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克隆dna分子的pcr技術是哪一年發明的
詹姆斯.杜威.沃森,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生於美國芝加哥,由於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而獲得一九六二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稱謂DNA之父。還有克里克於1916年6月8日出生在英國的北漢普頓。美國和英國~
B. 為什麼pcr技術可以獲得諾貝爾獎
再加上國內局勢的影響,是世界上首次完全由人工化學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因為PCR技術的關鍵——耐高溫DNA聚合酶是由中國人發現的,有劃時代的意義,其專利權也是備受爭議,這件事就漸漸被埋沒了。但是。
後來有PCR技術獲得諾貝爾獎,也不承認中國的科學成就,當時的中國在國際上地位不高,很多國家都很排斥中國中國在1965年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島素晶體
C. mulis發明了pcr技術,是在哪一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1995年。
1995年,美國科學家Mulis因發明了PCR技術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PCR和生物體內DNA的復制都必需的條回件包括DNA聚合酶答、模板DNA、能量、游離脫氧核苷酸等。
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項獎金之一。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
諾貝爾獎的獎金數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其范圍約從11000英鎊(31000美元)到30000英鎊(72000美元)。獎金的面值,由於通貨膨脹,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約為3萬多美元,60年代為7.5萬美元,80年代達22萬多美元。
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飾物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也各具風采。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朴,每年出席的人數限於1500人至1800人之間,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嚴肅的夜禮服,儀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黃花必須從聖莫雷空運來,這意味著對知識的尊重。
D. pcr的由來
1985年,美國的Mullis等發明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PCR技術(Saiki eta1.,1985),使體外大量擴增DNA序列成為現實,這項技術獲版得權了199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也為後來轉基因作物的檢測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
E. 分子生物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pcr技術是哪一年發明的
1985年Cetus公司的科學家K.B. Mullis發明了PCR。
Mullis由此獲得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
F. PCR發明者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呵呵,網路一下《小混混得了諾貝爾獎》
網路教育團隊【海納百川團】為您解答。
感謝您的採納 O(∩_∩)O 。如有疑問,歡迎追問。
G. PCR儀的獲得諾貝爾獎的PCR技術
1993年,美國科學家Mulis眾望所歸地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他所取得的成就是發明了PCR技術。
PCR,中文譯為聚合酶鏈式反應,其實是一種DNA的快速擴增技術,其擴增效率之高就象核裂變的「鏈式反應」那樣。PCR技術通過兩個短的稱為引物的DNA小片段和一種耐熱的酶的作用,可以在3個小時內把特定的DNA量提高1000萬倍。這種技術一問世,立刻引起了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一場革命,人們利用這種轟動全世界的技術很快就把微觀領域的生物學研究大大地往前推了一步。可以這么說,PCR技術使分子生物學研究一下子獲得了突破,而且隨著PCR技術的日趨完善,PCR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比如說在「DNA指紋」中我們提到,科學家們只需要一根頭發甚至一個細胞就可以完成DNA指紋的鑒定工作,這里實際上就要採用PCR技術,因為一個細胞中的DNA含量實在太少了,人們根本不可能檢測到它的指紋;有了PCR技術就好辦了,通過PCR技術把這個細胞中的DNA片斷擴增1000萬倍,這樣DNA量就足夠作指紋鑒定了。再比如,在醫院里檢驗血液中的某種病毒,有時病毒量極少(例如有的艾滋病病毒攜帶者),通過傳統的檢查方法費力又費時,這時PCR技術也許就可以幫上忙。可以先選定這種病毒DNA上的一段DNA,設計合適的引物DNA,然後通過PCR技術一擴增很快就可以判斷出血樣中是否擴增出了大量的DNA,如果是的話,那麼就說明血樣中帶有該種病毒了。PCR方法不但有極高的靈敏度,而且可以同時一次做近百個擴增反應,省時省力效率高。
PCR技術神奇就神奇在以下幾個特點上:一是被擴增的DNA所需量極小,理論上講一個分子就可以用於擴增了;二是擴增效率高,目的基因的量成指數形式擴增,幾個小時就擴增1000萬倍以上。現在PCR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生命科學研究、食品衛生、醫療、法醫及環境監測等諸多方面,真不愧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好技術!
H. PCR是由誰提出來的 漢語名字 ,謝謝!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鏈式反應
1985年,美國科學家Kary Mullis在高速公路的啟發下,經過兩年的努力,發版明了PCR技術,並權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關於PCR技術的第一篇學術論文。
I. 在PCR技術發明以前,人們是怎麼做分子克隆的
70年以前沒有什麼基因克隆方面的研究成果,在1975年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F. Sanger)建立了「加減法」後,才有一些關於測序方面的研究,基因工程才真正的達到了分子水平。
J. pcr技術的出現是哪幾個故事促成的
PCR的最大特點,是能將微量的DNA大幅增加。因此,無論是化石中的古生物、歷史人物的殘骸,還是幾十年前兇殺案中兇手所遺留的毛發、皮膚或血液,只要能分離出一丁點的DNA,就能用PCR加以放大,進行比對。這也是「微量證據」的威力之所在。
PCR的原理及做法其實不難,它利用DNA雙鏈復制的原理,將一條DNA序列不斷加以復制,使其數量以幾何級數方式增加,就可用來做定性的分析及各式各樣的應用。DNA雙螺旋結構於1953年發現,自此確立了它就是細胞里攜帶遺傳信息的分子。第一個細胞內用來復制DNA所需的聚合酶(polymerase,即PCR之P),也早在1956年分離成功。幾十年來,在試管內復制DNA已是許多實驗室的例行工作,但就是沒有人想到以PCR方法大量復制DNA,就算想到也不認為可行,直到1983年。
DNA在復制時,其中兩條以氫鍵結合的互補鏈必須先行分開,才能各自作為復制的模板;而打開雙螺旋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加熱。在高溫下,雙股DNA鏈會分離成單股,等溫度降低後,互補的兩條DNA鏈又可以恢復成雙股。雖然DNA分子能耐高溫,但進行DNA復制所需的聚合酶是蛋白質,在高溫下會失去活性。這也是之前的研究人員不認為這種方法可行的原因之一。再有,要在千萬條DNA當中,以一小段已知序列製成的引物,「釣」出所需的片段,進行復制,也跟大海撈針差不多,這是另一個讓人卻步的理由。
PCR的發明人,一般公認是穆里斯(K. Mullis),他也因此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穆里斯在好些寫作中,包括1990年在《科學美國人》上的一篇文章,及1998年的自傳《心靈裸舞》(Dancing Naked in the Mind Field),都曾提到PCR這個構想的起源。然而,PCR從構想到實現,真的就是穆里斯一人之功嗎?PCR究竟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誕生的呢?
先前提到,PCR的操作過程中,需要反復加熱與降溫的步驟,而前一次循環所使用的大腸桿菌DNA聚合酶在高溫下就變性了,因此在每一次冷熱循環之後,都要加入新鮮的聚合酶。這個做法不但煩瑣,並且昂貴。按當時的價格,一次循環所需的聚合酶值1美元,30個循環下來就是30美元,循環更多次就更不得了。因此,1986年春,穆里斯首度提出使用耐高溫酶的想法。經過文獻搜尋,果然找到了兩篇有關文獻,較早的一篇是在美國做的,另一篇則是俄國科學家的成果,以俄文發表。
第一篇報道分離耐高溫DNA聚合酶的工作,是一位來自台灣的年輕科學家初試啼聲之作。1973年,錢嘉韻隨著留學熱潮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學生物系就讀。她的指導老師崔拉(J. Trela)對一種黃石公園的熱泉里發現的嗜熱菌(Thermus aquaticus)感到好奇,就讓錢及另一位美國學生以該細菌為論文研究的主題。在另一位老師的指導下,錢學會了從細胞中分離蛋白質,成功分離出該細菌耐高溫的Taq DNA聚合酶。
1975年獲碩士學位後,錢轉往衣阿華州立大學取得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1982年回到陽明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任教,至今已滿20年。那篇歷史性作品,發表於1976年的《細菌學雜志》(Journal of Bacteriology),她是第一作者,只不過用了英文名字Alice,再加上她後來掛了夫姓(Chang),以至沒有太多人知道,該篇被廣為引用的文章的作者A. Chien就是錢嘉韻。
穆里斯雖然提出將Taq DNA聚合酶應用到PCR的建議,但當時並沒有現成的可用,他得想辦法自己分離。西特斯有全套分離蛋白質的裝備,也有人願意指導,但穆里斯是個拖延成性的人。等了幾個月後,公司其他人只有自己動手,按著先前錢等人發表的步驟,三個星期就分離出純化的Taq DNA聚合酶。1986年6月,才木首度將其應用於PCR,效果就好得驚人,可說是一戰成功。Taq DNA聚合酶不但大大簡化了PCR工作,同時專一性及活性都比之前使用的酶更強,背景雜訊也幾乎都消除了。自此,PCR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穆里斯與西特斯的關系此後更加惡化,他完全不認為自己在發表文章的過程中有任何疏失,並要求未來五年內有關PCR發表的文章,都由他掛頭名。他還在公開場合批評公司其他人士。終於,穆里斯於1986年9月離開了西特斯。西特斯給了他五個月的薪水及一萬美元獎金,但按產業慣例,PCR的專利權屬於西特斯公司。
離開西特斯後,穆里斯繼續擔任過一些生物技術公司的顧問,但再沒有發表過一篇正式論文。以他的說法,PCR就是他一人發明的,得了諾貝爾獎的肯定後,也更聽不到太多其他的聲音。1991年12月,霍夫曼羅氏葯廠據稱以三億美元購得了西特斯的PCR技術專利,西特斯公司也走進了歷史。直到最近幾年,由於之前錢嘉韻等人已經發表的工作,Taq DNA聚合酶的專利權遭到挑戰,連帶使PCR的專利也受到影響,不過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