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學發展

創造學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15 11:59:13

A. 如何創設適宜學前兒童發展的學習環境

如何去為幼兒創設適宜的學習與發展環境,是我園一直在不斷探討,不斷深入研究的一個問題。新《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積極創設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的園所環境並有效地利用,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和諧的發展。因此,幼兒園環境的創設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在創設過程中,應注重教育性、參與性,結合幼兒的已有水平、興趣愛好和年齡特點,將知識與情感融於一體,達到良好的效果。實踐中,我們以理解和尊重每一個幼兒為前提,關注他們的需要,積極為幼兒的生活和學習創設良好的環境。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大自然是我們的知識寶庫,是我們的活教材。"大自然是農村幼兒的歡樂之源,是農村幼兒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但平時孩子們接觸周圍環境時是懵懂的、無目的的,往往最貼近生活的東西就最容易被人所忽視,但同時也只有最生活的東西才是孩子們最容易感知和體會的。因此,我園根據區域活動的新理念、結合本園的環境,從實際出發,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鄉土資源,開展豐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
陳鶴琴先生認為:"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印象。"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而且,環境是幼兒最好的啟蒙老師,它不僅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參與意識,還能極大地引起幼兒的探索慾望。區域活動的開展,首先要收集各種資源。如何收集具有教育價值的鄉土資源,我們組織教師共同研究,從以下兩方面開展了收集活動:
一是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活動,大膽展現自己的收集品,並通過相互交流、研討,擴展活動思路,明確收集范圍與收集的多種途徑。既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又要求對收集的材料進行分類。我們根據當地農村特色,把鄉土材料分成:植物類、沙石類、民間勞動工具類、昆蟲動物類和其他廢舊日用品類,為開展農村幼兒園特色區域活動奠定物質基礎。
二是拓展收集途徑,發動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收集活動。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宣傳收集各種材料對孩子進行區域活動的重要價值,讓他們真正了解各種物品的再造性功能與作用。同時,讓家長欣賞一些利用收集的材料製成的成品、半成品教玩具,以激發家長的積極性。在親子活動中,讓家長利用自己和孩子一起收集的物品,開展各類創作活動,也能大大激發家長共同參與幼兒園活動的興趣。
資源的收集固然重要,但在活動過程中,如何很好的利用資源,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區域活動中的材料是不會說話的老師,它為孩子和知識之間搭起了橋梁,是孩子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兒在區域中進行各類學習活動的有效載體。適宜的材料能引發幼兒活動的興趣,開發幼兒的智力,幼兒在操作、擺弄材料的過程中會不斷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向自己挑戰。因此,我們的教師非常的注重材料的提供與利用。
在2010年5月份,我園的陳芳芳老師在參加課題《為農村幼兒創設適宜的學習與發展環境》實驗優質課評比活動中,所設計的學前班教學活動《飛呀飛》,就獲得了二等獎的優異成績。在活動中,陳芳芳老師首先針對主題活動,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和幼兒討論哪些是會飛的,並讓家長們一起收集了會飛的實物及圖片擺放在活動室,在整個活動中,由於幼兒已經在各個區域對會飛的東西有所了解,學習起來氣氛非常的活躍,掌握的知識也更加牢固。
我們在幼兒園里專門開辟了種植區,種一些簡單易長的蔬菜與農作物,如:生菜、芥菜、西紅柿等,讓幼兒了解蔬菜、農作物的生長特性,了解其生長環境及生長過程,並引導幼兒做好觀察記錄。教師還組織幼兒采、摘、挖,並且帶領幼兒燒菜、品菜,這樣不僅能讓幼兒體會到勞動的收獲,更能知道怎樣珍惜勞動的成果。我們還把采來的勞動成果陳列在自然角,讓幼兒觀察、比較、識別、分類,並對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的各種種子、樹葉、竹子、稻草、花生等進行了巧妙的利用:美工區給種子貼上"五官"製成種子娃娃,或進行種子、果核、果殼貼畫;進行蔬菜瓜果創意製作,塑造一些活潑可愛的娃娃、小動物、小玩具等;用稻草製作稻草人、草帽、鳥窩等;表演區利用葉子、野草、野花編成頭飾、服裝,玩一玩"我的時裝秀"。我們還把小動物帶進了課堂,春天我們把小蝌蚪帶進了自然角,教師與幼兒探索了蝌蚪生長變化過程。孩子們一來幼兒園便去自然角看小蝌蚪,他們會在每天的觀察中發現小蝌蚪先長出後腿,再長出前腿,再蛻去尾巴。對每個發現,孩子都會奔走相告,並在自然角的記錄紙上記下這一變化,並根據這一系列的記錄還一起創編了童話劇《小蝌蚪找媽媽》。我們還在園內建了簡單的雞舍,幼兒驚喜的發現雞媽媽在第二天竟產下了雞蛋,中班的趙嬋老師看到小朋友們的學習興致那麼濃,就設計了教學活動《好吃的雞蛋》,教小朋友們如何分辨生雞蛋和熟的雞蛋,還討論著怎麼幫雞媽媽孵出雞寶貝。在以後的每天,都到雞舍前看看,小雞是否孵出來,為小雞的名字還爭論了很久。也創設了"玩泥區", 讓幼兒用泥巴和色彩組合成各種生動有趣的動物、水果。還帶著幼兒去玩水,讓幼兒在看、摸、抓的過程中了解水是具有流動性的,並開展了教學活動《烏鴉喝水》,在活動中,根據烏鴉反哺的小知識教育小朋友要愛自己的媽媽,愛身邊的人。

B. 檔案學發展現狀

去學校圖書館CNKI上檢索下載陳兆襖的論文(《我國檔案學研究概況--規模、條件和成就》)參考吧!
提供另外一篇文章,如下:
論我國檔案學研究的發展趨勢與對策

一、跨世紀的展望

中國的檔案事業正面臨著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正逐步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正逐步從工業社會走向信息社會,進而走向「以現代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技術為核心,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知識經濟」的時代①;正回顧著即將過去的20世紀,正接受著新世紀的召喚。檔案學的發展需要理性的總結和反思,同時,也需要對未來作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的預測和展望。

1996年在我國召開的令檔案界矚目的第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對世紀末的檔案工作進行了全方位的回顧與展望。自此,總結和展望學科發展,推進學術進步,已成為我國檔案學界研究人員的重要課題之一。如,吳寶康同志呼籲建立「國際檔案學」,並提出將檔案學劃分為內容研究、管理研究、保護研究,並各自獨立發展的「一分為三」觀點②;王德俊同志總結了當前國際檔案界的三個學術新動態:即紀念荷蘭手冊100年、世界記憶項目、電子文件及其管理;和檔案記憶、後保管模式、檔案事業三大支柱、檔案文件保管費用、檔案所有權等五個學術新觀點③;何振同志指出了我國檔案學的危機與發展契機④;魏莉同志提出了及時更新檔案學理論,盡快制訂長遠學術研究規劃、改革管理方式、改進研究方法的改革觀點⑤;李財富同志發出了檔案學研究的集約化倡議⑥;潘玉民同志做了檔案學研究走向21世紀的思考⑦;以及《檔案學通訊》1998年第4期編發的「21世紀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態勢的預測」之筆談等等,都很有代表性。

二、學術發展的五大特徵

1、深入細化特徵

我國的檔案學科發展在幾十年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初步構建了檔案學的框架體系和分支學科,這無疑是令人驕傲的豐碩成果。但總的來講,它仍是一門年輕的學科,還有許多空白和不足。隨著社會經濟、文化大環境的發展變化與挑戰,檔案工作的實際需要,檔案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將呈現不斷深化、不斷細化的特徵。如在原「檔案管理學」的基礎上,將分化出檔案分類學、檔案鑒定學、檔案統計學、檔案利用學等許多分支學科。同時,在檔案管理學、科技檔案管理學之外,又分化出企業檔案管理、人事檔案管理、司法檔案管理、會計檔案管理、金融檔案管理等分支學科。在許多檔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上,將會有許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論的突破,如檔案館藏結構的優化研究、檔案工作的宏觀調控管理研究、檔案工作社會化服務的研究和檔案利用與公布的法學研究等等。當然,分支學科的細化、創建不應是「人為製造」,而應該遵循客觀事物的自然發展規律,應運而生。反對「為學科而學科」,甚至動輒冠之以「×××學」,而沒有該學科獨立學科內容和體系,相反,一些理論經過不斷實踐、不斷深化,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豐富和系統,既便不稱為「×××學」,也應該是檔案學的一個分支。

2、吸收創新特徵

檔案部門目前正面臨著市場經濟、信息社會、特別是知識經濟的大潮與挑戰,以及高新技術的應用與滲透,我國建立在過去計劃經濟基礎上的和長期經驗式管理、手工操作和科技含量不高等一系列體制、模式、理論與實踐方面就有許多不相適應之處。檔案學研究作為科技知識的體現,作為活躍的生產力因素,自然應勇於承擔知識先行的職責。應採取吸收、引進、消化、滲透、移植等手段,充實與強化檔案學科自身的內涵,如合理運用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學、創造學、成功學、協同學、運籌學以及控制論、系統論等學科成果,解決檔案學科的自身建設,解決檔案學理論的熱點、難點與焦點等新課題。又如,引進先進的科技理論與手段,解決新型檔案載體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鑒定與利用等問題;解決辦公室自動化條件下文書、檔案一體化問題;解決電子文件的收集、管理與利用問題;解決檔案信息的計算機管理、聯網、進入信息高速公路等問題;同時也將解決電子文件條件下的檔案定義、全宗理論、原始憑證、法律憑證諸性質等基本理論問題。

3、求實應用特徵

近些年,檔案學理論界開展了「檔案學理論與實踐關系問題」的大討論,求同存異,取得了共識。理論產生於實踐,又為實踐服務;實踐呼喚理論,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檔案學是一門應用學科,理論對於實踐的意義和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在檔案學術研究中將進一步得到重視和體現。檔案學這一門年輕的學科,在世紀之交,其正確走向和真正出路在於真正解決檔案工作的實際問題,正確解釋檔案的諸多現象,勇於接受檔案實踐的挑戰。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檔案產權的歸屬與流向、檔案館的社會文化功能如何進一步體現、檔案工作的立法與執法、檔案價值鑒定和保管期限表的修改、文書檔案的立卷改革、CAD技術在科技檔案工作中的應用、各檔案館信息聯網的現狀與前景等。這些檔案部門的實際問題,檔案理論界將給予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的探索與指導。

4、零整結合特徵

我國檔案學術的真正振興是在改革開放之後。這些年來,檔案學術研究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可喜的成果。但在研究力量的分布和課題的計劃、組織方面,總體來講,還處在較為分散和自發的狀態。由於缺乏有效的組織和集中研究力量攻關,一些重大課題的研究顯得薄弱和後勁不足,而一些「時髦」課題,往往出現重復現象,或一些課題由於能力所限而挖掘不深,制約和影響了檔案學術的水平和質量,對檔案學科建設和進一步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目前,從研究機構來看,有國家檔案局檔案學理論研究室

C. 關於教育學改革的方面

《教育學課程》專題式教學的利與弊
【 作 者 】陳伏琴
【作者簡介】陳伏琴,華中理工大學高教所
【 正 文 】
知識經濟初見端倪,迫使各國把競爭的焦點放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上,創新教育勢在必行。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體系改革已經刻不容緩。
一、創新教育需要創新的教育體系
1、創新及創新教育的必然性。
1)歷史的選擇。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實質上是一部創新史。 人類社會從野蠻簡陋的原始社會發展到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其間充滿著一系列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而科學的本質則是創新。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的推陳出新,創造出一些更適合於時代發展需要的新事物,才能迎來今天的輝煌。因此,創新是歷史的選擇。
2)時代的呼喚。知識經濟時代,人類面臨更多的挑戰, 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和急劇變革,競爭更加激烈,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和各種嚴重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嚴峻,因此僅僅依靠對現有可利用資源的有效配置已經行不通。人類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創新。知識經濟賦予我們的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只有創新,才能最好的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3)社會的需要。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進行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改革的模式無路可循,唯有自己在探索中開辟自己的路,因此社會主義事業實質上走的是一條創新之路。「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發展中國家,要趕超世界發達國家,立足於世界之林,只有依賴於大量創新人才的貢獻。
創新已是一種趨勢一種必然。但與世界一些偉大的民族相比,與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相比,我們全民族的創造精神和創造力還是相當不相稱的,因此創新人才的培養已成當務之急。個人的創造潛力,雖系先天的稟賦,可是人人具有。個別差異的存在,只表明程度上的高低與類型的不同;且每個人的發展都不充分,還有餘地接受教育,使之盡量發展。創新能力可因教育教學而發展。史坦(stein )在其《激發性的創造能力》(1974)中,認為創造性思維能力,唯須適當的教育。因此我們應努力改革傳統教育,實施創新教育,擴大學生創新的最近發展區,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
2、實施創新教育,必須改革課程體系。
課程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狹義指一門學科。
創新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是教學,課程則是教學活動中內容和實施過程(或方式)的統一,因而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課程的設置合理與否,課程質量的高低,其實施是否有效,都直接關繫到人才的質量,對於增強我國綜合國力,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人們常說,課程居於教育事業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臟」,有人甚至提出高等教育學邏輯起點以課程為起點。同時,課程又是把教育思想、觀念、宗旨等轉變為具體教育實踐之間的中介,沒有這個中介,一切教育目的、思想、觀念、宗旨等都不可能得到落實。因此,要實現創新教育目的,優化課程體系應是首當其沖。
二、現有課程體系的弊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曾指出「教育可以培養創造性,也可以扼殺創造性」,而我國的傳統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方面實在不可恭維,從某種意義上說,已大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而不合理的課程體系對形成這一缺憾無疑是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因此,實施創新教育,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找出現有課程體系的種種弊端,然後對症下葯。
現有的課程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知識分割過細。由於課程大多按不同專業設置, 有些專業口徑狹窄,課程局限於狹窄的知識面內,因此各門課程之間分割的很細。教學內容劃分過細,各門課程過分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完整性。許多教材面面俱到,教師講授又照本宣科,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必然會導致對許多重要內容的舍棄,捨本逐末。而各個專業之間又涇渭分明,隔行如隔山,學科之間難以遷移,由於知識分割過細,各自為政,缺乏整體考慮,其結果一方面造成學生知識和能力不必要的重復和產生某些漏洞,另一方面,又造成學生單向的、刻板的、片面的知識結構,不利於他們多維的、靈活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2)課程內容陳舊。許多教材都還是七、八十年代的產物, 有的甚至更早,很少涉及科學發展前沿的東西,缺少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新內容,如生態環境問題等,教材內容缺乏時代性,新穎性,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尤其是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更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3)課程過於求同。課程內容大多屬於定論的東西,不容置疑, 缺乏對學生的啟發性,致使學生習慣於接受書本已有的結論。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求同思維的訓練,而忽視求異思維。課程設置強調統一性,一味地講求整齊劃一,忽視個性的培養,其結果是學校無特色,學生無特長,不利於多規格、多層次的人才的成長。4)教師單向灌輸。教學以灌輸知識為主, 片面強調知識傳承以及應試技巧的訓練,教學中過分偏重講授的方法,強調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多採用演繹法,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不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5)實踐環節薄弱。課程大多注重理論的學習,而忽視實踐環節。從理論到理論,課程顯得既枯燥無味,又空洞乏力,導致學生雖滿腹經綸,卻只能紙上談兵,動手實踐能力較差。
6)課程結構不當。專業課比例過大,而對基礎課重視不夠; 必修課過多,選修課較少;重課堂教學,而輕活動課程;重視顯性課程而忽視隱性課程等。其結果是課程門類多,課時多,學生負擔重,自學時間少,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特長,不利於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才能。
現有的課程體系造成綜合教育的削弱,創新教育的忽視,實踐觀念的淡薄,使得學生的知識面狹窄,科學與人文分離,動手實踐能力差,個性發展受到忽視,最終阻礙學生創造性發展。
種種弊端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的影響。即重共性輕個性,重理論輕實踐等;二是受系科分割的影響。「大學被狹隘的系科利益所分割,造成了擴大學習領域的障礙。」
三、課程設置的依據
英國哲學家洛克曾經告誡人們:「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錯了葯一樣,絕不能錯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要改革不合理的課程體系,首先要清楚課程設置的依據。
課程設置要考慮眾多因素。其中社會與時代要求、科學知識發展的需求及個性發展的需求是幾個主要方面。
1)社會與時代的需求。社會結構一般包括經濟、 政治和文化結構,他們對課程的發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其中經濟結構的影響是主要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展示其巨大的魅力。知識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人類將會更深刻地體會到「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的矛盾性,創新人才的培養成為大勢所趨,因此創新教育的內容要在課程中得到 深刻反映。面臨信息社會,高新技術的發展也應在課程中得到體現。
2)科學知識發展的需求。 科學知識是人類認識成果的特殊形態和高級形態,課程總是從科學知識總和中根據一定的標准精選出來的,因此課程內容一般體現著人類文化的基本要素和精華。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各個獨立學科之間已由單線聯系走向多維聯系,從而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相互滲透、多層次的、綜合的科學體系。設置一門新的學科,必須懂得與此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要建立和設置較完備的較科學的學科體系和課程門類結構還必須把握和理解整個科學體系中,各個分支學科的具體內容。
3)個性發展的需求。 課程是為促進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而設計的,因此受教育者個性結構發展的需求對課程的發展同樣具有制約作用。總的來說,大學生應該處在科學知識發展的前沿,要設置合理的大學課程,就必須了解大學生的已有發展水平及其發展需求。大學生已經具備了比較成熟的表象和形象思維能力;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也發展到較高水平,促使他們能超出有形的物質條件的束縛而思考問題;他們的思維富於獨立性、批判性、組織性和深刻性。與此相關的是,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注意力,都已經達到基本成熟的程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另一方面,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正經歷著一個明顯的分化、矛盾和統一的過程。通過自我意識,大學生常對自己的整個心理特徵進行評價,分析自己的興趣、動機、情感、意志和性格特徵等的優勢和特點,並力求使之趨於完善。非智力因素在大學生的創造活動中起著始動、定向、引導、維持、強化、調節與補償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作用。由此可見,大學生認知過程和自我意識方面的心理發展水平,表明大學生要求獨立,要求發展個性的願望更加強烈,大學階段也是創造性發展的「關鍵期」。
大學課程的設置應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協調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努力設置最優化的課程體系。
四、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
課程體系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本文僅從課程內容與課程結構方面談一下一孔之見。
1、課程改革的總目標。
教育應促進人的全面的和諧發展,課程應該有利於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教育改革的總目標應是構建有利於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整體優化的課程體系。優化的課程體系應促使人才從以下幾方面的提高。
1)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培養學生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統一, 輻合思維與發散思維的統一,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統一等。
2)自學能力的增強。 課程改革必須有利於大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因為獨立思考是創新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首先要從時間上保證,如縮減課時,留給學生足夠的自學時間;另外,從物質上保障,如圖書館、實驗室等設施的建設。
3)人格品質的塑造。大學生不僅要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 課程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品質。
4)實踐能力的提高。
5)學生個性的發展。2、課程內容的改革。
「什麼知識最有價值」是確立課程內容首先要明確的問題。任何知識都有價值,但「最關重要的問題不在於哪個知識有無價值,而在於它的比較價值」(斯賓塞語)。課程內容是價值實現的載體,功利主義者以「有用」為最高價值,但有用的價值標准往往具有近視性、片面性,不利於人的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選擇知識的標准應從「有用」轉向「有效」。有效知識指對學生新的或具有新意的觀點、材料。
有效知識不同於有用知識,它既包括一部分有用知識,也包括一部分「無用」知識。有些知識當時對學生個體來說,也許無用,或者表面看起來無用,但就學生的長遠發展看卻是大有用處的。同樣的,有用知識也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有些知識雖然有用,卻對學生來說並無新意,因此也不能算有效知識。
有效知識也不同於科學知識,它也包括一部分非科學知識,有些科學知識就現實意義來講,逐漸陳舊、老化,它的價值越來越低,直至接近為零,而淪為無效知識。如氣象台「預報」「昨天」的氣象。即使正確也無效了。非科學知識也不能籠統的認為都是無效知識。如神學、宗教等是非科學,它為什麼經久不衰,說明它有一定的有效性非科學知識可以啟迪人們的思考,努力「證偽」,從非科學走向科學,從而形成更牢固的科學世界觀。因此課程內容應盡可能選擇有效知識,主要是那些科學而又有用的有效知識。
在確立了這一指導思想後,我們認為大學課程的具體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專業課程。 專業課程是使學生形成某種職業定向以及用較短的時間勝任某一專業領域的工作的保證。專業賦予人們謀生的技能,是社會發展和人口發展都需要的生存與發展的手段。
2)人文、社會課程。 高等教育目標應當是從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統一需求出發,達到兩點:一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二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事。專業課程主要教會我們做事,而教學做人的課程卻常常被忽略了。而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成為社會人,使人區別於禽獸。因此人文社會課程的開設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社會課程主要包括文、史、哲、藝術、經濟學、社會學等。尤其是藝術教育還沒受到應有的重視,而它對開發人的右腦,陶冶人的情操及對創造性的培養方面所能起的潛在作用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
3)科學方法論課程。現代社會是科學高度發達的產物。 大學生理應處於科學知識發展的前沿,而且許多大學生將來都會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即使不如此,科學方法的掌握也有利於他們的學習,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因此應開設諸如科學研究方法、創造學等方法類的課程。
4)現代信息技術、工具類課程。現代社會知識急劇膨脹, 而且日新月異。知識的獲取與選擇日益重要,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加速人們對知識的獲取。當代大學生要及時地了解科學發展的新形勢,就必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與工具。因此計算機網路知識也應擴充到課程中來。
5)實踐課程。針對我國大學生動手能力差的特點, 實踐課程更應受到重視。光有理論,缺乏實踐是很難取得更大突破的。理論不付諸於實踐,就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應加強實驗課、第二課堂等活動課程的建設。
3、課程體系的三個轉變。
實施課程體系改革,無論從觀念上還是從實踐上都應當實現三個轉變。
1)認同性課程轉向「創造性」課程。
與工業經濟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其職責在於把個體訓練成為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課程具有「認同性」的屬性。課程傳授「有用」的知識、技能及行為規范,學生在掌握知識的數量上達到高效率及行為變化上達到高質量,學生只是處於被動接受知識地位,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及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創造性的「構想」及技術更新構成了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為宗旨的「創造性」課程必將成為學校課程為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而進行改革的方向。「創造性」課程與「認同性」課程的主要區別在於課程的出發點及學習的心理水平不同。「創造性」課程將學生的學習由感知、記憶水平提高到想像、思維高度。主要特徵是學生在課業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意識、態度及創造性地掌握與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創造性」課程並不否定對知識掌握的必要性,但卻不止於認同式的掌握。現代社會知識激增,各行各業變化加劇,掌握一門技能便一勞永逸的傳統逐漸被打破。要解決知識無限膨脹與學習能力有限的矛盾,要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就必須掌握最基本的、系統的、方法的知識,因為只有這些知識才具有更強的遷移力。另外,應該教給學生科學前沿的東西,擴大學生的新視野,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2)「專業化」課程轉向「綜合化」課程。
傳統教育只注重「專業化」課程,學生視野局限於狹窄的知識領域,難以有新突破。現代社會,各行各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局限於某一狹窄專業的孤陋寡聞者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創新往往產生於各專業之間的交叉處。因此,實施「綜合化」課程是現代科學向協同化和綜合化發展的趨勢,人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性,客觀世界的有機統一性等因素影響的必然結果。通過實施綜合課程,有助於給學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圖景(知識結構);可以消除課程繁多、學生負擔過重的傾向,有助於應付知識的激增,利於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的發展。綜合化課程一般採取兩種形式,一種是有內在聯系的不同學科的內容糅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門新的學科,叫作融合課程(fused curriculum),如科學與人文的融合;一種是合並數門相臨學科的內容形成的綜合性課程,叫做廣域課程(broadfields curriculum)。

D. 執政黨怎樣才能佔領網路空間的思想輿論陣地

執政黨現在提出要佔領網路上的思想輿論陣地,確實這是非常必要的。因為自從網路媒體在中國獲興起並發展的十多來年,因多元經濟文化思想的發展,使多類自由資本主義與自由資產階級思想和各類左、右派別思想,受到眾多網友的關注而甚囂塵上;而執政黨標榜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卻被網眾忽視。原因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本來較之一切資產階級思想仍是當代世界最先進的思想,但被網眾忽視的根本原因,是馬主義本身存在的理論思想缺陷(筆者估計有千數百項),中國的數以千計的社科院和大學中數以萬計的專家學者教授受教條主義思想支配沒有人對之進行補救,使馬主義思想與多類自由資產階級和各派別思想相形見拙。 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思想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全面系統的發展,使其三大組成部分的七大理論思想系統所存在的數以千計的缺陷,都能得到全面系統的糾正和發展;加上新興的「發明創造學」的科學系統成為八大理論思想系統的統一體系,就能對各類自由資產階級和左、右派別思想進行深入的有理有據的解剖批判。 只有用全面系統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不但能在解剖和批判一切資產階級和各種思想派別的理論思想上取得絕對勝利,牢固佔領思想輿論陣地;還能高瞻遠矚地剖析當代世界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諸多規律,預見後資本主義時代的發展規律,創新地規劃黨的科學的最高綱領和策劃當代的實施綱領等。 如上思想,如果只有筆者一人這樣奔走呼號,人微言輕不過幾秒鍾就會淹沒在鋪天蓋地汪洋大海般的網路文字中。希望這一思想能上達中央並得到採用以改革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和大學政治教育課程中,培養出數以萬千計的具有全面系統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的專家學者和高校畢業生,才能真正佔領自由言論的網路陣地。 例如, 馬克思主義的人類社會五階段發展史的基本理論,是比較接近人類科學地認識世界(包括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和解釋世界的先進思想系統,它是建立在馬主義的勞動學說、社會生產力學說、階級斗爭學說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等思想系統之上的;其社會發展階段的劃分主要是以進行物質財富生產的生產資料所有制來決定的,這一認識雖有缺陷(如不知道人類同時還有七類文明財富生產和發明創造的科學原理),但對於一切資產階級的思想家的各類有關對社會發展的認識(大多都沒有科學地把社會按一定生產力發展階段來劃分的思想)的學說而言,這無疑是最先進的;因為資產階級學者們出於階級偏見不敢承認會有後資本主義時代到來的。 至於對有關中國古代史的奴隸制與封建制的分期中,使用了「封建制」或「封建主義」、「封建社會」等名詞,恰是當時多種因素的巧合,因約定俗成而承認的,但大家都明白這一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徵是其主要的物質財富的生產資料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則「封建地主」中的「封建」一詞,只是一個政治概念,它和「封建迷信」、「封建思想」、「封建文化」等等用語一樣,只是用以區分於「奴隸剝削制」或「資本主義剝削制」而言。而本文作者所論定要把這一歷史階段稱為「建立在地主經濟和專制政治基礎上的"皇權時代",」實在沒有多少科學地認識中國古代歷史的重大意義。 當代世界尚處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階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正是促進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途徑),人類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許多方面,無論一切資產階級學界或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徹底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馬克思主義學界,都尚處於蒙昧迷茫之中,例如有關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什麼?因為他們都受階級與時代的局限就都不能有科學的認識(馬主義給出一個不科學的回答,說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矛盾是「社會化的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沒有覺識到所列兩者都是生產關系,違反二元背反律);而不能用系統的科學理論思想來認識當代世界的主要矛盾,就不能科學地認識並用以指導當代世界萬千種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認識多類矛盾的規律性問題;就不能科學地認識資本主義將怎樣發展到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規律性。

E. 三大發展戰略的現實基礎

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提出的「三大發展戰略」是解決四川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主要矛盾的良策。多點多極支撐是總攬,「兩化」互動、城鄉統籌是路徑,創新驅動是動力,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整體,統一於推進四川「兩個跨越」的偉大實踐。
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是推進新階段四川發展的重大決策。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緊扣我省發展主要矛盾,針對四川人口多、底子薄、欠發達、發展不平衡、二元結構特徵和單極支撐格局尤為突出、但人才資源豐富的基本省情,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辯證思維和系統方法,高瞻遠矚地提出,推動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必須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三大發展戰略」,多點多極支撐是總攬,「兩化」互動、城鄉統籌是路徑,創新驅動是動力,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整體,統一於推進四川「兩個跨越」的偉大實踐。
「三大發展戰略」是時空的辯證統一體,充分體現了系統論、增長論、創造學思想。實踐表明,科學有效的區域發展戰略必須具有針對性和系統性,是特殊性和一般性、繼承性與創造性的辯證統一。因為發展是不能割裂的連續過程,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變化過程,而戰略是籌劃和指導全局的方略,因此發展戰略是在一定歷史階段關於發展問題的全局性抉擇。從時間軸上看,「三大發展戰略」堅持了歷屆省委治蜀興川的思路和方略,具有繼承性、連續性和穩定性。從空間軸上看,「三大發展戰略」借鑒了國內兄弟省市區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具有科學性、普遍性和典型性。尤其是,「三大發展戰略」充分體現了黨的十八大精神,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在四川的生動實踐。「三大發展戰略」之間具有內在邏輯聯系,創新驅動能加強多點多極支撐和加快「兩化」互動、城鄉統籌,但創新需要空間點極為載體,需要「兩化」及城鄉為保障;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對「兩化」互動、城鄉統籌和創新驅動具有空間容納和方向引領作用;城鄉是人們生產生活的現實基礎,「兩化」互動、城鄉統籌也為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實施和創新活動開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社會環境。
「三大發展戰略」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主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全面問題,能優化發展格局,激發各地發展活力,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普遍特徵和經驗總結,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是要解決發展不協調、城鄉二元分割問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要解決後勁不足、持續性不夠的問題,因為四川已進入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過渡的發展階段,人類進步的歷史就是不斷創新的歷史,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事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可見,「三大發展戰略」要解決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通過「三大發展戰略」的實施,推動「兩個跨越」的實現,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就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所以,我們說「三大發展戰略」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閃耀著智慧和人性的光芒,是事關全局的三維立體戰略。
「三大發展戰略」是空間和功能的多元統一體。從哲學上講,「三大發展戰略」是對內因起決定性作用、抓主要矛盾、相互聯系、對立統一、質量互變等光輝思想的實際應用;從經濟學上講,「三大發展戰略」是對競爭合作、產業分級、工農聯動、增長極、生產力等經典理論的創新實踐;從倫理學上講,「三大發展戰略」是對公平、正義、平等、自由、人權等價值理念的科學採集;從政治學上講,「三大發展戰略」是對執政為民、科學執政、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等先進意識的現實折射。健康的經濟社會系統是一個多元的有機的良性整體,內部有恰當的數量比例關系,有功能區分、有層次結構、有關聯作用、有力量支撐。從理論上講,點與極,城與鄉,既是空間概念,也是產業載體,是給人類活動提供保障條件,內涵極為豐富。在經濟學意義上,城與鄉功能不同,點與極作用有異。所以,「三大發展戰略」既是空間布局也是功能分位,循此,各點各極各地能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區位特點,培育競爭優勢,增強發展動力。
總之,我們要深刻把握「三大發展戰略」的內在統一性、基本內涵和工作要求,使之貫穿於全省改革發展的全過程,開創四川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F. 怎樣營造公務員個人發展的有益生態環境

一、培育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並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願望和設想」 .它是人類意識活動中一種積極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現形式,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前提.創新意識的主要特徵:社會歷史性、個體差異性、新穎性.創新意識包括創造動機、創造情感、創造興趣和創造意志.創造動機是創造活動的動力因素,能推動和激勵人們進行創造性活動.創造情感是引起、推進乃至完成創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確的創造情感才能使創造成功.創造興趣能促進創造活動的成功,是促使人們積極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創造意志是在創造活動中克服困難,沖破阻礙的心理因素,具有頑強性、自製性、和目的性.
創新意識是一種求新求異、敢為人先、不斷進取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意識.只有具備創新意識,廣大公務員才能主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拓創新,及時把握和抓住機遇,審時度勢推動創新,自覺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運用新思路去思考問題,自覺地把宏觀政策與本地區本部門具體實際相結合,在「結合」中創新.
創新意識的本質是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現狀,追求學習、工作和生活不斷趨於完善的精神狀態.培育廣大公務員的創新意識既要對生活、工作和新鮮事物充滿熱情,又要對生活、工作和新鮮事物保持好奇心.
二、培養創新思維方式
創新思維包括以下幾層含義:第一,創新思維是批判不合乎實際的、過時的東西.只有批判才有建構、才有創新,所以它是一種批判思維.第二,它是一種個性思維,創新必須尊重個性.第三,它是一種自主的思維,這種思維方式不依附於習慣,靠自己的頭腦來思考問題.創新就要鼓勵多樣化,鼓勵個性化.第四,創新思維還包括逆向.第五,創新思維還包括發散思維,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點、不同的側面來考慮問題也是有利於創新的.
(一)運用發散思維和跳躍思維
對於發散思維和跳躍思維的運用,廣大公務員要注意兩點:一是應當客觀地應用擴大思維的方法.主觀、隨意地瞎想和加大思維跨度,拓展接觸面和聯想區域,只會導致破壞創新思維的基本原則,陷入詭辯論.二是要以一定的科學知識為基礎.在進行思維的發散和跳躍時,應對有關的知識進行比較全面的掌握和較深的理解,對事物發展的趨勢有較正確的預測.
(二)堅持辯證思維
固定的模式、主觀的偏見、盲目的迷信、從眾心理等都是創新的障礙,都是違反辯證法的基本要求.只有用辯證法的觀點,樹立辯證思維意識,才能徹底清除思維定勢.不懂得辯證法,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也不可能克服上述各種思維定勢和思維障礙;不懂得辯證法,不是真正的創新思維.因此學習和掌握辯證法,對於克服思維定勢、解放思想,進行思想創新,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革除舊觀念
廣大公務員創造新觀念、破除舊觀念一般可以採用兩種形式:一種是徹底否定某些舊觀念.這些觀念有的是錯誤的、脫離實際的,應該徹底否定,還需要創造全新的觀念取代它.另一種是部分否定某些舊觀念,也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於它包含的積極部分借鑒吸收,對消極過時的部分予以拋棄,這也是一個揚棄的過程.
(四)排除顧慮,培養正當的冒險意識
創新是有大風險的,這就特別需要廣大公務員正確對待創新過程中的錯誤和曲折.要努力排除顧慮,以坦然的心態面對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
(五)經常訓練自己的創新思維
廣大公務員創新思維的訓練主要是通過三條途徑來實現:一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意地問一些問題,養成強烈的問題意識,總有一天會有所成.二是可以考慮參加創造力培訓班,經常做一做創造學家設計的訓練題,能收到提高創新思維能力的效果.三是積極在工作中進行創新小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訓練和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鑽研創新方法
科學的方法能更好地發揮創新才能,而落後的方法則阻礙創新活動的開展,一些公務員在工作中沿用老方法,感覺不管用,但苦於一時尋找不到合適的新方法,做工作很吃力.要找到新方法,掌握創新方法和創新藝術很重要.
(一) 善於在交流溝通中尋找新方法
一些公務員總是將自己的工作局限在有限的事務甚至僅僅是自己所分管的那一塊業務上考慮問題,把工作越做越窄,辦法越用越少,工作方法越來越死板.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樹立全面工作的觀念,不能就事論事,視線只盯著自己.在這種廣泛的交流溝通的過程中,視野會變得更開闊,思維更加活躍,從而形成針對性更強、效益更好的創新思路和點子.
(二)善於捕捉創新的機會
捕捉創新機會就要密切關注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問題,預測這些矛盾和問題的發展趨勢,把握住解決的時機.現實情況往往是困難越多,所蘊含的創新機會就越多,困難越大,創新取得的成功就越大,創新者要善於在復雜的情況下尋找創新的機會.
(三)善於運用邏輯和非邏輯思維方法
公務員創新思維技能的學習,就是要學習那些能夠使公務員在紛繁復雜的事情中盡快理出頭緒,發現創新點的技能,是一種結構化的思維方法訓練.
(四)善於協調化解矛盾
創新是開拓性工作,往往涉及各方面利益關系的調整.創新者不僅面臨客觀世界的挑戰,還面臨著各方接受認可、協調的問題.因此,做好協調工作,化解各方面的矛盾,顯得十分重要,對於公務員的創新尤其如此.
四、投身創新實踐
要創新就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必須有敢闖、敢冒、敢為天下先、敢承擔責任的精神和勇氣.瞻前顧後、患得患失、四平八穩,是不會有創新的.
公務員要勇於投身創新實踐.創新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要落實在行動中.要善於從一般的思維模式中跳出來,大膽設問,勇於求異.公務員要有戰略家的眼光、政治家的謀略、科學家的精神,既志存高遠,又腳踏實地,特別是要緊緊圍繞促進和諧發展,立足於解決改革中的新問題、發展中的新問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真正做到以創新的精神,投身創新的實踐,不斷總結新經驗,不斷探索新思想,不斷推動新發展.
(一)管理思想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
機關管理創新對組織績效的提高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機關的管理創新不是簡單、籠統的管理,它是通過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的創新來實現基本管理的轉變.現代管理也在不斷地創新它的方法、概念、理念,機關和公務員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同步的.
(二) 制度創新
建設一個能解決新問題的、高效率的現代公務模式,需要制度創新.機關管理制度創新的必要性可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為了機關的活力和效率;二是為了適應世界經濟潮流;三是為了適應引入高新技術的需要;四是為了解決國內政治經濟發展中一個個具體問題,要求機關制度進行創新.
當前,改革的深入、經濟的發展所引發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增多.廣大公務員要勇於開拓創新,永葆工作中的生機和活力.公務員在工作中要勇於開拓創新,勇於大膽實踐,不斷總結以往工作的經驗,謀劃新思路,採取新舉措,開創新局面.
五、營造創新環境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創新型公務員隊伍,需要為公務員的成長和創新能力的發揮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要創建和形成有利於創新活動的開展和進行,直至創新成果能順利和大量涌現的良好的氛圍.公務員創新存在較大風險,必須有一定的制度來解除公務員創新的後顧之憂,保障創新者的利益,否則就不會有人敢冒險,敢去嘗試.
有利於公務員創新的良好環境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公平的競爭環境、民主的政治氛圍、自由的文化環境、健全的法制環境、基本的經濟保障、良好的激勵機制.

G. 幼兒園美術課題研究方案

應該是先自由幻想,在按自己的幻想畫,最後看美術作品 哈哈 課題研究方案:幼兒園創造性美術教育的實踐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背景分析 以知識經濟為特徵的二十一世紀,給我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是我們教育努力的方向。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今天,基礎教育改革為基礎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人的創新精神、創造性人格是需要從小培養的。 兒童喜歡畫畫、手工,就如同喜歡游戲一般,兒童在美術活動中創造想像之大膽是成人所不及的。給兒童一個相對自由的時間,創設一種能激起創作慾望的藝術空間,讓兒童能用自己喜歡的美術方式表達情緒和認識……,兒童的創造潛能、審美表現願望和能力、創造型人格是可以在美術活動中得以充分挖掘、激發和培養。新《綱要》更強調兒童主動的發展,關注兒童終身受益的品質的培養。要落實《綱要》精神和「創造」的教育宗旨,需要對幼兒園現行的美術活動進行改革,更好地發揮美術教育的獨特優勢,探索能使兒童的創造力可以自然流露的方法和途徑。 (2)、課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為了更好地發揮兒童美術活動的內在價值,使美術活動成為兒童愛玩的「游戲」;成為兒童表達自己情緒和認識的一種「語言」;成為啟迪兒童創造力思維的搖籃;成為懂得欣賞、自信的小「藝術家」。 1、創造性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兒童不同層次的發展目標以及評價指標體系。 2、創造性美術教學活動的藝術環境營造、美術材料提供、作品表現內容、個性表現方式、多元組織形式、有效指導方式和作品展覽賞析等。 3、不同類型兒童美術活動中的學習策略、表現策略,探索有效指導策略。 4、兒童美術活動「檔案式」發展評價。 5、創造性美術活動與創造性人格培養的關系。 二、分析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以及與本課題的關系 (1)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給兒童自由發展的空間較大,注重兒童的個性和創造性培養,在藝術教育方面有獨到之處。重視培養學生藝術審美能力,強調兒童在藝術活動中的主動性,突出藝術活動的實踐性和創造性,讓藝術和生活緊密聯系。從兒童作品可以看出兒童用他們的表達水平、表達方式,表達對真實生活的理解和自我情緒的再現。他們更尊重兒童,相信兒童的能力。這一點正是我們中國兒童美術教育在發展兒童審美創造力的探索過程中所要借鑒的。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對中國教育的反思,開始越來越重視人的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重視藝術教育對人的創造性發展的獨特作用,上海、珠海、蘇州等城市的許多兒童美術教育者和幼兒教師都在發掘兒童創造潛能方面做了積極的嘗試,促進了兒童美術教育的發展,也形成了一些派別,兒童開始敢想了,敢畫了,開始從作品中看到兒童自己了,但是教師的影響在兒童作品中的顯現也是明顯的,仍然沒有走出模式化傾向。隨著國外先進的美術教育思想的引入和兒童心理學、創造學理論的發展,以及國內新的教育理念的確立,必將給兒童美術教育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新的《綱要》也明確提出「幼兒的創造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這一切都說明未來兒童美術教育的目標是在順應兒童自然發展的前提下,以兒童審美創造力發展為核心的。 (2)本課題與之聯系與區別 本課題旨在促進兒童審美創造力的發展方面,和國內外美術教育者有著同樣的追求。我們將圍繞兒童審美創造力發展為核心的美術教育目標,在創造學和兒童心理學理論的支撐下,在實踐層面上探索方法,打破美術教育的模式化傾向,借鑒和引入先進教育方法,希望在促進兒童審美創造力發展的前提下,保持中國美術傳統優勢,探索兒童美術多元評價的方法,建立一種新型的美術教育優化機制,充分發揮美術教育活動的內在價值。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1、在創造心理學理論和兒童美術創造規律的基礎上,認真領會《綱要》精神,進行具體的教育實踐探索,在教育行為中調整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在新觀念指導下,重新認識在美術活動中的兒童,達到既開發兒童美術創造力,又提高兒童審美表現力,同時促進兒童創造性人格形成的目的,建構一種方便可行的、新型的兒童美術教育優化機制,即創造型美術教育。 2、研究過程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成長的過程,教師在不斷實踐和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在促進兒童審美創造力的發展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審美品位,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兒童則在一次次的自我創造中,實現想法,張揚個性,發展技能,體會成功,促進創造性人格的形成。 3、將創造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美術創造的規律、方法結合起來,運用於兒童美術教育實踐,使美術活動成為兒童愛玩的「游戲」,成為兒童表達自己情緒和認識的一種「語言」,成為啟迪兒童創造力思維的搖籃,成為懂得欣賞、自信的小「藝術家」,更好地發揮美術活動獨特的內在價值。 四、課題研究設計報告 (1)、課題界定與支撐性理論 此課題的核心理論為創造性教學、兒童心理學以及皮亞傑的建構論。藝術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用自己的生命心態的獨特體驗以及創造性的表達能力表明他對宇宙萬物的感受。藝術學習要順應自然,順應人的發展規律,教育要促進人的發展,兒童的知識體系是在自己的探索操作中自我建構的。 《創造型兒童美術教育的實踐研究》是將創造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方法和美術創造的規律、方法結合起來,運用於兒童美術教育實踐。解決當前美術教育的核心問題即如何促進兒童審美創造力的發展,創造型兒童美術教育活動是以兒童運用美術手段創造性地通過感受,表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美為目標的,是重在發展兒童創造性的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其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兒童主體發展的發展性教學。 (2)、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 創造型美術教育活動能給兒童愉快的情緒體驗,讓兒童感受和體驗「創造安全感」和「創造成就感」;重視兒童這一學習主體的自我成長,關注兒童的學習策略和操作態度,強調在實踐操作中建構美術技能,強調運用啟發式教學,在開放而豐富的環境條件下,在師生雙方積極探究、積極實踐、積極思考和大膽表現中,實現師生雙方「自我價值」,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充分相信兒童,為解放兒童的頭腦、眼睛、耳朵、嘴巴、手腳,調動各種資源優勢,提供和創造條件,幫助兒童實現想法,培養出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認知於情意能力的兒童,如:自信心、合作、創造性思維等,奠定未來做人、求知的基礎。讓美術活動成為兒童愛玩的「游戲」,成為兒童表達自己情緒和認識的一種「語言」,成為啟迪兒童創造力思維的搖籃,成為懂得欣賞、自信的小「藝術家」。 具體研究內容: 1、制定創造型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兒童不同層次發展目標、以及評價指標體系。 2、探討創造型美術教學活動的藝術環境營造、美術材料提供、作品表現內容、個性表現方式、多元組織形式、有效指導方式和作品展覽賞析等。 3、探討形式多樣的美術工作室或美術活動區的建立,為兒童個性化的自主藝術創造提供空間和條件。 4、研究不同類型兒童美術活動中的學習策略、表現策略,探索有效指導策略。 5、創造型美術活動與創造性人格培養的關系。 子課題:《音樂欣賞與美術創作的同構》、《創造型兒童繪畫活動的實踐研究》、《幼兒園實驗繪畫對發展兒童創造性思維的研究》、《創造型兒童手工活動的實踐研究

H. 目前全國民營企業發展趨勢如何

企業管理研究新趨勢(1)

■★面對現代信息和知識社會時代的到來,在現實的企業管理研究中,已經新出現了信息管理、知識管理、計算機集成管理、電子商務、創新管理等等新的內容和形式,使人眼花繚亂。那麼,企業管理的研究究竟會向哪些方向發展呢?這是擺在企業界和企業管理理論界的一個基本的框架問題。筆者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特徵和趨勢,在總結20世紀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基礎上,初略提出企業管理研究的基本方向和主要趨勢或內容。

企業創新管理研究新趨勢

這個方向目前已經被企業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現狀所證實,也已被人們所認同。對於企業創新管理指什麼?目前有不同的解釋。它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一是指「企業的創新性管理」,這僅僅指企業管理活動的創新,即稱企業管理創新;二是指「企業創新的管理」,即指企業所有創新活動的管理,它的范圍和內容比前者要大的多。我們這里指的是後者。企業創新管理就是指根據時代發展趨勢、市場經濟競爭發展的要求和企業經營管理的現狀,運用創造學原理和方法,如類比、移植和組合等等,對企業的要素、組織形態、經營運行形式及其管理的模式、思路和方法等等創新活動的管理。企業創新管理研究的基本特點是「創新」,既運用創造學的原理和方法來實施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而不是從企業特定職能要素或企業運行環節的角度來研究企業經營管理。因此,從本質上講,它是企業管理研究的新方法,是一種企業研究哲學的變化,從而必然是未來企業管理研究的一個核心方向。

為什麼企業創新管理研究是未來企業管理研究的一個核心方向?

首先,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現狀和迅速變化需要企業創新。

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在農業時代,人們交往的時空距離比較大,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相對有限,社會的發展主要依靠土地資源的開發,創新對生存和發展的作用還不是很明顯。到了工業經濟時代,創新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但還只是由少部分人認識到創新的充分作用,因為工業化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靠無節制地開發自然資源和擴大生產規模來達到發展的。因此,不管在農業時代,還是工業化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是一種數量增長型經濟,都是主要依靠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時代,大自然賦予的基本的自然資源幾乎已經開發耗盡。現代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應該依靠什麼資源?這只有創造、利用新的未被人類認識的資源;只有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創造、開發新的再生資源。而這必須而且只能運用創新的思維和方法。所以「創新」是時代資源需要進一步開發的必然要求。這是其一。

其二,人類社會經過漫長的發展到了今天的文明程度,經濟的發展已經生產創造了人類所需要的大量的基本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人類的基本需求相對已經達到了極大的滿足。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臨界發展階段一樣,即經過高速成長發展以後都有一個相對成熟或「飽和」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發展具有「遲滯」的特點從而就有更大的發展難度。人類的財富創造似乎也已到了這個發展階段。同時,由於人類的基本需求相對已經達到了極大的滿足,基本的需求產品已處於相對生產過剩,而人類進一步的需求正趨於更加多元化、多樣化和個性化,這也就需要企業開發更加細分、更高要求的產品來滿足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市場需求,其難度不言而語。所以,如何進一步開發新的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類進一步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要?這就必然更需要運用創新的思維和方法。

其三,在現代信息和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全面發展,消除了人們之間在交流方面的距離和時間,從而加快了時代的變化速度。同時,知識和信息源的極大豐富,多向分流和快速傳播,使知識存量的改變加快,知識的新穎性也加快喪失。在這種急劇變化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一種產品不可能長期佔領市場,一種服務也不可能適合大量客戶的需要,技術和產品的生命周期將日益縮短,企業只有不斷地加快開發、創造新的產品,才能把握市場的主動權,立於不敗之地。許多企業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做不到這一點。所以,企業只有創新,並且只有形成一種持續的創新機制,才能適應現代信息和知識經濟時代的迅速發展。可見,創新是企業的生命。

其次,企業管理理論本身的深化發展需要進行企業創新管理研究。

企業管理盡管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但縱觀20世紀企業管理研究理論,應該說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概括起來,20世紀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的思路可從兩方面看:

一方面,從20世紀管理思想的演變來看,一種新的管理思想或方法的提出無不來自於企業管理實踐的需要,因而20世紀管理思想的演變史也是企業管理的研究史。20世紀管理思想的研究可概括為如下線索和學派:

從工作研究————到人的研究;而人的研究經歷了

從人際關系——

人群——人性——人的需要——到人的激勵的

閱讀全文

與創造學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