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克思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影響是什麼
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逐漸不適應歷史運動,並對非馬克思主義獲得的成就加以排斥,因而經常處在不理解工人階級和其他階級的變化發展的經驗的危險之中。
為了防止和克服這種危險,西方馬克思主義斷然反對教條主義,主張由每一代來重新發現、重新創造馬克思主義。
在「重新發現」和「重新創造」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趨向和流派,都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某個方面,而指責、否定其另一個方面;都把馬克思和恩格斯、列寧對立起來,並按照自己的需要批評恩格斯和列寧闡述的某些原理。
西方馬克思主義最有影響的派別是法蘭克福學派。它於1930年形成於德國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主要代表人物有M.霍克海默、H.馬爾庫塞、T.W.阿多諾和J.哈貝馬斯。
這一學派以「社會批判理論」著稱。他們發揮青年馬克思的人道主義和異化理論,結合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其他一些流派的理論,批判現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奴役和人的異化,主張建立一個符合人的本性的,以自由為特徵的社會制度。
(1)馬克思的人道主義創造擴展閱讀:
歷史變遷: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867年,馬克思發表了《資本論》第一卷,《資本論》是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母本經濟理論,是中性經濟理論。直接閱讀《資本論》,不能夠體會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內容,需要對中性經濟理論進行改編社會屬性,才能夠學習解讀到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1875年,馬克思完成了《對德國工人黨綱領的幾點意見》寫作,這標志著馬克思完成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全部設計與寫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克思主義
Ⅱ 解釋一下什麼是「人道主義」
在20世紀的中國,人性和人道主義一直是文學的普遍而敏感的話題。「人的覺醒」不僅為「五四」新文學帶來了普遍的人道主義,也形成了新文學創作的強烈的主體意識和與鮮明的個性特徵。新文學在以後的發展雖然包含了許多曲折,但人道主義始終是優秀作家和優秀作品的主要思想內涵和情感依託。50年代開始,文學中的人性與人道主義被作為大逆不道的異端邪說,並且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越來越嚴厲的打擊,被不加區別地斥之為「資產階級思想」、「修正主義的理論」,作家的獨立思考與藝術個性都被否定,他們必須在政治斗爭中被各種大一統的思想與思維模式所改造和取代。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政治性、階級性成了人的唯一屬性和文藝批評的唯一標准,人道主義完全被驅逐出文藝創作的領域。 「文化大革命」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空前深重的災難,其中最大者莫過於極左政治路線統治下的意識形態對人性的戕害與摧殘。在那個時代,人不再是人,而是被異化為「階級斗爭」的工具,一部分人被迫成為「階級敵人」而失去做人的資格,一部分人因為「以革命的名義」摧殘同類而淪為獸性發泄,也失去了做人的尊嚴與自愛。「人民」成了一個被架空和任意填塞的名詞,成了權力者實施殘酷專制、謀取政治私利的遮羞布,而作為個體的人則成了「螺絲釘」,完全失去了獨立意志的可能。「文革」期間所發生的種種慘無人道的悲劇,不管是身居高位的國家主席被隨意迫害致死,還是無辜小民被任意蹂躪,而作惡者往往又是受害者,受害者也難免在無意間傷害了別人,人性的醜陋充分暴露,但所有這些,都是在國家意志下,在「發揚革命傳統」,「加強無產階級專政」的冠冕堂皇的口號下行使的。「文革」結束之後,人們對於十年浩劫的痛苦回憶,對於歷史的反思,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人」的重新發現和重新認識,「人們迫切地需要恢復人的尊嚴,提高人的價值」1.「文革」後的文學藝術創作,從一開始就自覺地承擔了這個歷史任務。按馬克思主義的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規律,社會主義的人應該比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人都享有更多的人的權利,具有更多的自由和民主,因而也能在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創造出比以往社會更多物質和精神財富。但從5 0年代後期開始,特別是文革期間所推行的社會主義卻恰恰相反,人的價值和尊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卻越來越倒退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就成為許多文學作品的一個內容。在1979年舉行的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上,作家們就提出了「繁榮文藝必須肅清封建流毒」、「人是目的,人是中心」的觀點,2 它既是在人性和人道主義的思想層面上肯定了「傷痕文學」對文革這段野蠻歷史的揭露,也是對8 0年代文學的展望與呼喚。 需要說明的是,7 0年代末到8 0年代初在中國盛行的人道主義思潮,首先是一個廣泛的社會思潮,它波及了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政治思想、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的許多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甚至波及到了經濟和科學技術領域。當時思想理論界對人道主義的討論相當熱烈。自198 0年起,在之後的四、五年內,人性論和人道主義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論題,涉及了哲學、文藝學、心理學和倫理學等許多學科,對人性的概念內涵,人性與階級性、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人道主義與新時期文學等問題展開了討論,盡管這場討論後來在政治因素的干預下沒有進一步深入展開,但思想理論界的討論對文學創作也有一定的啟發作用。相對應的是當時文學創作中對人性、人道主義的肯定與強調,對思想領域的人道主義思潮始終起著前導和關鍵的作用。也就是說,在整個社會思潮中,文學遠遠超出了它原有的功能范圍,而承擔了其他學科的任務,也因此引來了整個社會對文學特別強烈的關注,其中也包括政治意識形態的干預。 從創作實踐來看,文學對人性和人道主義的肯定,又是分別體現在具體的文學現象之中,所謂「傷痕文學」,首先就是揭露人的精神與肉體在「文革」期間遭受的創傷;所謂「反思文學」,首先就是關於人的命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思考。「傷痕文學」對歷史創傷的揭露正是以人的基本生存權利為依託的,下面要介紹的短篇小說《邢老漢和狗的故事》,就是通過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對非人道的控訴,這里的人道原則不是知識分子的理性思考的直接呈現,而是藉助於敘述者轉述其他人物對邢老漢的同情,以民間情義的形態表現出來的。
Ⅲ 什麼叫做人道主義
人道主義是關於人的本質、使命、地位、價值和個性發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論.它是一個發展變化的哲學范疇.人道思想是隨著人類進入文明時期萌發的,但人道主義作為一種時代的思潮和理論,則是在15世紀以後逐漸形成的,最初表現在文學藝術方面,後來逐漸滲透到其他領域.
人道主義一詞是從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來的,在古羅馬時期引申為一種能夠促使個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在15世紀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家那裡,人道主義是指文藝復興的精神,即要求通過學習和發揚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在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人道主義反對封建教會專制,要求充分發展人的個性.直到19世紀,人道主義始終是資產階級建立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性的喪失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這種人道主義理論和思潮逐漸失去了其進步的歷史作用.在現代,西方的思想家們雖然沒有放棄人道主義的旗幟,但他們的人道主義理論,或多或少都具有虛無主義或悲觀主義的色彩.
Ⅳ 馬克思有哪些貢獻
社會政治
在政治領域上馬克思所帶來的影響更為復雜許多,其中在這些不同的政治觀點包括有列寧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斯大林主義、托洛茨基主義、毛澤東思想、胡志明思想、霍查主義、鐵托主義、盧森堡主義、卡斯特羅主義、格瓦拉主義、歐洲共產主義和自由意志馬克思主義等等。
整個20世紀中便有數十個國家轉型並稱呼自己為「馬克思主義」,最引人注目的是1917年俄國革命而促使的蘇聯成立。
同時許多世界上重要的領導人也都被馬克思所影響,這包括有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列寧、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菲德爾·卡斯特羅、智利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主席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和非洲聯盟主席誇梅·恩克魯瑪等人;
同時馬克思還認為全世界的政黨將會共同發動「馬克思主義革命」。
然而許多馬克思主義國家採取獨裁和暴力統治,反而造成一些人指責馬克思主義已經造成數百萬人死亡;不過這些革命家、領導人和政黨對於馬克思著作的解釋准確度往往具有高度爭議,並且受到許多馬克思主義者拒絕。
今日常見的觀點是是將馬克思的價值觀點與具體影響區分開來進行討論,並且認為一部分受到馬克思觀點影響者則是因其政治目的的思考方式而有所不同。
不過馬克思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仍然被美國共產黨、法國共產黨、俄羅斯聯邦共產黨等絕大部分共產黨視為「指導思想」,以及被德國社會民主黨、英國工黨等許多社會民主主義政黨視作理論來源之一。
直至今日,世界各地仍有許多支持馬克思主義的人士,同時馬克思主義在各國產業工人、中產階級和左翼知識分子中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不過馬克思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社會意識的形態推斷仍然受到相關學者的質疑,其中馬克思所認為的人類社會未來必然會進步到共產主義階段的正確性便經常受到討論。
學術
馬克思的思想和主張對19世紀中後期至今的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中馬克思的追隨者經常彼此間討論如何解讀馬克思的著作,並且將這些概念應用在現代世界中。
而發展至今日,許多學者依據馬克思這一脈絡發展成許多面向,其中有數個學派就是否准確解釋馬克思的思想而相互爭辯,同時許多分支學說都認為自身為馬克思的正統繼承者。
主要原因在馬克思的學說范圍包括政治、哲學、經濟、社會等廣泛領域,因此在這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不一樣版本的解釋和陳述,對此美國近代馬克思主義學者哈爾·卓普便提到「在人類歷史上,少有學說像馬克思思想一般被不一樣的人嚴重扭曲」。
同時許多不同的學術研究也受到馬克思主義影響而出現不同派別,這包括有導致結構馬克思主義、歷史馬克思主義、現象學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式馬克思主義分析、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和黑格爾式馬克思主義。
其中發展至今日,從馬克思原本著作發展出比較有影響力和主要的分支主義包括有列寧主義以及其下的托洛茨基主義、斯大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西方馬克思主義以及常劃歸其中的後現代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等;自由馬克思主義和青年馬克思派等等。
其中列寧主義為代表的東方流派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分歧源自於20世紀初歐洲革命的失敗,對此匈牙利哲學家盧卡奇·捷爾吉、德國理論家卡爾·柯爾施等學者認為列寧的「庸俗經濟決定論」是失敗成因。
因而從馬克思的著作《1844年哲學和經濟學手稿》的勞動異化理論作為主要發想,開始闡述馬克思思想的人道主義、人文主義關懷和人類中心主義理論,透過自身理論架構出早期的西方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的哲學思想被普遍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重要來源,其中他對近代哲學的形而上學理性主義的批判,連同弗里德里希·尼采、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和埃德蒙德·胡塞爾的學說架構出現代思想的基礎,對於現象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等運動產生影響。
其中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便表示:「體驗異化時深入到歷史的本質性維度中去了,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優越於其他的歷史學。」甚至認為現象學或存在主義都沒有達到與馬克思主義進行建設性談話的程度。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於馬克思的《1844年哲學和經濟學手稿》開始出現法蘭克福學派、布達佩斯學派等有影響力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他們在馬克思的反資本主義立場上提出對人類現存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的批判性理論。
(4)馬克思的人道主義創造擴展閱讀:
個人著作:
《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1838年-1841年)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3年)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
《論猶太人問題》(1843年-1844年)
《神聖家族》(1844年-1845年)(和恩格斯合著)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年)
《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1846年)(和恩格斯合著)
《罷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
《哲學的貧困》(1847)
《工人聯合會》(1847年)
《共產黨宣言》(1848年)(和恩格斯合寫)
《僱傭勞動與資本》(1849年)
《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1853年)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1857年)
《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1859年)
《福格特先生》(1860年)
《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1863年)
《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1864年)
《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
《法蘭西內戰》(1871年)
《資本論》(1865年、1885年、1894年)(後兩卷由恩格斯整理)
Ⅳ 如何理解馬克思人生道路的選擇
一、恩辨的、直觀的和科學的實踐觀
把實踐納入哲學並使之成為核心概念、不是馬克思的創造.在馬克思以前,康德、費希特,以至青年黑格爾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這樣做了,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他們所講的實踐和馬克思江的並不是一回事.說到底,他們都在精神范圍建構實踐,把實踐歸結為意志的活動.這種唯心主義實踐觀,已為大家所熟知.但是,還有·一種實踐觀,他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卻似乎也很難歸入唯心主義實踐觀—類.比如費爾巴哈,他把理解為純使功利的行為、是瑣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動,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猶太人的賺錢活動」,費爾巴哈的實踐觀,實際上是一種直觀的實踐觀.他把州當下的實踐形式,即一定歷史件下的具體實踐,視為實踐的總體.因此,他認為實踐在本質上是排斥理論的.為了維護理論的權威、更為了其人道主義理想,費爾巴哈斷然把實踐排除在哲學的視野之外.他的這種理論失誤,人們通常只將其歸為對實踐的偏見,即對實踐作了價值上的否定判斷,而對他的直觀的實踐觀本身則並不注意.這樣,當此種實踐觀改換面日出現時,就甚至可能會大受歡迎.
大多數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在方法論上是實證淪的,其對實踐的見解也就必然是直觀而偏狹的,他們的一切經濟分析都是以現實的實踐,即工業、市場和商品交換前提的、因此,他們似乎有權責備馬克思的實踐過於抽象,因為後者把超越這一前提作為自己哲學的立足點,亦即「社會化的人類或人類社會」.這樣,馬克思好像陷入了夾縫中:對於抽象的實踐觀來說,他是現實的具體的實踐觀;而對於直觀的實證的實踐觀來說,他似乎又成了「抽象的」實踐觀.如果說上述分析還只具學理意義的話,那麼當人們完全忘記了馬克思的實踐觀和直觀的實踐觀的區別,並因而用直觀實踐觀指導當前實踐時,重申兩者的區別就具有了重大的現實意義.概言之,馬克思的實踐觀內含著對於理論的渴求,因而是自覺的,以一定社會目標為方向的;內含著現實普遍利益即人民大眾利益的價值導向,因而是革命的、批判的;內含著把個人有限生命溶入偉大的人類解放事業並從中獲得生命意義的人生導向,因而是積極的、向上的.相反,直觀的經驗的實踐觀,由於把實踐視為自發的、利己的、個體的,因而其實踐從根本上是排斥理論的,是個人利益和純粹自我的領地.
Ⅵ 什麼是人道主義精神
人道主義:泛指一切強調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及權利的思潮和理論。包括作為教育制度的人道主義、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
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想。提倡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主張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法國大革命時期,把它具體化為「自由」、「平等」、「博愛」。
傅斯年先生早已指出:「春秋時人道主義固以發達。」
人道主義精神,具有相對的崇高性,超現實性。因為精神這個觀念就主要作用於超現實性的一面。精神往往超出現實的意義,多指願望的東西,在常規的情況下,精神往往是空間的一種觀念。人道主義精神,更著重體現以人為本的,以人類自身功能觀念意義上的一種良知,及其在這個意識的作為支配下,形成一種以高度文明為基礎,以人類和諧發展為目的的這樣的普世觀。
Ⅶ 馬克思主義是否就是人道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工具主義!
Ⅷ 人道主義是什麼
人道主義是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提倡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主張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的一種思想。而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是基於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之上的人道主義,它是維護勞動人民的尊嚴和權利的學說,同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
人道主義有如下原則:
1.理性價值,即:邏輯和經驗是發展知識,檢驗斷言的標准;
2.自由探索的價值,人道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對人的思想進行獨裁專制;
3.個人尊嚴的價值,人生活的高貴和尊嚴是人道主義的核心價值;
4.道德平等原則,這個原則貫穿於反對一切基於種族的、性別的、宗教的、年齡的、國別的歧視,這個原則的相應結果就是對一切人的智力和美德提供平等機會;
5.自由的理想,人道主義總是捍衛自由的理想,它不僅僅是支持那些因為教會的、政治的、經濟的利益而遭受壓制的自由意識,而且,也支持真正的政治自由,民主決定基礎上的大多數人的意見,尊重少數人的權利和法律的規則;
6.宗教懷疑主義,人道主義承認宗教在解釋人的生活意義方面的作用,但不同意對它的迷信態度;
7.倫理本質和來源,人道主義贊同倫理的哲學傳統,即:這是一個可以反復探尋的自主領域。
它的精神是:具有相對的崇高性,超現實性,著重體現以人為本的,以人類自身功能觀念意義上的一種良知,及其在這個意識的作為支配下,形成一種以高度文明為基礎,以人類和諧發展為目的的這樣的普世觀。
Ⅸ 什麼是人道主義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作為一種思潮或思想體系,人道主義最遲適於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們,它是以個人為著眼點的觀點,主張每一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實體,他自己使自己的目的,尊重個人的平等和自由權利,承認人的價值和尊嚴,把人當做人看待,而不把人看做人的工具。其最初形式是人文主義。在反封建中起過巨大的進步作用。法國第一部憲法的序言《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宣言書。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理論基礎是超階級、超時代的抽象人性論,其追求的社會制度以私有制為基礎,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它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性的喪失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逐漸失去進步的歷史作用。馬克思主義重視人的地位和價值,把實現一切人的解放和自由作為奮斗目標,是革命的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並不否認人道主義,但是反對抽象的人道主義。
它是一個發展變化的哲學范疇。人道思想是隨著人類進入文明時期萌發的,但人道主義作為一種時代的思潮和理論,則是在15世紀以後逐漸形成的,最初表現在文學藝術方面,後來逐漸滲透到其他領域。
人道主義一詞是從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來的,在古羅馬時期引申為一種能夠促使個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在15世紀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家那裡,人道主義是指文藝復興的精神,即要求通過學習和發揚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在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人道主義反對封建教會專制,要求充分發展人的個性。直到19世紀,人道主義始終是資產階級建立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性的喪失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這種人道主義理論和思潮逐漸失去了其進步的歷史作用。在現代 ,西方的思想家們雖然沒有放棄人道主義的旗幟,但他們的人道主義理論,或多或少都具有虛無主義或悲觀主義的色彩 。
真正批判繼承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從而吸取和發展其合理內容的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不僅重視人的地位和價值,把一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人類解放的目標,而且指出了為實現這一理想目標所需要的具體條件。在中國,對人道主義問題有種種不同的理解。其中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的人道主義是唯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所要堅持和發揚的是作為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的革命人道主義、社會主義人道主義。
資產階級人道主義 這種人道主義繼承和發展了古希臘人道精神的精華,沖破了中世紀教會統治下以神為中心的思想束縛,主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並支配自然,認為追求快樂是人的天然權利和社會發展的動因。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根據這種理論,無情地批判了封建教會視肉慾和世俗生活為罪惡的禁慾主義,肯定了人擁有享受人間一切快樂的權利,從而使征服自然、尋求人生快樂、進行自由創造、爭取個性解放以及建立公正社會制度等等進步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在當時所起的進步作用,使它成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教會專制的革命的思想武器。
從歐洲文藝復興到18世紀啟蒙運動之前的人道主義者 ,大多是藝術家、作家、思想家和科學家,他們在各自不同的領域里提出或宣傳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人道主義理論要求現實的一切都要合乎人的理性。這種理性的人道主義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內直接抨擊封建專制制度,並為即將勝利的資本主義制度描繪藍圖,從而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奏。在法國大革命勝利以後,作為法國第一部憲法序言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勝利的記錄。但是,資本主義制度並非人類理想的社會制度,早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之前,一些啟蒙思想家就已發現人道主義本身的矛盾,並試圖尋找解決方法。但是,他們都沒有看到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產生這些矛盾的根源,而他們所主張的人道主義恰恰是維護這種制度的,所以靠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本身不可能找到真正解決矛盾的出路 。從理論實質上看,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在考察人時,完全脫離了社會關系,把人只看作自然人,並以此為出發點論證人的追求和嚮往。這就使它陷入抽象的人性論,具有超階級、超時代的假相。然而,在這種抽象人性論中追求的自由和享樂權利及公正的社會制度等等並不抽象,它們以私有制為基礎,以個人主義為核心,鮮明地表明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虛偽性。
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相應出現了公開拋棄人道主義旗幟的理論。在20世紀上半葉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的法西斯主義集團所推行的種種滅絕人性的政策,集中反映了壟斷資產階級反人道的本質。但是,在世界上有一大批正直的公眾,包括一些著名的學者、科學家、藝術家、作家等等,仍然信奉傳統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並從這個原則出發抨擊資本主義世界種種反人道的罪惡,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人道主義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人道主義仍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代西方哲學中的許多流派 ,如存在主義、新托馬斯主義、人格主義、實用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等等,往往自命要褒揚人的價值,捍衛人的尊嚴,提高人的地位,以現代眼光研究人的狀況、特點、前途和利益。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盡管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立場相忤,卻大都稱自己是人道主義者,至少是人道主義的擁護者。他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主要有:人的本質、人格、人與科學技術以及實現人道的設想等等。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有不少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提出了各自的拯救人類的設想。薩特把超越性和主觀性視作實現人道的手段。在他看來,人要成為人,需要超出自身,尋求人生的更高目的。超越的方向總是指向未來,而「投向未來」的選擇是由個體的主觀決定的,人道也只能實現於一系列的自由選擇之中。在雅斯貝爾斯看來,超越的目的是上帝,通向真正人的存在之路就是天啟宗教和哲學,恢復人的本性要依靠愛的力量、理性的敞開性和同超越的存在交流的願望。
馬里旦試圖以神道作為實現人道的手段,並用靈性的東西和宗教信仰鼓動人們創造人道化的社會環境。他指出,基督教的人生哲學指導著基督徒的社會,這是一個享有人的權利和人的尊嚴的社會,在此社會中,不同種族、不同文化傳統的人同心協力,以完成人世間的人道事業。
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們大都把愛當作實現人道的杠桿。弗羅姆認為,人的苦難是由於缺乏愛引起的。缺少愛雖不能引起生理意義上的死亡,但卻是促使人走向墳墓的根源。然而,生命的意志深深紮根在人身上,作為生物的本能,它表現在肉體和精神中。這是對生命的渴望,也是愛的基礎。馬爾庫塞設想在一種無抑制的文明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充分愛欲化,人的自由和幸福能在此獲得充分的實現。施密特認為,藉助愛就能實現人道化。因為,愛是幸福的狀態,而獲得這種狀態又依賴於對某人或某物的愛。而且,愛改善人的狀況,提供人生的意義,使人充分發展。
社會主義人道主義 中國理論界在關於人道主義的討論中,形成了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即把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定義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是在倫理道德領域中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准則之一。它要求社會對個人以及人們相互之間的關心和同情,尊重個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 ,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並促進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的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社會人們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建立在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之上,同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相適應,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歷史觀為理論基礎。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是「革命人道主義」的繼續和發展。「革命人道主義」是同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革命斗爭相聯系的人道主義。
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是真誠的、具體的、現實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確立,使個人和社會的基本利益歸於一致。這種人道主義,從倫理方面體現出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對絕大多數人的權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關心,體現出絕大多數人對共同利益的關心以及人民之間的相互尊重和關心。但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不是自發實現的。這就需要大力加強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包括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倫理道德准則在內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從根本上說,人與人之間的人道關系,也只有在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中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 。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是受社會發展規律制約的,全部社會生活包括若干層次和諸多側面,道德關系和道德生活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因此,人道主義代替不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客觀經濟規律、階級斗爭規律、科學和文化發展規律,它不是支配全部社會生活的最高准則。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根本區別在於,後者從抽象的人出發,以個人主義為核心,訴諸人性,乞求剝削者和壓迫者的憐憫和慈悲,反對階級斗爭和革命暴力,它充其量只能對社會不公平現象提出抗議,或者在不觸動資本主義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尋找某種暫時的滿足和安慰。所以,它在最積極的意義上,也只能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根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以唯物地揭示社會矛盾及其運動規律為基礎,以推翻一切剝削制度為前提,以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專政為實現條件,堅持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相統一的集體主義,這就使它成為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的現實的人道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