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 摩爾定律 主要內容是什麼
在計算機領域有一個人所共知的「摩爾定律」,它是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於1965年在總結存儲器晶元的增長規律時(據說當時在准備一個講演),發現「微晶元上集成的晶體管數目每12個月翻一番」。當然這種表述沒有經過什麼論證,只是一種現象的歸納。但是後來的發展卻很好地驗證了這一說法,使其享有了「定律」的榮譽。後來表述為「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每18個月翻一番」,或者說「三年翻兩番」。這些表述並不完全一致,但是它表明半導體技術是按一個較高的指數規律發展的。 就在摩爾定律提出3年後,英特爾公司誕生了。從它1971年推出第一片微處理器Intel 4004至今,微處理器使用的晶體管數量的增長情況基本上符合摩爾定律。有人認為英特爾刻意要求公司的技術發展符合摩爾定律。2002年11月美國《財富》雜志采訪摩爾先生時,年已古稀的摩爾先生說:「開始時公司並沒有把摩爾定律作為一個驅動力來看待,說老實話,我是直到10~15年前才能夠啟齒用摩爾定律來稱呼它的。開始我們只是試圖用我們認為合適的方法來推動存儲器晶元電路技術的發展……起初我們僅僅是想盡快推進技術的發展,但後來發現,發展幾乎總是沿著同一條曲線前進。要說我們真正地刻意按照定律推動技術朝此方向發展那是從最近幾代技術才開始的。」這表明晶元工業一開始就比較准確地遵循著這條定律的軌跡發展著。只是後來英特爾才把它寫進了公司的發展計劃,這也比較符合在特定階段的發展實際。 今天,我們手頭使用的電腦有幾台沒有「Intel」的標記呢?可以說,英特爾的微處理器(即我們常說的CPU)引導了計算機工業的發展,同時也代表了計算機工業的發展軌跡。一系列與電腦相關的產業,甚至軟體也都按摩爾定律的指數規律發展。根據新摩爾定律,互聯網用戶每9個月增加一倍,同時信息流量與帶寬也增加一倍。實際上,在產業競爭的驅動下,不按這樣的速度研發新的產品,企業就有被淘汰的危險。 目前,大規模晶元生產已達到0.25微米工藝。微電子工業發展每下一步的線寬大約是前一步的0.7倍,因而0.25微米的下一步是0.18微米,其後是0.13微米、0.09微米、0.06微米。如果晶元生產仍然能以3年翻一番的速度發展,那麼在十幾年之後,就必然會面臨硅晶元技術0.05微米的物理極限。摩爾定律是否已經遭遇到挑戰了呢?其實不然,從發展的角度來說,即使硅晶元技術達到了極限,人們還會發明其他的替代技術,如人們熱心的量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等;即使英特爾公司走到了終點,還會有其他的公司接上來。這就是技術經濟時代新技術發展的基本規律。換個角度說,微處理器的發展歷程實際上只是技術科學發展的一個縮影。就拿我們身邊的汽車工業來說,其更新換代的速度也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如果說半導體工業的「摩爾增速」已令人驚奇不已,那麼接下來可能會帶給我們更大驚奇的是生物技術的增速發展,我們做好心理准備了嗎? 在微晶元方面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它的技術指標非常容易量化。無論是晶元上晶體管的數量還是晶元的運算速度等指標,都直接反映出計算機領域的發展速度。在其他產業中並不是都有這樣清晰量化的指標,但是在先進技術競爭的環境下,一般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水平按指數規律發展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B. 摩爾定律的詳細解釋
摩爾定律」的創始人是戈登·摩爾,大名鼎鼎的晶元製造廠商Intel公司的創始人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半導體製造工業的高速發展,導致了「摩爾定律」的出台。 早在1959年,美國著名半導體廠商仙童公司首先推出了平面型晶體管,緊接著於1961年又推出了平面型集成電路。這種平面型製造工藝是在研磨得很平的矽片上,採用一種所謂"光刻"技術來形成半導體電路的元器件,如二極體、三極體、電阻和電容等。只要"光刻"的精度不斷提高,元器件的密度也會相應提高,從而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平面工藝被認為是"整個半導體工業鍵",也是摩爾定律問世的技術基礎。 1965年4月19日,時任仙童半導體公司研究開發實驗室主任的摩爾應邀為《電子學》雜志35周年專刊寫了一篇觀察評論報告,題目是:「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元件」。摩爾應這家雜志的要求對未來十年間半導體元件工業的發展趨勢作出預言。據他推算,到1975年,在面積僅為四分之一平方英寸的單塊硅晶元上,將有可能密集65000個元件。他是根據器件的復雜性(電路密度提高而價格降低)和時間之間的線性關系作出這一推斷的,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最低元件價格下的復雜性每年大約增加一倍。可以確信,短期內這一增長率會繼續保持。即便不是有所加快的話。而在更長時期內的增長率應是略有波動,盡管役有充分的理由來證明,這一增長率至少在未來十年內幾乎維持為一個常數。"這就是後來被人稱為"摩爾定律"的最初原型。
C. 摩爾定律的概念是什麼
摩爾定律的概念是: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若在相同面積的晶圓下生產同樣規格的IC,隨著製程技術的進步,每隔一年半,IC產出量就可增加一倍,換算為成本,即每隔一年半成本可降低五成,平均每年成本可降低三成多。就摩爾定律延伸,IC技術每隔一年半推進一個世代。
摩爾定律是簡單評估半導體技術進展的經驗法則,其重要的意義在於長期而言,IC製程技術是以一直線的方式向前推展,使得IC產品能持續降低成本,提升性能,增加功能。
(3)摩爾發明摩爾定律擴展閱讀
只要「光刻」的精度不斷提高,元器件的密度也會相應提高,從而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平面工藝被認為是「整個半導體的工業鍵」,也是摩爾定律問世的技術基礎。
1965年時任仙童半導體公司研究開發實驗室主任的摩爾應邀為《電子學》雜志35周年專刊寫了一篇觀察評論報告,題目是:「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元件」。在摩爾開始繪制數據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趨勢:每個新晶元大體上包含其前任兩倍的容量,每個晶元的產生都是在前一個晶元產生後的18-24個月內。
如果這個趨勢繼續的話,計算能力相對於時間周期將呈指數式的上升。摩爾的觀察資料,就是後來的摩爾定律,且仍不同尋常地准確。
人們還發現這不光適用於對存儲器晶元的描述,也精確地說明了處理機能力和磁碟驅動器存儲容量的發展。該定律成為許多工業對於性能預測的基礎。在26年的時間里,晶元上的晶體管數量增加了3200多倍,從1971年推出的第一款4004的2300個增加到奔騰II處理器的750萬個。
D. 摩爾定律例子
不必研究。。。。因為摩爾定律現在已死。。。。不再適用現在的晶元工業。。。。。。。除非你坐時光機,回到過去。。。。。。。
。。。。
E. 摩爾定律
Moore's Law,Intel公司創建人之一戈登·摩爾的經驗法則,他預言微處理器的處理能力每18個月到24個月將增加一倍,實際情況證明這一定律是對的。(不過這個好像和高考無關啊!)
我還知道摩爾表示「物質的量」。1摩爾某物質就是該物質的微粒數大約為6.02*10~23(10的23次方)個!(這個和高考有點關系了!不過和你的問題無關的!)
F. 摩爾定律是什麼
摩爾定律是: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系統軟體方面,早期的計算機由於存儲容量的限制,系統軟體的規模和功能受到很大限制,隨著內存容量按照摩爾定律的速度呈指數增長,系統軟體不再局限於狹小的空間。
(6)摩爾發明摩爾定律擴展閱讀:
「摩爾定律」歸納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在摩爾定律應用的40多年裡,計算機從神秘不可近的龐然大物變成多數人都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技術由實驗室進入無數個普通家庭,網際網路將全世界聯系起來,多媒體視聽設備豐富著每個人的生活。
摩爾定律並非數學、物理定律,而是對發展趨勢的一種分析預測,因此,無論是它的文字表述還是定量計算,都應當容許一定的寬裕度。從這個意義上看,摩爾的預言是准確而難能可貴的,所以才會得到業界人士的公認,並產生巨大的反響。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摩爾定律
G. 「摩爾定律」的發明者是誰是哪家公司的總裁
發明這是 戈登·摩爾,他是全球著名公司「intel」英特爾公司的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