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自然創造史

自然創造史

發布時間:2021-08-13 06:48:56

㈠ 人類利用自然創造出來的景觀,是什麼樣子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人類的想像力其實是非常豐富的,那麼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想像力來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以及創造出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麼這些東西不僅僅是我們生活中可以看見的,那麼人類也可以利用自然的創造力來創造出一些景觀。那麼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人類利用自然創造力創造出來的景觀究竟是什麼樣子?

想像力是非常強大的

所以人們的想像力其實是非常強大的,它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同時還可以改變我們的大自然。那麼我希望大家可以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改造大自然的時候,都能夠往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說破壞大自然,這樣的話相當於破壞我們的生存家園。

㈡ 人類起源

非洲
非洲是人類的搖籃首先是由達爾文提出來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中作了大膽的推測。另一位進化論者海格爾則在1863年發表的《自然創造史》一書中主張人類起源於南亞,還繪圖表示現今各人種由南亞中心向外遷移的途徑。此外,還有中亞說、北亞說以及歐洲說。由於人類的搖籃隨人類化石的不斷出土,而搖擺於各洲。
歐洲
歐洲,特別是西歐,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源地。從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個個體 海德堡人
,其中包括猿人階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時代的人骨發現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們打開地圖一看,歐洲布滿了古人類的遺址。而當時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亞洲其他地區和非洲還沒有找到過古人類遺址。還有,最早發現的古猿化石也出土於歐洲,即1856年在法國發現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紀20年代「辟爾當人」的騙局喧囂一時(辟爾當人被有些學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稱他為「曙人」。最後被揭露,所謂「曙人」,原來是來將一個新石器時代的人頭骨和一個現代猿類的下頜骨湊合起來的假品),所以當時許多人認為人類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歐。但隨著亞非兩地更多人類化石的發現,人類搖籃歐洲說才逐漸退出了舞台。
北京人
「北京人」的發現不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北京人復原像
1887年,荷蘭解剖學家杜布哇,抱著尋找早期人類化石遺骸的熱望,來到印尼的爪哇島,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個名叫垂尼爾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頜殘片,次年又發現一具頭蓋骨,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號頭蓋骨。1892年,又在不遠處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這些材料後,認為它們屬於同一個體,而且正是人們要尋找的人與猿之間的「缺環」。 爪哇直立猿人的發現使南亞說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發現卻遭到許多人的反對,最強烈的反對來自教會。教會堅持說,人類的祖先應是亞當,怎麼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學家馬修在《氣候和演化》一書中,列舉種種理由鼓吹中亞高原是人類的搖籃。其理由,一是中亞因喜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環境變得不適宜生存,但對動物演化來說,受刺激產生的反應最有益處,所以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進人類的形成;二是哺乳動物的遷徙規律常常是最不進步的類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強盛的類型則留在發源地附近繼續發展,因此在離老家比較遠的地區反而能發現最原始的人類。當時發現的早期人類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與這一假說正好吻合。 1927年,中國發現「北京人」化石,之後相繼發現了「北京人」製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遺跡。 193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劉易斯在印巴交界處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塊上頜碎塊,該標本從形態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點,他便借用印度一個神的名字「拉瑪」把它命名為「拉瑪猿」。但由於當時他人微言輕,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學家皮爾賓姆和西蒙斯對林猿類26個屬50多個種作綜合研究時,注意到拉瑪猿形態上的似人特點,認為它可能是人類這一支系的祖先類型,並將它從猿科中轉到人科中,人類起源南亞說再度興起。然而隨著非洲早期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的大量涌現,使人類起源非洲說重新嶄露頭角。
達爾文理論
在達爾文推測人類起源於非洲時,當時少見化石證據。這種情況在20世紀20年代發生了改變。在南非盛產金鋼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個名叫塔恩的地方,那裡有許多採石場,在採石時經常發現哺乳動物化石。1924年曾發現一具幼年猿類頭骨,後經解剖學教授達特的研究,認為它人形態介於人和猿之間,遂將其命名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蘭士瓦地區斯特克方丹採石場發現一個成年個體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羅姆特萊伊採石場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頜骨和頭骨碎片,南猿逐漸引起學術界的認同和重視。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還是「最接近人的猿」,學術界仍有爭議。解決爭議的關鍵是南猿能否製造工具。雖然人們曾在發現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時還有進步類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製造者很難取得一致意見。此外,由於南猿化石出土層位不清,故南猿確切的生存年代還一時無法搞清。
東非地區
正當人們左右徘徊時,東非的化石發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契機。從1931年起,英國考古學家路易斯·利基就在東非大裂谷一個名叫奧爾杜威峽谷的分支部分進行發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們是用河卵石或礫石簡單打製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誰是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婦在這里搜索了20多年,終於在1959年7月的一天發現了一具南猿頭骨。它比南非粗壯南猿還要粗壯,學名為「鮑氏南猿」,一般稱其為「東非人」。通過種種理化測年法測得他的生存年代為距今170萬年。 東非人頭骨化石
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 「東非人」及「能人」的發現,不僅揭開了東非地區一系列重要發現的序幕,而且將作為「缺環」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躍升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類的先驅者。」以利基夫婦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據此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 進入70年代,世界范圍內古人類學的重要發現和研究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後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臘、肯亞和我國發現了大量的古猿化石。雖然它們名稱不一,但基本可分為大小兩種類型,大的屬西瓦猿型,小的為拉瑪猿型,而且往往兩者並存。經過各方專家的比較研究,發現它們並非不同的種屬,而是雌雄個體而已。既然拉瑪猿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種屬,焉有人類祖先之說?人類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瑪猿」而明朗過,現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為人們了解自身起源的奧秘打開了一條新的途徑。分子生物學,特別是分子人類學的發展,不僅從微觀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與其他靈長動物,特別與大猿類密切的血緣關系,而且依據遺傳物質的變異度,可以推算出它們分化的大致時間跨度。原先認為人和猿分離的時間大約為距今2000—2500萬年間,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萬年間! 鑒於此,新的人類演化概念產生了,由此也決定了探索人類的發祥地不能再依據舊說行事。由於非洲大量涌現的南猿和早期人屬化石,人類早期階段的復雜圖景終於開始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發展歷史
自1924年找到首個幼年南猿頭骨以來的70餘年,在非洲有不下20個地點發現了最早階段的人類化石。1974年,由美國古人類學家約翰遜領導的多國考察隊,在衣索比亞的阿法地區發現了一具保存40%遺骸的被稱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過300萬年,以後被訂名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區還曾發現一處埋有13個阿法南猿個體的骨骸,為此有人將之稱為人類的「第一家庭」。 90年代,非洲的古人類化石重要發現接連不斷。1992年,在衣索比亞的阿拉米斯發現距今440萬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為「始祖南猿」,經過進一步發掘與研究,更名為「始祖地棲猿」。1996年,來自13個國家4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考察隊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區,找到了距今250萬年的南猿化石。由於它在形態上混雜著接近人和許多不同類型南猿的特點,被認為是連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屬之間的一個新種代表,被訂名為「驚奇南猿」。在肯亞圖爾卡納湖東岸的庫比福拉地點,則相繼發現了阿法南猿、鮑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號人」的頭骨化石。後者最後被訂名為「盧道爾夫人」,距今年代為190萬年,並被認為是人屬中的最早成員;在湖西岸,1985年曾發現有一具距今250萬年的頭骨,被命名為「衣索比亞南猿」,他是粗壯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點發現的距今410萬年的原始類型南猿化石,被命名為「湖濱南猿」。令人矚目的是,它們的下肢骨顯示出直立行走的特點,而上肢骨卻仍保留著上攀援的特點。這表明分子生物學所推測的距今500萬年人與猿分道揚鑣可能是對的。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 大概在距今200萬年至180萬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進入亞洲和歐洲。 早在1907年發現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視作歐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過渡的類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區,發現了80多件人類化石,古地磁年代測定為距今78萬年以上,被認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喬治亞東南邊境一個名叫德瑪尼西的地方,發現了一具保存完整齒列的下頜骨,形態呈直立人型。以後又發現比較完整的頭蓋骨化石。據古地磁年代測定為距今180萬年,故德瑪尼西人被認為是非洲以外已發現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歐洲最早的人化石。 以色列出土的尼人類型的古人類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製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內有一條約旦河谷,是東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 1959年在這里發現烏貝蒂亞舊石器時代遺址。從該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層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石制器,據古地磁法測得距今年代約在150萬至100萬年間。有些學者認為這個遺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遺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剛從「能人」演化而來的早期直立人。 我國在近半個世紀也發現了大量有關人類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雲南開遠發現古猿以來,70年代和80年代在雲南祿豐和元謀又相繼發現古猿化石,可分大小兩種類型。有些學者認為大型者可謂西瓦猿型,小型者屬拉瑪猿型。拉瑪猿作為人類遠祖的論點其時在我國正風行一時,所以有的學者認為人類遠祖已在中國找到,便將小型古猿命名為「中國古猿」,以表達人類起源於中國的美好願望。然而隨著科學界對拉瑪猿屬性認識的變更,國內有些學者將雲南不同地區的古猿歸屬到一個新屬,即祿豐猿屬之內。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它們只是雲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亞種。 60年代,陝西蘭田公主嶺和雲南元謀大那烏發現了直立人類型的藍田人和元謀人,他們距今年代超出100萬年,後者甚至達到170萬年,成為目前已知中國境內最早的人化石。但遺憾的是,元謀人化石目前僅限於2枚上內側門齒,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脛骨,而在非洲發現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卻有完整的骨架。雖然曾經有人將湖北建始地區發現的幾顆化石牙齒看作是與南猿類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獲得學術界的承認。 1989年在湖北鄖縣找到2具原始人頭骨化石,一開始又將其歸於南猿之列,修理後發現乃屬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縣及1993年在江蘇南京也發現了直立人型頭骨化石。雖然對於它們的年代說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萬年。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縣龍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門齒和一段下頜殘塊,同時還宣稱出土了有人工痕跡的石製品。一開始它們被部分學者鑒定為直立人型,後來國外學者介入,認為與直立人形態差異大,而與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並進一步測定了其年代為距今180萬年以上,甚至超過200萬年。 進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並且這些化石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演化體系,而亞洲地區出土的化石很難與它相提並論。相較而言,非洲似更有條件作為人類的發祥地。古人類學的研究還表明:能人/盧道爾夫人具有較大的軀體和較重的腦量,故具有較強的體能和較高的智能,不僅已能製造工具,很可能還有較緊密的群體關系。加上新世時期古氣候的變化,引起生態環境的變化和哺乳動物的遷移,由此帶動了古人類群的遷徙。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後期匯成「走出非洲」的假說。部分學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萬年至180萬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進入亞洲和歐洲。以色列的烏貝蒂亞、喬治亞的德瑪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國的「巫山人」諸遺址,均被看作是早期人類遷徙途中的遺跡。以後,非洲的能人/盧道爾夫人演化為匠人,而在亞洲則演化直立人。也有人構想出另一種過程,即非洲早期人類首先遷徙到亞洲,演化為直立人後,又返回到非洲,並遷徙到歐洲。不過「走出非洲」尚有另層意思,即現代類型的智人也是由非洲的智人遷移到各洲去的,時間大約在距今10多萬年前,即所謂「夏娃說」。 發現早於2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國距今150—200萬年的古人類能站穩腳跟,更是當務之急。 20世紀80年代,我國有些學者在發掘和研究元謀西猿時,認為在元謀盆地小河地區豹子洞篝發現的古猿伴有石器。能製作石器,豈不是人?故將之訂名為「東方人」,並將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萬年前。而在同一地區的蝴蝶梁子發現的一具幼年頭骨,鑒定為拉瑪猿型,認為是人類的祖先,後來宣稱在地層中也找到了「石器」,將之更名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為距今400多萬年前,並進而構築了「開遠拉瑪猿」——「祿豐拉瑪猿」——「蝴蝶拉瑪猿」(或「蝴蝶人」)——「東方人」——元謀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疇人、麗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當完整的系列。鑒於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鄰區是人類起源的關鍵地區。但遺憾的是,早在70年代後期,學術界已拋棄拉瑪猿是人類遠祖的觀點。後經研究,所謂「蝴蝶人」的「石器」原來是天然石塊;而「東方人」的石器,後來被證明是地表上揀來的,而且時代甚晚。 1997年,我國啟動了尋找200萬年和更早時期人類的「攀登項目」,投入了不小力量,但迄今收獲甚微。後來在安徽繁昌發現了距今200—240萬年的石製品和骨器,發現物出自早更新世裂隙堆積中。但那到底是不是人工製品在學術界曾引起很大爭議。此外,光有石器還遠遠不夠,它只是間接證據,關鍵是找到人化石。 1999年在河北蔚縣上新世地層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萬年的石器,這遠遠超過了非洲發現的不超出260萬年的界限,並認為這是對人類非洲起源論的一次挑戰。但該標本發現於1990年,事隔9年後才公布於世令人費解。
挑戰非洲起源論
中國學者要挑戰非洲起源論,就必須找出更多的早期人類化石。發現早於2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國距今150—200萬年的古人類能站穩腳跟更是當務之急。就連目前所認定的我國最早的元謀人化石,國內外有些學者認為其距今只有60萬年!我們必須找到更早時期的人類化石,而且這些化石能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使得非洲材料從屬於這個體系才行。我國的古環境條件不算太差,既然已發現了豐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這樣的生存環境同樣適合早期人類生存。我們並不完全排除人類起源亞洲的潛在可能性,但僅有設想和沖刺的良好願望是遠遠不夠的。具有說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學性。 物種以多樣性的形式而存在,如果找不出化石,就能否定其他人種的多樣性存在嗎?從世界氣候來看,非洲古人類化石出土較多,那裡的氣候炎熱乾燥,再加之火山灰的覆蓋而易於化石的保存,而歐洲和亞洲的氣候濕潤,有機物易於腐蝕骨骼化石,在漫長的歲月中極易消失,有些地區滄海變桑田,因地震、洪水、長期的河水淤泥覆蓋和其他自然災害使人種化石埋沒永遠也不會找到,而人種的客觀存在又是不能被否定的,因此,從化石上看,正如馬克思所說:「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化石是貫穿於一切人種存在,是一切人種都具有的骨骼遺骸,一個地區的人種化石不能代表所有地區的化石,是個別不能代表一般,能夠保存下來的地區不一定就是人類的起源地,不能長久保存的地區也不一定不是人類的起源的。從化石發現上來看,有的地區發現早,有的地區發現晚。從化石的年代來說,早發現的有年代晚的,晚發現的有年代早的,因而形成了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最初有『歐洲起源說』,接著就是『非洲起源說』,後又有『亞洲起源說』。從人種存在看,一地起源說不能解釋眾多差別巨大的人種存在。從基因科學來看人類利用基因解釋人種似乎走向了誤區,因為全息觀認為人是大地的產物,全人類與地球母親是一個整體,因此全人類的基因必然共同,嵇康《養生論》說:人生活在晉地牙齒就會變黃,虱子生在頭上顏色就是黑的。相對於中國人來說虱子生在頭上就是黑的(歐洲金發人的虱子必定是黃的),生在腳上的就是白的,筆者於1990年親身作過試驗。生在身上又於這二者不同。頭上的虱子和身上的虱子同樣生活在一個人的母體上,人虱一體,雖然有黑白之分,它們的基因和骨架當然是幾乎為一。因為,它們都生於人這個共同母體上,只要產生虱子的條件具備了,就能在一個母體——「人」的上下部位產生不同顏色的虱子,說明了人體是一個小天地的全息道理,你能說黑虱白虱誰是誰的祖先嗎?黑虱白虱都產生於人這個共同的母體。因此,他們的基因和骨架必然共同。從哲學理論上來看,只有中國哲學和醫學是最好解決人種起源問題的學說,人種即的不同起源,完全解答了人種的現象與本質,內因與外因的關系,確定了人類人種起源於不同的地區,肯定了內因的主導作用,肯定了人種的多樣性存在。說明了人類有著共同的母親——大地,卻有著不同的父親——氣候。因而,人種有著共同的形體,卻有著不同的特徵。

㈢ 是誰創造了自然規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提一下物理學里的「人擇原理」(史蒂芬·霍金先生的《時間簡史》附錄中有人擇原理的解釋,包括強人擇原理和弱人擇原理):宇宙為什麼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那是因為我們站在這里這樣去看它。

想通了這個原理,那麼這個問題好解決了。

一切東西都在運行,那麼要運行就要有個方式(這個似乎沒什麼可說的吧,完全沒有主觀意識在裡面),採用什麼方式完全是隨機的。現在我們要說說所謂規律了。注意,我們所說的「規律」,其實是我們對客觀存在的一種認識。它是我們站在我們的世界觀基礎上對客觀存在的一種總結。

因此,世界就以它自身的方式運行(完全沒有主觀意識下隨機選擇的方式),而我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總結出我們以為正確的「規律」,這個規律其實就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世界本身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所謂「規律」,是我們人在自身的知識背景,文化背景等等主管因素下對世界的看法。其發明者可以說就是我們自己。

還是仔細體會體會人擇原理吧,應該會幫助你理解的。
這個問題超出人的理解和想像范圍了,因為我們可能生存在一個這個宇宙的任何物體都無法理解的意識流當中,就像你在你腦海中想像出來的事物,它存在在你腦海中的意識流當中,它跟你的意識流是一體的,它沒有這種能力,也沒有這個可能知道誰創造了它,我們跟宇宙是一體的,我們可能是某個更高層次我們無法理解的元素所創造的虛幻的產物,但對於同一層次的我們來說,我們是現實的,更高層次可能還有它無法理解的比它更高層次的元素存在,這就成了一個無限循環,我們的身體是由很多不同的元素,微小的生命體組成,同樣整個宇宙也可能是由我們這些不同的元素,不同的生命體組成,我們之間是相互聯系,共存一體的,這些聯系產生了一系列的反應,就行成所謂的規律,不管我們多麽渺小,都是跟世間萬物緊密聯系著的,我們能夠在腦海中想像事物,是因為外在事物影響著我們,使我們產生聯想,如果你什麽都不懂,你會問出這個問題嗎?所以我們所想像的事物也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因為我們的很多思想和行為都是無意識的,它是長期受外界刺激影響所形成的一種習慣或思維方式,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存在,並不是某個更高層次的元素創造的,它也是無意識受影響的,所有事物都是一體的,相互影響著,不停地運動,產生不同的變化,形成各種各樣的物體,所以,在這個世界裡是沒有創造和毀滅的,人死後也會轉化成另一種形式的元素,在這裏,對於我們而言,只有存在與聯系,否則,關於宇宙有多大,宇宙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問題,是我們永遠都難以解釋的。

㈣ 追求人類起源

1.南方古猿是早期人類,大約生活在距今500萬年至150萬年之間。最初生活在非洲(大約300多萬年前),南方古猿的頭骨要比人類的短,其腦容量也要比人類的小,但腦結構已與人類相近。他們已經能夠直立行走並使用天然工具。研究南方古猿,對於探索人類的起源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2.能人於1960年發現於坦尚尼亞西北部的奧杜威河谷。頭骨壁薄,尾嵴不明顯,平均腦量為637ml。頰骨比非洲古猿窄,下肢直立行走,手指能對握,身高1.2-1.3m,還能製造石器。曾被稱為「東非人」,而現在一致認為是南方古猿的一個種。「東非人」這個名字已經廢棄。
3.1890年到1892年在印度尼西亞爪哇發現了猿人的下頜骨,頭蓋骨和腿骨。發現這把他定名為「直立猿人」或「原人直立種」。1929年北京周口店發現的猿人化石定名為「北京的中國猿人」或「中國猿人北京種」,俗稱「北京人」。
4. 原稱「人屬尼安德特種」,簡稱「尼人」,相當於以前劃分的古人階段。這個時期的人類與現代人更為接近,但仍帶有許多原始性質。不僅會保存天然火,還學會了人工取火。其生存年代大約距今二三十萬年到五萬年前,屬於地質學上更新世中期後一段到更新世晚期前一段,相當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中期。

㈤ 人類最早起源的地方在哪裡

人類起源之謎
歐洲,特別是西歐,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祥地。
自從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後,多數人相信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產物,現代人和現代猿有著共同的祖先。但人類這一支系是何時、何地從共同祖先這一總幹上分離開來的?什麼是他分離開的標志?原始人類又是何時、何地轉化為真人的……
對於這一系列的疑問,古人類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正確的回答。多數古人類學家認為:真人是以製造工具為標志,真人出現以前的人類祖先,科學家們稱之為「前人」。直立是前人從人猿共祖主幹上分離的形態學標志,他從主幹分離的地區可謂人類最早的搖籃。真人不斷演化發展,最後成為現代人,同時形成現代不同的人種,這個進化過程完成的地區便是人類演化最後的搖籃。
在探索人類起源時首先要確立一個前提,即人類是一個生物物種,他只能有一個祖先,不可能是多個祖先。不能說黑人有一個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個祖先。因為不同的物種之間雖能婚配,卻不能生育後代,只有同種能育。如果我們主張人類多祖論,就會在生物學上犯常識性的錯誤,現在已證實了人類多祖或多元論是違背科學常理的。
人類從人猿主幹上分離,究竟發生在哪一地區?是在非洲,然後走進亞洲,還是在亞洲?
非洲是人類的搖籃首先是由達爾文提出來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中作了大膽的推測。另一位進化論者海格爾則在1863年發表的《自然創造史》一書中主張人類起源於南亞,還繪圖表示現今各人種由南亞中心向外遷移的途徑。此外,還有中亞說、北亞說以及歐洲說。由於人類的搖籃隨人類化石的不斷出土,而搖擺於各洲。
歐洲,特別是西歐,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祥地。從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個個體,其中包括猿人階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時代的人骨發現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們打開地圖一看,歐洲布滿了古人類的遺址。而當時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亞洲其他的區和非洲還沒有找到過古人類遺址。還有,最早發現的古猿化石也出土於歐洲,即1856年在法國發現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紀20年代「辟爾當人」的騙局喧囂一時(辟爾當人被有些學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稱他為「曙人」。最後被揭露,所謂「曙人」,原來是來將一個新石器時代的人頭骨和一個現代猿類的下頜骨湊合起來的假品),所以當時許多人認為人類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歐。但隨著亞非兩地更多人類化石的發現,人類搖籃歐洲說才逐漸退出了舞台。
「北京人」的發現不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1887年,荷蘭解剖學家杜布哇,抱著尋找早期人類化石遺骸的熱望,來到印尼的爪哇島,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個名叫垂尼爾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頜殘片,次年又發現一具頭蓋骨,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號頭蓋骨。1892年,又在不遠處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這些材料後,認為它們屬於同一個體,而且正是人們要尋找的人與猿之間的「缺環」。
爪哇直立猿人的發現使南亞說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發現卻遭到許多人的反對,最強烈的反對來自教會。教會堅持說,人類的祖先應是亞當,怎麼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學家馬修在《氣候和演化》一書中,列舉種種理由鼓吹中亞高原是人類的搖籃。其理由,一是中亞因喜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環境變得不適宜生存,但對動物演化來說,受刺激產生的反應最有益處,所以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進人類的形成;二是哺乳動物的遷徙規律常常是最不進步的類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強盛的類型則留在發源地附近繼續發展,因此在離老家比較遠的地區反而能發現最原始的人類。當時發現的早期人類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與這一假說正好吻合。
1927年,中國發現「北京人」化石,之後相繼發現了「北京人」製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遺跡。
193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劉易斯在印巴交界處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塊上頜碎塊,該標本從形態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點,他便借用印度一個神的名字「拉瑪」把它命名為「拉瑪猿」。但由於當時他人言輕,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學家皮爾賓姆和西蒙斯對林猿類26個屬50多個種作綜合研究時,注意到拉瑪猿形態上的似人特點,認為它可能是人類這一支系的祖先類型,並將它從猿科中轉到人科中,人類起源南亞說再度興起。然而隨著非洲早期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的大量涌現,使人類起源非洲說重新嶄露頭角。
在達爾文推測人類起源於非洲時,當時少見化石證據。這種情況在20世紀20年代發生了改變。在南非盛產金鋼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個名叫塔恩的地方,那裡有許多採石場,在採石時經常發現哺乳動物化石。1924年曾發現一具幼年猿類頭骨,後經解剖學教授達特的研究,認為它人形態介於人和猿之間,遂將其命名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蘭士瓦地區斯特克方丹採石場發現一個成年個體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羅姆特萊伊採石場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頜骨和頭骨碎片,南猿逐漸引起學術界的認同和重視。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還是「最接近人的猿」,學術界仍有爭議。解決爭議的關鍵是南猿能否製造工具。雖然人們曾在發現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時還有進步類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製造者很難取得一致意見。此外,由於南猿化石出土層位不清,故南猿確切的生存年代還一時無法搞清。
正當人們左右徘徊時,東非的化石發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契機。從1931年起,英國考古學家路易斯·利基就在東非大裂谷一個名叫奧爾杜威峽谷的分支部分進行發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們是用河卵石或礫石簡單打製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誰是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婦在這里搜索了20多年,終於在1959年7月的一天發現了一具南猿頭骨。它比南非粗壯南猿還要粗壯,學名為「鮑氏南猿」,一般稱其為「東非人」。通過種種理化測年法測得他的生存年代為距今170萬年。
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
「東非人」及「能人」的發現,不僅揭開了東非地區一系列重要發現的序幕,而且將作為「缺環」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躍升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類的先驅者。」以利基夫婦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據此認為人類起源於非。
進入70年代,世界范圍內古人類學的重要發現和研究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後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臘、肯亞和我國發現了大量的古猿化石。雖然它們名稱不一,但基本可分為大小兩種類型,大的屬西瓦猿型,小的為拉瑪猿型,而且往往兩者並存。經過各方專家的比較研究,發現它們並非不同的種屬,而是雌雄個體而已。既然拉瑪猿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種屬,焉有人類祖先之說?人類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瑪猿」而明朗過,現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為人們了解自身起源的奧秘打開了一條新的途徑。分子生物學,特別是分子人類學的發展,不僅從微觀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與其他靈長動物,特別與大猿類密切的血緣關系,而且依據遺傳物質的變異度,可以推算出它們分化的大致時間跨度。原先認為人和猿分離的時間大約為距今2000—2500萬年間,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萬年間!
鑒於此,新的人類演化概念產生了,由此也決定了探索人類的發祥地不能再依據舊說行事。由於非洲大量涌現的南猿和早期人屬化石,人類早期階段的復雜圖景終於開始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自1924年找到首個幼年南猿頭骨以來的70餘年,在非洲有不下20個地點發現了最早階段的人類化石。1974年,由美國古人類學家約翰遜領導的多國考察隊,在衣索比亞的阿法地區發現了一具保存40%遺骸的被稱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過300萬年,以後被訂名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區還曾發現一處埋有13個阿法南猿個體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類群居的證據,為此有人將之稱為人類的「第一家庭」。
90年代,非洲的古人類化石重要發現接連不斷。1992年,在衣索比亞的阿拉米斯發現距今440萬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為「始祖南猿」,經過進一步發掘與研究,更名為「始祖地棲猿」。1996年,來自13個國家4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考察隊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區,找到了距今250萬年的南猿化石。由於它在形態上混雜著接近人和許多不同類型南猿的特點,被認為是連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屬之間的一個新種代表,被訂名為「驚奇南猿」。在肯亞圖爾卡納湖東岸的庫比福拉地點,則相繼發現了阿法南猿、鮑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號人」的頭骨化石。後者最後被訂名為「盧道爾夫人」,距今年代為190萬年,並被認為是人屬中的最早成員;在湖西岸,1985年曾發現有一具距今250萬年的頭骨,被命名為「衣索比亞南猿」,他是粗壯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點發現的距今410萬年的原始類型南猿化石,被命名為「湖濱南猿」。令人矚目的是,它們的下肢骨顯示出直立行走的特點,而上肢骨卻仍保留著上攀援的特點。這表明分子生物學所推測的距今500萬年人與猿分道揚鑣可能是對的。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
大概在距今200萬年至180萬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進入亞洲和歐洲。
早在1907年發現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視作歐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過渡的類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區,發現了80多件人類化石,古地磁年代測定為距今78萬年以上,被認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喬治亞東南邊境一個名叫德瑪尼西的地方,發現了一具保存完整齒列的下頜骨,形態呈直立人型。以後又發現比較完整的頭蓋骨化石。據古地磁年代測定為距今180萬年,故德瑪尼西人被認為是非洲以外已發現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歐洲最早的人化石。
以色列出土的尼人類型的古人類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製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內有一條約旦河谷,是東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
1959年在這里發現烏貝蒂亞舊石器時代遺址。從該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層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石制器,據古地磁法測得距今年代約在150萬至100萬年間。有些學者認為這個遺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遺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剛從「能人」演化而來的早期直立人。
我國在近半個世紀也發現了大量有關人類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雲南開遠發現古猿以來,70年代和80年代在雲南祿豐和元謀又相繼發現古猿化石,可分大小兩種類型。有些學者認為大型者可謂西瓦猿型,小型者屬拉瑪猿型。拉瑪猿作為人類遠祖的論點其時在我國正風行一時,所以有的學者認為人類遠祖已在中國找到,便將小型古猿命名為「中國古猿」,以表達人類起源於中國的美好願望。然而隨著科學界對拉瑪猿屬性認識的變更,國內有些學者將雲南不同地區的古猿歸屬到一個新屬,即祿豐猿屬之內。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它們只是雲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亞種。
60年代,陝西蘭田公主嶺和雲南元謀大那烏發現了直立人類型的蘭田人和元謀人,他們距今年代超出100萬年,後者甚至達到170萬年,成為目前已知中國境內最早的人化石。但遺憾的是,元謀人化石目前僅限於2枚上內側門齒,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脛骨,而在非洲發現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卻有完整的骨架。雖然曾經有人將湖北建始地區發現的幾顆化石牙齒看作是與南猿類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獲得學術界的承認。
1989年在湖北鄖縣找到2具原始人頭骨化石,一開始又將其歸於南猿之列,修理後發現乃屬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縣及1993年在江蘇南京也發現了直立人型頭骨化石。雖然對於它們的年代說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萬年。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縣龍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門齒和一段下頜殘塊,同時還宣稱出土了有人工痕跡的石製品。一開始它們被部分學者鑒定為直立人型,後來國外學者介入,認為與直立人形態差異大,而與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並進一步測定了其年代為距今180萬年以上,甚至超過200萬年。
進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並且這些化石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演化體系,而亞洲地區出土的化石很難與它相提並論。相較而言,非洲似更有條件作為人類的發祥地。古人類學的研究還表明:能人/盧道爾夫人具有較大的軀體和較重的腦量,故具有較強的體能和較高的智能,不僅已能製造工具,很可能還有較緊密的群體關系。加上新世時期古氣候的變化,引起生態環境的變化和哺乳動物的遷移,由此帶動了古人類群的遷徙。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後期匯成「走出非洲」的假說。部分學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萬年至180萬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進入亞洲和歐洲。以色列的烏貝蒂亞、喬治亞的德瑪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國的「巫山人」諸遺址,均被看作是早期人類遷徙途中的遺跡。以後,非洲的能人/盧道爾夫人演化為匠人,而在亞洲則演化直立人。也有人構想出另一種過程,即非洲早期人類首先遷徙到亞洲,演化為直立人後,又返回到非洲,並遷徙到歐洲。不過「走出非洲」尚有另層意思,即現代類型的智人也是由非洲的智人遷移到各洲去的,時間大約在距今10多萬年前,即所謂「夏娃說」。
發現早於2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國距今150—200萬年的古人類能站穩腳跟,更是當務之急。
20世紀80年代,我國有些學者在發掘和研究元謀西猿時,認為在元謀盆地小河地區豹子洞篝發現的古猿伴有石器。能製作石器,豈不是人?故將之訂名為「東方人」,並將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萬年前。而在同一地區的蝴蝶梁子發現的一具幼年頭骨,鑒定為拉瑪猿型,認為是人類的祖先,後來宣稱在地層中也找到了「石器」,將之更名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為距今400多萬年前,並進而構築了「開遠拉瑪猿」——「祿豐拉瑪猿」——「蝴蝶拉瑪猿」(或「蝴蝶人」)——「東方人」——元謀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疇人、麗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當完整的系列。鑒於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鄰區是人類起源的關鍵地區。但遺憾的是,早在70年代後期,學術界已拋棄拉瑪猿是人類遠祖的觀點。後經研究,所謂「蝴蝶人」的「石器」原來是天然石塊;而「東方人」的石器,後來被證明是地表上揀來的,而且時代甚晚。
1997年,我國啟動了尋找200萬年和更早時期人類的「攀登項目」,投入了不小力量,但迄今收獲甚微。後來在安徽繁昌發現了距今200—240萬年的石製品和骨器,發現物出自早更新世裂隙堆積中。但那到底是不是人工製品在學術界曾引起很大爭議。此外,光有石器還遠遠不夠,它只是間接證據,關鍵是找到人化石。
1999年在河北蔚縣上新世地層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萬年的石器,這遠遠超過了非洲發現的不超出260萬年的界限,並認為這是對人類非洲起源論的一次挑戰。但該標本發現於1990年,事隔9年後才公布於世令人費解。
中國學者要挑戰非洲起源論,就必須找出更多的早期人類化石。發現早於2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國距今150—200萬年的古人類能站穩腳跟更是當務之急。就連目前所認定的我國最早的元謀人化石,國內外有些學者認為其距今只有60萬年!我們必須找到更早時期的人類化石,而且這些化石能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使得非洲材料從屬於這個體系才行。我國的古環境條件不算太差,既然已發現了豐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這樣的生存環境同樣適合早期人類生存。我們並不完全排除人類起源亞洲的潛在可能性,但僅有設想和沖刺的良好願望是遠遠不夠的。具有說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學性。
人類共同的祖先是共同的!(300百萬年前的南方古猿)
不同的膚色是與居住地有關,居住在非洲的因為陽光強烈,膚色變黑;歐洲因為陽光較弱,膚色就白;亞洲居中,膚色也居中。
不同的語言是自然形成的,因為語言實際上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不是與生俱來的。
不同的習俗是因為自然環境的結果,某地的習俗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必然的聯系。
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各民族都相當豐富,其中有些說法頗為相似,當然不同的也不少,在這些神話里頭,很有趣的,我們可以發現有和進化論不謀而合之處。
歸納各種神話,人類的起源可以分為『呼喚而出』、『原本存在』、『植物變的』、『動物變的』和『泥土造的』五種,現就分別敘述。
《埃及神話》說人類是神呼喚而出的。自古以來,埃及一直是個神秘之地,她是所有古老國家中最自我封閉的,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的文明很難對她發生影響,因此她的人類起源的說法也和別的民眾不同。
埃及人認為遠在埃及於世界上出現之前,全能的神就已存在,他創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喚『蘇比』,就有了風;呼喚『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喚『哈比』,尼羅河就流過埃及,他一次次呼喚,萬物一件件出現,最後,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轉眼間,埃及就住滿許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將自己變成男人外形,成為第一位法老王,統治大地人類,開創安和繁榮景象。
人類原本就存在著的神話,散見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紐西蘭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話中說到神創造天地,然後從地下帶領人類上來,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話說『蘭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萬物源頭,當時天和地未分開,四下漆黑,其兒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將天地推開,光明於是出現,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類便被發現,原來他們也是天地所生。
認為人類是植物所變的為日耳曼神話,它說天神歐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邊散步,看到沙洲上長了兩棵樹,其中一棵姿態雄偉,另一棵姿態綽約,於是下令把兩棵樹砍下,分別造成男人和女人,歐丁首先賦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別賦予理智、語言、血液、膚色等,成為日耳曼的祖先。
人類是由動物變的之神話相當常見。在澳洲神話中說人是蜥蜴變的;美洲神話則說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變的;希臘神話也說某族人是天鵝變的,某族人是牛變的。
我們由這種『動物變人』的神話中,可以發現很接近進化論的說法,尤其是美洲神話中說人是猿猴變的,就完全與進化論相吻合,這種巧合,很耐人尋味。
我國神話論及人類起源的有數種,比較早的說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陰、陽二神)混生,經天營地……類氣為蟲(混濁的氣體變成蟲魚鳥獸),精氣為人(清純的氣體變成人)。』這種說法並未受多大重視。
晚一點的說法則指盤古垂死化為萬物之時,身上的寄生蟲變為人類。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紀:『(盤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人)。 』此種說法也沒有流傳開來。
另一種說法是指人類由黃帝所造,然後由其他的神上駢和桑林賦予四肢五官,見淮南子說林篇:『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這種說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駢和桑林是什麽樣的神,在其他古籍中並無敘述,徒留一個謎。

㈥ 人類有意識地利用自然創造出來的景觀,有哪些

江西九江廬山是5A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享譽全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種新型遺產是是世界罕見的,也是人類有意識地利用自然創造出來的。

廬山是一座多姿多彩的名山,凝聚了各個景點的精華:雖然沒有黃山那麼雄偉,但比黃山還要神秘一些;她雖然沒有九寨溝美,但也很美;村域的歷史足跡雖然不如鼓浪嶼厚重,但更貼近現實;蘆林湖看起來像西湖,也有點像九寨溝的海子。鼓嶺鎮——廬山最繁華的地方,就像一個小鎮,它不僅是交通和住宿的樞紐,還有購物街、餐廳、醫院、學校、公安機關、市場、街邊公園、酒吧等設施。

廬山不僅文化積淀十分豐富,而且自然風光秀麗,名山河、湖泊、名城完美融合。廬山到處都是世界罕見的高山第四紀冰川文物。廬山有四季之美,春山如夢,夏山如鍾,集古今中外文化特色於一體,可謂是自然文化的完美結合。

㈦ 如何看待自然從何而來,地球與世界也從何而來

源於138億年前的一場宇宙大爆炸。

自然從何而來,地球與世界又從何而來?這些問題在我的腦海中不斷閃過,究竟是什麼力量或者能量造就了宇宙世間萬物?宇宙所有的物質以及宇宙本身又是怎麼誕生的?這都要從遙遠的138億年前開始說起。 通過上述事實和例子我們對“奇點”這個概念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也對宇宙誕生前後的歷史有了初步的掌握,我們不能止步於此,也要對其他未知的問題進行探究,已知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反思。

㈧ 黑格爾哲學中的自然創造者是什麼

哲學黑格爾生平與主要著作: 黑格爾 黑格爾學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2簡介( 1770-1831 ) 1770年8月27日生於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於柏林。1788年10月黑格爾到圖賓根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1801年來到了當時德國哲學和文學的中心耶拿,開始了他一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階段。1805年獲得副教授職。1816年黑格爾到海德堡任哲學教授,開始享有盛譽。1818年普魯士國王任命黑格爾為柏林大學教授。1822年,黑格爾被任命為大學評議會委員。1829年10月黑格爾被選為柏林大學校長並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爾被授予三級紅鷹勛章,同年夏他的《論英國改革法案》一文發表,因普魯士國王下令中止,文章只發表了前半部分。主要著作包括《 精神現象學 》、《邏輯學》、《哲學全書》(其中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3部分)、《法哲學原理》、《美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講演錄》等等。哲學思想 在黑格爾1788年進入圖賓根神學院深造的幾年裡,受I.康德、B.斯賓諾莎和J.-J.盧梭等人的思想影響。在大學時期的生活和學習,引導他開始研究政治和宗教,並對現實進行批判。他把哲學家與民眾聯系起來,把批判的鋒芒同時指向宗教和專制制度。此時,黑格爾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仍然認為宗教高於哲學,認為哲學作為反思的思維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無限性。這一看法不同於他以前的觀點,到耶拿以後,黑格爾很快又放棄了這一觀點,轉入論證絕對知識。黑格爾在耶拿時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變為體系的一個轉折點。1801年黑格爾寫了《費希特和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一文,參加當時的哲學爭論。這是黑格爾發表的第一篇哲學論文。黑格爾這一時期還發表了一些批評康德、費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這些人的哲學被黑格爾看作主觀的反思哲學、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學,因而必須把它們同以總體為基礎的「真正的哲學」區別開來。1805年開始寫《精神現象學

㈨ 人有多少年歷史了

人類起源之謎
歐洲,特別是西歐,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祥地。
自從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後,多數人相信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產物,現代人和現代猿有著共同的祖先。但人類這一支系是何時、何地從共同祖先這一總幹上分離開來的?什麼是他分離開的標志?原始人類又是何時、何地轉化為真人的……
對於這一系列的疑問,古人類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正確的回答。多數古人類學家認為:真人是以製造工具為標志,真人出現以前的人類祖先,科學家們稱之為「前人」。直立是前人從人猿共祖主幹上分離的形態學標志,他從主幹分離的地區可謂人類最早的搖籃。真人不斷演化發展,最後成為現代人,同時形成現代不同的人種,這個進化過程完成的地區便是人類演化最後的搖籃。
在探索人類起源時首先要確立一個前提,即人類是一個生物物種,他只能有一個祖先,不可能是多個祖先。不能說黑人有一個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個祖先。因為不同的物種之間雖能婚配,卻不能生育後代,只有同種能育。如果我們主張人類多祖論,就會在生物學上犯常識性的錯誤,現在已證實了人類多祖或多元論是違背科學常理的。
人類從人猿主幹上分離,究竟發生在哪一地區?是在非洲,然後走進亞洲,還是在亞洲?
非洲是人類的搖籃首先是由達爾文提出來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中作了大膽的推測。另一位進化論者海格爾則在1863年發表的《自然創造史》一書中主張人類起源於南亞,還繪圖表示現今各人種由南亞中心向外遷移的途徑。此外,還有中亞說、北亞說以及歐洲說。由於人類的搖籃隨人類化石的不斷出土,而搖擺於各洲。
歐洲,特別是西歐,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祥地。從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個個體,其中包括猿人階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時代的人骨發現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們打開地圖一看,歐洲布滿了古人類的遺址。而當時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亞洲其他的區和非洲還沒有找到過古人類遺址。還有,最早發現的古猿化石也出土於歐洲,即1856年在法國發現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紀20年代「辟爾當人」的騙局喧囂一時(辟爾當人被有些學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稱他為「曙人」。最後被揭露,所謂「曙人」,原來是來將一個新石器時代的人頭骨和一個現代猿類的下頜骨湊合起來的假品),所以當時許多人認為人類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歐。但隨著亞非兩地更多人類化石的發現,人類搖籃歐洲說才逐漸退出了舞台。
「北京人」的發現不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1887年,荷蘭解剖學家杜布哇,抱著尋找早期人類化石遺骸的熱望,來到印尼的爪哇島,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個名叫垂尼爾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頜殘片,次年又發現一具頭蓋骨,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號頭蓋骨。1892年,又在不遠處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這些材料後,認為它們屬於同一個體,而且正是人們要尋找的人與猿之間的「缺環」。
爪哇直立猿人的發現使南亞說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發現卻遭到許多人的反對,最強烈的反對來自教會。教會堅持說,人類的祖先應是亞當,怎麼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學家馬修在《氣候和演化》一書中,列舉種種理由鼓吹中亞高原是人類的搖籃。其理由,一是中亞因喜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環境變得不適宜生存,但對動物演化來說,受刺激產生的反應最有益處,所以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進人類的形成;二是哺乳動物的遷徙規律常常是最不進步的類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強盛的類型則留在發源地附近繼續發展,因此在離老家比較遠的地區反而能發現最原始的人類。當時發現的早期人類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與這一假說正好吻合。
1927年,中國發現「北京人」化石,之後相繼發現了「北京人」製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遺跡,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193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劉易斯在印巴交界處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塊上頜碎塊,該標本從形態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點,他便借用印度一個神的名字「拉瑪」把它命名為「拉瑪猿」。但由於當時他人言輕,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學家皮爾賓姆和西蒙斯對林猿類26個屬50多個種作綜合研究時,注意到拉瑪猿形態上的似人特點,認為它可能是人類這一支系的祖先類型,並將它從猿科中轉到人科中,人類起源南亞說再度興起。然而隨著非洲早期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的大量涌現,使人類起源非洲說重新嶄露頭角。
在達爾文推測人類起源於非洲時,當時少見化石證據。這種情況在20世紀20年代發生了改變。在南非盛產金鋼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個名叫塔恩的地方,那裡有許多採石場,在採石時經常發現哺乳動物化石。1924年曾發現一具幼年猿類頭骨,後經解剖學教授達特的研究,認為它人形態介於人和猿之間,遂將其命名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蘭士瓦地區斯特克方丹採石場發現一個成年個體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羅姆特萊伊採石場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頜骨和頭骨碎片,南猿逐漸引起學術界的認同和重視。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還是「最接近人的猿」,學術界仍有爭議。解決爭議的關鍵是南猿能否製造工具。雖然人們曾在發現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時還有進步類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製造者很難取得一致意見。此外,由於南猿化石出土層位不清,故南猿確切的生存年代還一時無法搞清。
正當人們左右徘徊時,東非的化石發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契機。從1931年起,英國考古學家路易斯·利基就在東非大裂谷一個名叫奧爾杜威峽谷的分支部分進行發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們是用河卵石或礫石簡單打製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誰是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婦在這里搜索了20多年,終於在1959年7月的一天發現了一具南猿頭骨。它比南非粗壯南猿還要粗壯,學名為「鮑氏南猿」,一般稱其為「東非人」。通過種種理化測年法測得他的生存年代為距今170萬年。
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
「東非人」及「能人」的發現,不僅揭開了東非地區一系列重要發現的序幕,而且將作為「缺環」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躍升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類的先驅者。」以利基夫婦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據此認為人類起源於非。
進入70年代,世界范圍內古人類學的重要發現和研究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後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臘、肯亞和我國發現了大量的古猿化石。雖然它們名稱不一,但基本可分為大小兩種類型,大的屬西瓦猿型,小的為拉瑪猿型,而且往往兩者並存。經過各方專家的比較研究,發現它們並非不同的種屬,而是雌雄個體而已。既然拉瑪猿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種屬,焉有人類祖先之說?人類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瑪猿」而明朗過,現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為人們了解自身起源的奧秘打開了一條新的途徑。分子生物學,特別是分子人類學的發展,不僅從微觀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與其他靈長動物,特別與大猿類密切的血緣關系,而且依據遺傳物質的變異度,可以推算出它們分化的大致時間跨度。原先認為人和猿分離的時間大約為距今2000—2500萬年間,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萬年間!
鑒於此,新的人類演化概念產生了,由此也決定了探索人類的發祥地不能再依據舊說行事。由於非洲大量涌現的南猿和早期人屬化石,人類早期階段的復雜圖景終於開始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自1924年找到首個幼年南猿頭骨以來的70餘年,在非洲有不下20個地點發現了最早階段的人類化石。1974年,由美國古人類學家約翰遜領導的多國考察隊,在衣索比亞的阿法地區發現了一具保存40%遺骸的被稱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過300萬年,以後被訂名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區還曾發現一處埋有13個阿法南猿個體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類群居的證據,為此有人將之稱為人類的「第一家庭」。
90年代,非洲的古人類化石重要發現接連不斷。1992年,在衣索比亞的阿拉米斯發現距今440萬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為「始祖南猿」,經過進一步發掘與研究,更名為「始祖地棲猿」。1996年,來自13個國家4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考察隊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區,找到了距今250萬年的南猿化石。由於它在形態上混雜著接近人和許多不同類型南猿的特點,被認為是連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屬之間的一個新種代表,被訂名為「驚奇南猿」。在肯亞圖爾卡納湖東岸的庫比福拉地點,則相繼發現了阿法南猿、鮑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號人」的頭骨化石。後者最後被訂名為「盧道爾夫人」,距今年代為190萬年,並被認為是人屬中的最早成員;在湖西岸,1985年曾發現有一具距今250萬年的頭骨,被命名為「衣索比亞南猿」,他是粗壯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點發現的距今410萬年的原始類型南猿化石,被命名為「湖濱南猿」。令人矚目的是,它們的下肢骨顯示出直立行走的特點,而上肢骨卻仍保留著上攀援的特點。這表明分子生物學所推測的距今500萬年人與猿分道揚鑣可能是對的。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
大概在距今200萬年至180萬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進入亞洲和歐洲。
早在1907年發現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視作歐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過渡的類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區,發現了80多件人類化石,古地磁年代測定為距今78萬年以上,被認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喬治亞東南邊境一個名叫德瑪尼西的地方,發現了一具保存完整齒列的下頜骨,形態呈直立人型。以後又發現比較完整的頭蓋骨化石。據古地磁年代測定為距今180萬年,故德瑪尼西人被認為是非洲以外已發現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歐洲最早的人化石。
以色列出土的尼人類型的古人類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製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內有一條約旦河谷,是東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
1959年在這里發現烏貝蒂亞舊石器時代遺址。從該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層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石制器,據古地磁法測得距今年代約在150萬至100萬年間。有些學者認為這個遺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遺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剛從「能人」演化而來的早期直立人。
我國在近半個世紀也發現了大量有關人類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雲南開遠發現古猿以來,70年代和80年代在雲南祿豐和元謀又相繼發現古猿化石,可分大小兩種類型。有些學者認為大型者可謂西瓦猿型,小型者屬拉瑪猿型。拉瑪猿作為人類遠祖的論點其時在我國正風行一時,所以有的學者認為人類遠祖已在中國找到,便將小型古猿命名為「中國古猿」,以表達人類起源於中國的美好願望。然而隨著科學界對拉瑪猿屬性認識的變更,國內有些學者將雲南不同地區的古猿歸屬到一個新屬,即祿豐猿屬之內。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它們只是雲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亞種。
60年代,陝西蘭田公主嶺和雲南元謀大那烏發現了直立人類型的蘭田人和元謀人,他們距今年代超出100萬年,後者甚至達到170萬年,成為目前已知中國境內最早的人化石。但遺憾的是,元謀人化石目前僅限於2枚上內側門齒,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脛骨,而在非洲發現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卻有完整的骨架。雖然曾經有人將湖北建始地區發現的幾顆化石牙齒看作是與南猿類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獲得學術界的承認。
1989年在湖北鄖縣找到2具原始人頭骨化石,一開始又將其歸於南猿之列,修理後發現乃屬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縣及1993年在江蘇南京也發現了直立人型頭骨化石。雖然對於它們的年代說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萬年。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縣龍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門齒和一段下頜殘塊,同時還宣稱出土了有人工痕跡的石製品。一開始它們被部分學者鑒定為直立人型,後來國外學者介入,認為與直立人形態差異大,而與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並進一步測定了其年代為距今180萬年以上,甚至超過200萬年。
進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並且這些化石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演化體系,而亞洲地區出土的化石很難與它相提並論。相較而言,非洲似更有條件作為人類的發祥地。古人類學的研究還表明:能人/盧道爾夫人具有較大的軀體和較重的腦量,故具有較強的體能和較高的智能,不僅已能製造工具,很可能還有較緊密的群體關系。加上新世時期古氣候的變化,引起生態環境的變化和哺乳動物的遷移,由此帶動了古人類群的遷徙。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後期匯成「走出非洲」的假說。部分學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萬年至180萬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進入亞洲和歐洲。以色列的烏貝蒂亞、喬治亞的德瑪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國的「巫山人」諸遺址,均被看作是早期人類遷徙途中的遺跡。以後,非洲的能人/盧道爾夫人演化為匠人,而在亞洲則演化直立人。也有人構想出另一種過程,即非洲早期人類首先遷徙到亞洲,演化為直立人後,又返回到非洲,並遷徙到歐洲。不過「走出非洲」尚有另層意思,即現代類型的智人也是由非洲的智人遷移到各洲去的,時間大約在距今10多萬年前,即所謂「夏娃說」。
發現早於2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國距今150—200萬年的古人類能站穩腳跟,更是當務之急。
20世紀80年代,我國有些學者在發掘和研究元謀西猿時,認為在元謀盆地小河地區豹子洞篝發現的古猿伴有石器。能製作石器,豈不是人?故將之訂名為「東方人」,並將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萬年前。而在同一地區的蝴蝶梁子發現的一具幼年頭骨,鑒定為拉瑪猿型,認為是人類的祖先,後來宣稱在地層中也找到了「石器」,將之更名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為距今400多萬年前,並進而構築了「開遠拉瑪猿」——「祿豐拉瑪猿」——「蝴蝶拉瑪猿」(或「蝴蝶人」)——「東方人」——元謀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疇人、麗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當完整的系列。鑒於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鄰區是人類起源的關鍵地區。但遺憾的是,早在70年代後期,學術界已拋棄拉瑪猿是人類遠祖的觀點。後經研究,所謂「蝴蝶人」的「石器」原來是天然石塊;而「東方人」的石器,後來被證明是地表上揀來的,而且時代甚晚。
1997年,我國啟動了尋找200萬年和更早時期人類的「攀登項目」,投入了不小力量,但迄今收獲甚微。後來在安徽繁昌發現了距今200—240萬年的石製品和骨器,發現物出自早更新世裂隙堆積中。但那到底是不是人工製品在學術界曾引起很大爭議。此外,光有石器還遠遠不夠,它只是間接證據,關鍵是找到人化石。
1999年在河北蔚縣上新世地層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萬年的石器,這遠遠超過了非洲發現的不超出260萬年的界限,並認為這是對人類非洲起源論的一次挑戰。但該標本發現於1990年,事隔9年後才公布於世令人費解。
中國學者要挑戰非洲起源論,就必須找出更多的早期人類化石。發現早於2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國距今150—200萬年的古人類能站穩腳跟更是當務之急。就連目前所認定的我國最早的元謀人化石,國內外有些學者認為其距今只有60萬年!我們必須找到更早時期的人類化石,而且這些化石能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使得非洲材料從屬於這個體系才行。我國的古環境條件不算太差,既然已發現了豐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這樣的生存環境同樣適合早期人類生存。我們並不完全排除人類起源亞洲的潛在可能性,但僅有設想和沖刺的良好願望是遠遠不夠的。具有說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學性。

㈩ 什麼是自然辯證法它的創建歷史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中主要由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這部著作所開創的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就自然辯證法這個詞的原義來說,它是指客觀自然界發展的辯證法;就它的廣義來說,就被稱為自然辯證法的這個科學部門形成和發展的實際情況來說,它不僅研究自然界本身的辯證法,而且研究人對自然界的認識——自然科學的辯證法。研究認識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論。由於自然界本身的辯證法是通過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而日益被揭示出來的,所以上述兩個方面的研究是密切相聯而不可分的。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統一。

歷史來源 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的產生有其歷史的來源。古代東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學,同自然科學的萌芽狀態相適應,其中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思想具有樸素的、直觀的性質。十六世紀以來西方近代實驗自然科學建立和發展起來以後,唯物主義哲學和唯物主義自然觀相應地有了重大的發展。但是,由於自然科學中首先得到充分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是力學,由於直到十八世紀自然科學總的來說還處於分門別類地搜集材料,進行研究而未發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歷史發展和廣泛聯系的階段,因而那時的自然知識處於狹隘狀況,那時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帶有機械的(力學的)形而上學的局限性。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中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這同自然科學的發展也是有聯系的。但是,德國古典自然哲學盡管包含許多有見識的和合理的東西,卻是以神秘的形式闡發的,在那裡關於自然界的辯證法的思想,具有思辯的、唯心主義的性質。這種自然哲學就其形式、體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學分離並凌駕於自然科學之上的。
從康德於1755年和拉普拉斯於1796年提出星雲學說試圖揭示天體演化的歷史開始,形而上學的自然觀被打開了第一個缺口。十九世紀以來自然科學的一系列發現:維勒的尿素合成(從無機物得到有機物) (1826年),賴爾的地質演變論(1830年),施旺、施萊登的細胞學說(1838年、1839年),邁爾等人的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1842年),漢堡她的比較自然地理學(1845年),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1859年),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1869年)等等(其中能量轉化、細胞學說和進化論被恩格斯稱之為三大發現),使自然界的歷史發展和普遍聯系被日益提示出來,整個自然科學經歷著從經驗到理論、從分析到統合的發展過程。這一切不斷地打擊著和沖破了形而上學的自然觀。正如恩格斯所說:「在自然科學中,由於它本身的發展,形而上學的觀點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了。」 (《自然辯證法·總計劃草案》)自然科學為檢驗辯證法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與日俱增的材料,「並從而證明了,自然界的一切歸根到底是辯證地而不是形而上學地發生的」(《反杜林論》。

建立過程 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就是在這樣的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從哲學思想的淵源來說,它正是依據這樣的自然科學發展,對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進行了唯物主義的改造。恩格斯說:「馬克思和我,可以說是從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中拯救了自覺的辯證法並且把它轉為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僅有的人。」( 《反社林論·三版序言》)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事情不在於把辯證法的規律從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於從自然界中找出這些規律並從自然界里加以闡發。根植於自然科學之中的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的建立,意味著凌駕於自然科學之上的、思辨地構造體系的舊自然哲學的終結。

馬克思、恩格斯醞釀和形成他們的新哲學世界觀,開始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體現在他們分別和合作撰寫的一系列手稿和著作特別是《費爾巴哈論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們關於自然辯證法的思想萌芽,也應該追溯到這一時期。當然,系統地研究、建立和闡明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辯證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來進行的,體現在他從1858年開始醞釀(1858年7月14日恩格斯馬克思信)、從1873年開始寫作(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致馬克思信)的《自然辯證法》手稿和1872一1878年寫的《反杜林論》中。馬克思從五十年代開始致力於《資本論》的寫作,但是他了解並重視恩格斯關於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和寫作。他在《資本論》中和在給恩格斯的信(1867年6月22日)中談到過在歷史上也象在自然科學上一樣證明了黑格爾發現的量變到質變規律的正確性。他聽過並同意《反杜林論》的全部原稿。他還研究過數學特別是微分學的辯證性質,寫了《數學手稿》。因此,應該認為,《反杜林論》和《自然辯證法》手稿表達的是恩格斯和馬克思的共同思想。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他還作出了十八世紀「科學和哲學結合的結果就是唯物主義、啟蒙時代和法國的政治革命」,「科學和實踐結合的結果就是英國的社會革命」(《英國狀況》)的著名論斷。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過程中,詳細地研究了技術史,論述了自然科學和技術在現代生產和現代社會中的作用。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演說中強調指出:「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恩格斯還說過,他引用現代自然科學來證明辯證法存在於現實之中,是因為唯物主義歷史觀及其在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中的應用,只有藉助於辯證法才有可能(見《<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德文本第一版序言》)。這段話深刻地表明了自然辯證法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整個革命學說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的重要意義。

傳播和發展 列寧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自然科學新發展的背景下,在捍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斗爭中,寫出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1908—1909年)。在這部著作中,他考察了以X射線、電子和元素轉化的發現為契機的物理學革命,分析了由它所引起的哲學思想的混亂,認為這種混亂的產生主要就是因為不懂得辯證法;特別是不懂得自然科學認識發展的辯證法;他指出現代物理學正在走「從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提高到辯證唯物主義」這一步,唯物主義辯證法是自然科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和唯—正確的哲學」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在《哲學筆記》中,列寧強調辯證法內容的正確性必須由科學史來檢驗,「要繼承黑格爾和馬克思的事業,就應當辯證地研究人類思想、科學和技術的歷史。」(《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

在十月革命以後,列寧發表了《論戰斗唯物主義的意義》,要求戰斗唯物主義同自然科學家結成聯盟,用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去研究自然科學革命所提出的種種哲學問題,從而為社會主義國家這方面研究工作的發展提出了—個綱領。 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在蘇聯出版。這部著作的公之於世,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在蘇聯和在世界的傳播,在中國,自然辯證法也是隨著恩格斯這部主著作中譯本的出版(1929年)而逐漸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工作者和自然科學工作者中間得到傳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進—步在廣大哲學工作者和自然科學工作者中間得到廣泛的傳播。毛澤東也很關心和重視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在這方面講過一些深刻的意見。例如:他強調自然界無論在微觀方面,還是在宏觀方面,都是無限的,自然科學的發展也是無限的,自然發展史和自然科學史充分說明了辯證法的這一基本觀點;他提出自由是必然的認識和客觀世界的改進;他論述了真理發展的辯證法,指出百家爭鳴是發展科學的必由之路,等等。他的哲學著作《實踐論》和《矛盾論》,在中國科學工作者學習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開展自然辯證法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

自然辯證法的發展同自然科學的發展是緊密聯系著的。二十世紀以來自然科學的突飛猛進,極大地擴大並加深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遠遠超出了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眼界。列寧看到了這一深刻變革的開端。綜觀二十世紀的自然科學,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1905年)和廣義相對論(1915年),更新了經典物理學關於物質、運動、空間、時間、質量、能量的概念;從普郎克的量子論、波爾的量子化的原於結構理論(1913年)到薛定鍔、海森伯的量子力學(1925年、1926年),揭示了嶄新的、不同於宏觀物理學規律的微觀物理學規律;對基本粒子的相互轉化和更深結構層次的研究,對各種相互作用統一的研究,顯現了物質的深遠的無限性和深刻的統一性;宇宙論的研究把演化概念推到更廣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元素和基本粒子的演化);生物學的研究藉助於現代物理學和化學,從四十年代開始由細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這方面研究的不斷發展使人類開始真正揭開生命活動和遺傳現象的秘密;從電子計算機的製成(1946年)逐步發展到人工智慧的探索,為思維科學的研究開辟了新天地;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論的創立和發展,使自然科學的綜合和抽象發展到更高的水平;數學和自然科學方法日益向社會科學滲透;科學的革命引起廣泛的、日新月異的技術革命,引起新產業的不斷興起,舊產業的不斷改造,引起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引起人類物質生活、人們社會關系、人們思想方式的巨大變化;人類作用於自然界的能力的巨大增長,帶來了人和自然界的關系的許多尖銳問題(如環境和生態問題等)。

總之,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辯證法和自然科學的辯證法,使辯證法的許多基本觀點由於無數確鑿的自然科學事實而在實際上為自然科學界所廣泛接受,不管他們是否在哲學上承認辯證法。面對現代自然科學新發展提出的種種哲學問題,蘇聯的許多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從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廣泛的研究和討論,英國、法國、日本以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接受馬克思主義的著名自然科學家也進行了有成效的研究和討論。在中國,《自然辯證法(數學和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十二年(1956-1967年)研究規劃草案》和《1978—年自然辯證法發展規劃綱要草案》,表明了這方面工作的范圍和方向。應該指出,在蘇聯,在中國,這方面工作的發展都走過曲折的道路,主要是發生過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簡單化、教條化和對自然科學新成果、新思想進行粗暴批判的錯誤,從而阻礙過自然科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盡管如此,自然科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強大生命力戰勝了這些錯誤,促進著兩者的健康的相互結合,使自然辯證法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十分活躍的研究領域。

主要內容 自然辯證法研究的內容,總的來說,有兩大方面、一個是自然觀,即對自然界的辯證法的研究;一個是自然科學觀,或稱自然科學論,即對自然科學的辯證法的研究。

自然觀的研究,要求不斷地概括和運用當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來發展和更新人們關於自然界辯證發展的總圖景和對自然界的總觀點(包括關於自然界的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信息觀、系統觀、規律觀,以及自然發展史,自然界各種運動形態的劃分、聯系、交錯和轉化等等);來研究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在自然界各種過程中的豐富多樣的表現,使人們對辯證法的規律和范疇的理解不斷充實和深化,使它們在許多方面進一步清晰化、准確化和精細化,並增添新的內容。從而使辯證的同時是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提高到同自然科學的新發展、新思想相適應的現代水平。

自然界不僅是指獨立於人之外的自然界,而且包括經過人改造了的自然界,人按照自然規律創造出來的自然界,即人工的自然界。馬克想主義自然觀研究自然界的辯證法,當然要包括研究人工自然界的辯證發展。正是在人工自然界的辯證發展中,交匯著科學和技術,交匯著人、自然和社會,展現了豐富的辯證法內容。

自然科學論的研究,又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法論來研究自然科學認識過程、認識方法和自然科學認識發展規律;一個是從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來研究作為社會現象的自然科學在社會中發展和起作用的規律。

由於自然科學成熟較早,進展較快,研究的對象相對於社會現象來說較為簡單,認識的檢驗較為直接和明確,它的歷史和最新發展,為人們研究認識規律,研究諸如:科學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的深化和從理性的較淺層次到較深層次的深化,科學認識中實驗和理論的關系,假設和模型的作用,科學的邏輯結構和語言形式,科學思維的創造性,科學真理的相對性和絕對性,科學理論檢驗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科學認識的積累、飛躍和革命,新舊科學理論嬗替的規律,科學爭論和科學交流對科學認識發展的意義等等問題,提供了最豐富的素材。自然科學在其長時間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並在不斷發展的科學方法,從認識論和方法論上加以深入的分析、總結和闡述,使之得到更為廣泛、自覺和正確的運用,這對於人們在各個領域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更加科學化,有很大的意義。科學認識論和科學方法論的研究,成為自然辯證法研究中最富於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領域。

自然科學發展規律的研究,要求把自然科學作為認識現象和作為社會現象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因為自然科學認識的發展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受社會歷史條件的決定(推進和限制)又反作用於社會歷史的。諸如:自然科學作為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向物質生產力轉化的規律及其發展,科學、技術、生產和科學、經濟、社會相互結合和影響的規律及其發展,自然科學和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社會的科學能力的因素及其增長的規律,自然科學在社會中發展的規律和這種規律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不同表現,自然科學知識體系的分類和結構,學科的分化和整合的規律,科學發展中的生長點和帶頭學科形成的規律,等等問題,構成自然科學論研究的多方面內容。

技術同科學聯系緊密,又是獨立的社會現象。技術論的研究從總體上探討技術的性質和特點、技術發展的條件和規律以及技術和其它各種社會現象的關系等等,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

由於人們越來越要求有意識地組織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運用,自然科學論和技術論的研究為科學技術政策的制定、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劃、科學技術工作的領導和管理提供理論的基礎,其重要性日益顯得突出。

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論的研究,一方面要從自然界和自然科學的總體和綜合上來進行,只一方面要從各門自然科學的分體上來進行。分別結合各門自然科學的各種基本理論、各種基本概念和各自的研究方法,分別結合各部門自然科學的思想發展史以及重大的發現史、重大創造史的案例,分別結合各門自然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從哲學上進行細致的和專門的研究,構成各門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的廣闊領域,展開了自然辯證法研究的豐富多彩的內容。

在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論方面,各國的許多有重大理論成就的自然科學家,發表過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和著作。不管他們是否有明確的哲學思想或者接受何種哲學的影響,出於他們的這類觀點是從他們的創造性的實踐和對自然科學的深切理解中提出的,自然辯證法研究者對這些思想財富都是十分珍視,並努力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加以科學的分析和吸取。西方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的各派學者,他們的哲學觀點和具體論點有許多可爭議和應批評的地方,但是許多人從哲學、邏輯、語言、社會學等各種角度對自然科學作了細致的、有價值的研究,有些人也明顯地受到馬克思主義觀點的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影響。自然辯證法研究者也很重視對這些成果的了解,並努力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加以科學的分析和吸取。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不是一個封閉體系,而是一個向自然科學的新發展、向自然科學家和其他領域科學家的科學的新思想敞開大門,通過科學的研究、科學的討論和科學的批評而不斷吸取新成果以豐富和發展自己的開放體系。

用自然辯證法這個名稱來概括包括上述主要內容的研究領域,在中國是從延安時期起就沿襲下來的習慣。對於自然辯證法是否構成一個單獨的科學部門,或構成一個怎樣的科學部門,或這個部門應該叫什麼名稱,在我國學術界也有不同意見。

有一種意見認為,上述的研究內容,可以分別由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學、科學史等科學部門進行研究,不能構成一個單獨的科學部門。不同意這種意見的則認為,自然辯證法的研究領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相互結合的領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其他各個部門,都從各自的角度對這個領域的問題進行研究,但這些部門的研究都不限於這個領域,而自然辯證法則專以這個領域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自然科學史、科學社會學,也都從各自的角度對這個領域的問題進行研究,但這些部門的研究主要是具體科學的研究,而自然辯證法則主要是對這個領域進行概括的哲學研究。因此,自然辯證法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其他各部門、同科學學和科學史的研究互相交錯,而又形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單獨的組成部分。

還有一類意見強調自然辯證法這門科學的獨立性,或者認為它是哲學之外的一門獨立科學,或者認為它是哲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一門邊緣科學,或者認為它作為哲學的一個獨立部門,有自己獨特的規律和范疇的體系,並為構成這種體系作了嘗試。對這類體系也有不同的意見,或者認為形成的條件還不成熟,或者對其方法本身表示疑問。

在蘇聯,這個研究領域一般稱為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研究;但是也有一些哲學家認為,作為哲學科學的自然辯證法,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證邏輯、倫理學、美學、科學無神論、哲學史一道,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統一整體;認為這樣來看待自然辯證法這個哲學部門,可以避免把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弄得支離和零散。

這些爭論,反映出自然辯證法同哲學的其它分支和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以及其它科學領域的密切聯系,反映出自然辯證法是一門在形成中的和向多方面交叉發展的科學部門。

在西方,這一研究領域分別由自然哲學、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和科學論、技術論等學科進行研究。這是為《中國大網路全書·哲學卷》寫的「自然辯證法」條目的原稿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論自然辯證法與自然科學》試編本,科學出版社1975-1978年版。
[2]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自然辯證法文選》,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 《自然辯證法研究資料選輯》第一輯,1956年自然辯證法研究規劃說明書匯編,科學出版社1960年版。[4] 《自然辯證法講義》(初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 查汝強:自然辯證法,《網路知識》1979年第3期。
[6] 於光遠:自然辯證法是一個科學群,《自然辯證法通訊》1980年第1期。
[7] 龔育之:自然辯證法在中國,《自然辯證法通訊》1981年第1期。
*自然辯證法研究Vol.3, NO.3, 1987

閱讀全文

與自然創造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