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分離提取番茄紅素實驗兩次濾液為什麼要混合在一起
分離提取番茄紅素實驗兩次濾液為什麼混啊?在這里混合在舊社會了,兩種色素能夠溶解在一起,然後能夠導致那些
『貳』 (高中化學)如何在自家廚房從番茄中提取番茄紅素
番茄紅素是一種不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的有機色素,主要含於番茄中,提取番茄紅素可用苯或者四氯化碳作為萃取劑,然後分離出來後進行蒸餾,分離出四氯化碳,可以提取到番茄紅素。
操作步驟1.將番茄洗凈,切碎,用果汁機打碎,這樣可以使番茄紅素盡可能多的被萃取出來。
2.加入四氯化碳,充分浸泡後過濾,除去殘渣。
3.對四氯化碳溶液進行蒸餾,收集四氯化碳備用,即可得到番茄紅素。
『叄』 鮮榨番茄汁榨好後為什麼會出現水汁分離現象
兩者本身就不會相容 一個固體 一個液體 是不會相溶的 混合後會發生分離沉澱 任何水果榨汁都會出現類似情況
『肆』 番茄紅素和β-胡蘿卜素的提取分離與測定的實驗
1.將胡蘿卜切碎,充分研磨,後放入試管
2.向試管中加入酒精
3.把試管用試管夾夾住,放入加有水的燒杯中(注意:不要將試管挨著燒杯壁)
4.用酒精燈加熱燒杯(水浴加熱),這樣它們就溶在酒精里了
『伍』 光反射特性將將成熟和不成熟番茄完全分開的依據是什麼
我想應該是成熟的番茄是透亮的,因為果膠酸的特性,而不成熟的沒有這種透明度!
『陸』 番茄紅素的提取方法
1.1浸提法:
番茄紅素不溶於水,難溶於甲醇、乙醇,可溶於乙醚、石油醚、己烷、丙酮,易溶於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機溶劑。利用這一性質,可利用親油性有機溶劑浸提番茄紅素。一般工藝為:番茄皮進行乾燥後用有機溶劑提取;過濾後濾渣繼續用有機溶劑進行二次浸提,濾液部分濃縮後成為粗產品,精製可得番茄紅素。研究表明乙醇、正己烷、丙酮及其混合液是有效的萃取劑。
在提取過程中,為了分離葉黃素與番茄紅素,一般先用有機溶劑洗去葉黃素,再加另一有機溶劑提取番茄紅素,常常使用不止一種有機溶劑,給最後的精製帶來一定麻煩。為此又有人對此工藝進行改進。改進一為利用皂化反應使晶體析出,其工藝為:將番茄皮或製品進行乾燥,加入一定量的植物油,研磨成細小顆粒,加入丙二醇、氫氧化鉀、水使之發生皂化反應;加水並靜止擱置使晶體析出。這一過程關鍵是皂化反應時控制提取物、丙二醇、氫氧化鉀與水的比例在4~5:3~4:1:1皂化反應原料添加順序靈活,最佳為將鹼液緩緩加入番茄紅素油溶脂與丙二醇的均相液中,以保證晶粒的最好析出。
改進二為利用有機溶劑在不同濃度、溫度下對不同物質的溶解度不同,採用單一溶劑二次萃取。工藝為:番茄及製品進行洗滌,破碎等預處理;加入72%的酒精加熱沸騰15min,過濾後的不溶物繼續用94%的酒精在72℃下浸提3~4次每次10min;將濾液合並,在10℃下靜止2~12h晶體析出。該工藝以含水20%~30%(最好28%)的酒精進行預處理即可洗脫極性物質如葉黃素、胡蘿卜素及農葯,又可避免溶解番茄紅素。
番茄紅素(加工)
1.2超臨界萃取法:
具有工藝簡單,能耗低,萃取劑便宜、無毒、易回收,可低溫處理,適於番茄紅素等熱敏性成分的優點。
Enzo等研究了溫度在40℃~80℃,壓力在1.8X105~2.88X105Pa,操作參數對β胡蘿卜素與番茄紅素分離的影響,日本一專利報道了超臨界流體萃取精製番茄紅素。將粗番茄紅色粉末和己烷(1:2)放人抽提罐,形成均質混合系,使原料中的色素從己烷中溶出,在35℃~50℃300kg/cm2的條件下,接觸超臨界CO2;,用減壓法進行色素回收,在分離罐中得到精製番茄紅素(含量13.7%)。孫慶傑等報道了此方面的研究,並建立了一套實驗裝置。該裝置可取得90%以上的番茄紅素,經超臨界萃取的番茄紅素無異味,無溶劑殘留。
1.3 酶反應法:
日本一些專利」』介紹了利用番茄皮自身酶反應來提取或制備番茄紅素的方法。在微鹼條件下(pH=7.5~9),使番茄皮中的果膠酶和纖維素酶反應,分解果膠和纖維素,使得番茄紅素的蛋白質復合物從細胞中溶出。所得色素為水分散性色素。
1.4 生物及化學合成法:
由於番茄紅素在天然產物中的含量較低,提取代價較高,各國學者又相繼在生物及化學合成領域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一些突破。
由絲狀真菌三孢布拉霉Blakesleatrispora生物合成β胡蘿卜素的過程中,通過pH控制環化即可合成番茄紅素。Gavilou等在三孢布拉霉的生長介質中加入工業番茄廢水,發現抑制了β—胡蘿卜素的生產並刺激番茄紅素的合成。Obata等通過對蜂房芽孢桿菌DC—1在6~7klx光照下培養生產番茄紅素。Matsmural等開發了能積聚番茄紅素螺旋藻的生產方法,通過發酵並在培養基中加入尼古丁200~500mmol/L生產番茄紅素,該方法成本較低。
羅氏公司所採用的合成番茄紅素工藝是由三苯基(3,7,1l—三甲基—2,4,6,10—十二四烯基)—氯化磷與2,7—二甲基-2,4,6—辛三烯二醛用甲醇鈉甲醇在2—丙醇中進行Wittig烯化反應,製得番茄紅素,收率65%。此外,Wegne等也完成了由三苯基(3,7,11—三甲基—2,4,6,10—十二四烯基)—甲磺化磷與2,7—二甲基—2,4,6—辛三烯二醛經Wittig烯化反應得到番茄紅素的工藝開發,並在歐洲提出專利申請,1999年10月獲批准。
1.5 其他方法:
在各國學者的不斷努力下,又開發出許多高科技的生產技術。日本Kirin Brewerry公司採用代謝工程技術,即通過DNA重組技術改變細胞的代謝系統生產番茄紅素。Kajiwara等從產生蝦黃素的酵母Pharffi'arhosozyma和雨生紅球藻中分離出cDNA編碼異戊烯焦磷酸酯(IPP)異構酶,將編碼IPP異構酶cDNA轉入E.codi菌株JMl01能增加番茄紅素的產量3.6~4.5倍。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這些技術會更加完善和成熟。
『柒』 請問我炸的這個番茄汁為什麼要扶一半在上面和水分離是什麼原因是番茄有問題嗎
這個炸的番茄汁是有水份的,這個浮在上面的是水份和番茄沫的,這個番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這個是正常的。
『捌』 紅果皮番茄與黃果皮番茄雜交後代F1,F1自交後代為F2,F2代的番茄果實會發生性狀分離嗎
F2果皮顏色依然是母本的意思是與母本控制該果皮顏色的基因所決定的顏色相同,而不是與母本果皮顏色相同,比如F1的果皮顏色是白色,但它的基因決定的是紅色,那麼F2的果皮顏色是紅色。
『玖』 番茄裡面的番茄紅素是怎麼提取出來的
目前,世界上提取番茄紅素的方法有幾種,植物提取法,化學合成法,微生物發酵法。根據不同的工藝所提取出的番茄紅素在品質及對人體的健康保健上有很大的不同。現在我們就帶大家認識一下番茄紅素的幾種提取工藝及它們的優缺點。
1、番茄果肉提取法(植物提取法)
工藝:首先精選新疆優質番茄,經過打漿粉碎,去除表皮、種子、纖維等殘渣等工序後生產的番茄原醬,再經過科學萃取技術提取天然番茄紅素。
原料:番茄果肉
優勢:產品質量好,品質高,呈完全的自然狀態,擁有多種同分異構體,具有天然活性,是其他工藝所不可取代的天然特性。
缺點:工藝復雜,成本高,提取周期長。
小知識:十噸番茄,十天時間,只能提取40公斤左右番茄紅素。
2、超臨界CO2法(植物提取法)
工藝:利用CO2作為萃取劑,從番茄皮渣中萃取番茄紅素,分離和純化其有效成分。
原料:番茄皮渣
小知識:農葯一般附著在果實表皮,很難清洗,有無農葯殘留很關鍵。
3、化學合成
工藝:利用化學分子式,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合成番茄紅素。
優勢:工藝簡單,成本低。
缺點:產品質量差,有異味,會增加人體腎功能代謝負擔。
4、微生物發酵法
工藝:通過藻類,真菌及酵母發酵生產番茄紅素,類似於細胞排泄。
優勢:成本低,周期快,顏色鮮艷。
缺點:有異味,對人體影響目前不確定!
總結:
在番茄果肉提取的番茄紅素中含有多種同分異構體,具有天然活性,是其它提取工藝所不可替代的。純天然的番茄紅素對人體無任何毒副作用,適合長期服用,效果佳。
『拾』 番茄醬有水分離出來能吃嗎
可以吃。
番茄醬在長期貯存的過程中穩定性較差,容易發生析水現象,造成固液分層,降低番茄醬的食用品質。
幾乎每位現代世界的人都會有過這個令人不愉快的經歷。番茄醬是由水和番茄泥(加糖、黃原膠和其他添加劑)混合而成,它非常黏稠,但放置時間長了就會容易分層,水密度相對較低就會浮在上面,當你打開瓶蓋用力一擠,略惡心的番茄水就會噴出來。
羥丙基二澱粉磷酸酯添加到番茄醬中,藉助其自身優良的糊化性能和親水基團的親水、保水能力,均勻的填充、分布在番茄醬體系中,起到一個空間的阻礙作用,將番茄成分隔離開,防止了他們之間的聚集;同時,附著在番茄表面的羥丙基二澱粉磷酸酯有較強親水能力的羥丙基基團吸水形成的水膜,這層水膜也會阻礙番茄膠體的聚合,從而降低了番茄醬體系的平均粒徑。顆粒粒徑小的體系,其體系的穩定性越高。因此,番茄醬中加入羥丙基二澱粉磷酸酯可以防止醬體水分的析水,提高醬體的穩定性。雖然原澱粉也會對番茄醬形成空間的阻礙作用,降低番茄醬的粒徑,但是由於原澱粉理化能力的缺陷,原澱粉會發生聚集,不能與番茄形成良好的分散體系,番茄醬體系中大尺寸顆粒要更多一些,大顆粒多就會對體系的穩定性帶來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