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弗洛伊德的性能量觀點--創造力好=性功能強
性能量通過性行為就釋放了,剩下來的才用於創造力,如果性功能很強的話,那麼回大部分的性能量都會通答過性功能釋放,那麼就不會剩下多少用於創造。所以結論和你的正好相反,創造力強的人性功能往往不是很強,不過也不排除一些人性能量特別強,他可以同時具有很強的性功能和創造力。
❷ 弗洛伊德的個人特點和人格
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弗洛伊德的個人特點和人格,這個詞就是:偏執。
正是由於偏執,弗洛伊德這樣一個倍受吹捧而又慘遭詆毀的偏執狂才能得以取得如此影響整個世界的成就。
❸ 弗洛伊德主義的潛意識論
弗洛伊德一反傳統的哲學和心理學,把人的精神活動或心理活動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它們分別處於精神活動的表層、中間層和最底層。他打了一個比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猶如一座漂浮於海上的冰山,意識只是呈現在海洋表面上的一小部分,潛意識則是海洋下面的那巨大的山體,人的精神生活的這三個層次是緊密聯系的,又各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弗洛伊德認為科學的研究就是要透過人的精神生活的表層,揭示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的原初基礎。
意識是呈現於表層的注意中心部分,包括感性、意志和思想等精神活動,屬於片斷的、零碎的、暫時的東西,始終處於捉摸不定的狀態,但可以用語言來表達。
前意識是意識同潛意識之間的過渡領域,屬於暫時退出意識的部分,還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識領域去,即可以再次復現或被回憶,是來自意識的東西如想法、印象等暫時儲存的地方,從本質上說,它屬於意識領域。
潛意識是潛伏在人的心理深處的、人們意識不到的,在正常情況下也體驗不到的一種精神活動。弗洛伊德說:「無論何種心理過程,我們若由其所產生的影響而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同時又無從直接感知,我們稱此種心理歷程為無意識。」潛意識主要是充滿著不容於社會的各種各樣的本能和慾望,它雖花費很大的氣力,也極難被意識所接納,或根本不能進入意識領域。因此,潛意識成了人的本能慾望以及與之相關的被壓抑的情感、意向的貯存庫,它具有強烈的心理能量,總是伺機滲透到意識領域,以求得滿足,從而構成了人類一切活動的總源泉。潛意識的特點:一是原始性,無論從人類系統發展還是從個人心理發育來看,潛意識都源於人們心理中的原始與非理性的低級部分;二是沖動性,潛意識具有強大的內驅力,不顧一切追求快樂滿足;三是非時間性,潛意識的活動與時間沒有任何關系;四是封閉性,不受外部任何現實的制約。上述特點是互相聯系的。 在人們整個精神活動中,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呢?弗洛伊德把潛意識系統比作一個大前廳,無數的本能慾望、沖動,彼此喧鬧、相互擁擠地住在這里,和前廳相鄰的是一個類似接待室的小房間,意識就住在這里。而住在大前廳的潛意識的各種沖動都希望進入意識的房間內,於是就彼此沖撞著,爭先恐後地向接待室的門口擠去。但門口有一個守門人,必須由他來傳遞信息並嚴格檢查,如果沒有得到守門人的允許,就不能夠進入接待室,就意味著它們是不適合意識的,這樣實際上就被壓抑;但即使有一些慾望和沖動,成功地越過了門檻,守門人允許它們進入接待室,也不一定都成為意識,它們只是前意識,只有當它們成功地引起意識的注意時,才能成為意識。從前意識到意識,或者從意識到前意識,都是轉眼之間的事,二者雖有界限,但卻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但是,被壓抑到潛意識中去的東西要想重新回到意識里來,那就極為困難了。因為潛意識和意識之間壁壘森嚴,守門人絕不準潛意識中的慾望、沖動隨意侵入。弗洛伊德的整個精神分析學都是以潛意識的心理過程為出發點的,並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不管三者的關系究竟如何,在弗洛伊德的眼裡,特別注重的是潛意識的存在及其巨大作用。對夢的研究,就進一步論證了潛意識的存在之無疑。潛意識的作用如同一鍋永遠沸騰的水,無時無刻不在尋找出路,急切地想沖出來。潛意識活動雖然經常不為人所察覺,但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一言一行。弗洛伊德進而提出了壓抑、轉移、升華等重要概念。所謂壓抑指把意識所不能接受的慾望、沖動、意念、情感和記憶壓制在潛意識中。壓抑可以阻止人們看不到某些東西,或將所看到的東西加以歪曲。壓抑就是造成許多變態行為的原因。潛意識的本能沖動受到抗拒而被壓抑到心理結構的底層,並不意味著消失,相反它的作用力變得更大,滲透力更強烈,它或者順利進入意識領域,或者在某種條件下以變形的方式進入意識領域,這就是轉移。在非正常人那裡,轉移表現為歇斯底里的病理狀態;而在正常人那裡,轉移表現為夢境和日常生活中的過關行為,如口誤、筆誤、遺忘等。最理想的轉移方式是把本能沖動轉化到被社會所認可或贊許的目標、對象方面去,這就是升華。潛意識的升華被弗洛伊德廣泛地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用來解釋人們的各種創造性活動,如藝術家的創作,就像處於夢的工作狀態一般,其間不乏凝縮、轉移、象徵和潤飾,經過這各個環節之後,最終藝術家的潛意識動機獲得變形的滿足宣洩或升華,而這種升華的結果便是文藝作品。
❹ 美國心理學教授阿瑪比爾提出了創造力三結構理論包括哪些
一、創造力的定義
自古以來,
創造力始終是有關人類精神現象的探討中一個最熱門的話題
之一。到目前為止關於創造力還沒有較為統一的定義,但是現在被大家
較普遍接受的定義是:創造力即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
生出某種新穎、獨特、具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精神或物質產品的能
力或特徵。
二、創造力的本質
關於創造力的本質,有史以來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現代心理學領域中,
對創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種看法:
精神分析黨派的心理學家們認為,創造過程是自我控制被放鬆的狀態
下,前意識(介於意與潛意識之間的精神活動)中的觀念自由組合、自
發釋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回歸於幻想,並把幻想與問題解決
結合起來,新觀念通過自由表達就產生了。在這派心理學家中,弗洛伊
德強調無意識在創造力中的作用;
榮格將創造性的藝術看成是個體在不
受意識控制的情況下,對集體無意識的改造。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是與自我實現相聯系的人格特徵。
馬斯洛
認為,自我實現的創造力來源於人格,表現於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來
就具備的潛能,在後天一定的環境中得到開發。這派心理學家認為,提
高個體創造力的途徑主要是誘導個體產生更多的創造性自我知覺,
或改
善環境,使環境有利於個體創造力的表達。
認知派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是人的頭腦對情景的一種完美經驗的組織
以及完善、
靈活的認知結構。
格式塔心理學家把創造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
1
)准備(收集信息);
(
2
)孕育(讓觀念在頭腦中自由聯結);
(
3
)
明朗(以頓悟方式產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4
)驗證(檢驗解決的正
確性、有效性);吉爾福特強調創造力是一種心理能力,來源於具有流
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三個重要特徵的發散思維。斯騰伯格提出創造力
的三維模型理論,認為創造力由智力維度、
智力方式維度、人格維度
構成。
一些研究大腦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學家強調大腦右半球是創造力的物
質基礎,創造過程依賴於通過胼胝體實現的大腦兩半球機能聯合。一些
專家認為,傳統教育教學活動過分強調了輻合思維,重左腦、輕右腦。
他們建議:以通過延遲判斷(不急於評判學生作業的對與錯)、創造和
諧人際關系、刺激潛伏期(引發思索),並通過生物反饋、默想以及放
松等技術,幫助學生增強右腦功能。
從上述有關創造力本質的不同理論中,
我們可以看出存在於其中的一些
共同點:
(
1
)
教學應創設有利於消除創造性思維障礙的各種條件;
(
2
)
讓學生了解自己觀念的價值所在;(
3
)延遲判斷;(
4
)訓練思維的靈
活性;(
5
)不斷激發創造性行為。
三、創造力的結構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創造力研究之後,
人們越來越明確地認識到創造力
絕非一種單一能力,而是能力與其他方面的復合。人們逐漸放棄了那種
「單維創造論」,漸漸地構建起了創造力系統觀,使得創造力研究向
「多維取向」和「聚合模型」發展。
這樣的模型主要有吉爾福特創造力
結構理論,艾曼貝爾的創造力成分理論,斯騰伯格的創造力三維模型和
創造力投資理論,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創造力系統模型。
❺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強調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強調嬰幼兒時期的經歷和經驗對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作用。
他把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
每一階段都有其特點和特殊問題,階段之間的先後順序是固定的,這種固定的發展順序的是由成熟過程決定的。
在這些階段中,如果滿足過多或過少,都可能產生固著現象,發育停滯在某個階段,延遲甚至倒退,也可能產生病理現象。
(5)弗洛伊德創造性擴展閱讀
弗洛伊德人格理論主要包括潛意識與人格理論、本能論、人格發展理論、夢論、焦慮與心理防禦機制和社會文化理論。
人格結構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
(1)本我
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從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構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飢、渴、性三者均屬之。
(2)自我
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並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
(3)超我
是人格結構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范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准;二為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於犯錯的限制。
在通常情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處於協調和平衡狀態的,從而保證了人格的正常發展。如果三者失調乃至破壞,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危及人格的發展。
❻ 弗洛伊德簡介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於1856年出生在弗賴貝格市,該市現在位於捷克斯洛伐克,當時是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他四歲時全家遷居到維也納,
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那裡度過的。弗洛伊德讀書時就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學生,1881年他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學位。在隨後的十年中,他在一個精神病診所行醫,
個人開業治療神經病,同時致力於生理學的研究。他在巴黎與傑出的精神病專家讓·夏爾科共事。他還曾與維也納內科專家約瑟夫·布魯爾共過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思想是逐漸發展起來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論著《歇斯底里論文集》;
他的第二部論著《釋夢》於1900年問世,這是他最有創造性、最有意義的論著之一。雖然該書開始非常滯銷,但是卻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聲望,
他的其它重要論著也相繼問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國做了一系列演講,當時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
1902年他在維也納組織了一個心理學研究小組,艾爾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員之一,幾年以後卡爾·容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兩個人後來都成了名符其實的世界著名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結過婚,有六個孩子。他晚年患了頜癌,為了解除病根,他從1932年起先後做過三十多次手術。
盡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繼續寫出了一些重要論著。1938年納粹分子入侵奧地利,由於弗洛伊德是猶太人,因此他不顧八十二歲高齡逃往倫敦,翌年在那裡不幸去世。
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做出了很大貢獻,用簡短的文字很難加以概括。他強調人的行為中的無意識思維過程極為重要。
他證明了這樣的過程如何影響夢的內容,如何造成常見的不幸,如口誤,忘記人名,致傷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創造了用精神分析來治療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統地論述了人的個性結構學說,
還發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學學說,如有關焦慮、防禦功能、閹割情緒、抑制和升華等,在此不必一、一列及。
他的著作極大地引起了人們對心理學的興趣,對他的許多觀點在過去和現在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論,而且自從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熱烈的爭論。
弗洛伊德最為世人所知也許是由於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愛會經常引起精神病或神經病這一學說(實際上這個學說並不是由弗洛伊德創立的,
雖然他的著作為普及這個學說做出了許多貢獻)。他還指出,性愛和性慾始於早期兒童時期而不是成年時期。
由於對弗洛伊德的許多學說仍有很大爭議,因此很難估計出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有創立新學說的傑出才賦,是一位先驅者和帶路人。
但是弗洛伊德的學說與達爾文和巴斯德的不同,從未贏得過科學界的普遍承認,所以很難說出他的學說中有百分之幾最終會被認為是正確的。
盡管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存在著爭論,他仍不愧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學觀點使我們對人類思想的觀念發生了徹底的革命,
他提出的概念和術語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①,自我②,超我③,戀母情緒④和死亡沖動⑤。
精神分析法實際上是一種代價極高的治療方法,因此往往無效。但是也有許多成功的事例應當歸於這種方法,這是無容置疑。
未來的心理學家很可能最終會斷定受抑制的性愛所起的作用比許多弗洛伊德派學者所認為的要小,但是這種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數心理學家所認為的要大。
同樣,大多數心理學家現在已經確信無意識思維過程對人的行為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 一種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
弗洛伊德當然不是心理學的鼻祖。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人們也許會認為他作為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學說並非十分正確;
但是他顯然是在現代心理學發展中最有影響、最重要的人物。由於他的研究領域十分重要,因此他理應在本冊中名列前茅。
注釋:
①本我:為本能沖動的根源,指原始的、非人格化的而完全無意識的精神層面而言。
②自我:為人格的核心,受現實原則支配,一方面管制本我的原始沖動,另一方面幫助本我使其需要得到滿足。
③超我:為精神一主要成份,大半無意識,少半有意識,產生於自我,對父母、老師或其他權威的勸告、威脅、警告或懲罰表現出順從或抑制,
從而反映出了父母的良心和社會准則,有助於性格形成和保護自我來克服過勝的本我沖動。
④戀母情緒:兒子傾慕異性母親而敵視同性父親的無意傾向,是弗洛伊德的幼兒性慾論的一個階段。
⑤死亡沖動:希望自己或他人死亡之願望。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❼ 弗洛伊德基本思想
弗洛伊德——動力心理學家
使弗洛伊德極為出名,也深刻地影響了西方文化的一些理論,描述的是純粹心理學意義上的精神過程。弗洛伊德曾經是機械生理學的門徒之一,這種理論把所有的精神現象都說成是可以使用,或者以後可以用生理學術語來解釋的。直到他放棄了這個觀點之後,他自己才有了重大的發現。
弗洛伊德在轉入催眠療法和心理分析法以後,曾依附過生理學的一些理論。1895年,即他和布羅伊爾發表主要用生理學方法探討歇斯底里症的《癔病的研究》的那一年,他起草了8頁的「科學心理學項目」的草稿,在這份草稿里,他雄心勃勃地要利用在大腦里發生的生理學現象來解釋精神過程。雖然他的「項目」當中包含了他自己的一系列剛露芽的心理學理論,可是,它解釋這些理論所用的術語卻都只是下面這些物理學上的術語,如運動法則、神經元當中的神經激發數量、這種能量的慣性,或者釋放,釋放的通道,以及能量守恆的原則。弗洛伊德把草稿送給弗里士,可他自己卻狠勁地批評它,而且還沒有寫完。他發現,神經科學還沒有先進到可以使用這種方法的程度,跟威廉?詹姆斯一樣,他感覺到,心理學在目前還只能以心理學的方法去對付思想和感情。弗洛伊德在把他的「項目」寄出去之前寫信給弗里士說:「我再也不能理解我借之籌劃出來的思維狀態……它好像就是純粹的胡言亂語。」幾年以後,他又說:「我一點也不想讓心理學就這樣懸在空中,沒有一個有機的基礎。可是,在這個確認的感覺(即應該有這樣一個基礎存在在那裡的)之外,我什麼東西也沒有,理論上的也好,治療方法上的也好,都沒有,無法藉此進行工作,因此,我只好假裝自己所面對的僅僅就是心理學上的因素。」
盡管他放棄了找出一個統一理論的努力,他還是沒有回到以前的傳統二元論調上,即意識是一種與肉體分開、也各不相同的物質。他經常使用Seele這個詞,在正式出版的作品中,他把這個詞翻譯成了「靈魂」,可是,這個詞在德語中有很多意思,心理分析家布倫諾·貝特爾梅姆曾很有說服力地說,弗洛伊德的意思實際上是指「精神」,即一個人的精神和感情方面,或者簡單地說,思維和情感的整體作用。弗洛伊德一輩子都堅信,思維的任何哪一方面都不可能與大腦分開而獨立存在,而且,其神經元中的生理過程是思想現象的材料。同樣,作為一個科學家,他是一個徹底的決定論者,他相信,每種精神活動都有其根源,自由意志只不過是個錯覺。
弗洛伊德放棄了在生理學基礎上建立一種有關精神活動的理論的努力,這之後,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僅僅5年時間內(1895—1900),他發明了一種新的心理療法,並形成了若干有關人類心理學的革命性理論。在後來的許多年裡,他會對這些理論進行擴充、修正和增補,但是,假若他1900以後什麼也沒有做,對心理學也會帶來一個新的景象。他有關意識的理論散見於他在這個時期寫的各種文章里,其主要內容如下:
動力無意識:弗洛伊德之前的心理學家們所進行的幾乎所有的研究和理論歸納,都是解決意識過程的,比如感知、記憶、判斷和學習。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和西方文化所做的貢獻在於,他提出了一套有關無意識及其對人類行為的關鍵作用的理論。歐內斯特?瓊斯說.一般認為,這是他對科學所作出的最大貢獻。確切地說,弗洛伊德並沒有像人們經常所說的那樣發現了無意識。兩個世紀以來,思想家們一直都在考慮這個問題——從理性主義者萊布尼茲,到19世紀的催眠大師們,從浪漫主義運動中的詩人和哲學家到亥姆霍茲,到沃茲堡學派的成員們和威廉?詹姆斯。不過,話說回來,這些人都只是把無意識看作是一個存儲器,一個存放經驗和信息的倉庫,等待著被人調用。弗洛伊德經常把這個相對蟄伏但又很容易進入的精神生活區域叫做「潛意識」,並認為它與無意識有很大的不同。
可是,在弗洛伊德的前輩和同時代人,特別是催眠大師們的作品當中,已經有很多的線索,說是無意識在人的精神生活當中起一種積極的作用。還有些人甚至把「動力學」這個詞運用到上面了。弗洛伊德採納了這些思想,並以他的臨床經驗和自我分析為基礎,把它們變成了另外一種形式。他認為,意識有三種功能層次:有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最後一種是最大也最有影響的一部分。它遠非一種處於不活躍狀態的材料倉庫,而且一個極活躍的區域,而且是非常有力的原始驅動力及被禁止的欲求,它們會對有意識的思維不斷造成壓力,其形式是掩蔽的或者變形的,因而也促成和決定了我們很大一部分的行為。這一點,在弗洛伊德的臨床工作當中已經是很清楚明白的了。他的精神病人在接受分析之前的思維和行為,都是受他們自己一點也不了解,因而也無法掌握的一些力量所控制的。心理分析的目的,乃是要給病人的「自我」、「自行決斷的自由」。這並不是說要有自由意志,而是要了解自己的無意識動機,並使自己處在一個可以由有意識的思想作出選擇決斷的狀態里。
❽ 弗洛伊德提出了什麼理論
每個人都做過夢。夢中的事情千奇百怪,五花八門。千百年來,人類就在探索「夢」的奧秘,可是一直到今天,人類對「夢」的了解仍然很貧乏。
夢,在人的心中仍是一種神秘莫測的現象。
一般人做夢,可能僅僅是做做而已,並且過後就忘。但夢對某些科學家或藝術家來講,有時竟會產生不同尋常的意義。
英國劍橋大學曾對許多創造性學者的工作進行了一次大型調查。在最後的調查結果中表明,有70%的科學家從夢中得到過有益的啟示。
100多年之前,德國著名化學家凱庫勒有一天晚上乘馬車往家趕。因為勞累了一天,他開始隨著車輪聲進入夢鄉,似乎感到自己正置身於碳分子的世界,那些碳分子一個個跳來跳去,沒有什麼規律性。過了一會,碳分子組成一條長鏈像蛇一樣在擺動著、回轉著。忽然這條蛇咬住自己的尾巴,盤成了一個圓盤。凱庫勒在夢中猛一驚,夢中的畫面頓時如閃電一樣將他擊醒,他此刻心靈之窗被打開,思潮如涌。他日夜被其所困擾的有機化學中最棘手最難解的有機化合物苯的分子結構,被他領悟了,他激動地喊道:「我找到答案了,苯分子是一個環形結構!」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一次午睡中,不知不覺、迷迷糊糊地看到自己對「相對論」的觀點提出了新的認識,這個結果使他的「相對論」又有了一個新飛躍。
德國的葯物學家洛伊,他早在1903年就試圖反駁傳統的心搏理論,可苦於沒有自己的見解。到了1920年,他也是在做了一個夢之後,把各種事實理論綜合在一起,從而發現了心搏的控制受神經釋放的化學物質影響。由於他的貢獻,使他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獎。
著名的物理學家波爾也是在夢中看見自己站在充滿了熱氣的太陽上,而行星似乎被一股細絲拴在太陽上,並在繞太陽轉動。他醒後,立刻聯想到原子模型的實質,原子核就像太陽固定在中心,而電子則似行星圍繞中心在轉動,這就是著名的「原子模型結構」。
夢的創造性也能使藝術家得到靈感。義大利作曲家塔蒂尼在睡夢中,他突然湧出一種奇妙的創作沖動。耳邊響起了一支優美的曲子。塔蒂尼忙從床上爬起來,拿來紙與筆,把那尚沒消失掉的曲調記錄下來。就這樣,他靠夢的幫助,譜成了聞名世界的奏鳴曲《魔鬼顫音》。
義大利偉大的藝術家達·芬奇有一個特殊的筆記本,上邊專門記錄在夢中出現的各種幻覺和意念。他說,他在藝術和科學上的成功秘訣都在此,從中能促進他在科學上的新發現和藝術上的新創造。
人為何能在夢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這種神奇古怪的現象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目前也只能這樣解釋,當人在白天長久思考一個問題時,就會在他的大腦皮層建立許多暫時的、鬆散的聯系點,並把所有有關的信息貯存起來。當白天緊張思考之時,大腦皮層的神經元處於極度緊張狀態,往往使思維的飛躍受阻。但當睡眠時,大腦皮層的許多神經元又開始興奮起來,把貯存的信息調動起來,使思維處於一觸即發的奇特夢境,一旦受到某種刺激,便會使思維如同電燈通電一樣,立即大放光芒。
也許這種觀點能解釋人在夢中有科學發明、文藝創作這一神秘現象。1899年,著名學者弗洛伊德在他的《夢的解析》中說明這樣一個假設:每一個夢代表一個希望的完成。當人們睡覺時,抑制潛意識的障礙已降低,於是它們浮現成夢的意識,並被賦於稀奇古怪不可思議的性質。
雖然弗洛伊德的理論有爭議,但對20世紀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❾ 弗洛伊德的簡介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1939年) 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心理學家,回精神分析學派的答創始人,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由此演變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出生在奧地利帝國摩拉維亞(今捷克)弗萊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