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漆書」是清代書法家誰創造的
金農生於清代抄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襲,卒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壽門,號冬心,又號司農、稽留山民、昔耶居士等,有「揚州八怪」之首的美譽。金農有詩名,善畫工書,尤「漆書」自創一格,為清代書法名家,亦是清代碑學運動的主力軍,也是浙派詩人的代表人物。其詩主要存於《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續集》《冬心先生集拾遺》以及《冬心先生三體詩》中。 金農之所以在詩歌上形成「清」的審美趣味,與他內在的性格、經歷和外在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金農曾在《冬心先生集》的自序中說「予賦性幽_,少耽索居味道之樂」①,這說明金農在詩歌上的審美趣味的形成是天性使然。正是這樣的性格,使金農不願結交權貴之人,而是結交同樣愛好的人,他們同樣都是不入派別、潔身自好。另外,早年授業恩師何焯因捲入當時的政治紛爭而入獄,也讓本來就賦性幽_的金農徹底對官場失望,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入仕夢想也徹底破滅。於是他寄情山水之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和詩歌風格。來源: 美與時代·中
Ⅱ 清代歐體楷書著名書家有哪些
金農(1687-1764年),字壽門,又字司農、吉金等,號冬心,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書法由碑版而來,著意變化,生拙凝重,自稱「漆書」。楷書用筆方扁,圭角時露,結體無拘無束,一任自然,可謂獨出機杼,遺世獨立。傳世楷書代表作有《消寒詩序冊》《題孫祖同山水卷》等。
錢灃(1740-1795年),字東注,又字約甫,號南園。喜用硬毫寫顏楷而個性特出,倔犟雄偉,肉豐骨健。傳世楷書代表作有《贈述翁太親翁軸》《王應麟困學紀聞句》等。
何紹基(1799-1873年),字子貞,號東洲,又號媛叟。自稱楷書「由北朝求篆、分人真楷之緒」。以回腕執筆法著意用筆的澀逆和誇張線條的提按頓挫使其楷書流動跳躍,別開生面,具有強烈的形式感與個性。傳世楷書代表作有《鄧石如墓誌銘》《祁大夫字說》《西園稚集圖記》等。
張裕釗(1823-1894年),字廉卿。楷書將魏碑與歐體嫁接,外方內圓,凝重聳峙,自成一家。傳世楷書代表作有《南宮縣學記》《千字文冊》《滕王閣序》等。
趙之謙(1829-1884年),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納叔,號悲竹,書畫篆刻均享大名。書法出北碑而糅合篆、隸,楷書用筆出鋒鋪毫,結體橫密,頗具冷媚生動之姿。傳世楷書代表作有《抱朴子語軸》《南唐四百九十六字》等。
傅山 金農 吳昌碩 鄧石如 蒲華 黃慎 鄭簠 石濤 趙之謙 吳熙載 姚鼐 何紹基 宋曹 查士標 楊守敬 萬經 巴慰祖 翁同龢 沈曾植 吳大徵 汪士慎 李鱓 梁巘 莫友芝 劉墉 黃易 錢灃 徐三庚 翁方綱 伊秉綬 俞樾 張裕釗 鄭燮 周亮工 高鳳翰
包世臣 張照 鐵保 王文治 陳鴻壽 龔賢 丁敬 曾國藩
早期 清代初期書法繼承明代的余緒,在書壇上有 影響的書法家仍是明代遺民,其中以王鐸、傅山、朱耷、 歸庄、宋曹、冒襄等為代表。他們均擅長行草書,而以 王鐸、傅山的影響最大。王鐸行草渾雄恣肆,一時獨步。傅山的行草雖勁健不及王鐸,但由於他不降清,以書法發 揮他的思想感情,所以有蕭然物外、自得天機的意趣。朱耷的行草藏頭護尾,其點畫及其轉折中蘊涵著一種國 破家亡的慘痛的心情,和他的畫有同一機抒。 明代末年狂放不羈的狂草書風,在清代並沒有得到 發展,這是由於清代禁錮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書格 行書
格 不入,所以清初以後書法家很少有能寫草書的,加之康熙酷愛董其昌的書法,至乾隆又推崇趙孟頫的書法,因 此趙、董書體身價大增,一般書法家只奉趙、董為典範。而清代科舉制度所產生的館閣體要求的烏、方、光,使 得這一時期的書法,出現靡弱妍媚的風氣。這時的帖學 更為狹隘。當時有代表性的書法家有沈荃,為明代台閣體書法家沈度的十世孫,他學董其昌,御制碑文多由他手書。高士奇書法亦學董其昌 ,因工書受薦入內廷,得到康熙的寵幸。陳奕禧的行草書也得到康熙、雍正、乾隆的賞識。雍正十一年(1733),□命將他的墨跡勒石為 《夢墨樓帖》10卷。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 □並稱為康熙間四大家。這些人有的是學者,有的是畫 家,著述宏富,書法雖遠追晉、唐,實際上是受趙孟頫、董其昌的影響較大,作品中脫離不了帖學帶來的軟弱的氣質。
傅山字青主、僑山、公它等,名號甚多,入清後又名真山,號朱衣道人、觀化翁,山西陽曲(今山西太原市郊)人。自幼穎悟,喜任俠,賦性剛直不阿。崇禎年間曾以一介布衣,發動諸生數十人上書為山西提學袁氏訟冤,勇挫閹宦權奸,後得以昭雪而名震朝野。明亡後,又與顧炎武等人秘密從事反清活動,並曾被捕。在獄中「抗詞不屈,絕食數日,幾死」。(全祖望《陽曲傅青主先生事略》)。康熙年間,朝廷開設博學鴻詞科,傅山時已七十二歲,地方官逼其進京應試,他稱病不去,官吏竟然命人舁其床而行,至都門外三十里,傅山抵死不入城,清廷免試,特封「中書舍人」放還,他既不謝恩,亦不接受,出京時,送行者途為之塞,其性情志節可見一斑。傅山通曉經史、諸子、釋老之學,著有《霜紅龕集》四十卷。長於書畫,精鑒賞,並開清代金石學之源。同時他又是一位醫術高明的醫學家,在文學藝術上他更是一位富有批判和創造精神的思想啟蒙先驅。「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藝術主張,三百多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傅青主的書法傳統功基甚厚。全祖望《陽曲傅青主先生事略》雲(傅山):「工書,自大小篆,隸以下,無不精,兼工畫」。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鍾王,朴實古拙。八九歲時即從鍾繇入手,繼而學王羲之、顏真卿,至二十歲左右,已「於先世所傳晉唐楷書無所不臨」。喜以篆隸筆法作書,重骨力,宗顏書而參以鍾王意趣,並受王鐸書風影響,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中年以前已得時譽。處於董趙書風籠罩書壇之際的傅山,也曾學過趙孟頫,但後來對趙字貶斥得很利害。「予不極喜趙子昂,薄其人而遂惡其書,近細視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綽約自是賤態,潤秀圓轉尚屬正脈,蓋自《蘭亭》內稍變而至此與時高下亦由氣運,不獨文章然也。」(《霜紅龕集》),這一段書法評論史上「書如其人」的典型論斷,自然這與他生逢易代之特殊時期有關,他還說「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作字示兒孫》),這種論述針對當時「奴書」盛行的清初書壇無疑是一副清醒劑。他力倡正拙、貶巧媚,以自然天倪為尚,他一做人和正本為書學正宗的藝術主張,堪為後人效法,同時也正因為他的「學問志節」為人所重,世人對他的書法也就倍加珍視了。 在帖學衰頹時期,有一些書法家起來學習漢碑。倡 導碑學的首推郭宗昌,他工漢隸並著《金石史》,意在 提倡碑學。另有萬經著《分隸偶存》、顧藹吉著《隸辨》, 這些著作對提倡漢碑隸書有一定的影響。當時學漢隸似 乎成為一種風氣,如顧苓學《夏承碑》,鄭□學《郭有道 碑》、《曹全碑》,朱□尊學《曹全碑》,其他能寫隸書 的書法家有王鐸、傅山、王時敏、周亮工、程邃、王澍等。其中影響最大要數鄭□和朱□尊。鄭□嗜古碑,收 藏非常豐富,學漢隸50多年,其隸書主要取法《曹全碑》, 而且用行草的筆意來寫隸書,他的隸書對當時書法家影 響很大。朱□尊是學者和詩人,他的隸書也學《曹全碑》, 融歐陽詢書法,清新而流麗。 中期 清代中期帖學仍很風行。乾隆在位很久,而 且嗜書又深,盡力搜集歷代名跡,命梁詩正摹刻《三希堂 法帖》,對帖學的發揚起著積極的作用。乾隆自己學習趙字,巡遊江南到處題詩立碑,流風所及,自然是帖 草書
學 雜館閣之書盛行。當時帖學書法家有張照、汪由敦、孔繼涑諸家。張照,行楷由董其昌入手,繼入顏真卿、米芾,其成就雖不及董其昌,但筆勢略強。帖學書法家中還以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四大家為代表。翁方綱其書法學唐碑不遺餘力,亦涉獵漢碑,其氣質仍與帖 學相近,他擅長小正楷,但在研究碑學上其功甚大,著有 《兩漢金石記》、《蘇米齋唐碑選》等。梁同書,早年 書法宗趙、董,後追溯顏、米,工楷、行,書法秀逸,但 缺乏雄強之氣。他與梁□、梁國治並稱三梁。劉墉,書 法取徑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搖脈聚。王文治,書法強 調風神,秀麗飄逸,但缺少劉墉的魄力。此外,姚鼐的 行書蕭疏澹宕,永□的楷書、行草典雅端麗,錢澧的顏體楷書,豐腴厚潤,鐵保的草書,張問陶、郭尚先的行書, 在當時都比較有名。
清代中葉碑學風氣漸開,碑學書法家不斷涌現。較著名的有金農、鄧石如、伊秉綬。金農為揚州八怪之一, 他的楷書取法魏、晉、南北朝碑刻,得法於《龍門二十品》、《天發神讖碑》,創造所謂漆書,力追刀法的效果, 強調金石味。金農作詩直接貶低王羲之的書法是俗姿, 他不願向他作奴婢,寧肯去學漢代的《華山碑》。這樣 抨擊帖學,提倡學碑,在當時帖學盛行的時代,是非常 大膽的。由於乾隆、嘉慶時,學者研究金石之風興起,也 給書法界大開眼界。於是阮元寫《北碑南帖論》、《南北書派論》,大力推舉碑學。他說:宋、元、明書法家 多為《閣帖》所囿,好像除了楔帖之外,沒有書法可言。他要求人們振拔流俗,宗漢、魏古法。阮元這兩篇文章 影響很大,無異是提倡碑學的宣言。接著包世臣在《藝 舟雙楫》中也大談碑學,提出把鄧石如作為學碑的典範。鄧石如是清代學碑的書法巨匠。他自幼失學,終生布衣, 依靠賣書為生, 漆書
擅長四體書和篆刻,他在篆書上突破了 秦以來李斯、李陽冰的玉□篆筆法,開創了篆書的新風 格。他的隸書學漢碑,遍臨漢、魏諸碑,繼承漢分隸法, 成遒麗綿密的新體。鄧石如楷書取北魏碑,行草書由碑 中衍變而出,加上他在篆刻上的造詣,創造了富有金石氣 的風格。伊秉綬擅長隸書,以顏書筆法體勢作漢隸,魄力 宏恢,有獨特的風貌。康有為認為鄧石如、伊秉綬是清 代碑學的開山祖師。 此外,這時期有許多以學者身份而善書法的書法家, 如:桂馥、錢坫、孫星衍、錢大昕、錢泳、張廷濟等,他 們都擅長隸書,由於他們有堅實的文字學基礎,其篆隸 醇雅清古,別開生面。這時期還有一些畫家也兼為書法家,如揚州八怪中的鄭燮、黃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 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鄭燮熔真、草、篆、隸於一爐,自 名為「六分半書」。汪士慎的隸書、黃慎的草書,體現 了不因循守舊的藝術風格。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 人人善書。丁敬隸法行草,古樸簡率,得曠然天真的趣 味。蔣仁行草書出入顏、米,而又凝練鬱勃。黃易、奚 岡的隸書完全從漢碑中得來。陳鴻壽的隸書將篆隸相融, 中斂外肆,意趣清新。
晚期 晚清的書法與中期相較,雖然大家不多,但碑 學仍是方興未艾,這時篆書和金文勃興,漢、魏、南北 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對書法的影響仍起著極大作用。康有為認為:清代的書法有四變:康熙、雍正時,專仿董 其昌;乾隆時,都競相模仿趙孟頫;歐陽詢的書法盛行 於嘉慶、道光時期;北朝碑派又萌芽於咸豐、同治時期。這一觀點雖不十分准確,但大體上是符合清代書法因世 推移的風尚。清代晚期碑學在書壇上佔了主要地位,使 以學帖為主的書法家不得不正視碑刻上的書法,而碑學 書法家也兼容帖學,這樣晚清的書法又出現了另一番景象。 晚清書法以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為代表。何紹 基的書法以顏真卿為基礎,搜集周、秦、兩漢古篆籀,下 至南北朝、隋、唐碑版,心摹手追,自成一家。他的草 書成就尤其突出,楷書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勁有北朝 書法的氣象。晚年精篆隸,60歲後將漢隸名碑幾乎臨寫 殆遍,所以他的隸書筆法穩健,古拙沉雄。他的行草是熔 顏字、北朝碑刻、篆隸於一爐,恣肆而超逸,天真罄露。趙之謙書畫、篆刻都兼長,書法初學顏真卿,後取法六 朝碑刻。他的楷書顏底魏面,用婉轉圓通的筆勢來寫方 折的北魏碑體,而且他的行草、篆、 隸書
隸諸體,無不摻以 北魏體勢,自成一格。何紹基、趙之謙對清代末期的書 法影響極大。這時期的書法家還有張裕釗,他以北碑為 宗,高古渾穆,用筆外方內圓,其楷書對後來也有一定 的影響。篆、隸成就比較突出的是吳熙載。他是包世臣 的弟子,篆書學習鄧石如,渾雄不足而清逸過之,可惜 缺少個性,行草書純學包世臣,也缺乏創造。楊沂孫擅 長篆書,方勁雄健。吳大□是金石收藏家,善寫篆、隸, 隸書平穩,篆書能用金文結體來寫,面貌一新。當時寫 篆書的還有徐三庚,以《天發神讖碑》筆法寫篆書;莫 友芝以《禪國山碑》及漢碑額體勢寫篆書,都各有面貌。寫隸書的有:俞樾、楊峴等。此外,翁同龢以寫行、楷 著名,書法由顏入魏,蒼老平淡,筆力凝重,晚年也寫隸書, 用筆極為凝練。
Ⅲ 漆書是非常另類的字體,還有哪些字體也是如此
中國漢字源遠流長,書體眾多,除漆書外,燕書也是十分另類的一種字體。漆書是揚州八怪之一的清代書畫家金農所創,流傳至今,與其不同的是,燕書為今人所創,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書法家、中國書法藝術家協會主席馬永安所發明創造的,也叫燕書體,其造型特殊,形式新穎,別具一格,有著鮮明的藝術特色,廣受喜愛,而馬永安本人也被譽為當代書聖、燕書鼻祖,引領了新的書體門派和書法潮流。
時代不斷發展,創新極為重要。事實證明,燕書這一另類書體是馬永安在書法上的創新,給中國書法界帶來了變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創新書體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積累練習,才能讓人耳目一新。
Ⅳ 這哪位書法家
作品落款: 赤壁懷古 聽泉 書
說明 書者是 「聽泉」。
印文: 只能看清 「之印」二字
感覺該書法 結構有些誇張,比如「壁」字中的 「土」,已經脫離了該字的主體。還有「聽」的左部,感覺打開得 有點過頭。
「聽」的草體:
Ⅳ 時稱漆書的是哪位書法家
清代書家金農把點畫破圓為方,像用漆帚寫出,號稱「漆書」。
Ⅵ 這是哪位書法家
這幅字的印章文字,右起豎讀是:「吳x之印」,第二字看不清不敢瞎說。
印章水平一般。落款文字是「鷹楠」應該錯不了,楠字寫得有些怪。但是總之落款文字水平比印章文字好得多。我個人認為。
希望能幫到你!
Ⅶ 我想要 書法常識百題的答案,謝謝!
在網路上搜索:
書法常識百題 網路文庫
這樣就可以找到了
你也可以試一試這個網址「http://wenku..com/view/ab74ccd080eb6294dd886c6f.html」
它是我在網路文庫中找到的一個文檔的網址,下載它不需要財富值。
Ⅷ 「漆書」的作者是誰
http://ke..com/view/323819.htm
Ⅸ 「漆書」是清代書法家誰創造的
金農:
清代中葉碑學風氣漸開,碑學書法家不斷涌現。較著名的有金農、鄧石如、伊版秉綬。金農為揚權州八怪之一,
他的楷書取法魏、晉、南北朝碑刻,得法於《龍門二十品》、《天發神讖碑》,創造所謂漆書,力追刀法的效果,
強調金石味。金農作詩直接貶低王羲之的書法是俗姿,
他不願向他作奴婢,寧肯去學漢代的《華山碑》。這樣
抨擊帖學,提倡學碑,在當時帖學盛行的時代,是非常
大膽的。由於乾隆、嘉慶時,學者研究金石之風興起,也
給書法界大開眼界。於是阮元寫《北碑南帖論》、《南北書派論》,大力推舉碑學。他說:宋、元、明書法家
多為《閣帖》所囿,好像除了楔帖之外,沒有書法可言。他要求人們振拔流俗,宗漢、魏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