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古代文獻對原始人創造服飾前後的狀況都是怎樣描述的
衣服,對人們保健衛生有著重要價值。我國古代文獻對原始人創造服飾前後的狀況曾有過生動的描述:「古初之民,卉服蔽體,時多陰雨,乃教民搴木茹皮,以御風霜,綯發閨骨,以去靈雨,命之曰衣皮之民。」又說:「太古之時,未有布帛,人食禽獸肉,而衣其皮,知蔽前未知蔽後。」《白虎通德論·號》:「古之時……能覆前而不能覆其後,卧之法法,起之吁吁,飢即求食,飽即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韋。」並歸之為伏羲氏創始。所有這些說明,在人類脫離了猿類之後,由於勞動、意識、語言和思維活動,使人類生活和追求的目標日趨進步,在衣著上產生了原始的文明,人們由裸體而進為半裸體,即所謂「知蔽前未知蔽後」的衣著狀況。
『貳』 原始人的創造 原始人的創造
藝術源於生活,原始人在捕獲大量的獵物或採摘到足夠的事物後非常的高興或吼叫或互相追逐嬉戲,這便是歌舞的最初的形式,一切的藝術都是來源於生活的.
『叄』 高中政治,如何說課
一、說教材
1、對教材的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哲學常識》第四課《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最後一個框題的內容。第四課最終教會學生以矛盾分析法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學習了矛盾分析法的一些的內容,例如,把握事物的重點和主流,對事物進行一分為二的全面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精髓的學習,而且對前面所學的知識作了一個很好的總結升華。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1)在鑽研教材後,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明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在此基礎上,將其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2)本課的教學重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3)本課的教學的難點: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
確立的理由是:關於矛盾的理論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理論,學習這一理論,就要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並運用到實際中去。
二、說學生
我所上的班級是大專小教班029班。因為他們已經學習了一個學期的哲學,對哲學的學習方法已初步掌握,但還沒有形成比較系統的知識體系。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能力的辯證統一」和「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採用互動教學法,討論法,努力做到教、學法的最優組織。
(1)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是為了使學生會學。因此,從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去探究新知,通過分析、歸納等環節,這些都是通過他們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來完成。例如,西部大開發是否可以走東南沿海的路子?學生通過分析「相關資源」的有關信息,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答案。
(2)注重信息反饋,堅持師生間的多向交流。學生的學習過程是通過提示矛盾,解決矛盾的反復過程才得以完成的。我組織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通過討論、總結等步驟、得出答案,並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則給予適當的指導、點撥。在師生間多向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解決新矛盾,使認識得到深化。
(3)堅持「發展為本」。教、學法的使用,首先要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並在時間、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在本節課,我力求使每個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自己有能力解決每一個問題,各抒已見,給每個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
(4)注重學科之間的滲透。我在設計練習題時,特別注意了這一點。例如在「拓展延伸」的題目中,我選取《孫子兵法》中的一段古文讓學生分析其中蘊含的哲理,讓學生感到生活處處皆哲學。
四、說教學程序
(1) 渲染意境,激發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以「白十黑」感冒葯的廣告語導入新課。通過「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沒疑:白天為什麼要吃白片?晚上為什麼要吃黑片?引導學生認識到無論是生活瑣事還是國家建設,都應該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解決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既可以引出新授課的內容,也為課堂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
(2) 整體感知,提出問題
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之前,我先打開學習主頁,向學生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及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意識到學習的任務,整體感知主要脈絡,做到從有疑到質疑,再到釋疑。
(3) 自學探索,交流評議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使學習成為一種活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在教學過程中,小組交流是反饋信息的最佳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活躍氣氛,調動群體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相互間進行智力啟迪和互補,同時也為每個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的機會。在自學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充分利用網頁資源,邊操作、邊學習、邊思考,解決相關問題。
(4) 各抒已見,匯報成果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是,匯報自學探討階段的成果。這也是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
(5) 歸納小結,結束講課
通過總結本課新學的知識,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重要性,使認識進一步深化。
『肆』 高中美術鑒賞三種課型模式有哪些
新課程標准指出:「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這就是說。跨入新世紀,社會發展對未來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教育觀年和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作為處在改革陣地前沿的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參與課的能力,如何上好美術課,讓學生愛上美術課,本文將從如下幾個方面方面來談談筆者的見解與體會。
一、轉變教師角色與觀念是上好美術課的重要前提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教學被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將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交流彼此的感受和體驗。我認為,教師的角色可以做出相應的轉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為了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我對每個要點都盡可能的以問題的形式提問學生:例如在《原始人的創造》一課中,當我問到有人說原始美術起源於勞動,有人說原始美術起源於游戲,有人說原始美術起源於巫術,你傾向於那種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時?有的同學說:「游戲」也有的同學說:「巫術」還有同學說:「勞動」。突然我聽到有個同學輕聲到:「也許三個可能都有」。是呀,為什麼不可能是三個都有呢?他們是相輔相成,共同催近的呢?這位同學看似不太守紀律的話到提醒了我,這樣的問題他們提的多好呀?於是我馬上微著鼓勵那個提問題的同學把剛才的問題再說一遍,請其他同學也回答一下,結果一些同學都認同他的觀點,因為游戲也存在於勞動中,勞動的豐收又和巫術緊密相連,巫術又是可能通過游戲的方式表現出來的。等他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後,我在此基礎上通過實例與他們一起來分析原因。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營造開放式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始終在課堂上處於一種積極的,活潑的,興奮的狀態。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核心進行探索和討論,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並重新審視自己的想的下一代。
二、結合實際,教學形式多變以吸引學生是上好美術課的重要保證
在美術欣賞的教學中,為保證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的持久性,避免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筆者多採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
其一、教師授課結合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
將一些優秀的作品匯集在一起,在欣賞過程中,將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觀、歷史等等有機組合在一起,再配上當地音樂,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內涵。 其二、教師的授課方式不能光唱獨角戲,做好師生互動。
在欣賞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而不能從頭講到尾,即便教師運用動聽的語調,做到聲情並茂,學生還是會感到枯燥無味。因此,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問題,教師及時接收反饋信息,以提高教學效果。
其三、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強化美術作品相關故事情節的講述,以此激發學生對美術課堂學習的興趣。
在美術欣賞課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通過引入與美術作品有聯系的事物或知識,來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以達到欣賞的目的。這樣,不僅能提高同學們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而且也利於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還可以加強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和拓寬知識面。例如《美術家眼中的自己》一課的教學活動是「嘗試為自己畫一幅自畫像,並與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從相冊中挑出你認為最能體現自己個性特點的一張或幾張照片,談談自己喜愛的理由」,按舊的標准來說,這樣的課根本沒有「知識點」。我認為它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每一個人個性化的審美觀。又如《戰爭與和平》的教學設計中我要求學生以畢加索《格爾尼卡》為參照,以南京大屠殺為題創作一副作品。學生通過作品表現了對戰爭的反思,表達出如何才能讓慘劇不在重演,讓和平永駐人間的美好情感,繪畫的訓練要求為這種情感提供了表現和宣洩的載體。再如《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這一課的標題就很能說明編者的意圖,每個學生的眼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王國,他們在欣賞藝術作品中寄託的情感就很不一般,這樣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對自己個性審美和想像的肯定與自信。
三、以點代面用比較的方法進行美術欣賞教學是上好美術課的最終目的
「教學有法卻無定法,教無定法乃至法」。欣賞教學工作也應當是一個創造活動;在欣賞教學中必須採取合適的多樣的教學方法,結合一定的多媒體手段,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緊緊圍繞形象展開活動。引導學生發掘每件作品中獨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質、最感人的美點,並能對其做深刻分析,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發揮創造和想像,逐漸培養他們的藝術修養和創造性審美能力。要教會學生運用一定的理論去學習對美術品的欣賞,通過感知與體驗對美術作品作出正確的認識,正確的把握創作者的思想意圖評價,最後教會學生掌握欣賞的基本方法讓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的進行欣賞,以此達到提高審美的教學目的。
『伍』 原始人用勞動創造了什麼
工具,糧食,住所,食物
『陸』 原始社會晚期,原始人創造出哪些防護裝具
面對著進攻性兵抄器的威脅,原始人自然要想方設法來護衛自己的身軀,也就相應地創造出原始的防護裝具,以藤、木和皮革等製作了盾牌和穿在身軀上的護甲。由於木、皮等的製成品易於腐朽,所以至今沒有能在考古發掘中發現原始的防護裝具。一般以一些民族學材料加以說明,例如本世紀初台灣蘭嶼耶美人使用的藤胄、藤甲和盾牌。
『柒』 學者和原始人誰創造了神話故事
是原始人幻想、創造了鬼、神、魔、佛!!!因為在遠古的石器時代,原始人回對一些自然答界的生老病死無法理解更無法解釋而幻想出有另一個世界有鬼、神、魔、佛的存在,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至今,這個在紀錄片《人類進化史詩》中科學家有詳細的解釋!!
『捌』 為什麼說原始人創造的石斧等石器具有不可否認的美
我覺得這些工具是人手工創造的,手工創造的東西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文化,它不同於機器創造,因為機器創造沒有變化,只是一模一樣,而且就是以創造為目的,手工創造的東西,他會加入原始人的想法,加入他的當時的一些文化方面的東西,所以我覺得其中應該是有一些方面的東西,能夠體現出文化,體現出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