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隋唐時期的四大發明
在中國歷史上,隋唐時期是中古時期,從時間上看它承前而啟後,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當然這一時期又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繁盛的時期之一,尤其是唐朝,它所擁有先進的政治體制、繁榮的經濟、發達的文化,不僅在中國歷史上而且在人類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至今人們仍然會發出這樣的慨嘆:「夢回唐朝」,這不僅表明了人們對過去的追憶,更多的是對唐朝的嚮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唐朝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比如美國的洛杉磯就有「唐人街」,人們常常把中式的衣服稱為唐裝。當然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人們往往習慣於把隋唐連稱,稱之為「隋唐時期」。之所以有這樣的稱謂,原因不僅在於隋唐兩朝在時間上前後相連,更主要的是兩朝在政治制度、社會文化等等方面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
隋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較短,只經歷了兩個皇帝,37年,這樣的時間比之唐朝280多年的輝煌歷史,總讓人們的感到隋朝的地位遠不如唐朝。但實際上,隋朝結束了魏晉以來長達300多年的分裂局面,開創了自秦漢以後的又一大統一的局面,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它創立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等等都對中國的政治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大運河的開挖也為南北的溝通與經濟繁榮。
⑵ 隋朝的科技人物、發明創造、歷史價值
1、隋朝著名工匠李春設計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至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被譽為「 天下之雄勝」。歐洲 1000年後才建有類似的橋。
歷史價值:推進了我國橋梁技術的發展,在現代橋梁建造中依然應用趙州橋設計原理和修建技術。
2、雕版印刷術出現於 隋朝,唐朝中葉在全國推行。
•1,有利於降低成書的勞動強度;
•2,有利於大大提高成書的速度;
•3,由於其成書產量高,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傳播;
•4,有利於減少抄書時出現的差錯。
•總之:它對人類文明的傳播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重要貢獻。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時間記載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後期印製的《金剛經》,現存於倫敦大英博物館,國內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晚唐印刷的《陀羅尼經》。印刷術對世界文化的重要作用是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
。
3、隋唐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是孫思貌,他撰寫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醫學名著,被後世稱為 葯聖 。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4、敦煌莫高窟
敦煌石窟壁畫中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畫都有千年歷史,自成體系,數量眾多的特點,都可成為獨立的人物畫史、山水畫史、動物畫史、裝飾圖案畫史。特別是保存了中國宋代以前即10世紀以前如此豐富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的實例,這是世界各國博物館藏品所未見的。
敦煌作為中西交通的樞紐,在壁畫上不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動情景,還留下了寶貴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資料。他們有牛、馬、駝、騾、驢、象、舟、船、車、轎、輿、輦等。常用的交通工具車輛類型各異,牛車有「通幰牛車」、「偏幰牛車」、敞棚牛車,馬車有駟車、駱車,還有駱駝車、童車、獨輪車等,特別是保存了中國為世界交通工具做出獨有貢獻的獨輪車、馬套挽具(胸帶挽具和肩套挽具)、馬蹬、馬蹄釘掌等珍貴的圖像數據。
5、京杭大運河--楊廣
隋王朝在天下統一後即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其動機已超越了服務軍事行動的目的,因為此時天下已統一。隋開運河有經濟方面的動機。中國古代很長時期內,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濟比南方進步。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400多年的混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的沖擊,與此相比,南方經濟獲得迅猛發展,成為全國經濟重心。隋統一全國後,格外重視這個地區,但隋定都長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隨經濟重心的發展變化南移。因此,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系,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不論是中央朝廷還是官僚貴族或是北方邊境。同時,長時期的分裂阻斷社會南北經濟的交流,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到這一時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經濟加強聯系。
⑶ 隋朝末期唐朝初期勞動人民發明了什麼
隋朝末期唐朝初期勞動人民發明:
雕版印刷術、火葯。
雕版印刷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唐朝後期)印刷的《金剛經》;
火葯:火葯最早用於軍事始於唐朝;最早的火葯武器是火箭;
農業創新:筒車(灌溉工具),曲轅犁(水田耕作)
曲轅犁和筒車的出現,表明唐朝農業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於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農業生產靠天收的命運。
⑷ 古代發明有哪些
中國古代發明家
姓名 領域 年代 發明作品 簡介
魯班 建築 春秋戰國 木工用的 鋸子、曲尺、墨斗、刨子、鏟子、鋪首、鑽、鑿等 魯班--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姓 公輸,名般,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建築師。魯班他有很多發明創造,如木工用的 鋸子、曲尺、墨斗、刨子、鏟子、鋪首、鑽、鑿等。攻城用的可活動的雲梯。相傳,鎖也是魯班發明的。
喻皓 建築 北宋初年 《木經》 喻皓--亦稱預浩,是中國五代末年,北宋初年的建築師。出生於杭州,他設計的最傑出的建築是北宋國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安遠門內開寶寺中的靈感塔。他還寫了一部木工手藝的書--《木經》,共 3 卷。他有造塔魯班之稱。
祖沖之 數學 南朝 л的更精確的上下界 祖沖之--南朝的祖沖之利用劉微的割圖術提出了 л的更精確的上下界。 即3.1415926〈л〈3.1415927。
劉微 數學 225 ~ 295年 割圖術 劉微--魏晉時期的劉微,發明了割圖術的方法,他取л值3.14。他還發明了介線性方程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幾項和公式。劉微應和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相提並論。
朱世傑 數學 元代 《四元玉鑒》 朱世傑--中國元代數學家。1299 年編撰成中國第一本算學啟蒙,從四則運算到天元術,形成了較完整的體系。1303年,他又寫成了 《四元玉鑒》,把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這是一種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可包括4個未知數)。歐洲到 1775 年才提出同樣的解法 ——消元法。美國科學史家薩頓評價他所著的《四元玉鑒》是整個世界中最傑出的數學著作之一。
張衡 天文學 東漢時期 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 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對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天像個雞蛋殼,地像雞蛋黃,天大地小,他認為天殼之外還有無限的宇宙。張衡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他測量出了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統計出在中國的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恆星約有2500顆。國際天文學會為了紀念張衡對天文學的突出貢獻,將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郭守敬 天文學 元代 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 郭守敬--是中國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他創制了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儀器專門測量天體使用。還製作了簡儀,現存紫金山天文台。郭守敬測定了黃赤交角。法國科學家 Laplace 提出黃赤交角變小理論,引用的根據就是郭守敬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所做的同類測量比郭守敬晚300年。
姓名 領域 年代 發明作品 簡介
石申 天文學 戰國時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劉焯 天文學 隋代 《皇極歷》 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創制了《皇極歷》,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同時他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學 唐代 《大衍歷》 一行--唐代天文學家。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歷》,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中國人以太陽和月亮運動為依據,創立了一種陰陽歷法。
楊忠輔 文學家 南宋時期 《統天歷》 楊忠輔--中國南宋時期天文學家。他創制了《統天歷》,他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洛下閎 天文學 漢代 赤道式儀器 洛下閎--中國漢代天文學家。改創了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蘇頌 天文學 宋代 天象儀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有 8 人高,每層有門,一到時間門開,木人出來報時。(後面有漏壺和機械繫統)。
莘七娘 10 世紀 孔明燈,走馬燈 莘七娘——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裴秀 224~271 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 裴秀——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馬鈞 機械設計 三國時代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 馬鈞——魏國人,傑出機械設計和創造家。三國時代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
姓名 領域 年代 發明作品 簡介
李春 橋梁設計 605~617 趙州橋 李春—— 605~617 年,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丁緩 發明家 漢代 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丁緩——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沈括 科學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蔡倫 62~121 紙 蔡倫—— 62~121 年,蔡倫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成功。 105 年將此發明報皇帝。於 114 年被皇帝封為龍亭侯。當時人稱紙為蔡侯紙。 12 世紀,造紙術間接傳到歐洲。 13 世紀,蒙古人用蔡侯紙在波斯發行第一批紙幣。 14 世紀,朝鮮、越南、日本也開始使用紙幣。紙牌然後經由阿拉伯國家再傳到歐洲。
畢升 1041~1048 活字印刷術 畢升—— 1041~1048 年,中國北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杜詩 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孫子 三國時期 孫子算經 孫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題為「物不知數」,寫了「孫子算經」一書系統論述了籌算記數制。
秦九韶 數學 1202~1247 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國數學家。寫有《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李治 數學 測園海鏡 李治——中國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是中國第一本系統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沈括 宋朝 沈括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以後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墨子 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⑸ 隋唐有哪些四大發明
隋代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代發明了火葯(904~906)。
造紙術是漢代發明的,指南針是戰國發現原理並在宋代得到應用。
⑹ 中國隋朝至宋朝歷史上的重大發明
活字印刷、馬蹄鐵、銅炮、早期火槍、羅盤、雕版印刷、曲轅犁、水車、筒車、製造火葯的方法......
⑺ 隋朝科學文化發展的成就,究竟有哪些呢
隋朝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局面,社會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相對穩定的政治局勢影響下,隋朝科學文化也有明顯的發展。
首先是傳統的天文歷法數學有突出的進步。
開皇二十年(600年),著名天文學家劉焯(544-610年)制訂《皇極歷》時用等間距二次內插法計算日月的運行,採用定朔,並定歲差為七十五年差一度(換算成現在的度數為76.1年差1°),已同准確值接近(今測為每隔71.6年差1°。當時歐洲還沿用100年差1°的數據)。《隋書》,卷17,《律歷志》記載他所著的《皇極歷》,曾在理論上提出測量子午線長度的方法,目的在於否定過去所謂表“影千里差一寸”的說法。由於保守派的反對,實測子午線沒有實行, 《皇極歷》也未頒行。
隋朝另一位天文學家丹元子,按照晉人陳卓所定的星座,把恆星表編成通俗的七字長歌,名為《步天歌》,共七卷,文字淺近,便於傳誦,廣為流傳,對普及天文知識起了良好作用。
此外,隋朝天文學界知名人士還有劉孝孫,庾季才、庾質、盧太翼、蕭吉和耿詢等人。他們對當代天文學均有貢獻,其中耿詢原是南朝人,後被隋將王世積所俘,淪為家奴。他曾向友人高智寶學天文算術,發明了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
“不假人力,以水轉之,施於暗室中,使智寶外候天時,合如符契。妙耿詢又“作馬上刻漏,世稱其妙”。
文帝時將耿征為官奴,煬帝時才免奴為民。
隋朝散樂百戲,亦多從西域傳入。
如倒舞伎,舞於刀鋒上,吹篳篥以合舞。又有舞輪伎,高繩伎、緣竿伎等。《音樂志》記載煬帝大業中,曾於洛陽端門街大演散樂百戲歌舞,其中有一種歌舞戲,有大面、撥頭、踏搖娘、窟哩子等類。伴奏使用樂器如曲項琵琶、堅頭箜篌、篳篥、答臘鼓、羯鼓等,多從北方少數民族和西域傳入中國,為傳統的中國樂舞增添了新光彩。
⑻ 西漢到隋統一之前在船舶方面的重大發明有哪些
西漢以後,船舶建造水平獲得了大發展,主要發明有:
1、甲板和上層建築
漢代以後地帶船舶普遍設有甲板和上層建築,以廣州出土的東漢陶船模型為例,上層建築的長度幾乎佔了全船的四分之三。同時期西方古希臘、古羅馬乃至10世紀的北歐維京海盜船大都沒有甲板和上層建築。
2、艙壁、水密隔艙
廣州東漢陶船模型在甲板下設有8道橫梁,這種橫梁是現代船舶的重要構件。橫梁對甲板有支撐作用、也能支撐兩舷的外板,使船舶形成封閉的環形框架,有利於增加船體的強度和剛度。
晉代盧循造「八槽艦」被認為是用水密隔艙將船體分隔成八個艙的艦船,船體若某處觸礁破洞進水,不至於漫延到鄰艙。水密隔艙是中國的一項重要發明,到隋唐時期已經普遍使用。
3、鐵釘在造船上的應用
長沙西漢木船模型的舷側板等處的連接位上,都可見模擬的釘孔。漢代造船時已經廣泛使用鐵釘,廣州秦漢造船遺址也發現了鐵釘實物。而同時期世界其他地區的船舶仍然在使用原始的捆紮固定。
4、櫓
櫓是船舶推進工具中一件突破性重大發明,《三國志·卷54》:「……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櫓是高效、連續的推進工具,又有操縱和控制船舶航向的能力,所以出現後無論是在內河或沿海都廣泛獲得運用。
5、舵
廣州東漢船模在其尾部正中的位置已經有了舵,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舵實物,而西方最早的實例出現在1242年的德國。
6、碇
早期系泊的工具叫「碇」,為石制。漢代以後的碇有了長足進步,為石木結合碇,出現了兩爪、平衡桿,正視呈"十"字形,側視為「V」字,已經具有後世多齒錨或有桿錨的特點。
⑼ 隋唐時期的科技發明
1.隋朝著名天文學家劉焯
他制定了當時最先進的歷法《皇極歷》
2.唐朝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
①測量子午線長度(世界第一次)
僧一行取得的這一成就,在科技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僧一行還編訂出當時最精密歷法《大衍歷》。
②《大衍歷》
比以往歷法更精密,對後世影響很大。
1.貞觀時,辦分科醫學校
唐太宗時,政府開辦分科較細的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
唐高宗時,政府組織人編寫了醫葯書籍《唐本草》。
2.《唐本草》(世界之最)
書中收集了800多種葯物,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並頒布的葯典,比歐洲早800多年
3.葯王孫思邈暑有《千金方》(唐朝)
隋唐時期曲轅犁的發明
(1)曲轅犁的發明和結構特點:唐代學者陸龜蒙,記錄了已經在長江下游出現的曲轅犁(又名江東犁)。曲轅犁將舊犁的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犁架也變小,更加輕便靈活。曲轅犁還增設了犁評、犁媻、犁策,既便於調節翻耕深淺,起畝作壟,又節省勞力,提高耕作速度。曲轅犁的發明,是繼漢代犁耕發展之後農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
(2)曲轅犁與前代犁相比有三個優點:一是曲轅和犁媻的出現,淘汰了犁衡(肩軛),不僅減輕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轅犁「回轉相妨」的缺點;二是犁評、犁梢(shao)的出現,使得入土的深淺、起土的寬窄,更加隨心所欲。三是犁底修長,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時平穩、深淺一致,利於水田使用。
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等等都對中國的政治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大運河的開挖也為南北的溝通與經濟繁榮。
《金剛金》印刷技術得到提高
⑽ 四大發明在隋唐時期的發明是什麼
隋代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代發明了火葯。
造紙術是漢代發明的,指南針是戰國發現原理並在宋代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