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叫做創作背景
作者寫這文章、歌曲等時的社會背景、故事背景。
如《背影》的創作背景: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親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辦完喪事,父子同到南京,父親送作者上火車北去,那年作者20歲。
在那特定的場合下,做為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為感動,這印象經久不忘,並且幾年之後,想起那背影,父親的影子出現在「晶瑩的淚光中」,使人不能忘懷。1925年,作者有感於世事,便寫了此文。
(1)好的作品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適時揭示作者及其創作背景,深入挖掘其內涵,將其合理配置在教學環節中,有利於學生准確深刻地解讀文本,有利於讓學生在與作者、文本的對話交流中,在對文本的深刻解讀中陶冶道德情操,豐富生命內涵。
背景資料的把握是個復雜和交替的過程,常常表現為一種或幾種寫作背景互相穿插,這樣更加增添了學生的把握難度,需要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具體把握,講解時,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文章。
學生學習這些文章是為了通過這些文章去了解那個時代的文化,繼承美的東西,得到情感的熏陶。如果我們的學生隨意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讀作品,常常會曲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對文本寫作背景的解釋正是激起學生品讀文本興趣的前提條件,也是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都可堪稱經典,當把握了作者在何時何地何原因表達出作者何種情感體驗,想傳遞給讀者什麼樣的思想,也就顯現出寫作背景的介紹在語文教學中是很重要的;
寫作背就像一把解開課文神秘之門的金鑰匙,在教學時牢牢的抓住它,教和學就會變得輕鬆起來。
在語文教學中,寫作背景的介紹是不可或缺的,是引領學生更好的走進文本學習的一塊基石。
B. 我要你好好的的創作背景
在《我要你好好的》專輯籌備之前,伴隨著結婚、生子,劉若英對自己是否還要唱下去、為了誰而歌唱等問題有疑惑。直到劉若英在飛機上遇到了李宗盛,李宗盛鼓勵劉若英:人生不只有失戀、熱戀或是痛苦的時候才需要歌唱,只要有故事、就應當記下來整理、將故事唱下去。在李宗盛的鼓勵下,劉若英再度站穩步伐錄制專輯。
專輯在製作過程中,劉若英都是以「真心」為唯一宗旨:選歌是要真心喜歡的、編曲是要真心有感覺的、唱歌是要真心發自內心的、後制是要保留最初選擇這首歌時的真心的。劉若英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好好地說她想說的話、確認自己再發唱片的意義。 為此,劉若英在選歌上也不再考慮傳唱度和市場,只唱自己想唱的歌、給願意靜下心去聆聽的聽者。
在專輯的製作上,製作人馬毓芬負責聲音的錄制部分、而製作人陳建良則負責照顧專輯的整體性。兩位製作人同劉若英一起在錄音室製作了2個月,在製作過程中因追求細節部分、每首歌都做了2次以上、直到達到滿意的效果,完成了這張誠實的專輯。
專輯名《我要你好好的》取自專輯中一首歌的歌名,劉若英感覺世界越來越混亂、負面能量多,希望大家都要好好的、世界才會更好一點。 專輯請到了周迅、湯唯、桂綸鎂三位影視演員獻聲。在聽完《我要你好好的》原曲後,劉若英即想到了三位演員,三位演員主動與各自經紀人聯系安排檔期無薪酬共同錄制這首作品,促成了這次合作。
劉若英並沒有選用專業音樂人的作品作為專輯的主打,而選用了一位歌迷阿超的作品《我懂了》,為阿超實現了為劉若英寫歌的願望。
C. 男人的好的創作背景
聽張宇+十一郎《男人的好》為你我刻畫出愛情最動人的模樣
華語樂壇情歌最佳拍檔 張宇的好 十一郎最知道
音樂潮流再改變創作藝人的好風格卻不會抹滅 樂壇最佳情歌代言人張宇和十一郎的創作無可取代
張宇自從1993年發行了首張專輯《走路有風》至今,已經發表了13張專輯和數百首的作品,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十一郎的創作組合,更是與其它創作人不同,是華語樂壇歷久不衰獨樹一格的最佳創作拍檔。
「張宇的好,十一郎最知道」,《男人的好》新歌+精選也是張宇和十一郎自出道以來,完全以二人的創作為主題,自選了31首歷年來的創作私房最愛所推出的專輯,不論是對一向支持張宇和十一郎的舊而或是還不熟悉二人的新知,都是一個最好認識他們的機會!
首波新歌《男人的好》,其實是選自1997《整個八月》專輯,當時就算是唱片公司宣傳時的遺珠之憾。這一次夫妻二人提出後,公司一致透過作為精選第一主打,不但代表經過了時間的洗禮,張宇的創作仍保有其歷久不衰的傳唱度,歌名也和張宇陽剛男人味十足的形象十分貼切。時隔8年重新混音,現下聽來就像是新瓶裝了老酒般的越陳越香,後勁十足!
雖然音樂的潮流隨著新世代出爐一直在變,但張宇的創作風格並不隨波逐流,這張《男人的好》新歌+精選全記錄里的每首歌,似乎都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你我的情感和歷練,看十一郎的詞令人陷進回憶的世界,聽張宇的歌讓壓抑的情緒得到宣洩!
男人聽張宇,唱《月亮惹的禍》、《雨一直下》、《消息》, 咀嚼情感的味道,女人聽十一郎,從《用心良苦》、《囚鳥》、《猜心》,回憶感情的煎熬,用情歌滿足人們淚中帶笑自尋煩惱的愛情百態,所以說張宇和十一郎是最佳情歌代言人,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內地樂迷跨海網路熱情喊話:「別讓盜版賣翻天」,十一郎親寫專輯內頁歌曲文案引人好奇是否為親身經驗的聯想
張宇自從1992年發行了首張專輯【走路有風】至今,已經發表了14張專輯和數百首的作品,而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十一郎的創作組合,更是與其他創作男歌手不同,在華語樂壇歷久不衰獨樹一格的最佳創作拍檔「張宇的好,十一郎最知道」,《男人的好》也是張宇和十一郎自出道以來,首次完全以二人的創作為主題,自選了31首歷年來的創作私房最愛所推出的精選輯,不論是對一向支援張宇和十一郎的舊雨或是還不熟悉二人的新知,都是一個最好認識他們的機會!
其實這一次促成《男人的好》這張新歌+精選的發行主因之一,應該要感謝許多來自內地的歌迷,他們非常熱心的在網站上向張宇和十一郎喊話,大爆近年大陸內地出現了許多以二人創作為主題的盜版精選,他們的熱情加上去年在內地華語市場表現亮眼的維京音樂大家長姚謙,也將張宇視為今年維京音樂繼續拓展內地市場的主力的雙重催促下,這張《男人的好》精選終於在2005春天問世。
張宇和十一郎二人並首度親自從過去的創作中挑選了31首歌曲,並特別在選曲上和上一張2000年發行的[奇跡創世紀精選]在歌曲上有所區隔,十一郎並專程為其中某些歷年成名曲寫下心情文案。當好奇的同事問她這是他們二人的故事嗎?十一郎卻不正面承認只以賣關子的口吻說」讓歌迷們自己看完保留一些想像空間不是很好嗎?」 果然非常符合她低調到不行的作風!
搶好歌要「趁早」 張惠妹比那英早一步唱到張宇和十一郎的好歌 張宇為2005年度大戲「京城四少」量身打造全新單曲「問心無愧」
雙CD+AVCD收錄8首歷年冠軍主打MTV 精裝40首歌迷收藏要趁早
張宇這一次在新歌加精選中收錄了三首首度曝光的新歌,除了第一首《男人的好》是屬於遺珠之憾的重新混音版,他和十一郎也特地從多首寫給其他歌手的作品中,挑選了張惠妹在豐華唱片時期的代表歌曲「趁早」來重新詮釋,更因此讓這一首「趁早」幕後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插曲曝光!
原來當初「趁早」這首歌同時分別被阿妹和那英的製作人聽到,聽說十一郎當時寫詞時就是以那英為主唱而下筆,沒想到後來因為聯絡上的因緣際會讓阿妹搶先唱了這首歌,「有時候做唱片就是這樣,聽到一首喜歡的歌,想唱就要趁早!」 但事後張宇覺得對那英非常不好意思,所以又再寫了「心酸的浪漫」這首歌給她,沒想到十一郎當時因故脫稿未交歌詞,卻因此讓那英和張宇同時都入圍了金曲獎最佳作詞作曲,那英更一舉抱走作詞人和女歌手二項大獎!算是由「趁早」這首歌所引發的最美麗的插曲! 當初張惠妹版的「趁早」唱出女人的內斂滄桑,但這次張宇版的「趁早」則將男性的情感宣洩表現的淋淋盡致!絕對又是另一首男性樂迷們上KTV的必K之作!
而多年前曾在國內掀起收視高潮叫好又叫座的經典連續劇《京城四少》,今年在內地又被重拍被視為二岸的年度大戲,製作單位特地邀請張宇為本劇量身訂作全新主題曲「問心無愧」,希望藉由張宇的創作功力讓新歌再創當年主唱葉倩文「瀟灑走一回」紅遍大街小巷的高傳唱度!除了這首全新單曲「問心無愧」收錄在精選輯的 Bonus AVCD 之外,還有8首自1993起在EMI時期的歷年專輯冠軍抒情主打歌「一言難盡」、「消息」、「千金難買」、「月亮惹的禍」、「雨一直下」、「不像你」、「荒廢」、「最勇敢的季節」等的精彩音樂錄影帶也會收錄在這張AVCD當中。
張宇《男人的好》 二個陌生女人不問十一郎自己找 首度以帽子造型登上封麵塑造音樂達人新造型
為了讓這一次《男人的好》新歌精選帶給樂迷不同以往的新視覺,唱片公司特地挑選二位之前從未和張宇合作的知名女攝影師和女造型師為他塑造新形象,十一郎的歌詞說「男人的好只有他身邊的女人才知道」,不過這一次顯然透過二個陌生的女人,讓十一郎看見張宇不同以往的好帥氣!
造型師特地從張宇目前的生活型式為發想點,替他打造了日本里原宿系成熟專業達人的穿著風格,一位身兼音樂人,好丈夫,好爸爸等多重形象的新好男人 Look,張宇更自出道以來,首度以戴帽子的造型拍照,效果也出奇的好到通過公司內部票選成為專輯封面,攝影師更特地將專輯封面拍攝地點拉到五指山山裡的藝術家住所中,讓這次新專輯的整體視覺,呈現出一種不同於過去張宇的其他作品,增添了一份成熟與藝術家的氣質,也更貼近和反映出張宇目前的生活 Style 和態度!
張宇的好現場唱給你知道 張宇《男人的好》LIVE 巡演經典原音重現機會難得擁有趁早
為了配合這次《男人的好》新歌加精選的推出,張宇一開始就和公司表達了想舉辦小型 LIVE 表演的意願,用最貼近歌迷距離的方式,唱歌給這些年來一直支援他的歌迷朋友們聽,因為當初踏入歌壇前就有豐富的民歌餐廳演出經驗,所以張宇選擇了 Pub 這樣的環境來表演,場地雖小內容卻不馬虎,集結音樂界的頂尖好手包括黃顯忠 (Band Leader/鼓手)、倪方來 (吉他)、李庭匡 (吉他) 、郭宗韶 (貝斯)與屠潁 (Keyboard)以精緻的迷你演唱會模式演出,將所有歌曲都重新編曲設計過,不過因表演場地關系,可以入場聽眾有限,要聽張宇唱歌的人可是要對他的歌暸若指掌,因為演唱會中將開放現場歌迷點唱張宇與十一共同創作的歌,所以,維京唱片在網路舉辦徵文比賽,前50名入圍者,將可以攜帶另一半參加,一同沉浸在張宇濃情蜜意的情歌世界中。張宇也將帶著這套LIVE表演到內地去巡迴演出。
演唱會開放點歌,背歌詞可是一大考驗?張宇擔心嗎?張宇笑說:「忘詞有可能,但只要是現場互動情緒很 HIGH,那就是最棒的了!」提前為自己解套,而一旁的十一郎聽完大笑:「到時他一定說是創作的人寫得詞太難背……,不如要求他唱錯時扣版稅。」張宇聽完大叫:「你是我老婆,骼臂本可往外彎!」笑翻所有人。
歌手演唱會綵排前夕各式養身進補時才紛紛出籠,張宇綵排室卻推滿泡麵。原來張宇雖然貴為天王,其實私下保有許多純朴的嗜好,從學生時代到進入歌壇熬夜創作,泡麵成了陪伴他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最佳元氣補給站,工作人員意外得知泡麵是啟動他的超級特效補葯,特地在他綵排時准備了他心目中的泡麵四大天王,即是統一蔥燒牛肉麵、味味A排骨雞面、維力炸醬面和來一客牛肉蔬菜盡貢補充元氣。張宇看著他心目中排名第一名的統一蔥燒牛肉麵,原本口中直呼:「這個太辣!」但實在忍不住誘惑,又說:「不過平時不吃辣是保養,唱歌吃辣是開嗓!……味味A排骨雞面的湯頭最美味!……泡麵再來顆蛋,簡直完美!……」應現場傳媒的要求,就開心的這一口那一口吃起他的四大天王進補。只是四大天同時進了五臟廟進補,張宇綵排前意外吃太飽,讓他一開始綵排先前為阿妹量身打造的「趁早」,唱到情緒高昂的副歌時,竟有幾句唱不上去,讓敬業的他直呼:「應該彩完再吃的!」
「男人的好」 MV初剪挑戰尺度的雙性劈腿男男穿褲版本意外流竄網路掀話題
MV大膽寫實的呈現雙性劈腿麻辣話題,張宇坦言:「未曾經歷過同志情誼,對於他們屬於特殊氛圍微妙的感情無法真切體會。而自己的筋太硬劈不了腿!」
近日網路掀起了一波Duncan、李康宜和另一帥哥二男一女的雙性劈腿的影帶的討論風潮,在電視媒體轉載報導下,才讓所屬唱片的維京唱片錯愕,張宇新歌「男人的好」 MV 初剪的封箱 MV 內容意外外流,對於辛辣的話題提前被破梗 ,維京唱片上下無奈,但是對於網路上路瘋狂討論引發話題,維京唱片卻也樂見其成,因為這也是當初拍攝想藉由音樂錄影帶呈現新世代的新愛情觀的慨念強化音樂張力的原始想法,不謀而合。
網路流傳的張宇「男人的好」 MV 初剪這首歌是他最新作「男人的好」新歌加精選輯中收錄了第一首同名主打歌,這首歌本來是選自1997「整個八月」專輯,當時就算是唱片公司宣傳時的遺珠之憾,這一次夫妻二人提出後,公司一致通過作為精選第一主打,不但代表經過了時間的洗禮,張宇的創作仍保有其歷久不衰的傳唱度,歌名也和張宇陽剛男人味十足的形象十分貼切,時隔 8 年重新混音,現在聽來就像是新瓶裝了老酒般的越陳越香,後勁十足!
為了讓張宇歌曲的穿透力更直接寫實的描繪出新世代的都會愛情百態,「男人的好」音樂錄影帶在企畫和金曲獎最佳導演林錦和的安排下,大膽選擇以雙性戀和劈腿的二男一女劇情為主題,雖然歌詞中寫著「我想男人的好,只有他身邊的那個女人才知道……」,但放眼當今七八年級生的新新世代來說,許多男人也對」男人的好」趨之若鶩,導演特別安排在電影《17歲的天空》中大受同志歡迎的帥哥 Duncan 飾演雙性劈腿男和曾以《黑暗之光》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李康宜演出精彩對手戲,而另一位來自香港的男新人 Vic 也以俊帥的外型讓人眼睛一亮,讓這支音樂錄影帶充滿如迷你電影般的戲劇張力。
當十一郎第一次看到初剪版時都被這二位帥哥電到,但她更對李康宜的演技贊不絕口,只是當看到二位男主角的床戲時,她還是忍不住擔心的說」這種尺度……電視上真的可以播出嗎?」最後基於考量張宇發行各地的播放尺度,這個挑戰尺度的男男穿褲版本成了十一郎的私人收藏,只是沒想到這個私人收藏版本卻意外流出,在網路上掀起話題,讓唱片公司傻眼。
MV大膽寫實的呈現雙性劈腿麻辣話題,新世代網友也火辣的發表自身言論「追求愛情是沒有對錯或男與女……」也有網友反批「愛情的世界容不下第三者,忠貞是愛情游戲的第一守則……」更有一群女網友唉聲嘆氣的說道「像 Duncan 這樣的帥哥都愛男人去了,我們搶輸男人,沒有男人可以愛……」看著網路上網友對MV內容的種種反應,身為主唱詮釋者的張宇對三位演員專業寫實演出的渲染力直呼:「佩服!佩服!」他坦言:「未曾經歷過同志情誼,對於他們屬於特殊氛圍微妙的感情無法真切體會。」不過他強調:「身為一個好男人一定專情,男人的好必要條件,包含強壯、健康、認真、責任……等必要元素。」而結婚已超過七年之癢的期限的他是否曾劈腿?張宇聽完哈哈大笑說道:「自己的筋太硬劈不了腿!」不過希望將「男人的好」這首歌獻給所有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以及男人和女人的天下有情人作為愛情路上省思。
D. 最美好的自己的創作背景
收錄為中島美嘉參與演出,2010年日本夏季日劇長瀨智也、生田斗真主演《自戀刑警》插曲。2010年1月,搭配讓全日本都哭泣的電影『再見,總有一天』主題曲「ALWAYS」之後,打破了約七個月的沉默,釋放出獨特的存在感的中島美嘉終於推出全新作品與大家見面。
副歌歌詞唱著「當初最美好的自己已經給了你」如此令人震撼的這首單曲,搭配了日本2010年夏季日劇,同時也是中島美嘉首次嘗試飾演主婦腳色的《自戀刑警》的插曲。劇中飾演主角長瀨智也的前女友的中島美嘉,不但演技上有更深一層的突破,歌唱方面也開始嘗試與之前風格不同的作品。
搭配日劇的劇情,這首「最美好的自己」讓所有一聽到歌曲的人心情也會跟著起伏,隨著歌曲一開始的鋼琴伴奏聲開始,搭配上中島美嘉的歌聲令人立刻陷入歌曲及戲劇的情境當中。
「如果一開始 我就沒與你相遇的話...」如此令人心頭一陣糾結的歌詞透過中島美嘉的歌聲緩緩唱來,一瞬間讓所有聽歌的人都進到歌曲當中。
單曲「最美好的自己」是日本新生代音樂創作人杉山勝彥的作品,細膩的旋律與中島美嘉獨特的嗓音相互融合,不光只是吸引中島美嘉忠實歌迷,是一首能讓所有喜歡音樂的人都能為之感動的一首名曲。同時單曲中也特別收錄了知名繞舌手REGGAE DISCO RODKERS所一起合作的REMIX混音版本,同時加贈收錄這首話題音樂錄像帶的DVD,今年夏天勢必引起廣大回響的歌曲儼然已經誕生,你千萬不能錯過。
E. 魯迅寫《好的故事》時的寫作背景
魯迅寫《好的故事》時的寫作背景是處於中國艱難時期,這篇文章代表著對中國的美好期望來創作的。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作家之一,他棄醫投文只為了挽救國人迂腐的思想,給國人一個強有力的精神支撐,他的一生都在搞文學創作,文學批判。他在寫這篇《好的故事》的時候處於1925年,當時中國正受帝國主義的迫害,大部分的勞動人民生活比較艱苦,而本篇文章就是作者寫的一些自己對生活的美好嚮往以及對中國的美好期待。
魯迅先生創作了許許多多的文學作品值得我們學習,《好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F. 魯迅主要作品的寫作背景及深層含義
一、《阿Q正傳》
寫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於北京《晨報副刊》。《阿Q正傳》第一章發表於1921年12月4日《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欄,開頭諷刺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寫法。
但魯迅「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並希望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第二章起移載「新文藝」欄,直至1922年2月12日登畢,以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阿Q正傳》寫出辛亥革命並未給農村帶來真正的改革,並透過農村中貧苦雇農阿Q的藝術形象,影射出人性的劣根性,如卑怯、精神勝利法、善於投機、誇大狂與自尊癖等。
二、《狂人日記》
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陳衡哲白話小說《一日》發表在《留美學生季報》上)
魯迅透過一個「狂人」的日記,揭露中國傳統社會里的家族制度和禮教的毒害,指出中國歷史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但字縫里卻都寫著「吃人」兩個字。最後,日記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號。
三、《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小說,也是該篇小說的主人公。這篇小說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孔乙己作為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缺乏實際技能,只會諸如「『茴』下面的『回』字有幾種寫法」這樣的迂腐「知識」。
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館里人們嘲笑的對象,後來因為偷書而被打斷了腿。根據小說的內容,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大人》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小說暴露了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科舉制度製造了大量只懂鑽故紙堆,沒有實際營生技能的讀書人。小說塑造了孔乙己這樣一個可笑又可悲的底層人物形象,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四、《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創作從1926年2月開始,到11月結束。後又在1927年7月11日寫了《後記》。《朝花夕拾》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的《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虛偽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揭露庸醫娛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范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五、《在酒樓上》
《在酒樓上》是魯迅《彷徨》中的一篇小說,被魯迅胞弟周作人認為是魯迅寫得最好的小說之一,是「最富魯迅氣氛的小說」。這篇小說探討了辛亥革命後,曾經參與革命的知識分子的命運。
有人認為,魯迅在呂緯甫這個人物身上注入了自己的影子,並藉此思考自己的命運及選擇。在這個意義上,《彷徨》中另一篇《孤獨者》是此篇的姊妹篇,而魯迅實際的選擇是與他在這兩篇小說中假想的兩條路都不相同的另一條路。
G. 值得的創作背景
燒錄音美國制練德國壓碟 留存此聲豈應天上有十年唱歌生涯,加上長期孵在錄音室與發燒錄制器材為伴,張敬軒要打造一張以靚聲為本的專輯絕對有力。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也需要有合適的題材。一次與好友黃偉文談到這專輯的計劃,Wyman二話不說就提議重新編唱十位Divas的作品,而當中最特別之處,是由這些女歌手從她們的歌庫內,選出一首作品由軒仔重新演繹,當中既存有承先啟後之意,亦含有期待與玩味,絕對令人引頸以待。有了專輯概念之後,軒仔馬上開展了「邀歌」之旅,經過每一位Diva細心為軒仔嚴選之後,這張專輯的重唱作品包括︰彭羚《完全因你》、關淑怡《假的戀愛》、陳慧琳《風花雪》、葉德嫻《不舍也為愛》、陳慧嫻《夜機》、容祖兒《未知》、鄭秀文《值得》、林憶蓮《滴汗》、楊千嬅《少女的祈禱》、梅艷芳《親密愛人》。
H. 好的故事的寫作背景
《好的故事》這首散文詩寫於1925年1月28日,最初發表於1925年2月9日《語絲》周刊笫13期。
(8)好的作品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這篇散文以夢幻的形式,描寫了一個沒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執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繪景,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作者把自然景物寫得優美、壯觀,創造了飽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詩的意境。
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啟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贊,對理想的熱烈憧憬。全文景物寫得真實、細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I. 我很好的創作背景
《我很好》整個製作班底包括五月天的阿信、袁惟仁、陳曉霞等優秀創作人。此外,劉若英還邀到陶晶瑩、韋禮安、陳忠義幾位音樂能手的作品。
專輯《我很好》是劉若英加盟亞神音樂後推出的。2008年,劉若英重返音樂,打造專屬的錄音室。入行第一份工作就是擔任製作助理的劉若英,多年來專注於戲劇演出,依舊未能忘卻對音樂的熱愛。暫別長期的奔波與飛行,從拍片空檔中給自己喘息的機會,劉若英決定把時間留給最愛的音樂,第一步就是擁有自己的錄音室。進行多月的專輯製作,從收歌、選詞到配唱,所有環節皆親力親為,專輯所有的demo也全都是在劉若英的錄音室里完成。劉若英坦專輯製作期間承感情一片空白,但她覺得自己現在的狀態很好: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可以經常到處旅行,還可以說走就走,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有情人的話反而要考慮更多。在錄制配唱期間不厭其煩的要求重唱,就只為追求一小音節的准確與完美,更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
J. 我需畢淑敏的隨意幾部文學作品創作背景 希望能越快越好 謝謝的
如果對畢淑敏小說中所體現的「生命關懷」傾向作一個具體的分析,並從她的「生命關懷」意識形成的起緣作一個考察,那麼我們顯然可以看出,畢淑敏正是有了「生命關懷」為依託,正如行駛的船隻有了順風的幫助,才使其小說放射出耀眼的光彩,才使其個性和價值得到極大的凸現。死亡情結,對生命的原始理解和深度關懷。生是無法保存這么久遠的,只有死亡,才是永恆的。在《預約死亡》《紅處方》《生生不息》《女人之約》《血玲瓏》《昆侖殤》等作品中都表現了這方面的主題。
生存關照,對生命家園的極度關注和探索。生存關照,對弱勢生命的關照和對生命精神家園的關注是畢淑敏小說對生命關懷的另一個較顯著的體現。《血玲瓏》中被稱之為「供骨髓的葯」夏早早,《昆侖殤》中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而拉練的軍人們,作者對生命表現出極大的悲憫。
對生命精神家園的關注,如《女人之約》中對郁容秋生存的環境的解析。畢淑敏作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其小說表現出對生命關懷的極度關注是有其原因的。職業的特點和獨特的生活體驗是其小說表現出對「生命關懷」明顯傾向的最主要原因。
作為一名醫生,其職責就是挽救生命,關懷生命,隨時面對生命的誕生和消亡,生命成為了其生活的核心。更何況她是一位正直的、富有責任感的醫生呢。
正因為如此,職業決定她的作品註定與生命有關。從處女作《昆侖殤》中軍醫肖玉蓮、《補天石》中的女化驗員朱端陽、《阿里》中的軍醫遊星、《不宜重逢》中以前是軍醫後來成了作家的秦蘇模,到後來《預約死亡》中的齊大夫、《生生不已》中的袁大夫、《預約財富》中的畢刀,再到長篇處女作《紅處方》中簡方寧、以及《血玲瓏》中的魏曉日,無不與軍人或是醫生的職業有關。
從上面分析可知,畢淑敏小說之所以這么關注生命,與她的職業和豐富的人生經歷分不開的。
生命關懷,畢淑敏個性和價值的凸現。當我們把視角對准對人的生命的終極關懷這一點時,畢淑敏才顯出她在20世紀末的中國文壇上的獨特個性和存在價值。甚至可以說,當我們在考察她小說中的人文關懷時,可以說,對生命的終極關懷是其人文關懷的核心。畢淑敏以其獨特的方式構築了一個「生命關懷」的藝術世界,我們只有把握這個貫穿其整個小說創作的「脈絡」,才能真正深刻感受到其小說的巨大魅力。使其小說既不純粹是「新寫實」,也不是「私人寫作」亦或「身體寫作」,既不全是「新體驗小說」和「軍旅小說」,也不是「文化關懷小說」,畢淑敏就是畢淑敏,如果硬要給她歸為哪一派,那麼,從其作品來看,我想「生命關懷小說」是比較妥帖的。而這正是她獨特個性的體現和她在文壇價值的最好體現。
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無論是悲壯的死還是苟且的活,作者都傾注了她那具有獨特內涵的對人的終極關懷。
畢淑敏對於人的深層關懷,已經從政治的道德的層面深入到了對生命現象的揭示,又從個性之愛深入到了人類的大同之愛。
二、畢淑敏作品中的白色意象
白色意象,對生命的無限熱愛和不斷反思。
做過20多年醫生的畢淑敏總喜歡與白色結緣,筆下有白衣、白口罩、白帽,有白雪、白花、白發、白粉,這些白色意象傾注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和詮釋,閃爍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和思索。
作為一個16歲就開始了醫務工作生涯、有20多年醫務工作經驗的女作家,在她眼裡,她把醫務人員用的白衣、白口罩、白帽等與朴實無華的生命聯系在一起:「白色美而不妖,露出隱隱的寒意,從象徵的意味上安撫了人類焦躁的心靈。」「做醫生的,就該終生穿著白的工作服,永遠一塵不染。每逢鑽進白衣,就進入了一個特定的角色,需忘我,需認真,需冷靜如水,需嚴謹如絲絲入扣的卡尺。」畢淑敏在《紅處方》和《血玲瓏》里,就多次提到過白衣、白口罩、白帽等,無論是簡方寧身上的白衣,還是魏曉日的白口罩、白帽,都寄託了作者對生命靈魂亦或是生命本身拯救的情思。
從1987年至今,畢淑敏創作的小說中,大多數作品都涉及到與白衣、白口罩和白帽有關的衛生員或護士或醫生,也涉及了白茫茫的藏北高原。
藏北高原的積雪以及在高寒、缺氧中獻給失去年輕生命的白花,給了我們更多對生命的理解。
在漫長的冬季,藏北高原厚厚的積雪,訴說了一個又一個聖潔的靈魂在風雪中悲壯而去的故事,《昆侖殤》中在為了實現某些人個人的意志的拉練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消失在蒼茫的白雪高原上,這里,作者通過鄭偉良對拉練的懷疑和一號最後反思,表現對生命的極度關懷:
鄭偉良已經閘不住了,思路如江河直下:「況且,象這樣肩冰銜草式的原始行軍方式,自身的供給尚無法保障,又能有多少戰鬥力呢?它只能模糊人們對現代化戰爭的認識,以為有了精神就能打勝仗。其實,戰爭的物質性是異常直接的。吃苦不是目的,只是一種達到勝利的手段。我敢說,如果紅軍有毛皮鞋,他們絕不會穿草鞋去翻越夾金山。拋卻了這個實質,反而津津樂道於復制苦難本身,不正違背了先輩們的意願嗎?紅軍正是為了讓子孫後代不再受苦,自身才去受非人的磨礪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單純追求苦難而忽略軍人生命的價值,正是對傳統的背叛。」
鄭偉良對一號的「攻擊」,就當時情況而言,是對司令的背叛亦或是對「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的挑戰,所以,縱是死了,司令也不能原諒「攻擊」他的個人意志的鄭偉良,讓他和肖玉蓮死後都不能相愛在一起,但正是通過他表達了作者對軍人生命的格外珍重,是一種對生命的極度關懷。
作品結尾處有這么一段文字:
墓坑,就是--那些數字?它們從指揮員的統計表上走下來,在這暗淡的黑夜變得如此猙獰可怖,張著巨大的口將吞噬進那些年輕的生命。
一號孤零零地站在墓地,感到難以自製的悲哀。不要登報,不要升遷,不要和呢軍帽比高低,只求這高聳的土丘填回去,讓地面重新凍結得像鋼鐵一樣堅硬……
在這里,通過一號的反思,表現出作者明顯的思想傾向,表現出強烈的生命關懷意識。
顯然,作者是力圖通過積雪上關於生命消亡和靈魂的拷問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終極關注,「白雪」作為一個意象,它涵蓋了作者當時對生命的價值的全部理解。
白花,這里是花圈的代名詞。《冰雪花卉》里,白花,作為一個獨特的意象。
這些白色意象,呈現了作者長年生活的「白色」環境里,昭示了作者對生命的酷愛,對生命的禮贊,對生命的頂禮膜拜。
三、畢淑敏作品中體現出的尊嚴觀
人人都要有尊嚴,那麼,個人尊嚴賴以建立的基礎是什麼呢?這是畢淑敏在創作中不斷探索的問題。有的人以身價顯赫、地位高貴來作為尊嚴的資本,有的人企圖用金錢來買到自己的尊嚴,而從不在自身內在修養上下功夫。生命對於一個人來說只有一次,是最可貴的,要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只有人才追求生命的意義,才如此看重精神世界的價值,畢淑敏作品中所體現的尊嚴觀的價值,恰恰是在弘揚人的精神追求的同時,注意到了對尊嚴觀賴以存在的基礎,既生命的關照。「自尊,便是自己尊重自己,只要自己不倒,別人可以把你按倒在地上,卻不能阻止你滿面塵灰遍體傷痕地站起來。」《女人之約》中的郁容秋,極度渴望尊嚴,由於生活上的一度做法不檢點,而被人戲稱為「大篷車」,得不到人們的尊重。為了重新獲得尊嚴,在工廠被「三角債」套牢面臨困境,大家工資發不出來的時候,她主動請纓,使用種種手段,終於將工廠的債權討回。對此功勞,她唯一企求的報酬是希望廠長能夠當著全長職工的面給自己鞠上一躬,還她以尊嚴。在這里,郁容秋對尊嚴的理解注重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重社會對自己的評價。但這樣的自尊,只能是企求而不是真正的自尊,她也不懂得真正的自尊,她竭力想要別人一句好話而不能如願,那麼她的悲劇結局和可憐之處就顯得易見了。畢淑敏塑造的這個渴望尊嚴而不得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意味深長的思索。
可以肯定畢淑敏在創作中執著地、深切地關注人的尊嚴這一問題。尊嚴對人如此重要,那麼尊嚴的實質在畢淑敏的作品中究竟是什麼呢?誇耀概括為兩點:第一,尊嚴是有別於物質享受的精神滿足,它不是對金錢物質之類初級層次的需求。第二,尊嚴注重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判,注重社會對自己的評價,只有二者結合起來,才是完美的自尊,人格的尊嚴和力量才是真正的尊嚴。在今天,當尊嚴與生命發生沖突的時候,現代人會做出理性的評價。這或許正是畢淑敏的文學創作別具深意的地方。
四、畢淑敏作品中表現出的對待死亡的態度
死亡是人生的歸宿,無言的結局。
死亡又是人生的終極輝煌,最後的升華。
誰也逃不脫一死,「萬歲」是不可能的。
死亡是一種最基本的生命形態,它折射著生命的悲涼與無奈,作為與生存密切相關的人生問題,死亡又寄予著人類對生的種種態度。意識到死,才能自覺的生存。因此,一個對死亡過分敏感的作家也必然會對生存有超乎尋常的執著。事實上,畢淑敏始終對生的探討,她恰恰是以對死亡的徹底逼近,來表達著對生命的感悟。尤其是她把人物設置到特殊的背景中,讓他們面對死亡的種種糾纏和折磨,來展示生命的誕生、掙扎、毀滅的動態過程,並用勇敢達觀的態度思索人的存在問題。在生與死形態展示的背後,流淌著畢淑敏對生命存在的詩情嚮往、對生存意義的永恆追問。
個體生命的生老病死是悲哀的,特別是當死亡的殘酷與生命的美好構成強烈沖突時,人生本身濃烈的悲劇意味就不言自明了。畢淑敏是個敏感而細膩的人,她總是能從平凡瑣碎的世事中洞察人生的不幸與尷尬,進而探求生存的終極意義。《生生不已》就是一篇極富哲理意蘊的小說。女工喬先竹在與關大夫的閑談中得知女兒患上了腦腫瘤,於是,這一對平凡的夫婦全力以赴搶奪女兒,卻始終因醫治無效而失敗,在經受喪女之痛的打擊後,喬先竹消耗著自己快要枯竭的身軀,重新孕育一個新的生命……這個凄婉的故事,除了生動感人的描寫之外,更深的意義在於觸及到了一個頗具哲理的主題——生命的循環不已。無死自然生,無生也必然無死。生和死在本源上是一體兩面的存在。我們承認死亡使得生命更為匆忙、短暫。然而,死亡並不是虛無,而是顯示生命的標志。人之生命象自然之循環一樣,周而復始,在完成了死亡時又重新開始又一環新生。就象是喬先竹一面體驗著死亡的步步逼近,一面也同樣感受著自己對新生命的孕育過程,新生兒的到來無疑代表著生命進程的不斷延續。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畢淑敏道出了關於生與死的人生的哲學意味。
其實,生命從它誕生時起,就受到來自生命內部和外部兩種力量的牽拉,這種力量既可促進生命的成長,又會造成對生命的威脅,《昆侖殤》就隱喻了生命的這種存在方式。作者將故事的背景放在極左的年代,一個不尊重科學,不尊重生命,不實事求是的病症惡性流行的年代,犧牲在冠冕堂皇的口號下被神聖了,明知前進是死,卻不能不進,因為後退就意味著終生也抹不去的屈辱。生命受到來自外部的戕害性力量的干擾,而人只有順從。於是我們看到這一幕:
在海拔五千公尺的高原永凍地帶,攝氏零下四十度的嚴寒,中國軍人正在徒步行走。他們給養極差,沒有必要的禦寒設備,甚至還被人為地造成飢餓。而進行這次原始行軍僅僅是因為「一號」與「呢軍帽」爭高低!僅僅是「一號」想在軍區製造一個別人無法超越的坐標!是為了追求一種不計利害乃至是狂熱沖動的英雄感!然而這種不畏死,不講究科學的行為今天已喚不起任何英雄感了,即便在當時,「一號」也沒有得到設想中的豪邁。因為他涉及一個命題:意義。「一號」的特殊在於他可以決定許多人的命運,伴隨著大量年輕人的死而來的是一號地位的升遷,隨著沖動的消失,人性的良知站立起來,它以那一個個巨大的墓坑拷問著「一號」:這就是死亡的意義?面對那些年輕人來講,當他們充滿熱情地追尋理想,創造生活,但當用盡力量、筋疲力盡之時卻發現整個過程不過是自己所不知道的游戲,是毫無實際意義的,因為他們並沒有從自己的追求上得到任何幸福快樂的報償。在覺醒之際伴隨而來的會是什麼?可見《昆侖殤》決不是僅僅在控訴極左,也不僅僅在歌頌那些可愛的生命,它是一個巨大的隱喻,一個有關人類生存狀態的隱喻。
盡管生命充滿了缺憾,但人必須堅韌地活著。那麼活著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或許作者講的這個故事對我們有所啟示:一個美麗的女人患了不治之症後,渴望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實在受不了了……我不能讓我的無意義……我除了消耗別人的精力與財力外,唯一的用處就是感受痛苦……」這位女病人為自己的死設置了一個溫馨的情景:明媚的春天傍晚,空氣中浮動著毛茸茸的撩撥人打噴嚏的花粉氣息,暴曬過一天的大地,蒸騰著濕潤嵐氣,白樺林顯出幽藍的色澤。這位患者唯一的請求是在安樂死時能保持她容顏生時的美麗。這個女人是幸福的,因為她能自由地選擇生或死的時間及方式,她有愛的溫暖陪伴她,她的心靈始終在感受著生命的美好。而作家筆下眾多的人物缺的不就是這些嗎?寬容、善良、真誠、尊重、富足,就足以使生命顯得輝煌了。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缺乏死亡教育的民族,但不知死,又焉知生。畢淑敏體味死亡感悟生命,表現了她的深厚的人道主義情懷。
因此,「死亡」便如「苦難」、「愛」一樣成了作家永恆的演繹主題。它是一方舞台,在這里顯現著作家與作品的高下優劣。
托爾斯泰講:「藝術起源於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③畢淑敏作為一個年輕的母親、邊防線上的戰士、多年的醫務人員所「體驗過的情感」,通過生命意識中對死亡的觀照,而「透明」出了革命豪情、軍人風格、歷史傷痕、兩難境地、威嚴態度、心靈破碎、生命延續等多方面的意蘊。這無疑是作家深入喧囂與騷動的社會生活所獲得的主觀體驗和獨特感受。
畢淑敏從作為女性作家的真摯細膩,到作為學者的睿智深刻,這期間,理解生命,繼而感悟生命的軌跡和印痕在她的作品中表達得相當鮮明。字里行間升騰起來的是對生命的感悟和達觀,從而給讀者以審美愉悅和深刻啟迪。她以一個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在作品中表達了她對人生的感悟,闡述了她的人生觀、女性觀。表現出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和獨特的創作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