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八大菜系中排名第一的是哪個菜系
魯菜是八大菜系之首,中國的"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
魯菜,是起源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的齊魯風味,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發型菜系(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系而言),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是八大菜系之首。
經典菜品有一品豆腐、蔥燒海參、三絲魚翅、白扒四寶、糖醋黃河鯉魚、九轉大腸、油爆雙脆、扒原殼鮑魚、油燜大蝦、醋椒魚、糟熘魚片、溫熗鱖魚片、芫爆魷魚卷、清湯銀耳、木樨肉(木須肉)、膠東四大溫拌、糖醋裡脊、紅燒大蝦、招遠蒸丸、棗庄辣子雞、清蒸加吉魚、蔥椒魚等。
(1)成都發明油燜大蝦擴展閱讀:
菜系是在選料、切配、烹飪等技藝方面,經長期演變而自成體系,具有鮮明的地方風味特色,並為社會所公認的中國飲食的菜餚流派。
中國飲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形、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
早在商周時期中國的膳食文化已有雛形,以太公望最為代表,再到春秋戰國的齊桓公時期,飲食文化中南北菜餚風味就表現出差異。
到唐宋時,南食、北食各自形成體系。到了南宋時期,南甜北鹹的格局形成。發展到清代初期時,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傳統飲食的「八大菜系」。
網路-魯菜
⑵ 遂寧有啥小吃出名
射洪的肉餅子,天蠶土豆 薄餅
⑶ 哪道菜最可以代表你家鄉
作為一個貴州人,我覺得最能代表貴州的就是折耳根,絲娃娃還有老乾媽。很多人對老乾媽特別熟悉,對折耳根恐怕就有點陌生了,則耳根作為一種配料,是油炸洋芋的好搭檔,在大街小巷,彷彿都能看到它的影子。絲娃娃在貴州也是特別出名的,光聽到這個名字,就覺得菜會很不錯的呢。
家鄉菜是每一個人的回憶,那些常年在外的人,一回到家鄉吃到家鄉菜,還是會感覺到特別溫暖的。不過隨著時代在進步,曾經的那些家鄉菜也變得越來越少了,曾經的味道也吃不到了。每一年回家,母親都要給我們做很多的家鄉菜,一大桌子菜,慢慢的都是回憶。
⑷ 成都有沒有油燜大蝦 在哪裡
發明油燜大蝦成都第一家,味道巴適得板,在駟馬橋泰業北城廣場那邊
⑸ 鮑魚怎麼做[在家做,稍微簡單一點]
罐頭鮑魚:
罐頭鮑魚是熟的,切成薄片是一道上好的冷葷,若是配上罐頭龍須菜,便是絕妙的一道雙拼。有人喜歡吃鮑魚,能迫不及待地打開罐頭就用叉子取出一塊舉著啃,像吃玉米棒子似的一口一口地啃!罐頭鮑魚有日本的和墨西哥的兩種,各有千秋。日本的鮑魚小些,顏色淡—些,一罐可能有三五個還不止。質地較為細嫩。墨西哥的罐頭在美國暢銷,品質不齊。
新鮮鮑魚:
新鮮鮑魚即為活鮑魚,這種鮮鮑魚,在用刷子刷洗其殼後,將鮑魚肉整粒挖出,切去中間與周圍的堅硬組織,以粗鹽將附著的黏液清洗干凈。活鮑魚在清潔處理後,一般不需刻意烹調,就可品嘗到絕佳的風味。其中以「沙西米」生吃法較為普遍,也有整粒炭烤與白灼的烹飪方式。
干鮑魚:
干鮑是將新鮮鮑魚經風干後製作而成,是海鮮里徊當名貴的美味,其中又以日本青森縣的網鮑品質最佳。干鮑之中,以網鮑為首,其次有窩麻鮑、吉品鮑等等。干鮑適合整粒以沙鍋慢煨的方式來烹調,以保存它的鮮美原味。
處理方法:
1.將鮑魚泡於冷水中48小時。
2.取出後用沸水泡一晚,讓其自然舒展,回復原狀。
3.將干鮑四周刷洗干凈,徹底去沙,否則會影響到鮑魚的口感與品質。
4.洗凈後加水沒過鮑魚,置於蒸籠內以大火蒸10小時。
5.於沙鍋中加入鮑魚、老母雞、豬小排、生豬油與糖、姜蔥等材料;慢燉12小時(也可使用蒸籠或電蒸鍋,不過沙鍋具保溫功能,因此效果最佳)後再溫一晚。
6.第二天取出後,加入原汁、蚝油整顆慢煲1.5小時後,即可品嘗到口感絕佳的鮮美鮑。
紅燒鮑魚:
特點:汁濃厚,味鮮,軟嫩。
原料:干紫鮑、老母雞、凈火腿、干貝、烤魚翅湯、干貝湯、白糖、精鹽、醬油、料酒、澱粉、雞油等。
製法:將干紫鮑用水發制好,加入雞肉,火腿,干貝,上火燜3小時後,將鮑魚取出,原湯過羅備用;將鮑魚剞上花刀,再斜切成半厘米厚的片;將100克燜鮑魚的原湯和kao魚翅的湯,干貝湯一起放進雙耳鍋,煮沸後放入鮑魚片,滾煮10分鍾,加入白糖、精鹽、醬油、料酒等調料,以澱粉調成濃汁,出鍋前加少許雞油。
瘦肉鮑魚湯:
功效:由於夏枯草有清肝明目、清熱散結的作用;瘦豬肉有滋陰補肌的作用,再配合具有育陰潛陽作用的鮑魚,使煲成的這一款「夏枯草瘦肉煲鮑魚湯」有平肝熄風、止頭痛、除煩躁的作用,對於肝腸亢盛的血壓高病症的治療,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原料:鮑魚(連殼) 500克,夏枯草50克,瘦豬肉20克。
做法:只要揀選新鮮鮑魚,將鮑魚殼和鮑魚肉分離。鮑魚殼用清水擦洗干凈,去掉泥污;鮑魚肉去掉污穢粘連部分,再用清水洗干凈,切成片狀。再加上夏枯草、瘦豬肉,一齊放入已經用猛火煲滾了的清水內,改用中火,繼續煲3小時左右,以少許幼鹽調味,即可佐膳飲湯吃肉了
紅燒活鮑魚以色澤紅亮、肉質軟潤、味香濃郁而被專家評委評為海鮮名菜。現將做法介紹如下:
原料:青島本地活鮑魚;配料:老雞、老鴨、脊骨、火腿、蔥、姜;調料:鮑魚醬、上湯、雞汁、雞粉、生油、鹽、雞油、濕澱粉。做法:將活鮑魚宰殺去內臟,留肉用牙刷刷干凈、清凈,取沙鍋底部墊雞、鴨骨塊加湯,上面將處理干凈的鮑魚擺上以水沒過鮑魚為准,中火燒開,小火煨8-9小時即可,將煨透入味的鮑魚裝盤;另起鍋加上湯、加調味品,調准口味及色澤,用生粉勾芡加明油澆在煲好的鮑魚上即成。特點:色澤紅亮、肉質軟潤,鮑魚味香醇濃郁。注意事項:鮑魚必須鮮活,死鮑魚和冰凍的鮑魚其色澤口感都無法達到要求。煲時必須用小火
干禾麻鮑魚
主 料:干禾麻鮑魚10克。
配 料:金華火腿、排骨、大蝦、母雞、菜膽。
調料:蚝油、老抽、白糖、料酒、味精、澱粉、
高湯。
做 法:
1、 將干鮑魚放進清水裡泡浸12小時,去邊刷洗干凈,放入容器,上火下高湯及排骨、大蝦、母雞、金華火腿、老抽、料酒等配料,炆扣6個小時至軟爛,取出擺放在盤中待用。
2、 將菜膽用開水焯熟,拌於鮑魚邊。鍋上火注入炆鮑魚原汁調味,用澱粉勾芡,淋在鮑魚和菜膽面,即可上桌。
鮑魚香菇雞湯
材料:
1. 碎鮑魚片(可到參茸葯行購買,一包約12 元8 毛)
2. 老雞半隻(可請肉鋪先去皮去油),或用竹絲雞也可(膠質很多)
3. 香菇數朵
4. 姜少許
5. 鹽少許
做法:
1. 鮑魚片洗凈(不用泡)
2. 香菇泡軟
3. 老雞洗凈川燙
4. 另再燒一鍋水,待水滾後將材料全放入,待水開後再轉小火煮3~4 小時,鮑魚片才
會軟且入味
5. 上桌前再放鹽即可
油燜大蝦
菜譜名稱: 油燜大蝦
所屬菜系 : 江浙菜
所屬類型 : 地方特色
基本特點: 滋味清淡,鮮咸宜人:
基本材料 : 主料 對蝦10個。調料 料酒25克,精鹽適量,白糖30克,味精5克,花生油100克,香油25克,大料2克,蔥段75克,薑片50克,清湯適量。
1、將對蝦沖洗,剪去蝦須、蝦腿,由頭部蝦槍處剪一小口,取出沙包,再將蝦背剪開,抽出沙腺。
2、炒勺上火,放入花生油,燒熱,投入大料、蔥段、薑片煸炒,放入大蝦煸炒出蝦油,烹入料酒,加入精鹽、白糖、清湯燒開,蓋上蓋,用微火燜烤透,再將勺移正火,收汁微濃時放入味精,淋入香油即成。
大料不宜多放,考慮到健康不宜放入味精。
此菜色澤棗紅亮麗,味香飄逸,鮮嫩微甜,油潤適口。初加工時,對活鮮大蝦必須進行認真擇洗一定要除去沙線和頭部的砂包;燜的時間要嚴加控制;至蝦段成熟、入味即可。
宮保雞丁
宮爆雞丁,又稱宮保雞丁,川菜系中的傳統名菜,由雞丁、干辣椒、花生米等炒制而成。由於其入口鮮辣,雞肉的鮮嫩配合花生的香脆,廣受大眾歡迎。尤其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宮保雞丁「泛濫成災」,幾成中國菜代名詞,情形類似於義大利菜中的義大利面條。
宮保雞丁的來歷
關於宮保雞丁的來歷,一般認為和丁寶楨有關,有三種傳說:
一說:丁寶楨原籍貴州,清咸豐年間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後任四川總督。他一向很喜歡吃辣椒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餚,據說在山東任職時,他就命家廚製作「醬爆雞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時此菜還未出名。調任四川總督後,每遇宴客,他都讓家廚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雞肉炒制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後來他由於戍邊御敵有功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其家廚烹制的炒雞丁,也被稱為「宮保雞丁」。
二說:丁寶楨來四川,大興水利,百姓感其德,獻其喜食的炒雞丁,名曰「宮保雞丁」。
三說:丁寶楨在四川時,常微服私訪。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雞丁,叫家廚仿製,家廚以「宮保雞丁」名之。
另外,也有說法認為這道菜源起於著名人物左宗棠。
說左宗棠最喜歡吃家廚給他做的雞,而做法就是將雞肉切成丁,再配上花生,筍丁,木耳等配料一起抄。清朝巡撫有宮保,少保等稱號,又因為左宗棠曾任巡撫,被稱為左宮保,所以人們就稱此菜為宮保雞丁。
【宮爆雞丁和宮保雞丁】
宮爆雞丁原來是不叫宮爆雞丁的,應該是宮保雞丁的.
現在大大小小的中餐館中,「宮保雞丁」這道菜可謂司空見慣。至於有些菜單上寫成了「宮爆雞丁」,是有人認為烹制方法為「爆炒」,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沒有弄清楚「宮保雞丁」的由來。
說到「宮保雞丁」,當然不能不提它的發明者——丁寶楨。據《清史稿》記載:丁寶楨,字稚璜,貴州平遠人,咸豐三年進士,光緒二年任四川總督。據傳,丁寶楨對烹飪頗有研究,喜歡吃雞和花生米,並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四川總督任上的時候創制了一道將雞丁、紅辣椒、花生米下鍋爆炒而成的美味佳餚。這道美味本來只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後來越傳越廣,盡人皆知。但是知道它為什麼被命名為「宮保」的人就不多了。
所謂「宮保」,其實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據《中國歷代職官詞典》上的解釋,明清兩代各級官員都有「虛銜」。最高級的虛銜有「太師、少師、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少師、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上面這幾個都是封給朝中重臣的虛銜,沒有實際的權力,有的還是死後追贈的,通稱為「宮銜」。在咸豐以後,這幾個虛銜不再用「某某師」而多用「某某保」,所以這些最高級的虛銜又有了一個別稱——「宮保」。丁寶楨治蜀十年,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於光緒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太子太保」。如上文所說,「太子太保」是「宮保」之一,於是他發明的菜由此得名「宮保雞丁」,也算是對這位丁大人的紀念了。
時過境遷,很多人已不知「宮保」為何物,就想當然地把「宮保雞丁」寫成了「宮爆雞丁」,雖一字之差,但卻改變了紀念丁寶楨的初衷。
宮保雞丁做法
由於流傳太廣,宮保雞丁在各地做法很多,這里提供其中一種:
材料:
去骨雞胸肉:900公克(據說之前常用的是雞腿肉,因為雞腿肉比雞胸肉要鮮嫩)
干紅辣椒:40公克
炸花生米:75公克
配料:
花椒粒:2大匙
蔥:2根(切段)
蛋白:1個
太白粉:2大匙
醬油:2大匙
米酒:1茶匙
蒜末:1/4茶匙
麻油:1茶匙
糖:半茶匙
白醋:1茶匙
色拉油:5杯
醬色:1茶匙
鹽:2茶匙
太白粉水:1大匙
做法:
先用一個蛋白、鹽半茶匙及太白粉2大匙攪拌均勻,調成「腌料」備用。再用醬油1大匙、米酒1茶匙、太白粉水1大匙、糖1/2茶匙、鹽1/4茶匙、醬色及白醋1茶匙、麻油2大匙、蒜末1/2茶匙調拌均勻,調成「綜合調味料」。
雞胸肉先切成約1公分的方塊狀碎丁。切好的雞丁用「腌料」攪拌均勻,腌漬半小時。雞丁腌好以後,燒熱5杯色拉油,先將雞丁倒入鍋內,用大火快炸半分鍾。
注意雞丁不要炸得太久,以免雞肉炸得太老。雞肉炸到變色之後,先撈出來瀝干油汁備用。 ●在鍋里留下約2大匙的油,燒熱後將切好的干辣椒下鍋,用小火炒香後,再放入花椒粒和蔥段一起爆香。爆香後把雞丁重新下鍋,用大火快炒片刻後,再倒入「綜合調味料」繼續快炒。
最後加入花生米,炒拌幾下就可以起鍋了。
特點:四川成都名菜,成菜色澤金黃,雞肉鮮嫩,花生米香脆,咸辣略帶酸甜.此菜創於清代
用料: 雞脯肉300克,花生米50克,干紅辣椒20克,
水澱粉25克,清湯20克,花生油80克。
烹飪方法:雞脯肉切丁,加醬油,精鹽,料酒碼味,用水豆粉拌勻。
將醬油,白糖,醋,味精,清湯,水豆粉調成芡汁。干紅
辣椒切成2厘米長的節。花生米用油炸脆,將干紅辣椒,花
椒炸至棕紅色,將雞丁炒散,放入姜蔥蒜炒勻,烹入芡
汁,加花生米翻兩下裝盤即可。
⑹ 八大菜系都是什麼
八大菜系分別為魯菜、粵菜、蘇菜、川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
1、川菜
川菜即四川菜餚,是中國特色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中華料理集大成者。
川菜三派的劃分,是在已有定論的上河幫、小河幫、下河幫的基礎上,規范化完整表述為:上河幫川菜即以川西成都、樂山為中心地區的蓉派川菜;小河幫川菜即以川南自貢為中心的鹽幫菜,,同時包括宜賓菜、瀘州菜和內江菜;下河幫川菜即以重慶江湖菜、萬州大碗菜為代表的重慶菜。三者共同組成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風味流派分支菜系,代表川菜發展最高藝術水平。
2、魯菜
魯菜,是起源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的齊魯風味(現通行地帶不僅限於當代的山東省,以大連菜為代表的遼南菜系也屬於魯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發型菜系(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系而言),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是八大菜系之首。
3、粵菜
粵菜即廣東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狹義上的粵菜指廣州府菜(廣府菜),廣義上的粵菜又包含潮州菜(潮汕菜)、東江菜(也稱客家菜)。粵菜與法國大餐齊名,由於廣東海外華僑數量佔全國六成,因此世界各國的中菜館多數是以粵菜為主。
4、蘇菜
江蘇菜,中國傳統八大菜系之一,簡稱蘇菜。由於蘇菜和浙菜相近,因此和浙菜統稱江浙菜系。主要以金陵菜、淮揚菜、蘇錫菜、徐海菜等地方菜組成。江蘇菜起源於二千多年前,其中金陵菜起源於先秦時期,當時吳人善制炙魚、蒸魚和魚片,一千多年前,鴨已為南京美食。南宋時,蘇菜和浙菜同為「南食」的兩大台柱。
5、浙菜
浙江菜,簡稱浙菜,是中國漢族八大菜系之一,其地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佳餚美,故諺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浙江省位於我國東海之濱,北部水道成網,素有魚米之鄉之稱。西南丘陵起伏,盛產山珍野味。
6、閩菜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歷經中原漢族文化和閩越族文化的混合而形成。閩菜發源於福州,以福州菜為基礎,後又融合閩東、閩南、閩西、閩北、莆仙五地風味菜形成的菜系。狹義閩菜指以福州菜,最早起源於福建福州閩縣,後來發展成福州、閩南、閩西三種流派,即廣義閩菜。
7、湘菜
湘菜,即湖南菜,在長沙地區又被稱為本味菜,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為主。湘菜製作精細,用料上比較廣泛,口味多變,品種繁多;色澤上油重色濃,講求實惠;品味上注重香辣、香鮮、軟嫩;製法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
8、徽菜
徽菜,一說指徽州菜,一說指安徽菜,是中國傳統的八大菜系之一。徽菜起源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在清朝中、末期達到了鼎盛,徽菜是徽州六縣的地方特色,其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賦予徽菜獨有的味道,由於明清徽商的崛起,這種地方風味逐漸進入市肆,流傳於蘇、浙、贛、閩、滬、鄂以至長江中、下游區域,具有廣泛的影響,明清時期一度居於八大菜系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