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刷機是誰發明的
印刷機的發明者約翰·谷登堡 約翰·谷登堡在15世紀發明了印刷機 2000年,在德國南部的美因茨市回(Mainz)--歐洲近代印答刷的偉大先驅者約翰·谷登堡的誕生地--舉行了谷登堡誕辰600周年紀念年活動.約翰·谷登堡不僅僅在印刷界,而且在全世界范圍內,一直被人們尊稱為偉大的發明家.有人稱他為人類歷史上第二個千年中最有影響的發明家.在我國,人們更多地知道谷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發明了第一台木製螺旋壓力平板印刷機
2. 是誰發明了印刷術
印刷術 誰發明沒記載 畢昇 發明的活字印刷
3. 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印刷術最早出現在唐朝時期,被稱為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是人民群眾在勞動下的結果,並沒有特定的人發明。而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是由北宋時期的畢升發明。
4. 印刷術到底是誰發明的
中國活字一直停留在泥活字水平,造成:一次製作的使用次數低,所以成本將不下專來;無法解決字屬高低的問題,所以質量差;最關鍵是漢字不像拼音文字容易排字,需要巨大的排字時間成本。結合上兩條的質量差價格高,所以根本沒有真正的普及和持續發展。
歐洲的活字很快就進入金屬(鉛)活字時代,這樣循環次數大大增加,也解決了質量問題,並且拉丁文字易於排字,所以大規模印刷從此開始。而中國的鉛活字還是近代才從西方引進的。所以如果一定要說,那麼:對人類產生巨大影響的印刷術是來自於古登堡;使中國真正進入活字印刷、大規模工業化印刷的印刷術也是來源於古登堡。
5. 印刷紙是誰發明出來的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只是改進,造紙術的確切出現時間不清楚,印刷術源自道家的雕版印刷,它活躍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你這印刷紙問得我有點糾結啊~
6. 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7. 印刷的鼻祖是誰
畢升
畢升寨坐落在幽深的峽谷內
按原碑復制的古墓碑
穿越峽谷
大別山秋早
不知多少年,水將巨石切成了一條深深的水溝
奔流的泉水
東楚網黃石新聞網(東楚晚報)記者吳建新通訊員胡建國文/攝
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被譽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其中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其發明人畢升究竟何許人也,在很多年前一直是史學界爭論的焦點。
北宋著名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畢升的籍貫也沒有交代,只是稱畢升為一名「布衣」,故此,畢升何許人也?成為千古之謎,直到十多年前,英山人在修造水渠時,發現了一塊墓碑,終於揭開了這千古之謎。
今年10月下旬,記者走進大別山英山縣占河,對畢升故里進行了一次探秘,了解到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水牛瘋狂,洗衣惹災
一塊離奇的古墓碑
秋日的陽光顯得很溫暖,大別山深處火紅的楓葉點綴著山巒,由於行程緊,我們一行無心眷戀這美麗的秋景,驅車直奔畢升的故里占河。據說,畢升曾經生活在草盤地鎮和桃家河鎮占河這一帶,十多年前發現的一塊墓碑曾在史學界引起巨大的震動,一些專家學者紛至沓來,終於揭開了畢升生世的千古之謎。
記者查閱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八:「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後世典籍皆為板本。慶歷中(即公元1041—1048年)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以及他發明活字版的經過,除了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的記載外,還找不到第二個文獻資料。於是,歷朝就認為沈括是杭州人,均推測畢升可能也是杭州人,杭州是當時雕版印刷較為發達的地區。
為此,記者專門將英山縣原文聯主席、民間文學專家馬民權先生請至占河,馬老是發現墓碑並參與專家學者考證的一位親歷者,他述說起當年發現墓碑前後的傳奇經過——
上世紀70年代,十幾萬民工修建占河水庫,除拆了很多房屋外,還拆遷了許多墳墓。一天,位於英山縣占河水庫下面的草盤地鎮修造水渠,有兩位民工抬著一塊古墓碑准備做建水渠的材料,誰知,前面一位民工的腳被墓碑撞了一下,當即不能行走,只好將墓碑棄之路邊亂石中,說也奇怪,那民工竟一月不能下地,醫院檢查也無大礙。不久,一位村民放牛經過此地,一條大水牛就在墓碑上擦癢,不知何故,大水牛竟瘋狂了,見人就頂,村裡組織民工攔截,最後用槍將其擊斃。
村中老人就說,這墓碑不吉利,不能放在路邊,如果哪天有小孩不懂事靠近它,肯定會出事的。於是,叫幾個後生將墓碑丟到一個水塘邊。後來不知道是誰將墓碑做了洗衣用的搓衣板,誰知,村中一些婦女在其上面洗衣後,不來經事,這下可嚇壞了村民,又請後生將其抬到高架水渠橋下面一個坑裡。
墓碑碑文
揭開一個千古之謎
1990年,英山縣縣城一位通訊員到農村采訪,路過高架水渠橋下面准備休息時,見水渠滲水,滲出來的水正好滴在一塊墓碑上,由於多年的洗刷,墓碑露出了一排字,出於好奇,他下到坑裡,仔細端詳,不禁大吃一驚,墓碑上出現「畢升(繁體升字:日字頭下面一個升)」二字。他就納悶,就會不會是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升呢?難道是同名同姓之人?
回到縣里,該通訊員將這一秘密立即告訴了馬民權,馬到現場考察後,十分興奮,立即組織縣里的文物部門、縣史志辦、檔案部門等到現場進行考察。再次發現,占河水庫一帶的草盤地鎮五桂墩村睡獅山上有一個村莊就叫畢家寨,但是,畢家寨里沒有一個姓畢的,都是田姓和萬姓。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畢家寨村子裡的村民卻年年到畢姓墳墓上墳。
經過認真考察,他們從碑文中再次發現,原來畢升是李氏的女婿,是與其妻李氏的合葬墓。隨後他們將墓碑還原到原墓的墓座上,此地正是李姓的墳山。不久,馬民權就發表了一篇題為《畢升就是英山人》的文章,很快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的反響,北大、清華等一些專家和學者紛至沓來,他們在國家檔案館和故宮書院等地開始查閱大量的資料,發現畢升那個年代正是宋仁宗皇(礻+右)年間,與墓碑碑文「白(礻+右)」年號不相符。專家學者查閱很多的資料,歷史上沒有「白(礻+右)」這個年號。再通過考察論證後發現,原來在歷代的王朝中,百姓痛恨這個王朝時,常常是用白字來代替年號的,故此,畢升後人在為其立碑時,故意將「皇」字下面的「王」字去掉,以示對朝庭的不滿。
1995年,經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中國印刷博物館籌委會、湖北省文管會等單位委託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史樹青等28名專家學者鑒定,確認畢升無疑,畢升墓碑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至此,揭開了畢升籍貫、卒年(1051年)千古之謎。1996年4月8日,畢升墓碑送至中國印刷博物館收藏。這是我國科學史料收集上的重大突破,填補了世界文明史的一個空白。
畢升的傳說
如何發明了泥活字
占河水庫是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一個大型蓄水灌溉水庫,灌溉面積達55平方公里。鳥瞰整個占河,如同一幅奔放的麒麟圖,這里不僅風光秀美,而且還有很多關於畢升的傳說。
馬民權說,畢升出身貧寒,從小聰明過人,學習雕刻。當時是沒有印刷技術的,書籍只能靠人抄寫,一部書要好多時間才能抄完,因此書籍顯得十分寶貴。
五代時的大官僚馮道,開始用雕刻版印刷發行「五經」,印一頁書,必須先把字雕刻在木板上,刻一部書要花費幾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如果是一部大書,就需要花幾年的時間和大量的人力、物力。
到了北宋時候,雕版印刷大為盛行,相傳杭州西山有位號稱「神刀王」的雕刻師傅,技術出眾,很負盛名,但他有個怪脾氣,從來不肯收徒弟。那時畢升還是個小孩子,聽說後,就從英山慕名來杭州拜師。「神刀王」看他雖然小小年紀,但聰明靈巧,十分討人歡喜,就破格收下了這名小徒弟。畢升跟著師傅早起晚睡,勤奮學習雕刻技術,不長時間,他的技藝就有了長足的進步。
幾年後的一天,「神刀王」雕刻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讓畢升在一旁觀看揣摩。哪知畢升不小心碰了師傅的胳膊,結果最後一行的一個「之」字刻壞了。這樣,整塊木板就要報廢。當時「神刀王」沒有責備他,可畢升難過得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一連難過了好多天。同時他也想,木板雕刻印刷這么麻煩,能不能改進一下呢?此後,畢升一有空閑,總是考慮這件事。
一天,師傅讓他到街上買菜,他邊走邊想,不覺經過刻制圖章的攤前,看到一個一個圖章排得很整齊,他想,如果印刷也能像刻圖章一樣把所需要的字一個一個排起來,就不會因為一個字壞了而影響整塊雕版了。他想起了在家和小朋友一塊捏泥人的游戲,我何不用泥來試試呢?於是他有空就用膠泥做成一個個的方塊,在上面刻成反字,曬干後,塗上墨,果然印出了字。他高興極了!後來,他又向燒瓷的師傅請教,經過燒制後,字模變得硬了,而且非常靈便,成了活字,排版時,把活字排在鐵框里固定好,就可以像雕版一樣印刷了。活字印刷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材料、時間,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刷數量和質量,使書籍得到了更廣泛的流傳。
畢家寨無畢姓
畢升後人身在何方?
畢升的發明,比歐洲的約翰內斯·谷登堡發明活字印刷早400 多年,他成了活字印刷的「祖師爺」。但誰曾料到,正是這種發明,給畢升帶來了滅頂之災。
據說,當時的印刷技術是掌握在官方和官僚手中,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使印刷術進行了一次空前的革命,印刷技術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原來只能是少數能看得上書籍的達官貴人,開始流傳到民間普通百姓中,當朝一些官僚和巨商開始痛恨畢升,並對其加以迫害。據傳,畢升在官僚威逼之下,含恨投江自盡,其妻子李氏便在家鄉為其建造了一個衣冠冢,與自己合墓,就安葬在李氏祖墳山上。
那麼,畢升的後人在哪兒呢?為什麼畢家寨竟無一人姓畢呢?
占河畢升故里負責人張漸秋先生向記者講了一個「秘密」。在當地,流傳有一個「私錢洞」,據傳,畢升發明活字印刷後,不僅得罪了朝廷權貴,還得罪了很多的大官。於是,他們對畢升進行詆毀和陷害。
據說,在占河峽谷一帶,有人在此建造了「私錢洞」,專門生產私錢,擾亂朝廷金融。於是,就有人向朝廷舉報,說是畢升的一個後人使用了用活字膠泥偽造錢幣,朝廷得知後,派官兵對畢姓家族進行了滿門抄斬,並株連九族,僥幸逃脫之族人於是遂改姓田、萬。「私錢洞」,也被封閉了。故此,當地雖有地名叫畢家寨,但田、萬姓多,畢姓卻無一人。
文革期間,一位放牛的老人在峽谷無意中發現了「私錢洞」,當時,很快被當時的軍委會派人封閉了。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峽谷中的「私錢洞」又成了一個謎。
尋訪「私錢洞」
穿越占河大峽谷
記者決定在當地向導的幫助下,進行一次峽谷探尋。
峽谷位於占河水庫的下方,一條綿延十幾公里峽谷在群山之中穿繞,我們開始了艱難的尋訪之旅。
由於峽谷幽深,叢林茂密,我們圍繞峽谷上游頂部尋找通向谷底的山道,此時,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山谷中,點綴著一叢叢、一簇簇似火的紅葉。由於是涸水時節,從高處向下看,谷底基本斷流,露出很多崢嶸的怪石。我們下到一條上世紀70年代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來的「天渠」上,站在「天渠」邊緣,「天渠」如同一條玉帶在半山腰中纏繞,讓人很容易想到當年的「紅旗渠」,我們稱它為「小紅旗渠」。
據說,當年建造這條水渠是民工將自己吊在絕壁上靠一錘錘打造出來的,全長十幾公里,還犧牲了不少民工。水渠穿越三個山洞,其中一個山洞有幾公里長,裡面生活著一種巨大的蝙蝠,雙翅展開近半米長。
經過很長時間的跋涉,我們終於下到峽谷的谷底,據說,「私錢洞」就藏在谷底兩邊的懸崖峭壁上。我們心裡都知道,此次探秘基本上徒勞的,但我們還是希望體驗一把。
在峽穀穀底,我們卻看到了另一番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魅力,不知經過多少萬年才造就一塊塊嶙峋的巨大怪石,這些怪石一個個被水沖刷得光潤如膚,看啥像啥,特別是在許多光滑的巨石上,由於的水流作用,形成了一個個或一條條光溜溜的圓洞、水槽,有的巨石被水切成一條條的水溝,讓人讀懂了什麼是水滴石穿。
峽谷如同一個巨大的陷阱,深不可測,好在當地村民為了清除峽谷中的穀道,將峽谷邊部分叢林和荊棘砍掉了不少。我們小心翼翼地攀爬,稍有不慎,後果難料。當我們穿越谷底一半路程時,突然一條溝壑攔住了去路,兩邊又是絕壁,無法通過。我們只好脫掉衣衫,將相機和衣服等舉起來,才趟過去,那冰冷的溝澗山水,寒冷得讓人有刺骨之痛。
我們在峽谷中不知道穿越了多少個巨石陣,跨越了多少條深壑,但沒有發現「私錢洞」任何蛛絲馬跡。「私錢洞」到底藏在何方?裡面隱藏有什麼樣的秘密?有為畢升及後人平反昭雪的佐證嗎?
耗資百萬,歷時三年
央視拍攝畢升專題片
10月20日晚,馬民權專程帶來一盤光碟來到占河,他說,這是一盤還未播出的光碟,是當時耗資120多萬元,歷時3年,由央視拍攝的畢升專題片。記者認真觀看了這部專題片,該片從歷史史料的角度多方位展示了當年畢升發明活字印刷的整個過程,采訪了國內許多專家和學者,許多場景都是在畢升故里拍攝的,其中一些情景再現的鏡頭也是由英山劇團的演員來完成的,馬老從頭至尾參與了整個記錄片的拍攝。他說,該片將於今年年底在央視播出。
為什麼央視耗資百萬,歷時三年才拍攝完畢升專題片呢?馬老告訴了其中的秘密:活字印刷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之一。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印刷術,都是在我國印刷術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印刷術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發展起了重大作用。盡管如此,印刷術的起源之爭,仍未停止過。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例,近年來,韓國學者就一直認為最早的活字印刷並非中國人首先發明使用。孰是孰非,近年來幾乎成為一樁公案。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此做了詳細記載。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事實上畢升創制的膠泥活字及其印本並未見流傳。故此,一些韓國學者認為,畢升活字印刷術只是處在一個理論階段,沒有在實踐中應用。
為此,北京市教委專門成立了一項研究課題,北京印刷學院印刷與包裝工程學院課題組花費兩年多時間,順利完成了《畢升泥活字印刷實證研究》課題,用事實駁斥國外學者的質疑。
為了再現當年畢升造字的技術流程,在北京市教委資助下,北京印刷學院課題組採取工科的研究模式,重點對畢升活字印刷術工藝和技術做了系統、全面的探討研究,各工藝環節經反復多次實驗、分析和總結,提取科學數據,依畢升原法研製成功膠泥活字3000多枚,印製了具有紀念、收藏和研究價值的經折裝宣紙印本《畢升活字版印實證研究》,其中繪制的畢升工藝流程圖,是近千年來首次所見。為幫助今天的人們生動、形象地了解畢升泥活字印刷術,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10月21日,印尼華僑華人總商會、新加坡中華總商會鄒衍(俗稱「愛國瘋子」)也慕名來到英山占河,對畢升故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與記者一行對畢升墓地進行了探訪。他說,他計劃發揮印尼和新加坡華人商會的優勢,針對韓國人為爭奪活字印刷術發明權問題,對畢升故里進行宣傳打造,不能讓世界公認的活字印刷發明在中國被外國人搶占。鄒衍告訴記者,他此次考察的目的就是為宣傳畢升故里作前期的調查和策劃工作。
資料鏈接 :活字印刷與世界文明
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很快傳到亞洲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後來,印刷術傳到了歐洲。西方人繼承並完善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德國人古登堡創造並採用了鉛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很快由德國傳到世界各國。17、18世紀,歐洲在經歷工業革命後,把機器應用於印刷行業,鉛活字印刷走向了機械化,從而西方告別了印刷技術的手工時代。到19世紀,這些技術又傳入我國,很快取代了古老的雕版印刷術。當今世界,雖然照相排版印刷工藝日益廣泛應用,但傳統的鉛版仍通行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