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恆河流域最早文明創造者
印度文明,古代印度人。
因為從有關資料看是印度河和恆河孕育了古印度。
印度河內文明在公元前容2500年左右出現。由於這個文明最先發源於印度河流域,後來才漸漸擴散到恆河流域,所以這里以印度河文明命名早期古印度文明。
② 最早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建立起一些小國家的是什麼人
是達羅毗荼人
印度河谷文明
印度河谷文明的分布
古代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印度河谷,分布著許多城市遺址,最主要的有哈拉巴(Harappa) ,摩亨佐·達羅(Mohenzo Daro) .這些遺址和文物被冠名為"哈拉巴文化",也被稱為印度河谷文明.這一文明的大致年代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1500年.文明的分布范圍:印度河口以北,以南海岸為底邊,朝東北延伸到喜馬拉雅山脈的山麓丘陵地帶.創造這一文明的民族較普遍的看法是達羅毗荼人.
城市文明
沿著印度河,分布著幾十個城市.在已發掘的約70個中心城市中,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是兩個主要遺址.二城雖相距644公里,但相似之處頗多.城市明顯看出是統一規劃的產物(規模,布局,用磚).摩亨佐·達羅遺址保存最好.上城的中央建築物是一個大浴池,以燒磚砌成,瀝青抹縫,以防滲漏.浴池的東北部也有一個建築群,其中有一座大廳(可能是會議廳).浴池的西部有十餘間大糧倉,通風良好,可保持倉內乾燥.下城是居民區和商業區.
社會狀態
考古發掘表明當時有富人和窮人的階級分化,.當時的階級和社會集團有祭司,商人,戰士,農民,漁夫,工匠,僱工和奴隸.
鑒於沒有發現宮殿和王陵之類的建築,卻有會議廳,有人認為當時的政體不是君主制或看主專制,而是共和制,或由祭司掌權的神權政體.看來,當時存在不少城邦(城市國家).也有人認為,當時在印度河流域出現了統一的國家.實情到底如何,有待進一步研究.
宗教和文化
在宗教信仰上,人們崇拜各種神祗和偶像,特別是崇拜母神.人們還普遍崇拜男性生殖器,石頭,樹木和各種野獸,特別是公牛.此外,各地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有的地方崇拜火.
印度河文明已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出土的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文字元號有400~500個,其中基本符號有62個,後來又簡化為22個.
當時還有精湛的造型藝術.陶器上有優美的動植物圖案.出土的一尊青銅舞女的塑像,是雕塑藝術的精品.
有文字記載的文學作品尚未發現,但口頭文學,民間故事和寓言可能已經成就斐然.
印度河谷文明衰落的原因
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地區哈拉帕城與摩亨佐·達羅城在公元前2000年達到了頂峰時期,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驟然衰落.關於這一文明衰落的原因,迄今為止,爭論不斷,大致有"雅利安人入侵說"(時代不符),"河流改道說","洪水說","環境惡化說","水源交叉污染說"等等.此外,英國學者捷文鮑爾特和義大利學者欽吉曾提出了另一個標新立異的看法:公元前1750年,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動力飛船在印度上空游弋時因故爆炸,殃及地上居民,毀滅了印度河文明.但多數學者對此說尚不敢苟同.
v
③ 以下哪一項是印度恆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創造者
雅利安人是印度恆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創造者。——常識文化篇。
④ 簡要分析古印度文明興起於印度河流域,而不是恆河流域的原因。
印度早期文明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哈拉巴文明(Harappa)。該文明興於印度河谷(也就是今天的的旁遮普省)北部的拉賈斯坦邦和拉提瓦半島一帶。是古印度文明歷史的開端。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創作了精美的繪畫和雕塑,還有世界上最長的史詩。這塊古老的土地還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異常豐富、玄奧和神奇深深地吸引著世人,對亞洲諸國包括中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古代印度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最顯著的特徵是其宗教性。
就地理范圍而言,古印度不僅指今天的印度,還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爾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中國在西漢時稱其為「身毒」,東漢時改稱「天竺」,到了唐代,高僧玄奘將其譯為「印度」。
印度的遠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發現。由於它的遺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所以通常稱古印度文明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
古印度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消亡。它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後印度文獻對它一筆帶過。哈拉巴文化衰落之謎,仍有待後人去破解。
在印度河文明衰落後,在恆河流域又興起的文明就叫「恆河文明」了。
⑤ 恆河取得了哪些文明成就
恆河文明是人類已知的四大古文明之一。古文明一般是指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前的文明。回而所謂成就,一般答指具體的某一項大的成績、成果。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前,任何具體的事件都只能依靠口口相傳。在整個過程中,真正的事件會被後人加入太多太多的神話成分。所以,已經無法考證了。如果非要說成就的話,印度人學會使用火、印度的農業的耕作制度和各種製造業的產生、印度社會群體的基本規范和印度教基本理念以及佛教基本理念等等等等。都可以算是成就。不過請注意,任何一種古文明(現在已知的有四種)都是全人類文明的重要基礎。孕育了全人類文明是否也能算是成就呢?
⑥ 從非洲出發自西向東考察四大文明古國經過尼羅河,印度河,恆河,黃河,長江,兩河流域的順序是什麼
尼羅河,兩河流域,印度河,恆河,長江,黃河
⑦ 印度恆河的文化,有知道的說一下啦!!!!
有成「印度河—恆河大平原」,舊稱「印度斯坦大平原」,是南亞最大的平原,東西長2000千米,寬約240~500千米 ,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分屬於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國三國。由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又稱印度大平原,位於南亞喜馬拉雅山脈和德干高原之間。兩河大體以亞穆納河高岸為界。平原東部又稱恆河平原,大部在印度境內,平坦廣闊,沖積層達300米,沿岸平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城市遍布;西部又稱印度河平原,大部在巴基斯坦境內,大部分地區是廣闊的塔爾沙漠,沿岸灌溉農業發達,是巴基斯坦主要人口聚集區之一。河口三角洲面積約5.7萬平方千米,河網密布,土壤肥沃,是孟加拉國經濟發達地區。三平原相連成片,坡降很小,中間分水嶺僅250米。恆河流域可分為上、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流域可分旁遮普平原與印度河下游平原(信德平原)。
印度河—恆河低地是古代世界文化中心之一,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工業重要和交通運輸的繁忙地區。
印度河—恆河低地屬亞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沙漠氣候以及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礦物資源以鐵、錳、煤最豐富。
印度文明被稱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文明的發端與所依賴的自然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印度半島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坡度徐緩的高原,境內江河縱橫,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在北面,喜馬拉雅山脈如屏障聳立,南面則以低矮的文迪亞山與德干高原相隔。印度河—恆河低地地區面積遠遠超過了法國、德國和義大利面積的總和。在這廣闊的平疇沃野上,流淌著印度河和恆河。印度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哈拉巴文明,就是在印度河—恆河低地上產生的。廣闊的印度河—恆河低地被其普拿沙漠和阿拉瓦利山脈分為兩個部分。沙漠以西的平原為印度河所灌溉,以東的平原為恆河及其支流所灌溉。河流將高原上的土壤帶到平原上堆積起來,使土壤肥沃,河流則使交通十分便利。印度河—恆河流域豐饒的平原地區,被人們稱做是大自然對印度民族的慷慨賜予,它哺育滋養了悠遠的印度文明。
⑧ 古印度文明最初發源於恆河嗎
印度的遠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發現。由於它的遺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版所以通常稱古印權度文明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時期約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
⑨ 古印度文明的河流有
恆河與印度河
恆河是印度北部大河,自遠古以來一直是印度教徒的聖河。其大部流程為寬闊、緩慢的水流,流經世界上土壤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地區之一。盡管地位重要,但其2,510公里(1,560哩)的長度使其無論以世界標准還是亞洲標准衡量都顯得短了一些。
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注入孟加拉灣,流域面積佔印度領土1/4,養育著高度密集的人口。恆河流經恆河平原,這是印度斯坦地區的中心,亦是從西元前3世紀阿育王的王國至16世紀建立的蒙兀兒帝國為止一系列文明的搖籃。
恆河大部流程流經印度領土,不過其在孟加拉地區的巨大的三角洲主要位於孟加拉境內。恆河總流向是從北-西北至東南。在三角洲,水流一般南向。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著名的「恆河文明」。恆河這條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恆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
恆河(英文:ganges,印度稱:genga)用豐沛的河水哺育著兩岸的土地,給沿岸人民以冉輯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沖積成遼闊的恆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勞的恆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勞動生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足跡遍布恆河兩岸,詩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國的精粹所在。
印度河:http://ke..com/view/157130.htm
⑩ 印度恆河的文化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著名的「恆河文明」。恆河這條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恆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
恆河用豐沛的河水哺育著兩岸的土地,給沿岸人民以冉輯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沖積成遼闊的恆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勞的恆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勞動生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足跡遍布恆河兩岸,詩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國的精粹所在。
恆河是印度的聖河,歷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經過千年的文明洗禮,恆河兩岸的人們仍然保持著古老的習俗。許多自古流傳的神話,使印度人民對恆河母親生起無限的懷想,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結。這一生中至少要在恆河中沐浴一次,讓聖河洗凈生生世世所有的罪業。
在印度,大多數印度教信徒終生懷有4大樂趣:敬仰濕婆神、到恆河洗聖水澡並飲用恆河聖水、結交聖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納西聖城。
印度人視恆河為聖河,將恆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誠地敬仰恆河,據說是起源於一個傳說故事。古時候,恆河水流湍急、洶涌澎湃,經常泛濫成災,毀滅良田,殘害生靈,有個國王為了洗刷先輩的罪孽,請求天上的女神幫助馴服恆河,為人類造福。濕婆神來到喜馬拉雅山下,散開頭發,讓洶涌的河水從自己頭上緩緩流過,灌溉兩岸的田野,兩岸的居民得以安居樂業。從此,印度教便將恆河奉若神明,敬奉濕婆神和洗聖水澡成為印度教徒的兩大宗教活動。
恆河流域
恆河,是印度文明的搖籃。作為印度第一大河,它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全長2700多公里,中、上游有2100多公里在印度境內,下游500公里在孟加拉國。
恆河有兩個較大的源頭,即阿勒格嫩達河和帕吉勒提河。兩河上游急流洶涌,奔騰於喜馬拉雅山間,地勢由3150米急降至300米。兩河在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匯合後始稱恆河。穿過西瓦利山脈後,在古城哈德瓦附近進入平原,與其著名支流朱木拿河結伴並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時聚會一堂,地勢再降至120米。由於恆河到此已沙多水濁,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結果褐色的恆河水與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顯的水線,以後逐漸交融混合。恆河接著氣勢磅礴地流向印度宗教聖地瓦臘納西,又集納了許多支流(如哥格拉河、宋河、干達克河、古格里河等),河面寬闊,水流浩盪地奔向下游。進入孟加拉國後,恆被稱為帕德瑪(意為荷花)河,分成數條支流,並匯合大拉馬普特拉河,形成「丫」字形,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就在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恆河三角洲。它的面積達56980平方公里,地勢低平,海拔僅10米。這里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發達,是南亞次大陸水稻、小麥、玉米、黃麻、甘蔗等重要種植區。布拉馬普特拉河長約2900公里,水量充沛,河道亦極其穩定,上游即雅魯藏布江。恆河河口部分是大片紅樹林和沼澤地,稱「松達班」,梵文意為「芳林」。
聖河傳說
從長度來看,恆河算不上世界名河,但她卻是古今中外聞名的世界名川。她用豐沛的河水哺育著兩岸的土地,給沿岸人民以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沖積成遼闊的恆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勞的恆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勞動生息,創造出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印度文明。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足跡遍布恆河兩岸,詩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國的精粹所在,尤其是恆河中上游,是經濟文化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恆河,印度人民尊稱它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恆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在印度神話中,恆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馬華特(意為雪王)的公主,為滋潤大地,解救民眾而下凡人間。女神既是雪王之女,家鄉就在對門山飄渺的冰雪王國,這與恆河之源——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加姆爾的甘戈特力冰川相呼應,愈加帶有神話色彩。加姆爾在印度語中是「牛嘴」之意,而牛在印度是被視為神靈的,恆河水是從神靈——牛的嘴裡吐出來的清泉,於是便被視為聖潔無比了。
而根據宗教傳說,恆河之為「聖水河」乃是因恆河之水來源於「神山聖湖」。恆河的上游在我國西藏阿里地區的岡底斯山,岡底斯山的東南坡有一個大而幽靜的淡水湖,叫瑪法木錯湖,湖水來源於高山融化的冰雪,所以湖水清澈見底,平如明鏡。相傳,這里的山中就是「神中之神」濕婆修行的地方,印度教徙尊它為「神山」。濕婆的妻子烏瑪女神是喜馬拉雅山的女兒,瑪法木錯湖是濕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印度教徙尊它為「聖湖」,由於恆河水是從「神山聖湖」而來,所以整個恆河都是「聖水」。千百年來,虔誠的印度教徙長途跋涉,甚至赤足翻越喜馬拉雅山,到中國境內的「神山聖湖」來朝聖,到湖中洗澡,以祛病消災,益壽延年;到神山朝拜,以得到濕婆大神的啟示。
而另一個傳說則說印度歷史上某國王為了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以修來世,請求天上的女神下凡。但是,女神之水來勢洶洶,大地難以承受,濕婆大神就站在喜馬拉雅山附近的恆河上游,讓水從他的頭發上緩緩流下,從而減弱了水勢,既可以洗刷掉國王祖先的罪孽,又能造於人類。由此,印度教徙認為恆河是女神的化身,是「贖罪之源」。
恆河晨浴
恆河是印度教徙心目中的聖河,恆河之水可以滌罪攘禍,因而去恆河之中來個大洗浴是印度教徙最嚮往和痛快不過的事情。最盛大的洗浴應當說是印度教的甘露廟會,每回參加洗浴的人數以千萬計,遺憾的是每十二年輪流在各個聖地舉行一次,所以遇到一回也是不易。不過,整個恆河,不管在上游、中游、還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總是有印度教徙在洗浴。但平素里最壯觀的還要數瓦臘納昔的恆河晨浴,前往此地朝聖、觀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奔此而來。
每天早上四五點鍾,晨光熹微,成群成群的男女老少已經在瓦臘納昔的大街小巷中涌動,他們中有當地居民,有千里迢迢趕來的印度教教徙,也有為了一飽眼福的異鄉遊人,大家只有一個目的地——恆河之岸。
瓦拉納西是恆河之岸最大的聖城,河岸之景蔚為壯觀。清清的恆河水在無聲地流過,河岸邊則是錯落不齊、風格各異的神廟,一座緊挨一座,形成陡立的峭壁。瓦臘納昔恆河之岸長達6.7公里,共有64個碼頭,當地人稱其為「卡德」。這些卡德據說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徙捐建的,捐建越多,積善也就越多。最讓人神往的是幾十個盧比租上一葉扁舟,向恆河中央飄去。賣貨的小販更會明白這是賺錢的大好良機,他們也劃著小船尾隨大大小小的遊船,向遊人兜售各種貨物,有樹葉做成的河燈,有念珠、香木以及各種種樣的工藝品。遊人們在小販的吆喝聲中,把一盞盞河燈放入河中,恆河變成了暗藍的銀河,閃現出數不清的點點繁星。更為美妙的景色就要出現了。東方欲白,淡淡的霧霧慢慢地散去,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岸邊陡立的建築披上了金色的衣裳,河面泛起一片金光。再看岸邊的河水中,洗浴的男女老少進入了忘我之境。有的站在齊腰深的水中雙手忙碌,盡情搓洗;有的雙手合十,面各太陽默禱,安詳的臉上金色溢彩,靈魂的凈化表露無遺;有的則有停地屏息潛入水中,惟恐這聖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洗滌一清;身披絳黃色的印度教祭司以及光著上身的虔誠信徙在岸邊的石上閉目打座;打著哆嗦的孩子們在父母的水罐之下接受潑頭的沖洗;穿著紗麗的婦女們洗浴完畢,竟然在這人海如潮中能夠換上乾衣,而不讓自己的身體暴露絲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