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糧食的起源與由來
穀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里,無論哪個民族,都有大量的關於穀物的傳說。穀物生產是中國農業的主要內容,因此,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出現了五穀、六穀、九穀、百穀等稱謂,它們成為農業或糧食的代稱。清代學者程瑤田(1725—1814)還著有《九穀考》一書,對粱、黍、稷、稻、麥、大豆、小豆、麻、苽等9種作物進行考證。後來其他稱謂漸少,五穀定為一尊。至今的春聯,五穀豐登仍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祝願。
稻的栽培利用。稻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中國是亞洲稻的起源中心。至20世紀90年代中,中國已發現80餘處有水稻遺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山東、河南、陝西、上海、台灣等省市和地區。其最早的遺存,距今已有9000餘年。這也是為什麼說我們的農業歷史有1萬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在距今7100多年前的浙江羅家角遺址發現的水稻,已經秈型和粳型並存。在距今近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碳化稻穀和農業生產工具,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在黃河流域也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水稻遺存。中國的水稻從周代起開始外傳,向北首先傳播到朝鮮,向南傳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日本學者也認為他們的稻作,是由中國長江下游傳播到日本的。在漢代,中國已經出現了雙季稻。現在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稻田養魚技術,是唐代時期南方出現的。宋代的《陳旉農書》,反映當時江南地區已出現了一整套完整的水稻耕作栽培技術。明代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中指出:「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水稻已成為中國人的主要糧食了。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記載了16個省份的水稻品種3400多個。中國現存的水稻品種資源約有3萬多份,經過歷代的精心選育,培育出了用途不同,能夠抗禦水、旱、鹽、倒伏的、眾多的優良品種。
黍和粟的栽培利用。黍和粟是中國北方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最早馴化的栽培穀物。黍又稱黃米、糜子;粟又稱谷或穀子。黍的野生種稱「蓈」;粟的野生種稱「莠」,即狗尾草。二者在中國均有廣泛分布,《詩經》中已有「不蓈不莠」之句。從現有的考古資料可以看出,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共有49處發現黍和粟的遺存,它西起新疆,由西向東經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遍及黃河流域,其中以甘肅、陝西、河南三省最為密集,年代也以這..
Ⅱ 糧食是農業起源於什麼時期
自從地球上出現人類以後,人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主要依靠採集植物、捕殺動物而生存。大約在1萬年前,隨著原始部落的壯大,父系社會代替了母系社會,人類開始了栽培植物、馴養動物,農業開始出現。據歷史考證,人類首先栽培的植物類型主要是谷類作物,以及一些小豆類和根莖類作物,大部分屬於當今糧食作物的范疇。也正是這些最原始、最基本的作物促使了農業的起源和農耕文明的出現,同時保證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地球上大約有1萬~8萬可食用的植物種,而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至少利用了3000餘種用作食物的植物種。然而,只有150種左右是大面積栽培的,目前29種佔了世界農業生產的90%,而7種穀物(水稻、小麥、玉米、高粱、大麥、穀子、黑麥及小黑麥)提供了人類生活來自植物總量的52%;3種根莖作物(木薯、馬鈴薯、甘薯)、7種豆類(大豆、豌豆、鷹嘴豆、蠶豆、菜豆、豇豆、木豆)又為人類生活提供了植物熱量的1/6以上;其餘12種作物是屬於經濟作物與園藝作物(邵斌斌,1991)。由此可以看出,糧食作物在人類生存與發展中的重大意義和巨大作用。
隨著農業的發展和農耕文明的進程,糧食作物種植及產量得到長足的發展,人口也隨之迅速增加。誠然,自然災害、戰爭、瘟疫……會使人類大幅度減少,但導致人口大量增加的直接原因則是農業的發展和糧食的增產,這是無可置疑的。因此從世界人口曲線可以看出糧食增長的幅度。人類經歷幾百萬年的採集生存和1萬年的農耕文明,到17世紀中葉,世界總人口緩慢地上升為5億左右。此後,由於進入近代社會,伴隨工業文明出現,在農業科技推動下,農業特別是糧食作物產量開始大幅度攀升,從而引起人口急劇增加。世界人口(陳海宏,1992)從1650年的5億人左右,經歷了150年,到1800年翻一番,達到10億左右;再經過130餘年,至1934年又翻了一番,達到20億;此後只經過了40年,到1974年又翻了一番,達到40億,2005年世界人口將升至65億。同期糧食生產在350餘年時間內也翻了3~4番,從而支撐人口急劇增長的需求。當然因此帶來的資源、環境、人口、健康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但糧食增長在人類生存與發展中的作用仍是不可否認的。
Ⅲ 水稻這種糧食最早是被誰在哪裡發現的並開始種植的
界上究竟是誰發明了水稻種植?這個問題在學術界爭論了 100多年。 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遺址的發現,使中外學者不得不重新下結論:最早的種稻人就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
距今 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這些豐富遺存,證明早在 7000年前,我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最早的水稻種植僅限於杭州灣和長江三角洲近海一側,然後像波浪一樣,逐級地擴充到長江中游、江淮平原、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下游,最後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簡言之,長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區是我國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粟,去皮後稱為小米。它最初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馴化」而成為糧食作物。這「馴化」之功,首推中國人。粟的種植為中國人首創。據最新的考古資料,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出土在我國河北武安磁山遺址,距今 7300年左右。磁山遺址是 1976年至 1978年發掘的,那裡儲存糧食的窖穴有 88個,所藏全部為粟。這是中國粟出土年代最早的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粟。這證明, 7000多年前,粟已成為我國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糧。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由東向西傳播,經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奧地利傳遍整個歐洲。同時又向東傳到朝鮮、日本等地。日本在傳入稻作之前,粟曾是國民的主要食糧。粟是中國人民早期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
Ⅳ 人類最早的糧食來源 是什麼
小麥是人類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在古埃及的石刻中,已有栽培小麥的記載。人們從古埃及金字塔的磚縫里發現了小麥,據考古學家研究,大約在1萬年前,當人類還住在洞穴里的時候,就開始把野生的小麥當作食物了。
小麥是單子葉植物,有禾本科的各種特徵:葉脈平行,莖中空有節,穗狀花序,每朵小花無花瓣但有穎片。小麥、水稻這類有穎片的植物,又稱為穎花植物。小麥穎片上有的有芒刺,是區別小麥品種的依據之一。
由於播種和收獲季節的不同,我國栽培的小麥有兩種生理型:一種是越冬生小麥,一種是一年生春小麥。冬小麥在溫帶於9月底或10月播種,第二年四五月收獲,分布在長江流域和華北部分地區。春小麥3 月以後播種,當年收獲,營養生長期較短。主要種植在內蒙、東北、西北等較寒冷的地方。
地球上小麥播種的總面積,居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的第一位,收獲量接近水稻的總量。全世界有1/3的人口以小麥為主食。
Ⅳ 大米是誰發明的
是新石器時代里的河姆渡居民就發現了,那時他們就種植了水稻,水稻就是大米
Ⅵ 大米是哪個國家發明的呢
中國。
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河姆渡人是世界上最早耕種稻田、生產大米、煮食米飯的先民。
後來南方地區一次次的相關考古發現,一再改寫和刷新了中國稻作農業起源階段的歷史記錄。目前,1萬多年前以水稻栽種為中心內容的稻作農業發端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已成為植物考古界和農史學界的共識。
在之後的數千年裡,水稻種植、稻米的生產逐漸被先民發展成為取代傳統漁獵、採集經濟的最主要的謀生手段,並且直到現代,靠種稻收獲的大米更是成為地球上約一半人口的主食。
(6)糧食是什發明的擴展閱讀
營養價值
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質7%-8%,脂肪1.3%-1. 8%,並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等。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澱粉,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穀蛋白,其次是米膠蛋白和球蛋白。
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和氨基酸的構成比例都比小麥、大麥、小米、玉米等禾穀類作物高,消化率66.8%-83.1%,也是谷類蛋白質中較高的一種。
大米蛋白質中賴氨酸和蘇氨酸的含量較少,所以不是一種完全蛋白質,其營養價值比不上動物蛋白質,但在午餐和晚餐時食用大米,較麵食而言更有利於人們減肥。在我國南方地區人們一般食用大米作為主食,而在北方就有很大的不同。
脂肪含量約1.3-1.8%,其脂肪中所含的亞油酸含量較高,一般佔全部脂肪的34%,比菜籽油和茶油分別多2-5倍。
大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的功效,稱譽為「五穀之首」,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約占糧食作物栽培面積的四分之一,世界上有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
Ⅶ 種植糧食是黃帝時期的發明
黃帝建立部落聯盟後,經過神農氏嘗百草,辨五穀,開始耕地種糧食。
Ⅷ 糧食的歷史
在我國的歷史上,自從炎帝神農氏發明了農業以後,先民便逐漸將生活方式從採集、捕獵轉移到種植農作物,並逐步形成了南方以大米為主,北方以玉米、小麥、甘薯為主的傳統飲食結構。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社會分工中逐漸產生了一個專門為人們提供糧食的行業,即糧食行。最初的糧食行基本有兩種形式:批發與零售。做批發的一般是規模較大的糧商,而零售糧商通常規模較小。零售有糧店、米店、挑擔等多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