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毛筆是誰發明的
古以來就傳說蒙恬造筆,但也不是定論。
造紙術到底是誰發明的,很多人都說是蔡倫;我覺得蒙恬造筆可能也是這樣,其實他只是改進了它。最早造毛筆的人應該更早
2. 世界上為什麼有毛筆毛筆被誰發明出來的
是蒙括。
毛筆究竟是誰發明的呢?
古時候,秦國有個大將軍叫蒙恬,他帶領兵馬與另外一個國家楚國打仗,這場戰爭打得非常激烈,為了讓秦國的國王及時能了解到打仗的情況,蒙恬將軍不得不定期寫戰況報告,派軍士騎上快馬送秦王的手上。
那時候,人們用竹簽蘸著墨水將字寫在絲做的絹布上,這種「筆」稱作「聿」。蒙恬每次用聿寫文章,寫戰況中報告的時候,總是是覺得不順手,「聿」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上墨水,但墨水蘸多了,會直往下滴墨水,把貴重的絹弄臟了。這樣一來,令他十分煩惱。於是,他想怎樣才能使「聿」變得方便好用呢?
在不打仗的時候,蒙恬喜歡到野外打獵去。有一次他打了幾只野兔子,拎在手裡沉甸甸的,其中一隻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扭扭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突然一動:如果用兔子尾巴來代替聿蘸墨寫字,不是更好的方法嗎?
回到軍營後,他剪下了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吸不上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個樣子,好端端的一塊絹也浪費掉了。蒙恬生氣地把「兔毛聿」 扔進了門前的一個山石坑裡,把它置之度外,不理它啦!
過了幾天,蒙恬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材料。有一天,他走出了營房,想透透新鮮的空氣。在無意之中,他發現了山石坑裡那枝被自己扔掉的「兔毛聿」,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覺得兔毛濕漉漉的,顏色也變白了。他馬上跑回營房,將它蘸上墨汁,這時兔尾變得非常的「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變得圓潤飽滿了。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山石坑的水含有石灰,經過鹼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了。
從此以後,人們就開始用這種方法製造毛筆了。
同學們,現在你知道的毛筆的到來的吧!這位武將以他的聰明才智給人們用上的一種很好的學習工具——毛筆。
那我們現在明白了「多點注意身邊的事物,讓我們多點發現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一般毛筆是用竹或木做筆桿,用動物毛或植物纖維做筆頭,精心製作而成。因此,不同種類的動物毛做成的筆又有不同的名稱。如羊毫、狼毫、紫毫(兔毫)、雞毫、鬃毛、鼠須等。
毛筆的種類,如果按其性能來區分,則大致可分為三類,即「柔毫」、「硬毫」、「兼毫」。
柔毫:是選取彈性較弱、硬度較小而顯得柔軟的動物毛為原料製作的。如用羊毛製作而成的「羊毫」,用雞毛製作而成的「雞毫」。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羊毫。它的特點是毫端柔軟,容易攝墨,筆毫便於展開。柔毫中,最大的叫「楂筆」(又稱抓筆),其次為「斗筆」、「提筆」、「聯筆」及「屏筆」,再次為一般常用的各類楷書字筆。
硬毫:是用一種彈性較強、硬度較大的動物毛如山兔毛或黃鼠狼毛、山馬毛等製作而成的。因其毛之不同而名稱有異,紫色兔毛製成的稱為「紫毫」,黃鼠狼尾毛製成的稱「狼毫」,鼠須製成的稱「鼠毫」等。硬毫的特點是銳利堅挺,富於彈性,筆畫鋒芒易為顯露。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特作《紫毫筆》詩:「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為筆,千萬毛中擇一毫。」 兼毫: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彈性不同的動物毛,按一定比例配製而成的。它是一種介乎柔毫和硬毫之間的中性筆,其特點是軟硬適中,剛柔相濟。如,以三成兔毫和七成羊毫配製而成的「三紫七羊毫」,其它如「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二紫八羊」等,還有「狼羊毫」、「紫狼毫」、「雞狼毫」各種兼毫,偏硬或偏柔,各因其材,各成其筆,而書寫者各有所好,各得其宜。
此外,用動物毛製做成的筆,還有鹿毫、麝毫、虎毫、以及鴨毛、鵝毛等,這些筆由於選料極精,造價較貴。其中有些筆管系用象牙、青玉、犀角、紫檀、琉璃等珍貴材料製成、配以非常考究的裝璜和精美的字畫雕繪,這些稀有之屬,已不切合實用,而只能作為工藝品以供陳列欣賞了。諸毫中,按其筆型大小和用途來區分,則大致可分為大毫筆、中毫筆、小毫筆(或稱大楷筆、中楷筆、小楷筆)。寫小字用筆如小楷狼毫、小楷羊毫、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小白雲等;寫中字用筆如中楷狼毫、中楷羊毫、中白雲等;寫大字用筆如大楷羊毫、紫狼毫大楷、大白雲等。寫大草、狂草則用雞毫;寫屏條則用長毫屏筆;題寫匾額則用豬鬃做成的提筆;書寫特大號字的稱為「斗筆」。如果按筆的毫鋒長短,則一般分為「長鋒」、「中鋒」、「短鋒」。
在書寫工具日益變換的今天,鋼筆、自動鉛筆、彩色筆、圓珠筆……方便、實用的各種各樣的筆已悄然走進千家萬戶。但是在這些筆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用什麼來做書寫工具呢?大家肯定都會說,是「毛筆」。 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對毛筆有著特殊的,可以說毛筆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現在就請聽我給你們介紹一個這個「好朋友」 咱們先來談談毛筆的種類。 以毛筆筆鋒的原料來講,大抵可分為三類:兔毫、豹毫、鼠須製成的硬毫,其特點是毛粗性強,用其作書,筆鋒峻利勁峭,氣勢雄渾,
猶如崎嶇險峻的名山大川。羊毫、雞毫、胎毫製成的軟毫,其特點是毛細性柔,用其作書,筆鋒圓轉如意,猶如涓涓流淌的細流。以硬、軟毫相兼的,稱為兼毫,其特點為調配合理,用其作書,軟硬相兼,剛柔相濟。再以筆的用途來分:寫「榜書」、「匾額」用最大的筆,叫「植筆」,也可稱「斗筆」或「提筆」;寫「對聯」、「條屏」,用次大的筆,叫「聯筆」或「屏筆」。每品類又分一、二、三號,我們通常則稱「大、中、小楷」。若再以制筆派別、名稱來分,算來足有上萬種,如我們常見的湖筆、宣筆、白雲、落紙雲煙、玉蘭蕊等等,真可謂數不勝數。
接下來咱們再談毛筆的構造,可用四個字來概括:合理。一支普通毛筆的「身高」約有6寸,這種構造正是為了適合楷書、行書、草書等不同書體的書寫需要。
唐代著名大書法家虞世南曾形象地說:「筆長不過6寸,捉管不過3寸,真一,行二,草三。」
在毛筆中,最長的部分是它的身軀——筆桿。所謂筆桿,是指毛筆用手拿執的部分,長度約占毛筆總長度的60%。製作種類豐富多彩;有金管、銀管、斑管、象牙管、玻璃管、棕竹管、紫植管……今天以水竹製成的筆桿為主。另有些用名貴材料製成,不僅實用,而且成為具有觀賞和收藏價值的藝術珍品。
3. 「文房四寶」中的毛筆是誰發明的
毛筆據傳為蒙恬所創,所以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縣侯店每逢農歷三月初三,如同過年,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
蒙恬(約前250年-前210年),中國秦朝名將,祖居齊國,祖父蒙驁和父親蒙武皆為秦國名將。蒙恬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秦始皇駕崩後,因為支持太子扶蘇,被趙高設計處決。
晉人崔豹《古今注》提到:牛享問曰:『自古有書契以來,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筆耳。』」。據說蒙恬在鎮守北方時,見匈奴以獸毛沾顏料繪圖,又同時前方戰況告急,才改篆刻竹簡由絲卷書寫軍情。這才聲名大噪,並由史官記於史冊內。
晉 張華《博物志》(佚文):「蒙恬造筆。」(引自《藝文類聚》卷五十八)晉.崔豹《古今注》卷下《問答釋義》:「蒙恬始造,即秦筆耳(指以兔毛、竹管做筆)。」相傳,秦將蒙恬是以竹管、兔毫制筆的創始人。後因用為詠筆的典故。
唐 李瀚《蒙求》:「蒙恬制筆,蔡倫造紙。」
所以從司馬遷漢朝到唐朝,普遍認為,蒙恬是發明毛筆的,不是蒙恬始造,就是蒙恬造筆。
自元代以來,浙江湖州生產的具有「尖、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
(3)毛筆誰發明擴展閱讀:
文房四寶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安徽宣城諸葛筆、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紙,安徽徽州婺源龍尾硯。
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宣筆(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縣)、宣紙(安徽宣城涇縣)、歙硯(安徽徽州歙縣)、洮硯(甘肅卓尼縣)、端硯(廣東肇慶,古稱端州),元代以後湖筆(浙江湖州)漸興,宣筆漸衰,改革開放後,宣筆漸漸恢復了生機。
毛澤東常說用「文房四寶」打敗國民黨四大家族
毛澤東一生非常熱愛書法,對毛筆及墨、紙、硯「文房四寶」特別愛護珍惜。他常說:「我用『文房四寶』要打敗國民黨四大家族。」
戰爭年代,從江西根據地到延安,他一直把晉唐小楷等他閱讀臨寫過的法帖帶在身邊。他交待警衛員陳昌奉:「我到哪裡,不吃飯、不洗腳也要先把『文房四寶』擺放好,隨時讓我工作學習。」除了批閱文件,撰寫文章,毛澤東一有空,就會抓緊時間練習書法。他說:「習練書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積極的消遣娛樂,也是養神健腦健身之法。」
紅軍長征時期他在遵義縣北的婁山關,見一石碑上刻的「婁山關」三字不僅寫得蒼勁挺拔,而且石工刻得也如眼前峻峰峭壁,堪稱佳作。他在這塊石碑前停留良久,感嘆再三,他反復揣摩,不斷用手比劃運筆,嘴裡說著:「可惜這碑不知出自哪朝哪代哪位名家之手啊!」
有一次,在一座廟里見到許多書法造詣很高的碑文,毛澤東也抽空研究。他說:「中國的廟宇也是書法勝地,許多古廟都有很有價值的書法作品,稱得上是書法藝術的寶庫。」
4. 文房四寶」中的毛筆是誰發明的
提到毛筆,人們往往會想起「蒙恬造筆」的故事,認為秦代名將蒙恬是毛筆的發明者。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太平御覽》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韓愈《毛穎傳》以筆擬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穎,秦始皇寵之,封毛穎為「管城子」。後世又以「毛穎」、「管城子」為筆的代稱。此事也與蒙恬有關。 有人對「蒙恬造筆」的說法提出質疑。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了,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筆的叫法,可見筆是早於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看來,這一評述還是有所根據的。 解放後的出土文物更證明了這一點。一九五四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長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戰國墓群中,發掘出一支長約21厘米,直徑為0.4厘米的毛筆實物。該筆與現在使用的毛筆權相似,筆頭用優質的免箭毛製成,毛長2.5厘米,筆桿亦系竹管,所不同的是筆頭不是插在竹桿套內,而是用劈開的竹桿端部將筆頭夾在其中,外纏絲線,再塗上漆。這支埋入地下兩千多年的戰國毛筆,被認為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它稱為「戰國筆」。又由於長沙古屬楚國,這支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筆,還被稱為「楚筆」。 是否「戰國筆」就是最早的毛筆呢?也是個問號。有人估計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炎帝、黃帝時期就出現了毛筆。張華《博物志》也有「舜造筆」的記載。另外在出土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許多彩繪陶器上,表面所繪的動物圖案及幾何紋飾;明顯地呈現出用毛筆畫寫出來的痕跡。商代的甲骨文上,也出現了毛筆的痕跡。據《田骨學商史編》記載,從殷墟出土的三塊牛胛骨板上,有幾個用毛筆寫成的文字,以及一些龜甲片上,還可以看到一些未刻的文字,這些文字尚留有施朱塗墨的痕跡。而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又具有相當多的「聿」字,由此可以這樣斷定,早在商代以前,我國就已有了用毛筆書字這個事實,現在文學界也大多持這個觀點。 相傳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是善璉西堡人,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蒙恬與夫人將制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為了紀念他們,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繞村而過的小河易名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璉的別稱。相傳農歷3月16日與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就要舉行盛大敬神廟會,以紀念他們的筆祖。元代,湖筆取代了宣筆的地位,湖州成了全國的制筆中心,並出現了馮應科、張進中、吳升、姚愷、陸震、楊鼎、沈秀榮、潘又新等制筆名師。明末清初,善璉湖筆逐漸外傳,善璉人在各地開設了一批著名的筆店,如北京的古月軒、賀連清,上海的周虎臣、楊振華、李鼎和,蘇州的貝松泉、陸益堂等。 制筆用的毛也是千奇百怪的,什麼兔毛、山兔毛、獺毛、豬毛、鹿毛、馬鬃毛、羊毛、狼毛、雞毛、鼠毛等,甚至連人的胡須也可制筆。據《嶺表錄異》里記述:嶺南無免,某郡守把一塊免皮給筆匠做筆。筆匠吃醉酒,將兔皮弄丟了,他怕受罰,就割下自己的鬍子來做筆。誰知做出來的筆非常好使,太守命令他再做一支。筆匠無奈,只好道出實情,太守便下令家家戶戶的老人把鬍子割下來作捐稅。另外還有用嬰兒的胎發來制筆的:「內惟胎發外秋毫,綠玉新栽管束牢。」這是唐朝一位待人贊美胎發筆的詩句。
5. 毛筆的起源是怎樣的是誰發明的呢
毛筆作為一種起源於中國的傳統的書寫工具,在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學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秦漢那個年代,人們大多用刀在竹片上刻寫下文字,耗費時間長,極其不便。但是,邊關戰爭的情況變化非常快,傳遞文書的需求極大,因此,將士蒙恬就撕下一些紅纓綁在一根桿子上,蘸上色彩書寫文字,這就是最早的毛筆。
現代人大多使用鋼筆、中性筆等來寫字,其實,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書法是我們不能丟棄的。練習軟筆書法,不僅是對優秀文化的傳承,其實更可以修身養性,而且,一手好書法彰顯的都是書法作者的品格,學好軟筆書法,對硬筆書法也是有好處的。
6. 文房四寶中的毛筆是誰發明的
對於文房四寶中的復毛筆制是誰發明的這個問題,現在流傳的最多的版本應該是秦代的蒙恬造筆之說。故事要回到公元223年,當時蒙恬是秦國的大將軍,他每一次在外作戰都會定期寫報道給秦王看,當時的人們都是使用的竹簡,寫字也是非常不方便,而有一次蒙恬看到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於是就有了靈感。
蒙恬回去之後,就收集了很多的兔子尾巴毛,然後將這些毛插在一根竹管上,嘗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這個兔子毛是光溜溜的,沾不上墨,蒙恬試了好多次之後就將這個兔毛筆扔掉了。就這樣不知道過了多少天,他發現自己仍在門前的那隻筆的兔毛變得更加的白了,於是他還是不死心的將筆撿了起來,這一次筆變得非常的聽話,蒙恬一沾,墨水就粘上了,寫起字來也十分的流暢。於是毛筆就開始投入使用了。
其實之後兔子毛可以用了就是因為石坑中的水是含有石灰質的,而經過鹼性的水浸泡,兔毛上面的油脂就被去除了,然後變得很柔順,由於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幸」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笨」(今日簡寫作「筆」)。文房四寶中的毛筆是誰發明的,這種說法應該是最靠譜的一種說法。
7. 毛筆是誰發明的
據傳毛筆是秦國大將蒙怡發明的。但近代學者認為,早在蒙怡之前,毛筆就存在了。所以毛筆應該是漢族人發明的。
8. 我國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毛筆的是由誰發明的啊
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發明毛筆的人早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1980年,在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出了一座墓碑,經測量是5000多年的產物,其中出土文物,有凹形石硯、染色物、研杵和陶制水杯等,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類似毛筆的筆。
在湖南長沙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台關兩處戰國楚墓里分別出土一支竹管毛筆,說明毛筆到了商朝就已經廣泛使用。。
秦朝蒙恬以柘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蒙恬對毛筆的改進對於小篆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意義,與大篆不同,小篆線條婉轉曲折,非硬物所能為,故應當是用毛筆書寫的。
據說戰國末年秦國將軍蒙恬在鎮守北方時,見匈奴以獸毛沾顏料繪圖,又同時前方戰況告急,才改篆刻竹簡由絲卷書寫軍情。聲名大噪,並由史官記於史冊內。故後世制筆業奉蒙恬為始祖。先秦時,毛筆有多種名稱,如「聿」、「不律」、「弗」等,後統稱為「筆」。
而毛筆之製造在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較為進步,功能也較完善。因為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的11號墓中,發現的陪葬物中有三枝以竹為桿。
筆桿下端較粗,鏤空成毛腔,筆頭的底部藏於腔內,以麻絲裹著並塗漆在上面,帶有筆套、大小長度都與今日使用的毛筆極為相像。
《西京雜紀》中紀述漢朝天子御用的毛筆鑲嵌寶石,用秋兔之毫製成。唐代著名的毛筆有諸葛筆。宋代有成安道筆、程奕筆、屠希筆等。
元祐元年(1086年),中書舍人錢勰出使高麗歸來,贈黃庭堅一猩猩毛筆。宋代紹聖三年(1096年),蘇軾在惠州以二十文錢購得兩支筆,但不好用,長嘆說:「嶺南無筆!」
(8)毛筆誰發明擴展閱讀:
早期毛筆式樣多種,名稱也不一。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等文獻記載,吳國稱之為「不律」,楚國稱之為「聿」,燕國叫「弗」,秦國叫「筆」。後來秦一統天下,「筆」的名字便被確定下來,一直沿用至今。
漢魏以來書法藝術的發展,對毛筆的製作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朝時,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筆」筆料優良,製作精緻,受到眾多文人學士的稱贊和推崇。
宋元之際,天下大亂,宋室南遷,政治文化中心隨之南移。宣州筆工為避戰亂,四處流亡,另謀生計。湖州逐漸取代了宣州,成為制筆中心,宣筆遂被湖筆所取代。自元代始,山西、湖南、浙江等多地出產名筆,但只有浙江湖州的湖筆能甲天下。
西漢揚雄稱:「書,心畫也。」雖然用筆技巧無外乎「皴、勾、勒、點」等,但毛筆之奇妙正在於人們在書寫中浸淫了七情六慾,飽蘸了喜怒哀樂,將生命關懷和社稷理想都融注其中,小小的一支毛筆承載的是文化基因和生命熱情。
筆能抒情,字能觀人,但要做字如其人絕非易事,凡大家都是經過刻苦的錘煉,心不厭精,手不忘熟,最後才能爛熟於胸,流溢於毫端。
大書法家智永禪師曾客居湖州善璉,他把習字用禿的毛筆埋在蒙公祠南面的曉園內,在石碑上親題「退筆冢」三字,此處至今還供人瞻仰。
草聖張芝幼時即勤練書法,家門前的一池清水因他每天反復洗筆而變黑,後人稱之「墨池」。後來張芝的字「其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聯,滴行不斷一筆飛白草」,被後人不斷稱頌和臨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毛筆
9. 毛筆是誰發明的
毛筆(Chinese brush,writing brush),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也逐漸成為傳統繪畫工具。毛專筆是古代中國人民在生產屬實踐中發明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又不斷地總結經驗,存其精華,棄其糟粕,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幾千年以來,它為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毛筆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
如今用的毛筆,相傳是秦朝監督修築萬里長城的將軍蒙恬首創。但是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
1954年,從湖南長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里發掘出來了整套的書寫工具。這證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經有所謂毛筆了。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中國人主要用毛筆寫字。盡管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資料表明,商代的日常書寫並非『刀筆文字』,而是與秦漢以後寫在竹簡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樣。商族人的日常書寫是毛筆字。可惜因為書寫材料、毛筆字不能長久保存,唯有刻在堅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來,見證了商王朝的存在
10. 毛筆是誰發明的
據傳毛筆為蒙恬所創,戰國末年秦國將軍蒙恬在鎮守北方時,見匈奴以獸毛沾顏料繪圖,又同時前方戰況告急,才改篆刻竹簡由絲卷書寫軍情。聲名大噪,並由史官記於史冊內。故後世制筆業奉蒙恬為始祖。
先秦時,毛筆有多種名稱,如「聿」、「不律」、「弗」等,後統稱為「筆」。而毛筆之製造在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較為進步,功能也較完善。
因為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的11號墓中,發現的陪葬物中有三枝以竹為桿,筆桿下端較粗,鏤空成毛腔,筆頭的底部藏於腔內,以麻絲裹著並塗漆在上面,帶有筆套、大小長度都與今日使用的毛筆極為相像。
(10)毛筆誰發明擴展閱讀:
毛筆起源於公元前1600-1066左右。關於毛筆的起源,在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在歷史上記載最多的是蒙恬製做毛筆的故事,但近代的學者認為,早在蒙恬之前就有毛筆存在了。
在毛筆發明前,中國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傳說蒙恬率軍駐扎在邊疆,需要經常向秦始皇奏報軍情,由於邊關戰情變化很快,文書往來非常頻繁,而刀刻速度又較慢。
情急之下,蒙恬從兵士的裝備上撕下一撮紅纓,綁在竹竿上,蘸著點顏色寫起來,覺得速度很快,就如法炮製,作了許多能寫字的工具。
北方狼多,士兵們常打狼,剝皮後,將狼毛製成筆頭。塞外草原,牧羊成群,羊毛也自然成了制筆的工具。這就是後來的狼毫毛筆和羊毫毛筆的來歷。
這樣看來,說蒙恬發明了毛筆卻也當之無愧。最初的毛筆是用來塗描甲骨文的筆畫的,而真正用毛筆寫字,可能開始於簡牘和錦帛上文字的書寫。
另外,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其文化特點是彩陶,彩陶器形很多,上面繪有人面紋、魚紋、鳥紋、鹿紋、三角紋等多種花紋,彩陶的製作過程是先在軟的陶坯上描繪圖案,然後烘燒,推測當時的描繪工具應是毛筆類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工具。
但由於一切都沒有實物加以證明,只能是一種推測。這兩種推測到底哪一種是正確的,一時也無法確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毛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