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閏年誰發明

閏年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3 10:09:09

Ⅰ 閏年的由來

回歸年又稱太陽年,即太陽視圓面中心相繼兩次過春分點所經歷的時間。回歸年長365.2422平太陽日或365日5時48分46秒,與歷平年有一定差數,故每隔數年設閏日加以調整。
科學家的告誡最初未被皇權重視和採納,這樣年復一年地以每四年增加一天的速度增加著,終於不按科學辦事的報應來了。季節開始混亂了,開始春耕的月份卻是秋收的季節。
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愷撒決定採用一種新歷法,稱儒略歷,是現行公歷的前身。愷撒大帝決定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將當年改為445天,把過去搞錯的時間全部更正過來,儒略歷年平均長365.25日。平年365日,分12月,單月31日,雙月30日,2月29日。四年一閏年2月為30日。後來,其繼承人奧古斯都決定從2月減去一日加在8月(因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奧古斯都),又把9月11月改為小月,10月12月改為大月。
儒略歷歷年比回歸年長11分4秒,積累到16世紀末,春分日已由3月21日提前到了3月11日。1582年10月4日,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命令以次日為10月15日。為避免以後積累誤差,置閏的法則改為以公元紀年為標准;被4除盡的年為閏年,逢百之年被400除盡的才是閏年(如公元1900年不是閏年,公元2000年才是閏年)。平年2月28日,閏年2月增加一日。每400年中共加97個閏日。此法至今沿用。

Ⅱ 古人是怎樣發明的平年閏年的

這個叫發明發現都不合適,應該說是古人採取了合適的紀年方法。古人校準紀年是甲子天象,平常以月圓一次為一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但發現這么紀年再到甲子天象時,有較大誤差,於是就把這個誤差分配在年數里以修正時令。

Ⅲ 有誰知道閏年是怎樣被人類發現的

現時的公歷以回歸年為「年」的計算基礎,而一個回歸年大約等於365.24220日。因為在平年公歷只計算365日,結果四年後便會累積0.24220×4=0.9688日,大約等於一日,所以便逢四年增加一日閏日以抵銷這0.9688日。

計算閏年的方法:
公歷紀年法中,能被4整除的大多是閏年,除了那些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以外,如1900年是平年。

西方農歷的「閏年」:
陽歷中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相反就是平年,平年為365天,閏年為366天。在公歷(格里歷)紀年中,平年的二月為28天,閏年的二月為29天。閏年平月2月29日為閏日。

中國農歷的「閏年」:
中國舊歷農歷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年。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

參考資料:維基網路

==

關於公歷閏年是這樣規定的: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叫做一回歸年,一回歸年長365日5時48分46秒。因此,公歷規定有平年和閏年,平年一年有365日,比回歸年短0.2422日,四年共短0.9688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這一年有366日,就是閏年。但四年增加一日比四個回歸年又多0.0312日,400年後將多3.12日,故在400年中少設3個閏年,也就是在400年中只設97個閏年,這樣公歷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就相近似了。由此規定: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例如1900年、2100年就不是閏年。
參考資料:小學數學

Ⅳ 閏年和平年是誰發明的

一開始,人類試圖將自然的時間表與我們的日歷相匹配的做法就有缺陷。有些古代日歷,如5000年前蘇美爾人發明的歷法,簡單的將一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30天。因此,蘇美爾人的一年為360天,比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周的時間短了近一周。

然而,在一年之中添加幾天的做法至少跟360天的紀年歷法一樣古老。

「埃及人採用蘇美爾人的歷法時發現了這個問題,不過他們沒有在日歷中添加額外的天數。他們只在每年的年底加入了5天的節日和聚會時間。」Lowe說道。

更早期的埃及人(大約公元前3100年)以及中國、羅馬等國家曾經使用過陰歷紀年。

不過,陰歷每個月平均29.5天,一年只有354天。因此,由於存在11天的差別,使用陰歷的國家很快就發現無法與實際季節保持同步。

為了修正這一歷法,羅馬人試圖在該歷法中不定期的添加天數或月份,不過這些修補措施更突顯革新的需要。

「混亂之年」

到尤利烏斯•凱撒與克利歐佩特拉享受著浪漫關系的時候,羅馬的日歷與季節已經相差了3個月。不過,埃及的歷法一年是365天,自公元前3世紀起他們就開始使用閏年系統對日歷進行矯正。

尤利烏斯下令一次性加入334天的「混亂之年」矯正長期以來造成的紀年誤差(公元前46年)。後來他又規定每年為365.25天,每四年加入一天閏日。

不過即使這種方法也有缺陷,因為每年增加0.25天比太陽年小數點部分的0.242天略長。這就導致日歷年度比太陽年長11分鍾,每128年會相差一天。

「事實證明,如果每4年增加1天稍微有點多,」普吉特灣大學的物理學家、《天文學歷史雜志》的編輯James Evans說道。

在尤利烏斯•凱撒公元前46年引入「混亂之年」和公元前16世紀之間,這一微小的差異已經導致一些重要的日子出現較大誤差,如基督教節日差了10天。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認為這種局面不能維持下去,因此1582年他推出了格列高利歷(公歷)。

「格列高利改革了歷法,並將1582年的10月減少了10天。接著他們更改了閏日規則來矯正這一問題。」Evans說道。

如今,能被100除盡的整百數年份不一定是閏年,如1900年。除非還能被400除盡,如2000年才算是閏年。現在在世的人沒人能記住上一個減少的閏日是哪一天,不過每400年減少3天閏日的做法可使日歷與實際保持一致。

Ⅳ 農歷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呢閏年又是怎麼來的呢

再回首——《呂氏春秋》記錄了十個節氣的名稱,《淮南子》完整記載了廿四節氣,《太初歷》首次在國家歷法中收錄了廿四節氣。接著,《魏書·律歷志》記載:「肅宗以歷就,大赦改元,因名《正光歷》,班於天下。」北魏《正光歷》之廿四節氣以冬至開頭、大雪為終;又「因冬至虎始交後,五日一候」,遂正式入列七十二候。至此,作為歷法里的廿四節氣並七十二候,臻於完備。

劉安和落下閎整理創制的廿四節氣固然有其所在地域的經驗,但他們並非源頭。「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包括周朝和漢朝、西晉與北魏,都活躍在黃河流域,從來文獻豐富,皆屬皇家;劉安奉命整理文藝,獲得宮室藏史及文獻資料,有其正當理由。因此,《淮南子》完整記載廿四節氣,是學術交流和運用宮室文獻的結果。這一點,從七十二候草木蟲魚之動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豫陝地界的表現,便可證明。落下閎雖然參與了《太初歷》的創制,但由於歸總人是鄧平,七十二候自然也就不顯著對應川北地界。

這就必須要說到周公姬旦和河南登封的古觀星台了。今年6月21日夏至恰逢日食,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所在地登封市,當地人在「廿四節氣核心傳習地」——周公測景台祭周公。中原地區一直將此地視為廿四節氣的起源地。周公的天文探索和發明創造,直接演化為秦、漢的遺產,而月令七十二候,至今仍對應太行中條和伏牛秦嶺之間,大河兩岸的風土物候。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今人好奇廿四節氣反映出的天地律動,立足一小塊地方再次實驗,以驗證古人和前人的經驗,這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

項麗敏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用文字和影像記錄的節氣物候,頗具皖南特色,與經典的廿四節氣有同有異。比如皖南同樣稱立春為「打春」,但與北方的「春雨貴如油」不同,皖南雨多,她在《山中歲時》里說:

進入雨水節氣,季候隨之啟動了降雨模式。

「百年難遇水澆春」,這是民間的說法。這個說法頗為生動,尤其「水澆春」三個字,讓人覺得空中有一隻提著水龍頭的巨手,看見大地草木萌動,鳥雀出巢,就吱扭一聲旋動開關,澆灑起來,好比一個殷勤的花農,提著灑水壺,一遍一遍澆灌他的園子。

還有深冬,與黃河兩岸說「十冬臘月」不同,皖南人曰「臘月黃天」。大寒節氣時,項麗敏站在黃山的山腳下望雪:「比如這場雪,在城裡只剩下薄薄的一層,無法造景,到山裡就是另一個世界——從進入山門開始,便如同進入古代,進入唐、宋,或更古老的時空。」

Ⅵ 閏年是如何產生的

地球公轉一周不是完整的天數,而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換算成天是365.24219天,所以現行歷法關於閏年的規定是每4年1閏,每100年減1閏,然後每400年再1閏。這樣,每4年多出0.24219*4=0.96876天,接近1天,所以加1閏,但這樣每4年就多了1-0.96876=0.03124天,每100年累積下來就多了100/4*0.03124=0.781天,大約多了1天,所以減少1閏。但這樣每100年就少了1-0.781=0.219天,所以每400年下來就少了0.219*4=0.876天,所以每400年再加1閏。這樣每400年就多了1-0.876=0.124天,1/0.124約等於8,8*400=3200年。也就是說這樣的歷法要每3200年才會多1天。而到時候再做相應的處理就可以了,何況3200年已經很長了。
不管是加1閏還是減1閏,都體現在2月上,只要是閏年,2月就是29天;只要不是閏年,2月就是28天。至於為什麼選擇2月,那和這部歷法的歷史有有關。這部歷法起源於古羅馬帝國。在古羅馬,每年的2月是處決犯人的月份,所以人們都希望這個月能短一些,所以只有2月最短。另外還和愷撒的繼承人奧古斯都.屋大維有關。原本1、3、5、7、9、11月是31天,4、6、8、10、12月是30天,2月是29天。奧古斯都.屋大維為了顯示自己的偉大,把2月拿出了1天,放在自己出生的8月,並相應的調整了一下後面的幾個月,並用自己的名字奧古斯都來命名8月,這就是今天的歷法了。

Ⅶ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閏年又是誰研究出來的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閏年又是誰研究出來的?我們知道,二十四節氣和閏年都是我國古代歷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農歷,整個發明過程比較復雜,應該是眾多古人智慧的結晶,但是被精細化整理出來的人應該是顓頊和祖沖之,中國人至今還保留著跟著節氣生活的習慣,尤其是農耕更是如此,什麼節氣種什麼,吃什麼、穿什麼也都有明確的講法。

如果單論二十四節氣來歷,我們敢於肯定的是始於春秋,確立於秦漢,不應是只有一個人的發明,是集體的經驗智慧完善後總結而得。閏年比較精確算準之功歸功於祖沖之是對的。而二十四節氣是逐步完善的,先測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測日影法確定。

如今河南嵩山腳大還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測量台」,就是最好佐證,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實地考察。

Ⅷ 閏年的來歷是怎樣的

閏年是比普通年分多出一段時間的年分,在各種歷法中都有出現,目的是為了彌補人為規定的紀年與地球公轉產生的差異。

Ⅸ 閏月是誰發明的又是怎麼來的

http://qna.xuevb.net/Class31/Article1572034 你好! 閏月指的是陰歷中的一種現象,陰歷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周期,陰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陰歷的月份沒有季節意義,這樣一年就與陽歷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經過17年,陰陽歷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17年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使用這樣的歷法,自然是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的,所以我國的陰歷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並行,用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二十四節氣又可分為「節氣」和「中氣」二組:古人把從小寒起每隔黃經300為一節氣;從冬至起每隔黃經300為一中氣,一年有12個節氣,12個中氣。12節氣把一年分為12個節月,每個節月各有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節氣是節月的起點;中氣是節日的中點。我國傳統歷法對於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閏年,不象一般歷法那樣採用長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強調逐年逐月的推算,國家設有專門的機構從事歷法的推算。 (一)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時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據先後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數,確定前月的大小。如果從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間隔是30天,那麼當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為小月。 (二)以中氣定月序。首先,以歷月中有無中氣區分歷月和閏月,我們知道一個回歸年有12個中氣,但卻包含365.2422÷29.5306=2.3682個朔望月,經過幾番歷月輪轉之後,必有一個歷月沒有中氣。《漢書·律歷表》載:「朔不不得中,謂之閏月」。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是閏月。它前一歷日為幾月即為閏幾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閏月出現在舊歷十月之後,因而叫它「閏十月」。閏月是推算出來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農歷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閏幾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閏。 綜上所述,閏年是陽歷中的一種現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天;閏月是陰歷中的一個現象,閏一個月,那一年陰歷有13個月,那一年叫閏月年。閏月年384大。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4年一個潤年,在農歷里就是閏月 因為陰歷和陽歷每個月的長短不一樣 只有通過閏月來調整 要不然陰歷和陽歷該差好幾年了 閏,本義就是余數。指歷法紀年和地球環繞太陽一周運行時間的差數,多餘出來的叫「閏」。 閏年,凡陽歷中有閏日(二月為二十九日)的年,或陰歷中有閏月(一年有十三個月)的年;閏余(歲余置閏。陰歷每年與回歸年相比所差的時日) 閏日,陽歷的平年只有365日,與回歸年比較,每年相差5時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積成1日,加於2月成29日,這一天稱為閏日,這一年稱為閏年 閏月,陰歷以月球繞地球定歷法,每年和回歸年的 365 日5 時 48 分 46 秒相差約 10 日 21 時,積以置閏,所以每三年要閏一個月,每五年閏兩個月,每十九年閏七個月。這樣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稱為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叫閏某月 閏月、閏年 為了調整歷法年的平均長度,使其與回歸年的長度相符合,有時就需要調整個別月份的長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數。這個被調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稱為「閏月」。 閏月這種制歷方法最早是我國發明使用的,大約開始於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臘要早160多年。我國歷法採用十九年七閏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時期和國別是不同的。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歷中以朔月的長度29.5306日為1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個月,同回歸年的長度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需要置閏,使陰陽歷各個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對應的關系。我國古六歷中用3年閏1個月,5年閏2個月,19年閏7個月的閏月法,每逢閏年所加的月便稱為「閏月」。閏月放在一年的年終,例如,秦代和西漢初期使用的《顓項歷》,以十月為歲首,把九月做為年終,閏月就放在九月之後,而稱為「後九月」。到了西漢初制定太初歷時,把閏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並規定以沒有中氣的那幾個月作為閏月,月序仍用上個月的月序,只要稱其為「閏某月」。這一置閏規則在採用平氣的歷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時憲歷時,則改用定氣注歷,如繼續單純以沒有中心置閏的規則,有可能一年要置兩個閏月。因此,又補充規定:以兩次冬至之間包含有13個月的定為閏年,閏年的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定為閏月。這一規則一直沿用至今。閏年中以閏四、五、六月最多,閏九、十月最少,閏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則不會出現,至少在幾千年內是這樣的。 在公歷中,閏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個月,而是在某一個月增加一天,以保證歷法年與回歸年相一致。例如《儒略歷》和現行《公歷》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過四年(現行公歷有時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這一年就是366天。這年的二月就是閏月,而這一年也叫閏年。

Ⅹ 閏年是怎麼來的

閏年(Leap Year)是為了彌補因人為歷法規定造成的年度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周期的時間差而設立的。補上時間差的年份為閏年。

閏年包括在公歷(格里歷)或夏歷中有閏日的年份。

閏年有366天。
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繞太陽運行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歸年(tropical
year)。公歷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歸年短約0.2422
日,所餘下的時間約為四年累計一天,故四年於2月加1天,使當年的歷年長度為366日,這一年就為閏年。現行公歷中每400年有97個閏年。按照每四年一個閏年計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這樣經過四百年就會多算出大約3天來。因此每四百年中要減少三個閏年。所以公歷規定:年份是整百數時,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不是400的倍數的年份,即使是4的倍數也不是閏年。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 例如,2000年是閏年,2100年則是平年。

閱讀全文

與閏年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