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帝的七日創世的說法中,七日分別造的是什麼
上帝七日分別創造了光、空氣、陸、星斗、動物、人、作息。
1、第一天,上帝對無邊的黑暗十分不滿,就輕輕一揮手,說:「要有光」,於是世間就有了光。上帝稱「光」為「晝」,稱「黑暗」為「夜」。亮光隱去,黑暗重臨,從此,世間就有了晝與夜的交替。
2、第二天,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3、第三天,上帝看到陸地上混沌不分,心中不悅,就說:「水應聚集在一起,使旱地顯露。」於是,水便匯聚起來,旱地顯露出來。上帝稱旱地為「陸」,稱聚水的地方為「海洋」。
上帝又說:「陸地上要生出草木和各種蔬菜。」於是大地生出了草木,出現了各種瓜果蔬菜,籽實累累,整個大地上一片生機盎然。
4、第四天,上帝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管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並要發光普照全地。」於是上帝造就了兩個光體,給它們分工,讓大的那個管理晝,小的那個管理夜。上帝又造就了無數的星斗。把它們嵌列在天幕之中。
5、第五天,上帝說:「水中要有眾多的魚,天空中要有無數的鳥。」於是,世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魚和飛鳥。魚自由自在地暢游在水中,鳥自由地翱翔在天空。上帝又說:「地上要有各種動物。」於是,大地上出現了各種野獸和昆蟲,野獸在地上奔跑自如,昆蟲飛舞在花草中。
6、第六天,上帝看到陽光明媚,大地遼闊,世間一片奼紫嫣紅,獸跳蟲躍,魚游鳥鳴,十分滿意,於是說:「我要照我樣式造人,讓他管理地上的萬物和走獸。」上帝用泥捏成一個泥人,朝泥人吹了一口仙氣,於是,人便在上帝的手裡誕生了。
7、上帝用五天的時間造出天地萬物,又在第六天按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上帝看到天地萬物井然有序、生生不息,他造的人英俊健壯,很高興,便決定把第七天作為休息的日子。
(1)創世發明擴展閱讀
上帝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令風令雨,支配自然界。卜辭中的"上帝" ,神力很大,日、月、星、風、雨、雷、電等諸神,俱聽其指揮。雲雷雨都是上帝的意志,因此帝決定著農業收成的有無。帝能令雨水調勾,獲得好年成前如此等等。
上帝可以控制人類社會,為害或福佑人間。殷王毎有軍事行動,必先貞問上帝授佑與否,因為上帝主宰著對外征伐的勝敗;而且上帝能保佑與作祟於殷王,掌握著殷王的吉凶福禍;上帝可以發號施令,指揮人間的一切,還可以傳呼命令,干涉人間的一切。
天子是上帝之子、是受天命,即奉天命治理天下。人間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輪流所感應而生的,因此也稱為「感生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世說
『貳』 佛教的創世觀是什麼。
早期來佛教只關注生老病死,本身沒有創自世主的觀念,「佛陀」的意思是覺悟者,佛教後來的創世觀主要參考了印度其他文化的神話傳說,尤其是婆羅門教文化。《中阿含經》、《起世經》、《大樓炭經》、《摩訶僧只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等漢譯佛典(經、律、論)中,比較詳細地記敘了佛教創世的神話。
原始佛教針對婆羅門教的梵天創世說,而提出了「五蘊論」。蘊亦作陰,五蘊原意為五種類別或五種積聚,原始佛教將萬事萬物的組成分為五種因素,稱為「五蘊」或者「五陰」。佛教認為宇宙沒有絕對權威的主宰者,世間一切都是有生有死,變化無常的。佛教不像基督教,認為世間是上帝創造的,而認為世界和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識五種原素構成的。
『叄』 馬太福音里將創世以來的奧秘發明出來,那創世以來究竟是什麼奧秘有知道嗎有沒有人知道哈爾濱基督教群謝
創世以來亞當夏娃被蛇誘惑偷吃禁果被趕出伊甸園,從此人類就有了原罪,在律內法下我們都是罪人,都不容是神的兒女,最後都無法被拯救,而神差他的兒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為我們的罪而死,從而讓我們這些罪人能得到拯救,體現了神無限的愛。從整個舊約都是在為耶穌的出現做鋪墊,所有的預言,包括律法的總結都是耶穌基督。到馬太福音,也就是新約,耶穌基督來到人世完成上帝的拯救計劃,這個就是你所說的奧秘。
『肆』 達爾文發明了什麼
達爾文發明了斗爭哲學「不可知論」!
只是落後文化的當時掌權者利用它作工具而傳遍世界。這是頂尖科學家和「進化論」宮廷內的老大們早就知道,而且從來未承認達爾文是科學家。可悲的是尚未開發的中國文化教科書還原封不動、死守古老西方的遺傳當「科學」毒害下一輩,化錢買謊話──「猿變人」到今天。所以近代中國人從來不知科學是方的還是圓的,只會開口:「我只相信科學!」
《達爾文進化論》122頁文章:「是否僅僅由於某一個體的微小突變,就可以形成新的物種? ……很難想像僅僅爬蟲類微小的變異,就出現了飛翔於空中的鳥類。為了能在空中飛行,爬蟲類需要發生很多必要的變化:爬蟲類前肢要演變為用來飛翔的翅膀;大腦發生進化,以便控制翅膀;骨骼內部中空,以此來減少體重……。就像一輛汽車,如果要變成飛機,從外形到內部的發動機都要進行大的改變。我們很難想像以上這一狀況,僅僅由於逐漸變異就能夠完成。」
文章也承認「達爾文『進化論』的最後一個不足在於,迄今為止所發掘的化石與形成的結論的動物考證之間的矛盾。迄今為止的化石研究中,都沒有發現任何進化過程的中間化石,也就是說存在很多未知的謎。……但迄今為止人們都沒有發現一個脖子為中等長度的長頸鹿化石。只要找不到進化過程中間的物證,這個謎無法完全解開,達爾文『進化論』就是不完整的,就會存在著異議和爭論。」
《參考消息》2009年2月18日12版轉載【西班牙《世界報》2月10日】馬爾科姆•霍內斯的文章明白告訴人們:「達爾文很少寫科學論文,但《物種起源》卻值得當作文學作品來閱讀。」文章明確指出達爾文和林肯一樣都是劃時代的政治家,文章說:「達爾文閱讀了經濟學家托瑪斯•馬修斯關於人類為生存而搶奪資源的著作,兩年後便創立了『自然選擇』理論。」
《進化論》弱肉強食的故事,後封面露骨地提詞:《進化論:弱肉強食的故事》巧妙地將生物的斗爭法則與人類社會聯系了起來,它突破了進化科學的局限,將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社會學以及管理學等融入了其中。
《物種起源》封面明目張膽地宣稱:在社會競爭中思考「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的第三章「生存斗爭」里告訴人:同屬的物種要比異屬物種之間更為激烈,在俄羅斯,小型的亞洲蟑螂入境後到處驅逐大型的亞洲蟑螂;在澳洲,蜜蜂輸入後,很快就把小型的、無刺的本地蜜蜂消滅了,……。也告訴人:生物在爭奪食物和住所等偉大的生存斗爭中,一個物種要戰勝另一個物種的構造常常是隱蔽的。達爾文也明白告訴人:我們對生物之間相互關系確實知之甚少。換句話說,就是達爾文已明白告訴人們;他根本不是按生物學的角度去寫該書的。
而且他還主張,所謂的生存斗爭,是大自然合法而不變的法則,將當時英國社會的這類偏見、沖突的觀點應用於自然的所有方面。所以他手所延續下來的所謂「生物學」只能看見獸類兇殘斗爭的一面,沒有生物和諧、合作的另一面。只是藉助「生物界」推廣至整個世界,給了它一個貌似科學表像而已。這一點《達爾文進化論》第46頁也坦然自若地寫著。
達爾文於1860年在寫信給其友人哈佛大學植物學教授阿薩格雷(Asa Gray)說:「至於這個問題〔人類起源〕的神學觀點,總是令我感到痛苦,也感到迷惘。我決無意寫文章宣揚無神論。但我承認,在我們周圍看到造物設計(design)和上天慈悲的證據後,這個世界看來還有太多苦難……但另一方面,若要我把這個奇妙的宇宙,特別是人的本性,都看作是蠻力(brute force)的結果,我又無論如何心有不甘。我是較相信萬物是按設計好的法則而行,只是細節……聽諸所謂機遇(chance)。但我感到整個問題太高深莫測了,不是人類智力可以解決的……。」
顯然對真正的生物科學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對道德觀念、和平意識的神學思想自然就是個死對頭。因為它根本不是科學,完全地改變了生物科學的規范和方向,是當時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時期斗爭形勢的需要。
《達爾文進化論》42頁文章明白地寫著:馬爾薩斯的理論給了達爾文他所需要的思路。真正的科學家是事實求是的,並已經公開明白地附有二人鬥打的「適者生存」圖解說明。尤如一個已剪平頭的小夥子,連褲衩都拉下讓你看了,你還要硬著嘴稱他是「小姑娘」,那麼還有什麼辦法能讓你才會明白呢? 難道這人真的分不清什麼叫「科學」 什麼叫「斗爭哲學」嗎? 現今的文學真的連「魔術」「科學」都不會分類嗎?
達爾文自傳中也直言不諱,1838年10月偶爾翻閱托瑪斯·羅伯特·馬爾薩斯殘忍的《人口論》著作(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理論的影響和啟迪了他的進化觀點……;
馬爾薩斯理論對「現代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和阿爾佛雷德•華萊士產生關鍵影響。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一書中說:「他的理論是馬爾薩斯理論在沒有人類智力干預的一個領域里的應用。達爾文終生都是馬爾薩斯的崇拜者。」稱他為「偉大的哲學家」。華萊士稱馬爾薩斯的著作是「……我所閱讀過的最重要的書」,並把他和達爾文通過學習馬爾薩斯理論,各自獨立地發展出「進化論」,稱做「最有趣的巧合」。
馬爾薩斯估計,人口在不受控制的情況下將快速增長。在他看來,控制人口的主要因素是戰爭、飢荒和疾病等災難。簡言之,根據這個殘暴的主張,為了一些人的生存,其它人就必須死亡。
生存意味著「永遠的戰爭」。「進化論」學家們普遍認可馬爾薩斯無意中對「進化論」做出了許多貢獻。馬爾薩斯對於人口問題的思考是現代進化理論的基礎。馬爾薩斯強化了對為「有限增長」條件下「生存掙扎」的觀察。由於馬爾薩斯理論,達爾文認識到了生存競爭不僅發生在物種之間,而且也在同一物種內部進行。
達爾文受這些思想的影響,並提出強者與適者將在生存斗爭中獲勝。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自然界中死的物體的相互作用包含著和諧和沖突;活的物體的相互作用既包含有意識的無意識的斗爭,也包含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合作、和諧。
當時這么一個有明顯錯誤的假說為什麼能夠風靡宇內?解釋只有一個,作為「科學」他的學說寸步難行。因為這個否認友愛、否認道德存在的理論,迎合了許多渴求已久的斗爭政治的需要,從大資產階級、帝國主義者、以及政治家、革命家,都從達爾文的假說中為自己的主張和行為找到了「科學」的依據,也給部分人得著一條出路。
中國的命運與諸多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統治的國家沒有好多少;當時落後的文化,混亂的世代,老百姓僅僅為謀三餐而忙忙碌碌的歲月里,誰會把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當「科學」呢 ? 若當「生物學」科學界使用,可能到今天還沒人會去接。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下,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受到了沖擊,出現了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誕生了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但封建買辦經濟在社會中仍占顯著優勢,中國人民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向何處去」成為中國近代歷史面臨的嚴重問題。
這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民族危機、文化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危機、經濟危機同時爆發,在世界的影響和撞擊中,尋找著自己的發展道路。急於尋求一種可以改變陳舊道德束縛的新道德同樣成了中國最迫切的問題。
19世紀中葉,達爾文「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而消滅的生存斗爭的學說「進化論」隨西方的堅船利炮進入中國。正好迎合了一批尋求救國救民的有識之士獲得了理論的依據、尋找到觀察社會、反對封建專制和外國列強的思想武器,達爾文創新的道德觀的確產生了共鳴。
《達爾文進化論》76頁文章中,達爾文主義自己也承認:是「時代的必需」;隨著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時代到來,「進化論」成為必需。對於信仰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資本家來說,「自然淘汰」、「適者生存」、「生存競爭」無疑是新的武器,用來對抗主張弱者立場的社會主義者和不喜變化的保守主義者。達爾文「進化論」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和列強對殖民地的支配提供了正當化的理論支持。
2009年12月9日《參考消息》第12版轉載了【英國《新科學家》周刊11月23日第一期文章】達爾文的原著信件;「寫《物種起源》如同供認一樁謀殺案」:
《新科學家》:你認為自己是無神論者嗎?
達爾文:以否認上帝存在的標准來衡量,我從不是一個無神論者。我認為,說我是不可知論者更恰當。
《新科學家》:宗教信仰與你的理論之間最明顯的矛盾是什麼?
達爾文:在我看來,一個人既是虔誠的有神論者又是「進化論」者是有可能的。
達爾文:我可以肯定,如果我們的好朋友赫胥黎不那麼頻繁抨擊他人且態度更加溫和,那麼他的影響力會更大,盡管他已經很有影響力了。
近水樓台先得月,達爾文自家的英國先得著了。因為他們是產地,得著這個月亮卻知道它的底細,看透這水上的月亮是假的。所以有所冷靜、不再狂妄崇拜達爾文而且開始露底了。
要了解詳情請看筆者已出版的:「紀實文學-中國-當代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1)第168256號,人生真理──宇宙真生命研究學、科學論證叢書《我是什麼?》100頁」;
現今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等學府的知識界都有收藏供知識界閱覽,浙江省人大常委 省人大法紀委 呂漢夫主任也為《我是什麼?》發表了題詞。
『伍』 香料的發明在歷史上有哪些記載
香料最早出現在古代的神殿里,最關心香料的不是化妝品製造商,而是祭司。今天,在教堂的禮拜儀式中,線香完好地體現了香料最初的功能。英文的「perfume
(香料)」由拉丁文的「per」和「fumus」構成,表示
「經由煙霧」,准確地描述了焚燒祭牲時冒出的煙霧夾帶著香氣擴散至敬神者。整日忙於尋找食物的古人堅信,對自己來說最寶貴、最基本的財產——被宰殺的動物——是獻給神的絕佳禮物。作為除臭用品的香料被潑撒在動物
屍體上,用來掩蓋屍體焚燒時散發出的惡臭。《聖經》中記載了諾亞在經歷過
大洪水之後燒牲獻祭的事情,「耶和華聞了那馨香之氣」(《舊約創世紀,8:21»),上帝沒有聞到屍體的氣味,只聞到了香氣。
『陸』 新人求問創世發明怎麼玩
。。。
『柒』 道家發明人是誰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版今河南鹿邑縣東,權一說安徽渦陽) 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捌』 經文的年是誰發明創造的
感謝神!
經文里的「年」,是神創造的。
創世記1:14節: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
願神祝福你!
『玖』 籃球是誰創世的
是由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舊譯麻省春田)市基督教青年會(YMCA)訓練學校的體育教師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Dr.JamesNaismith)發明。
籃球運動於1891年起源於美國,它是由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舊譯麻省春田)市基督教青年會(YMCA)訓練學校的體育教師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Dr.JamesNaismith)發明。起初,奈史密斯將兩只盛梨用的籃子,分別釘在學校體育館二樓走廊兩邊的護欄上,梨籃上沿距離地面3.05米,用足球作比賽工具,向籃投擲。
籃球運動是以投籃、上籃和扣籃為中心的對抗性體育運動之一,是可以增強體質的一種運動。
發展過程:
1891年12月初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市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後為春田學院),該校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博士為了解決冬季室外寒冷,橄欖球、棒球無法正常開展而發明了籃球,他借鑒了籃網球(netball)的規則,當年的籃球規則只有13條,奈史密斯博士於1939年去世,終年78歲。
他未曾料到,由他創建的籃球項目竟然已經發展為美國國內的第三運動以及世界第十大球類運動,參與人數甚至略微超過了冰球。為了紀念奈史密斯博士發明籃球的功績,在春田學院校園內修建了美國籃球名人館—詹姆斯·奈史密斯紀念館。
1891年,奈史密斯在 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任教。他從當地兒童喜歡用球投向桃子筐(當地盛產桃子,各家各戶都備有桃筐)的游戲中得到啟發,創編了籃球游戲。
起初,奈史密斯將兩只籃筐別釘在健身房內看台的欄桿上,籃筐上沿距離地面3.04米(約10碼),用足球作比賽工具,向籃投擲。投球入籃得1分,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每次投球進籃後,要爬梯子將球取出再重新開始比賽。以後逐步將竹籃改為活底的鐵籃,再改為鐵圈下面掛網。人們稱這種游戲為「奈史密斯球」或「筐球」,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經過他與同事們反復商量才定名為「籃球」。
奈史密斯30歲時便發明了籃球,但籃球誕生後近半個世紀始終被人們所忽視,直到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才受到應有的尊重。75歲高齡的奈史密斯隨美國籃球隊抵達柏林,但美國籃球隊教練只負責他從美國到柏林的機票費,不承擔其在柏林的旅館費和入場券費用。而美國奧委會對此置之不理,使得這位籃球之父心情十分沉重。
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首任秘書長威廉·瓊斯則很尊重和敬佩他,不僅解決了他的旅館費用,並邀請他為奧運會首場籃球比賽開球。開球前,瓊斯向全體參賽運動員介紹了這位籃球發明者,奈史密斯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全部比賽結束後,瓊斯又安排奈史密斯主持發獎儀式,並授予他一枚奧林匹克特別勛章表彰他發明籃球的功績。當一位德國小姑娘向他敬獻月桂冠時,奈史密斯欣喜若狂,激動得把帽子拋向天空。
奈史密斯於1939年逝世。為了永遠懷念這位籃球運動先驅,國際籃聯在1950年第1屆世界男子籃球錦標賽期間舉行的第一次中央局,決定把世界男子籃球錦標賽的金杯命名為「奈史密斯杯」。
到1893年,才形成近似現代的籃板球、籃圈和籃網。最初的籃球比賽,對上場人數、場地大小,比賽時間均無嚴格限制。只需雙方參加比賽的人數必須相等。比賽開始,雙方隊員分別站在兩端線外,裁判員鳴哨並將球擲向球場中間,雙方跑向場內搶球,開始比賽。持球者可以抱著球跑向籃下投籃,首先達到預定分數者為勝。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條比賽規則,主要規定是不準持球跑,不準有粗野動作,不準用拳擊球,否則即判犯規連續3次犯規判負1分;比賽時間規定為上、下半時,各15分鍾;對場地大小也作了規定。上場比賽人數逐步縮減為每隊10人、9人、7人,1893年定為每隊上場5人。
相對於原始的五大宗旨以及十三籃球競賽規則來說,1893年的規則又進一步得到了完善。
1904年在第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第1次進行了籃球表演賽。1908年美國制定了全國統一的籃球規則,並有多種文字出版,發行於全世界,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將男子籃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並統一了世界籃球競賽規則,此後,到1948年的10多年間,規則曾多次修改,與現行規則有關的重要變化是:將得分後的中圈跳球,改為失分隊在後場端線外擲界外球繼續比賽;進攻隊必須在10秒鍾內把球推進到前場;球進前場後不得再回後場;進攻隊員不得在「限制區」內停留3秒鍾;投籃隊員被侵犯時,投中罰球1次,投不中罰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兩屆奧運會的籃球比賽中,出現了兩米以上的多人,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曾兩次擴大籃球場地的「限制區」;還規定,一個隊控制球後,必須在30秒內投籃出手。60年代初有關10秒和球回後場的規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屆奧運會後取消了中場線改畫邊線的中點而中止。1964年第18屆奧運會後,又恢復了中場線,這些規定又繼續執行。1977年增加了每隊滿10次犯規後,在防守犯規時罰球兩次,防投籃時犯規兩罰有1次不中再加罰1次的規定。1981年又將10次犯規後罰球的規定縮減到8次。很明顯,人員的變化的技術,戰術的發展引起了規則的改變,而規則的改變又促進了人員和技術、戰術的進一步發展變化。特別是50年代後期以來,規則的改變對籃球比賽的攻守速度,對運動員的身體、技術、戰術以及意志、作風等各方面都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進了籃球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籃球是1976年第21屆奧運會上才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的。
籃球運動是1896年前後由天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的,隨後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里也有了此項活動。在1910年的全運會上舉行了男子籃球表演賽之後,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大、中學校的籃球活動逐漸開展起來,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開展得較好,水平也較高,當時的比賽規則很簡單,在球場中間畫一個約有1米直徑的中圈,中鋒隊員跳球時一隻手必須置於背後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術也簡單,中圈跳球後,誰接到球就自己運球,超過防守人就投籃。當時只會直線運球前進,傳球方法是單、雙手胸前傳球,跑動投籃是用單手低手上籃,立定投籃無論遠近都是用雙手腹前低手投籃。1925年前後,進攻和防守的5名運動員,有了較明確的分工,中鋒對中鋒,後衛對前鋒,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對手。但前鋒的職責是只管進攻投籃,不管退守;後衛的職責是只管防守搶截球,不管投籃。前鋒和後衛很少全場跑動,只有中鋒要攻守兼顧。以後又逐漸改為兩後衛1人助攻(活動後衛),1人留守後場(固定後衛),兩前鋒也變為1人留在前場專管偷襲、快攻,1人退守後場助防。技術動作也有所發展,跑動投籃出現了單手、高手投籃,立定投籃出現了雙手胸前投籃,傳球出現了單、雙手擊地傳球,運球出現了兩手交替運球躲閃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進的技術。規則中增加了罰球區和罰球線,隊員犯規4次即被取消比賽資格,犯規罰球可由隊長指定任何1個隊員主罰。比賽時間分為上、下半時各20分鍾,中間休息10分鍾。每次投中或罰中後,都在中圈跳球,重新開始比賽。而中國籃球運動水平在1926年以後有了較大提高。
1892年,籃球運動的發明人奈史密斯訂出18條簡易規則,籃球運動進入對抗比賽的階段,繼而產生了比賽的組織領導者、執法公斷者——裁判員。
『拾』 伏羲發明了什麼的故事
神秘出生
據傳伏羲生日為農歷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區有在農歷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風俗。 [3-4]
相傳上古時代,
伏羲
伏羲 [5]
華胥國有個叫「華胥氏」的姑娘,到一個叫雷澤的地方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就有了身孕,懷孕十二年後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有蛇的身體人的腦袋,取名為伏羲。 [6-7]
(註:伏羲女媧最早出現於先秦文獻,華胥氏是後世文獻才出現的,因此伏羲女媧是否是華胥氏兒女目前學術界尚存爭議,一般認為華胥氏兒女的「伏羲女媧」人屬性高於神屬性,而楚帛書中的伏羲為創世神,是最早誕生的生靈,與華胥氏和雷神毫無關系。 [8] 女媧最早記載在先秦的《楚辭》,也和華胥沒有關系。)
人文始祖
伏羲有神聖之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定都在陳地,封禪泰
山 [9] 。伏羲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須鯨的須,創立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 [10]
伏羲仰觀天上的雲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閃,看地上會刮大風、起大霧又觀察飛鳥走獸,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製成網,用於捕魚打獵。他還創造了文字替代在繩子上打結的記事方法。
伏羲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實行男女對偶制,用鹿皮為聘禮。並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為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自此起源,綿延至今。 [11-12]
主要成就編輯
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伏羲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立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
伏羲教民漁獵圖
伏羲教民漁獵圖 [13]
二、教民作網用於漁獵,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
三、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
四、始造文字,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形式。
五、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
六、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後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鑒。 [14]
七、根據《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的記載可以伏羲時期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蕪,於是伏羲娶妻,生子四,命名萬物。 [15]
歷史評價編輯
後世評價
「三皇五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即已確立。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左傳》、《管子》、《周易》、《莊子》、《國語》等先秦典籍都有關於伏羲的記述,在正史中,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歷史地位。
近一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和對遠古各部族研究的進展,學界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認識。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共同尊奉的先祖。伏羲作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發明創造者,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歷史象徵,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6]
著名文人陸游對伏羲開天的評價「無端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畫時」。 [17]
歷史地位
自古以來三皇五帝就受到歷代帝王的尊敬與祭祀,作為三皇之首、百
公祭伏羲
公祭伏羲(3張)
王之先的伏羲是有大智的思考者和發明創造者,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直到今天,伏羲女媧以及炎黃二帝依舊是國家正經提出要祭祀的人文始祖,他們是華夏兒女共同的父親母親,2008年太昊陵也以單日82萬的遊客記錄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全球第一廟會。而每年國家都會派遣官員與兩岸三地華夏兒女共同參加祭祖大會(公祭先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