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拼音漢字

創造拼音漢字

發布時間:2020-12-15 06:09:52

A. 漢語拼音是誰發明

一九五八年二月十一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了《漢語拼音方案》內。漢語拼音方案容的作用有五個:
①給漢字注音。利用漢語拼音為漢字注音,可以提高識字的效率,利用漢語拼音查字典,可以提高自學的能力,有助於小學的識字教學,也為漢字拼音化創造條件。
②為推廣普通話的有效的工具。利用拼音幫助讀准字音、學習普通話,逐步地普及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有利於文字的根本改革,有利於發展科學技術,有利於社會的發展進步。
③用來音譯外國的人名、地名和科技術語,編索引等。
④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便於國際文化交流。包括: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隔音符號。
⑤可以按照字母表排列的順序,查按音序排列的字典等拼音索引。
根據普通話語音結構的特點而制定的聲母表和韻母表,用25個字母配合成21個聲母和35個韻母。並制定了一些相應的拼寫規則。

B. 中國拼音是什麼時候創造得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
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
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
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
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目錄
1 歷史
2 漢語拼音方案
3 語音
3.1 聲母
3.2 韻母
3.3 聲調
4 作用
5 漢語拼音化

歷史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
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
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
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
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
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漢語拼音方案
《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布的拉
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

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決定採用漢語拼音
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准。

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

語音
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分聲母和韻母。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讀音的符號系統,不
應視為獨立的字母。

聲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聲母有21個: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邊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濁音 濁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雙唇音 b [p] p [p'] m [m]
唇齒音 f [f]
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
舌尖音 z [ts] c [ts'] s [s]
舌尖後音 zh [tʂ] ch [tʂ'] sh [ʂ] r [ʐ]
舌面音 j [tɕ] q [tɕ'] x [ɕ]
舌根音 g [k] k [k'] h [x]

此外,普通話里還有一些音節開頭不是輔音而是母音,如「案」(an),這種沒有聲母
的稱之為零聲母。

韻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一共有39個韻母。分別是:

單母音韻母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s-)i, (sh-)i
er
復母音韻母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ou
帶鼻音韻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其中,只有一個母音或者一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的情況,該母音稱之為韻腹,所帶的鼻
輔音稱為韻尾。兩個母音構成的韻母,則是開口度較大的為韻腹,韻腹前的母音稱為韻
頭或者介音,韻腹後的母音稱為韻尾。3個母音或者2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則中間的元
音是韻腹,第一個母音是韻頭,韻腹後的母音或鼻輔音為韻尾。

還曾經有人根據韻頭把韻母分為四類,稱為四呼,即開口、齊齒(i)、合口(u)、撮口
(ü)。漢語拼音的韻母表就是按照這個來排列的。

聲調
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四個聲調符號分別是: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ˉ」);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ˊ」);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ˇ」);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ˋ」);
漢語中還存在著一種特殊聲調,叫做輕聲,有時也叫「第五聲」,在漢語拼音中不標
調。有些學者認為「第五聲」的說法並不確切。輕聲雖然能夠起分辨語義的作用,但是
通常不列入漢語「四聲」之一,因為聲調是正常重音音節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輕音
只有音區特徵,聲調還有曲拱特徵。

每個漢字由韻母和聲母配合構成一個音節構成。在韻母上部應該標出聲調,為了方便也
可省略。

漢語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如下:

若有兩個母音,且第一個母音為i、u、或是ü時,則將聲調標示在第二個母音上。
其餘狀況下聲調皆應標示於第一個母音之上。

作用
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
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過去其它的漢語拉丁化的規則相比,它的規律比
較簡單,發音更規范於普通話的發音。它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漢語拼音也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完全用漢語拼音寫出來的文章
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閱讀的幫助。

漢語拼音化
由於漢字復雜,學習需時,並且不如英文輸入計算機般直接,中國文改積極分子為了發
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
詞等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為在中國實現一語雙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從80年代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
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經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劃。

C. 漢字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創造了多少新字

中國漢族的文字改革 漢族的文字改革又稱漢字改革。改革由群眾運動開始,以政府的決定和實施為歸宿。主要內容如下:
制定表音符號,統一漢字讀音 漢字積累到 6萬之多,可是缺乏一套表音符號。1892年廈門盧戇章發表他設計的拼音方案,叫做「切音新字」(廈腔)。這樣開始了中國人自覺的拼音化運動,而以前只有外國傳教士的中文羅馬化。根據「切音新字」,清末的拼音化運動被稱為「切音字運動」。
從發表切音新字到中華民國成立( 1912 )的20年間,人們提出了近30種拼音方案,其中漢字式字母的占 2/4,速記符號式和拉丁字母式各占 1/4。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制定第一套法定的注音字母(後來改稱注音符號),1918年正式公布。從此,小學生先學注音字母,後學漢字。
可是,注音字母是漢字式字母,不便在國際間應用,於是,又制訂「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1928年由南京政府大學院(即教育部)公布,作為「注音字母第二式」(見國語羅馬字)。
在蘇聯拉丁化運動高潮中,留蘇中國共產黨員和蘇聯語言學者設計了另一套中文拉丁化字母,在蘇聯華僑中用於掃盲。1933年傳來中國,稱為拉丁化新文字,開展了一個拉丁化群眾運動。
1955年,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下設「拼音方案委員會」,制訂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公布。漢語拼音字母在小學用於給漢字注音和拼寫普通話,代替過去的注音字母和國語羅馬字。不少文改運動者要求採用漢語拼音文字。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的政策是,以拼音輔助漢字,不是代替漢字。
漢字的簡化和整理,書寫序列的橫排 清末開始提倡簡化漢字。1935年上海有15種雜志試用手頭字(300個)。不久,南京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 ( 324字),但是立即收回不用。寫字的人,一向喜歡寫行書,行書中多半是簡體字。簡體字實際上存在已久,只是未被承認為正體。
漢字簡化的要求,到1956年才得到政府採納實施。這時候,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 515個簡體字和54個簡化偏旁), 1964年類推成為《簡化字總表》(2236字)。
漢字原來是從上而下直行書寫的,五四運動時期提倡改為從左到右橫行書寫,但是只在少數科技書刊應用。1956年推廣橫行書寫,用於一切報章,雜志和書籍,只有翻印古書等特殊場合仍用直行書寫。
推廣共同語,改用白話文 漢字和漢語拼音字母,都是書寫漢語的符號,推廣共用語是文字改革的中心工作。
在方言復雜的漢民族中間,需要一種大家通用的民族共同語。明清時代,最需要共同語的主要是官吏,因此共同語稱為「官話」。老百姓大都安土重遷,不感覺共同語的需要。
到了清末,國家意識抬頭了。在日本的影響下,把「官話」改稱「國語」。提出了推廣國語,掃除文盲,實行義務教育這一系列的時代要求。1919年「五四」白話文運動要求文體改革,廢文言,用白話。白話文運動就是把口頭的共同語寫成書面的共同語。
北洋政府的教育部實行了如下的改革:推行國語,在1924年決定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編輯標准音的《國音常用字匯》(1932年才出版)。小學語文改用白話文,國文課改稱國語課。應用文和文學作品逐步改用白話。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成為主導的現代文體。
1955年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 把「 國語」改稱「普通話」,給它下了定義:普通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漢民族共同語(後來又加: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這時候強調各民族語言應當有平等的發展機會,不用「國語」的說法,避免以漢語強加於少數民族的誤會。
經過20多年,各民族間的往來頻繁了,大家感覺需要一種全國通用的共同語。1982年新憲法規定: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漢族人口佔全國的極大多數。以主體民族共同語作為全國通用的共同語,是國際慣例。推廣普通話不是廢除方言,也不是強制少數民族學習,而是在母親語以外自願學習一種應用更廣的共同語。
漢字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即是改進語文的應用技術。應用技術方面甚多,這里舉 3個例子。①漢字打電報要用「四碼」( 4個數字代表一個漢字),不方便。清末就有人提倡電報拼音化。1925年東北四洮鐵路創辦注音字母電報,不久推廣到東北各鐵路。1949年改為拉丁化新文字電報。1958年改為漢語拼音電報。在「文化大革命」中,取消了東北鐵路拼音電報,改回「四碼」。現在,新華通訊社和各大報社有部分駐外記者用漢語拼音打回新聞電報。②漢字排序不便,檢查費事。有了注音字母和漢語拼音字母以後,開始了排檢法的音序化。音序排檢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單純字母序列法,跟英文相同。另一種是「音節、漢字、音節」三層序列法。現在有多種詞典和網路全書採用後一方法排列正文。③100年前發明了打字機,字母文字的書寫進入機械化時代。漢字也有打字機,但是只能由專業打字員應用。電子計算機可以更靈活地處理漢字。在小鍵盤上輸入漢字,要把漢字編成代碼,才能打入。另一種方法是,以詞和片語為單位,打入漢語拼音,由計算機自動變換成為漢字輸出,不用編碼。這種智能化的從拼音到漢字的自動變換法,跟日文語詞處理機的「假名漢字變換法」原理相同。
聯合國地名標准化會議在1977年採用漢語拼音字母作為拼寫中國地名的國際標准。國際標准化組織 (ISO)在1982 年採用漢語拼音字母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准。漢字在拼音的幫助下正在向應用技術現代化前進。
1958年歸納文字改革為 3項任務: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訂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這些任務,有的已經部分完成,有的是長期工作。
台灣省不談文字改革,但是由於實際需要,做了不少工作。首先是推行「國語」(不稱普通話),已經基本成功。學校都用「國語」為教學語言。其次是提倡標准行書,其中有許多簡體字,不過只用於手寫。第三是出版大量的注音讀物,用注音字母直排,不同於漢語拼音字母橫排。1986年台灣省公布修訂的國語羅馬字,改稱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放棄字母標調,採用符號標調,跟漢語拼音方案接近。
香港官方文書一向用英文。群眾口語通用廣州話(稱為廣東話)。印刷用繁體字。 香港在即將歸還中國的前夜,情況正在變化。利用漢語拼音學習普通話的人多起來了。香港和大陸的往來日益頻繁,語文上必然漸趨一致。
國外華人社區也有文字改革問題。例如新加坡共和國的人民多數是華人。他們在1965年建國以後,除主要用英文以外,發生華語教育的改進問題。為了溝通方言,他們推廣共同語,稱為「華語」(不稱普通話,也不稱國語)。他們規定:在學校里只說華語,不說方言;在社會上多說華語、少說方言。他們採用簡體字,因為簡體字比較易學易用;他們採用拼音字母,因為它就是拉丁字母,便於在新加坡和國際間應用。新加坡的成功,使它成為馬來西亞和東南亞其他華人社區的榜樣。

D. 創造拼音文字、的是什麼文明古國

文明古國都是象形文字吧?

E. 創造的造的拼音

創造 [ chuàng zào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chuàng zào ]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F. 創造的拼音是什麼

chuang zao

G. 漢語拼音是誰發明的

第一個創制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讀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義大利人利瑪竇(MatteoRicci),他是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1583年來到中國,1605年(明朝萬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一書。內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

羅常培根據文章的漢字與拉丁文對照的譯文,整理出一個包括26個聲母和44個韻母的漢語拼音方案。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經」用阿拉伯字母給漢字拼音稍晚,「小經」(又名「小兒經」、「小兒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給漢字拼音的嘗試。

(7)創造拼音漢字擴展閱讀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漢字,非常困難。

在1913年2月15日,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的注音符號誕生了。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它是漢語拼音的前身。

「注音符號」目前仍舊為中國台灣省漢字的主要拼讀工具之一,為小學語文教育初期必學內容;中國大陸地區自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以後停止推廣使用,但在漢語字典等基礎工具書中對漢字注音時繼續與拼音同時使用。它的誕生使漢語的發展開始了新紀元。

H. 國語的漢字的拼音是誰創造的。要求詳細資料。

網路找的,你參考一下: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 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 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 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 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目錄 1 歷史 2 漢語拼音方案 3 語音 3.1 聲母 3.2 韻母 3.3 聲調 4 作用 5 漢語拼音化 歷史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 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 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 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 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 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漢語拼音方案 《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布的拉 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 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決定採用漢語拼音 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准。 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 語音 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分聲母和韻母。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讀音的符號系統,不 應視為獨立的字母。 聲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聲母有21個: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邊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濁音 濁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雙唇音 b [p] p [p'] m [m] 唇齒音 f [f] 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 舌尖音 z [ts] c [ts'] s [s] 舌尖後音 zh [t] ch [t'] sh [] r [] 舌面音 j [t] q [t'] x [] 舌根音 g [k] k [k'] h [x] 此外,普通話里還有一些音節開頭不是輔音而是母音,如「案」(an),這種沒有聲母 的稱之為零聲母。 韻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一共有39個韻母。分別是: 單母音韻母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s-)i, (sh-)i er 復母音韻母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ou 帶鼻音韻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其中,只有一個母音或者一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的情況,該母音稱之為韻腹,所帶的鼻 輔音稱為韻尾。兩個母音構成的韻母,則是開口度較大的為韻腹,韻腹前的母音稱為韻 頭或者介音,韻腹後的母音稱為韻尾。3個母音或者2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則中間的元 音是韻腹,第一個母音是韻頭,韻腹後的母音或鼻輔音為韻尾。 還曾經有人根據韻頭把韻母分為四類,稱為四呼,即開口、齊齒(i)、合口(u)、撮口 (ü)。漢語拼音的韻母表就是按照這個來排列的。 聲調 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四個聲調符號分別是: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ˉ」);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ˊ」);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ˇ」);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ˋ」); 漢語中還存在著一種特殊聲調,叫做輕聲,有時也叫「第五聲」,在漢語拼音中不標 調。有些學者認為「第五聲」的說法並不確切。輕聲雖然能夠起分辨語義的作用,但是 通常不列入漢語「四聲」之一,因為聲調是正常重音音節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輕音 只有音區特徵,聲調還有曲拱特徵。 每個漢字由韻母和聲母配合構成一個音節構成。在韻母上部應該標出聲調,為了方便也 可省略。 漢語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如下: 若有兩個母音,且第一個母音為i、u、或是ü時,則將聲調標示在第二個母音上。 其餘狀況下聲調皆應標示於第一個母音之上。 作用 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 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過去其它的漢語拉丁化的規則相比,它的規律比 較簡單,發音更規范於普通話的發音。它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漢語拼音也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完全用漢語拼音寫出來的文章 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閱讀的幫助。 漢語拼音化 由於漢字復雜,學習需時,並且不如英文輸入計算機般直接,中國文改積極分子為了發 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 詞等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為在中國實現一語雙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從80年代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 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經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劃。

I. 拼音是誰創造出來的

中國人自己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開始的。 1892年,盧戇章在廈門出版《一目瞭然初階》,公布了他創制的「中國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為漢字注音,聲韻雙拼,左右橫寫,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雖然由於他的方案只局限於廈門音,所以未能推廣使用,可是他的創舉為漢字注音走向西文字母化奠定了基礎,開創了先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把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廣工作列入議事日程。組織人力草擬漢語拼音方案。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1957年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通過《漢語拼音方案(草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規范化普通話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寫方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拼音方案。這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種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別是國語羅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優點,它是我國三百多年拼音字母運動的結晶,是六十年來中國人民創造拼音方案經驗的總結,比任何歷史上一個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關於現行的《漢語拼音方案》的細節,因為是大家所熟知的,所以這里不再陳述。
早在《漢語拼音方案》推廣實施的初期,在各種媒體上曾經有一種較為普遍的提法,就是拼音方案終將取代中國古老的方塊漢字。理由是,漢字無法輸入電腦。如今的事實已經證明,漢字不僅可以輸入電腦,而且輸入速度不亞於西文,況且充分顯現出漢字獨有的藝術美。所有這一切歸根結底還要歸功於《漢語拼音方案》。
現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功能已經由原來單一的為漢字注音發展為注音和輸入兩個方面。作為漢字的基本輸入方法的拼音輸入法,根據電腦操作的具體特點,在保持「方案」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又派生出「簡拼」「雙拼」等多種輸入形式,大大的加快了輸入速度。還有一種叫作「狂拼」的輸入軟體,在用拼音輸入漢字的同時,電腦會根據自身的模版和用戶的用語習慣自動的分析判斷,根據用戶的意圖恰如其分的選擇字、詞、片語乃至句子,使得漢語拼音達到了相當程度的智能化。

J. 創造的拼音是什麼

創造 [chuàng zào]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內)
近反義詞
近義詞
興辦 創作容 創辦 創建 創設 製造 發明獨創 締造 設立
反義詞
仿製 仿造 摹仿 摹擬 模仿 模擬

閱讀全文

與創造拼音漢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