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世界各民族是如何創造美的

世界各民族是如何創造美的

發布時間:2021-08-13 12:48:22

① 美利堅民族是如何產生的

中國民族分布圖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國外至今沒有統一的認識,中國學術界理解也不盡一致。但一般認為,民族是「人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斯大林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4頁)。因此民族與人種不同,是長期歷史形成的社會統一體,是由於不同地域的各種族(或部落)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民族是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時代的必然產物,但民族的要素是資本主義以前的時期逐漸形成的。當全世界實現共產主義後,經過一個很長時期,經濟文化高度發展,民族差別逐漸消失,世界各民族將形成為一個共同的整體。

② 美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美不是無本之木,憑空產生的。在人類文化史上,它附著了人類漫長的探詢的過程。人在宗教中創造美,也在勞動中創造美。美被創造出來,美就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產物。這里我們要討論的是,美是如何產生的。

(一)從石器的造型看美的產生

作為自由創造主體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內容。在早期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是互助合作的關系,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勞作中人類是作為自由創造的主體而存在的。首先人類用自己的物質勞作創造了實用價值,而後才發現了美的物質形式。如圓潤、合比例等等。事物的在物質層面上的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它反映了美的產生的實際的歷史過程。為什麼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呢?因為人們的物質生產中首先是為了解決人們在物質生活中的迫切需要,這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所謂「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墨子》),「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綉」(《韓非子》)。說明人們總是在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的基礎上,然後才能提出精神生活的需要。恩格斯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人類最初進行生產並不是為了創造美,也沒有專門創造出美的對象,美和實用是結合的,有用的有益的,往往也就是美的。因為只有在有用的對象中,才能直觀到人類創造活動的內容,才可以感到自由創造的喜悅。

從石器造型的演變上看美的產生。人類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工具的製造最明顯地體現了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從工具造型的演變上充分體現了人類自由創造的特性,並具體地說明了美的產生是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

從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談起,中國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當時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很粗糙,沒有定型,往往一器多用,在外形上和天然石塊的差別雖不很明顯,但是,畢竟在石面上留下了人的意志的烙印。從材料的選擇,加工的方法,到外形的特徵,都體現了人類自覺地、有意識、有目的的創造活動。所以不管這種石器如何粗糙,對人類歷史的意義卻極為重大,它標志著人類脫離了動物。原始人類製作這種石器的目的並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為了實用。被稱作「北京人的後裔」的山西許家窯人,也是屬於舊石器時代。從許家窯人的遺址中發掘出許多石器,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石球,數量約1500枚。根據賈蘭坡先生的研究和推斷這些石球是屬於狩獵用的武器。石球的圓形最初並不是作為美的標志,而是標志著器物的實用性質。為什麼投擲武器要用圓形?這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圓形的物體在投擲時,較之不規則的物體更易於准確擊中目標。所以石球的造型是由事業的需要決定的。當原始人類從這些實用的形式中看到自身的創造、智慧和力量引起喜悅時,這種圓的造型才能成為美的對象。

丁村人(山西襄汾縣),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北京中國猿人之後,經歷了幾十萬年艱苦的實踐,人類在製作石器上積累了經驗,在石器的造型上由於用途不同形成了初步的類型。如砍砸器、厚尖狀器、球狀器等,其中大三棱尖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為丁村舊石器特有。既尖銳,又堅實,在造型上從實用出發注意均衡對稱;丁村舊石器加工的難度較大,在外形上和自然形態的石塊已有較顯著的區別,體現了人類智慧的發展。

山頂洞人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從美學意義看這個石器的器物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鑽孔和磨製技術的發現,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骨針,針尖和針孔的加工都是一種細致的勞動;一是裝飾品的出現,裝飾品中有石珠、獸牙、海蚶殼等,裝飾品有紅色、黃色、綠色,相映成趣。這些器物反映了原始人類在解決物質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審美要求的發展。據賈蘭坡先生分析,山頂洞人佩戴某種裝飾品的目的,是為了顯示他們的英雄和智慧。例如山頂洞人所佩戴的獸牙,「很可能是當時被公認為英雄的那些人的獵獲物。每得到這樣的獵獲物,即拔下一顆牙齒,穿上孔,佩戴在身上作標志」。這些穿孔的獸牙全是犬齒。為什麼要用犬齒,據賈蘭坡先生分析:「因為犬齒齒根較長,齒腔較大,從兩面挖孔易透,另一方面犬齒在全部牙齒中是最少也是最尖銳有力的。最尖銳牙齒更能表現其英雄。」這說明獸牙成為美的事物,開始並不是由於它們的顏色、形狀的特徵,而是由於它們體現了人類在勞動中的智慧、勇敢、力量。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野蠻人在使用虎的皮、爪和牙齒或是野牛的皮和角來裝飾自己的時候,他是在暗示自己的靈巧和有力,因為誰戰勝了靈巧的東西,誰就是靈巧的人,誰戰勝了力大的東西,誰就是有力的人。」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也指出了這一點:「原始裝飾的效力,並不限於它是什麼,大半還在它是代表什麼。一個澳洲人的腰飾,上面有三百條白兔子的尾巴,當然它的本身就是很動人的,但更叫人欣羨的,卻是它表示了佩戴者為了要取得這許多兔尾必須具有獵人的技能;原始裝飾中有不少用牙齒和羽毛做成功的食品也有著同類的意義。」這段話說明了澳洲人用兔尾做裝飾的原因,主要是這么多的兔尾代表狩獵者的技能,也就是由於裝飾物品作為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才叫人欣羨的。在原始的裝飾中由於條件比較單純,使我們能較清楚地看出裝飾物的感性形式和內容之間的聯系,因此,更便於理解美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對生活的積極意義。

西安半坡村和山東大汶口的石器,均屬於新石器時代。這些石器大多是磨製的。磨製石器是新石器時代有特徵性的東西,最早只是刃部磨光,後來才發展到通體發光。同時還出現了鋸割等先進技術。最常見的有斧、鑿、錛、鏃等。這些器物由於採用磨製的方法,不但提高了實用效能,而且在造型上美的特徵(如光滑、勻整、方圓變化等)也更加明顯。從舊石器時代石器上粗糙的裂痕,我們可以看到自然對人力的抵抗,頑石好象一匹不馴服的野獸;在新石器時代石器上光滑勻整的造型,我們看到了自然被征服,頑石彷彿變成溫馴的家畜。人在戰勝自然中取得了新的勝利。

這里還要特別提到的是山東大汶口出土的玉斧(一說為玉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這種玉斧具有明顯的審美特性。在造型上方圓薄厚的處理十分規整、勻稱;在色彩上又是那麼瀅潤、光澤、斑爛可愛。玉石的質地堅硬易碎,加工的難度較大,在五千年前能生產出這樣的產品,可說是一件美的創造的傑作。據考古工作人員分析這種玉斧雖然還保留了工具的形式,但主要並不是為了實用,可能不是供一般人使用,而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在原始社會供一些「頭人」所掌握使用。在大汶口出土的器物中還有許多頭飾、頸飾、臂飾,這說明人們的審美需要越來越發展。

(二)從古代「美」字的含義看美的產生

從「美」字的含義,也可以探索到美的產生的一些消息。對「美」字的含義曾有各種不同的解釋。

一種解釋是大羊為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美與善同意。」所謂「美善同意」,說明美的事物起初是和實用相結合。羊成為美的對象和社會生活中畜牧業的出現是分不開的。羊作為馴養的動物是當時人們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對於人類來說是可親的對象。羊不僅「主給膳」可充作食物,而且羊的性格溫順,是一種惹人喜愛的動物,特別是羊身上有些形式特徵,如角的對稱、毛的捲曲都富有裝飾趣味。在甲骨文中的「羊」字,洗練地表現了羊的外部特徵,特別是頭部的特徵,從羊角上表現了一種對稱的美,不少甲骨文中的「羊」字就是一些圖案化的美麗的羊頭。

另一種解釋,不同意大羊為美的看法,認為美和羊沒有關系,「美」字是表現人的形象。「美」字的上半部所表現的是頭上的裝飾物,可能是戴的羊角,也可能是插的羽毛,有人推測:「象頭上戴羽毛裝飾物(如雉尾之類)的舞人之形……飾羽有美觀意」(康殷釋輯《文字源流淺說》)。從美字的初文來看,是表現一個人頭插雉尾正手舞足蹈。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從美字體現了美和人體、美和裝飾、美和藝術的關系。羊大為美還有更深層的意味,那就是將羊頂於頭頂,表現向神靈獻祭,表明好吃的才是敬神的尤物。這說美的產生和早期的信仰不脫干係。另外,羊人相合也多少反映了早期圖騰制社會的宗教觀念,意即心靈歸向圖騰感應,才能產生美感,這也進一步證實美起源於原始信仰。

對於美字的含義,以及在歷史上的演變,這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古代對農作物也有稱為美的。如孟子曾說:「五穀者,種之美者也。」這里所說「美」與「善」、「好」同意,也體現了美與實用的關系。因為五穀對人類的物質生活有重要實用價值,所以才被視為美。

從以上對美的產生的分析,說明了以下幾點:

1、美產生於勞動。美的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它直接呈現於對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線條、形體等),在這些感性形式中凝聚著人們的勞動和創造。這些形式成為人的智慧、靈巧和力量的標志。因此能喚起人們的喜悅而成為美的事物。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美也在不斷發展。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地了解了自然現象、自然的性質、自然的規律,同時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雙手和頭腦也越來越發展,從石器、陶器的發展過程說明人所創造的對象世界中日益豐富地顯示出人的本質——自由創造的力量。

2、在美的產生過程中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從歷史上說,以有意識的實用觀點來看待事物,往往是先於以審美的觀點來看待事物的。」人類製造工具首先是為了滿足物質生活中的實用需要,石器造型的發展由簡單到復雜,由粗糙到精細,從凹凸不平到光滑勻整,從不規則到逐漸類型化,這一切演變說明是人們的實用要求推動了工具造型的發展。因為它們實用,而且又體現了人的創造,人們才喜愛這些事物,這些事物才具有美的性質。在工具造型上的每一個新的進展,不但體現了實用效能的提高,才逐漸出現產品的裝飾,並分化出主要為滿足審美需要的裝飾品。

3、從實用價值到審美價值的過渡,這中間人類的觀念形態起了中間環節的作用。例如丁卡族的婦女戴20磅的鐵環,開始也可能不是為了美,而是為了富的觀念才戴的,其後「富」與美的觀念逐漸結合,才形成了「富」的也就是美的,所以普列漢諾夫說:「把二十磅的鐵環戴在身上的丁卡族婦女,在自己和別人看來,較之僅僅戴著兩磅重的鐵環的時候,即較為貧窮的時候,顯得更美。很明顯,這里問題不在於環子的美,而在於同它聯系在一起的富有的觀念。」「勇敢」的觀念也是如此。在原始民族中動物的皮、爪、牙成為裝飾,正是因為這些東西在「暗示自己的靈巧和有力」。原始的圖騰崇拜本來也沒有美的意思,只是由於宗教迷信,其後隨著圖騰的發展和本民族的強大,圖騰除了作為原始宗教崇拜外,還有裝飾作用,並逐漸發展到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成為美的形象。中國的龍和鳳就是如此。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就是觀念形態雖然在實用到審美價值的過渡中起中間環節的作用。但觀念形態並不是美的根源。觀念形態本身也是決定於一定社會生產力狀況和經濟。丁卡族之所以把鐵環看作美,雖然和富的觀念相聯系,但最終的根源還是在於生活實踐已經發展到「鐵的世紀」。

4、在生產實踐中主體與客體的辨證關系。在原始社會中各種工具造型的發展,單從客體本身是無法說明的。在歷史發展中人類不斷改造自然,物在變,人也在變,人與物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正確理解實踐中主體與客體的辨證關系是探索美的產生的根源的一把鑰匙。

我們所謂的「客體」,是指人所創造的對象世界。這個對象世界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也就是人化的自然。反過來又影響主體,憑著對象的豐富性才發現了人的感覺的豐富性。馬克思說:「人的感覺、感覺的人類性——都只是由於相應的對象的存在,由於存在著人化了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產物。」例如人類在製作石球、紡輪、石珠和鑽孔中發展了人對圓的感覺;磨製石器不僅發展了人對光滑、勻整的感覺,而且發展了面與線的感覺。在磨製石器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幾何圖形的面(如圓形、方形、梯形等)以及面與面相交形成的各種清晰的線(曲線、直線等)。從磨製石器上我們看到人類對形式的感覺愈來愈發展。在舊石器時代早期與粗糙石器相適應,人的感覺也是粗糙的感覺。在編織勞動中啟示人們掌握一些圖案的組織方法。從彩陶以及後來玉器製作發展了人們對色彩的美感。離開了對象就無從說明主體思維、感覺的發展,同樣離開主體也無法說明產品的變化。在勞動中人類創造了美,在創造美的過程中又提高了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審美需要。人類憑借著這種提高了的審美能力,又創造出更新更美的事物。從創造美的對象到提高主體審美能力,再去創造新的美。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使美從低級走向高級發展。前面所說的石器、陶器的發展過程,既是物的發展過程,也是人的發展過程,人和物在實踐過程中相互影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實踐、自由創造起著決定的作用。

(三)播種美的祭壇:從原始宗教中看美的產生

宗教與審美到底有什麼聯系呢?

從原始民族對「第二自我」(靈魂)的描述中我們會發現,那些被我們視為「藝術」的紋身、假面、歌舞、岩畫之類,本身就是宗教文化的一部分。這些東西依照文化的慣性在後進民族中,首先表現了人對「不死」的人文性的補救。他們造墳使靈魂有「在家」感,他們為屍體舉行二次葬禮使靈魂有「戀世」感,他們把圖騰畫在死者臉上(如美洲西北部印第安人),希望死者復生,他們戴上面具送喪(如彝族)表示生死界域的互通,他們狂舞是為的是產生幻覺,接通神靈……

可見原始藝術是為了表現另一種實在和另一種生存。軀體死亡並不意味著靈魂死亡,宗教的目的就是為了表示這種不死感。比如,靈魂常被視為可以外在與人的獨立存在,像珞巴族阿迪人神話所講的,害人的精靈「烏洛木」,其形可能像風,也可多變,常作祟於人,是靈魂的一種非道德化形態(惡靈)。它們可變形,如同夢境和影像。這是對死的恐懼而產生的創造力。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中曾引述過不少民族把靈魂、精靈叫做「影子」的例子,這與珞巴族神話是相吻合的。這即是說,具象、類比、象徵、比擬等等,在原始宗教中,都作用於人對「第二自我」(靈魂)的勾摹,作用於其間的神秘聯系。

西藏日土烏疆地區發現的「齊吾普」岩畫,繪有背負行囊沿山道側身行走的小人影身;宋人王象之《輿地紀勝》把廣西武宣縣岩壁上刻繪的人叫「仙人影」。岩畫人物刻繪的特點是採用平面造型的手法,不考慮透視效果,同樣的姿勢反復重疊,抓住基本形態,不繪五官,看上去影影綽綽,氣勢較大。由於岩畫常遠離人們出入之所,常刻繪在一些人跡難至的地方(如「齊吾普」岩畫群坐落在離日土近百公里且無路可走的小山谷間),無疑,其目的不是為了炫耀和展示,亦不是為了美,而是表現「影身」(靈魂)的寓居之處,有希望他們(亡人)永存之意。

既然原始藝術在人類原始初期是信仰和儀式的一部分,那麼對原始藝術我們無法做到剝離宗教而「獨立」研究。而且美在這一時期被包容在原始民族的宗教生活之內,我們就得相信:與其說二者有相互混融的起源,倒不如說它們自始至終存在著相似性。最重要的是,宗教和審美都立足於對生存死亡的終極關懷;都暫時放棄人的自然生活狀態,進入一種近神似的迷狂狀態,對於自然人生人們應對,對於近神境界人們沉浸其中。原始宗教的這種沉浸,這種神人交合是利生的,有影響力的,從而是巫術的。

宗教和審美的無分彼此,同生共觀,應該說是出自它們的天然相似。烏格里諾維奇在其《藝術與宗教》一書中寫道:

「人們的審美活動與宗教活動還沒有『分道揚鑣』,沒有『自立門戶』,而是在完整的神話儀式綜合體中見諸實現。可是從審美活動和宗教活動(膜拜活動)在遠古時代尚未分家這一事實並不能得出結論說,這兩種活動一種導衍於另一種,一種派生出另一種。」

這一見解的令人信服之處就在於:宗教和審美彼此都不產生對方,彼此就是對方。「神話儀式綜合體」是初民精神文化的一個典型的構成形式。馬克思也說:「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話中經歷了自己的史前時期。」宗教的本質也在於幻想,儀式就是由幻想支配著的一種行動。祭祀亡靈的儀式,祈求風調雨順的儀式,都含有在儀式中實現自身願望的意味。特別是人為了達到自身的目的而試圖藉助自己想像的力量,操縱、控制自然秩序的巫術儀式,更強調人的神秘體驗,它對原始藝術影響最直接。流傳於世界原始民族中的「射日」型神話(屬除禍滅患的英雄神話),和原始巫儀就是兩相確證的。

當原始人和太陽在生存關系中出現矛盾時(如久旱不雨,土地乾涸,民不聊生),人們藉助幻想來擴張自己的力量,降服太陽,使之聽命。壯族《特康射太陽》一則神話敘述特康為民除害,連射11個「毒太陽」;毛難族神話《格射日月》說的是天上九頭烏龍精噴射烈焰焦人間,生靈塗炭,英雄格爬上九千九百九十九丈高的巴音山頂,用神箭射落七個烏龍精,留下兩個為日月。珞巴族的《九個太陽》神話也具有除災滅禍的性質。射日神話也就流行於台灣中北部高山族地區。據說古時天有二日,塗炭生靈,高山族先民派出祖孫三代射手,經過艱難跋涉,不惜犧牲,最後將一個太陽射傷,變成了月亮。

我國射日神話多流傳在農耕、狩獵為主的古代民族中(包括漢族的「羿射日」神話),神話隱含的內容首先與這些地區經濟文化類型密切相關,而神化人物征服太陽的射箭之舉,說明狩獵經濟為神話想像提供了前提。

這類神話,表現了在原始生產方式狀態下人對自然的征服欲。在原始宗教中,以一定儀式表演控制超人力量、影響人類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均可視為巫術。按照列維——布留爾的說法可,只要物我接觸,某一方就可以對另一方滲入影響力,那麼射日就表明了這么一種心態:即對太陽施加所欲加的作用,就可以控制太陽的熱量,使之由害變利,恩澤人間。這是一種行善巫術(白巫術)。我們據此可以判明,「射日神話」可能與求雨巫術中的射日儀式有關。

射日儀式表演者相信通過內在的力量,對外物施加控制或絕滅的影響,那麼擴張了自身的力量所發揮的作用,在表演中形象地程式化為宗教儀式;對神靈鬼域和儀式的神秘闡釋即神話,即原始的語言藝術(如射日神話)則相應產生出來。對繼續產生神話的現代原始民族文化考察證明,凡神話都在十分神聖、庄嚴和神秘的儀式中演唱或誦述,具有神諭靈驗的性質;神話從祭壇走向世俗,並逐步故事化,則是審美需要的自覺結果。

無論如何,宗教中的人與神的關系,蘊含著人與現實的關系。人與現實的關系是一切宗教的出發點,也是其歸結點。神靈遊走或安身於宗教世界,但一切神的活動都不過是人的活動的影子罷了。

這里我們又一次用了「影子」的概念。對於這個「影子」而言,伴隨儀式的狂舞而產生的幻覺是對「影子」的捕捉;紋身和體飾是「影子」的裝扮(據說可以接通神力,防止巫術傷害);符咒和歌唱是因聲求像(影子),珞巴族巫師跳鬼時,在迷狂中發出怪異的聲調,據說此時巫師已變成某種鬼靈,是鬼靈在說話。南非祖魯人的tunzi一詞有影子和鬼魂的雙重含義。他們認為人死影去,成為祖靈。巫術中對影子的處理比比皆是。彝族黑巫術要咒人於死地,會用「類比」的辦法對影身進行攻擊。製作影身並施以影響,在喪葬儀式中經常見到。前面提到拉祜族為死者招魂所剪的紙人,就是「影身」,是第二自我(靈魂)的類比。對他的處置(高掛於竿上)表示所欲施加之影響。應該說,被看作「原始藝術」的文化構成,從廣義上講,都是人對影子(第二自我,靈魂)施加影響的巫術。

對原始宗教是什麼的問題,就像是美什麼一樣,是難以回答的。與其說審美對它有非常有效的使用性,倒不如說它們有著合一性。原始時期,宗教合於人的自在、自為的精神嚮往的目的,這也是審美本身的目的。自在、自為、精神嚮往、自由表現之類,都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所在,這其實是人類本能的需要(物質)和超越自我的需要(精神)在人心上打上的一個標記,是人的生命意識和樂生需要的頑強表現。馬克思講得明白不過:「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麼也不能做。」原始宗教就是物質和精神兩種需要互為交融、互為過濾的「容器」,可標寫成下式:

物質需要 宗教 精神需要

③ 新主流:少數民族的購買習慣正如何創造一個新的美國特徵

美國人熱愛選擇的自由。在《》這本帶有挑釁意味的書中,蓋·加爾西有力地說明:當美國從一個神秘的「熔爐」演變為集種族、宗教和性別多樣性為一體的「沙拉盤」的時候,美國人進行自我選擇的能力也在國內創造了一個新的經濟和社會模型。加爾西說,美國人的命運是由消費方式決定的。現在的產品都是由非洲裔高爾夫球冠軍,拉丁美洲裔電影明星和中國的籃球運動員等來代言的。原先為了爭奪大多數歐裔中產階級的廣告大戰,如今都紛紛轉而針對經濟實力漸強的非洲裔美國人、拉丁美洲裔美國人和其他的少數民族。就像幾條奔流的小河匯聚成一條大河一樣,「新主流」將促成一個新美國的形成。加爾西——原《時代》雜志撰稿人、美國在線的經理,還經常為《紐約時報》寫稿—非常注重運用細節來支持他的論斷。在考察當代消費者的習慣如何影響美國的文化現實時,加爾西把讀者的目光引向了2003年MTV頒獎儀式。當大多數評論家都把目光聚焦於對麥當娜(Madonna)親吻布蘭妮(Britney Spears)和克莉絲汀·阿奎萊拉(Chiristina Aguilera)的炒作上時,加爾西卻注意到所有的商業廣告都啟用了少數民族演員。事實上,有一個廣告甚至完全是西班牙語,沒有字幕。再見,福里特·班第托(Frito Bandito)
傑米瑪姑媽(Aunt Jemima)和福里特·班第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加爾西卻認為美國娛樂和廣告業變幻莫測的局面預示了美國人口與經濟的大變遷。HIP HOP音樂、西班牙文式的英語短語、以及大學餐廳菜單上的壽司並不是偶然現象——他們是美國命運的決定因素。過去,美國人認為少數民族應該向單一的、以盎格魯為中心的理念看齊,這體現在大眾消費品以及電影、電視、廣告和流行音樂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美國不同的群體上。70年代以前,在特產品商店以外很難買到帶有民族風味的食物。少數民族長期以來都無法在娛樂圈有所發展,只能在電影電視中飾演一些配角,通常都是基於 19世紀美國人心目中的少數民族的形象。此外,在音樂界也只有廖廖幾位少數民族人士獲得過成功。但是,加爾西卻堅持,在美國經濟中有許多產業的驅動力已經改變了。現在引領商業潮流的是非洲裔美國人、拉丁美洲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以及認同這些曾經是「外來者」的群體的年青白人的品味和購買習慣。種族多樣性在市場上的影響力日漸擴大並不僅僅是品味改變這么簡單——例如,從喜歡蕃茄醬到喜歡薩沙醬汁的轉變。「新主流」,即加爾西所說的新興多族裔權力集團,其影響力日漸擴大的原因是基於多種因素的——一些因素在美國建立之初就存在了,另一些因素卻完全與歷史相背離。最突出的因素是移民模式的改變。1965年移民限額的取消結束了以前對西歐移民的偏愛。結果自1970年起,拉美、亞洲和非洲的移民數量大幅度增加,總數已經翻了三番。多元文化的批評者認為,這給美國人口的單一性和穩定性帶來了負面影響。然而這些批評家卻不願意承認這種改變其實只是浮於表面的。加爾西注意到,200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有3110萬外籍人士居住在美國。由於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大量移民成功地融入美國的經濟和社會,這個數據並不是史無前例的。此外,加爾西還駁斥了一些人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與老一代移民不同,新一代移民在文化上保持疏離狀態。他發現無論來自何方,美國的少數民族都有著共同的夢想。他們最先想擁有的是房子,因為這在美國是財富與社會地位的象徵。人口普查局2003年的報告顯示67%的外籍美國公民擁有自己的住房,與美國本土出生的公民擁有住房的比例不相上下。實際上,歸化的拉丁裔和亞裔公民往往比他們在美國出生的族人更有可能擁有房子。加爾西還探究了移民會優先選擇何種語言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他注意到許多拉丁裔美國人「更喜歡看西班牙語的電視,而且傾向於把自己與來源地而不是美國等同起來。」 但是,他也表示一種勢均力敵的力量正在浮出水面,因為有許多的少數民族雖對自己國家的文化遺產感到自豪,但會選擇英語作為交流的第一語言。正在建立的有線電視網Si TV就將針對年青的拉丁裔美國人和多元文化的觀眾製作英語節目。如果影響新主流的少數民族和已有的群體有著許多共同點,那麼加爾西關於一個重大轉變正在進行當中的論斷是否真的令人信服呢?加爾西爭辯道,應該將新主流看成是一種精神和情感現象。他寫道,「新主流的消費者會選擇那些能肯定他們的自我定位、反映他們的世界觀和期望的品牌。」一件產品的價值是建立在「它是否有意義、容易理解、有重要性」的基礎上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新主流是不尋常的,因為各民族之間能夠互相分享各自在音樂、電影、服裝、食物和信息技術方面的品味。早期的移民浪潮和文化構成與現在的主要區別在於領導層組成的變化。非洲裔、拉丁裔、亞裔和美國土著的文化領袖已經逐漸地主宰了自己的商業命運。早期的爵士和R&B大部分是由非洲裔美國人創作的,並由已原有的音樂行業進行市場推廣。但是這一次,新主流的娛樂業先鋒們卻親自出馬,參與到銷售策劃中。Phat時尚加爾西重點介紹了拉塞爾·西蒙斯(Russell Simmons)的職業生涯,認為它證明了非洲裔美國人是新主流創業者的先驅。西蒙斯是Def Jam唱片公司的創始人之一,HBO電視連續劇《Def Jam喜劇》的製片人,Rush Communications公司的主要合夥人,同時還是Phat 時裝公司這個身價3億美元的HIP HOP服飾帝國的老闆。HIP HOP文化是一個巨大的產業,服飾的年銷售額可達10億美元,像西蒙斯這樣的娛樂業老闆可是不可小覷的人物。當時非洲裔的美國說唱歌手路達克里斯(Ludacris)因為被評論家比爾·奧瑞利(Bill O』Reilly)形容為「惡棍說唱者」而喪失了為百事可樂做廣告的機會,西蒙斯認為路達克里斯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因此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抵制百事可樂的運動,給百事造成不小的損失。新主流的成功不僅僅局限於娛樂業或是以年青人為導向的時裝業。加爾西詳細地描述了美國銀行「安全匯款」服務成功的經過。19世紀時的歐洲移民總是把一些收入寄回家鄉,或資助家屬移民或提供經濟上的幫助。新的移民也是如此。來自墨西哥和其他西班牙語國家的移民都要把收入的大部分匯給親屬。加爾西估計2002年從美國到墨西哥的匯款在120億到140億美元之間,並預計會以30%的速度繼續增長。當美國銀行意識到向拉美匯款的背後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後,就推出了「安全匯款」服務,提供從美國到說西班牙語國家的方便可靠的電子匯款服務。美國銀行啟用了美國和墨西哥的精幹團體協助該系統的設計工作。該銀行還調來在與美國的西班牙社區打交道方面有著豐富經驗的工作人員來管理「安全匯款」。同時還推出了一個非常聰明的廣告,贏得了大河(Rio Grande)兩岸的潛在顧客群的信任。美國銀行的經理們超越了思維的定勢,因此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導致其他的金融公司也紛紛效仿。但是其他公司在想充分利用西班牙或其他新主流的少數民族帶來的機會時,卻往往不能像美國銀行那樣上下一心,因此只能遭遇失敗的下場。在該書最有趣的一個段落中,加爾本講述了他自己作為美國在線公司經理時經歷的挫折。他沒有爭取到足夠的支持,來推行針對美國西班牙語市場的AOL拉美人和AOL拉丁裔美國人這兩個網路計劃。與美國銀行不同,美國在線公司的領導者不夠重視拉丁美洲和美國西班牙裔的網際網路用戶的實際需要和利益,因此沒能獲得預期的成功。

④ 世界民族如何分類

世界各國民族的總稱。20世紀90年代,全世界共有2000多個民族,其社會、經濟和文化分別處於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在世界5大洲,民族人口的分布極不均衡,中國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世界民族分布不是固定的。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有:移民、人口增長及民族共同體自身的發展變化。隨著一些新獨立國家的誕生和發展,出現了不少新的民族成分。此外,如民族矛盾、宗教沖突、種族差別、語言同化、政治上不平等、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外來侵略和挑撥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民族成分的變化。
概述 種族類型 人們通常將人類劃分為三大人種:蒙古人種(黃種人)、歐羅巴人種(白種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黑種人)。蒙古人種的特徵是頭發硬直墨黑,膚色黃褐,體毛不甚發達,顴骨突出,眼有內眥褶。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以及美洲大陸。歐羅巴人種的特徵是頭發細軟呈波狀,膚色較淺,體毛和胡須發達,顴骨不太明顯,鼻高唇薄。主要分布在歐洲、北非、西亞、北印度,16世紀以來逐漸擴散到美洲和大洋洲。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的特徵是發色深黑呈鬈曲狀,頜部微凸,鼻寬唇厚。一般分成尼格羅和澳大利亞兩支,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後者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大洋洲及亞洲部分地區。人種的混合類型,多在中古和近代形成。由於民族遷徙,不同種族互相通婚而形成多種混血民族。
民族分類 國際上多以語言譜系分類為基礎來劃分。全世界的語言分屬17個語系。其中:①屬一洲獨有的語系有10個:美洲一個,即印第安諸語;大洋洲兩個,即澳大利亞諸語和巴布亞諸語;非洲3個,即尼羅-撒哈拉語系、尼日-科爾多凡語系和科伊桑語系;亞洲4個,即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和古亞語系。②屬兩洲跨界的語系有7個:亞、美一個,即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亞、大一個,即南島語系;亞、非一個,即閃含語系;亞、歐4個,即印歐語系、高加索語系、烏拉爾語系和阿爾泰語系。這是「地理大發現」以前的情況。隨著近代移民的擴散,語言分布也發生較大變化。
印歐語系包括日耳曼、斯拉夫、羅曼、克爾特 、伊朗、印度等10個語族,分布於世界各國,約有150個民族使用,使用人數最多。漢藏語系使用人數居第二位,包括漢、藏緬、壯侗、苗瑤等語族,分布在中國和東南亞等地。閃含語系各族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尼日-科爾多凡語系各族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高加索語系各族分布在高加索地區。達羅毗荼語系各族分布在印度南部。烏拉爾語系各族散居於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烏拉爾山一帶。阿爾泰語系各族分布於從東北亞到小亞細亞的廣大地區。南亞語系各族分布在中南半島。南島語系各族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各島國。尼羅-撒哈拉語系各族分布在蘇丹地區。科伊桑語系各族分布在西南非。古亞語系各族分布在東北亞。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各族分布在東北亞和北美北極圈內。印第安諸語各族分布在美洲大陸。澳大利亞諸語各族分布在澳大利亞。巴布亞諸語各族分布在伊里安島。
民族與宗教 在世界許多民族和國家的社會生活中,宗教信仰有其特殊作用,也是區分民族的標志之一。人們通常把宗教信仰分為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和世界性宗教三大類。原始宗教一般包括圖騰崇拜、巫術和萬物有靈觀念,在中南半島、熱帶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島嶼的某些民族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民族宗教種類很多,如印度教、猶太教、神道教等。世界宗教是指佛教(包括喇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和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的信徒估計佔世界民族人口的一半。佛教主要在東南亞國家、部分朝鮮人和日本人中較流行。喇嘛教,即藏傳佛教,在藏人和蒙古人中較流行。基督教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伊斯蘭教流行也很廣,其中,遜尼教派分布於北非、西亞、中亞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什葉教派主要分布於伊朗,在伊拉克、阿拉伯葉門和巴林的阿拉伯人中也有部分什葉派教徒。另外,在歐洲巴爾干半島的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有相當一部分伊斯蘭教徒。
各洲概況 亞洲民族 亞洲地區居住有1000多個民族。他們在種族、語言、宗教、經濟和文化生活上各有自己的特點,處於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就種族而言,亞洲民族多屬蒙古人種,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其次屬歐羅巴人種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印巴次大陸。尼格羅人種與歐羅巴人種混合類型的民族,分布於印度南部,以及阿拉伯半島沿海地區。另外,在東南亞居民中還可以見到維達、美拉尼西亞和尼格利陀等種族類型,以及蒙古人種與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
亞洲民族的語言非常復雜。漢藏語系各族全部在亞洲,占亞洲人口的一半以上。南亞語系包括孟高棉和蒙達等語族。達羅毗荼語系各族,分布於印度中部、南部及斯里蘭卡北部。印歐語系在亞洲有兩個語族:印度語族和伊朗語族。在西亞,屬於閃-含語系的主要是阿拉伯各族。阿爾泰語系各語族有突厥語族、蒙古語族和滿-通古斯語族。高加索語系的民族在亞洲較少,主要分布於土耳其、伊朗和前蘇聯境內。
歐洲民族 歐洲各國的民族成分比較單一。大多數民族都是在各自民族國家的范圍內形成的民族分布區域與國界大體一致或接近。只是在民族分布交界的地區,民族成分比較混雜。
印歐語系的日耳曼、羅曼和斯拉夫3大語族占歐洲民族的大部分,其餘多屬這一語系的克爾特語族、希臘語族、列托-立陶宛語族、阿爾巴尼亞語族和亞美尼亞語族。此外,還有一些民族語言,屬於烏拉爾語系、阿爾泰語系和高加索語系各語族。
非洲民族 非洲大陸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5,尼格羅人占非洲人口的多數,大多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和衣索比亞高原以南。屬於歐羅巴人種和黑白混血人種的居民,主要居住在北非、衣索比亞高原和索馬里半島。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的居民則具有蒙古人種的血統。近年來,歐洲移民人口明顯下降。
非洲民族的語言分屬4個語系:閃含語系、尼日-科爾多凡語系、尼羅-撒哈拉語系和科伊桑語系。閃-含語系各族主要分布在北非和東北非。在撒哈拉以南,廣泛分布著尼日-科爾多凡語系的各族居民,約佔全非人口的一半。尼羅-撒哈拉語系,包括桑海語族、撒哈拉語族和沙里-尼羅語族。這一語系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閃-含語系各族的東南地區,人口較少。使用科伊桑語系諸語言的是布須曼人和霍屯督人,生活在西南非洲的半沙漠地帶。
美洲民族 美洲的民族除印第安各族外,多是近代才形成的。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移民陸續遷入,使美洲的民族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除了屬於蒙古人種的印第安人,還有屬於歐羅巴人種的歐洲移民,屬於尼格羅人種的非洲「黑奴」後裔,以及不同種族互相通婚而形成的混合人種類型。從16世紀開始,經過近500年的重新組合,在美洲已形成了一系列使用印歐語的新興民族。他們全是混血民族,只是在不同地區混入的種族成分有所不同。
現代美洲民族的語言主要屬於印歐語系的兩個語族:羅曼語族(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和日耳曼語族(英語)。
大洋洲民族 住在大洋洲的居民,主要是歐洲、美洲和亞洲的移民及其後裔。大洋洲各土著民族,多屬澳大利亞人種以及各種混合類型。其語言多屬南島語系的波利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3大語族,少數屬澳大利亞諸語和巴布亞諸語。

⑤ 怎樣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那麼什麼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什麼又是世界文化?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特徵的同時,通過不斷的發展和傳播,在世界范圍內的大聯合。凡是世界上存在過或者是現存的一切文化都是世界文化。這個定義是以世界的整體性為基礎的,著眼於全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大家公認的世界文化的最重要的特性。這一特性是在文化平等的基礎上對文化差異性的尊重。一切都文化首先是平等的,而它們卻是不相等的,自然就會是多樣的。

世界上有眾多的民族,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民族的也就沒有世界的。民族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各民族的文化個性的。

我們屬於某個民族,但同時我們又屬於一個世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此夢是世界文化繁榮之夢,是世界文化進步之夢。以我們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的力量是無法獨自完成這個夢想的,我們只有根植於本民族的沃土,展現了民族的智慧,啟迪並影響了其他民族的發展,共同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帶來正面的力量,才能為世界文化豐富多彩做出自己的貢獻。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正在被世界了解接受和認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⑥ 各民族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我是哈尼族的。。。
全國惟一哈尼族自治縣。。。。
哈尼,分「卡多」、「雅尼」、「豪尼」、「碧約」、「白宏」、「布都」、「西摩羅」、「布孔」等支系。歷史上曾稱「和泥」、「黑泥」、「窩泥」等。「哈」「和」是構成飛禽走獸的詞素,表示這類名稱的類別;「尼」是女性、人的意思,和在一起就是人的意思。
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同源於南遷的古代北方的羌人。羌人原來游牧於青藏高原,後逐漸向南遷移。公元前3世紀,其先民已經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壟江以東的沼澤地帶。7世紀已居住於今哀牢山、無量山區一帶。唐、宋時隸屬南詔、大理國,以後又先後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統治,其間一些首領曾被授予世襲封建土司官職。
哈尼族文化藝術絢麗多姿,有神話、傳說、詩歌、故事、寓言、童謠、諺語、謎語等。神話,傳說中有敘述萬物來歷的《創世紀》;有謳歌人類戰勝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記》;有反映哈尼族歷史遷移的《哈尼祖先過江來》等。詩歌主要有「拉八熱」和「阿基估」兩類。「拉八熱」多在婚喪、節日、祭祀以及其他莊重的場合吟唱,曲調莊重嚴肅。「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山間田野唱,以愛情為主,男女對唱。

哈尼族是個喜愛歌舞的民族。樂器主要有三弦、四弦、把烏、笛子、響篾、葫蘆笙等,「把烏」是哈尼族特有的樂器。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樂作舞」、「葫蘆笙舞,,等。在西雙版納地區流行的「冬波嵯舞」,舞姿健美,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閱讀全文

與世界各民族是如何創造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