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農作物發明

農作物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3 13:17:07

㈠ 農業四大發明

中國農業四大發明:稻、養蠶繅絲、茶、茶油。

1、稻

水稻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中國是亞洲水稻的原產地之一。在所有考古發現的農作物中,以稻穀遺存為最多。

㈡ 中國最早的農作物

中國最早的農作物是粟、稻。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農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現今許多的農作物都是我國勞動人民最早從野生植物中經過不斷的栽培而成的。根據現在考古的發現,我國早在新石器的早期,就已經開始種植了粟、稻。
粟:現在我們稱之為穀子,脫殼後叫小米。是由一種野生的狗尾草培育而成。粟耐旱能力強,自生能力也很強,是黃河流域黃土地區的重要農作物之一。在陝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炭化了的粟粒和粟殼。說明距今五、六千年前粟已經在我國北方得到了廣泛的種植。

稻:一般稱作水稻,是從野生的稻經過人工栽培而成。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由稻穀、稻殼、稻桿、稻葉的混合堆積,平均厚度約四、五十厘米。這是世界上迄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在江淮、江漢地區,太湖和雲南滇池周圍,廣東劍門、海門等地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秈稻、粳稻粒。說明那個時期在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原始居民,已經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

㈢ 起源於我國的農作物

中國為世界栽培植物重要起源地之一。起源於中國的農作物有粟、稷(黍子)、水稻、蕎麥;豆類有大豆、毛黃豆;蔬菜有白菜、蘿卜;果樹有桃、杏、李、梨、柑桔、荔枝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農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現今許多的農作物都是我國勞動人民最早從野生植物中經過不斷的栽培而成的。根據現在考古的發現,我國早在新石器的早期,就已經開始種植了粟、稻。

粟:現在我們稱之為穀子,脫殼後叫小米。是由一種野生的狗尾草培育而成。粟耐旱能力強,自生能力也很強,是黃河流域黃土地區的重要農作物之一。在陝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炭化了的粟粒和粟殼。說明距今五、六千年前粟已經在我國北方得到了廣泛的種植。

稻:一般稱作水稻,是從野生的稻經過人工栽培而成。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由稻穀、稻殼、稻桿、稻葉的混合堆積,平均厚度約四、五十厘米。這是世界上迄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

在江淮、江漢地區,太湖和雲南滇池周圍,廣東劍門、海門等地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秈稻、粳稻粒。說明那個時期在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原始居民,已經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

麻:其籽可食,是我國古代"五穀"之一。但是,麻在我國主要是用其纖維來紡線織布。在陝西西安半坡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上保留有麻布的痕跡,說明我國種植麻的歷史也很悠久。到了商、周時期,我國的農作物的品種開始明顯增加,糧食作物主要有:粟、稻、稷(俗稱糜子)、麥、菽(大豆)等,基本上具備了後世的主要糧食作物。

高粱:其生長不擇地,耐乾旱,它的秸桿很高,可以做燃柴,也可以作為農村的建築材料和製造工具的原料,高粱米還可以釀酒。因此也很早在我國北方地區種植。在山西萬全荊村、河南鄭州大河庄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高粱的痕跡。在河北石家莊市庄村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兩堆高粱(已經炭化)。

(3)農作物發明擴展閱讀:

先秦重要糧食作物有粟、黍、稻、大小麥、大豆,還有大麻和菰(米)等。大抵北方以種粟黍為主,南方以種稻為主。戰國時期,適應休閑制向連作制的過渡,大豆一度和粟並列為主要糧食。漢以後大豆向副食方向發展,大麻和菰逐步退出糧食行列。

末期,小麥先在西北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種植,以後傳入中原,隨著連作倒茬和農田灌溉與保墒耕作技術的發展,種植面積持續增長。但粟在長時期內仍是最主要的糧食。東漢時期的《四民月令》還提到豌豆和胡豆。三國時的《廣雅》首次提到秈稻,這一時期水稻的主要種植類秈,粳。

唐、宋經濟重心移至江南,水稻生產迅速發展。至宋代水稻躍居糧作之首,麥作也進一步發展,稻、麥取代了粟、稻的傳統地位而延續至今。原先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種植的高粱,宋、元時期傳到黃河流域,成為重要糧食作物之一。明、清時代,原產美洲大陸的玉米、甘薯、馬鈴薯傳入中國,並迅速傳播開來。

中國古代衣被原料是大麻、薴麻、葛藤纖維、蠶絲和皮毛。棉花至遲在漢代已有種植,但長期局限於西北、西南和南方少數民族區,唐、宋以後從華南傳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元、明兩代迅速推廣,終於取得了主要衣被原料的地位。

在其他經濟作物與經濟林木中,首推茶、漆和甘蔗,明代從美洲大陸傳入的花生、煙草也迅速成為重要經濟作物。此外,中國古代還栽培種類繁多的蔬菜和果樹。

㈣ 再問誰發明得農作物呢開始他不怕有毒嗎

你應該問的是誰發現了農作物,不是發明。農作物是大自然產生出來的,不是誰發明出來的。

㈤ 最早的農作物是什麼

人類最早種植的農作物是小麥。

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粟。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

水稻所結籽實即稻穀,稻穀脫去穎殼後稱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為食。

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製糖作工業原料,稻殼、稻稈,可以作為飼料。我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東北地區、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屬於直接經濟作物。還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類的主食。也是南方人民的主要有機食品。

(5)農作物發明擴展閱讀:

1、納入保險

為促進我國制種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穩定主要糧食作物種子供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近日印發通知,將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目錄,補貼比例執行補貼管理辦法關於種植業有關規定。

2、基因圖譜

2017年,中國農科院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賈繼增領銜的研究團隊,在小麥D基因組測序研究中,揭示了轉座子(TE)在小麥基因組中的重要功能,完成了染色體級別的D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制,並首次獲得一個完整的整合圖譜。相關研究論文11月2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期刊上。

㈥ 農業生產中人們有什麼創造發明

  1. 現代袁隆平抄的「雜交水稻」:襲

    雜交水稻(hybrid rice)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2. 東漢畢嵐創制三國馬均改進的翻車;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3. 唐代曲轅犁及灌溉工具筒車;

  4. 古代西漢趙過發明的播種工具耬車;

㈦ 起源於中國的農作物主要有哪些

平常俗稱的「五穀」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㈧ 農作物的發展史,去哪裡找(急)

水稻的
世界上究竟是誰發明了水稻種植?這個問題在學術界爭論了 100多年。 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遺址的發現,使中外學者不得不重新下結論:最早的種稻人就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

距今 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這些豐富遺存,證明早在 7000年前,我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最早的水稻種植僅限於杭州灣和長江三角洲近海一側,然後像波浪一樣,逐級地擴充到長江中游、江淮平原、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下游,最後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簡言之,長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區是我國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粟,去皮後稱為小米。它最初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馴化」而成為糧食作物。這「馴化」之功,首推中國人。粟的種植為中國人首創。據最新的考古資料,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出土在我國河北武安磁山遺址,距今 7300年左右。磁山遺址是 1976年至 1978年發掘的,那裡儲存糧食的窖穴有 88個,所藏全部為粟。這是中國粟出土年代最早的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粟。這證明, 7000多年前,粟已成為我國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糧。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由東向西傳播,經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奧地利傳遍整個歐洲。同時又向東傳到朝鮮、日本等地。日本在傳入稻作之前,粟曾是國民的主要食糧。粟是中國人民早期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

一般的植物分類學書都有 不過挺短的 書也厚
因為種類多

㈨ 發明農作物機器的作文

我非常喜歡秋天來。喜歡秋源天的風,喜歡秋天的涼,喜歡秋天的雲甚至秋天黃色的樹葉和枯萎的小草我都喜歡。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這在城市中似乎是感覺不到的,只有在鄉間的開闊地才可以痛快的仰視秋日愈發高遠的天空,一望無際的金黃色波浪,這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像剛剛清洗過的玻璃,變的明亮起來。
我一直盼望能有機會去一次農村的果園。終於在今年的秋天媽媽和爸爸說要帶我去農村的果園,我聽了後非常高興。伴著晨風我和爸爸媽媽坐上了去往梁各庄的公共汽車。一路上我想像著那裡碩果累累的樣子:紅紅的蘋果像一個個胖娃娃,緊緊地挨在一起扒開樹葉往外瞧呢;石榴們興奮地笑著,露出瑪瑙般的牙齒;桃子像個害羞的姑娘躲在樹葉里……想著想著我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這時聽到售票員阿姨說:「梁各庄車站到了,請下車。」我迷迷糊糊地下了車。

㈩ 請說出兩宋時期農業上的發明及其發展情況

1.這一時期,由於戰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既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也帶來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同時,這一時期南方社會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安定、寬松的環境。而且統治者都很重視內部實力的加強,減輕了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重視農業的發展。
2.這一時期,除了引進占城稻,在水稻的耕作技術和方法上也有新的變化,即從直插法轉變為移植法。這種方法改變過去那種直接把稻種撒播在田裡的做法,提高了稻苗的存活率。
3.除了水稻外,其他農作物的種植也有了較快的發展。北宋末南宋初,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種麥的豐富經驗,小麥種植在南方有了更大的發展。小麥的普遍種植,確立了南方稻麥輪種的先進耕作制度。這標志著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4.隨著糧食生產的增加,兩宋時期我國南方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北宋時,棉花在兩廣及福建南部普遍種植,之後又向北推廣到江西、兩浙等南方各省。這一時期,茶樹的栽培有很大的發展,新辟了許多茶園。
5.總之,兩宋時期,特別是南宋時,我國南方的農業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明顯的標志是「蘇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這說明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南宋時,我國的經濟重心移到了南方。

閱讀全文

與農作物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