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望岳的創造

望岳的創造

發布時間:2020-12-09 05:58:54

① 杜甫《望岳》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

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東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齊魯,山色仍然歷歷在目。

神奇自然,會聚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黃昏。

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出自《望岳》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古詩。

(1)望岳的創造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託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

② 杜甫在創作望岳這首詩的時候他的生活狀況是怎樣的

杜甫那時來候24歲,到洛陽考取自進士落第了,便開始游歷山河,過起了一種放盪不羈的生活。但其實詩人還是充滿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可以登上高峰,充滿對未來的嚮往和信心。後面是粘貼的,你參考下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③ 望岳寫作特點請問,望岳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版近望,再到凝權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原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翻譯: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3)望岳的創造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

④ 望岳的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
玄宗開來元二十三年(735),詩自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於是北游齊魯。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寫泰山的詩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齊魯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數千里,可謂雄闊。其結句尤其精妙,氣勢不凡,意境遼遠,將詩人的抱負和理想都含蘊其中。全詩開闊明朗,情調健康。

⑤ 望岳詩歌的尾聯寫出了詩人怎樣一種精神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出處】《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五嶽之首泰山的景象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南山北山陰陽分解,晨昏不同。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顯得渺小的群山。

(5)望岳的創造擴展閱讀

1、《望岳》創作背景

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2、《望岳》鑒賞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託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⑥ 《望岳》寫作手法,講詳細一點

1、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

2、「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

3、「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

一個「鍾」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

4、「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

「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

5、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岳產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

(6)望岳的創造擴展閱讀:

賞析: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

這首詩寄託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

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⑦ 望岳的寫作背景

背景

杜甫介紹

年少優游
開元十九年十九歲時,杜甫出遊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遊吳越,歷時數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天寶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天寶七年(748年)秋,杜甫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年(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為官時期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台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後,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一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於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於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廣德二年(764年)春,嚴武再鎮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將近兩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後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辭了職。這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說:「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凄涼」(《狂夫》)「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他用一些生活細節來表現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說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著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飢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廣德三年(765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嘉州、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雲安(雲陽),於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到達夔州(奉節)。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僱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了一些勞動。這一時期,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江舟長逝
大歷三年(768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嶽陽,這一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於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歷四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

大歷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後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⑧ 望岳這首詩 是杜甫年輕時創作的一首怎麼樣的詩

五言律詩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⑨ 杜甫在創作望岳這首詩時心情是怎樣的

wangyue
【賞析一】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蕭滌非)

【賞析二】

一曲民族精神與個人抱負的頌歌——杜甫《望岳》詩賞析

這首《望岳》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作。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大氣磅礴而又含蘊無窮的詩歌。在此詩中,你見不到任何科舉失敗後的消極頹唐情緒,只感受到一種偉人般的氣魄與情懷。

那麼,這首詩最耐人尋味的東西是什麼呢?

為理解這首詩所蘊含的情感內容,我們應首先對泰山的政治文化背景有個基本的了解。清人仇兆鰲《杜詩詳注》雲:「鄭昂曰:王者升中告代必於此山,又是山為五嶽之長,故曰岱宗。」古代某些帝王曾在這里舉行過封禪大典,戰國時齊魯一些儒生以為泰山在五嶽中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所以在統治者的眼中,泰山是封建政權「與天無極」、「天祿永得」的一個象徵(見《漢書·武帝紀》)。統治者的這種觀念,自然會對當時社會造成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當然,巍巍泰岳,不僅會引起統治者永葆政權的聯想與祈禱,而且也引發著國人一種崇高之感受和敬仰神往之情。「泰山岩岩,魯邦所瞻」(《詩經·魯頌·閟宮》)。「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謝道韞《登山》)。「岱宗秀維岳,崔崒刺雲天」(謝靈運《泰山吟》)。「登高者以致九霄之上,愛景者欲在萬人之先」(丁春澤《日觀賦》)。從這些對泰山謳歌的詩賦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泰山在國人心中喚起的,該是一種何等至高至美的境界的聯想。作者在這首詩歌中,便將對民族崇高精神的禮贊和個人奮發的入世情感融為一體,歌頌了一種「泰山精神」。

如上所說,「岱宗」是五嶽中古人認為最高的泰山的尊稱,是「王者升中告代」之地;在民族意識中,已具有最高境界的象徵意義。所以當詩人一開端就以「岱宗」二字呼喚,其情思之庄嚴凝重可想而知。一個虛字「夫」,就把如此庄嚴凝重的情思與至深至厚的自豪感,精妙傳出;「如何」二字,更表明詩人此種至深之情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

接下的「齊魯青未了」句,歷來為人們所嘆賞。泰山位於齊之北,魯之南,以齊魯之廣大,能見其青青之色,故而更覺泰山之高。這種寫法,確實十分新穎。然而,它還能給讀者更深遠的聯想:齊與魯既曾為古國,則泰山屹立於此,由來久矣;悠悠古國與泰山蒼翠之顏相依相存,竟無了時。這歷史悠遠的「齊魯」之國,曾是登過泰山的文化巨人孔子傳播文化之處,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極為重要之基地,最能引起讀者對其文化蘊味的親切感受。杜甫筆下的泰山,不似謝靈運《泰山吟》的「崔崒刺雲天」那樣高不可攀,也不似李白的「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游泰山六首》之六)那樣引起遺忘人世之感,而是紮根於大地,綿延於齊魯,給人間帶來無限青翠之生機。「齊魯青未了」之警句,來源於詩人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崇敬和他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第三句的「神秀」,實從「青未了」傳神而來。泰山之超絕處,不僅在其高聳雲霄,橫亘萬里,而且尤在其神秀之氣。而此「神秀」,又是大自然(造化)格外賜予。在幾分神秘的氣氛中,泰山透露出永恆、超然的氣質。這其間飽含著特定時代人們對泰山的敬畏、崇尚之意,也蘊含著本屬於泰山之子的詩人無比自豪的感情。

「陰陽割昏曉」,是接寫泰山之高。由於山勢高峻,山之陰、陽兩面竟判然分為一昏一曉之色。這一句緊承「造化」而來。正因為「造化」將其一切神靈之氣賦予泰山,泰山亦以其奇絕之姿割斷昏曉,參與造化。《莊子》雲:「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三、四句,將「造化」與「陰陽」對偶而寫,在有意無意之間造成天地間陰陽之氣於泰山周圍運作之勢。古籍中對泰山常有「東岳之靈,造化氛氳,是生二儀」(北魏孝文帝《祭岱嶽文》)或「東方萬物,始交代處」(《五經通義》)的一類觀念。可見杜甫是受了這類觀念很深的影響的。

以上四句,作者以浩然沉著之筆,勾勒出一個包羅萬象、氣韻超然的泰山;下四句更漸滲入了作者一己之親切感受,詩人慾將自己遠大浩茫之思與高奇蒼莽的泰山合為一體了。

「盪胸生層雲」,是承轉的妙筆。此時作者雖未直接寫泰山,卻通過山中層出不窮、飄浮不定的雲霧,寫出泰山的深邃;而隨山雲層出而心胸激盪、思緒萬千的詩人,其襟懷也正如吞雲吐霧的泰山一樣廣大。一「盪」一「生」,由靜至動,給肅穆的泰山再添生氣,詩人的興致也達到了一個小小的高潮。

「決眥入歸鳥」,把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進一步展現開來。這是全詩意象較為細微的一句,卻在飛鳥的高翔中,展示了泰山的無限廣闊。疾然而飛的鳥兒,使詩歌的動感更加強烈,也鼓起了作者想像的翅膀。

無論是遠望、近望還是細望,都不能盡望岳之情。泰山之獨絕處,正在其居高臨下、俯視群峰的氣概。所以中國一位偉大的哲人登泰山以後,感到天下變小了:「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篇》)而杜甫正是抱著登最高處的理想、創最輝煌業績的心情來望岳的。

細品《望岳》詩,會深深感到在莽蒼雄渾的自然景物中蘊藏著無窮的生機活力。這種生機活力,是屬於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文明古國的。「岱宗」的尊嚴,「齊魯」的高古,「造化」、「陰陽」的博大浩渺,孔子登泰山之頂時胸懷的坦盪浩然,都是文明古國之活力與智慧的生動體現。而一位詩人,只有當他把自己的抱負理想融入具有無窮活力的民族博大精神中時,他的詩歌才能如祖國的山川河流一樣長久。這首《望岳》詩正是屬於杜甫自己,又屬於民族的不朽詩篇。 (黎烈南)

【賞析三】

這首詩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首聯兩句,從遠望角度寫泰山高大雄偉的景象。開篇以問句領起,形成突兀的語勢振起全篇。「夫如何」非常傳神地抒發了詩人乍見泰山時的激動喜悅、驚嘆揣摩之情。第二句則大筆揮灑出一片青翠山色,顯示出泰山的高大雄偉。

頷聯兩句,從近望的角度寫泰山神奇秀麗巍峨高大的形象。「鍾神秀」寫泰山的神奇秀麗;「割昏曉」寫泰山的雄偉闊大。「鍾」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傳達出詩人對泰山的鍾愛、贊美之情。「割」字用的新奇有力,彷彿「昏」和「曉」是泰山割開來的,寫出了泰山的雄偉高峻的氣勢。這一聯虛實結合,化靜為動,使靜止的山峰充滿活力。

頸聯兩句,從凝望的角度來寫泰山,通過動態的畫面,極力表現出泰山的高大。這里用「鳥」這細物來烘托空廓遼遠的大景,有點睛傳神之妙。「歸鳥」點明時至傍晚,但詩人還在望,如此入神,說明詩人愛岳。這一聯以雲和鳥烘托泰山的高大雄偉,並寫出詩人長久望泰山的出神神態和內心洶涌的豪情,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

尾聯兩句,寫詩人由仰望泰山而產生的登臨「絕頂」的願望。詩人通過想像的情景來襯托渲染眼前的情景。「凌」字表現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和豪邁氣概。「一覽眾山小」則寫出了他想像中登上絕頂俯瞰群山的感受,極富詩意,勁拔有力。從這兩句可以看出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萬物的雄心壯志。(這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少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共鳴的原因。)

全詩以一「望」字為紅線,情景交融。就距離而言,望是自遠而近,就時間而言,望是自朝至暮,並由望岳而想像將來登岳遠望之情景。在描寫方法上,這首詩虛實相生,由景及情,由情及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賞析四】

胸懷豪放 格調高昂——讀杜甫詩《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寫過三首詠岳的詩,分別詠頌東岳、南嶽和西嶽三座名山。這首《望岳》詩是詩人為詠頌東岳泰山而作的名篇之一。

這首五言古詩是杜甫詩集中最早的作品。寫作此詩時,詩人才二十多歲。在作詩的前一年,杜甫曾參加進士考試而落第。他當時少年氣盛,對社會和人世的閱歷都還不深,所以這次落第並沒有使他受到多大打擊,他對自己的前途還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舊開始了又一次壯游。「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生動地反映了青年詩人在當時所具有的那種豪放的胸懷,激越的感情以及高尚的品格,而且還充滿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在《望岳》詩里,也同樣表現了這種格調。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詩人用設問的句式,極其自然地引出泰山來;又以自答的方式,描繪出泰山巍峨的形象。所謂岱宗,又稱岱山,就是泰山,因為它是五嶽之首,故雲岱宗。前人說「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從齊到魯,歷二國其未了。」詩人緊緊抓住了一片青綠的特點,沒有費多少筆墨,僅僅用「齊魯青未了」五個字,就活靈活現地刻畫出它那巍然聳立、青翠欲滴而又綿亘天外的渾茫外形來。詩論家對此曾給予了高度評價,說它「只五字,真雄蓋一世」。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是詩人著意描繪出來的泰山靈奇秀美的恣態:這座奇形異狀的高山,好像是為神靈所特意創造,把大自然所具備的一切神奇秀美都集中了起來;山峰直插雲霄,遮斷陽光,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了明暗不同的兩個天地——這邊已是明朗的早晨,而那邊還是昏黑的夜晚。詩人在這里所用的「鍾」和「割」字,都是別具匠心的。前者是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巒應具的「神秀」,而後者則是形象地襯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在詩人筆下,這座泰山真是既神奇,又雄偉!

接著,杜甫以「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進一步描寫泰山的景色及其望岳的感受。因為這座山峰很高,雲勢積疊而起,詩人站在山麓仰望,彷彿感到雲氣盪其心胸,故抑鬱之氣盪滌殆盡,襟懷為之大開;由於相距甚遠,所以盡量睜大眼睛,集中視線,盯著飛鳥,並循其行蹤而極目遠望。這兩句並非完全寫實,乃是詩人的假想。正如王嗣奭所說:「『盪胸』句,狀襟懷之浩盪。『決眥』句,狀眼界之空闊。公身在嶽麓,而神遊岳頂。」

最後,詩人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種充滿豪邁氣概的詩句為全詩作結。既然詩人面對這座如圖如畫的神秀峰巒,仰望之中業已使人心胸舒展,神采飛揚,那麼何不親身登上這座山峰之顛,以飽覽泰山的風光呢?詩人在這里表現出一種登山的渴望。「凌絕頂」,正反映了他的遠大目光和豪邁氣概。這個「凌」字用的極為貼切、傳神,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登臨決心,簡直躍然紙上。這兩句詩,杜甫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不僅進一步贊美泰山的雄偉姿態,而且也是以此抒發自己勇於攀登,必將騰凌絕頂的壯志豪情。從這里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年輕詩人的堅強信心和自恃態度,這也是杜甫早期積極進取思想的自然流露。

這首詩是寫景和抒情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真正做到了以景寓情,情中有景,情隨景移,情景交融。貫穿全詩始終的則是一個「望」字,由遠而近,又從近至遠,都是通過眼望而步步擴展和層層深入的。故前人認為:「望岳與登岳不同。登岳,即須細詳嶽麓中之奇特,

⑩ 望岳的寫作背景

杜甫望岳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這是一首古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限定,體現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從句式方面看,古詩一般四字為二、二式,五字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為二、二、二、一式,有時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況。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詩,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學習《望岳》,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為「詩聖」。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杜少陵。杜甫出生於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創作歷程,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壯游時期。杜甫七歲即能作詩文,十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學習的自述。二十歲後,他開始了漫遊生活。他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並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為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如《望岳》一詩表現了他青年時代的氣概和抱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長安十年時期。公元746年杜甫懷著經世濟用的政治理想到長安試求官。可是由於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無遺賢」的騙術,使參加考試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長安達10年之久,過著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進一步認識到統治者的腐朽,創作出了像《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等傑出的現實主義詩篇。詩的風格情調,也由早期的熱情奔放、樂觀坦盪變得悲壯凄涼,形成「沉鬱頓挫」的詩風。

(三)戰亂流離時期。這是其現實主義詩歌發展時期。在短短兩三年中,由於安史之亂,他攜家和人民一道受凍挨餓,避難流亡,卷進了生活的底層。在淪陷區,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脫賊後,又屢遭肅宗貶斥。災難的時代,震撼著詩人的心靈,使他寫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思想的不朽詩篇,並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時期。

閱讀全文

與望岳的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