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發明的拋石機
拋石機。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2~前481年)出現了用以拋射石彈的大型拋擲遠射冷兵器——拋射機。又稱「礟」(後又稱「炮」),別稱「飛石」、「拋石」、「雲 」。最早用於戰爭的拋石機,是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打袁紹時使的車炮(又稱「霹靂車」)。金天興三年(公元1234年),蒙古軍攻打汴梁城(今河南省開封市),使用了幾百具炮,晝夜發射石彈,落在城裡的石彈,堆積起來,幾乎與城牆同高。其中最大的炮有十三梢炮,需三、四百人同時用力拽放,可發射百多斤重的石彈。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率70萬大軍向官渡(今河南中牟縣)進發攻打曹操。曹操採納謀士劉曄的獻策,令工匠趕制拋石機(即霹靂車)數百輛,每百人操作一輛,突然向先行佔領官渡的袁軍營寨拋射石彈。霎時石頭象暴風驟雨般地落在袁軍營寨,打得袁軍東奔西逃,無處躲藏,最後袁紹被曹操擊敗,只好帶著八百騎兵,渡江而逃。官渡之戰後,「霹靂車」威名遠揚,在沙場立下了大戰功。
㈡ 關於一部冷兵器時代有投石機的電影
巴霍巴利王(上)
Baahubali: The Beginning (2015)
導演: S·S·拉賈穆里
編劇: Vijayendra Prasad / S·S·拉賈穆里
主演: 帕拉巴斯 / Rana Daggubati / 安努舒卡·謝蒂 / 特曼娜·芭蒂亞 / 拉姆亞·克里希南 / 更多...
類型: 動作 / 歷史 / 冒險
官方網站: baahubali.com
製片國家/地區: 印度
語言: 泰盧固語 / 泰米爾語 / 印地語 / 馬拉雅拉姆語
上映日期: 2015-07-10(印度)
片長: 159分鍾
又名: 巴霍巴利王:開端 / 巴霍巴利王:創始之初(台) / Baahubali / Baahubali: Part I
㈢ 有一部片是打仗的一方用投石機投石然後還把泡了汽油的布掛上最後用火箭射是什麼片
印度片:巴霍巴利王
㈣ 古代外國片戰爭投石機投的是圓球是那部電影
印度的電影 巴霍巴利王 上
㈤ 拋石機是如何演變為現代火炮的
拋石機約誕生於公元前250年的周代。最初人們用拋石機來拋投石塊,火葯發明後,又用拋石機拋投火葯球。管形火器出現後,用火葯在管內燃燒產生的氣壓將彈體噴射出去。經過以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才發展成為現代的火炮。
㈥ 投石機是誰發明的
投石機古代叫霹靂車,三國時期曹操造霹靂車,用來攻守城堡,以石頭當炮彈的遠程拋射武器內。容
當世界上第一門火炮在中國誕生之前,我們的祖先使用的重型武器之一就是這種拋擲石彈的石炮——拋石機。所以古代的「炮」字偏旁是「石」而不是「火」。又叫飛石車、投石車。
拋石機的機架兩支柱間有固定橫軸,上有與軸垂直的杠桿,可繞軸自由轉動。杠桿短臂上固定一個重物,長臂末端有彈袋(類似投石帶的套子)用於裝彈。
發射時,用絞車把長臂向後拉至幾乎水平,突然放開,石袋即迅速升起。當短臂重錘完全落下時,投射物從彈袋中沿約45度角飛出。30公斤的石彈射程約140-210米,100公斤的石彈射程約40-70米。
(6)你的發明的拋石機發射視頻擴展閱讀:
投石機炮彈
拋石機長久使用的是石頭製做的炮彈,後來出現過一些帶毒煙、毒葯的化學彈、煙幕彈,以及燃燒彈,這類炮彈不必像石彈那樣靠重力去擊毀敵人,而是利用毒氣、毒葯、煙火的作用熏殺敵人,可以說這是古代化學戰的一種形式。
還有一種「爆炸性」的炮彈是「泥彈」,用泥團製成彈丸,裝入小型炮的彈袋裡,彈射出去立即「炸」個粉碎,即可以擊殺敵人,又不至於像石彈那樣落入敵手再反射回來。
㈦ 投石機原理
利用杠桿原理,一端裝有重物,而另一端裝有待發射的石彈,發射前須先將放置彈葯的一端用絞盤、滑輪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時上升,放好石彈後放開或砍斷繩索,讓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彈也順勢拋出,此種拋石機經由伊斯蘭地區傳入中國而被稱作「回回炮」。
這種器械的投射力來自沉重的配重物的重力,而不像投石機和弩炮那樣來自於繩索的扭力。對於拋石機的偏好可能是由於它可以將重達300磅(136kg)的石彈投射出去,比起最大型的投石機所能發射的石彈要沉5~6倍。
(7)你的發明的拋石機發射視頻擴展閱讀
拋石機的機架兩支柱間有固定橫軸,上有與軸垂直的杠桿,可繞軸自由轉動。杠桿短臂上固定一個重物,長臂末端有彈袋(類似投石帶的套子)用於裝彈。發射時,用絞車把長臂向後拉至幾乎水平,突然放開,石袋即迅速升起。
當短臂重錘完全落下時,投射物從彈袋中沿約45度角飛出。30公斤的石彈射程約140-210米,100公斤的石彈射程約40-70米。拋石機上總是有一條擲彈帶以安放彈丸。擲彈帶使得投石機的威力倍增,彈丸的射程因此而增長了一倍。拋石機的威力來自其桿臂、重量合適的配重以及擲彈帶。
㈧ 古代投石機怎麼控制發射的角度
不需要控制的,這個是直接發射,然後從天而降。用石頭的質量來產生破壞力的。
㈨ 投石機最早發明人是戰國時期的什麼
投石機最早發明人歷史沒有記載。
中國的拋石機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是純利用人力的人力拋石機,是用人力在遠離投石器的地方一齊牽拉連在橫桿上的梢(炮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繩索栓住容納石彈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許多條繩索讓人力拉拽而將石彈拋出,炮梢分單梢和多梢,最多的有七個炮梢裝在一個炮架過,需250人施放。
唐朝與高句麗作戰時使用的拋車能拋出300多斤的石料,對高句麗的木製城柵造成重創。
三國時,各國君臣都十分重視拋車的製造和使用。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曹軍運用一種可以自由移動的拋車,擊毀袁軍的櫓樓及戰車,這種威力強大的拋車被稱為「霹靂車」。當時的拋車多數是將炮架固定在地面上或底座埋在地下施放,機動性差,安裝費時費力。後來為了便於移動,在炮架下面安裝了車輪。又因為炮架笨重,要隨時變換拋射方向,仍是十分麻煩的事情。
為此,人們發明了「旋風拋車」。這種拋車的炮栓能夠水平移動和旋轉,可向各個方向拋擲石彈,又稱為「旋風炮」。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將炮安裝在車上的「拍車」,或將炮安裝在船上的「拍船」,可以隨軍機動作用,成為當時的重武器。隋朝末年,魏公李密命令護軍將軍監造拋車,一次製造了300架,稱為「將軍炮」。
㈩ 西方人古代攻城時用拋石機發射的那個火球是用什麼做
用火葯做成了用拋石機發射的炮彈
油氈 木屑 炸葯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