通過三棱鏡發現了光的色散現象(英國牛頓)。1667年,指出笛卡兒光學說不能解釋顏色,提出光是「以太」的縱向振動,振動頻率決定光色(英國胡克)。1668年,發明放大40倍的反射型望遠鏡(英國牛頓)。1669年,發現光線通過方解石時,產生雙折射現象(丹麥巴塞林那斯)。1672年,研究光色來源,和胡克展開爭論,認為光基本上是粒子流,但未完全拒絕「以太」說,認為高速度光粒子有可能和「以太」相互作用而產生波(英國牛頓)。1676年,發現形變和應力之間成正比的固體彈性定律(英國胡克)。1676年,根據木星的周期性衛星被木星掩食現象的觀測,算出了光在太空中傳播的速度(丹麥雷默)。1678年,向巴黎學院提出《光論》,假定光是縱向波動,推出光的直線傳播和反射折射定律。用光的波動說解釋雙折射現象(荷蘭惠更斯)。1686年,《論水和其他流體的運動》出版,是流體力學理論的第一部著作(法國馬里奧特)。1687年,推導出流體傳聲速度決定於壓縮性和密度的關系(英國牛頓)。1687年,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一次闡述牛頓力學三定律,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英國牛頓)。1695年,把力分為死力和活力兩種,死力與靜力完全相同,認為力乘路程等於活力(visviva)的增加(德國萊布尼茨)。
1701年,物體冷卻速度正比於溫差(英國牛頓)。1704年,《光學》一書出版。隨著天文學、力學和光學的出現,物理學在十八世紀開始成為科學(英國牛頓)。1705年,製成第一個能供實用的蒸汽機(英國紐可門)。1709年,首次創立溫標,即後來的華氏溫標(德國華侖海特)。1724年,提出「傳遞的運動」即活力守恆觀念,認為當它發生變化時能夠做功的能力並沒有失掉,不過變成其他形式了(瑞士約·貝努利)。1728年,根據光行差求算出光速(英國布拉德雷)。1731年,發現導電體和電絕緣體的差別(英國格雷)。1734年,明確電荷僅有兩種,異電相吸,同電相斥(法國杜菲)。1738年,發現流線速度和壓力間關系的流線運動方程(瑞士丹·貝努利)。1740年,用擺測出萬有引力常數(法國布蓋)。1742年,《槍炮術原理》一書出版,成為後來研究槍炮術理論和實踐的基礎(英國羅賓斯)。1742年,創制百分溫標,即後來的攝氏溫標(瑞典攝爾西斯)。1743年,用變分法得出能概括牛頓力學的普適數學形式,即後人所稱的歐勒-拉格朗日方程(瑞士歐勒)。1745年,各自發現蓄電池的最早形式─萊頓瓶(荷蘭馬森布羅克,德國克萊斯特)。1747年,提出天然運動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法國莫泊丟)。1750年,發現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英國米歇爾)。
1752年,得到暴雨帶電性質的實驗證據(美國本·富蘭克林)。1756年,提出比熱概念,發現熔化、沸騰的「潛熱」形成量熱學的基礎(英國約·布萊克)。1767年,根據富蘭克林證明帶電導體裡面靜電力不存在的實驗,推得靜電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英國普列斯特列)。1768年,近代蒸汽機出現(英國瓦特)。1769年,製成第一輛蒸汽推動的三輪汽車(法國柯格諾特)。1771年,發表《用彈性流體試圖解釋電》(英國卡文迪許)。1775年,發明起電盤(義大利伏打)。1777年,引出重力勢函數概念(法國拉格朗日)。1780年,偶然發現火花放電或雷雨能使蛙腿筋肉收縮(義大利伽伐尼)。1782年,發明熱空氣氣球(法國蒙高飛兄弟)。1783年,首次使用氫氣作氣球飛行(法國雅·查理)。1785年,實驗證明靜電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法國庫侖)。1798年,從鑽造炮筒發出巨量的熱而環境沒有發生冷卻的現象出發,認為能夠連續不斷產生出來的熱,不可能是物質,反對熱素說,主張熱之唯動說(英國本·湯普森)。1798年,用扭秤法測定萬有引力強度,即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中的比例常數,從而算出地球的質量(英國卡文迪許)。1800年,使用固體推動劑,製造火箭彈,後被用於戰爭(英國康格瑞夫)。
1801年,觀察到太陽光譜中的暗線,錯認為是單純顏色的分界線(英國武拉斯頓)。1801年,提出光波的干涉概念,用以解釋牛頓的彩色光環以及衍射現象,第一次近似測定光波波長。提出視覺理論,認為人眼網膜有三種神經纖維分別對紅、黃、藍三色敏感(英國托.楊)。1802年,《聲學》出版,總結對弦、桿、板振動的實驗研究,發現弦、桿的縱振動和扭轉振動,測定聲在各種氣體、固體中傳播的速度(德國舒拉德尼)。1807年,首次把活力叫作能量(英國托.楊)。1809年,發現在兩炭棒間大電流放電發出弧形強光,後被用作強光源(英國戴維)。1809年,發現雙折射的兩束光線的相對強度和晶體的位置有關從而發現光的偏振現象,並認識到這與惠更斯的縱波理論不合(法國馬呂斯)。1810年,創制迴旋器(德國博能堡格)。1811年,發現反射光呈全偏振時,反射折射兩方向成直角,反射角的正切等於折射率(蘇格蘭布儒斯特)。1811年,發現偏振光通過晶體時產生的豐富彩色現象。後人據此發現用偏振光觀測透明體中彈性應變的技術(法國阿拉戈)。1811年,把引力勢理論移植到靜電學中,建立了計算電勢的方程(法國波阿松)。1815年,提出光衍射的帶構造理論,把干涉概念和惠更斯的波跡原理結合起來(法國菲涅耳)。1816年,發現玻璃變形會產生光的雙折射現象,為光測彈性學的開端(英國布儒斯特)。1819年,發現電流可使磁針偏轉的磁效應,因而反過來又發現磁鐵能使電流偏轉,開始揭示電和磁之間的關系(丹麥奧斯忒)。發現常溫下,固體的比熱按每克原子計算時,都約為每度六卡。這一結果後來得到分子運動論的解釋(法國杜隆、阿.珀替)。證實相互垂直的偏振光不能幹涉,從而肯定了光波的橫向振動理論,並建立晶體光學(法國菲涅耳、阿拉戈)。1820年,發明電流計(德國許外格)。1821年,發表氣體分子運動論(英國赫拉帕斯)。1821年,發現溫差電偶現象,即溫差電效應(俄國塞貝克)。1822年,發明電磁鐵,即用電流通過繞線的方法使其中鐵塊磁化(法國阿拉戈、蓋.呂薩克)。發現方向相同的兩平行電流相吸,反之相斥。提出「電動力學」中電流產生磁場的基本定律。用分子電流解釋物體的磁性,為把電和磁歸結為同一作用奠定基礎(法國安培)。從實驗結果歸納出直線電流元的磁力定律(法國比奧、薩伐爾)。創用光柵,用以研究光的衍射現象(德國夫琅和費)。推得流體流動的基本方程,即納維爾-史托克斯方程(法國納維爾)。1824年,提出熱機的循環和可逆的概念,認識到實際熱機的效率不可能大於理想可逆熱機,理想效率與工質無關,與冷熱源的溫度有關,熱在高溫向低溫傳遞時作功等,這是勢力學第二定律的萌芽。並據此設想高壓縮型自燃熱機(法國卡諾)。1826年,修改牛頓聲速公式,等溫壓縮系數換為絕熱壓縮系數,消除理論和實驗的差異(法國拉普拉斯)。實驗發現導線中電流和電勢差之間的正比關系,即歐姆定律;證明導線電阻正比於其長度,反比於其截面積(德國歐姆)。觀察到液體中的懸浮微粒作無規則的起伏運動即所謂布郎運動,是分子熱運動的實證(英國羅.布朗)。1830年,利用溫差電效應,發明溫差電堆,用以測量熱輻射能量(義大利諾比利)。1831年,各自發現電磁感應現象(英國法拉第,美國約.亨利)。1832年,用永久磁鐵創制發電機(法國皮克希)。1833年,提出天然運動的變分原理(英國哈密頓)。發明電報(德國威.韋伯、高斯)。在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的基礎上,提出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即所謂楞次定律(德國楞次)。1834年,發現溫差電效應的逆效應,用電流產生溫差,後楞次用此效應使水結冰(法國珀耳悌)。在熱輻射紅外線的反射、折射、吸收諸實驗中發現紅外線本質上和光類似(義大利梅倫尼)。提出熱的可逆循環過程,並以解析形式表達卡諾循環,用來近似地說明蒸汽機的性能(法國克拉珀龍)。提出動力學的普適方程,即哈密頓正則方程(英國哈密頓)。1835年,推出地球轉動造成的正比於並垂直速度的偏向加速度,即科里奧利力(法國科里奧利)。根據波動理論解釋光通過光柵的衍射現象(德國薛沃德)。1838年,推出關於多體體系運動狀態分布變化的普適定理,後成為統計力學的基礎之一(法國劉維葉)。1842年,發現熱功當量,建立起熱效應中的能量守恆原理進而論證這是宇宙普適的一條原理(德國邁爾)。推知光源走向觀測者時收到的光振動頻率增大,離開時頻率減小的多普勒效應。後在天體觀察方向得到證實(奧地利多普勒)。1843年,發明電橋,用以精確測量電阻(英國惠斯通)。創用冰桶實驗,證明電荷守恆定律(英國法拉第)。測量證明,用伽伐尼電池通過電流於導線中發出的熱量等於電池中化學反應的熱效應(英國焦耳)。1845年,發現固體和液體在磁場中的旋光性,即強磁場使透明體中光的偏振面旋轉的效應(英國法拉第)。1843-1845年,分別用機械功,電能和氣體壓縮能的轉化,測定熱功當量,以實驗支持能量守恆原理(英國焦耳)。1845年,推得滯流方程及流體中作慢速運動的物體所受的曳力正比於物體的速度(英國斯托克斯)。發展氣體分子運動論,指出赫拉帕斯分子運動論的基本錯誤(英國華特斯頓)。1846年,認為兩電荷之間的力不但和距離有關,也和其運動速度和加速度有關,而電流就是運動著的電荷所組成(德國威.韋伯)。認識到抗磁性的普遍性和順磁性的特殊性(英國法拉第)。證實並延伸梅倫尼關於熱輻射的工作;通過衍射、干涉、偏振諸現象的實驗,證明紅外輻射和可見光的區別僅在於紅外波長比可見光的波長長(德國諾布勞赫)。1847年,提出力學中的「位能」和「勢能」概念,給出萬有引力場、靜力學、電場和磁場的位能表示。明確能量守恆原理的普適意義(德國赫爾姆霍茨)。發現細管道中流體的粘滯流動定律(法國泊肅葉)。1848年,用卡諾循環確立絕對溫標。並提出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的觀點(英國湯姆生)。1849年,用轉動齒輪,首次實驗測定光的傳播速度(法國斐索)。1850年,創制稀薄氣體放電用玻璃管,呈現放電發光(德國蓋斯勒)。試圖通過實驗建立重力(萬有引力)和電之間的關系,但無所得(英國法拉第)。利用旋轉鏡,證實不同媒質中光的傳播速度與媒質的折射率成反比(法國傅科)。發現熱力學第二定律,並表述為:熱量不能從一個較冷的物體自行傳遞到一個較熱的物體(德國克勞胥斯)。
提出經典統計力學基礎的系統理論(美國吉布斯)。發現β射線的質量隨速度而增加,試圖據此區分電子的固有質量和隨速度改變的電磁質量(德國考夫曼)。各自證實1873年麥克斯韋電磁波理論所預見的輻射壓強關系(俄國彼.列別捷夫,美國尼科爾斯、基.哈爾)。1900-1902年,發展滑翔飛行技術(美國賴特兄弟)。1901年,試圖觀測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運動使充電電容器轉動的效應,但無結果(英國特魯頓)。發現光電效應的經驗規則,波動說不能解釋(德國勒納)。發現金屬發射熱電子的經驗定律,為熱離子學的基礎,並於次年用自由電子理論作出解釋(英國理查森)。1903年,自製輕便內燃機,第一次成功實現用螺旋槳飛機飛行。於1907年,越過英倫海峽,1927年由林德堡單飛越過大西洋,飛機開始成為戰爭和交通的工具(美國賴特兄弟)。證實α粒子是帶正電的氦原子,β射線是近於光速的電子(英籍紐西蘭人厄.盧瑟福)。提出放射元素的蛻變理論,打破原子不可改變的舊觀念(英籍紐西蘭人厄.盧瑟福)。提出運動電子的剛球模型理論,推得電子質量隨速度而變的公式,後來同相對論公式存在長期的爭論(德國阿勃拉罕)。提出氣體中電子碰撞的電離理論和氣體放電的擊穿理論(愛爾蘭湯遜德)。1904年,提出電子浸於均勻正電球中的原子模型(英國湯姆遜)。提出圍繞核心轉動的電子環的原子模型(日本長岡半太郎)。提出時空坐標的羅倫茲變換,試圖解釋電磁作用和觀察者在「以太」中的運動無關(荷蘭羅倫茲)。首次應用經典統計學發展金屬自由電子理論(荷蘭羅倫茲)。提出電動力學的相對性原理,並根據觀測記錄認為速度不能超越光速(法國彭加勒)。發明熱電子二極真空管,用於整流(英國約.弗萊明)。提出物體運動於粘滯流體中的邊界層理論(德國普蘭特耳)。1905年,提出光量子假說,並用以解釋光電效應(瑞士、美籍德國人愛因斯坦)。各自提出布朗運動的理論解釋,這是漲落的統計理論的開始,後經實驗證實。使分子運動論得到直觀的證明(瑞士、美籍德國人愛因斯坦,波蘭斯莫盧曹斯基)。提出狹義相對論(瑞士、美籍德國人愛因斯坦)。提出磁性的電子理論(法國郎之萬)。發明一萬大氣壓的超高壓裝置,用以研究物性(美國布里奇曼)。提出飛翼舉力的環流和渦旋理論(英國蘭徹斯特)。提出宇宙起伏說,認為宇宙中存在著偶然出現的地區,那裡發生著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過程(奧地利波爾茨曼)。1906年,用量子概念初步解釋固體比熱在溫度趨於絕對零度時也趨於零(瑞士、美籍德國人愛因斯坦)。各自提出飛機翼舉力的環流理論(俄國儒可夫斯基,德國庫塔)。發展波爾茨曼統計,確定熱力學幾率和「絕對熵」表示式(德國普朗克)。實驗研究交混回響現象,創立早期建築聲學理論(美國薩拜恩)。發現硅晶體的整流作用,用以作無線電檢波器(美國皮卡德)。首次實現調制無線電波收發音樂和講演,無線電由之誕生,1910年開始用於廣播(美國費森登)。確定狹義相對論的質能關系是體系(包括電磁在內)的重心運動守恆定律成立的必要與充分條件(瑞士、美籍德國人愛因斯坦)。發明熱電子三極體,用以檢測無線電波,是真空管技術的先驅(美國德福雷斯特)。1906-1913年,從低溫化學反應的研究,提出熱力學第三定律,即絕對零度不能達到原理(德國能斯脫)。1907年,提出鐵磁性的原子理論(法國韋斯)。各自提出用陰極射線接收無線電傳像原理,是近代電視技術的理論基礎(俄國羅申克,英國坎普貝爾.史文頓)。1908年,實驗證實電子質量隨速度增加的羅倫茲關系式(德國布克瑞)。提出狹義相對論的四維空間形式表示法(德國閔可夫斯基)。人工液化氦,達到接近絕對零度(荷蘭卡茂林.翁納斯)。發明探測α粒子的氣體放電計數管(德國蓋革)。提出的動量統一定義,奠定相對論性力學,肯定質能關系普遍成立(德國普朗克)。發明回轉羅盤,不受鋼、鐵影響,是指向技術的重大改進(德國舒勒等人)。1908-1912年,通過觀察樹脂粒子在重力場中的分布,證實滿足愛因斯坦方程,是道爾頓以來首次通過觀察求得阿佛加德羅常數和原子、分子的近似大小,打擊了唯能論(法國貝林)。1908年,根據統計力學中流體密度起伏理論,解釋了臨界點附近大起伏導致的光散射增強的乳光現象(波蘭斯莫盧曹斯基)。創制T型汽車,使汽車開始成為人類交通的常用工具(美國福特)。根據原子光譜數據,提出譜線頻率的並合原則,是巴爾默發現的推廣(瑞士里茲)。1909年,首次觀測α粒子束透過金屬薄膜後在各方向的散射分布情況,促使盧瑟福於次年提出α散射理論(德國蓋革,英國馬斯登)。提出光量子的動量公式,指出輻射基元過程有一定方向(瑞士、美籍德國人愛因斯坦)。發明用鎢絲作白熾燈、電子管及X光管,促成了它們的工業發展(美國柯里奇)。發明油封轉動抽氣機(德國蓋達)。發明精確測定電子電荷的油滴法,證明電荷有最小單位(美國米立根)。
1911年,用光散射法驗證流體臨界點附近的密度起伏公式(荷蘭刻松)。提出了原子有核的模型,原子中的正電荷集中在核上,對粒子散射實驗作出解釋,否定了湯姆遜的均勻模型(英藉紐西蘭人厄.盧瑟福)。發明記錄α、β等帶電粒子軌跡的雲霧室照相裝置,證實X射線的電離作用(英國查.威爾遜)。發現宇宙射線(奧地利維.赫斯)。發現汞、鉛、錫等金屬的超導電現象(荷蘭卡茂林.翁納斯)。由分子運輸理論預見氣體中的熱擴散規律(瑞典恩斯考克)。1912年,提出流體流過阻礙物在尾流中形成兩列交錯渦旋(即渦旋街)的穩定性理論,後被用於飛機和火箭的設計中(匈牙利馮.卡門)。發現氖的同位素,為首次發現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英國約.湯姆遜)。固體比熱的量子理論首次成功,發現低溫比熱的溫度立方律。提出用有極分子解釋介電常數和溫度有關的統計理論(荷蘭德拜)。
1921年發明利用原子束在不均勻磁場中偏轉的方法測量原子的磁矩,為量子論中空間方向量子化原理提供了證據(德國斯特恩、蓋拉赫)。首次發現類似於鐵磁現象的所謂鐵電現象(美國瓦拉塞克)。1922年實驗第一次精確證實重力加速度和落體成分無關(德國厄缶)。提出液體中密度熱起伏引起光散射的理論,後被用到液體聲測量中(法國布里淵)。提出用石英壓電效應調制電磁振盪的頻率(美國卡第)。1923年提出物質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概念,標志著新量子論的開始(法國德布羅意)。提出經典統計力學中的准備態歷經假說,用以代替不能成立的各態歷經假說(義大利費米)。用舊量子論研究原子譜線的反常塞曼效應,發現角動量決定譜線分裂的g因子公式(德國朗德)。在X射線散射實驗中發現波長改變的效應,提出自由電子散射光子的量子理論(美國康普頓)。提出空間周期性引起粒子動量改變的量子規則,用以解釋光柵對一束輻射的衍射效應(美國杜安)。1924年首次用德拜-體克耳電解質理論研究電離化氣體(英國羅斯蘭德)。發現光量子(光子)服從的統計法則,據此用統計方法推出普朗克的輻射公式(印度玻色)。發現服從玻色統計法則的體系在溫度為絕對零度附近時,其粒子都迅速降到基態上的現象,即所謂愛因斯坦凝結(瑞士、美籍德國人愛因斯坦)。推出光折射率的量子論公式,即克雷默茲-海森堡色散公式(荷蘭克雷默茲,德國海森堡)。各自發現磁控電子管能自動發生高頻電磁振盪,隨著性能良好的磁控管問世,引出微波技術的發展(德國哈邦,捷克查契克)。1925年在氣體放電研究中發現等離子體靜電振盪,引起的電子反常散射現象(美國蘭米爾)。提出矩陣力學,一種強調可觀察量的不連續性的新量子論(德國海森堡)。提出電子自己有自旋角動量和磁矩的概念,用以解釋光譜線的精細結構(荷蘭烏侖貝克、古茲米特)。提出兩個電子不能共處於同一量子狀態上的不相容原理,用以解釋光譜線在強磁場中的反常分裂(奧地利泡里)。發明符合計數法,用以確定宇宙射線的方向和性質,用符合計數法,證實光子電子碰撞過程中能量守恆律、動量守恆律都成立(德國玻蒂)。發明光電顯像管,是近代電視照像術的先驅(美籍蘇聯人茲渥里金)。提出鐵磁性的短程作用模型,假定影響磁化的僅是最鄰近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美國伊興)。
⑸ 在科學史上,中國有許多重大的發明和發現,為世界現代物質文明奠定了基礎,以下發明和發現中
D其實光認為只有7是對的,這個出題人的水平很差,估計是一點化學不版懂的學歷史的出的題權吧。
2、4根本與化學無關,2與物理也沒什麼關系。
1造紙技術裡面有一個化學漂白的過程,但這與化學史真沒什麼關系
3火葯的使用是化學過程,但發明與化學也沒什麼關系,只是幾種物質的簡單混合,完全是物理變化
5、這幾個技術是不是中國首先發明的使用的,還沒有定論,如果是的話,這個答案可以選。
6、有機高分子材料,我不知道這和中國有什麼關系
7、人工合成蛋白質,這個估計指的是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只有這個最合題目要求。
8、原子才是化學研究的內容,分子是物理研究的內容,分子發生變化的實質是原子內部的變化。再者這兩個學說都是外國人提出的,中國古代哲學家雖然對物質的基本組成有哲學上的思考,還誰也沒整出原子分子來吧?現在如果把8選上,我估計百年以後,這個答案就成誇克學說了。反正老祖宗也沒給組成物質的最小的東西起名字,外國人發現什麼,都是我們選提出的。選8就是教學生學術腐敗。
⑹ 關於科學史上一些重大發現或發明的問題
布魯諾
1600年2月17日,是世界科學史上一個無比黑暗的日子。這一天,被羅馬宗教裁判所長期監禁,遭受非人折磨的偉大的義大利天文學家布魯諾,被最終處以火刑,燒死在羅馬的鮮花廣場上。
參見 http://..com/question/4655865.html?si=4
以及 http://..com/question/15249704.html
三百多年的沉冤——被反動教會迫害的大科學家伽利略
--------------------------------------------------------------------------------
作者:不詳 來源於:數學之家(凌世春個人主頁) 發布時間:2005-6-24 19:19:32
地球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這個問題曾在古希臘人中引起激烈的爭論。以托勒玫
(C.Ptolemaeus,約90-168)為代表的地心說,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宇宙中心。這
種學說得到了教會的支持,在天文學中長期占統治地位,直到1543年,才被哥白尼(N.
Copernicus,1473-1543)的日心說所動搖。但由於日心說與聖經不符,一開始便受到
教會的反對,被斥為異端邪說。1600年,天文學家布魯諾(G.Bruno,1548-1600)被
教會活活燒死,罪名就是他擁護哥白尼,竟敢說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下面將會看到,
日心說與地心說之爭,也是著名科學家伽利略(G.Galiei,1564-1642)受迫害、被
監禁的主要原因。
新發現
科學是扼殺不了的。布魯諾遇難後不到十年,伽利略就發明了天文望遠鏡,打開發
通向近代天文學的大門。他把這精巧的儀器指向天空,觀測到許多人們用肉眼看不到的
現象。例如,他發現了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打破了「天體是理想球形」的觀點;發現
了太陽上黑子的移動,從而推測太陽自轉;還發現了金星的變相和木星的四個衛星。他
興奮地意識到,這些新發現都是對日心說的有力支持。他把自己的想法,寫信告訴了德
國天文學家開普勒(J.Kepler,1571-1630),得到開普勒的熱情支持。不過,為了
能須利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不受教會的迫害,伽利略比布魯諾謹慎多了。他努力同宗教界
建立聯系,結交了一些教會朋友。由於他的物理學和天文學上的許多重要發明,也一度
贏得教會的尊重。
伽利略以為這樣做就不會有什麼危險了,開始在通信中毫不掩飾地支持哥白尼學說。
他那新穎的觀點和生動的文筆,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但昔日與伽利略為友的教會人士,
這時卻站到了他的對面,紛紛用聖經來攻擊他。這些人不曾用望遠鏡看一下天空,卻公
然否認伽利略看到的事實。而缺乏科學知識的廣大群眾,大多相信太陽繞地球轉。面對
這些,伽利略的內心是矛盾的。他堅信科學事實,又怕受到迫害。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
他心情沉痛地說:「如今這些事(指天文發現)在我眼前,就像用手摸著一般的確實。
但與其苟順私情擁護它們,而和上級長官作對,毋寧閉上我們的眼睛為妙」。但是,絢
麗多姿的自然界強烈地吸引著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很快改變了這種「閉上眼睛」的
態度,他又冒著風險前進了。他的文章措詞委婉,卻是明確支持哥白尼學說的。這種行
動激怒了教會,羅馬教廷決定對伽利略進行制裁。
1616年的審訊
1616年2月19日,審查部的神學顧問們開始審查以下兩個命題:一、太陽固定於宇
宙中心;二、地球有自轉和繞日分轉兩種運動。24日,神學士開批判總會,所得結論是:
這兩個命題都是「謬論」,「於理不通」,而且「和聖經字義並教父學士等的註疏,多
有抵觸,確屬異端之說」。判文下有11位神學士簽字。
2月25日,教皇保祿五世親自下令給柏拉彌諾主教:把伽利略召來,告訴他及早反
省,並飭令他不得宣傳、擁護和討論比類問題,否則就科以監禁。第二天,在森嚴的宗
教裁判所審訊室中,伽利略被迫表示服從教會,並否認了地球的運動。3月5日,禁書部
(即書籍審查部)便受教皇之命發表禁書令,把包括伽種略有關著作在內的一切擁護地
動說的書籍列入禁書名單,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自然也在禁書之列。禁書部對伽利
略的判詞是這樣寫的:「地動說既屬荒謬又和聖經相悖,可能危害公眾信仰……不得以
任何形式宣傳哥白尼學說」。
為什麼教會反對「地動說」呢?有人說他們是在實行「愚民政策」。其實,那樣未
免把他們的智慧提得過高了,因為他們自己也是相信太陽繞地球轉的。按照聖經,人類
是上帝創造的,人類居住的地球理應是宇宙的中心。以聖經為精神支柱的教會,怎能容
許別人宣傳離經叛道的學說呢?
由於伽利略表示「悔過」,又考慮到他在社會上的威望,教會便把他釋放了。教皇
和主教們為他們的「勝利」,洋洋得意,似乎*他們一聲令下,就停止了地球的轉動。
一部傑作
從宗教裁判所出來的伽利略,感到「萬念俱灰」。被愛放棄自己擁護的學說,這是
多麼痛苦的事!回到家鄉佛羅化薩以後,他只好在實驗室里悄悄地做實驗,而不敢把所
發現的東西公之於眾,更不敢講地球的運動了。但是,他在實驗中一次次激動人心的成
果,重新燃起了他希望之火;朋友們同仇敵愾的呼聲,鼓起了他宣傳科學的勇氣。1623
年,他終於發表了一本總結自己實驗成果的著作《實驗集》。這本書一出版,便博得了
不少好評。由於此書不涉及哥白尼學說,也避免了與聖經抵觸的詞句,因此得到教會的
認可。伽利略暗自慶幸,次年親赴羅馬,不僅結交了一些教廷大員,還拜訪了新教皇伍
爾邦八世。這位教皇,過去曾是伽利略的朋友,1629年還作過一首十九節的拉丁短詩,
歌頌伽利略的天文發現。他初登教皇寶座,便接受了伽利略《實驗集》的晉獻,贈給他
錦標一面和金、銀獎章各一玫。
由於和教會人士的關系好轉,伽利略認為可以比較大膽地進行科學研究了。他回家
以後,通過深入細致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但是,他沒有忘記1616
年的審訊,那時他曾宣布放棄哥白尼學說。現在條件好些了,還要不要宣傳自己的正確
觀點呢?怎樣才能避免教會的迫害呢?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採取一種巧妙的方法來宣
傳哥白尼學說。他寫了一本《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書中以三人對話的形式討論托勒
玫的地心說與哥白尼的日心說哪個正確的問題。其中一人代表托勒玫,一個代表哥白尼,
還有一個旁觀者,對前兩人的討論作出判斷,他實際是代表伽利略明顯支持哥白尼學說
的,但從字面上看不出伽利略本人站在哪一邊。這本書花了3年時間,於1629年完成了
初稿。
1630年5月,伽利略帶著《對話》再赴羅馬,請求教會准許付印。負責書籍審查的
黎加爾地主教(Riccardi)看了伽利略的稿件,認為他未顧及1616年斷案,於是命他前
後加些序跋,言明所謂哥白尼學說,僅系一種假設,所收集的一切反對托勒玫學說的證
理,並非在於指出它的錯誤,只不過是一種反詰性設通信班而己。伽利略照辦了,序言
的開頭,他用一種維護教會的口氣寫道:「幾年前,為了排除當代的危險傾向,羅馬
(教會)頒布了一道有益世道人心的敕令,及時地禁止了人們談論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動
說。有些人公然無恥聲稱,這道敕令的頒布並未經過對問題的公平考察,而是出於知識
不夠而引起的激情。還可以聽到一些埋怨說,對天文觀察完全外行的法官不應當以草率
的禁令來束縛理性的思維」。實際上,他所指責的那些言論,正是他自己的正確觀點,
但他卻裝著反對的樣子,接著寫道:「聽到這類吹毛求疵的傲慢言語時,我的熱情再也
抑制不住了。由於我充分理解這一慎重的決定,我決心作為對這一庄嚴真理的一個見證
人而公開出現在世界舞台上」。這樣看來,他寫書的目的似乎是為了澄清事實真相,以
維護教會的名譽。當伍爾邦八世知道伽利略要印行新書時,便向他的秘書強包理主教
(Ciampoli)探詢一切,秘書回答請他放心,說一切都在按法定程度進行。教皇以為伽
利略已「改過」,並未閱讀他的稿件就允許刊印了,而且還召見了他。
伽利略回到佛羅倫薩以後,經過一些不大的波折,《對話》便於1632年刊行問世了。
書中有佛羅倫薩審查員的許可證,還有黎加爾地主教的批文。這些不懂天文的主教們,
並未察覺伽利略的真實意圖。
其實,《對話》決不是像序言所說的那樣。為了維護教會的,它實際上是和教會宣
傳的地心說針鋒相對。書中列舉大量事實,論證哥白尼學說,應付對方的各種設難。例
如有人說,若金星繞日而行,就該有月球一樣的變相,但並沒人見到它的盈虧啊!伽利
略說,利用在文望遠鏡,就可以清楚地見到金星的變相。他還以木星為例,繪圖解釋行
星的逆行、順行和留,以此說明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繞日而行。另外,人們很難相信地
球這么大的球會自己轉動,但通過書中列舉的太陽自轉的事實,讀者自然會想,既然龐
大的太陽還能自轉,比之渺小異常的地球為什麼不能自轉呢?書中還利用木星的4個衛
星的發現來支持哥白尼學說。他描述說:這些衛星的形狀的改變如同我們看見月亮形狀
的改變一樣,因此,月球也是地球的一顆衛星。在繞日公轉的過程中,地球帶著月亮,
就像木星帶著它的衛星一樣。
《對話》一書不僅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形式活潑、語言生動,堪稱科學史上的
一部傑作。它一出版就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人們通過兩種宇宙觀的比較,更加信服哥
白尼學說。這時,教會的神學家們把書拿來仔細察看,這才明白也伽利略的真實目的。
他們極為冒火,後悔當初不該准許這本書出版。教皇伍爾邦八世認為自己受了伽利略的
欺騙,更是惱羞成怒,早把過去和伽利略間的友情忘得一干二凈了。正在這時,有人到
教皇那裡誣告伽利略通過書中的人物辛普利邱(Simplicio,代表托勒玫)侮辱教皇。
這對盛怒的教皇來說,無疑是火上澆油。他和主教們一致認為,伽利略在1616年受罰後,
重新犯罪,必須嚴加懲處。
1633年的審訊
1632年8月,黎加爾地主教向印刷局發出緊急通知,停售伽利略的《對話》,同時
把這部書送交神學會審查。審查結果是:伽利略雖用了一些含蓄而模稜的語言,但畢竟
冒犯了1616年接受的命令,因為書中把地動說當作事實而非假定,並多方證明它。不久,
伽利略便接到傳令,要他在10月底以前到羅馬受審。年近七旬、體弱多病的伽利略請求
在佛羅倫薩受審,但教皇堅決不準,11月19日再次發出傳令。這時,伽利略身體更差了,
醫生如實寫了證明書:「伽利略生病在床。他可能到不了羅馬,就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伽利略的一些朋友也到教皇那裡求情,希望能開恩免除他的羅馬之行。但教皇竟不管伽
利略的死活,命令道:若伽利略再不來羅馬,就「依被告提審不到的常規,拘捕前來!」
意思是給他戴上刑具,押來羅馬。伽利略不得不在朋友的攙扶下上路,經歷了千辛萬苦,
於1633年初來到羅馬,並立即被宗教裁判所監禁起來。
第一次開庭是在次年4月12日。審訊的問題主要有兩點:一、被告在《對話》中是
否違背了禁書令,宣傳1616年所擯棄的學說
⑺ 世界重大發明一覽表,要20個
一、古代發明
1、指南針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俗稱吸鐵石)。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製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
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製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製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盤。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已使用針盤導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2、造紙術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喜歡讀書,每次外出遊學身後都跟著五輛裝滿竹簡的大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
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而蔡倫只是改造了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3、活字印刷術
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唐咸通九年(868)印製的《金剛經》 ,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刻印時間的印刷品。 宋仁宗慶歷年間,平民畢升在雕版印刷業已普及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它是用膠泥刻字,每字一印,燒後製成字印。將一顆顆字印排列、鑲嵌於鐵板之上,經燒烤、壓平等工藝製成印版後,便可印刷。
4、火葯
火葯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類爆炸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古代煉丹家們利用早在漢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葯物硝、硫,經過長期的煉丹實踐,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發明了火葯 ,並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縱火用的火葯兵器。
經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銃等各種火器已達到成熱的程度。火葯的發明對世界科技的發展曾起重大作用,現代黑火葯就是由中國古代火葯發展而來的。
二、現代發明
1、無線電
20世紀初期,幾乎沒有人能夠想像一種電磁波可以在沒有任何金屬線或電纜作導體的情況下穿行任何有意義的距離。那麼無線電信號怎麼可能沿著地球的表面行進呢當然它可以沿著一直線射離地平線。
但是古格里爾莫·馬可尼認為,如果提供一些條件的話,無線電波是可以沿著地球表面行進的。1895年,在他的出生地義大利,他發射了一個無線電信號,穿行了1?5英里;6年後,即1901年12月12日,年僅27歲的馬可尼創造了奇跡,他將無線電天線牢牢地系在高飛的風箏上,發射了一個摩爾斯電碼「S」。
它穿行了約2000英里,橫跨了大西洋。這個信號從英國康沃爾郡的波爾德胡鎮發出,在不到1秒鍾的時間內就到達了接收地紐芬蘭的聖約翰,馬可尼聽到了三聲微弱的滴答聲。這是通訊事業宣告誕生的聲音,是電子時代到來的第一道沖擊波。
2、飛機
1903年12月17日,在太陽下山以前,奧維爾·萊特和威爾布·萊特已經能使他們用木頭、電線和布料製成的飛機飛行59秒鍾了。但卻很少有報社願意對這件事作出評論,因為人類飛上天空成為當代的代達羅斯和伊卡洛斯的念頭,被大多數頭腦清醒的人認為是荒誕可笑的。
可是一旦成功了,這項事業的發展就是極為迅猛的。事實上,僅僅在15年後,所有現代飛機的各種部件即使沒有全都製造出來,那麼至少關於它們的想法已經誕生了。
3、塑料
在得知塑料的發明之後,全世界最開心的莫過於大象了。幾百年來,從小刀的把手到檯球,一切都以象牙為標准原料。19世紀80年代,象牙供應的逐步減少與檯球運動的興起就曾引發了一場危機。
美國最大的檯球生產商費蘭與考蘭德公司迫不及待地懸賞價值1萬美元的黃金——這是一筆很可觀的獎賞——招募任何能夠提供代替象牙的合成品的「發明天才」。
一直到1907年,利奧·貝克蘭,一位曾因發明了用於拍攝快速運動照片的相紙而獲豐厚利潤的比利時籍發明家,無意中發明了苯酚和甲醛的化合物。
這種首創的純合成塑料——酚醛塑料,具有防熱、防電和防腐蝕的功能。它不僅使檯球游戲獲益,塑料的一大好處在於其用途的多面性,從電話機到馬桶,從煙灰缸到飛機零件,一切東西都用得上塑料。
到1968年,年輕的畢業生若要在一個有前途而又會成功的行業里找一份工作,就一定要聽從一個詞——塑料。
4、電視機
電視機的發明者是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1923年他為自己發明的能產生8線圖像的裝置申請了專利。1930年底賣出了第一台電視機。1932年,英國廣播公司播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規范的電視節目。從此,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今天,人們利用衛星等途徑,將電視信號傳播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5、青黴素
人們稱青黴素是本世紀最有貢獻的葯品,它的發明者是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1928年,這位發明家在一次細菌培養實驗中偶然地發現有一種後來被稱為青黴素的黴菌正吞噬他在培養皿中培養的細菌。
根據弗萊明研究的成果,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者們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找到了提煉這種黴菌的辦法,並投入醫學治療試驗。1943年,為了醫治在二戰中負傷的戰士,盟軍開始將青黴素投入工業生產。在半個多世紀中,青黴素救活了無數人的生命,並促使人們開始重視抗生素家族的研究開發。
6、核武器
原子時代開始於1942年。為了打敗軸心國法西斯,美國最高當局決定啟動旨在研製原子武器的「曼哈頓工程」。1945年的7月16日,一團蘑菇雲從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原子能研究中心騰空而起,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當年的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將兩顆取名為「胖子」和「小男孩」的原子彈投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日本天皇隨後宣布無條件投降,原子彈似乎為贏得二戰的勝利立了大功,但是人類從此便生活在可怕的原子武器的陰影中。
7、計算機
計算機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的基礎,但它是因戰爭而誕生的。1943年,為破譯德國的密碼,英國數學家阿蘭·圖靈設計了第一台名為「巨人」電動機械式計算機,雖然這僅僅是一台用於解碼的假想計算機,但卻開創了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先河,從此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
1947年,晶體管計算機問世;1959年,集成電路計算機誕生;1970年,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產生;從80年代開始,新一代微型計算機異軍突起。在此基礎上,人類迎來了網路新時代。
8、DNA
1953年2月28日,英國著名遺傳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宣布他「發現了生命的秘密」。克里克和他美國的同行詹姆斯·沃森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生命科學的研究,終於從細胞核中發現了決定生命遺傳的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分子結構,破譯了人類、植物和動物的遺傳密碼。
這個發現初步揭示了生命的秘密,推進對各種疾病的研究和醫治,也促進了人類對改善食物結構的研究。在下世紀的前20年,人類就可能通過採用基因治療的辦法消除遺傳缺陷,進而攻克癌症、心臟病、血友病、糖尿病以及其它致命的機能失調症。
人類對DNA分子結構的研究成果,無疑是對人類研究生命、治療疾病具有極大的作用,但是也使人們面臨著因此而造成的道德危機,比如克隆技術的發展,就給人類自己出了個難題。
9、避孕葯
1954年,美國醫師格雷戈里·平卡斯發明了避孕葯,它是由兩種抑制女性排卵的激素組成的混合物。避孕葯之所以被列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原因就在於它把婦女從被動的生育中解放出來從此婦女們可以自主地控制生育,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要小孩,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何時懷孕。
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禁錮婦女性自由的枷鎖,使她們有權走出家庭參加社會工作,最終擴大婦女們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
10、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為了紀念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志著航天時代的開始。1961年4月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1969年7月20日,美國兩名宇航員乘宇宙飛船登上月球。
衛星可以傳輸電視、廣播節目信號,還可以為航空、海航、天氣預報、科技信息等提供服務,從而把地球大大地「縮小」了。為了進一步探索宇宙的奧秘,人類在太陽系的主要行星上投放了許多探針,並且一個建立國際太空站的宏偉計劃也在醞釀之中。
11、器官移植
1967年,南非外科醫師克里斯蒂安.巴納德成功地進行了首次心臟移植手術。此後,隨著醫葯和醫療器械越來越先進,醫學家們逐漸解決了移植器官感染等難題,成功地進行了手肢、肝臟、皮膚、視網膜甚至睾丸的移植手術。
醫學界認為,器官移植的下一個前沿技術就是腦細胞移植,來根治諸如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氏症等醫學頑症。下世紀,醫學家們將致力於攻克異種器官移植難題,將其它動物的器官移植到人體中。
12、試管嬰兒
英國姑娘路易斯·布朗是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33歲。1978年,她的母親的卵子和她父親的精子在試管中交配成功,孕育了她。此後,體外孕技術不斷發展完善,1984年,胚胎冷凍技術試驗成功;1990年,胚胎移植技術試驗成功。
試管嬰兒的培育成功,給了那些不育夫婦很大的希望,但是這也引起了人們對一個道德問題的憂慮,比如說,一個婦女在50多歲甚至60歲時通過體外孕技術生一個孩子,有可能在孩子還未成年時,老人就會去世,那麼誰來撫養這個孤兒呢
13、留聲機
1877年,愛迪生發現電話傳話器里的膜板隨著說話聲會引起振動的現象,便拿短針作了試驗,從中得到很大發。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顫動。那麼,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先的說話聲音,於是他開始研究聲音重發的問題。
8月15日,愛迪生讓助手按圖樣制出一台由大圓筒、曲柄、受話機和膜板組成的「怪機器」,製成之後,讓針的一頭輕擦著錫箔轉動,另一頭和受話機連接,然後愛迪生搖動曲柄,對著受話機唱歌,之後把針又放回原處,再搖動曲柄,接著機器就回放出愛迪生的聲音。
12月,愛迪生公開展示這台「錫箔筒式留聲機」,轟動了全世界。
14、電燈
與人們通常的認識恰恰相反,最初電燈的發明者不是愛迪生,愛迪生是改進了電燈。
早在1801年,英國一位名叫漢弗里·戴維的化學家就在實驗室中用鉑絲通電發光;1810年,他又發明了用兩根通電碳棒之間發生的電弧而照明的「電燭」,這算是是電燈的最早雛形。另一位英國電技工程師約瑟夫·斯旺經過近30年的研究,於1878年12月製成了以碳絲通電發光的真空燈泡。
當年有關斯旺的電燈泡的報道給了愛迪生以很大啟發。1879年10月,愛迪生終於成功製成了以碳化纖維作為燈絲的白熾燈泡,稱之為「碳化棉絲白熾燈」,隨後大量投產,並成立公司設立發電站和輸電網等相應基礎設施,很快使電燈在美國被普遍使用。
期間,他不斷改進技術,最終確定以鎢絲作為燈絲,稱之為「鎢絲燈」,並定型使用至今,愛迪生也由此成為公認的電燈發明者。
15、望遠鏡
1608年荷蘭米德爾堡眼鏡師漢斯·李波爾(Hans Lippershey)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一次,兩個小孩在李波爾的商店門前玩弄幾片透鏡,他們通過前後兩塊透鏡看遠處教堂上的風標,兩人興高采烈。
李波爾賽拿起兩片透鏡一看,遠處的風標放大了許多。李波爾賽跑回商店,把兩塊透鏡裝在一個筒子里,經過多次試驗,漢斯·李波爾發明瞭望遠鏡。1608年他為自己製作的望遠鏡申請專利,並遵從當局的要求,造了一個雙筒望遠鏡。據說小鎮好幾十個望遠鏡眼鏡匠都聲稱發明瞭望遠鏡。
與此同時,德國的天文學家開普勒也開始研究望遠鏡,他在《屈光學》里提出了另一種天文望遠鏡,這種望遠鏡由兩個凸透鏡組成,與伽利略的望遠鏡不同,比伽利略望遠鏡視野寬闊。但開普勒沒有製造他所介紹的望遠鏡。
沙伊納於1613年─1617年間首次製作出了這種望遠鏡,他還遵照開普勒的建議製造了有第三個凸透鏡的望遠鏡,把二個凸透鏡做的望遠鏡的倒像變成了正像。沙伊納做了8台望遠鏡,一台一台地觀察太陽,無論哪一台都能看到相同形狀的太陽黑子。
因此,他打消了不少人認為黑子可能是透鏡上的塵埃引起的錯覺,證明了黑子確實是觀察到的真實存在。在觀察太陽時沙伊納裝上特殊遮光玻璃,伽利略則沒有加此保護裝置,結果傷了眼睛,最後幾乎失明。
荷蘭的惠更斯為了減少折射望遠鏡的色差在1665年做了一台筒長近6米的望遠鏡,來探查土星的光環,後來又做了一台將近41米長的望遠鏡。
16、空調
1902年後期,首個現代化,電力推動的空氣調節系統由威利斯·開利(1876年-1950年)發明。其設計與Wolff的設計分別在於並非只控制氣溫,亦控制空氣的濕度以提高紐約布克林一間印刷廠的製作過程質素。
此技術提供了低熱度及濕度的環境,令紙張面積及油墨的排列更准確。其後,開利的技術開始用於在工作間以提升生產效率,開利工程公司亦在1915年成立以應付激增的需求。
在逐漸發展下,空氣調節開始用於提升在家居及汽車的舒適度。住宅空調系統的銷量到1950年代才真正起飛。建於1906年,位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皇家維多利亞醫院,在建築工程學上具有特別意義,被稱為世界首座設有空氣調節的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