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看到張謇創造如此大的業績我覺得張謇是個

看到張謇創造如此大的業績我覺得張謇是個

發布時間:2021-08-13 09:15:25

1. 閱讀下列材料張謇是晚清的狀元,立憲派的領袖人物。但他不熱心官場,而是以極大的熱忱創辦實業。19世紀末

①原因:(1)張謇不熱心官場,對創辦實業有熱忱。(2)提出,發展實業應該:「聽之民辦」,提倡在不損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進外資。發展: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歐洲戰務,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
②原因: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加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說明:(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生存。(2)中國民主資本主義成份單一,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受外國資本主義影響深遠。

2. 張謇本人對自己的成就持什麼態度

張謇本人陶醉於自己的成就和名聲之中,再加上年事已高,對企業再不像原先那樣刻苦用心了。他70歲生日時,看了梅蘭芳特地到南通演出的三天大戲。

3. 張謇的成就是什麼

張謇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毛澤東同志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海門的張謇」。
1853年生在海門的張謇(音簡)16歲考中秀才,直到41歲才中狀元,仕途並不順遂。其間跟過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孫雲錦、淮軍「慶字營」統領吳長慶。他在支援朝鮮政策上主張對日強硬,受到擁戴光緒皇帝的南派首領潘祖蔭、翁同龢賞識,但是在帝、後兩黨斗爭最激烈的時候,張謇卻因父喪必須回老家守孝,自此回到江南發展事業。 他在老家根據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指示,練兵、搞商務、辦工廠,做了許多事,而對家鄉的情感,估計也是這期間越發濃烈。中華民國成立之後,他還出任過實業總長等職,但眼見國事越來越難有作為,他更加決心把心力用在建設家鄉。 張謇在南通所做的實業眾多,大多是與民生相關的各類工廠,逐漸形成工業區,還建了碼頭、發電廠、公路,成為中國早期民族資本主義的基地之一。 為了培養科學等方面的人才,他又積極興建師范學校,培養師資,中國第一所師范學校南通師范學校就是他所創辦,今日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的前身也都與他有關。 張謇的功業還包括建立中國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 據統計,張謇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許多學校與事業單位的興辦在當時都是全國第一。他為民族工業和教育事業的貢獻,被人們稱為「狀元實業家」。 張謇在當時對南通的建設已經有很清晰而前衛的規劃理念,包括與西方建築理念相結合的花園城市。這些理念的實踐使得南通被現代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張謇的作為在那個時代其實廣為人知,胡適認為他在建設南通的過程中「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影響及全國」。但是也因為事業太多,勞心勞力,據說還背著財務問題,他在73歲那年帶著遺憾病逝。 胡適這樣評價張謇:「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丁文江在張謇追悼會上演說時曾指出:數年前余在美時,美前總統羅斯福死後,凡反對之者,無不交口稱譽。今張先生死,平日不贊成他的人,亦無不同聲交譽」張謇在民國時期有著較高的聲譽,這與他在中國實業、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開的。 直至50年代,毛主席在與人大副委員長黃炎培、陳叔通等人談及民族工業發展時說,「……(中國)最早有民族輕工業,不要忘記南通的張謇」。當代學者章開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們很難發現另外一個人在另外一個縣辦成這么多事業,產生這么深遠的影響。」由於張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與南通已緊緊聯系在一起。

4. 張謇的企業由盛而衰的事實說明了什麼問題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資本主義沒有廣闊的發展前途,,民族企業受到外來資本主義的壓制發展艱難,實業救國道路行不通。

張謇是晚清的狀元,立憲派的領袖人物。但他並沒有熱心官場,而是以很大的愛國熱忱創辦實業。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創辦了18個企業,參加了9個公司的投資。張謇認為發展實業應該「聽之民辦」,應該重點放在紡織和鋼鐵業上。他曾呼籲說:「日本與印度有十年內在中國地方增設紡機150萬錠之約。如此所計,十年之後,我國棉業豈復有伸展之餘地?」他還提倡在不損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進外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張謇的南通大生紗廠等企業發展很快;僅大生紗廠一、二廠,到1921年,就獲利白銀1600多萬兩,其中的2/3都是大戰期間獲得的。這樣豐厚的利潤,在1日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史上是空前的。然而好景不長,到20年代中期,張謇的企業已經走下坡路了。說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企業沒有廣闊前途,實業救國道路行不通。

5. 評價張謇,最好300字

張騫(?~前114)

中國西漢時期外交家,古「絲綢之路」的開辟者。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為郎。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後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並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後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後來終於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於《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6. 簡要評價張謇

張謇(1853-1926年),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世代耕讀傳家。兄弟五人,排行第四。幼年聰慧好學,3歲啟蒙,4歲入塾,5歲時「命背誦千文,竟無偽。自1874年起,他先後投身於孫雲錦(時任通州知府)、吳長慶(淮軍將領)幕下。作為吳的主要幕僚,他參與慶軍機要、重要決策和軍事行動,深為吳氏賞識。1885年,他赴京參加順天鄉試,高中第二名。1894年,又考中狀元。中日甲午戰爭成為他人生道路的分水嶺,深重的民族危機最終促使他毅然放棄傳統的仕宦之途。鑒於國弱民貧的現實,張謇提出「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口號,並沖破阻力在家鄉大搞教育與實業。從1895年起,他在南通先後創辦了大生紡織公司、墾牧公司、通州師范學院、南通博物苑等工業、教育、文化、科普事業。他利用海濱鹽荒、興辦鹽墾公司,推廣植棉,是全國的首創。南通師范學校、通州女子師范學校、南通博物苑等,開全國風氣之先。他把南通各專門學校的學習水平提高,擴建校舍,添增教學設備,合並為南通大學。他欣然接受西方文明,重用外國人才,但反對將國外的教育方法簡單「嫁接」過來,而是主張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實行嚴格教育。他認為:「師道貴嚴,中外同軌。非是則無所為教,無所為學。……凡教之道,以嚴為軌。凡學之道,以靜為軌,有害群者去之,無姑息焉。」為轉變社會風俗和繁榮地方戲劇,1919年他邀請了著名的導演兼劇作家歐陽予倩,在南通辦起一所培養戲劇人才的學校——伶工學社,並且建造了一座更俗劇場。劇場實行一些文明的規定,如觀眾按號入座、不許隨地亂扔果皮、不許亂喊亂叫等,確實起到了移風易俗的積極效果。此外,他在軍山設立氣象台,「一方面為農事的測候預防,一方面為農學生實習氣候的地方」。一戰期間,張謇的大生企業系統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統計,到1923年,它的資本總額達到了3448餘萬元,為當年申新、茂新、福新企業系統資本總額的3.5倍以上。此後,受內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南通實業走向衰落。但張謇直接開啟並促進了南通地區的近代化,為全國樹立了楷模。
胡適這樣評價張謇:「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丁文江在張謇追悼會上演說時曾指出:數年前余在美時,美前總統羅斯福死後,凡反對之者,無不交口稱譽。今張先生死,平日不贊成他的人,亦無不同聲交譽」張謇在民國時期有著較高的聲譽,這與他在中國實業、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開的。直至50年代,毛主席在與人大副委員長黃炎培、陳叔通等人談及民族工業發展時說,「……(中國)最早有民族輕工業,不要忘記南通的張謇」。當代學者章開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們很難發現另外一個人在另外一個縣辦成這么多事業,產生這么深遠的影響。」由於張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與南通已緊緊聯系在一起。

7. 評價張謇的歷史貢獻

社會貢獻

實業救國

張謇在南通所做的實業眾多,大多是與民生相關的各類工廠,逐漸形成工業區,還建了碼頭、發電廠、公路,成為中國早期民族資本主義的基地之一。

張謇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許多學校與事業單位的興辦在當時都是全國第一。他為民族工業和教育事業的貢獻,被人們稱為「狀元實業家」。

張謇在當時對南通的建設已經有很清晰而前衛的規劃理念,包括與西方建築理念相結合的花園城市。這些理念的實踐使得南通被現代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南通縣圖志》記載,1920年,唐閘人口近萬戶,已接近5萬人。通揚運河沿岸工廠林立,商業繁榮。有人看到過當年國外發行的世界地圖,中國許多大城市都沒有標出,卻在南通方位赫然印著「唐家閘」三個字。一個彈丸小鎮因為張謇進入了世界的視野。

教育為民

張謇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實業總長,1912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後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全力投入實業教育救國之路。1918年10月23日與熊希齡、蔡元培等人發起組織了「和平期成會」。

1905年,張謇與馬相伯在吳淞創辦了復旦公學,這就是復旦大學的前身。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范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即今南通中學)。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揚州大學,南通大學前身)、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河海大學前身),還有江蘇省立水產學校(今上海海洋大學),並陸續興辦一批小學和中學。1909年,張謇創辦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因地處吳淞,曾一度稱「吳淞商船專科學校」。1912年,張謇在老西門創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13年全校遷往吳淞,故稱』 吳淞水產專科學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

1917年,張謇支持下,同濟醫工學堂(同濟大學的前身)在吳淞復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學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學前身是南京師范高等學校,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擴展為國立東南大學,後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張謇是國立東南大學主要創建人之一。視職業教育,師范學校的測繪、蠶桑等科發展成為十幾所職業學校,其中以紡織、農業、醫學三校成績顯著,以後各自擴充為專科學校,1924年合並為南通大學。 與近代南通大學有著同源血脈關系的高校還有:東華大學、江蘇農學院(後並入揚州大學)、蘇州醫學院(後並入蘇州大學)等。中國的第一所師范學校——南通師范學校(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一部分系科遷入揚州成立揚州師范學院)及中國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聾啞學校。

解放後,吳淞商船專科學校改組為上海航務學院。 1958年,交通部決定在上海恢復上海航務學院建制,隨委託上海海運局負責教室校舍等基礎設施籌建工作。1959年9月5日,學校正式開學,並命名為上海海運學院,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上海海運學院更名為上海海事大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張謇在通州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1909年,創辦了南通電燈廠,城市開始用電燈照明;1913年,建立大聰電話公司,創辦南通城鄉郵政和電話業務;1916年,設立氣象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劇場,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樹立新風。

書法貢獻

張謇乃科甲出身,狀元及第,書法自有根底,楷、隸、行、草兼擅,沉穩深秀,傳世以行楷為多,隸書絕少見,然此副一則為隸,另則長言龍門,筆法瘦硬,縱橫飛動,妙得《禮器碑》,《石門頌》精髓,偶參篆書體勢,古雅清新,更是絕品中之精品。

張謇書法落款謇字寫得看上去像繁體「寶寶」 兩字,又被人們戲稱為「張寶寶」。 張謇一生練字極為勤奮,在青壯年時期,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從不間斷。張謇的字自有一種獨特的挺秀之美,帶有顏體筆意。他曾習臨顏真卿的楷書《告身帖》、《臧懷恪碑》、《郭家廟碑》,《麻姑仙壇記》,行書《爭坐位帖》。

張謇的字,也時顯褚遂良、歐陽詢、歐陽通等余韻。他曾習臨褚遂良的楷書《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碑》、行書《 枯樹賦》、歐陽詢楷書《九成宮醴泉銘》。 張謇的字,更得力於晉楷、漢隸。他曾習臨傳為王羲之所書小楷法帖的《曹娥碑》、王獻之所書小楷法帖《洛神賦十三行》。張謇行草,多學文徵明、包世臣,曾悉心臨寫文徵明行草書兩年有餘,得其「遒逸婉秀」韻味,其挺秀的字又蘊涵著一種雄強、洞達與平實渾然統一的美。

張謇 (清末狀元)

張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漢族,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省海門市長樂鎮(今海門市常樂鎮)。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

張謇創辦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工作;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國近代著名狀元實業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張謇命名的萬米級載人深淵器科考母船「張謇」號開工建設。

8. 張謇是一個怎樣的人

很少有人簡單地把張謇稱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無大權,也無巨富,但政治和社會聲望極高,所以被稱為「紳商」。用今天的視角來看,他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職業經理人兼公益家。
毛澤東主席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海門的張謇」。
當代學者章開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們很難發現另外一個人在另外一個縣辦成這么多事業,產生這么深遠的影響。」由於張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與南通已經緊緊聯系在一起。
胡適認為他在建設南通的過程中「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影響及全國」。胡適這樣評價張謇: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
丁文江在張謇追悼會上演說時曾指出:數年前余在美時,
美前總統羅斯福死後,凡反對之者,無不交口稱譽。今張先生死,平日不贊成他的人,亦無不同聲交譽」張謇在民國時期有著較高的聲譽,這與他在中國實業、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開的。

張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漢族,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省海門市長樂鎮(今海門市常樂鎮)。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
張謇創辦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工作;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國近代著名狀元實業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張謇命名的萬米級載人深淵器科考母船「張謇」號開工建設。

9. 張謇給我的感悟,要多一點,快快快快快快快!!

走進南通 感受張謇

時下,在金鄉這片熱土上,到處洋溢著「幹事創業,招商引資」的熱潮,在「全黨抓經濟,突出抓工業,重點抓項目」的大背景下,我們有必要走近中國近代著名的書生實業家---張謇,對我們的思路和事業將不無裨益。

張謇(1853-1926年),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清光緒狀元,民初農商總長。出身農家,世代耕讀傳家。幼年聰慧好學,苦讀成才。提倡實業救國、棉鐵主義、村落主義,名馳中外。對農林漁牧水利氣象教育諸多方面之建樹,多開風氣之先,尤以墾荒植棉、興修水利、發展教育最著成效。

在齊魯大地素來有「一山一水一聖人」之說, 它是山東的一個旅遊口號。「山」即泰山,「水」指泉水(趵突泉),「聖人」指孔夫子。一個人可以如此深刻地影響一個地方,張謇亦可謂是一個典範。到南通,看一山、一水、一人足矣:狼山,濠河,張謇。張謇之於南通,正如康有為之於南海,李鴻章之於合肥,毛澤東之於韶山。

世人都說書生只會空談,張謇決心用事實來反駁,捨身喂虎。他說:「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張謇坦言自己沒有做官,但未嘗一日不做事。《易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張謇向來高瞻遠矚,務實求是。他常常說:「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的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步入南通博物院,登樓回首,一幅大型的張謇荷鋤圖映入眼簾,上面畫著健壯的男子,左手提起下垂的衣襟,右肩扛著一把鋤頭,頭戴斗笠,兩目炯炯注視著前方。上書《張季子荷鋤圖》,四周填滿了題署,最觸目的左上方是翁同龢寫的一首詩,末句為「一水分南北,勞君獨荷鋤」,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張謇最重視的是農業,而且是躬親實踐的。

自隋朝開科取士以來,1500年來共出了700多個狀元,狀元出身的大實業家則只有張謇一位。胡適說,張謇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毛澤東說,講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據說,孫中山曾對張謇的兒子說:「我是空忙,你父親在南通取得了實際的成績。」張謇是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一個頗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是一個多面復合型的人物,他一身兼有儒生、狀元、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領袖、地方自治實踐家、政府高級官員和資本主義企業創始者的身份與經歷,論名頭,他是狀元,論財富,他有大生,論地盤,他有南通。又是一個難以超越的、遠去的背影,多少豪傑去過南通,在張謇的雕像前,深深地為其所折服。

中日甲午戰爭成為他人生道路的分水嶺,1894年(光緒甲午)中狀元,時年已41歲。同年中日海戰,慘遭敗北,他義憤填膺,上疏彈劾李鴻章:「渄特敗戰,並且敗和」。繼又聯想到日本,「土地面積少於我20倍,人口少於我10倍」所以能勝我者,主要是國富而兵強,要想富國安民,除了堅船利炮,更重要的還是發展實業。

深重的民族危機最終促使他毅然放棄傳統的仕宦之途。鑒於國弱民貧的現實,張謇提出「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口號,並沖破阻力在家鄉大搞教育與實業。�

對於他這樣一個出身農家,逐步達到高位的舊士大夫來說,既深知民間疾苦,又了解外侮日深,高層昏聵矛盾重重。張謇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一直具有強烈的愛國之心與報國之志,隨著形勢的發展,他逐漸主張變法,繼而呼籲立憲,最後力促共和。但辛亥革命之後,共和又使他大失所望,於是發出「政府頑固如此,社會腐敗如彼」之嘆,感到「國不亡而日演亡國之事」,然則「何以解人民之痛苦?他只得決心,上不依賴政府,下不依賴社會,全憑自己良心做去」

張謇所「做」之事,一如他所「作」的文,條理萬端,數量驚人。不敢驚天動地,但求經天緯地,狀元從商,自然不同凡響。張謇一生在南通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涉及紡織、墾牧、鹽業、蠶桑、染織、油料、麵粉、肥皂、印書、造紙、電話、航運、碼頭、銀行、火柴、電力、房產、旅館業等,雖令人眼花繚亂,但基本都是圍繞紗廠這個核心。

張謇既是一介寒儒,又出身田畝,深知農民疾苦,成名後亦未忘本。據說他當了狀元郎,榮歸鄉里,到通海一帶去勘察荒地水情時,不但不要鳴鑼開道,連轎子也不坐,而乘農民的牛車。他一心嚮往幹些實事,造福百姓。他說:「凡事不能通於齊民,不能無阻;凡利不能及於婦孺,不能大有功」,這種親民愛民之舉堪為楷模。

張謇作為歷史人物,在1937年中華書局刊行的《中國百名人傳》,首為黃帝,末乃張謇。在中國近代農業史上,則應屬開拓啟蒙之第一人。胡適曾曾評價張謇說:「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終於因為他開辟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於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成的志願而死,張謇的失敗純屬於一種缺憾之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走進南通,感受張謇;解放思想,開拓創新!

閱讀全文

與看到張謇創造如此大的業績我覺得張謇是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