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和什麼創造了中華文明,我們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
炎帝和黃帝
炎黃子孫」之說,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我們聽慣了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那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始祖是黃帝,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傳播是以發源地為中心,然後向四方輻射。簡言之,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始祖,一塊發源地,一條母親河,中華文明只有一個中心,逐漸傳布四方。歷史真相正是如此么?絕對不是。這個古史框架是由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建立起來的。當時的司馬遷也並不能暢所欲言,他明知道出生東夷的伏羲與出生南蠻的神農都比出生於西戎的黃帝歷史悠久,但是漢武帝自比黃帝,一定要以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從,卻在字里行間透露出一些真實情況,希望讀者「好好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來。 到了近代,我國的考古工作剛剛起步,著名的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歷史學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來像中華民族一元論挑戰,大膽指出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中華大地上至少已有三個民族集團互爭雄長,各個集團對於創造中華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儒家的孔孟出生與東夷集團,道家的老莊出生於南蠻集團,中華民族並非只是炎黃二帝的子孫或者黃帝一人的子孫。
Ⅱ 中華文化是誰,怎樣創造出來的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起源於華夏文明,從遠古至秦、漢,為中國回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答時期;漢朝之後,歷經在北方異族多次入侵與統治,而被鮮卑、蒙古人、滿洲人等統治中國的人影響。漢唐時期藉由絲路,亦傳入了大量西域文化。自漢末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
其流傳年代久遠,雖然較諸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古文明,約晚一千至兩千年才產生,在中國各朝代的統治者雖然由許多民族有所更替,但是中華文化卻始終延續,所以中華文化是持續至今的古老文化之一。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是指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其特徵是以中華文化的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與天朝思想為其骨幹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國」、「中華」、「華夏」乃同義詞,皆指黃河、長江流域一帶。
中華文化發展於華夏文明,華夏文明的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Ⅲ 年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說何時由誰提出
中國早期文明是如何產生的?史書記載史前時期的「萬國林立」是怎樣的國家形態?「有關中國文明起源的討論經歷了『仰韶文化西來說』、『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東西二元對立說』、『中原中心說』和『多元一體說』。」陳星燦介紹說。
新中國成立以後,學術界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伴隨考古學的發展日趨成熟。「從史前到先秦時期,全國各地陸續確認出了很多『考古學文化』。其中以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以及東北的遼河流域發展序列最完整;以考古學文化為載體,可以基本構建起中國境內早期文化發展演變的時空框架。」戴向明告訴記者。
之前一些學者根據傳統文獻持「中原中心論」,但大量的考古學資料則支持不一樣的結論。學術界現在普遍承認中華早期文明呈現出「多元一體」格局。蘇秉琦提出「滿天星斗說」,認為在距今6000年左右,從遼西到良渚,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滿天星斗一樣璀璨,這些文化系統各有其根源,分別創造出燦爛的文化。
「也就是說,中國古代文明不是從一個地方發源的。包括黃河、長江和西遼河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有自己淵源脈絡的史前文化且都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陳星燦表示,已有的考古研究成果,證實在公元前3500年前後,包括中原地區在內的許多地區的史前文化,出現了社會分層和分化的明確跡象,物質文化也有很大的發展,諸文化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密切,逐漸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圈」,考古學家張光直把這個「相互作用圈」叫做「中國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國」。
戴向明提出,結合史前考古領域一系列重大發現,根據傳說史料梳理總結出的古代人群的分野,與根據考古資料做出的史前文化區系的劃分有許多契合之處:與中原的華夏、山東的東夷和南方的苗蠻相對應,考古學上分別有中原區、山東的海岱區和長江中游的兩湖區。這也反過來印證了傳說記載有其真實可信的歷史內涵。
2004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開始,十餘年來,項目參與者們發現了幾處具有都邑性大型遺址。「我們對其進行全方位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對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黃河、長江、遼河流域早期文明發展比較快的地區的環境、生業系統、經濟狀況、社會結構的變化有了全方位、比較深入的了解。」王巍表示,諸如良渚、陶寺這些遺址所體現的區域性文明出現在夏王朝之前,叫做古國文明,即文獻記載中「萬國林立」時期。由此,我們說中華五千年文明並非虛言
Ⅳ 誰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皇帝和炎帝被我們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形象,既是「民族始祖」又是「人文初祖」。所謂「人文初祖」,是指黃帝是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開創者。他開啟了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先河,在鑄造中華文明的歷史上起了奠基作用。史傳黃帝之前,人們草昧未辟,蒙昧未開,迨至黃帝時代,黃帝教民「興事創業」,「治五氣」,改造自然環境;「藝五種」,「佐五穀,養民人」,發展農業生產;制衣冠、造舟楫、用牛車、做弓箭、創醫葯,創造器物文明;立「禮法文度」,「別男女,異雌雄,明上下,等貴賤」、創官制、明財產、定婚嫁、立喪制,創立制度文明;造書契、繪圖畫、作甲子(歷法)、定算數、制音律,創建精神文明。史載黃帝時代的這些文明創造成就,雖然既不能畢其功於一個時代,也不能歸其功於黃帝一人,但稱黃帝為「人文初祖」卻表達了中華民族對文明創造的贊美,對文明創造者的崇敬,對文明創造精神的崇尚。黃帝文化所蘊涵的崇尚文明創造的精神價值,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價值意識。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實質就是進行文明創造。故《尚書》有「睿哲文明」(《舜典》)之贊,《易傳》有「天下文明」(《乾·文言》)、「剛健文明」(《大有·象》)之志,《荀子》有「不警文,謂之野」,「君子賤野而羞瘠」(《禮論》)之論。可見,黃帝既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又培植了中華民族崇尚文明的人文精神。正如於右任先生1918年在謁黃帝陵詩中贊雲:「獨創文明開草昧,高懸日月識天顏。」
Ⅳ 皇帝和炎帝創造了中華文明,我們把自己稱為()。
黃帝和炎帝創造了中華文明,我們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
"炎黃"是傳說中上古中國的兩個部落領袖。炎是炎帝(赤帝),黃是黃帝(姬軒轅)。炎黃被認為是華夏文明始祖。炎帝和黃帝的後代,指中華民族的後代;故稱 炎黃子孫。
Ⅵ 對中華文明的卓越貢獻後被稱為人類之祖的是誰
華渚也稱華胥,是人類之祖。
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更早的祖先則是伏羲、女媧,而伏羲、女媧的母親是華胥。
《列子·黃帝》:黃帝即位十五年,「晝寢而夢,游於華胥之國。華胥之國在崦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
宋朝贛人羅泌《路史》:「太昊伏羲氏,母華胥,居於華胥之渚。」
《春秋世譜》:「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
贛南贛江之源——貢江、章江交匯處自古以來稱為「華渚」。
陝西藍田縣有華胥鎮,山東濟寧泗濱有地名「華渚」,旁有華胥山。
柳永《永遇樂》詩曰:「璇樞繞電,華渚流虹。」《送征衣》:「璇樞電繞,華渚虹流,運應千載會昌。」
中國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戰國中晚期時代的帛書中有一篇《創世篇》,這是記載華胥的最早的文獻。這篇帛書在1942年被盜墓者賣到美國,現在收藏在賽克勒美術館。這的確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獻,距今至少有2300年以上。這篇帛書上的文字證明了伏羲、女媧源自華渚,伏羲、女媧結為夫婦,生四子,這四子被看作是超越時空的四天神,四神相戈,轉動天地,劃分四時、日月、朝夕,劃分九州,奠定三天、四極。這篇創世記如果與《聖經》的創世記比較,更少神話的色彩,伏羲、女媧創造天文、歷法,女媧造人以及創立人倫秩序,他們是人祖,不是造物主。如果說中國人有一個上帝,那就是華渚。華渚和伏羲、女媧的時代就是天文創世紀時代,中國天文學的起始時代,也是中華文明的起始時代。
Ⅶ 華夏文明的始祖是誰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黃帝,是我國遠古時期的傑出英雄和領袖人物,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因最早於姬水之地(沮水)奠定了他的功業基礎,故又姓姬,因出生並主要活動於陝北黃土高塬,而被尊稱為黃帝。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結束了野蠻時代,中華民族開始步入文明,黃帝聯合炎帝,戰勝蚩尤,統一中原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促進了華夏民族的形成,黃帝時代的制衣冠、造舟車、營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算數、發明指南車,為中華古國的悠久文明和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
黃帝共有四個妃嬪;正妃為西陵氏女,名螺母,《史記·王帝本紀》中說:「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是為螺祖,為黃帝正妃」。螺祖發明了種桑養蠶和抽絲,織絲為綢,縫綢做衣,後人稱她為「先蠶娘娘」,黃陵縣城有螺祖養蠶遺址。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傳說:彤魚氏發明了烹調和筷子;方雷氏發明了梳子;嫫母發明了織機和盤線的木拐子,從此才有了布和衣服,後人稱她為「先織娘娘」。
據歷史文獻記載,黃帝有25個兒子,其中有12個兒子被他賜姓,有2個兒子從了他的姓,有9個兒子被各封一國,黃帝的孫子顓頊,繼承了帝位,號高陽氏;曾孫帝嚳也得了天下,號高辛氏;堯帝是黃帝的玄孫,舜帝是黃帝的九代孫,夏禹為黃帝的11代孫,殷湯為黃帝的17代孫,而周文王姬發為黃帝的19代孫,黃帝後裔子孫相承有1520年。
《史記·王帝本紀》中說:「黃帝遷徙往來無常處」,東曾到過海邊,登過泰山;西曾到過崆峒,登過雞頭山;南曾到過長江以南的湖南一帶;北曾到過匈奴,即今天的內蒙古南一帶,他們的足跡曾踏遍今天的大半個中國。陝西的黃陵縣,河南的新鄭市、新密市、靈寶市;河北省的涿鹿縣,甘肅省的平涼以及山東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黃帝活動的遺址及大量的民間傳說。這一切證明,軒轅黃帝不僅是中國古代確確實實存在過的一個偉大人物,而且為中華民族從荒蠻進入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幾千年來,凡是中華兒女,不論他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都認為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偉大的革命先軀孫中山先生在祭黃帝詩中寫道:「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偉,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是黃帝肇造了中華文明;是黃帝開創了中華民族5000年的基業,黃帝功德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另外還有神農炎帝,燧人蚩尤
Ⅷ 誰創造了華夏文明
華夏文明亦稱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版的文權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 「華夏」一詞的本義即是:「華」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夏」為禮儀之大故稱夏。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
Ⅸ 西方文明和中華文明,誰對世界的貢獻更大
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其實是相輔相成的,缺了其一,那麼另一方文明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因此二者無法比較。很多人喜歡拿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做對比,但是事實上二者完全沒有可比性,因為古時候,中華文明更為發達,很多先進科技傳到了西方,影響了西方文明,而後來西方文明發達了,傳到中華地區,也影響了中華文明,因此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最後,世界文明如今如此繁華正是因為世界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在創造,才讓現代社會展現到了世界上每一個人面前。古時候的西方文明和中華文明相輔相成,相互影響,而今天的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又何嘗不是如此,除此之外,兩者還有一個關系,就是公平、友好的競爭關系。
Ⅹ 誰是中華文明的創造者人們稱他為什麼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賞分10分
軒轅吧,戰勝炎帝,後人稱之為 黃帝 。傳說姓公孫 ,居於軒轅之丘 ,故名曰軒轅 。曾在阪泉戰勝炎帝,在涿鹿戰勝蚩尤,諸侯尊為天子。後人以之為中華民族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