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九針發明人

九針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8-12 23:16:02

『壹』 針炙是誰發明

針炙療法,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的先民們就在華夏大地上用砭石磨成石針,於人體上刺治疾病。迨至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問世,書中載有用金屬製成的「九針」即九種針具,其治病范圍較廣。隨著冶金術的不斷發展,至漢代就制有金針、銀針;明清使用過馬卸鐵針,而當代則普遍使用較為完美的不銹鋼針。而且電針儀器相繼迭出,真是錦上添花,異彩紛呈,療效卓著,且無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由於針炙具有「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的鎮痛作用;「損其有餘,補其不足」的調整作用和「扶正祛邪」的免疫作用。正由於針灸療法具有上述三種作用的獨特優勢,所以其治療病種極為廣泛,目前據有關資料的數據統計能治800多種病,而以300多種病的療效最為理想。正由於針灸療法具有抗炎、抗感染、抗病毒和抑制原蟲的作用,所以能治病咽炎、喉炎、扁桃體炎、中耳炎、胃炎、腸炎、膽囊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宮頸炎、盆腔炎、尿路感染、風濕性關節炎、氣管炎、支氣管炎、腮腺炎以及由瘧原蟲感染的瘧疾等。
針炙療法是自然療法,是綠色療法,深受國際醫學之林的重視和應用,並引起了五大洲各國的專家學者紛紛來我國學習針灸醫學。我國這一古老而又新興的針灸學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財富。

『貳』 中醫針灸是誰發明的

針灸學起源中國來,具有悠久自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篯」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近年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現在用的不銹鋼針。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嘗草制砭」(南宋羅泌記載於《路史》)。砭就是砭石,即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

『叄』 中醫針灸的創始人是哪個啊`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

針灸療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特點是治病不靠吃葯,只是在病人身體的某個部位用針刺入,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種稱作針法,後一種稱作灸法,統稱"針灸療法"。根據古代醫學經絡學說,經絡遍布人體各個部位,有運送全身氣血、溝通身體上下、內外之功能。穴位則是經絡系統的控制機關,刺激穴位可以起調節經絡系統作用。針灸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到漢晉時逐漸完備,開始用圖形表示針灸穴位。北宋仁宗天聖年間,朝廷命翰林醫官王惟一考訂針灸經絡,著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作為法定教本在全國頒布。為了便於該書的長久保存,同時將《圖經》刻在石碑上。

在書成的次年,王惟一又設計並主持鑄造了兩件針灸用的銅人,銅人與真人大小相似,胸腹腔中空,銅人表面鑄有經絡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鑽孔。據記載,當考核學生掌握針刺技術的熟練程度時,先在銅人表面塗上一層黃蠟,向銅人體內灌滿水,學生用針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確,水就會由孔中流出,否則無水流出,以此考定成績。兩件銅人一置醫官院,一置相國寺。在相國寺內有"針灸圖石壁堂",堂內除針灸銅人外,其後壁上嵌有針灸圖經刻石。針灸銅人不僅是實用的醫學模型,也是珍貴的歷史文物。

北宋天聖針灸銅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體模型,銅人上總穴位有657個,穴名354個,開創了應用銅人進行教學的先河,既是針灸醫療的範本,又是醫官院教學和考試的工具,在醫學史上有重要意義。

『肆』 針灸是誰發明的

伏羲。

針灸學起源中抄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

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銹鋼針。

(4)九針發明人擴展閱讀:

針灸申遺成功

2010年9月,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局長王國強透露,「中國針灸」申遺方案已提交給聯合國。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2010年9月13日從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證實,我國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將「中醫針灸」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

新華網快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16日在內羅畢審議通過中國申報項目《中醫針灸》和《京劇》,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伍』 小針刀的創始人

是朱漢章,小針刀是朱漢章於1976年在古代九針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外科手術刀而發展形成的。

『陸』 針灸的發展歷史

針灸學起源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篯」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如今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銹鋼針。

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嘗草制砭」(南宋羅泌記載於《路史》)。砭就是砭石,即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灸法的起源與火的發現和使用有著密切的關系,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火去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艾灸。

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也隨著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漸漸完善。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

《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即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尤其是《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系統,所以《靈樞》是針灸學術的第一次總結,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濱核心內容,故《靈樞》稱為《針經》。繼《內經》之後,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潛心鑽研《內經》等著作,撰寫成《針灸甲乙經》,書中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學說,發展並確定了349個穴位,並對其位置、主治、操作進行了論述,同時介紹了針灸方法及常見病的治療,是針灸學術的第二次總結。

唐宋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針灸學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圖",並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應用。到了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於石碑上供學習者參抄拓印,他還鑄造了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為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和考核針灸醫生之用,促進了針灸學術的發展。

針灸大成(光緒木刻)

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名醫輩出,針灸理論研究逐漸深化,也出現了大量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四書》,特別是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匯集了明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內容豐富,是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是針灸學術的第三次總結。

清初至民國時期,針灸醫學由興盛逐漸走向衰退。

公元1742年吳謙等撰《醫宗金鑒》,其《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不僅繼承了歷代前賢針灸要旨,並且加以發揚光大,通篇歌圖並茂,自乾隆14年以後(公元1749年)定為清太醫院醫學生必修內容。

清代後期,道光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者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醫院用針灸治病。

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加之當時的統治者極力歧視和消滅中醫,針灸更加受到了摧殘。盡管如此,由於針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間仍廣為流傳。

針灸名醫李學川公元1817年寫出《針灸逢源》,強調辨證取穴、針葯並重,並完整地列出了361個經穴,其仍為今之針灸學教材所取用。

民國時期政府曾下令廢止中醫,許多針灸醫生為保存和發展針灸學術這一祖國醫學文化的瑰寶,成立了針灸學社,編印針灸書刊,開展針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針灸學家承淡安先生為振興針灸學術作出了畢生貢獻。在此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明確提倡西醫學習和應用針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開設針灸門診,開創了針灸正式進入綜合性醫院的先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十分重視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制定了中醫政策,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中醫事業,使針灸醫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衛生部壚的針灸療法實驗所,即當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的前身。隨之,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針灸的研究、醫療、教學機構,從此以後《針灸學》列入了中醫院校學生的必修課,絕大多數中醫院校開設了針灸專業,針灸人才輩出。

40多年來在繼承的基礎上翻印、點校、注釋了一大批古代針灸書籍,結合現代醫家的臨床經驗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針灸學術專著和論文,還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學術交流十分活躍,並在針刺鎮痛的基礎上創立了「針刺麻醉」。

針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單純儀在文獻的整理,還對其治病的臨床療效進行了系統觀察,並對經絡理論、針刺鎮痛的機制、穴位特異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結合現代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生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以及聲、光、電、磁等邊緣學科中的新技術進行了實驗研究。臨床實踐證實了針灸對內、外、婦、兒、骨傷、五官等科多種病證的治療均有較好的效果。

針灸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科學。早在公元6世紀,中國的針灸學術便開始傳播到國外。在亞洲、西歐、東歐、拉美等已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應用針灸術為本國人民治病,不少國家還先後成立了針灸學術團體、針灸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著名的巴黎大學醫學院就開設有針灸課。

據報道,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種達307種,其中效果顯著的就有100多種。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症。1987年,世界針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針灸作為世界通行醫學的地位在世界醫林中得以確立。

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柒』 伏羲九針是什麼東東

伏羲氏始創了九針,多是石制的。在冶金術發明之後,人們根據不同的需要創造出來了金屬針,這也是對於中醫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大創舉。九針的形狀各不相同,有圓頭的,用來按壓止痛;有尖頭的,用來點刺或放血;還有帶刃的,用來切割等等。

『捌』 新九針的新九針的發展

1983年,通過了山西省科技廳的成果鑒定,標志著新九針成果的正式認定;1990年,祁越主編《九針新義》出版,這是對新九針臨床運用的初步總結;1993年,新九針及其針具申請了發明專利,標志著山西省針灸研究所新九針知識產權的確認;1998年,編寫《全國九針療法培訓教材》對新九針技術的推廣和普及起到積極的作用;1999年,冀來喜教授主講的新九針電視教學片出版,把新九針內容從文字上升為直觀的影像資料;2000年,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將「新九針的臨床應用」列為國家繼續教育項目,這是新九針普及與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體現了國家對推廣新九針的重視;2002年,「『秩邊透水道』針法治療非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痛」和「磁圓針治療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兩項新九針技術獲得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的資助,這兩項課題的立項標志著新九針從臨床的經驗積累逐步上升為科學研究;2002年,《中醫臨床新九針療法》出版,是新九針創始人師懷堂對新九針從基礎到臨床的一次全面總結,形成了完整的新九針療法學術思想,對指導以後的新九針臨床和科研有著積極的作用;2007年田文海撰寫的《新九針火針療法》和田建剛撰寫的《新九針療法》出版,使得新九針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2007年,冀來喜教授的「新九針針具系列研究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撐計劃資助;同時,周然教授的國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撐計劃「食管癌等疾病的治療技術」中有六項新九針技術,以及2008年,「新九針療法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研究」獲省衛生廳資助,同時冀來喜教授的《新九針實用技術》一書面世,這是對新九針從臨床到科研,從基礎理論到實用技術的一次提高性的總結,隨著國家對新九針科研的投入給新九針的規范化和標准化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玖』 伏羲九針是什麼

伏羲氏始創了九針,多是石制的。在冶金術發明之後,人們根據不同的需要創造出來了金屬針,這也是對於中醫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大創舉。九針的形狀各不相同,有圓頭的,用來按壓止痛;有尖頭的,用來點刺或放血;還有帶刃的,用來切割等等。這是一套完備的外科用具,在原始社會中,就已經被用於醫療實踐當中,

閱讀全文

與九針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