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元一次方程發明者是誰
一元一次方程式
--- 方程式的由來
十六世紀,隨著各種數學符號的相繼出現,特別是法國數學家韋達創
立了較系統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號以後,"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這一專門概念出現了,當時拉丁語稱它為"aequatio",英文為"equation".
十七世紀前後,歐洲代數首次傳進中國,當時譯"equation"為"相等式.
由於那時我國古代文化的勢力還較強,西方近代科學文化未能及時
在我國廣泛傳播和產生較的影響,因此"代數學"連同"相等式"等這
些學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極少數人中學習和研究.
十九世紀中葉,近代西方數學再次傳入我國.1859年,李善蘭和英國
傳教士偉烈亞力,將英國數學家德.摩爾根的<代數初步>譯出. 李.偉
兩人很注重數學名詞的正確翻譯,他們借用或創設了近四百個數
學的漢譯名詞,許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譯名就是借
用了我國古代的"方程"一詞.這樣,"方程"一詞首次意為"含有未知
數的等式.
1873年,我國近代早期的又一個西方科學的傳播者華蘅芳,與英國傳
教士蘭雅合譯英國渥里斯的<代數學>,他們則把"equation"譯為"方程
式",他們的意思是,"方程"與"方程式"應該區別開來,方程仍指<九章
算術>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數的等式".華.傅的主張在
很長時間裏被廣泛採納.直到1934年,中國數學學會對名詞進行一審
查,確定"方程"與"方程式"兩者意義相通.在廣義上,它們是指一元n次
方程以及由幾個方程聯立起來的方程組.狹義則專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與"方程式"同義,那麼"方程"就顯得更為簡潔明了了.
(本文摘自九章出版社之"數學誕生的故事")
Ⅱ 創造一元一次方程的是誰
一元一次方程式
--- 方程式的由來
十六世紀,隨著各種數學符號的相繼出現,特別是法國數學家韋達創
立了較系統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號以後,"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這一專門概念出現了,當時拉丁語稱它為"aequatio",英文為"equation".
十七世紀前後,歐洲代數首次傳進中國,當時譯"equation"為"相等式.
由於那時我國古代文化的勢力還較強,西方近代科學文化未能及時
在我國廣泛傳播和產生較的影響,因此"代數學"連同"相等式"等這
些學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極少數人中學習和研究.
十九世紀中葉,近代西方數學再次傳入我國.1859年,李善蘭和英國
傳教士偉烈亞力,將英國數學家德.摩爾根的譯出.李.偉
兩人很注重數學名詞的正確翻譯,他們借用或創設了近四百個數
學的漢譯名詞,許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譯名就是借
用了我國古代的"方程"一詞.這樣,"方程"一詞首次意為"含有未知
數的等式.
1873年,我國近代早期的又一個西方科學的傳播者華蘅芳,與英國傳
教士蘭雅合譯英國渥里斯的,他們則把"equation"譯為"方程
式",他們的意思是,"方程"與"方程式"應該區別開來,方程仍指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數的等式".華.傅的主張在
很長時間裏被廣泛採納.直到1934年,中國數學學會對名詞進行一審
查,確定"方程"與"方程式"兩者意義相通.在廣義上,它們是指一元n次
方程以及由幾個方程聯立起來的方程組.狹義則專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與"方程式"同義,那麼"方程"就顯得更為簡潔明了了.
(本文摘自九章出版社之"數學誕生的故事")
Ⅲ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元」產生於什麼年代是哪位數學家發明的原來的意思是什麼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元」產生的年代沒有明確的記錄,據說是康熙皇帝在學習西方數學時專提出的,因屬當時沒有可以代替「未知數」的代詞,因此採用「元」為方程的未知數。
公元820年左右,數學家花拉子米在《對消與還原》一書中提出了「合並同類項」、「移項」的一元一次方程思想。16世紀,數學家韋達創立符號代數之後,提出了方程的移項與同除命題。1859年,數學家李善蘭正式將這類等式譯為一元一次方程。
(3)數學方程元次是誰創造出來的擴展閱讀:
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解決絕大多數的工程問題、行程問題、分配問題、盈虧問題、積分表問題、電話計費問題、數字問題。
如果僅使用算術,部分問題解決起來可能異常復雜,難以理解。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建立,將能從實際問題中尋找等量關系,抽象成一元一次方程可解決的數學問題。
Ⅳ 初中數學一元次方程實際解決問題(要全部方法)
合並同類項⒈依據:乘法分配律
⒉把未知數相同且其次數也相同的項合並成一項;常數計算後合並成一項
⒊合並時次數不變,只是系數相加減。
移項
⒈依據:等式的性質一
⒉含有未知數的項變號後都移到方程左邊,把不含未知數的項移到右邊。
⒊把方程一邊某項移到另一邊時,一定要變號{例如:移項時將+改為-}。
性質
等式的性質一:等式兩邊同時加一個數或減去同一個數或同一個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質二:等式兩邊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質三:等式兩邊同時乘方(或開方),等式仍然成立。
解方程都是依據等式的這三個性質等式的性質一:等式兩邊同時加一個數或減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
編輯本段解法步驟
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⒈去分母:在方程兩邊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不含分母的項也要乘);
依據:等式的性質2
⒉去括弧:一般先去小括弧,再去中括弧,最後去大括弧,可根據乘法分配律(記住如括弧外有減號或除號的話一定要變號)
依據:乘法分配律
⒊移項:把方程中含有未知數的項都移到方程的一邊(一般是含有未知數的項移到方程左邊,而把常數項移到右邊)
依據:等式的性質1
⒋合並同類項: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依據:乘法分配律(逆用乘法分配律)
⒌系數化為1:在方程兩邊都除以未知數的系數a,得到方程的解x=b/a.
依據:等式的性質1
同解方程
如果兩個方程的解相同,那麼這兩個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方程的同解原理:
⒈方程的兩邊都加或減同一個數或同一個等式所得的方程與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⒉方程的兩邊同乘或同除同一個不為0的數所得的方程與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做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重要方法:
⒈認真審題(審題)
⒉分析已知和未知量
⒊找一個合適的等量關系
⒋設一個恰當的未知數
⒌列出合理的方程
(列式)
⒍解出方程(解題)
⒎檢驗
⒏寫出答案(作答)
ax=b
解:當a≠0,b=0時,
ax=0
x=0(此種情況與下一種一樣)
當a≠0時,x=b/a。
當a=0,b=0時,方程有無數個解(注意:這種情況不屬於一元一次方程,而屬於恆等方程)
當a=0,b≠0時,方程無解(此種情況也不屬於一元一次方程)
例:
(3x+1)/2-2=(3x-2)/10-(2x+3)/5
去分母(方程兩邊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得:
5(3x+1)-10×2=(3x-2)-2(2x+3)
去括弧得:
15x+5-20=3x-2-4x-6
移項得:
15x-3x+4x=-2-6-5+20
合並同類項得:
16x=7
系數化為1得:
x=7/16。
字母公式
a=b
a+c=b+c
a-c=b-c
a=b
ac=bc
a=bc(c≠0)=
a÷c=b÷c
檢驗
算出後需檢驗的
求根公式
由於一元一次方程是基本方程,故教科書上的解法只有上述的方法。
但對於標准形式下的一元一次方程
aX+b=0
可得出求根公式
X=-(b/a)
Ⅳ 一元二次方程最先是由誰提出的
巴比倫人發明了60進制的計數系統,掌握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Ⅵ 我們現在數學用的方程,根,解等名詞都是康熙創造出來的嗎有何依據(正史,謝謝!)
康熙教皇子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測量學、農學等。先以觀測日食回為例。康熙三十六年答(1697年)閏三月初一日,日食。時康熙帝親征噶爾丹在外,皇太子在北京觀測,使用皇父所賜嵌有三層玻璃的小鏡子,裝於自鳴鍾之上,用望日千里眼觀望。日食似不到十分,日光、房屋、牆壁及人影俱可見,甚屬明耀。觀測奏報自京城發出,送皇父覽閱。康熙帝得到奏報後,硃批曰:「覽爾所奏,果然如此。」後來皇四子胤禛(雍正)回憶道:「昔年遇日食四五分之時,日光照耀,難以仰視。皇考親率朕同諸兄弟在乾清宮,用千里鏡,四周用夾紙遮蔽日光,然後看出考驗所虧分數。此朕身經實驗者。」又以幾何學為例。法國耶穌會士白晉寫給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說,康熙帝親自給皇三子胤祉講解幾何學,並培養其科學才能。後又讓胤祉等向義大利耶穌會士德理格學習律呂知識,「命臣德理格在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殿下前,每日講究其精微,修造新書」。康熙帝命在暢春園蒙養齋開館,派允祉主持纂修《律歷淵源》,匯律呂、歷法和演算法於一書。允祉還為《古今圖書集成》的纂輯做出貢獻,成為康熙朝一位傑出的學者。但他在雍正繼位後,仍未逃過劫難:被奪爵,禁景山永安亭而死。
Ⅶ 一元二次方程是誰發明的
「一元二次方程新解法」的發明人叫羅伯森,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華裔數學教授、美國奧數教練,並且羅伯森教授表示:「如果這種方法直到今天都沒有被人類發現的話,我會感到非常驚訝,因為這個課題已經有4000年的歷史了,而且有數十億人都遇到過這個公式和它的證明。」
事實上,在古代,全世界的數學家對一元二次方程都有研究,雖然也沒有一模一樣的方法出現,但是究其內涵,有些古代的解法與羅教授的解法可謂是大同小異。原因也不難想,古代的數學家們沒有韋達,更沒有代數的符號記法,而現如今羅教授的解法確實有「踩肩膀」的嫌疑。
(7)數學方程元次是誰創造出來的擴展閱讀:
古阿拉伯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阿爾·花剌子模在書中提出一個問題:「一個平方和十個這個平方的根等於三十九個迪拉姆,它是多少?」由於當時代數符號根本沒有發明,古代數學的方程只能靠文字去描述。
設這個數是X,那麼「平方」就是X²,「平方的根」就是將X²在開方,故「平方的根」是指「X」,「十個這個平方的根」就是10X,問題轉化為求方程:X²+10X=39的解。
花剌子模給出的解法是:(注意:下文中的「根」,不指現如今方程的根,而指平方根)
1、將根的個數減半。本題中,是將10減半,故得到5;
2、用5乘自己,再加39,得到64;
3、取64的根,即將64開方,得到8;
4、再從中減去根的個數的一半,即再用8去減5,得到3,方程解完。
Ⅷ 數學方程的元和次分別表示什麼
數學方程的元是指:方程中含有不同未知數的個數;次數是指未知數的最高指回數,最高指數是幾,答就是幾次。
如:x的平方+y的3次方+z=28,就是一個三元3次方程。
必須含有未知數等式的等式才叫方程。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8)數學方程元次是誰創造出來的擴展閱讀: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過「降次」將它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種解法:直接開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
一般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還是因式分解法,在應用因式分解法時,一般要先將方程寫成一般形式,同時應使二次項系數化為正數。
Ⅸ 數學方程的" 元""次"是誰 發明的
解:數學方程的元次是康熙首先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