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性狂喜

創造性狂喜

發布時間:2021-08-13 07:41:08

1. 創造性思維醞釀階段主要表現

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關於對創造性思維過程的研究,國內外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見解,下面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或理論:
一華萊士的「四階段」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1926年出版了《思想的藝術》,他在該書中通過對許多創造發明家的自述經驗的研究,提出了創造性思維過程的四個階段——准備、醞釀、啟發和檢驗的有名理論.
1.准備階段
這是提出課題、搜集各種材料、進行思考的過程,也就是有意識地努力的時期.
要想從事創造活動,首先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創造性思維就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而且,這些問題決定著思維的方向.因此,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成為這個階段的重要一環.
接著,思維者有意識地收集資料、挑選信息,或同時進行一些初步的反復試驗,認識課題的特點,通過反復思考和嘗試來努力解決問題.
2. 醞釀階段
假如直接的解決不能立即得到,醞釀階段隨即來臨.醞釀在其性質和持續時間上變化很大,它可能只需要幾分鍾,也可能要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個時期里,思維者不再蓄意解決問題,或者說已經暫時「放棄」了,在現象上看是有意識的努力一度中斷的時期.但在這個時期,據華萊士講「無意識的大腦活動」仍在繼續,即大腦的潛在意識仍在不知不覺地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著篩選和重組.
日本創造心理學家高橋浩曾在談到這一階段的特點時說:「創造性思維也和造酒一樣,需要有個醞釀期.在第一階段中,經有意識的努力而得到的東西大都是勉勉強強、比常識稍勝一籌的東西,不能有大作用.到了下一步的醞釀期,和釀造名酒一樣,新的思想方案才逐漸成熟起來.普通一般的人不能忍耐這個醞釀期,也沒想到有經歷這一個時期的必要,因而老是在第一階段里徘徊.」
3.啟發階段
這一階段又稱頓悟期或靈感期.這種「頓悟」,並不是本人有意識地努力得來的.它的出現,大都是在疲倦極了、一度休息之後,或者是正當轉而注意別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時候.這種所謂「頓悟」,主要並不是由語言表達出來,而是通過視覺上的幻象表達出來的.這種頓悟一出現,就十分不同於別的許多經驗,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強烈的,以致會脫口喊出:「是這樣的」,「哈!沒錯兒!」華萊士把這種經驗稱為「尤瑞卡經驗」.如阿基米德終於尋到了希臘王向他提出的檢驗王冠含金量問題的解答時,從浴盆里跳出來,狂喜地在大街上邊跑邊喊,向世界大聲宣告:「我已經找到它了!我已經找到它了!」

2. 創造性格的力量是什麼

美國人奧斯本具有很強的創造性格,總結出「創造學」,被稱為「性格成功學中最偉大的突破性」。

年,25歲的奧斯本失業了,只有高中程度的奧斯本想當記者,可是,轉念再想想,自己沒有受過這方面的教育,怎麼行呢?

奧斯本是一名性格好強的人,他終於去應聘了。

報刊主編問他:「在辦報方面你有什麼經驗?」

奧斯本做了實事求是的自我介紹後附加了一句,「不過,我寫了篇文章。」

主編接過讀罷,搖搖頭說:「年輕人,你的文章不怎麼樣,甚至還有不少語法、邏輯與修辭上的毛病……」

聽到這里,奧斯本的頭「轟」地響起來,但是,他咬緊牙關聽下去。

主編又說:「可是,有獨到的東西,是的,有獨到的見解。這很可貴!這個獨到的東西是創造。憑這一點,我願意試用你三個月。」

主編握住了奧斯本的手,臨行還叮嚀:「好好乾吧!」

狂喜的奧斯本反復體會主編的話,原來創造性有那麼重要。他又反復讀自己的文章,像嚴厲的法官那樣解剖自己:知識不夠,卻充滿神思遐想,這大概就是創造性吧?

他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人的價值在於創造,他決心要做一個有創造性的人。他還擬定:自到報社上班第一天起,就天天提一條創造性的建議。

整整一個星期日,他研究主編給他的一大疊報紙,又買回其他各種報刊進行比較,於是,眾多的構想產生了。

星期一他去上班了,這是他第一天到報社,他竟迫不及待地沖進主編辦公室急匆匆地大聲說:「主編先生,我有一個想法。」

主編瞪大眼睛看看面前的奧斯本,聽他一口氣說完「想法」後給鎮住了。

原來奧斯本說:「看來,廣告是報紙的生命線,我們又無法與各大報紙競爭大廣告;而小工廠、小商店做不起大廣告,他們又急於想把自己的產品或商品告訴更多的人,我們何不創造條頭廣告,收費低廉以滿足這一層次的工商業者的需要?」

這就是現在報紙廣泛採用的一條一條的分類廣告。當主編弄清楚奧斯本的「想法」後,高興地稱贊說:「好啊!好啊!真是一個了不起的想法!」

奧斯本堅持發揮自己「神思遐想」的長處,堅持天天提一條創造性的建議,也即「日有一創」。僅僅兩年,就使這張小報發展壯大起來,成為一個實力雄厚的報業托拉斯。他本人也由於獲得眾多專利,成為擁有巨資股份的副董事長。正當他的事業走向高峰的時候,他做出了令人驚奇的決定:辭職。原來他根據自己創造所獲的心得,又研究了許多發明家的創造思路,決意辭去職務,潛心探索。終於在1941年,他寫出並出版了《思維的方法》一書,第一次在世界上闡述創造發明的思路與方法,從此一門新的學科——「創造學」誕生了。

3. 英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把創造思維分為哪幾個階段

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關於對創造性思維過程的研究,國內外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見解,下面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或理論:

一華萊士的「四階段」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1926年出版了《思想的藝術》,他在該書中通過對許多創造發明家的自述經驗的研究,提出了創造性思維過程的四個階段——准備、醞釀、啟發和檢驗的有名理論。

1.准備階段

這是提出課題、搜集各種材料、進行思考的過程,也就是有意識地努力的時期。

要想從事創造活動,首先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創造性思維就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而且,這些問題決定著思維的方向。因此,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成為這個階段的重要一環。

接著,思維者有意識地收集資料、挑選信息,或同時進行一些初步的反復試驗,認識課題的特點,通過反復思考和嘗試來努力解決問題。

2. 醞釀階段

假如直接的解決不能立即得到,醞釀階段隨即來臨。醞釀在其性質和持續時間上變化很大,它可能只需要幾分鍾,也可能要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個時期里,思維者不再蓄意解決問題,或者說已經暫時「放棄」了,在現象上看是有意識的努力一度中斷的時期。但在這個時期,據華萊士講「無意識的大腦活動」仍在繼續,即大腦的潛在意識仍在不知不覺地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著篩選和重組。

日本創造心理學家高橋浩曾在談到這一階段的特點時說:「創造性思維也和造酒一樣,需要有個醞釀期。在第一階段中,經有意識的努力而得到的東西大都是勉勉強強、比常識稍勝一籌的東西,不能有大作用。到了下一步的醞釀期,和釀造名酒一樣,新的思想方案才逐漸成熟起來。普通一般的人不能忍耐這個醞釀期,也沒想到有經歷這一個時期的必要,因而老是在第一階段里徘徊。」

3.啟發階段

這一階段又稱頓悟期或靈感期。這種「頓悟」,並不是本人有意識地努力得來的。它的出現,大都是在疲倦極了、一度休息之後,或者是正當轉而注意別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時候。這種所謂「頓悟」,主要並不是由語言表達出來,而是通過視覺上的幻象表達出來的。這種頓悟一出現,就十分不同於別的許多經驗,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強烈的,以致會脫口喊出:「是這樣的」,「哈!沒錯兒!」華萊士把這種經驗稱為「尤瑞卡經驗」。如阿基米德終於尋到了希臘王向他提出的檢驗王冠含金量問題的解答時,從浴盆里跳出來,狂喜地在大街上邊跑邊喊,向世界大聲宣告:「我已經找到它了!我已經找到它了!」

4.檢驗階段

並非所有的問題解決都會以這種突然的強烈的經驗而告終,這種經驗也可能是和問題的錯誤解決伴隨產生。所以,這種靈感的成果還必須經歷一個仔細琢磨、具體加工和驗證的過程。這是對整個創造過程的反思,以使創造成果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並物化為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形式。這一階段,又是在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的。

二劉奎林的「序列鏈」理論

劉奎林是目前我國系統研究靈感思維的一位學者,他在華萊士,「四階段」,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就創造性思維中的靈感思維的過程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誘發靈感的機制序列鏈」理論。他認為這個序列鏈由五道程序組成,即「境域——啟迪——躍遷——頓悟——驗證」。

境域,即指那種足可誘發靈感迸發的充分且必要的境界。以文學創作為例,這種境域如托爾斯泰所認為的,創造者入境後表現出來的那種潛思維與顯思維隨意交融,思意馳騁,神與物游的「忘我」境域,正是「創作的最高境界」 。啟迪,就是指機遇誘發靈感的偶然性信息。創造者的靈感蘊育一經達到了飽和程度,只要有某一相關信息偶然啟迪,傾刻間就可豁然開朗。躍遷,即指靈感發生時的那種非邏輯質變方式,經過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交互作用,潛意識即進入一種跨躍推理程序的、非連續的質變過程。潛意識的信息加工過程,一般說, 人們無法意識到在形態上或在能量上的中間循序過渡環
節,它是靈感思維的一種高級質變方式。頓悟,即指靈感在潛意識蘊育成熟後,同顯意識溝通時的瞬間表現。驗證,即指對靈感思維結果的真偽進行科學的分析和鑒定。以上五個程序,彼此間緊密聯系,互相制約,從而形成一個以顯意識去調動潛意識,誘發靈感發生的有機系統。

劉奎林的「序列鏈」理論,為我們說明了靈感思維的全過程所需經歷的五個階段。靈感思維雖然與創造性思維不是同一概念,但靈感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占重要地位。我們從華萊士的,「四階段」理論中可以看到,其「醞釀」「啟發」的過程,著重指的也是靈感思維的過程。劉奎林的「序列鏈」理論,則著重說明的是靈感思維的全過程。我們將二者結合起來理解,就會對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三吉爾福特的「發散一輻合」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在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中,提出了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和輻合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的區分。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是從給定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其著重點是從同一的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很可能會發生轉換作用。」 吉爾福特提出的發散能力測驗要求不止一個正確的答案,其評分的主要依據是反應的新穎和多樣。例如,要求受試者提出一塊磚的多種用途或給一個短篇故事想標題。輻合思維是依據給定的零散信息得出一個有效的或合理的答案或結論。具體說,輻合思維是在發散思維所提供的大量事實基礎上,經過分析和比較從中提出一個可能正確的答案或結論,然後經過檢驗、修改、再檢驗,甚至被推翻,再在此基礎上集中,提出一個最佳的、有效的答案或結論。例如,就一篇短故事給受試者提供好幾個題目,要求受試者從中選擇出一個最佳的標題來。

在一個完整的思gWt*動中,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是互為前提、交互進行的。一般而論,面對一個課題或解決一個問題,思維者總是先千方百計調集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而每一個知識經驗者是以往輻合思維的產物。我們說解決問題須以知識經驗為前提,也就是須以輻合思維為前提。調集有關知識經驗的過程,就是發散思維的過程,即通過聯想和回憶,盡可能多地從不同角度尋求可能解決問題的假設、途徑和方案。這是一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盡量爭取一題多解的過程。經過這樣多角度地、靈活地、細致地思考,便最大可能地獲得了解決問題的假設或途徑,而這各種各樣的假設或途徑中即包含著在相對意義上最佳的、富有創造性的結果。當思維達到一定的發散程度後,便需要及時改變思維策略,由發散思維過渡到輻合思維。這是一個由多到一或眾中挑一的聚合過程,它需要對所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反復地分析、比較、加工、整理,最終求得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或途徑。

由此可見,作為一個完整的創造性思維過程,既離不開發散思維,也離不開輻合思維,而且呈現出一種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轉化、交互推進的思維程序,即「輻合思維→發散思維→輻合思維」的程序。無論科學創造或文藝創作,都是在經歷這樣一個思維行程之後才獲得創造性成果的。

4. 趨向自我實現的創造態度是什麼

創造性概念似乎越來越接近健康、自我實現、豐滿人性等概念,最終也許會證明這是一回事。

即使對已有的事實不完全肯定,但似乎有必要做出這樣的結論:創造性的藝術教育,更確切地說,通過藝術進行的教育,它之所以特別重要,與其說因為能造就藝術家或藝術產品,不如說能造就更完美的人。

假如我們對教育人的目的有明確的認識,假如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變成人性豐滿的人,能逐步發揮他們所具有的潛在能力,那麼,能有這種作用的一種教育就是藝術教育了。

因此,之所以會想到通過藝術進行的教育,並不是因為藝術能產生美的印象,而是因為藝術教育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切其他教育的範式。那就是說,假如我們認真對待並盡力去做,使藝術教育能達到我們所期待的標准,而不是被認為是十分脆弱和可有可無的東西,我們終將有一天能依據這一範式教數學、閱讀和寫作。

我們所指的是一切教育問題,也是對於通過藝術進行教育感興趣的原因——只因為它似乎是潛在的有效教育。

馬斯洛對藝術教育、創造性心理健康等感興趣的另一個原因,是深感歷史的發展所引起的每一個變化。我們正處在歷史上和以往任何時刻相比都是全新的一點。現在生活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快得多地運轉著。例如,各種事實、知識、技術、發明、工藝進步在發展速度方面的急劇增長。顯然,這需要我們在對人的看法上、在對人和世界的關系的看法上有一個改變。

說得更直截了當些,我們需要一種不同的人。必須認真地看待赫拉克利特、懷特海德、柏格森的那種觀點——世界是一種流動,一種運動,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靜止的東西。

假設真是這樣,今天顯然要比1900年或甚至1930年遠更如此,那麼我們就需要一種不同的人才能在一個永遠不斷變化而不是靜止不動的世界上生活。對於教育事業可以更進一步說:教授事實有什麼用?事實用不了多久就變得過時啦!教授技術有什麼用?技術也很快就過時啦!甚至工科學校也由於有這樣的認識而弄得面目全非。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已不再把工程學僅僅作為一系列技藝來教授了,因為工程學教授過去所學的一切技藝幾乎都已經過時了,再學習怎樣製造馬車鞭子還有什麼意義?據了解,麻省理工學院某些教授所做的是放棄念過去的真經,寧願嘗試去創造一種嶄新的人——他能隨遇而安,能以變化為樂,能即席創造,能滿懷自信、力量和勇氣對付他生命當中的突發事件。

甚至一切都在改變:國際法在變,政治在變,整個國際舞台在變。人們在聯合國中彼此從不同的世紀出發討論問題。某人依據19世紀國際法發言,另一位依據某種全新的原則回答他,從不同世界的不同講壇上發言。事情就是變得那麼快。

言歸正傳,如何使我們自己轉變為一種新人——他們不需要靜化世界,不需要凍結它,使它穩定,他們不需要做他們前輩所做的事,他們能滿懷信心地面對明天,雖然他們不知道什麼將要降臨,什麼將會發生,但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在從未出現過的情境中隨機應變。這意味著一種新型的人。你也許會認為是赫拉克利特型,但請記住,能造就這種人的社會將生存下來,不能造就這種人的社會將滅亡。

但需要特別強調,這種隨機應變和靈感,而不去探討那些己完成的藝術活動和各種偉大的創造活動。實際上,馬斯洛甚至不想從任何已完成的產物出發探討這個問題,為什麼如此?因為依據我們對創造過程和創造性個體的心理分析已經相當明確地意識到,我們必須在原發創造性和次級創造性之間進行區分;原發創造性或創造性的靈感階段應該和靈感的發揮和發展區分開。這是因為後一階段不僅強調創造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單純的艱苦磨練,依賴藝術家的日常訓練,他或許要花費半生的時間學習使用工具,學習技巧,熟悉素材,直到他終於有了足夠的准備,能夠充分表達他的積累。

可以肯定,許多人曾在夜半醒來時有靈感的閃現,這靈感告訴他們有某一小說他們想寫,或有某一劇本、一首詩詞,或不論什麼他們想做的事等待著他們去做,靈感是多得很的。而這些靈感的大多數從未達到過任何成就。在靈感和最終產品之間的差別。例如,在靈感和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之間的差別,是極繁重的艱苦作業,大量的訓練、大量的修養、大量的實踐和重復以及推陳出新的修改等等。那麼,第二類創造性所需要的美德,和產生實際成品、偉大繪畫、偉大小說、橋梁、新發明等等相連結的美德,這些美德對於其他德性——頑強、耐性和艱苦創業等等——的依賴程度如同對於人格的創造性的依賴一樣。

因此,為了保持論述范圍的純凈,你也許會說,必須重視這一最初靈感閃現時的即席創作,並暫時不去考慮它會產生什麼成果,盡管我們承認它們當中很多都會半途而廢。部分地因為這個原故,要研究創造性的這一靈感階段,需要以幼童作為一部分最好的試驗對象,他們的發明才能和創造性大都不能依據產品做出說明。當一個小男孩自己發現十進位制時,這可能是一個靈感的高峰、一個創造的高峰。我們絕不能因為某一經驗的定義說創造性應該有社會效用,或它應該是新穎的,或應該是前人從未想到過的,等等,就把這一創造的高峰一筆抹過。

同樣因為這個原故,馬斯洛寧願利用別的例子而不再把科學的創造性當作一種範例。現在進行的許多研究都是有關科學家的創造的,他們已證明自己是有創造力的,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大發明家,等等。

難題在於,假如你熟悉很多科學家,你很快就會知道這個標准有些不對頭,因為科學家作為一群人通常並不如你期望的那樣有創造力。這也包括那些曾經做出過發現和確實有過創造的人,那些發表過著述、促進了人類知識發展的人。實際上,這並不很難理解。這一發現與其說能使我們對創造的性質有所認識,不如說它僅僅說明了一些有關科學性質的問題。馬斯洛說:「假如允許我更放肆些,我甚至要說科學是一種技術,利用它,沒有創造力的人也能創造。這絕不是取笑科學家。我覺得,這是一種奇妙的事物,能迫使缺乏創見的人投身於偉大的事業,盡管他們自己不是大人物。」

科學是一種技術,是社會化和制度化的,以致並不具備創造力的人掌握了它也能在知識的進步中起點作用,這是馬斯洛對它所說的盡可能極端和激烈的評語。由於任何一位科學家都不能脫離歷史的懷抱,都只能站在很多前人的肩膀上,成為一個大型籃球隊的一員,成為一大群人中的一員,因此他自己的缺陷可能也被掩蓋了。他變得萬人矚目,值得大受敬重了,因為他參與了一項偉大而值得敬重的事業。因此,當他發現了什麼的時候,這不過是一種社會制度的產物,一種協作的產物。即使他沒有發現它,或許其他人也會很快做出這一發現。因此,選擇我們的科學家,盡管他們有過創造,仍不能作為研究創造理論的最佳對象。

另外,除非我們認識到幾乎所有我們一直在使用的創造性定義和我們所使用的大多數創造性例證絕大多數都是男子的或男性的定義和男子的或男性的產品,我們就不能說是在徹底地研究創造性。我們幾乎完全沒有考慮到婦女的創造性,僅僅因為那種簡單傳統上的定義只把男子的產品說成是有創造性的而完全忽視了婦女的創造性。通過對高峰體驗的研究,馬斯洛認為應該注意把婦女和女性創造性作為一個極有價值的研究領域,因為它較少涉及產品,較少涉及成就,較多涉及過程本身,涉及進行中的過程而不是明顯勝利和成功的峰巔。

這是我們所談論的問題的背景。

為什麼有創造力的人,在創造激情的靈感階段,會追悼過去、不思未來,而僅僅生活在現時之中?他付出了一切、深深迷戀並全神貫注於現在,沉湎於當前,一時一刻也不離開眼下的問題。或者引用阿什頓·沃爾納的《老處女》中一句完美的話來形容這種情境。那位教師傾心於教授她的學童閱讀的新方法,說:「我完全沉迷於現在了。」這是我們急需解開的謎。

這種「完全沉迷於現在」的能力,絕對在任何一種創造性中都是必要的。但創造性——不論在任何領域中——的某些先決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和這種變得無時間、無自我、置身於空間、社會、歷史之外的能力有關系。

事情已經變得非常明顯了,這種現象已成為神秘經驗的一種沖淡的、世俗化的、常見的變式,它那麼經常地被描繪過,已變成赫胥黎所說的常存的哲學。在各種文化中,在各個時代,它染上了多少不同的色彩,而它的實質總是能認出的——那是同樣的。

它總是被描繪為自我的喪失,或有時又變成自我的超越。有一種和被觀察的「實在」的融合(和眼前的問題的融合,應說得更中性些),在兩重性存在的地方渾為一體,一種自我和非我的結合。普遍的說法是有一種對隱蔽真理的覺察,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啟示,一種面紗的脫落,而最後,幾乎總是如此——全部的經歷被體驗為幸福、心醉、欣喜若狂、興奮昂揚。

毫不奇怪,由於這一震撼人心的體驗比任何可以設想為人間的事物要偉大多,以至它經常被認為是超越人類和自然的。這樣的「啟示」往往用來作為各式各樣的「天啟」宗教的基礎,有時是惟一的基礎。

但是,甚至這一在所有體驗中最非凡的體驗也已經被列入人類經驗和認識的范圍。對被稱為高峰體驗的研究,和稱為心醉神迷狀態的研究,完全是不謀而合地做出的,都證明這些體驗是十分自然的,這是很容易調查的。而且,和問題直接有關的是,它們能向我們說明許多有關創造性的問題,正如也能說明人在充分發揮作用時的其他方面一樣,例如,當他們在最充分地認識自己時,最成熟和最發展、最健康時,總之一句話,人性最豐滿時。

這種充斥於現在、超越時空而使人完全著迷於此,正是高峰體驗的一個主要特徵。現在又覺得,這些高峰體驗研究使我們懂得的道理也能十分直接地遷移到對現實的經驗、對創造態度的豐富理解。

我們沒必要受這些異常而不極端的體驗的限制,盡管現在似乎已很清楚,幾乎所有的人都不能否認出現過狂喜的時刻,只要他們進行了足夠的深刻回憶而我們訪談的情況又很適當。我們還能提及高峰體驗最簡單的變式——入迷,集中注意,或沉緬於任何事物,只要它十分有意思,足以完全吸引我們的注意。這不僅是指偉大的交響樂或悲劇;這樣的效果也能由一場扣人心弦的電影或偵探故事或僅僅變得專心於完成自己的工作。從我們都有過的這樣普遍和熟悉的體驗開始談起是有好處的,因為這樣我們能得到一種直接的感受或直覺或移情,也就是能得到一種直接經驗的知識,關於思想家「高級」體驗的樸素變式的知識。起碼我們能避免那種時髦的、空中樓閣似的、含有隱喻而極端晦澀的詞彙,那在這一領域是很普遍的現象。

那麼,什麼是這些時刻中發生的事情呢?

5. 狂喜的好處多多

狂喜也可以用於創造性活動、思維活動、音樂、舞蹈、呼吸鍛煉、體育鍛煉、性及精神病葯物治療上。個人產生狂喜的一種特殊方式與個人的宗教和文化傳統有關。有時候,狂喜產生於與某事某人的偶然接觸上,可能是極致之美、神聖或者完全沒有理由的狂喜。「在某些情況下,有些人還會『錯誤』地產生狂喜體驗。有些人還可能有意地觸及某個或某些心理學上所謂的敏感地帶從而達到狂喜體驗。在這種情況下,不難發現這些人會尋求一種解釋,並在傳統意識的范圍內找到這種解釋。」[1]
人們隨後就將這種狂喜解釋為一種源於文化和信仰的體驗(上帝的啟示,精神世界之旅,心理學插曲等等)。「當一個人在用一種狂喜技巧,他通常會在傳統意識范圍內使用它。當他達到一種體驗時,一種傳統的解釋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2]這種體驗以及隨之而產生的解釋會強烈而持久地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體系(例如,宗教信仰發生改變)。
[1]Kaj Björkqvist, Ecstasy from a Physiological Point of View . (Scripta Instituti Donneriani Aboensis XI: Religious Ecstasy. Based on Papers read at the Symposium on Religions Ecstasy held at Åbo, Finland, on the 26th-28th of August 1981. Edited by Nils G. Holm.)
[2]Kaj Björkqvist, Ecstasy from a Physiological Point of View. (Scripta Instituti Donneriani Aboensis XI: Religious Ecstasy. Based on Papers read at the Symposium on Religions Ecstasy held at Åbo, Finland, on the 26th-28th of August 1981. Edited by Nils G. Holm.)

6. 想找一首的現代詩歌,描寫「創造力」或「創意無限」的,麻煩請提供詩歌名和作者,謝謝。

直視太陽,從照亮太陽的方向,確認它,然後由它合並你,直至一瞬被充滿。那個瞬間專,拒絕進入屬後來的時間。

你,已經在一個位置上。創造者角色已被移入。當揭露者正用發現的狂喜慶祝自己,一個聲音傳來「這世界上所有的詩行都是同一隻手寫出來的!」

從那個點,你的點,從你也折射的那道光,已在多麼細密的刻度上留下傳達者、搬運者、傳遞者的投影。

樓主可以看看多多的《詩歌的創造力》: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2d00f0100bem0.html

7. 創造性思維階段中的靈感期是哪個階段

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關於對創造性思維過程的研究,國內外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見解,下面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或理論:

一華萊士的「四階段」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1926年出版了《思想的藝術》,他在該書中通過對許多創造發明家的自述經驗的研究,提出了創造性思維過程的四個階段——准備、醞釀、啟發和檢驗的有名理論。

1.准備階段

這是提出課題、搜集各種材料、進行思考的過程,也就是有意識地努力的時期。

要想從事創造活動,首先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創造性思維就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而且,這些問題決定著思維的方向。因此,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成為這個階段的重要一環。

接著,思維者有意識地收集資料、挑選信息,或同時進行一些初步的反復試驗,認識課題的特點,通過反復思考和嘗試來努力解決問題。

2. 醞釀階段

假如直接的解決不能立即得到,醞釀階段隨即來臨。醞釀在其性質和持續時間上變化很大,它可能只需要幾分鍾,也可能要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個時期里,思維者不再蓄意解決問題,或者說已經暫時「放棄」了,在現象上看是有意識的努力一度中斷的時期。但在這個時期,據華萊士講「無意識的大腦活動」仍在繼續,即大腦的潛在意識仍在不知不覺地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著篩選和重組。

日本創造心理學家高橋浩曾在談到這一階段的特點時說:「創造性思維也和造酒一樣,需要有個醞釀期。在第一階段中,經有意識的努力而得到的東西大都是勉勉強強、比常識稍勝一籌的東西,不能有大作用。到了下一步的醞釀期,和釀造名酒一樣,新的思想方案才逐漸成熟起來。普通一般的人不能忍耐這個醞釀期,也沒想到有經歷這一個時期的必要,因而老是在第一階段里徘徊。」

3.啟發階段

這一階段又稱頓悟期或靈感期。這種「頓悟」,並不是本人有意識地努力得來的。它的出現,大都是在疲倦極了、一度休息之後,或者是正當轉而注意別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時候。這種所謂「頓悟」,主要並不是由語言表達出來,而是通過視覺上的幻象表達出來的。這種頓悟一出現,就十分不同於別的許多經驗,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強烈的,以致會脫口喊出:「是這樣的」,「哈!沒錯兒!」華萊士把這種經驗稱為「尤瑞卡經驗」。如阿基米德終於尋到了希臘王向他提出的檢驗王冠含金量問題的解答時,從浴盆里跳出來,狂喜地在大街上邊跑邊喊,向世界大聲宣告:「我已經找到它了!我已經找到它了!」

4.檢驗階段

並非所有的問題解決都會以這種突然的強烈的經驗而告終,這種經驗也可能是和問題的錯誤解決伴隨產生。所以,這種靈感的成果還必須經歷一個仔細琢磨、具體加工和驗證的過程。這是對整個創造過程的反思,以使創造成果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並物化為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形式。這一階段,又是在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的。

二劉奎林的「序列鏈」理論

劉奎林是目前我國系統研究靈感思維的一位學者,他在華萊士,「四階段」,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就創造性思維中的靈感思維的過程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誘發靈感的機制序列鏈」理論。他認為這個序列鏈由五道程序組成,即「境域——啟迪——躍遷——頓悟——驗證」。

境域,即指那種足可誘發靈感迸發的充分且必要的境界。以文學創作為例,這種境域如托爾斯泰所認為的,創造者入境後表現出來的那種潛思維與顯思維隨意交融,思意馳騁,神與物游的「忘我」境域,正是「創作的最高境界」 。啟迪,就是指機遇誘發靈感的偶然性信息。創造者的靈感蘊育一經達到了飽和程度,只要有某一相關信息偶然啟迪,傾刻間就可豁然開朗。躍遷,即指靈感發生時的那種非邏輯質變方式,經過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交互作用,潛意識即進入一種跨躍推理程序的、非連續的質變過程。潛意識的信息加工過程,一般說, 人們無法意識到在形態上或在能量上的中間循序過渡環
節,它是靈感思維的一種高級質變方式。頓悟,即指靈感在潛意識蘊育成熟後,同顯意識溝通時的瞬間表現。驗證,即指對靈感思維結果的真偽進行科學的分析和鑒定。以上五個程序,彼此間緊密聯系,互相制約,從而形成一個以顯意識去調動潛意識,誘發靈感發生的有機系統。

劉奎林的「序列鏈」理論,為我們說明了靈感思維的全過程所需經歷的五個階段。靈感思維雖然與創造性思維不是同一概念,但靈感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占重要地位。我們從華萊士的,「四階段」理論中可以看到,其「醞釀」「啟發」的過程,著重指的也是靈感思維的過程。劉奎林的「序列鏈」理論,則著重說明的是靈感思維的全過程。我們將二者結合起來理解,就會對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三吉爾福特的「發散一輻合」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在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中,提出了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和輻合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的區分。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是從給定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其著重點是從同一的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很可能會發生轉換作用。」 吉爾福特提出的發散能力測驗要求不止一個正確的答案,其評分的主要依據是反應的新穎和多樣。例如,要求受試者提出一塊磚的多種用途或給一個短篇故事想標題。輻合思維是依據給定的零散信息得出一個有效的或合理的答案或結論。具體說,輻合思維是在發散思維所提供的大量事實基礎上,經過分析和比較從中提出一個可能正確的答案或結論,然後經過檢驗、修改、再檢驗,甚至被推翻,再在此基礎上集中,提出一個最佳的、有效的答案或結論。例如,就一篇短故事給受試者提供好幾個題目,要求受試者從中選擇出一個最佳的標題來。

在一個完整的思gWt*動中,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是互為前提、交互進行的。一般而論,面對一個課題或解決一個問題,思維者總是先千方百計調集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而每一個知識經驗者是以往輻合思維的產物。我們說解決問題須以知識經驗為前提,也就是須以輻合思維為前提。調集有關知識經驗的過程,就是發散思維的過程,即通過聯想和回憶,盡可能多地從不同角度尋求可能解決問題的假設、途徑和方案。這是一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盡量爭取一題多解的過程。經過這樣多角度地、靈活地、細致地思考,便最大可能地獲得了解決問題的假設或途徑,而這各種各樣的假設或途徑中即包含著在相對意義上最佳的、富有創造性的結果。當思維達到一定的發散程度後,便需要及時改變思維策略,由發散思維過渡到輻合思維。這是一個由多到一或眾中挑一的聚合過程,它需要對所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反復地分析、比較、加工、整理,最終求得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或途徑。

由此可見,作為一個完整的創造性思維過程,既離不開發散思維,也離不開輻合思維,而且呈現出一種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轉化、交互推進的思維程序,即「輻合思維→發散思維→輻合思維」的程序。無論科學創造或文藝創作,都是在經歷這樣一個思維行程之後才獲得創造性成果的。

從以上介紹的三種理論可以看出,華萊士和劉奎林的過程論主要是從認知的心理上揭示了包括顯意識和潛意識在內的創造性思維的全過程,不過劉奎林是著重於靈感思維;而吉爾福特的過程論則是從「發散」和「輻合」這兩種在顯意識進行中所運用的重要方式上說明了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可見,他們是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從不同的側面來揭示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的。

8. X創造始於美妙的問題 X有了問題才會思考 X你如何創造性的過你的人生

樓主思考的已經比較深入了,由於我小時候比較自卑所以我從初中時就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我說說我的看法:人生的意義是一個在意識中而存在的概念,所以必須針對於某些人或者整個人類社會來說,因為人的一生針對於整個宇宙來說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在宇宙面前,一塊石頭、一根小草、一個小動物和一個人的一生是沒有區別的,針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人生的意義就是傳承文明(承是承接前人的的,傳是留傳給後人)、繁衍後代,中國有句古話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就是一個人如果一生沒有生育、撫育、教育後代,那麼對於社會來說,他的一生是沒有多少意義的;針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人生的意義就是為自己所在國家的自尊、自強、自立作出貢獻,如果一個人當國有危難時而不能挺身而出、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茫然不知的話,那麼對於這個國家對於這個民族來說,這個人的一生是沒有多大意義的;針對一個家族、一個家庭來說,人生的意義在於養育教育好下一代、照顧好上一代;針對於自己的愛人家人朋友來說,你活著、好好的活著,就是他們人生的意義;針對於自己來說,按照自己的想法,過完自己想過的一生,那麼你就為你的一生賦予了獨特的意義!現在關於人生的意義的回答就出來了,就像李開復說的那樣,做一個完整的人(不管是對於整個人類社會、對於國家、對於家庭、對於自己,都要活得有意義)、做最好的自己。初中時看了不少哲學著作,對我影響最深的是羅素的思想,羅素對他的人生的意義的看法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我尋求愛情,首先因為愛情給我帶來狂喜,它如此強烈以致我經常願意為了幾小時的歡愉而犧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尋求愛情,其次是因為愛情可以解除孤寂一—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我尋求愛情,最後是因為在愛情的結合中,我看到聖徒和詩人們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縮影。這就是我所尋求的,雖然它對人生似乎過於美好,然而最終我還是得到了它。我以同樣的熱情尋求知識,我渴望了解人的心靈。我渴望知道星星為什麼閃閃發光,我試圖理解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數字支配著萬物流轉。這方面我獲得一些成就,然而並不多。愛情和知識,盡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總把我帶回塵世。痛苦的呼喚經常在我心中回盪,飢餓的兒童,被壓迫被折磨者,被兒女視為負擔的無助的老人以及充滿孤寂、貧窮和痛苦的整個世界,都是對人類應有生活的嘲諷。我渴望減輕這些不幸,但是我無能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9. 為什麼說有史以來似乎出身低賤的天才人物會具有強烈的使命感

同普天下的勞動者心態一樣,弱肉強食 不進則退 不努力就被淘汰

再加上出身卑賤 促使他擁有強烈的使命感

10. 靈感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想像的活動和完成作品中技巧的運用,作為藝術家的一種能力單獨來看,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靈感。〔德〕黑格爾:《美學》
它(靈感)不是別的,就是完全沉浸在主題里,不到把它表現為完滿的藝術形象時決不肯罷休的那種情況。〔德〕黑格爾:《美學》
靈感是一種不是被人的意志,而是被與此無關的某種影響所喚起的靈魂的精力。〔俄〕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
靈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揮著手,而是如犍牛般竭盡全力工作時的心理狀態。〔蘇〕巴烏斯托夫斯基:《金薔薇?閃電》
靈感是一個人在創造性工作過程中的能力的高漲……〔蘇〕柯?柯?普拉圖諾夫:《趣味心理學》
靈感就是善於把自己導入最適宜干工作的狀態之中的一種能力。〔美〕婁貝爾:《靈感與技巧》
心機震撼之後,靈機逼極而通,而智慧生焉。〔中〕袁中道:《陳無異寄生篇序》
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一生忘我的一剎那。〔中〕宗白華:《美學與意境》
所謂靈感,就是詩人在想像中捕捉到了動人的不落常套的構思。〔中〕何其芳:《詩歌欣賞》
靈感是詩的受孕。〔中〕艾青:《詩論?美學》
靈感是詩人對於事物的禁閉的偶然開啟。〔中〕艾青:《詩論?美學》
靈感是詩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最愉快的邂逅。〔中〕艾青:《詩人說真話》
靈感是指一個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創作的對象的時候,他的一切能力和力量特殊緊張和高漲的那種狀態。〔中〕黃葯眠:《論食利者的美學》
沒有一種心靈的火焰,沒有一種瘋狂式的靈感,就不能成為大詩人。〔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
一位詩人以熱情並在神聖的靈感之下所作的一切詩句,當然是美的。〔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
靈感,是天才的女神。〔法〕巴爾扎克:《貝姨》
藝術家的獨創性不僅見於他服從風格的規律,而且還要見於他在主體方面得到了靈感。〔德〕黑格爾:《美學》
思想浮現在眼前,如同你的戀人就在跟前一樣,你絕不會對戀人冷淡,我們也絕不會忘記此思想。〔德〕叔本華:《論文集?關於思考》
創作的靈感無非是一切作者思維活動的高潮的產物。〔中〕鄧拓:《燕山夜話?創作要不要靈感》
沒有了靈感,寫作也就停頓了。〔中〕艾青:《詩論?美學》
創作應該有靈感,靈感一來作品就爆出火花,顯露出才氣。靈感往往是一部作品誕生的導火索。〔中〕蔣子龍:《不惑文談》
只是一陣閃光掠過我的心頭,我心中的意志就在裡面實現。〔意〕但丁:《神曲?天堂篇》
燧石中的火不打是不會出來的;我們的靈感的火焰卻會自然激發,像流水般沖擊著岸邊。〔英〕莎士比亞:《雅典的泰門》
任何倏忽的靈感事實上不能代替長期的工夫。〔法〕羅丹:《羅丹藝術論》
靈感不是可以腌上許多年的青魚。〔德〕歌德:《歌德藝術語錄》
熱情和靈感是不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鍾表來調節的,是不會依照預定的日子和鍾點迸發出來的。〔德〕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
靈感是忽然出現了你能夠做到的事情。〔俄〕列夫?托爾斯泰:《靈感之謎》
狂喜是一個想像的緊張狀態,靈感可以沒有狂喜而存在,但是狂喜沒有靈感便不存在。〔俄〕普希金:《普希金文集》
靈感,總是歌唱;靈感從不解釋。〔黎〕紀伯倫:《沙與沫》
若夫感應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中〕陸機:《文賦》
文之為物,自然靈氣。惚恍而來,不思而至。〔中〕李德裕:《文章論》
才著手便煞,一放手又飄忽去。〔中〕王夫之:《夕堂永日結論?內編》
夜深人靜,成群結伴的靈感之鳥就會從天外飛來,悠然滑動於你筆端了。〔中〕席慕蓉:《芊芊芳草?靈感之鳥》
彷彿從他自身之外的一個源泉中感受到一種助力和引導,尤其是明顯地提高了效能或增進了成就,這時候我們勢必會說這個人獲得靈感了。〔英〕H?奧斯卡:《論靈感》
我最好的靈感總是在我最痛苦的時候,才放光芒。〔法〕巴爾扎克:《靈感之謎》
無論是感官的刺激,還是單純的意志和決心,都不能引起真正的靈感。〔德〕黑格爾:《美學》
一個真正的有生命的藝術家就會從這種生命里找到無數的激發活動和靈感的機緣,〔德〕黑格爾:《美學》
最大的天才盡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讓微風吹來,眼望著天空,溫柔的靈感也始終不光顧他。〔德〕黑格爾:《美學》
必須抓得緊,有信心,那麼靈感一定會來的。〔俄〕柴可夫斯基:《致梅克夫人》
一個人只有在不想到效能的時候,他才會產生真正的效能。〔俄〕車爾尼雪夫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
只有那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東西,才能給予藝術家以真正的靈感。〔俄〕普列漢諾夫:《沒有地址的信》
偉大的作曲家不是坐等靈感出現才去動手工作,而是因為他正在工作才會產生靈感。〔美〕歐內斯特?紐曼:《美國人談生活的藝術》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中〕《管子?內業》
靈感也不過是熟中生巧,還是長期鍛煉的結果。〔中〕朱光潛:《談美書簡》
忠於一種正確的思想即真理,以這為生活的目標,而養成自己的極端犀利的正義感,因而能夠極端真摯地憎與愛,這便是誘發靈感的源泉。〔中〕郭沫若:《詩歌底創作》
真正的創作靈感,只能來源於現實生活。〔中〕鄧拓:《燕山夜話?創作要不要靈感》
人不求靈感,靈感也不會來,得靈感的人總是要經過一長段其他兩種思維的苦苦思索來作其准備的。〔中〕錢學森:《系統科學、思維科學與人體科學》
只有像兒童和原始人那樣把自然本性與心靈合而如一,靈感和想像才會突突流瀉,混沌而澄澈的創造才會自然產生。〔中〕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
如果創造力長期被堵塞,其流動被一種障礙阻擋。那麼,終於有如此突然的奔瀉,宛如一種直接的靈感,並無以前的內心工作,好像發生了一種奇跡。〔德〕尼采:《人性,太人性了》

閱讀全文

與創造性狂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