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血液能在血庫中存放多久
由於血庫中血液保存時間有限,全血、紅細胞在4℃溫度下,只能保存35天
② 比較好奇的關於獻血 采血袋的幾個問題
針扎進靜脈血管後,血會自壓出來,血袋低位,獻血者握拳,血流很快。
血袋是額定的,目前我國的采血袋,分三種規格,200毫升,300毫升,400毫升,確定采血量後,使用相應的血袋,血袋在一個搖擺的秤上,快夠了就預警,夠了就報警,針管上有卡子,板過來就停止出血,拔針。
不可能換袋子的。
血袋是在生產廠家加工好的,裡面有相應數量的抗凝劑,采血不能多也不能少,血多抗凝劑少了,血要凝固,相反也不行。
一套采血袋有三聯袋或四聯袋,就是三或四個袋子一捆,血液采進第一個袋子,在通往第二個袋子的時候,有一個白細胞濾盤,血袋掛起來進入第二個袋子,幾乎所有白細胞就濾掉了(白細胞個最大),白細胞不能輸給病人。
第一個袋子廢棄,第二個袋子經過旋轉或靜置,血漿比重小就在上半層,紅細胞在下半層,分到第三個袋子。這就是三聯袋的作用。
血漿袋經過長時間靜置,分離出八因子,裝在第四個袋子。
很多情況下只分離出血漿和紅細胞分別使用。
③ 200ML血袋什麼時候有
擦,
我幾年前,獻血400ML,我問什麼時候有200ML血袋工作人員說,過一段時間就有,都過去幾年,還沒有,以後,他們有可能說,沒有400ML血袋,只有800ML血袋你們就等著獻800ML
吧......
④ 關於獻血時抽血血袋的原理
我獻過幾次血,沒發現血袋有負壓裝置,而是發現血袋放的位置比心臟低,一般都是把振盪器放地上,再把血袋放在上面,它左右來回晃,是為了防止凝血。
穿刺針的事兒你太多慮了,不可能出現的。如果你實在不放心,就別獻了。
⑤ 冷敷冰袋是什麼時間發明的
二戰時期,至於消腫,我只聽說過在打仗期間,只有官位高的領導才用馬鈴薯(土豆)切成片敷在腫的地方,一般的士兵都是自然消腫。當時資源缺乏,更別提葯品了。當時的冰袋,幾乎就是用冰塊包在布中,綁在腫的地方,十分不方便。
現在的冰袋有幾種,
1是化學冰袋,原材料有1.十水硫酸鈉 俗稱芒硝,2.硫酸氫銨,3.硫酸氫鈉,4.硝酸銨 。個人認為此種冰袋見效快,可以快速降溫,但維持時間較短(當然,冰袋越大時間會越長),而且不能反復使用。
2是物理製冷,就是將冰袋冷凍後,再使用,這種可以反復使用。這種冰袋的樣式就多了,可以用水,水和乙醇,凝膠劑等作為蓄冷劑。
水,這種大家都用過,就是冰塊,就不說什麼了;
水和乙醇,水和乙醇在不同比例的配比下釋放冷量的速度不同,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維持放冷,放冷時始終保持雪融狀,比較溫柔。比冰塊蓄冷多,放冷慢,維持時間長。
凝膠型的比較復雜,配方基本都是廠家自有的,本人沒找到。其原理就是用高蓄能的材料,如聚乙烯醇等高分子材料,加入交聯劑,如CMC,形成凝膠狀,裝袋,冷凍後使用,在融化的時候手感軟綿綿的。該產品特點是蓄能高,維持時間長
冰袋 ,即冰敷,早在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中就記載,起初是沒有冰袋的,直接是使用冰塊在需要冰敷的地方摩擦,之後慢慢演變成用布包裹冰塊進行冰敷,直到現在,有了冰袋
⑥ 輸血結束後,血袋中還有血液,應該怎麼封存
應該在正規的二,三級醫院輸血,輸完需要的血液後,剩餘的血漿由護士操作取針,消毒,抽空,然後交院方保存,醫院都有專門存放血漿的底溫冷庫。下次應在血漿保存有效期內使用一
⑦ 輸血袋有哪些生產廠家
特國際公司(Baxter International Inc.)成立於1931年,是全球最著名的醫療器械,醫療用品和服務的供應商之一。其總部設於美國,並在全球110多個國家設立了超過250家公司和分之機構.百特公司目前有42,000名員工.在2001年度公司全球銷售額達76.6億美元,並在2001年美國《商業周刊》全球1000強公司中排名第166名,在《富布斯》雜志500強中排名第176名。
百特公司目前生產經營100多種醫療器械、醫療用品和服務,產品遍布全球各地。其三大主要業務部門,葯物輸注、腎科產品和生物科學致力於通過創新和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為廣大癌症患者、晚期腎病患者和其它受生命威脅、疾病捆擾的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案。百特多年來一直在不斷的加強其在靜脈輸注技術上的地位。公司的ViaFlex® 系列產品是世界第一塑料軟包裝封閉式輸液系統,現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權威產品。百特公司是血液收集容器和血液製品的生產廠家,在血液和血液成分分離領域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1939年,百特公司率先發明了真空輸血袋,使血液的保存時間從原來的幾個小時延長至21天,成為全球血液技術的突破性革命。百特公司的血細胞分離機和全自動血漿分離系統也是其兩大重大科研成果。此外,百特公司也是世界上腹膜透析產品的先驅,目前世界范圍內接受腹膜透析治療的患者中有75%以上使用百特的腹膜透析產品。
百特公司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始開始與中國的合作以來,已經先後在中大陸成立了百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百特醫療用品貿易(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百特醫療用品公司,蘇州百特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廣州百特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和天津百特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總投資超過1億美元。百特還在中國設有一個 技術維修服務中心,向百特產品用戶提供成成熟、專業的售後服務。作為全球腹透及血透領域的領導者,百特公司積極開發利用其內部資源,先後與全國各大城市的幾十家醫院合作成立了血透幾腹透中心,為中國的腎臟患病者提供國際一流的治療設施和完善的治療服務。同時,百特公司也在十分注重在技術相對落後的地區介紹和推廣其先進技術,並將在中國政府的西部計劃中心西部二十七個省、自治區提供其領先技術和設施,推動中國醫療事業的整體發展。
百特公司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進行葯物輸注、腎臟透析和生物技術的研究,並仍將以其一貫的理念-----既組建最佳團隊(Best Team)、作出最佳投資(Best Investment ) 、成為最佳合作夥伴(Best Partner)並成為最佳公民(Best Citizen)為目標,引導並促進公司的不斷展。
⑧ 庫存血保存時間
保存期:儲存於普通血袋時保存期24h。儲存於血小板專用血袋時保存期5d,或按照血小板專用血袋說明書執行。 當密閉系統變為開放系統,保存期6h,且不超過原保存期。
當數個濃縮血小板匯集到同一個血袋成混合濃縮血小板,須保持可追溯性,開放系統匯集後保存期6h,且不超過原最短保存期。密閉系統匯集後儲存於血小板專用血袋,保存期5d(或按照血小板專用血袋說明書執行),且不超過原最短保存期。
當無專用血小板保存設備進行持續輕緩振搖時,保存期24h,且不超過原保存期。
(8)血袋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獻血對個人身體狀況的好處:
1. 獻血對心腦血管系統有良好的遠期影響。可預防、緩解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堅持適量獻血可減少血液中的所有成份,減少比例最大的是血鐵和蛋白,還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液流速加快。供氧量加大,人感到身體輕松、頭腦清醒。能有效降低動脈硬化、血栓和腦血管意外及心肌梗塞等病症。
2.經常獻血可提高造血功能。獻血後,由於血細胞數量減少,對骨髓產生刺激作用,促使骨髓儲備的成熟血細胞釋放,並刺激骨髓造血組織,促使血細胞的生成,經常按規定期限獻血,就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3.男子獻血有可能減少癌症的發生率。
4.可促進、改善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情緒可通過神經、體液、內分泌系統溝通大腦及其他組織與器官,使其處於良好的狀態,有益於人體免疫力的增強、抵抗力的提高。
⑨ 輻射4血袋怎麼做
血袋是不能做的
這東西雖然可以葯用
但主要是做合成材料使用
合成提神飲料用
這玩意在游戲里一靠撿
二靠買
買的話不用說了
一般找醫生都能買到2、3個
撿的話
去赫根城
那有不少
要麼就直接用代碼改
這個最簡單
⑩ 克隆技術的發明時間
基因克隆
基因是細胞內DNA分子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是不同物種以及同一物種的不同個體表現出不同的性狀的根本原因,即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基因通過DNA復制及細胞分裂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並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使遺傳信息得到表達。
基因克隆技術包括了一系列技術,它大約建立於70年代初期。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伯格(P.Berg)等人於1972年把一種猿猴病毒的DNA與λ噬菌體DNA用同一種限制性內切酶切割後,再用DNA連接酶把這兩種DNA分子連接起來,於是產生了一種新的重組DNA分子,從此產生了基因克隆技術。1973年,科恩(S.Cohen)等人把一段外源DNA片段與質粒DNA連接起來,構成了一個重組質粒,並將該重組質粒轉入大腸桿菌,第一s次完整地建立起了基因克隆體系。
一般來說,基因克隆技術包括把來自不同生物的基因同有自主復制能力的載體DNA在體外人工連接,構建成新的重組DNA,然後送入受體生物中去表達,從而產生遺傳物質和狀態的轉移和重新組合。因此基因克隆技術又稱為分子克隆、基因的無性繁殖、基因操作、重組DNA技術以及基因工程等
克隆技術
現在已經克隆什麼?
蛙:1952年,未成功。
鯉魚:1963年,中國科學家童第周早在1963年就通過將一隻雄性鯉魚的遺傳物質注入雌性鯉魚的卵中從而成功克隆了一隻雌性鯉魚,比多利羊的克隆早了33年。但由於相關論文是發表在一本中文科學期刊,並沒有翻譯成英文,所以並不為國際上所知曉。(源自:PBS)
古代神話里孫悟空用自己的汗毛變成無數個小孫悟空的離奇故事,表達了人類對復制自身的幻想。1938 年,德國科學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動物克隆的思想,1996年,體細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後,克隆迅速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人們不禁疑問:我們會不會跟在羊的後面?這種疑問讓所有人惶惑不安。然而,反對克隆的喧囂聲沒有抵過科學家的執著追求,伴隨著牛、鼠、豬乃至猴這種與人類生物特徵最為相近的靈長類動物陸續被克隆成功,人們已經相信,總有一天,科學家會用人類的一個細胞復制出與提供細胞者一模一樣的人來,克隆人已經不是科幻小說里的夢想,而是呼之欲出的現實。目前,已有三個國外組織正式宣布他們將進行克隆人的實驗,美國肯塔基大學的扎沃斯教授正在與一位名叫安提諾利的義大利專家合作,計劃在兩年內克隆出一個人來。
由於克隆人可能帶來復雜的後果,一些生物技術發達的國家,現在大都對此採取明令禁止或者嚴加限制的態度。柯林頓說:「通過這種技術來復制人類,是危險的,應該被杜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洪國藩也明確表示反對進行克隆人的研究,而主張把克隆技術和克隆人區別開來。
克隆人,真的如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樣可怕嗎?
實際上,人們不能接受克隆人實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阻礙。千百年來,人類一直遵循著有性繁殖方式,而克隆人卻是實驗室里的產物,是在人為操縱下製造出來的生命。尤其在西方,「拋棄了上帝,拆離了亞當與夏娃」的克隆,更是遭到了許多宗教組織的反對。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的關系也有悖於傳統的由血緣確定親緣的倫理方式。所有這些,都使得克隆人無法在人類傳統倫理道德里找到合適的安身之地。但是,正如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所言:「克隆人出現的倫理問題應該正視,但沒有理由因此而反對科技的進步」。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告訴我們,科技帶動人們的觀念更新是歷史的進步,而以陳舊的觀念來束縛科技發展,則是僵化。歷史上輸血技術、器官移植等,都曾經帶來極大的倫理爭論,而當首位試管嬰兒於1978年出生時,更是掀起了軒然大波,但現在,人們已經能夠正確地對待這一切了。這表明,在科技發展面前不斷更新的思想觀念並沒有給人類帶來災難,相反地,它造福了人類。就克隆技術而言,「治療性克隆」將會在生產移植器官和攻克疾病等方面獲得突破,給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比如,當你的女兒需要骨髓移植而沒有人能為她提供;當你不幸失去5歲的孩子而無法擺脫痛苦;當你想養育自己的孩子又無法生育……也許你就能夠體會到克隆的巨大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治療性克隆的研究和完整克隆人的實驗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治療性克隆所指向的終點就是完整克隆人的出現,如果加以正確的利用,它們都可以而且應該為人類社會帶來福音。
科學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但是,某項科技進步是否真正有益於人類,關鍵在於人類如何對待和應用它,而不能因為暫時不合情理就因噎廢食。克隆技術確實可能和原子能技術一樣,既能造福人類,也可禍害無窮。但「技術恐懼」的實質,是對錯誤運用技術的恐懼,而不是對技術本身的恐懼。目前,世界各國對克隆人的態度多有「曖昧」,英國去年以超過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通過了允許克隆人類早期胚胎的法案,而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也逐漸聽到了要求放鬆對治療性克隆限制的聲音。可以說,哪一個國家首先掌握了克隆人的技術,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擁有了優勢和主動,而起步晚的國家可能因此而遭受現在還無法預測的損失。如同當年美國首先掌握了原子能技術,雖然這項技術從一開始便展現著它罪惡的一面,但後來各國又不得不加緊這方面的研究和實驗。單從這個角度上講,對克隆人實驗採取簡單否定的態度也是值得探討的。
至於人們擔憂克隆技術一旦成熟,會有用心不良者克隆出千百個「希特勒」,或者克隆出另一個名人來混淆視聽,則是對克隆的誤解。克隆人被復制的只是遺傳特徵,而受後天環境里諸多因素影響的思維、性格等社會屬性不可能完全一樣,即克隆技術無論怎樣發展,也只能克隆人的肉體,而不能克隆人的靈魂,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有著年齡上的差距。因此,所謂克隆人並不是人的完全復制,歷史人物不會復生,現實人物也不必擔心多出一個「自我」來。
綿羊:1996年,多利(Dolly)
獼猴:2000年1月,Tetra,雌性
豬:2000年3月,5隻蘇格蘭PPL小豬;8月,Xena,雌性
牛:2001年,Alpha和Beta,雄性
貓:2001年底,CopyCat(CC),雌性
鼠:2002年
兔:2003年3-4月分別在法國和朝鮮獨立地實現;
騾:2003年5月,愛達荷Gem,雄性;6月,猶他先鋒,雄性
鹿:2003年,Dewey
馬:2003年,Prometea,雌性
狗:2005年,韓國首爾大學實驗隊,史努比(Snoopy)
豬:2005年8月8日,中國第一頭供體細胞克隆豬
盡管克隆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目前克隆的成功率還是相當低的: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員經歷了276次失敗的嘗試;70隻小牛的出生則是在9000次嘗試後才獲得成功,並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時就死了;Prometea也是花費了328次嘗試才成功出生。而對於某些物種,例如貓和猩猩,目前還沒有成功克隆的報道。而狗的克隆實驗,也是經過數百次反覆試驗再得來的成果。
多利出生後的年齡檢測表明其出生的時候就上了年紀。她6歲的時候就得了一般老年時才得的關節炎。這樣的衰老被認為是端粒的磨損造成的。端粒是染色體位於末端的。隨著細胞分裂,端粒在復制過程中不斷磨損,這通常認為是衰老的一個原因。然而,研究人員在克隆成功牛後卻發現它們實際上更年輕。分析它們的端粒表明它們不僅是回到了出生的長度,而且比一般出生時候的端粒更長。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比一般的牛有更長的壽命,但是由於過度生長,它們中的很多都過早夭折了。研究人員相信相關的研究最終可以用來改變人類的壽命。
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
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有關專家針對一些科學狂人在美國秘密克隆人的做法指出——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存在著極大的爭議和難以解決的一系列法律等問題。
我國多家媒體近日轉載了國外媒體報道的一條驚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組織操縱的科學狂人,正在美國內華達州大漠深處進行著一項克隆人的秘密實驗。他們根據英國科學家創造世界第一隻克隆羊「多利」的同樣原理,從一個今年2月份夭折的10個月大的美國女嬰身上提取細胞製造克隆人。據稱,「如果進展順利的話,世界上第一個克隆人將於明年年底誕生。」
消息披露後,克隆技術及其帶來的倫理學問題再一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如果這一消息屬實的話,應當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確地評價和思考這個問題,記者為此走訪了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法律和社會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沈銘賢研究員。
沈教授說:自1997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後,國外不斷有人在名利的驅使下,提出並試圖從事克隆人的研究。盡管各國政府明令禁止,但與克隆人有關的報道近兩年來不止一次見諸報端。但是,這次速度這么快,又與邪教組織有關聯,確實令人感到震驚。
痛失愛女的父母,希望通過克隆技術使女兒復活,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學家藉此進行克隆人的實驗,就值得討論了。沈教授認為:即使撇開邪教不談,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克隆人」這一個體而言,他會生活在「我是一個死去的人的復製品」 這樣一個陰影中,這對他的心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按照生命倫理學的觀點,科學技術要從長遠利益出發,造福整個人類。它必須遵循「行善、不傷害、自主和公正」這四項國際公認的倫理原則。「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經過了200多次的失敗,出現過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為復雜,無疑會遇到更多的失敗,如果製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壽的人,將是對人權的一種侵犯。
沈教授指出:現在科學界把克隆分為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兩種。前者是利用胚胎幹細胞克隆人體器官,供醫學研究、解決器官移植供體不足問題,這是國際科學界和倫理學界都支持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用於治療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這一界限。而對於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說的克隆人,由於它在總體上違背了生命倫理原則,所以,科學家的主流意見是堅決反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人類基因組倫理委員會和各國政府也都非常明確地表示,反對生殖性克隆。即使克隆人真的誕生了,我們還是要堅持這一基本立場。
現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沈教授指出:現在有些科學家提出,只要科學上有可能做到的,就應該去做。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點。如果技術上我們能製造出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的超級生命,難道也可以去製造嗎?一些科學狂人正是打著「科學自由」的旗號,去做一些危害人類的事。因此,我們要警惕現代科學技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另外,也不能把科學自由和倫理道德對立起來。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事實表明,倫理的規范和引導,並沒有束縛科學的發展,傾聽倫理的聲音,有利於科學更健康、順利地發展。
選自2000年11月8日《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