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科舉制度是隋唐時期創立並發展起來的選官制度,在當時大大促進了社會進步,是唐朝出現盛世局面的一個重要因素。那麼科舉制度是怎麼興起的?為什麼後來又廢除了呢?
一、科舉制度為什麼會在隋唐興起並得以發展?
科舉制度的產生從根本上講是封建經濟發展,地主階級中士、庶力量對比變化的反映。①經濟條件:隨著隋唐社會經濟的發展,庶族地主的經濟勢力也得以增強,形成了一種社會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應有地位。②政治條件:士族勢力雖然漸趨衰落,但他們由於在政治經濟上的特權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隋唐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隋唐統治者為了進一步抑制士族勢力,削弱地主割據勢力而採取科舉制,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③階級關系:隋唐時期隨著士族和庶族力量對比的變化,原先以門第高低為主要標準的選官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社會條件。隋唐統治者讓庶族參與政權,擴大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也是科舉制興起的一個因素。
二、科舉制度的確立產生了什麼重大影響?
科舉制度作為一種以考試入仕為官的選官制度,在明清之前積極作用佔主導地位,至明清時期消極作用佔主導地位。
積極影響:①科舉制引入競爭機制,採用公開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使選拔官吏有了一個知識才能的標准,較之以地位、權勢任命官職是一個進步。②科舉制倡導了重視真才實學、進身仕途的良好風氣,對魏晉以來的門閥士族制度是個沉重的打擊;③各階層知識分子,特別是庶族地主的參政,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④科舉制也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由於進士科以詩賦為主,所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和唐文化的發展,造就一批詩人,使唐文學達到很高水平。⑤科舉制度的創新與完善給唐朝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開創出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關系的新面貌,給社會帶來革新氣象和創新精神,促進了唐朝的社會進步與經濟繁榮,將盛世唐朝推到了世界大帝國的地位。正由於具有如此的積極作用,科舉制被後世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消極影響:隨著歷史的發展,科舉制度的弊病也愈明顯。從科舉考試中明經科以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可以得出——科舉制度控制了讀書人。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發展為八股取士,使大批知識分子脫離實際的學風,醉心於功名,一旦科考成功、金榜題名,就逐漸淪為封建統治者的附庸。科舉制實行後期尤其是明清時,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手段,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盡管科舉制度因種種弊端最終被摒棄,但其對中國及世界產生的影響卻非常深遠。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的科舉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響。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幹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② 中國第五大發明是什麼
③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還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廣受關注。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由於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太陽歷」。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歷」。
(3)中國第五大發明擴展閱讀:
在二十四節氣中,反映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劃分四季的方法,立,開始。即春、夏、秋、冬開始的意思。立春的日期為每年公歷2月4日前後;立夏為每年公歷5月6日前後;立秋為每年公歷8月8日前後;立冬為每年公歷11月7日前後。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平分。這兩天晝夜時長相等,同時,春分和秋分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兩段。春分為每年公歷3月21日前後;秋分為每年公歷9月23日前後。
夏至、冬至:是指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經來到。又因夏至日的白晝最長,冬至日白晝最短,因此古人分別稱之為日長至和日短至。夏至為每年公歷6月22日前後;冬至為每年公歷12月22日前後。
④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什麼
是「二十四節氣」
那就是凝結著中國人民智慧與傳統文化結晶的「農歷二十四節氣」,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4)中國第五大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它代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十四節氣
⑤ 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是什麼
珠算。
2013年12月4日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決議,將珠算回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答錄,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珠算的計算功能逐漸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珠算成功申遺,有助於讓更多的人認識珠算,了解珠算增強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揚與保護珠算文化的行列中來。
⑥ 被譽為中國為世界貢獻的「第五大發明」,是哪個發明
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就是中國的“農歷二十四節氣”。農歷二十四節氣是結合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的成果,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哪怕是到了現代生活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古時候,二十四節氣就是農民們耕種和生活的重要指標,人們一年的勞作和生活都是要按照農歷二十四節氣來制定計劃的,後來,“農歷二十四節氣”已被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也被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如今,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農民們也不必要按照二十四節氣來耕種了,但是二十四節氣依然是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⑦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什麼
中國有五大發明
人人皆知中國古代有偉大的四大發明——造紙、印刷、火葯和指南針,但很少有人知道對人類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鍾表,也是由中國人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明的。近日,筆者在上海遇見世界著名的鍾表大師、香港鍾表歷史學家矯大羽時,他激動地對記者說,經過數年的努力和求證,他提出的「中國人開創了鍾表史」這一觀點,已被世界鍾表界認可。
矯大羽說,中國古代有日晷、水鍾、火鍾、銅壺滴漏等,這只能算是古人的計時器。沒有嘀嗒嘀嗒的鍾表聲,都不能稱作鍾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台水運儀象台,每天僅有一秒的誤差。而且,它有擒縱器,正是擒縱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這就是鍾表與計時器的區別。國際鍾表界都把擒縱器視為鍾表的心臟。在瑞士,他找到了一本世界鍾表界的權威書刊上寫到:「現代機械鍾表中使用的擒縱器源自中國古代蘇頌的發明。」之後,他又在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的一本書中,找到了他的一段話:「蘇頌把鍾表機械和天文觀察儀器結合以來,在原理上已經完全成功,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了六個世紀,比方和斐與胡克同被西方認為是天文鍾表的發明人先行七個半世紀。」由於矯大羽知道擒縱器在鍾表發明中所佔的決定性作用,他在實地考察和查找了大量有關水運儀象台的資料後,翻閱了蘇頌所著的《新儀象法要》一書,並找到了西方權威人士的話作為旁證,大膽斷言是中國人開創了人類鍾表史,並影響了後來西方鍾表的進展。摘自《新民晚報》
⑧ 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大發明"不只四項,還有中醫學。中醫學不是一般的發明,而是"大發明",是比造紙術、火葯、指南針、活字印刷術更傑出的發明和創造,可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它由中國首創,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傑出成就。這里所稱之中醫學,是指從遠古到1840年所形成的經典中醫葯學術體系,它由中國獨創,產生於中國古代社會,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傑出代表。
第二,它傳播至全世界並被廣泛地接受和應用。中醫學早已開始走出國門,20世紀70年代以來,又進入國際化的新階段,現已傳至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科學價值和卓越療效已經為世界醫學界所公認,中醫學正在被地球村的居民們日益廣泛地接受。
第三,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產生了重大推動作用,作為"大發明"的價值和意義已得到世界公認。
中醫學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大推動作用
首先是在醫學方面,中醫學有別於西醫學的思維方式、理論內容、防治原理、治療方法,可補西醫學之不足,發揮其特有的優勢,推動醫學發展和變革,為人類健康做出特有的貢獻。
其次是在科學發展和文明進步方面,中醫學關於人的生命運動的復雜現象和深層規律的認識,有力地推動著生命科學的研究,將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重大貢獻。國外著名醫學家和科學家們一再指出,"經絡"問題可能包含著若干項諾貝爾獎級的課題,中國要拿諾貝爾獎,最有希望的是中醫葯。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一再指出,中醫現代化將推動人體科學的突破,形成一場科學革命,引起一次東方式的文藝復興。"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我們真正理解了、總結了以後,要改造現在的科學技術,要引起科學革命。""這不是簡單的問題,這是人類歷史上再一次出現的跟文藝復興一樣的大事。"
中醫學不僅是"大發明",而且其發明和創造的程度都大大地超出了其他四大發明,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