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是英雄還是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的主體,而英雄是其中的代表罷了。
2. 求問為什麼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一定的社會中進行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中,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存在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社會里,勞動人民處於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極大壓抑,創造歷史的作用受到限制。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廣大勞動人民發揮歷史主動性和創造性提供了社會前提。人民群眾從被剝削、壓迫和奴役的地位上解放出來,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實現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意味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社會民主政治的發展意味著人民群眾更好地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從而大大激發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歷史主動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盡管我們走過的道路並不太平坦,歷經曲折和磨難,但正是因為人民相信共產黨、相信社會主義、支持黨和政府,我們才戰勝了一切困難和挫折,克服了我們自身工作的缺點和失誤,使我們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5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落後國家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強國。這充分說明,人民群眾一旦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就會煥發出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眾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實基礎和力量源泉。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唯物史觀重要的社會歷史范疇。它有量的規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數;同時又有質的規定性,它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在階級社會中,包括一切對歷史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不管歷史的情況如何變化,人民群眾的主體和穩定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人民群眾對於歷史發展具有決定作用,它全面地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還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
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創造活動本身要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社會歷史條件,是指一切現存社會要素的總和,大體上分為經濟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種類別。經濟條件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其中生產力對人們創造歷史的作用具有決定的意義。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精神條件中,科學文化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個社會的科學文化發展水平,特別是廣大群眾掌握科學文化的程度,對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活動的作用有著直接的影響。大力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人翁的作用,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戰略任務。
史唯物主義反對英雄史觀,堅持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並不否認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歷史人物是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歷史人物往往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參與者、策劃者和指揮者,因而他們總要在歷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歷史人物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他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遠,他解決歷史任務的願望比別人強烈,給歷史進程的發展指明方向。歷史人物是歷史進程的影響者,他能夠影響甚至決定歷史事件,加速或延緩歷史任務的解決。但是,唯物史觀也不誇大歷史人物的作用,而且認為歷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因為,歷史人物的出現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即時勢造英雄。一定的時勢造就的英雄必然帶有時代的特徵。也就是說,任何歷史人物都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在階級社會中,歷史人物都具有階級的制約性。因此,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兩條基本原則:即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和階級分析的方法。
唯物史觀不僅揭示了群眾、個人的歷史作用及其與社會歷史條件的關系,而且揭示了個人和集體、領袖和群眾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繫上,互相依賴、互相作用。一方面,個人依賴於集體,無集體即無個人。另一方面,個人影響集體,集體也依賴於個人。集體、社會對個人的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因此,馬克思主義者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矛盾時,把集體的利益置於個人的利益之上。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只有集體事業發展了,國家繁榮富強了,個人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得到滿足,並且社會主義集體為個人的聰明才智和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所以,在社會主義社會要發揚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克服個人主義和消極無為的思想。
物史觀還科學地揭示了領袖和群眾的關系問題。工人階級的階級本性和歷史使命,培育了自己的領袖優於其他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賦予他們以其他一切歷史人物不可比擬的偉大作用。工人階級領袖對群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預見作用,教育作用,團結作用,指揮作用。在理論方面,工人階級領袖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師,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特別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在實踐方面,工人階級領袖對推動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有不朽的功勛。沒有領袖,工人階級的斗爭就會陷於自發、摸索和渙散的狀態之中。
與此同時,工人階級領袖離不開群眾,必須依靠群眾。這主要表現為:從根源上看,領袖是從群眾和群眾運動中產生的。從政治上看,領袖要集中群眾的正確意見。從作風上看,領袖要時刻密切聯系群眾。群眾需要領袖和領袖必須依靠群眾這兩個方面,後者更為根本。因此,工人階級的領袖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眾觀點是工人階級政黨的基本觀點,其主要內容有: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一切向群眾學習的觀點。在具體工作中堅持群眾觀點,需要有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工人階級政黨一條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也是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其要旨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凝結在一起,這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科學地概括和提出工人階級政黨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大貢獻。堅持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特徵之一。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堅持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不僅具有巨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徑。
史唯物主義作為工人階級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強大思想武器,是科學的歷史觀。它在理論上再現社會有機體,是為了在實踐中促使工人階級帶領人民群眾自覺地投身於社會進步和人類解放的偉大斗爭。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是由低級到高級的合乎規律的具體歷史過程。社會進步,首先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同時也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內部發展中。當然,社會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是曲折發展的。
社會進步表現在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中。物質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成果的總和,它包括生產力的狀況、生產的規模、社會物質財富積累的程度、人們日常物質生活條件的狀況等等。精神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精神生產的發展水平及其積極成果的體現。精神文明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智力、文化的方面;另一方面,是指思想、道德的方面。社會政治思想和人們的道德風尚,是精神文明最有代表性的因素。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物質文明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根本標志。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的必要保證和發展條件,對物質文明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在我國,由於建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人民群眾成為社會的主人,這為社會主義文明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我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障。
歷史唯物主義的全部目的是為了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解決人的解放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總是社會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和人的本質是社會的,同時也是具體的、歷史的。由於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說明了人的本質,因而指明了全人類達到最後解放的正確道路。人的解放和社會關系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是緊密聯系的,是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一方面,人的解放程度受著社會關系、社會進步程度的制約;反過來,人的解放程度又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並影響著社會進步的性質和水平。歷史的每一重大進步,人都從自然力、社會關系中爭得了一定的自由,或多或少地逼近著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門檻。所謂必然王國是指人們受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別是受著自己所創造的社會關系的奴役這樣一種社會狀態;自由王國是指人們擺脫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為自己社會關系的主人,從而也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己本身的主人這樣一種社會狀態。以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勞動者是在受剝削、受壓迫、受奴役的狀態下創造歷史的。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徹底消滅私有制以及同私有制相聯系的一切不平等的社會關系,同時繼承和極大發展以往社會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才是人類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共產主義的自由王國,既是社會進步之理想目標,也是人類解放之必然歸宿。共產主義不僅是一種最科學的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而且是一種偉大的實際運動。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任重而道遠,需要幾代、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艱苦努力和奮斗。當代中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任務是,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既要胸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又要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腳踏實地地工作。
3. 英雄史觀和群眾史觀是兩種對立的觀點
英雄史觀和群眾史觀是兩種對立的觀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英雄史觀是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把個別傑出人物誇大為主宰歷史的唯心主義歷史觀。
2、英雄是同人民群眾相對應的歷史觀范疇,通常指傑出人物。有的場合也泛指對歷史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如帝、王、將、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
3、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社會歷史理論都無視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間接地宣揚英雄創造歷史的觀點。
(3)英雄史觀不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擴展閱讀:
英雄史觀的產生有其深刻的認識根源、社會歷史根源和階級根源。從認識根源看,英雄史觀之所以產生,主要是因為停留於歷史現象的表面,把活動在歷史舞台前面的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們的意識的作用加以誇大並絕對化。
而把默默無聞的廣大人民群眾及其歷史活動置於視野之外。從社會歷史根源看,英雄史觀的產生同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大多數人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少數人從事政治統治、壟斷精神文化生活有關。廣大人民群眾在私有制社會處於無權的地位,受剝削,受壓迫。
其積極性備受壓抑,其歷史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和社會應有的承認,而少數剝削階級則掌握經濟、政治權力,高高在上,獨斷專行,似乎他們在為所欲為地主宰歷史。這就為英雄史觀的產生提供了社會土壤。
從階級根源看,剝削階級的思想家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出於階級偏見,不敢承認廣大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觀來為自己服務。這是英雄史觀得以產生並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4. 為什麼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一定的社會中進行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中,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存在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社會里,勞動人民處於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極大壓抑,創造歷史的作用受到限制。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廣大勞動人民發揮歷史主動性和創造性提供了社會前提。人民群眾從被剝削、壓迫和奴役的地位上解放出來,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實現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意味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社會民主政治的發展意味著人民群眾更好地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從而大大激發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歷史主動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盡管我們走過的道路並不太平坦,歷經曲折和磨難,但正是因為人民相信共產黨、相信社會主義、支持黨和政府,我們才戰勝了一切困難和挫折,克服了我們自身工作的缺點和失誤,使我們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5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落後國家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強國。這充分說明,人民群眾一旦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就會煥發出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眾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實基礎和力量源泉。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唯物史觀重要的社會歷史范疇。它有量的規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數;同時又有質的規定性,它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在階級社會中,包括一切對歷史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不管歷史的情況如何變化,人民群眾的主體和穩定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人民群眾對於歷史發展具有決定作用,它全面地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還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
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創造活動本身要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社會歷史條件,是指一切現存社會要素的總和,大體上分為經濟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種類別。經濟條件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其中生產力對人們創造歷史的作用具有決定的意義。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精神條件中,科學文化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個社會的科學文化發展水平,特別是廣大群眾掌握科學文化的程度,對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活動的作用有著直接的影響。大力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人翁的作用,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戰略任務。
史唯物主義反對英雄史觀,堅持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並不否認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歷史人物是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歷史人物往往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參與者、策劃者和指揮者,因而他們總要在歷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歷史人物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他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遠,他解決歷史任務的願望比別人強烈,給歷史進程的發展指明方向。歷史人物是歷史進程的影響者,他能夠影響甚至決定歷史事件,加速或延緩歷史任務的解決。但是,唯物史觀也不誇大歷史人物的作用,而且認為歷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因為,歷史人物的出現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即時勢造英雄。一定的時勢造就的英雄必然帶有時代的特徵。也就是說,任何歷史人物都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在階級社會中,歷史人物都具有階級的制約性。因此,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兩條基本原則:即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和階級分析的方法。
唯物史觀不僅揭示了群眾、個人的歷史作用及其與社會歷史條件的關系,而且揭示了個人和集體、領袖和群眾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繫上,互相依賴、互相作用。一方面,個人依賴於集體,無集體即無個人。另一方面,個人影響集體,集體也依賴於個人。集體、社會對個人的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因此,馬克思主義者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矛盾時,把集體的利益置於個人的利益之上。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只有集體事業發展了,國家繁榮富強了,個人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得到滿足,並且社會主義集體為個人的聰明才智和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所以,在社會主義社會要發揚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克服個人主義和消極無為的思想。
物史觀還科學地揭示了領袖和群眾的關系問題。工人階級的階級本性和歷史使命,培育了自己的領袖優於其他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賦予他們以其他一切歷史人物不可比擬的偉大作用。工人階級領袖對群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預見作用,教育作用,團結作用,指揮作用。在理論方面,工人階級領袖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師,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特別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在實踐方面,工人階級領袖對推動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有不朽的功勛。沒有領袖,工人階級的斗爭就會陷於自發、摸索和渙散的狀態之中。
與此同時,工人階級領袖離不開群眾,必須依靠群眾。這主要表現為:從根源上看,領袖是從群眾和群眾運動中產生的。從政治上看,領袖要集中群眾的正確意見。從作風上看,領袖要時刻密切聯系群眾。群眾需要領袖和領袖必須依靠群眾這兩個方面,後者更為根本。因此,工人階級的領袖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5. 英雄史觀和群眾史觀的區別
群眾史觀和英雄史觀的區別:(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基本形態1、 唯意志論唯意志論認為,少數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的意志可以決定歷史的進程,人類歷史就是由這些「大人物」隨心所欲地創造的。至於人民群眾,則被看作是「消極的」、「被動的」、「惰性的物質」,是這些少數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隨者,是供他們使用的「材料」。2、 宿命論宿命論認為,決定社會歷史發展的是某種神秘的精神力量,如「上帝」、「天命」、「神」、「絕對精神」等等,而英雄人物則是諸如此類精神力量的體現者或受託人。而人民群眾只能俯首聽從這些神秘精神力量和英雄人物的支配。(二)唯心主義英雄史觀存在的原因1、 認識根源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認識根源在於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或只看到思想動機。2、 社會歷史根源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社會根源是生產力還不夠發展,大多數人從事生產勞動,少數從事政治統治,壟斷精神文化生活。3、 階級根源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階級根源在於歷代剝削階級為了維護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剝削和統治,總是對歷史發展的真相作歪曲的宣傳,百般吹捧他們的領袖人物和政治代表,極力貶低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三)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同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相反,歷史唯物主義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觀點出發,認為社會發展的歷史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歷史,是社會生產方式新陳代謝的歷史,因而也是人民群眾創造活動的歷史。唯物主義堅定地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和肯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是唯物史觀的基本特徵。
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把個別傑出人物誇大為主宰歷史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英雄是同人民群眾相對應的歷史觀范疇,通常指傑出人物。有的場合也泛指對歷史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如帝、王、將、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社會歷史理論都無視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間接地宣揚英雄創造歷史的觀點。
主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主觀唯心主義者把歷史的發展看作是由少數英雄人物和帝王將相的意志、品格、才能決定的,認為人民群眾不過是消極、被動的「惰性物質」,是少數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隨者。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梁啟超說:「歷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幾無歷史」。在他看來,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英國的T.卡萊爾(1795~1881)認為:全世界的歷史「實際上都是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偉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質的結果」,「這些偉人的歷史真正構成了全部世界歷史的靈魂」。英雄史觀在德國哲學中有著深厚的基礎,19世紀德國青年黑格爾派中的一些人把具有「批判的頭腦」的個人看作是歷史的創造者,如鮑威爾,B.就說,「批判」是絕對精神,而他自己就是「批判」。在他們那裡,「改造社會的事業被歸結為批判的批判的大腦活動」。他們認為,只要少數傑出人物提出了更高的思想,歷史馬上就會改觀。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德國產生了尼采,F.W.的「超人」哲學。尼采認為「超人」是歷史的主宰者,沒有「超人」就沒有歷史,而人民群眾則是「奴隸」和「畜群」,是「超人」用以實現其意志的工具。這種哲學後來成了法西斯主義獨裁政治的思想武器。
客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某些客觀唯心主義者的歷史觀也帶有英雄史觀的色彩,黑格爾,G.W.F.雖然認為,歷史不是個人隨心所欲的結果,而是由某種客觀精神決定的,但他又認為偉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他曾把拿破崙(1769~1821)稱為騎在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認為這些偉大人物是為了滿足世界精神對於發現自己、實現自己、返回自身的需求而創造歷史的。他雖然看到沒有人民群眾,即「進行再生產的個人」,社會生活不能繼續下去;但他又認為,群眾只是一群無定形的東西,他們的行動完全是自發的、無理性的、野蠻的、恐怖的,而偉大人物的優越性就在於他能知道和表述絕對意志,所有的人都集合在他的旗幟下,他就是人們的上帝。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提出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但是他們所說的社會環境主要指政治和法律制度。這樣,社會的發展仍然決定於少數具有思維理性的立法者,即開明君主一類的「偉大天才」人物。
英雄史觀存在的根源 英雄史觀在社會歷史發展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有其深刻的社會的、階級的和認識的根源,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但他們的力量和智慧總是集中地體現在他們的代表者——領袖人物的活動中,並在領袖人物的領導下從事歷史的創造活動。當人們看不清隱藏在領袖人物行為的動機背後的、推動一個民族或階級行動起來的物質動因時,他們就會把個人看作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
在剝削制度下,少數統治者憑藉權勢和所能支配的物質力量,可以在歷史上打上自己的印記,而創造歷史的勞動群眾則處於受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他們創造歷史的能力和作用的發揮,受到極大的壓抑和限制,他們作出的貢獻往往被湮沒,有的成果則為統治階級所竊取。
剝削階級的思想家出於階級的偏見,總是把歷史說成是帝王將相創造的,極力貶低人民群眾的作用,以此欺騙和蒙蔽人民群眾,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與唯物史觀的根本區別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同英雄史觀的根本區別並不在於是否承認個別傑出人物的作用,而在於如何回答誰是歷史發展中的決定力量。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闡明了人民群眾和個別人物的關系,使被顛倒了的歷史重新顛倒了過來。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英雄史觀仍然以新的形式不斷出現,如存在主義主張少數領袖人物所體現的神秘化了的個人情感、意志的存在是歷史發展的支配力量,認為「負責的個人是社會變化的先鋒」。
6. 為什麼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從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觀點出發,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歷史從根本上說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所創造的歷史。
首先,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主體是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的勞動群眾,創造了人們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和從事政治、科學、文化藝術燈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前提。
其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精神財富,首先通過生產實踐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和設施體現出來,沒有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和物質設施,任何科學、文化、藝術等精神活動或精神生產都無法進行,同時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精神產品 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一切科學理論,一切有價值的文學藝術,都來源於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
最後,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並改造著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替最終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但它又不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自發地實現和完成,必然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同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規律是一致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改進生產關系,人民群眾的人心向背體現了社會發展的趨勢。
7. 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具有與唯心主義英雄史觀哪些根本不同的理論原則
這是兩種歷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對立,具體表現為英雄創造歷史還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
英雄史觀得以產生並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重要原因,在於其深刻的認識根源、社會歷史根源和階級根源。從認識根源來看,英雄史觀之所以產生,主要是因為停留於歷史現象的表面,把活動在歷史舞台前面的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們的意識作用加以誇大並絕對化,而把默默無聞的廣大人民群眾及其歷史活動置於視野之外。從社會歷史跟原來看,英雄史觀的產生同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大多數人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少數人從事政治統治、壟斷精神文化生活有關。從階級根源看,剝削階級的思想家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出於階級偏見,不敢承認廣大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觀來為自己服務。
英雄史觀認為人類的歷史是個別傑出的人物創造的,他們誇大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否認了廣大群眾的地位。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的具體過程始終起著一定的作用,又是甚至對歷史事件的進程和結局發生決定性的影響,但不能決定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
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了「人們自己創造作家的歷史」的觀點,並藉此同神創造歷史、觀念創造歷史等唯心史觀劃清界限。但唯物史觀並沒有停留在一般的承認「人」創造歷史的這一點上,而是更深入地考察群體與歷史、個體與歷史的關系,群體與個體的關系,進而區分了創造歷史中的決定力量與非決定力量、主導力量與非主導力量。
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思想為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論題提供了理論前提,而對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證明也就是對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思想的具體說明。
8. 在今天的中國,有哪些否定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現象
只有馬克思主義者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而不是一切唯物主義者。舊唯物主義者在歷史觀上也是主張英雄史觀,否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包括唯意志論在內的一切唯心主義者都是否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的。
9. 哲學辨析: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英雄人物是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
(1)人民群眾是歷抄史的創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歷史作用與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相提並論。宣揚"共同創造歷史"論,本質上是鼓吹英雄史觀的錯誤,是形式上的"二元論"實質上的歷史唯心論。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根本原理。人民群眾不但創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而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3)傑出的英雄人物在歷史發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說人民群眾與英雄人物共同創造歷史。
這是因為:
①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作用是傑出人物歷史作用的基礎。傑出人物的歷史作用從屬於並受制於人民群眾的作用。
②傑出人物的力量來源於人民群眾。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傑出人物就不可能產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
③傑出人物發揮歷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功過是非,都取決於是否符合歷史規律和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
④無論英雄人物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而且傑出人物的失誤,還要靠人民群眾的實踐來糾正。總之,最終決定歷史發展方向的是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