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F1賽車是誰製造的
這樣說來襲,發動機也不是統一的。
分部分跟你說吧。
首先是發動機。對,發動機在某種程度上是統一的,統一的排量和氣缸數,近幾年全部統一使用V型8缸的引擎。但是每支車隊具體的發動機生產商不同,目前主要的引擎供應商有法拉利(SF法拉利,印度力量等),雷諾(紅牛,蓮花等),賓士(邁凱輪,賓士GP)等。值得一提的是考斯沃斯引擎(Cosworth),常年為小車隊提供引擎。
然後是賽車底盤,每支參賽隊伍必須擁有獨立的底盤研發能力,也可以向其他車隊購買底盤,目前的規則個人不是很清楚了……
再然後就是車身。車身是每支車隊獨立研發並製造的,有部分小車隊可能存在租用大車隊的研發設備(例如風洞),以此來降低初期的運營成本。因此,細心觀察可以發現,每支車隊雖說賽車整體布局大同小異,但是細節方面都是有很大區別的。不同車隊會研發出不同的空力套件,同一支車隊在不同的賽道也會採用不一樣的套間和賽車調校。這也是為什麼,有不少車隊使用同樣的引擎(即動力輸出相同),但成績卻天壤之別的原因。
不知回答是否令你滿意。
❷ F1賽車賽事起源
F1起源2007-04-19 14:25我們今天欣賞的F1比賽可以說是高科技、團隊精神、車手智慧與勇氣的集合體,被譽為當今世界三大體育賽事之一。 現在F1是賽車中的頂級賽事,全年的統籌安排,每站比賽的賽事組織,車隊工作,電視轉播等各個方面都井井有條,可以說現在的F1世界已經非常健全。但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樣,F1也有它的起源、發展過程,在前進道路上也有不少曲折。 1950年國際汽聯第一次舉辦了世界錦標賽(First FIA Drivers\' World Championship),而且一直舉辦到今天。這段時間,是F1穩步發展的階段,姑且把它叫做F1的正史。本文不講這段正史,而講1950年以前的賽車運動,它是F1的基礎,稱它為F1的"史前史"。了解了它也就明白了F1是如何起源的,或者說找到了F1的源頭。 在尋找F1源頭的過程中,你將了解許多有趣、有用的賽車知識、賽車歷史,比如沒有方向盤的時代,車手如何操控賽車方向;當時的賽車是如何為適應比賽而一步步"進化"的;早期的橢圓形賽道為什麼被稱做"馬達轟鳴的木版";賽車史上第一次死人事件的情況;由於安全問題,當時的賽道如何一步步改建成F1賽道的模樣;史詩般的長達1000英里的Mille Miglia公路賽是什麼樣子;義大利車神Nuvolari的經典戰例;還有兩次世界大戰對賽車運動的影響;美歐的賽車運動為什麼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希特勒如何讓德國賽車統治了歐洲車壇等等。
第一節 賽車運動的第一時代 要找F1的源頭,就要從賽車運動的開始說起。 幾乎是隨著汽車被發明製造出來,一種用汽車比賽的狂熱也隨之出世了。從第一輛汽車被生產出來到第一次汽車比賽的舉行只有不到十年的時間。1894年,Le PetitJournal報紙的Pierre Gifard組織世界上第一次汽車比賽,線路由巴黎到魯昂(Rouen), 中間停車還吃了一頓午飯,共80英里。當然,那次比賽遠不及今天大獎賽的這種扣人心弦了,引用當時的話說「without danger, easy to handle and cheap to run!」 必須要指出的是,雖是當時德國人發明了內燃機, 而英國在工業革命,但這兩個國家對汽車卻都不感興趣,甚至在國內禁止車賽。這種情況下法國人表現不同,重視汽車,並一舉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工業。而賽車運動的第一時代,也在這時產生了。當時Peugeot和Panhard等是很有名的賽車,法國人就是靠著它們開始統治賽車車壇,一直到19世紀末。這時候1894年的那種開慢慢車、開安全車的理念很快轉向了一種"快速制勝理念"(fastest wins philosophy),其實也就是大家現在熟悉的你爭我奪的比賽。 觀念雖同,但當時的賽車和現在可是有天壤之別。早期的Panhard車通過一個控制桿(lever)來操控方向,就類似船頭的舵柄(tiller),而Peugeout車用一種手動棒( handlebar)完成賽車的轉向。不久,方向盤取代了它們。但是由固體輪胎(solidtyres)「進化」為現在的空氣胎(pneumatic tyres)則漫長的多。 早期的賽事採取城鎮到城鎮(town-to-town)的比賽形式,和現在的拉力賽一樣,賽車依次等時間距發車,根據總用時排出成績,分出勝負。1896年,法國汽車俱樂部(ACF,Automobile Club de France)組織了一次從巴黎到馬賽再返回的比賽。在1897年的這項賽事上,賽車的一些有別於家用車的特徵開始出現了。賽車去掉了不必要的擋泥板,車座不再採用舒適的軟結構,而製造商也開發大馬力的引擎。 隨著這些改裝,車的性能自然有了提高。但也隨之有了一種安全的擔心。當時的比賽,賽道兩旁有很多圍觀的人,而那時候不是每個人都清楚這些鐵傢伙能幹什麼。這種擔心在1898年變成了現實,賽車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死亡。1898年的從巴黎到尼斯(Nice)的公路賽上,發車不久,站在路邊的Benz車手M de Montariol向正在駕駛賽車的朋友Marquis de Montaignac揮手致意,而Marquis de Montaignac竟手脫方向控制桿也向Montariol招手。結果汽車跑偏,撞飛 了Montariol的賽車,翻了的賽車傷到了Montariol的技師,是致命的腦損傷。DeMontaignac後來接受了指責。 事後,巴黎警長曾試圖阻止當年後來的巴黎-阿姆斯特丹的比賽,但他失敗了,車手用火車把賽車運到了比賽地點,超出了他的管轄范圍。而他本人後來也覺得有些欠考慮,因為與慶祝冠軍Fernand Charron勝利的人山人海的車迷相比,他確實有些勢單力孤。 在19-20世紀之交,一家英國報紙的要人John Gordon Bennett 提出由國家代表隊取代代表製造商的車隊的比賽形式。法國人對此持反對意見,因為每個國家的參賽賽車是有限的,對法國不公平。自1904年德國人第一次主持Gordon Bennett race後,這項賽事得到空前的發展。但1906年輪到法國時,法國拒絕承辦,賽事終止。法國汽車俱樂部不能容忍這項比賽和法國舉辦的「大獎賽」(Grand Prix de l\' ACF)並列。 在賽車運動的第一時代中,搖籃中的賽車運動還有過兩次危機。一次是1901年的巴黎-柏林公路賽,一名男孩跨入賽道去看一輛開過去的車,被後來一輛車撞到,死亡。法國政府隨後禁止了比賽,但最終在汽車業的強大壓力下,恢復了比賽。1903年的一次事故更為嚴重。法國汽車俱樂部舉辦的巴黎-波爾多-馬德里的比賽中,有近300萬觀眾列賽道兩旁觀看比賽。結果賽車在叢林行進中,揚起的塵土阻擋了車手的視線,賽車撞向觀眾,很多人被撞。(當時Louis Renault的平均車速可達65mph),比賽隨後被法國、西班牙政府終止。 後來,法國政府再一次向壓力妥協,恢復了比賽。但也為賽車運動設立了一些規矩以後賽道兩旁將圍上護攔(barriers),而且比賽要選人口稀少的地方舉行。這件事是封閉賽道(closed roads)開始的標志。
第二節 早期賽車運動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有些諷刺的是,法國汽車俱樂部舉辦的第一次大獎賽,正標志了法國車壇統治地位的結束。此時賽車已經職業化,德國、義大利、英國、美國都有了自己的賽車參賽,一代新的偉大的車手Felice Nazzaro, Georges Boillot, Jules Goux也出現了。 在歐洲,德國、英國、義大利各國想自己也舉辦比賽。1907年,第一條專為比賽修建的賽道在英國薩里(Surrey)的布魯克蘭(Brooklands)建成。但事情發展並不隨人,由於經濟蕭條,和關於比賽規則及場地的利益沖突,法國於1909年退出了。 而在美國,賽車是越來越熱。20世紀前十年,美國人受盡了歐洲人拿走車隊冠軍、車手冠軍的羞辱。但自1909年的印第安納波利斯競速比賽(the Indianapolis MotorSpeedway),情況有了轉機。賽車運動開始向西部擴軍。越來越多的賽道在西部修建完成,最出名的是1英里或2英里的橢圓型賽道。這種賽道建造較快,採用較經濟的木材作為原料。經營商很喜歡這種賽道,因為這里觀眾座位得到規范,便於收費。觀眾也喜歡,因為他們可以看到整個賽道。至於比賽本身,這樣的設計也使其更加緊張,快速,當然也更危險了。 從1917年起,美國汽聯(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組織的全國冠軍聯賽全部採用橢圓形賽道。其中很多就是這種木製賽道,它也被人們戲稱為「馬達轟鳴的木」(roaring boards)。當然必須指出的是誰都喜歡這種賽道是有致命的危險性的。然而比賽的這種挑戰危險與比賽過程中的變換末測,更加突顯了車手的智慧與勇氣。當時的名車手有:Ralph dePalma, Dario Resta。回到歐洲,經濟發展在1911開始好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幾年時間,賽車運動有了短暫的發展。而正是在這段時間,賽車設計經歷了一場革命。賽道的修建,開始重視轉彎和曲折的設計。賽車的設計也有改變。過去的一味追求大馬力的賽車已不再適應。賽車設計更加關注可操控性和機動性,剎車得到改進,引擎則要求在各種速度時都有上佳表現。1914年時的賽車基本構造,在以後的40年中都沒有大的改變。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賽車運動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戰後相當一段時間才恢復起來。但戰爭究竟對賽車運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我們似乎可以從1921年法國汽車俱樂部舉辦的Le Mans大獎賽看出些端倪--美國的來訪者正在幫他們的歐洲同行擦地板。實一戰中,比賽雖然沒有舉辦,但歐洲工程師們卻從戰爭里學了很多技術,歐洲人正走向一條通往先進科技的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兩個重要的結果:第一,義大利自此開始統治歐洲車壇;第二,美歐的科技差距開始拉大。 先說美國的情況:汽車製造商生產了許多車身瘦長的賽車,如Miller 122,它們是為那裡的競速賽道(speedways)量身定做的。而在歐洲,Fiat正在研製高轉速頂級發動機(high-revving overhead camshaft engine),與之匹配的是輕重量的805底盤,這種組合使車速達到了105mph。1922年的法國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大獎賽上,Felice Nazzaro駕駛這輛Fiat輕松奪冠。這次比賽也是賽車史上第一次集中發車(mass start)。 1923年,專為大獎賽設計的Fiat805.405問世,它安裝了增壓器(supercharger),它的設計還應用了風洞(wind-tunnel)。但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在1923年的法國大獎賽上,它被一輛英國車擊敗。Henry Segrave駕駛一輛Sunbeam贏得了比賽。有些諷刺的是這輛Sunbeam是1922年Fiat的抄襲版本。從此以後,Fiat加強了保密工作,使用自己單獨的人馬,車手也固定為Pietro Bordino和Nazzaro。 為了不落後與Fiat,Alfa-Romeo在1923年生產了P1, 在此基礎上,1924年生產了大獎賽賽車P2。P2輕松贏得了1925年新舉辦的全年大獎賽的年度車隊總冠軍(World Championship for Manufacturers)。P2自此保持全勝,直到法國Montlhery大獎賽的事故。車手Ascari的生 圖菔 風格使他的車剮蹭到了賽道護欄,賽車翻車,Ascari死亡。 然而賽車的這一黃金時代的結束就象它的開始一樣突然。 Alfa宣稱參賽過於昂貴,退出車壇。而這時一場席捲全球的世界性經濟危機(1929-33)即將到來,它對歐洲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產生了很大的沖擊,而這段時間賽車運動又是怎樣的呢?下一節里有答案。 這一早期賽車運動發展的黃金時代,美歐賽車運動的發展道路是不同的,而一戰使這個不同更加明顯。另外,一戰促進了歐洲賽車的技術改進,不知這算不算一戰的正面影響之一呢?
第三節 經濟危機、法西斯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賽車運動以及F1步入正軌 Ascari之死和美國車手Resta, Jimmy Murphy, Joe Boyer的死,使安全問題成為賽車運動最重要的問題。加上經濟危機對賽車的沖擊,國際體育組織給賽車的排量加了1.5升的限制。 這里的限制,包括其他的一些關於排量、車重量等的一些規定,實際是逐漸給賽車定了一個方程式(formula)。關於方程式,第一個被清楚地制訂的"方程式"是國際汽聯在1904年所做的,是限定賽車的最低車重。 回來說經濟危機沖擊的賽車:為了吸引製造商恢復比賽,美國汽車俱樂部(American Automobile Club)專門為印第安納波利斯比賽設計了一個模板車。這種車馬上被純粹主義者稱為"垃圾模板車"。但不管怎樣,隨著蕭條的散去,1930年,美國賽車恢復了比賽。 在歐洲,1928年,對賽車的各種限制一度取消,比賽得以恢復。實際上,經濟危機雖對賽車運動有沖擊,但賽車運動並沒有處於停滯狀態,相反,這幾年的時間為歐洲孕育了一代偉大的車手和出色的賽車。 這是一個包括Achille Varzi, Louis Chiron, Rudolf Caracciola和車王Tazi Nuvolari的時代。這一時代的比賽,也是賽車史上的經典。包括在西西里的Targa Florio公路賽,還有史詩般的長達1000英里的Mille Miglia公路賽,途中穿過高山,從布雷西亞(Brescia)到羅馬再返回。 1930年的Mille Miglia比賽,Nuvolari和Varzi同時駕駛於Alfa-Romeo賽車,比賽異常激烈。第二天的早上,Varzi領先Nuvolari3分鍾,但總用時落後於Nuvolari。後來,他看到了車後Nuvolari的車燈,他以為比賽輸了。但一會兒車燈消失了,Varzi以為Nuvolari已經落後了很遠。但在接近終點30英里的時候,Nuvolari的車燈突然閃出,還伴隨著一陣急促的喇叭。其實Nuvolari一直跟在Varzi的後面,只不過他為了隱蔽,在穿行能見度極差的山間公路時竟然關閉了車燈…… Nuvolari在義大利被人們視為英雄。他是一個有生機、活力的人。他駕駛賽車有極大的熱情和非凡的天賦。相比之下,Varzi駕車冷靜、沉著。Enzo Ferrari在談及30年代初的賽車是曾說:「Nuvolari是最出色的,而Varzi是他最強有力的對手。」那時侯,車手都駕駛自己國家的賽車參賽,Nuvolari駕駛Alfa, Caracciola駕駛Mercedes, Chiron駕駛Bugatti。只有Varzi在不斷的換車,尋找自己喜歡的坐騎。1932年,Mercedes退出比賽,Caracciola轉投Alfa-Romeo。 20年代晚到30年代早期,歐洲各國車手算是棋逢對手,互有勝負。但隨著1932年Alfa-Romeo P3的出世,這種均勢被打破了。Alfa的車手Nuvolari, Caracciola和Baconin Borzacchini駕駛這輛夢幻賽車贏得了以後的幾乎所有比賽。但P3的時代也沒持續多久,Alfa引擎退出比賽,結果它服務的Scuderia Ferrari車隊只能用老式的Monza賽車。
Hitler也是車迷 1933年,Adolf Hitler當上德國總理,納粹黨獲得實權。Hitler本人也是一個車迷,他想把賽車作為納粹的一個宣傳平台。1934年,賽車有了一個新的限制,總重量不能低於750kg。這時德國政府正在撥款支持本國的Mercedes和Auto Union車隊。德國的賽車運動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賽車的技術、動力、速度和比賽的觀賞都有進步。 Mercedes W25和Auto Union Type A的製造一直處於保密狀態,而1934年在柏林的Avus亮相之後,德國的車隊開始統治車壇。車王Nuvolari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這時Mercedes車隊已有Caracciola, Luigi Faglioli, Manfred von Brauchitsch三位車手,沒有空位子。Nuvolari轉向Auto Union。Auto Union此時已經簽約了Varzi,而Varzi拒絕和Nuvolari在一個車隊開車。結果這位最偉大的車手再一次被拒絕,回到了本國的Ferrari和Alfa。但從此以後,Nuvolari在比賽中對德國有一種強烈的報復心理。 義大利車王Nuvolari 1934年是Mercedes統治的一年,Auto Union贏得了零星的幾場比賽。Mercedes車手 Caracciola獲得第一個歐洲車手總冠軍(European Drivers\' Championship)。但不得不提到本年度Nurburgring的這站傳奇式的比賽。第一圈,Nuvolari駕駛P3排在第二位,Caracciola領先。第九圈,Nuvolari落後於Auto Union的新車手Bernd Rosemeyer, Faglioli還有Alf a的Chiron,而且還到了進站換胎的時間。但這時,一個車神產生了。在Nurburgring這條多彎,多坡的賽道,經過4小時的追趕,Nuvolari到最後一圈時追到第二位,最後他的一個車胎撞到了領先的Brauchitsch的Mercedes車上。德國300多萬觀眾一片驚愕,眼前的Nuvorali憑借過人的膽識和駕駛天賦戰勝了德國的具有領先技術賽車。 1935年是Auto Union統治的一年。Rosemeyer駕駛改進的Auto Union Type B贏得了這一年的歐洲車手總冠軍。Rosemeyer原來是一位出色摩托車手,金發、帥氣,加上傳奇賽車成就,他被Hitler譽為「雅利安之夢」(Aryan dream)。Caracciola曾說:"很明顯,Bernd (Rosemeyer)從不知什麼叫害怕,有時這並不太好。而我們比賽時確實有些怕他。不知何故,我覺得他可能活不長。"Caracciola不幸言中了。1938年,Rosemeyer在一次嘗試創造最快圈速時,死亡。Nuvolari取代了他的位置。後來,Caracciola贏得了四年中的第三個歐洲冠軍。 其實當車手在被為納粹宣傳時,表現的都不象人們期盼的那樣。1937年的德國大獎賽,Rosemeyer的表現使他再次成為明星,他在維修站耽誤了3分鍾,後來沖出賽道又耽誤1分鍾,結果獲得第三名,落後冠軍Caracciola不到一分鍾。領獎台上, Hitler的一名「Brown Shirt」(納粹黨人)Adolf Huhnlein頒發給Caracciola一個速度女神的雕像。這時Rosemeyer正在嘴唇上玩一支香煙,引來觀眾的大笑。當Huhnlein回頭看時,Rosemeyer卻叼好香煙,一臉無辜的樣子……
F1步入正軌 德國統治的車壇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結束。日本投降後,賽車運動從新開始,但是由於汽油的短缺,拖延了一段時間。1948年,比賽恢復到正常狀態。這一年是一個轉折點,發動機有了新的"一級方程式"(New Formula One):可以使用1.5升的增壓式發動機或4.5升的自然吸氣式發動機。Maserrati車隊和新的Ferrari車隊也在這年亮相。 同樣這一年,車手方面,Nuvolari在56歲時參加了Mille Miglia比賽,這是他最後一次參加比賽。多年的比賽,他吸入了很多尾氣,這次比賽中他有肺出血。但他仍然表現了良好的競技狀態,一路領先,直到在帕爾馬(Parma)賽車他的剎車失靈。這一年後期,Varzi在瑞士伯爾尼(Berne)大獎賽的練習賽時,死亡。 而這時,世界錦標賽逐漸浮出了水面。 1950年,國際汽聯第一次舉辦了世界錦標賽(First FIA Drivers\' World Championship),包括6站歐洲大獎賽--英國的Silverstone GP,德國的Nurburgring GP,西班牙的Barcelona GP,摩納哥GP,義大利的Monza GP和瑞士的Bremgarten GP,加上Indy500比賽。從此一級方程式(Formula One)開始大踏步前進了。 在幾十年的發展中F1出現很多偉大的車手,像50年代的Juan Manuel Fangio,Stirling Moss,60年代的Jim Clark, Jack Brabham, 70年代的Jackie Stewart,Niki Lauda, 80年代的Nelson Piquet, Alain Prost, 90年代的Ayrton Senna,Michael Schumacher…… 幾十年中,賽道、賽車都煥然一新。其中70年代的一系列車手死亡的事故,使賽道的安全得以重視,賽道做了很大改造。而1994年Senna的死,第二次使安全問題受到異常重視。 而幾十年中,賽車運動的核心--車手的勇氣和智慧卻是不變的,這也是當今各種賽車運動的集中魅力所在。而F1之所以被譽為當今世界三大體育賽事之一。除了其罕有的資金投入和技術革命,恐怕人類挑戰自我,挑戰極限的精神是F1的靈魂所在。
❸ 英美創造F1最快速度 415公里 但是前些年舒馬赫和戰斗機比時速度只有360KM/H 為什麼車越後來越慢了
先不要說調教來了,車子本來就不源一樣,英美當時那輛車拆了所有阻礙空氣的裝備,幾乎整輛車子只成了一個梭子,沒有什麼空氣阻力的,加上在大鹽湖上跑,所以最快。
而舒馬赫開的是國際汽聯規定的規格,只有8缸的引擎,變速箱也有規定,就連輪胎和前鼻椎翼也有限制,所以速度慢了許多。
❹ F1賽車經過哪幾個階段的發展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50年代,百廢俱興,在擺脫戰爭的陰霾後,人類天生的不斷挑戰自我、挑戰極限的創造性精神又開始閃耀火花——許多新事物、新思想、新理論紛紛在這個年代面世。其中,人類追求地面物理速度和操控極限的F1賽車世界錦標賽和開啟計算機時代紀元的集成電路都不約而同選擇這個年代開啟歷史征程。
所謂F1即Formula One的縮寫,是指對賽車汽缸容量等指標在一個共同的方程式限制下進行的比賽,想要單純靠加大發動機排量、減輕車身重量等手段在F1賽場是行不通的,所以F1在當時是公認對賽車工程技術、設計手段、財力以及人類駕駛技巧和勇氣的極端考驗。盡管在1950年的國際汽聯在英國的銀石賽道舉辦的F1世界錦標賽算不上是第一個採用Formula One限制的比賽,但她作為首個世界范圍內包含6個歐洲大獎賽的Formula One規則比賽,開啟了一級方程式(Formula One)的新紀元,所以從現代F1歷史上都把1950年的F1世界錦標賽視為現代F1 賽事的開端。
早期的F1大獎賽延續1947 FIA制訂的規則,搭載4.5L非渦輪增壓或1.5L渦輪增壓發動機,到了1954年採用了最大排量為2.5L非增壓發動機或最大排量0.75L的增壓發動機的新規則。由於對於發動機限制愈加苛刻,F1賽車性能提升也非常快,車廠們也開始注意通過其它方式提升賽車的性能、操控性和安全性,1954年梅塞德斯首次在F1賽車上引入了流線型車身設計,減少賽車的風阻;1956年Vanwall則首次在F1賽車上安裝了碟式剎車改善了賽車的制動能力;而1959年Cooper-Climax賽車首先採用了後置發動機的設計,是F1歷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
進入60年代,F1的規則又進行了修改,最終確定為1500cc帶有壓縮裝置或者3000cc無壓縮引擎,最小重量500公斤的限制指標。賽車各種技術改進也是絡繹不絕。1962年許多新技術引入到了F1賽車,更輕的單體結構車架、賽車前部空氣動力學投影面積縮減、燃油噴射、以及直徑更小的方向盤等,同時也催生了新的賽車王者,60年代的F1賽場被最初的幾年被Lotus25統治。
1965年BRM車隊啟用的首部四輪驅動賽車,使用了Honda的12缸發動機,輪胎也變得更為寬闊低矮。J.Clark駕駛著她所向披靡,贏得了本年度七站中的六站冠軍,不過因為66年方程式改革,所以該車實際只在F1跑道上出現了一年。
1968年是F1發展歷程中不可磨滅的一年,空氣動力翼和擾流板被首次引入了F1賽車,即賽車的空氣動力學設計也成為一門學問,不過由於早期的缺乏空氣動力學計算理論,在60年代末由於風翼撕裂還引發過一些事故,大家在一起討論限制風翼的尺寸、結構以及離地間距。同時在六十年代末,Lotus, Matra 以及McLaren都開始恢復了對四驅賽車的實驗,因為權衡四驅帶來的好處和增重、復雜性後,大家都放棄了開發。
和F1傳承汽車工業近半世紀的發展相比,50年代末集成電路的發明也同樣吸取著前人的研究遺產,在在此期間,半導體產業在探索中前進。1959年在前人發明晶體管並開始大量商用的基礎上,晶體管發明人肖克利的弟子諾伊斯和同門師兄基爾比發明的集成電路冥冥中已經開啟了半導體產業的新紀元。同時,作為更具商業價值的平面工藝集成電路的發明人諾伊斯,讓半導體產業一舉從「發明時代」步入「商用時代」,冥冥中一家足以改變世界產業格局的半導體企業已經在諾伊斯憧憬形成,人們已經嗅到了日後處理器巨人Intel種子萌動的氣息。在近十年後的1968年,格魯夫、諾伊斯和摩爾共同創建了Intel公司,只不過公司當時的主營業務是半導體存儲器,而日後開創微處理器產業還是進入70年代以後的事情。
在50—60年代,計算機從電子管時代進入晶體管時代,微處理器還未面世,晶體管計算機和超級計算機造價高昂,美國國防部、宇航局和人口調查機構才是能當時主要消費者,汽車工業並不知道這些用電的計算機能為自己帶來什麼益處,此時F1賽車的設計和改進主要是依靠人工設計,更依賴於設計師的經驗和能力,不過歷史的軌跡已經註定這兩項偉大的事業會在未來碰撞出驚人的推動力!
1971年11月,Intel推出MCS-4微型計算機系統(包括4001 ROM晶元、4002 RAM晶元、4003移位寄存器晶元和4004微處理器),其中4004(上圖)包含2300個晶體管,尺寸規格為3mm×4mm,計算性能遠遠超過當年的ENIAC,最初售價為200美元。1972年4月,霍夫等人開發出第一個8位微處理器Intel 8008。由於8008採用的是P溝道MOS微處理器,因此仍屬第一代微處理器。
F1的80年代是一個空前的偉大車手雲集年代,包括了巴西人Nelson Pequet,Ayrton Senna,法國人Alain Prost和Briton Nigel Mansell。他們之間展開了最激烈的爭奪。比賽精彩不斷。
車隊方面,由Prost和Senna駕駛的Mclaren賽車贏得了80年代裡的5個車手總冠軍和4個車隊總冠軍。特別是1988年,也是Senna的第一個車手總冠軍年裡,Mclaren驚異地贏得了16個分站賽中15個冠軍!Ferrari車隊贏得了1988年的Monza大獎賽的勝利。
但賽車技術的競爭從未停止,1981 FIA決定禁止大包圍結構,於是導入了車底離地距離不能小於60mm的規定。但是Brabham工程師們很快就找到了對策,發明了一種計算機控制的液壓懸掛系統,能夠在高速時降低離地間隙,但是在停車或者慢行時又恢復了高度。然後基本上所有車隊都採用了這樣的方法,這也是計算機作為直接部件首次進入到F1賽車內部。同年,Lotus 88這款雙龍骨底盤設計賽車的出現。
1985
這個賽季我們同樣帶來一些技術革新,新的規則產生了地盤前端碰撞試驗,新位置的尾翼設計。同時FISA禁止了冰凍固體的燃料和行進間加油,完善了220升油箱限制。於是個個車隊只能通過電子化控制手段來控制油耗,降低渦輪增壓得壓力級別調整燃料混合狀態等。在安全和比賽精彩的雙重要求下,一項重要的革新被採用,就是自動測量紀錄系統,可以紀錄賽手的操作過程。
1987
在這一年出現的Brabham-BMW BT55 是一部代表未來趨勢的賽車,具有更為低矮和修長的車身,發動機傾斜安裝,同時還使用了一個特別的變速箱,這些設計經驗都被後來著名的無敵賽車 McLaren 1988繼承。
主動式懸掛(1987)
在1987年一項偉大的革新被Lotus引入,就是一年四季都適用的主動懸掛系統,緊接著Williams也發布了自己的主動懸掛系統,大大提高了賽車的適應性。
1988
1988年F1的規則再次更改,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增壓被降低到2,5 bar, 大家都認為這樣的指標有利於自然進氣和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公平競爭,但沒人聊到McLaren 和Honda 創造出一台功率和消耗完美的新型號,也就是McLaren 1988,當時唯一有抵抗能力的也只有新款的March 881,使用了高前機鼻和優異的空氣動力學車體設計。
現代F1賽車的設計過程,經過試運行的零件以及經過驗證的某些設想會像拼圖一樣一步一步地被添加到電腦模擬中。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CAD)人們可以進一步進行調整。經過高精度的計算,人們可以運用特殊的軟體描繪出新軟體以及新款賽車的精確3D圖像。 其它的一些軟體系統譬如電腦模擬流體動力學軟體(CFD)就可以模擬出賽車在風洞中的表現以及不同環境下各種不同因素對賽車的影響。在一個賽季中,本賽季的成績和數據會作為設計來年新車的參照物。如果某個零件的整體設計已經完成並且在樣車上進行過測試,那麼這樣的信息就會反饋到計算機輔助製造(CAM)軟體當中。在CAM軟體的幫助下,幾乎所有零件都全採用自動化加工的成品。
在研發製造的同時,對於賽車測試,數據收集也是必須的,如今幾乎每一部F1賽車上都裝備了先進的數據採集系統,在三百多公里時速下將所有運動中發生的數據發射到車庫,再用無線發射到車隊的總部分析,然後結果反饋到賽車上,調整車況,賽車就像一部極速無線發射接收機計算機。
同時,各個車隊的技術分部也不約而同地將全年的工作中也分為三個部門:一個部門專門負責正在參賽的賽車,一個部門負責改進現有的賽車,另外一個部門則負責開發下個賽季的新款賽車。最佳的切入時機一般都是在賽季剛剛結束的時候。此時人們通常會逐步在舊款賽車上做一些小改動,這樣原賽車的穩定性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經歷了試運行和風洞檢測之後,新賽季開賽前的兩個月是新款賽車的最佳測試期。這期間整個車隊的目標就是在保持新款賽車的穩定性的同時讓它跑得更快。在新賽季揭幕之前的那一刻,車隊的設計師們就開始醞釀來年的新車設計思路了。F1也就這樣年復一年地重復著技術的革新。而在背後起到關鍵支撐作用的,就是現在強大的計算機能力,它們能保證24小時,365天不間斷的實時分析數據、驗證新的創意,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個車隊背後都會有一個非常POWER的計算機集群支持!
❺ 成為F1賽車手的條件
成為F1賽車手的條件
成為一名一級方程式賽車手,站在世界摩托體育的最高峰,這一夢想是每一位車手所共有的。但是,要獲得該項比賽的參賽席位是很不容易的。以前,進入一級方程式一般都是經過了F3、F3000的比賽考驗後獲得一級方程式的參賽席位。 能進入一級方程式大賽的都是在F1之前的幾個階段的冠軍或者是擁有驕人戰績的車手。其中,也有從F3比賽直接進入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車手,如1998年的冠軍哈基寧、過去的愛爾頓塞納和普羅斯特都是這些「跳龍門」的車手中的優等生。
但是,最近幾年來,這種傳統的晉級方式開始有了改變,主要原因在於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參賽車隊的減少使得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席位減少。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各家車隊的開發經費越來越大。所以,即使在F3、F3000比賽中獲得了好成績也不一定能等到空缺的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席位。即使有了參賽的席位,車隊也往往把優先權給與那些能帶來高額贊助費的車手。所以,近年來晉級加入一級方程式賽車界的車手中,以車隊測試車手、FIAGT、ITC等轉業車手居多。 把今天的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車手按其經歷進行分類的話,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1.測試車手類
在傳統的F3、F3000比賽畢業後加入一級方程式車隊經過在車隊做測試車手的階段後正式加入一級方程式大賽的。以1996年冠軍戴蒙希爾為代表人物。
2.新測試車手類
被大公司或大車隊發現其才能後簽下合約,在GT、C組、ITC等級別的比賽或在一級方程式車隊擔任測試車手後進入一級方程式大賽的。其中,以1994、1995年的冠軍舒馬赫為代表人物。
維倫紐夫從美國的CART大賽來到了一級方程式大賽,駕駛威廉姆斯車隊並一舉奪得1997年的冠軍。所以我也不要多解釋了。總之,威廉姆斯好像嘗到了甜頭,今年又從CART招來了扎納爾蒂。但是扎納爾蒂的表現卻不敢恭維。
3.金錢支持類
用錢買來的席位,好像這么說別人不太光彩,被說的也不光彩。如果沒有才能,再多的錢也買不來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席位。但是在差距不大的情況下,錢往往是決定因素。代表人物:西班牙車手基耐。多少錢不知道但肯定是天價。
4.F3000類
目前有很多車手都在澳門的F3、日本的F3000中出場比賽過。羅薩就是日本F3000比賽後進入一級方程式賽車的
❻ F1賽車的來歷
1948: 在法國Pau小鎮舉行的比賽首次採用了統一的規則(a formula), F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只到1950年,首屆F1冠軍賽才正式舉行,而此時也只是根據賽車的得分進行評獎。當時,參賽的賽手仍沿用1947年由FIA制定的規則。這一規則是參賽的賽車可搭載4.5L非渦輪增壓或1.5L渦輪增壓發動機。1950年5月13日,首屆世界冠軍大賽在英國的Grand Prix 的銀石賽道(過去是一個軍用機場)舉行。義大利人Giuseppe Farina為阿爾法羅密歐車對應的勝利,同時也成為首任世界冠軍。
1952:由於F1賽事組織尚缺乏支持,比賽被迫採用F2賽車進行;在F2比賽規定參賽的賽車只能裝備排量不超過2.0L的非渦輪增壓發動機。
1954:這一年GP賽車接納新的F1比賽規則。最大排量為2.5L非增壓發動機或最大排量0.75L的增壓發動機。梅塞德斯.賓士車隊也在這一年重新投入比賽,並在法國朗斯的GP分站賽中贏的首次勝利。代表瑪莎拉蒂和梅塞德斯.賓士出戰的Juan Manuel Fangio獲得了這屆大賽的分站冠軍。
1959:後驅GP賽車開始取代前驅賽車成為比賽的主角。Bruce Mclaren在美國Sebring的GP分站一馬當先,成為最年輕的冠軍賽手
1961:有關1.5L發動機的賽車的規定開始實施。在這一年裡,Giancarlo Baghetti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首次參賽就囊括冠軍的車手,而Phil Hil為美國爭取到第一個F1世界冠軍頭銜。
1965:Jackie Stewart 首都代表BRM車隊亮相GP賽場。
1966:有關3L發動機賽車的規定出台。Bruce Mclaren 創建自己的車隊並打造出搭載福特發動機得第一款麥克拉倫賽車,但是車隊並沒有在當年的賽事中獲得成功。
1968:贊助商凡是首次出現在F1比賽中。這也意味著F1具有民族色彩時期的結束。這一年,賽車第一次加裝了尾翼,從而提升了整車的下壓力。在德國霍根海姆舉行的F2比賽中,Jim Clark不幸身亡。麥克拉倫車隊創始人Bruce Mclaren 親自參加比利時GP為車隊第一次贏得冠軍稱號。
1969: Matra、蓮花和麥克拉倫車隊分別嘗試改用四驅車,但都失敗了。Jackie Stewart 贏得了第一個年度冠軍車手稱號;Bruce Mclaren在英國Goodwood測試一款Can-Am賽車是意外身亡;Jochen Rind在義大利GP排位賽中喪命;此後他成為唯一一位在死後獲得F1總冠軍的車手。
1973: 麥克拉倫車隊推出經典的M23賽車。該車在此後的六個賽季里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比賽。在加拿大站的比賽中,安全車第一次被用到F1的比賽中。
1976:Tyrrell(泰利爾)引進了劉倫賽車的概念在Nurburgring的一場事故中,尼克勞達被嚴重燒傷。麥克拉倫車隊的James Hunt 贏得概念的世界冠軍。
1977 Patrick Head (海德)加入威廉姆斯車隊。第一輛配備渦輪增壓器賽車的雷諾Rs01,在英國站的比賽中亮相。
1978 米其林正式加盟F1,FIA 聘請Sid Watkins教授擔任醫療指導。飛劍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就幾乎將南非站的比賽冠軍囊入懷中。F1比賽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安全措施,即為了避免在第一圈賽車擁擠相撞造成的事故,醫療車需同時在外道尾隨賽車,以其能夠盡快的採取相應措施
1980:Alain Prost駕駛著麥克拉倫賽車參加了阿根廷站的比賽。蓮花車隊的Nigel Mansell 曼塞爾(文素)首次出現在澳大利亞站的比賽中。 Ron Dennis接管麥克拉倫車隊,同年該車隊推出由John Barnard 設計的由碳纖維材料製成底盤的賽車。
1981:由於FIA規定,所有車手必須擁有超級駕照,在南非站比賽前,大批反對這項規定的車手宣布罷賽。
1982:Colin Chapman 蓮花車隊的締造者及F1賽車最具有革新精神的設計者,死於心臟病在荷蘭站的比賽中麥克拉倫首次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
1984:在巴西 SENNA正式宣布參加F1澳大利亞站第一次全部由安裝了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賽車參賽。
1985:米納爾迪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Benetton與Toleman車隊之間的生意越來越密切,最初其作為贊助商(貝納通曾贊助過阿爾法羅密歐和泰利爾車隊)不久之後便收購了Toleman車隊,並在1986年以貝納通車隊之名參加F1比賽。
1987:威廉姆斯老闆弗蘭克威廉姆斯在Paul Ricard駕車從試車場返回家中時發生交通事故,嚴重受傷導致癱瘓。匈牙利站是在廢除「鐵幕」政策後第一場比賽。
1988:Adrian Newey 被任命為March車隊的技術總監。FIA規定賽車的發動機需配置規定的渦輪增壓裝置,以減少驅動力。但是在1989年取消了該規定,轉而要求3.5L排氣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且不能超過12缸。SENNA贏得他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1990 :曼塞爾宣布退出F1
1991:哈基寧,舒馬赫成為F1車手喬丹車隊成立推出喬丹191賽車麥克拉倫贏得第七個年度總冠軍
1992:舒馬赫在西班牙取得第一個分站冠軍。本田推出F1
1993:麥克拉倫車隊分站冠軍數目第一次超過法拉利Prost宣布退出F1,他的四次總冠軍在當時今落後於方吉奧的5次
1994:梅塞德斯賓士組建索伯車隊,並借入股IImor涉足賽車發動機製造業。隨著牽引力控制及主動懸掛系統限制的取消,今站加油重新推出。SENNA和Ratzenberger在伊莫拉不幸喪生舒馬赫成為第一個獲得F1總冠軍的德國人
1995:麥克拉倫開始與賓士在研發發動機上合作。舒馬赫贏得第二個總冠軍。哈基寧在澳大利亞站的排位賽中嚴重受傷
1996:舒馬赫加入法拉利維倫紐夫加盟威廉姆斯雷諾和Elf宣布推出F1數字電視轉播技術引入F1比賽Hill獲得年度總冠軍,HIll父子成為第一對F1總冠軍父子
1997 :Newey離開威廉姆斯加盟麥克拉倫,成為車隊總監。石橋涉足F1Berger宣布推出F1維倫紐夫獲得年度總冠軍
1998:為了控制F1賽車的車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賽道變窄,使用有坑紋輪胎麥克拉倫的回轉制動技術被禁用。哈基寧獲得第一個年度總冠軍
1999年:舒馬赫在英國站受傷,此後7站他未能上場馬來西亞的雪邦投入使用法拉利16年後第一次獲得車隊總冠軍
2000:年在義大利站一位工作人員被撞身亡,F1比賽中有關碰撞測試的規定作了相應的改動。
2001 :牽引力控制系統和自動變速裝置在西班牙站使用
2002:超過19000轉每分鍾的BMWP82發動機首次出現舒馬赫獲得第5個年度總冠軍
2003:舒馬赫獲得第六個年度總冠軍,成為F1世界第一人,阿隆索成為史上最年輕的GP冠軍
2004:第一屆F1中國大獎賽在上海國際賽車場舉辦
2005:雷諾車隊成為F1車隊總冠軍,阿隆索成為車手總冠軍,土耳其首次舉辦F1
2006:阿隆索蟬聯車手總冠軍
2007:萊科寧以1分優勢,成為F1車手總冠軍
2008: 漢密爾頓以1分優勢,成為F1歷史上最年輕的車手總冠軍,新加坡首次舉辦F1。12月本田車隊宣布退出F1
2009:重新使用光頭胎,部分車隊引入KERS(Kinetic Energy Recovery System)動力回收系統。7月底,寶馬-索伯宣布2010年將退出F1。
2010:使用標准引擎(由於各車隊反應不一,暫時還沒有確定)。
F1的魅力
Fl,中文稱為「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是英文Formula Grand Prix的簡稱,目前這項比賽的正式全名為FIA Formula World Championship(一級方程式賽車世界錦標賽)。所謂FIA,是Fl的主辦單位——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主席是Max Mosley先生。 FIA與Bernie Eccelestone所擁有的 Fl管理公司FOM(Formula One Management)關系密切。總部設於英國倫敦的FOM,負責的是Fl 在世界各個賽站的商業與廣告業務。
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是由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從1950年起舉辦的The FIA WOrld Championship上開始的。為何叫做Formula(方程式)賽車呢?Formula其實就是「規則與限制」的意思,因為 Fl比賽是在FIA所制訂的規格與規則下來製造賽車以及進行比賽。所有參加的隊伍都必須遵守這套如方程式般精準的規則。而且除了Fl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等級的方程式比賽,諸如F3、F3000、 Formula Ford(福特方程式)、For- mula Renault(雷諾方程式)等等,它們都屬於方程式賽車的一種,只是各自的規范不同,而Fl是FIA 所制訂的方程式賽車規范中等級最高的,因此以1命名。
❼ 筆記本電腦創造模式F1F8都用不了,怎麼操
如果您說的是不能開不了,是與您關機前的不當操作有關系吧?比如:玩游戲、看視頻、操作大的東西、使用電腦時間長造成的卡引起的吧?或下載了不合適的東西、或刪除了系統文件、或斷電關機等,故障不會無緣無故的發生吧?
按電源鍵反復開關機試試,放一段時間試試,確實不可以就重裝系統吧,如果自己重裝不了,花30元到維修那裡找維修的人幫助您。
只要自己的電腦不卡機、藍屏、突然關機,開機就不會這樣了。
有問題請您追問我。
如果可以開機,請您追問我您提問的意思,將問題表達清楚。
❽ F1賽車的歷史
1950年
F1的歷史
1948:在法國Pau小鎮舉行的比賽首次採用了統一的規則(a formula), F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只到1950年,首屆F1冠軍賽才正式舉行,而此時也只是根據賽車的得分進行評獎。當時,參賽的賽手仍沿用1947年由FIA制定的規則。這一規則是參賽的賽車可搭載4.5L非渦輪增壓或1.5L渦輪增壓發動機。1950年5月13日,首屆世界冠軍大賽在英國的Grand Prix 的銀石賽道(過去是一個軍用機場)舉行。義大利人Giuseppe Farina為阿爾法羅密歐車對應的勝利,同時也成為首任世界冠軍。
1952:由於F1賽事組織尚缺乏支持,比賽被迫採用F2賽車進行;在F2比賽規定參賽的賽車只能裝備排量不超過2.0L的非渦輪增壓發動機。
1954:這一年GP賽車接納新的F1比賽規則。最大排量為2.5L非增壓發動機或最大排量0.75L的增壓發動機。梅塞德斯.賓士車隊也在這一年重新投入比賽,並在法國朗斯的GP分站賽中贏的首次勝利。代表瑪莎拉蒂和梅塞德斯.賓士出戰的Juan Manuel Fangio獲得了這屆大賽的分站冠軍。
1959:後驅GP賽車開始取代前驅賽車成為比賽的主角。Bruce Mclaren在美國Sebring的GP分站一馬當先,成為最年輕的冠軍賽手。
1961:有關1.5L發動機的賽車的規定開始實施。在這一年裡,Giancarlo Baghetti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首次參賽就囊括冠軍的車手,而Phil Hil為美國爭取到第一個F1世界冠軍頭銜。
1965:Jackie Stewart 首都代表BRM車隊亮相GP賽場。
1966:有關3L發動機賽車的規定出台。Bruce Mclaren 創建自己的車隊並打造出搭載福特發動機得第一款麥克拉倫賽車,但是車隊並沒有在當年的賽事中獲得成功。
1968:贊助商凡是首次出現在F1比賽中。這也意味著F1具有民族色彩時期的結束。這一年,賽車第一次加裝了尾翼,從而提升了整車的下壓力。在德國霍根海姆舉行的F2比賽中,Jim Clark不幸身亡。麥克拉倫車隊創始人Bruce Mclaren 親自參加比利時GP為車隊第一次贏得冠軍稱號。
1969: Matra、蓮花和麥克拉倫車隊分別嘗試改用四驅車,但都失敗了。Jackie Stewart 贏得了第一個年度冠軍車手稱號;Bruce Mclaren在英國Goodwood測試一款Can-Am賽車是意外身亡;Jochen Rind在義大利GP排位賽中喪命;此後他成為唯一一位在死後獲得F1總冠軍的車手。
1973: 麥克拉倫車隊推出經典的M23賽車。該車在此後的六個賽季里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比賽。在加拿大站的比賽中,安全車第一次被用到F1的比賽中。
1976:Tyrrell(泰利爾)引進了劉倫賽車的概念在Nurburgring的一場事故中,尼克勞達被嚴重燒傷。麥克拉倫車隊的James Hunt 贏得概念的世界冠軍。
1977 Patrick Head (海德)加入威廉姆斯車隊。第一輛配備渦輪增壓器賽車的雷諾Rs01,在英國站的比賽中亮相。
1978 米其林正式加盟F1,FIA 聘請Sid Watkins教授擔任醫療指導。飛劍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就幾乎將南非站的比賽冠軍囊入懷中。F1比賽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安全措施,即為了避免在第一圈賽車擁擠相撞造成的事故,醫療車需同時在外道尾隨賽車,以其能夠盡快的採取相應措施。
1980:Alain Prost駕駛著麥克拉倫賽車參加了阿根廷站的比賽。蓮花車隊的Nigel Mansell 曼塞爾(文素)首次出現在澳大利亞站的比賽中。 Ron Dennis接管麥克拉倫車隊,同年該車隊推出由John Barnard 設計的由碳纖維材料製成底盤的賽車。
1981:由於FIA規定,所有車手必須擁有超級駕照,在南非站比賽前,大批反對這項規定的車手宣布罷賽。
1982:Colin Chapman 蓮花車隊的締造者及F1賽車最具有革新精神的設計者,死於心臟病在荷蘭站的比賽中麥克拉倫首次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
1984:在巴西 SENNA正式宣布參加F1澳大利亞站第一次全部由安裝了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賽車參賽。
1985:米納爾迪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Benetton與Toleman車隊之間的生意越來越密切,最初其作為贊助商(貝納通曾贊助過阿爾法羅密歐和泰利爾車隊)不久之後便收購了Toleman車隊,並在1986年以貝納通車隊之名參加F1比賽。
1987:威廉姆斯老闆弗蘭克威廉姆斯在Paul Ricard駕車從試車場返回家中時發生交通事故,嚴重受傷導致癱瘓。匈牙利站是在廢除「鐵幕」政策後第一場比賽。
1988:Adrian Newey 被任命為March車隊的技術總監。FIA規定賽車的發動機需配置規定的渦輪增壓裝置,以減少驅動力。但是在1989年取消了該規定,轉而要求3.5L排氣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且不能超過12缸。SENNA贏得他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1990 :曼塞爾宣布推出F1。
1991:哈基寧,舒馬赫成為F1車手喬丹車隊成立推出喬丹191賽車麥克拉倫贏得第七個年度總冠軍。
1992:舒馬赫在西班牙取得第一個分站冠軍。本田退出F1。
1993:麥克拉倫車隊分站冠軍數目第一次超過法拉利。普羅斯特宣布退出F1,他的四次總冠軍在當時僅落後於方吉奧的5次。
1994:梅塞德斯賓士組建索伯車隊,並借入股IImor涉足賽車發動機製造業。隨著牽引力控制及主動懸掛系統限制的取消,進站加油重新推出。5月1日Ratzenberger和傳奇車手SENNA塞納在伊莫拉賽道遇意外不幸身亡。舒馬赫獲得第一個車手總冠軍,也成為第一個獲得F1總冠軍的德國人。
1995:麥克拉倫開始與賓士在研發發動機上合作。舒馬赫贏得第二個總冠軍。哈基寧在澳大利亞站的排位賽中嚴重受傷。
1996:舒馬赫加入法拉利,維倫紐夫加盟威廉姆斯,雷諾和Elf宣布推出F1數字電視轉播技術引入F1比賽,Hill獲得年度總冠軍,HIll父子成為第一對F1總冠軍父子。
1997 :Newey離開威廉姆斯加盟麥克拉倫,成為車隊總監。石橋涉足F1Berger宣布退出F1,維倫紐夫獲得年度總冠軍。
1998:為了控制F1賽車的車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賽道變窄,使用有坑紋輪胎,麥克拉倫的回轉制動技術被禁用。哈基寧獲得第一個年度總冠軍。
1999年:舒馬赫在英國站受傷骨折,此後7站他未能上場,馬來西亞的雪邦投入使用,法拉利16年後第一次獲得車隊總冠軍。
2000:年在義大利站一位工作人員被撞身亡,F1比賽中有關碰撞測試的規定作了相應的改動。
2001:牽引力控制系統和自動變速裝置在西班牙張使用。
2002:超過19000轉每分鍾的BMWP82發動機首次出現,舒馬赫獲得第5個年度總冠軍。
2003:舒馬赫獲得第六個年度總冠軍,成為F1世界第一人,阿隆索成為史上最年輕的GP冠軍。
2004:法拉利的舒馬赫憑借F2004的出色表現獲得其職業生涯的第七個年度總冠軍,並打破了連續奪得分站冠軍次數的記錄。
2005:美國站罷賽事件,所有使用米其林輪胎的車隊以安全為理由宣布罷賽,最後只有使用普利司通輪胎的法拉利、喬丹、米納爾迪三隻車隊共六部賽車進行了決賽,舒馬赫獲得了本賽季惟一一個分站冠軍。藍色的雷諾強勢壓倒法拉利,阿隆索獲得年度總冠軍,成為最年輕的世界冠軍
2006:比賽結束。紅藍大戰如火如荼,車王邁克爾*舒馬赫在義大利站登上最高領獎台後宣布退役,接班人為在邁凱輪車隊效力三年的芬蘭車手吉米*萊科寧。中國站舒馬赫終於奪冠。日本站法拉利發生近六年來最嚴重的機械故障,舒馬赫發生爆缸退賽。巴西站後,馬薩成為13年來繼賽納之後第二位獲得本土冠軍的巴西人。阿隆索憑借134個積分獲得車手總冠軍,成為最年輕的衛冕冠軍。雷諾以206個積分取得車隊總冠軍
❾ F1方程式賽車究竟有多快,狂飆370時速創造F1
越來越慢,越來越沒意思了
❿ F1的最快時速紀錄是多少是何人於何時創造的
最高速度的紀錄是在1971年義大利國際汽車大獎賽中產生的,其時速為150.754英里。近期的最版高紀錄為133.806英里/小時權。最快的直線速度為221.1英里/小時,是由邁凱輪車隊創造的。(1英里=1.609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