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有沒有人造半月板的技術換半月板得多少錢
1997年2月22日,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向公眾宣布,經過幾個月的精心呵護,他們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培育出來的小綿羊「多利」正在茁壯成長。5天後,也就是2月27日,英國《自然》雜志全文刊登了羅斯林研究所的實驗結果。這一消息震驚了世界,人們在措手不及之中迎來了克隆時代。 在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陳大元的辦公室里,擺放著他克隆成功的牛的照片,書櫃里陳列著各種有關克隆的書籍和獎狀,一個老式的大電冰箱時不時發出一陣聲響。陳大元和記者的交談就從多利羊的問世開始。 10年來,雖然由克隆引發的種種道德和倫理之爭一直沒有停止過,但沒有人否認,克隆正因其在農業和醫葯等領域的廣泛應用,而離普通百姓越來越近。 體細胞克隆碩果滿枝 「在多利羊以前,做的都是胚胎細胞克隆。我的導師童第周先生就是做胚胎克隆的,但是當時在中國叫做核移植。當時我國用胚胎克隆了鼠、牛、羊、豬等多種動物,克隆在當時的中國處於鼎盛時期。」陳大元回憶說,多利羊是用體細胞克隆出來的,體細胞和胚胎細胞不一樣,是高度分化的細胞,很難回到胚胎細胞時期的性狀。因此,多利羊的出現說明高度分化的細胞能回到胚胎細胞的狀態,是生物學上一個非常轟動的成果。 「經過10年,變化是有的。但是我個人認為沒有太大的改善。」陳大元這樣告訴記者,對一項生物技術來說,10年其實是比較短的時間,有些重大的課題往往需要20~30年的時間。他認為,這10年來,比較多的工作還是在不同物種的動物中進行克隆的探索。 陳大元為記者細數了10年來克隆成功的大部分物種。1998年,英國PPL醫療公司宣布克隆出一頭牛犢;日本科學家宣布用成年動物體細胞克隆的兩頭牛犢誕生;美國夏威夷大學科學家用成年鼠的體細胞成功培育出第三代共50多隻克隆鼠,這是人類第一次用克隆動物克隆出克隆動物。 1999年,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科學家利用成年體細胞克隆出第一隻雄性老鼠;隨後,以美籍華人科學家、康涅狄格大學教授楊向中為首的研究小組利用從一頭13歲高齡的母牛耳朵上取出的細胞克隆出小牛。 2000年,楊向中的研究小組用體外長期培養後的公牛耳皮細胞成功克隆出6頭牛犢;美國科學家宣布克隆猴成功,這只恆河猴被命名泰特拉;英國PPL醫療公司宣布成功培育出5頭克隆豬。 2002年,美國克隆貓成功;2003年,美國成功克隆騾,法國克隆出大老鼠,韓國克隆出狗;2004年,美國又克隆出馬。 中國的體細胞克隆研究從1999年開始跟上,當年揚州大學轉基因克隆山羊成功;2000年,西北農林大學克隆山羊成功;2002年,中國克隆牛也成功了;此後,2003~2004年,中國科學家陸續克隆出牛和羊;2006年,中國農業大學和東北農業大學克隆豬都獲得成功。 多個物種獲得體細胞克隆的成功,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看作克隆技術10年來的主要成就之一。李寧在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說,包括鼠、山羊、牛、狗、梅花鹿、豬、貓、馬在內,大部分的家畜和部分寵物的克隆都獲得了成功。同時,體細胞克隆技術還挽救了一些瀕危甚至滅絕的物種,如紐西蘭短角牛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利用克隆技術,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這種牛。類似的瀕危物種還有爪哇牛、義大利的野生盤羊。 陳大元曾用5年時間探索大熊貓的克隆,然而實驗走到最後一步,大熊貓的囊胚卻胎死黑熊腹中。「最後大熊貓沒有生下來,真的非常可惜。」陳大元不無遺憾地說。 李寧認為,比較有歷史意義的是,克隆技術讓不能繁殖的物種實現了繁殖,例如騾子就可以用克隆技術實現無性繁殖。「家養和野生的動物都能被克隆,證明了克隆技術在物種繁殖上是有普遍意義的。」 「克隆」不等於「短命」 成功在中國克隆了牛和豬的李寧認為,10年來克隆技術的最大進展是,克隆效率已經從過去的不到1%提高到了平均5%的水平,也就是增長了5~6倍,更好的情況是能達到10%的成功率。 多利羊是277個細胞中唯一成功克隆的個體,說明克隆的效率很低。當時,克隆技術面臨著受孕率低、流產率高、死亡率高的問題,這給人們造成一種懷疑:克隆技術真的能發展起來嗎?陳大元告訴記者,甚至有些政策決策者也有著這樣那樣的誤解。 但是,楊向中在美國用13歲的老齡牛克隆成功,使其壽命延長,證明了克隆動物並不短命。美國ACT公司克隆的24頭牛都做了牛媽媽,說明克隆動物的繁殖能力沒有減退。2000年,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科學家宣布,他們在培育出連續6代克隆鼠後發現,克隆動物的染色體端粒不一定比正常動物更短,因而未必會早衰。這和早先有些科學家猜測端粒縮短導致早衰並不一致。 陳大元指出,多利羊的早衰比較特殊,但是多利羊就一個,又得過關節炎、肺炎,沒有其他對照,屬於特殊情況,不足以用它來說明克隆動物都是短命的。有人因為克隆動物成活率低而不重視它,但是這些缺陷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步改進。 李寧也認為,克隆不會影響動物的壽命,多利羊的情況很特殊。科學界還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克隆不會導致衰老;早期死亡是可能的,但順利出生、長大後就不會無故死亡。「問題就是效率太低。所以科學家還在努力。」 克隆機理尚未完全闡明 「盡管10年來集中於各種動物的克隆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對克隆的機理,全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的科學家都在研究,然而目前都還沒有弄清楚,也不是幾年時間就能完成的。可能大家從不同方面分別進行了研究,但是還需要一個能把所有研究結果綜合起來,加上自己的研究,最終說清楚克隆機理的人。」陳大元說。 2002年,以克隆牛聞名的楊向中在《自然—遺傳學》雜志上發表了他對克隆牛易夭折的研究成果。他發現,出生後早死的克隆母牛的X染色體基因不能正常表達,可能是它們主要的致死原因。 2006年,楊向中再次在《自然—遺傳學》雜志上發表署名文章,認為「分化細胞可用於動物克隆,其效率可以優於成體幹細胞」,該研究解答了克隆效率低下這一困擾科學家們長達10年的世界性難題。該研究令人信服地說明,即使是徹底分化的體細胞,例如血液顆粒細胞,也完整地保持了形成個體的所有遺傳信息,可以支持胚胎發育成為個體。 「在沒有明白機理的情況下,要大幅度提高克隆的效率,或者對克隆有全面的把握,其科學的基礎是不夠充分的。盡管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努力進行探索,但目前克隆機理幾乎沒有得到完整的剖析和闡明,只是明白了克隆的部分規律和小范圍機理,不過,這也是10年來克隆技術的一個重要進展。對克隆機理的認識正處在『盲人摸象』的時期,每個人都了解一部分,但是還沒有人能看到全貌。我們並沒有全面認識到克隆到底遵循什麼樣的規律。我們知道引起克隆動物死亡和畸形可能與這個或那個原因有關,也找到了一些證據,但是完整的證據還沒有,系統的規律還沒有被探明。」李寧說。 陳大元告訴記者,他們目前的工作傾向於研究細胞核的重新程序化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甲基化。他們從克隆大熊貓和牛的死胎中發現,甲基化都不正常,而克隆成功的牛和羊,甲基化都是正常的。因此,有人提出,在體細胞重新程序化以後,挑選那些甲基化正常的細胞來克隆,就能提高克隆的效率。陳大元認為,除了從機理上提出解決方法,還可以從挑選受孕母體的角度在應用上解決效率問題。而要徹底搞清楚克隆的機理問題,陳大元認為,10年或者8年並不夠,也許需要30年的時間。 倫理道德之爭 「如果說克隆引起媒體和公眾關注,除了科學問題,還有倫理方面的問題。比如對克隆人、克隆猴,還有進行克隆研究的科學家的道德爭論等等。在生物領域,在科學界,從來沒有哪個話題像克隆這樣有如此高的被關
❷ 氣管炎吃什麼好
1
吸收負氧離子
負氧離子能有效加強氣管粘膜上皮的纖毛運動,影內響上皮絨毛內呼容吸酶的活性,改善肺泡的分泌功能及肺的通氣換氣功能,從而具有緩解支氣管痙攣、增加肺活量、調整呼吸頻率、鎮咳等功效。對哮喘、氣管炎有良好效果。採用了負離子系統與正電位污染物收集系統岔時交替運行技術還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可以創造一個良好的療養環境。
2
含有高蛋白的食物
如瘦肉、肝、蛋、家禽、大豆及豆製品等,增加熱量,提高抗病力。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要少吃多餐。
3
含有維生素A、C及鈣質的食物含維生素A的食物有潤肺、保護氣管之功,如豬肝、蛋黃、魚肝油、胡蘿L、韭菜、南瓜、杏等;含維生素C的食物有抗炎、抗癌、防感冒的功能,如大棗、捅、柚、番茄、青椒等;含鈣食物能增強氣管抗過敏能力,如豬骨、青菜、豆腐、芝麻醬等。
4
補脾食物
有針對性地選擇食品。如痰多、食少、舌苔白,宜選食南瓜、蓮子、山葯、糯米、芡實等來補脾;補腎食物如四肢發冷、小便清長、腰酸,宜選食狗肉、麻雀肉、胡桃、牛睾丸、羊肉來補腎;補肺食物如有多汗、易感冒,宜選食動物肺、蜂蜜、銀耳、百合來補肺。
❸ 什麼是有機食品
有機食品或稱有機農業產品、生態食品、生物食品或自然食品等,是指來自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的食品,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有機食品標准規定的生產管理過程進行生產加工的,並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可食用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有機食品的標志見圖4-3)。這里所說的「有機」不是化學上的概念,而是指採取一種有機的耕作和加工方式。
圖4-3有機食品認證標志
有機農產品執行的是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的「有機農業和產品加工基本標准」。其具體要求有:
①有機食品的條件。原料必須來自於已建立的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或採用有機方式採集的野生天然產品;產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的採集、加工、包裝、貯藏、運輸標准,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葯、化肥、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劑等,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及該技術的產物及其衍生物;有完整的生產和銷售記錄檔案;必須通過獨立的合法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
②有機食品生產的基本要求。生產基地在最近三年內未使用過農葯、化肥等違禁物質;種子或種苗來自於自然界,未經基因工程技術改造過;生產基地建立長期的土地培肥、植物保護、作物輪作和畜禽養殖計劃;生產基地無水土流失、風蝕及其他環境問題;作物在收獲、清潔、乾燥、貯存和運輸過程中避免污染;從常規生產系統向有機生產轉換通常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新開荒地、撂荒地需要至少經過12個月的轉換期才有可能獲得頒證;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必須有完善的質量控制和跟蹤審查體系,並有完整的生產和銷售記錄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