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人是根據什麼原理創造出內功的 和 氣功
中國武術門派繁多,但歸根到底,總體的哲學體系都是來源於《易經》,或者是由專其演變而來屬,而中國本土的內功功法和氣功則是最初的五斗米教(即後來的"道教")根據道教的教義及煉丹方法,導氣法演變而成;像少林的武功則起源於少林寺里最早的武僧僧稠,內功功法則是廣泛以為是少林禪宗宗師的達摩,由從印度帶來的瑜珈術演變而來。
至於原理,就是現在所謂的非科學的迷信的對人體自身探索經歷的總結,至於迷信什麼的說辭其實只是因為方法不同,觀點不同,某些人對不能順從自己理念的事物的污衊罷了……
有時間你可以看看古時的醫術黃帝內經,易經之類的,原理你就慢慢體會吧,並且你還會覺得人類活到現在真是越活越沒溜了,甚至於天象學、地理學、醫學和經濟學還要通過古時哲學理論來幫助才能有新的發現,現代人之所以覺得聰明就是一生下來見到的古人的發明比較多而已,還是模仿古人……
㈡ 勵志名言
發光並非太陽的專利,你也可以發光。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愛迪生
把活著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後一天。
要冒一險!整個生命就是一場冒險,走得最遠的人常是願意去做、願意去冒險的人。
知識給人重量,成就給人光彩,大多數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稱量重量。
人之所以有一張嘴,而有兩只耳朵,原因是聽的要比說的多一倍。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蕭楚女
人生的價值,即以其人對於當代所做的工作為尺度。 —— 徐瑋
1、每一個成功者都有一個開始。勇於開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世界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馮兩努——香港著名推銷商)
3、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4、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5、若不給自己設限,則人生中就沒有限制你發揮的藩籬。
6、賺錢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賺錢的種子,便成不了事業家。
7、蟻穴雖小,潰之千里。
8、最有效的資本是我們的信譽,它24小時不停為我們工作。
9、絆腳石乃是進身之階。
10、銷售世界上第一號的產品——不是汽車,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銷給別人之前,你必須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銷給自己。
11、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腳踏實地地邁一步。
12、積極思考造成積極人生,消極思考造成消極人生。
13、人之所以有一張嘴,而有兩只耳朵,原因是聽的要比說的多一倍。
14、別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
15、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16、你的臉是為了呈現上帝賜給人類最貴重的禮物——微笑,一定要成為你工作最大的資產。
17、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
18、世上並沒有用來鼓勵工作努力的賞賜,所有的賞賜都只是被用來獎勵工作成果的。
19、即使是不成熟的嘗試,也勝於胎死腹中的策略。
20、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
21、出門走好路,出口說好話,出手做好事。
22、旁觀者的姓名永遠爬不到比賽的計分板上。
23、上帝助自助者。
24、怠惰是貧窮的製造廠。
25、莫找借口失敗,只找理由成功。(不為失敗找理由,要為成功找方法)
26、如果我們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須種植更多的玫瑰樹。
27、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與別人共處逆境時,別人失去了信心,他卻下決心實現自己的目標。
28、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29、迴避現實的人,未來將更不理想。
30、先知三日,富貴十年。
31、當你感到悲哀痛苦時,最好是去學些什麼東西。學習會使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32、偉人所達到並保持著的高處,並不是一飛就到的,而是他們在同伴們都睡著的時候,一步步艱辛地向上攀爬的。
33、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時間最不費力。
34、堅韌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門上敲得夠久、夠大聲,終會把人喚醒的。
35、夫婦一條心,泥土變黃金。
36、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37、沒有口水與汗水,就沒有成功的淚水。
38、一個有信念者所開發出的力量,大於99個只有興趣者。
39、忍耐力較諸腦力,尤勝一籌。
40、環境不會改變,解決之道在於改變自己。
41、兩粒種子,一片森林。
42、每一發奮努力的背後,必有加倍的賞賜。
43、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恆心為良友,以經驗為參謀,以小心為兄弟,以希望為哨兵。
44、大多數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但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45、未曾失敗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過。
46、人生偉業的建立 ,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47、挫折其實就是邁向成功所應繳的學費。
48、任何的限制,都是從自己的內心開始的。
49、忘掉失敗,不過要牢記失敗中的教訓。
50、不是境況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況。
51、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獲。
㈢ 金庸的內功排行榜詳解 細數金庸創造的內功有哪
金庸小說里最厲害的內功,非少林莫屬。
《天龍》中,喬峰之流武功何等高超,內功造詣沒幾十年是不可能趕上的,但游坦之只因學了數月《易筋經》,內功修為竟然和當時高手相匹敵,如果不是游的外功太次,我想沒幾個人能打得過他。
《射鵰》中主要突出五絕,未體現少林等門派,五絕的內功各有千秋,但最厲害的內功應該是《九陰真經》,《九陰》包含上下部,一部內功一部外功,外功練成不外乎九陰白骨爪,內功練成非同小可,郭靖小小年紀練成之後,華山論劍與其他五絕百招之內竟不落下風。
到了《神鵰》,五絕餘威猶在,但是新五絕評選出來後,遇到了少林跑出來的兩個和尚——覺遠和張三豐,覺遠沒什麼武功,但練成了少林派的《九陽真經》!內功已經讓新五絕自嘆不如,我想《九陽》的內功起碼不會比《九陰》差,應該是同水準。
《倚天》中所述更證實了《九陽》的厲害之處,張三豐、郭襄只聽了覺遠殘缺版《九陽》,加上天資,都成為了一代宗師,張三豐更是活了100歲。張無忌練成了完全版《九陽》,功力已在滅絕師太之上,後來學了乾坤大挪移,更是無敵天下,可惜頭腦簡單,為情所困,不成氣候。
到了《笑傲江湖》已經是明代,各派武功已經不再重視內功,華山派更是為此內部反目,風清揚竟然只憑劍術揚名天下,試想如果令狐沖沒有了劍,是不是廢人一個?這與前面幾部小說高手的那種游刃有餘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俠客行》石破天內力驚人,但是際遇太奇特,不是一般人能得來的,而且朝代不清,無法比較。
《連城訣》里的《神照經》也是一部厲害的內功,狄雲已經殘廢了,神照經練成後竟然復原了,神奇,但再神奇還不到《天龍》段譽那種遇到外力自動反彈的超級內力,也不值一提。
綜上所述,最厲害的內功,該是出自少林的《易筋經》或《九陽真經》
㈣ 一本武俠小說,主角好像是被逐出師門的,然後在山洞裡練習內功,後來創造了「七傷拳」
七傷拳是金毛獅王的武功 倚天屠龍記裡面的
㈤ 如何創建高績效團隊
創建高績效團隊,團隊的凝聚力一定要強,分工一定要明確,可以在工作中藉助一些團隊便版簽軟體,建權議可用敬業簽團隊便簽。
敬業簽團隊便簽支持多人在線同步協作。管理者可以在創建的團簽上發布、分配工作任務,團隊成員可以共享待辦事項。
在敬業簽團隊便簽上,團隊成員可以對待辦事項標注「已完成」、「刪除」等操作。
敬業簽團隊便簽它還支持設置時間進行提醒提醒、任務指派以及許可權管理。特別適合團隊使用!
㈥ 太極拳起源和發脹
太極拳的起源、演變和發展 顧留馨
關於太極拳起源的幾種說法
關於太極拳起源和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許宣平、宋張三峰、明張三豐、清陳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種不同說法。
唐代許宣平,安徽歙縣人,李白東游,見許宣平題詩傳舍,以為是「仙詩」,至歙縣屢訪之,不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本末》說許「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說他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則無他證。
宋張三峰為武當丹士之說,宋、元、明三代並無史料可據。黃黎洲於清初為明遺民內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誌銘》,系據高辰四所寫王征南言行而成,以為內家拳「蓋起於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闕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其言荒誕不足信。
明代內家拉扯宋徽宗時代有所謂武當丹士張三峰為祖師爺,原與清初創造的太極拳無關。張三豐,據《明史·方伎傳》記載,「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但《明史》又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至於張三豐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1911)後的一種附會而已。
王宗與王宗岳是兩個時代的人。據現有資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間人,著有《太極拳論》。關於王宗岳的生平待後詳述。
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
陳王廷是陳家溝第九世,其父名撫民,祖名思貴,均好拳習武,《陳氏家譜》說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但族譜、墓碑、《溫縣志》都作「王廷」,故應作陳王廷。陳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據《溫縣志》記載,在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任溫縣「鄉兵守備」,明亡後隱居家鄉,晚年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如《遺詞》上半首說:「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寇,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陳王廷於明亡時正當壯年,到「年老殘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創造太極拳,應在十七世紀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後的三十年光景。《黃庭經》,是道家「噓吸廬外,出入丹田」的導引、吐納方法,從《陳氏拳械譜》可知,太極拳套路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長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結合導引、吐納,成為內功拳一種流派。他的《拳經總歌》卻總括了其所創拳套的理法,錄於後: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此歌訣見於陳氏兩儀堂《拳譜》,歌詞深受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影響.戚繼光是明代整理民間拳術的傑出人物,他總結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間著名拳法,並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編成拳套,收入《紀效新書》中,被稱作士練武之源。戚氏的《拳經》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遠及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三十二式,長拳短打,去蕪存精,用剛用柔,兼收並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大大矯正了當時流行的滿片花草,華而不實的花拳之弊害,成為新的拳派。戚繼光與陳王廷相隔約半個多世紀,對陳王廷創造太極拳影響很大,戚氏《拳經三十二式》被陳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編入太極拳套路,如《拳經》以「懶扎衣」為起式,陳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為起式。甚至陳式《拳譜》和《拳經總歌》的文辭,也仿造戚氏的《拳經》,可見影響之深了。然而,這僅僅是說繼承和影響,並不是說陳王廷的太極拳抄自戚繼光,更不能說戚繼光創造了太極拳。陳王廷的功績在於繼承了戚繼光的拳術遺產,並推陳出新,創造了一種新的拳派,這就是太極拳。舉個例子來說,如陳式太極拳中專門練習周身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靈敏性的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的方法,在戚繼光、俞大猷、唐順之、陳沖斗等拳術著作中均無記載,其他各派拳術中也無此訓練方法,而是陳式太極拳所獨有的競技方法。
陳氏太極拳的五大特點縱觀陳王廷創造的太極拳,有以下五個特點:
1.把拳術和導引、吐納相結合。我國古代的導引和吐納,源遠流長,在公元前幾百年前的《老子》《孟子》《莊子》等著作中已出現,漢初淮南子劉安又編成「六禽戲」,後漢著名醫學家華佗則改為「五禽戲」,是後世氣功、內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陳王廷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協調動作,與導引、吐納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使太極拳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這對增強人們的體質,提高拳術技巧,的確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
2.螺旋纏絲式的纏繞運動,動作呈弧形,連貫而圓活,極符合經絡學說的原則。經絡是指布滿人體內的氣血通路。經絡發源於臟腑,布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疾病作,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遍身軀」內氣發源於丹田,以腰為軸,微微旋轉使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布於周身,通任、督(任脈、督脈),練帶、沖(帶脈、沖脈),達於四梢,歸於丹田。陳、王、武、李四家太極拳論,先後發其幽微。這些正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而使太極拳成為「內功拳」的一種流派。
3.創造了雙人推手的競技運動推手,舊稱打手,是我國武術中一種綜合性的實習技擊方法。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但它們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長拳短打」之稱,就說明這種分歧。同時,由於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徵性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打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由於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陳王廷創造的推手方法,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容,綜合了擒、拿、跌、擲、打等競技技巧,並且還有所發展。譬如拿法,它不限於專拿人的骨節,而是著重拿人的勁路,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推手方法的出現,解決了實習技擊時的場地、護具和特製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並在我國的武術技擊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個新的內容——推。
4.創造了粘隨不脫,蓄發相變的刺槍術基本練法。根據推手時的「聽勁」方法,繼而創造了雙人粘槍法,這也是陳王廷獨創的成就之一。這種器械對練法,解決了不用護具也可以練習實刺的問題。練習太極拳粘槍時,採用沾連粘隨的原則,纏繞進退,疾若風雲,封逼擲放,往復循環,為刺槍術開辟了一條簡便易行,提高技術的途徑。
5.發展了以太極精義為依據的拳法理論陳王廷的《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極拳的原始理論,是總結古代技擊術的一篇拳論,它闡述了攻擊與防禦的戰略和戰術,所以稱得上是太極拳七個拳套的概括性拳論。把《拳經總歌》和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式》圖訣相對照,就不難看出陳王廷在拳論方面怎樣吸取了前輩所歸納總結的精華。但是陳王廷並不滿足於吸取當時名家的拳法理論,而是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創造性地發揮。陳王廷在拳法理論上的獨創性成就,表現在《拳經總歌》的開頭兩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兩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貼纏繞,以練習懂勁和放勁的技巧,通過嚴格和正確的鍛煉,反復練習,不斷提高技術水平,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高級推手技術水平。這種推手的方法和懂勁的理論,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從外形的技擊術提高到「勁由內換」、「內氣潛轉」和「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高級技巧,在我國武術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同時,它還為後來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陳鑫等太極拳名家奠定了鍛煉方法和進一步發揮技擊理論的基礎。
由於太極拳採取全身放鬆,用意不用力的鍛煉原則,所以要由松入柔,運柔成剛,剛復歸柔,達到有柔有剛,剛柔相濟。拳套的練法要求先慢後快,快後變慢,慢要慢到別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後發先至。也就是說,練太極拳要求達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剛。這種既重外形,更重內蓄的觀點,還為提高武術技擊水平提供了極有價值的鍛煉方法。
太極拳各流派的出現及其發展
太極拳自陳王廷首創之後,在陳家溝世代相傳,陳式子孫婦孺皆知,老幼皆練。陳家溝的人丁越來越興旺,練太極拳之風也愈來愈盛,後浪推前浪,歷代都有名拳師。三百年來,歷經陳氏子孫及其門徒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太極拳便成為我國重要的拳種之一。
從《陳式家譜》可知,陳王廷三子一孫的拳藝一般,玄孫甲弟則拳藝精到,但從此後繼無人。然而,陳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陳家溝著名的太極拳手,人稱三雄,與同族陳公兆、陳大興齊名。不過,這時陳王廷所創的七種拳套,已由博返約,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長拳和太極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陳家溝已很少有人練習,而第一路、炮捶(現代陳式太極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槍,則精益求精。至五傳陳長興和陳有本時,為適應不同的學習對象,第一路太極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傳又派生了趙堡架。
新架據說是陳有本所創,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逐漸揚棄了某些高難度的動作,陳家溝人稱之為「略」。陳有本的門徒族侄陳清萍,也創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步加圈,在不改變套路的原則下,由簡到繁,以至極為復雜,逐步提高拳藝的技巧難度,與陳有本同時的陳家溝拳師陳長興,承祖輩的老架系統,架式寬大,難度高,直到他的學生楊露禪在北京傳習拳藝時,為了適應保健需要,有逐漸改變了拳套動作,遂成楊式太極拳。後又從楊式派生了吳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吳鑒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從楊露禪學陳式老架,又從陳清萍學新架套路,其後自創一派,稱武氏太極拳。後由武氏又派生了孫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孫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