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剩餘價值是什麼創造的

剩餘價值是什麼創造的

發布時間:2021-08-13 16:20:28

創造剩餘價值的價值是什麼資本

產業循環採取的三種職能形式是: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貨幣資本履行的職能是購買,為剩餘價值的生產創造前提;商品資本履行的職能是銷售,實現剩餘價值;生產資本履行的職能是直接生產剩餘價值。
所以創造聲譽價值的資本是生產資本

❷ 剩餘價值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創造的嗎

剩餘價值並非僱傭勞動創造,而是"非僱傭勞動"所"創造"
必要勞動時間指勞動者的勞動時間中用於生產維持勞動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那部分時間。在必要勞動時間內,生產必要產品或必要價值。與「剩餘勞動時間」相對。
剩餘價值是由僱傭勞動創造的。什麼是僱傭勞動呢?就是一個資本家所直接僱傭的勞動力的勞動耗費,馬克思認為,這個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所獲得的剩餘價值,就是由這種僱傭勞動創造的。與這個資本家的僱傭勞動相對應的是另外一個(一些)資本家所僱傭的勞動。比如有A與B兩個資本家,他們僱傭的勞動力的勞動分別是a與b,那麼,a對於A來說就是僱傭勞動,但對於B來說就不是僱傭勞動---不妨稱之為"非僱傭勞動";反過來,b對於B來說是僱傭勞動,而對A來說就非僱傭勞動。而馬克思及眾學者的觀點,就是認為A所獲得的剩餘價值是由a創造,而不是b創造的;同樣,B所獲得的剩餘價值由b創造而非a創造。
但從馬克思自己的價值論邏輯來說,這個觀點並非正確的觀點。因為,馬克思對價值及價值量的介定(決定)因素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這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已經包含著對這個觀點的否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價值的決定的實質是什麼?就是說,任何一個資本家所生產的商品,其價值並非是由這個資本家的實際(勞動)耗費所決定,而是由一個"社會性的耗費"所決定,而這個社會性的耗費是指什麼耗費呢?它是指生產同類商品的同一個行業中,各個資本家的成本耗費的匯合。比如,在一個生產相同商品的行業P里,存在著A、B、C、D這四個資本家(他們都生產相互之間具有高度代替性的商品,比如生產相同類型的彩電),其中,每生產一個商品,A的成本耗費是a,B的成本耗費是b,C的成本耗費是c,D的成本耗費是d。於是,A、B、C、D四個資本家中,各自生產的每一個商品所具有的價值(價值量),按馬克思"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就是(a+b+c+d) ÷4,即這四個資本家在一個商品上的成本耗費的平均值。這個價值量:(a+b+c+d) ÷4,顯然不是由任何一個資本家本身僱傭的勞動所創造,它是由同類資本家各自所僱傭的勞動耗費所形成出來的。
可見,一個資本家的商品所具有的價值與所獲得的剩餘價值,並非由這個資本家所僱傭的勞動創造,雖然其中也包含著這個僱傭勞動所決定的一部分。那麼,這些僱傭勞動創造什麼呢?他們創造的是剩餘產品,而不是剩餘價值。從一般意義上說,剩餘產品並不就是剩餘價值(但從某種特殊意義上說,剩餘產品與剩餘價值也具有相同的意義),因為產品必須要到市場上出賣,才獲得一種價值;而馬克思所強調的價值的"社會性",正包含了這種社會化的"出賣"行為對價值的決定作用。實際上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也是從剩餘產品出發推理論證出來的,他設想資本家所僱傭的的僱傭勞動者一天的勞動中,花費比如5小時來為自己生產"必要產品",即補償自己的工資所必需的產品,但勞動者一天的勞動卻沒有到5小時就終止,而是延長至8、10、12…小時,這樣,5小時以後的勞動所產出的產品,就是剩餘產品,這些剩餘產品包含著剩餘價值。但按馬克思"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邏輯,這種剩餘價值並不由資本家僱傭的這些勞動所創造。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確實是這樣,比如,農民將自己多餘的糧食(即剩餘產品)拿到市場出售,但在不同的市場,或者在同一個市場中不同的時候,這種出售所獲得的價錢都不一樣,有時候,這些糧食價格低廉,而有時候,它們又可以價格高昂;這些現象都反映了(用社會性來決定的)價值的不確定性。在此,實際上不是僱傭勞動在決定價值,而是非僱傭勞動在決定價值,比如上例中,資本家A的商品價值是由資本家B、C、D的勞動決定的,而不是由A自己的a決定的。

❸ 剩餘價值是在什麼過程中產生的

[原創] 淺析剩餘價值

摘要:本文首先簡單介紹了剩餘價值學說的創立及其意義;其次,闡釋了涉及剩餘價值的相關概念;最後,分析了剩餘價值生產的目的及其過程,並得出社會主義必然替代資本主義的結論。

關鍵詞:剩餘價值 絕對剩餘價值 相對剩餘價值 勞動力 具體勞動 抽象勞動 必要勞動時間 剩餘勞動時間

一 基本概念

剩餘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剩餘價值學說的創立,完成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這是馬克思的偉大發現和劃時代貢獻。 那麼何謂剩餘價值呢?馬克思在其巨著《資本論》中寫到「剩餘價值的生產只不過是超過一定點繼續延長的價值生產。」(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P183)剩餘價值就是「產品價值超過消耗掉的產品形成要素即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價值而形成的余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P235)剩餘價值是「被資本家所僱傭的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超過其勞動力價值的部分。」(許滌新主編《政治經濟學辭典》上冊,人民出版社1980年,P409) 根據以上對剩餘價值的定義,我們知道: 首先,剩餘價值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經濟現象,即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資本家通過剝削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時間而實現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支出的剩餘勞動的凝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P68) 其次,剩餘價值代表了一種生產關系即資本所有者與勞動力所有者之間的關系,是僱傭與被僱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榨取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目的,而且是唯一的目的。 剩餘價值按其生產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 「把工作日延長,使之超出工人只生產自己勞動力價值的那個(時間)點,並由資本(家)佔有這部分剩餘勞動,即為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雪葦編《<資本論>要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P79)簡言之,絕對剩餘價值即為通過延長雇傭工人的工作時間而生產的剩餘價值。「我把通過單純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絕對剩餘價值。」(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P316)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初級階段,由於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局限性,生產力發展比較緩慢,所以資本所有者剝削雇傭工人的主要方法即為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所謂相對剩餘價值是為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資本家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餘價值。「我把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改變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的相對量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相對剩餘價值。」(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P316)「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是由於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降低了勞動力的價值,從而縮短了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了剩餘勞動時間的結果。」(《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P72)

二 剩餘價值的產生

生產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需要和目的。因為資本的本質便是追求利潤(剩餘價值)。如果沒有利潤(剩餘價值),資本所有者便無法維持和擴大其生產,也就無法達到(或實現)其所追求的目標(諸如生活上的物質需求和文化上的精神享受)。 要生產剩餘價值則必須生產使用價值。因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物質承當者。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的具體勞動改變了勞動對象的物質形態,生產了商品的使用價值,並把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到了新商品中。在這個過程中,勞動者的抽象勞動又形成了商品的新價值。如果形成的新價值只僅僅等於資本所有者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則斷然不會有剩餘價值的產生,資本家也是無法接受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 實際上,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必要勞動時間(用於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和剩餘勞動時間(用於無償地為資本所有者生產剩餘價值)。而剩餘價值生產的秘密就在於被資本所有者所購買的勞動力的特殊性,即勞動力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是由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勞動力的使用即勞動創造的價值量大於勞動力的價值,資本家按商品價值出賣商品,不僅收回了資本價值,而且獲得了剩餘價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P71) 資本所有者為了獲得更大的剩餘價值,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一般通過提高工人勞動強度和延長勞動時間來生產剩餘價值(絕對剩餘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工人階級斗爭的深入,資本所有者調整了其剝削雇傭工人的方式,即在工人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達到其生產剩餘價值的目的(剩餘價值的生產)。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生產力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就日益突出了。

總之,生產並佔有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 : 我認為對剩餘價值應辨證地認識。一方面,它是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具有非人道性;另一方面,剩餘價值的生產是資本積累的前提和基礎,是鼓勵資本家繼續前進(創造社會財富)的原動力,是企業進一步發展的保障。其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是積極性大於消極面的,應允以肯定。在社會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剩餘價值」,其本質的區別在於剩餘價值是國家(社會)佔有還是私人(小集團)佔有。當然,在一個理性的社會制度下,剩餘價值率應該保持在合理的數字范圍內,既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也能為資本家和工人所共同接受。但無論如何,由於資本主義所固有的、不可調和的基本矛盾,我堅信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是客觀的、必然的歷史發展趨勢。 參考書目 1、雪葦編輯《<資本論>要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 2、衛興華、林崗主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3、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4、許滌新主編《政治經濟學辭典》上冊,人民出版社1980年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❹ 剩餘價值是怎麼產生的

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究竟是什麼呢?仔細考察「剩餘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並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故對剩餘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於:舊解釋是剩餘價值之特殊,無普遍適用性,僅可解釋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而新解釋則為剩餘價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台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顯然並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餘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餘價值,此「剩餘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

❺ 舉例說明剩餘價值是如何產生的

舉例說明剩餘價值是如何產生的

例如,假定生產一件衣服消耗生產資料價值為12元,勞動力商品一天的價值是3元,制衣工人一天勞動3小時所創造的價值也是3元,所生產的衣服是一件。這樣,這件衣服的價值就是由轉移的生產資料價值12元和工人新創造的價值3元形成的,共計15元。資本家按照價值出售這件衣服,得到的15元與其投入的資本價值相等,這只是價值形成過程。

如果資本家迫使工人一天勞動6小時,生產兩件衣服。這樣,生產兩件衣服花費的生產資料價值是24元,資本家支付的勞動力價值仍是3元,即資本家共墊付的資本價值是27元。但兩件衣服的價值,包括轉移的生產資料價值和工人一天勞動6小時新創造的價值6元,共30元。資本家按照價值出售這件衣服,就能獲得3元剩餘價值。這3元剩餘價值是工人一天勞動6小時中,除去為補償勞動力價值而必要的3小時之外的另外3小時剩餘勞動時間里所創造的。

過程如下:

❻ 剩餘價值是什麼

根據馬克思的理論,剩餘價值是指在剝削制度下,被統治階級剝削的,勞動者所生產的新價值中,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勞動報酬之間的差額,即「由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

剩餘價值考察的是勞動過程當中的「價值增殖」。顯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決定了經濟現象領域中的價格和利潤增長運動。

(6)剩餘價值是什麼創造的擴展閱讀: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和剩餘價值本來是一個東西,所不同的只是剩餘價值是對可變資本而言,利潤是對全部預付資本而言。剩餘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二者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利潤率總是小於剩餘價值率。利潤率掩蓋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利潤率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推動力,資本家從事生產經營的唯一目標,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哪裡的利潤率高,資本就投向那裡。

❼ 《政治經濟學原理》:什麼是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是怎樣產生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分成兩部分,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勞動力自身的價值,即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在剩餘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為剩餘價值。資本家組織生產的 目的是為了獲得剩餘價值。

至於它是怎麼產生的,
是由勞動的二重性決定的
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是指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一方面是工人的勞動作為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工人的勞動作為抽象勞動,不僅要形成價值,而且要生產剩餘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❽ 論述題:什麼是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是怎樣產生的

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究竟是什麼呢?仔細考察「剩餘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並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故對剩餘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於:舊解釋是剩餘價值之特殊,無普遍適用性,僅可解釋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而新解釋則為剩餘價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台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顯然並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餘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餘價值,此「剩餘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

剩餘價值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勞動過程即工人利用生產工具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最後生產出一個使用價值,這是一切社會所共有的,但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是: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的勞動和勞動產品全部屬於資本家。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同時也就是價值增殖過程。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了一定點而延長的價值形成過程,換句話說,當工,當工人的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中所形成的價值超過了勞動力價值這個一定點的時候,價值形成過程就轉變為價值增殖過程。勞動過程是手段,他生產使用價值僅僅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剩餘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增殖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H的,因此,價值增殖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本質特點。

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工人的勞動一方面作為具體勞動創造出商品,並把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創造出來的產品中去;另一方面作為抽象勞動創造出比勞動力價值更大的價值,這個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部分就是剩餘價值。所以,剩餘價值就是由雇傭工人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它體現著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

剩餘價值就是這樣產生的。

❾ 剩餘價值是由什麼僱傭的勞動者創造的

剩餘價值是由企業主僱傭的勞動者創造的。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餘價值的源泉仍然是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

閱讀全文

與剩餘價值是什麼創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