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創造音樂

中國創造音樂

發布時間:2020-12-15 00:38:03

Ⅰ 為什麼中國就創作不出好萊塢配樂那種氣勢磅礴的音樂

各種原因 生存永遠第一 不賺錢也就做不下去了
創新風險很大自然會權衡利弊

其實外國的也是這樣 只不過側重點不同

Ⅱ 我國愛國的音樂作曲家還有誰 他創造了什麼樣的樂曲

聶耳、《國歌》
冼星海、《黃河大合唱》

Ⅲ 黃自創造了中國音樂史的哪幾個第一

黃自創作了我復國第一部交響音樂;制

黃自的《懷舊》是「中國第一部在國外首演並獲得好評」的交響音樂;

黃自是我國第一位在國外獲得作曲學位的音樂家;

黃自的《懷舊》是中國的交響樂隊演出的第一部中國的交響樂;

黃自籌建了我國第一個管弦樂團——上海管弦樂團並任第一任團長;

黃自創作了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

Ⅳ 現代中國音樂創作水平如何

關於1979年以來的中國(大陸)現代音樂,我們曾做了不同的闡釋。先是將其說成「新潮」或「現代主義」,後又稱之為「後新潮」或「後現代主義」,其間還有「新音樂」、「現代派」、「先鋒派」等不同稱謂,不一而足。更重要的是,在近20年的批評實踐中,我們還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現代音樂進行了觀測。我們曾將中國現代音樂與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
緊密聯系在一起,並賦予它以強烈的批判意識;我們還將它置於80年代的「新潮文藝」之中,企圖作為整體的現代文藝思潮為之定位,進而找到其共性;我們還追溯其源頭,將批評視角回轉到20世紀上半葉的三、四十年代,認為它的產生得益於20世紀中國音樂不斷學習和借鑒西方音樂的歷史慣性,甚至是現代音樂在中國「啟蒙—禁錮—再啟蒙」的必然結果。不僅如此,我們還將注意力放到中國現代音樂的形式和結構上,並用音樂分析方法著重對音樂的「音高結構」作了如此精細的剖析,以期得到「形式-語言學」上的解釋;我們也曾費盡力氣地探討中國現代音樂的文化與哲學意義,力圖在中西文化比較的視野中探尋其文化精神和哲學本質。總之,中國現代音樂曾給了我們許許多多的靈感,我們也曾賦予中國現代音樂以無窮無盡的意義。 在這之中,我們對中國現代音樂有過熱情的肯定,也有過善意的批評。但令人尷尬的是,無論是肯定還是批評,作曲家們似乎都不能完全接受,尤其不能接受什麼「主義」、「派」之類的概念。其實,我們曾經並不十分在意這種尷尬。因為我們可以把它歸咎於理論本身的尷尬,因為理論與實踐之間從來就沒有什麼「同一性」,任何理論都不可能是完備的;況且我們還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作為一個批評家應具有主體意識,任何對象不過是理論的注腳。然而,真正的尷尬卻出現在中國現代音樂經歷了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國現代音樂作為一股音樂思潮,從80年代初的崛起到80年代中後期的展開,再從90年代初的低落到90年代中後期的再崛起,已經歷了1/4個世紀,當年那股如此涌動、澎湃的「潮」也早已平息,如今只剩下幾道漣漪。但回過頭來我們卻發現,我們曾對中國現代音樂所作的闡釋或許真的存在一些不妥。中國現代音樂究竟是什麼,或者說它的存在究竟意味著什麼,的確有一些語焉不詳的地方。難怪作曲家們不太滿意,就連自己現在也難以滿意。這大概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尷尬。是的,我們曾與所描述的對象太近了,所有的觀測就是近距離的,難免有盲區。對於這種尷尬,似乎也可用歷史的局限性一言蔽之。
更為尷尬的是,我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現代音樂越來越沒有按照我們所預想的那樣發展。因為中國現代音樂已喪失了原來那種強烈的批判精神,那種擰成一股繩的群體意識已不復存在,其文化與哲學意義也逐漸讓人難以把捉。准確地說,我們已無法將中國現代音樂作為一個整體的「大文本」去解讀了。於是,我們也就更加懷疑我們以前所做的某些判斷。從最近的(2003年10月)成都國際現代音樂節歸來,這種感覺就越發強烈。不難發現,參加音樂節的作曲家普遍缺乏以前的那種激情和活力,他們不再是「弄潮兒」,而似乎只是一個旁觀者。整個音樂節只看到組織者的張羅和熱情,而沒有看到與會者真正的參與和呼應。與會者雖有五百之眾,但大多數人也不過是來「會會朋友」、「散散心」。發表的作品雖為數不少,但成功之作、驚人之作並不多。看得出,一些作品還是專門為參加音樂節而創作的,顯得倉促、粗糙, 一些作品則是上個世紀的作品,顯得老氣橫秋。更讓人費解的是,大多數作曲家在發布自己的作品時,都忌諱談音結構以外的東西,似乎誰要是談了一點文化或者哲學、或別的什麼那就顯得很俗似的。 整個音樂節也只有一場接一場的作品發布會,而沒有組織起真正的討論,自然也難以有什麼「共識」或類似於「宣言」式的提法。私下作曲家們談得最多的也只是一些日常瑣事、生存狀態。在音樂節即將結束的那天上午,有好事者試圖組織一點討論,但最終也未能討論起來。這屆規模空前、參加人數最多的現代音樂節就這樣拉下了帷幕。順便說一句,觀摩本屆音樂節的理論家、批評家不下二十位,他們好像並沒有發現音樂節有什麼理論意義,乃至事後也未能為之費點筆墨。不再說這屆音樂節了,和1985年武漢的「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會」相比,畢竟是此一時,彼一時,或者說是事過境遷。其實,我們早已看到了今天中國作曲家的生存狀態。勿庸諱言,對於許多作曲家而言,現代音樂創作不過是自己藝術活動的一部分,因為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變化,社會經濟環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作曲家採取了一種中庸的態度:他們一邊繼續探索和運用現代技術,但一邊又不知不覺地回到了古典傳統,力求在現代和古典之間求得平衡;既創作一些具有探索性、先鋒性的作品,以維持一個學院派作曲家的身份,又樂而不疲地創作一些具有可聽性的、較為通俗的作品以維持生計。純粹的現代作曲家已不多了,而大多數作曲家都在學術性寫作與商業性寫作之間游移。當然,所謂的學術性寫作也早已被商業化運作所掌控。無疑,作曲家們這種中庸的態度就必然使中國現代音樂進入缺乏「藝術宣言」與「文化針對性」的發展階段,於是乎我們也就難以看到我們原來所期望的那種批判意識,那種文化與哲學意義。其實,一切都在與時俱進。修正理論,改變看法,看來是勢在必行。這正是批評的尷尬。但尷尬之餘我們也感到欣慰。這就在於,1979年以來的現代音樂實踐已使現代音樂在中國專業音樂中生根、開花,並有了可喜的結果。這不但是作曲家們已創作出了十分成熟的現代音樂作品,而且還在於他們已成為中國專業音樂的真正代言人,現代音樂在極大程度上也成為中國專業音樂創作水平和音樂學院作曲教學成果的表徵。我們更應感到欣慰的是,盡管我們原來所觀測和守望的那股現代音樂思潮已經平息,甚至已不復存在,但經歷了二十年現代音樂啟蒙後的中國音樂文化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難發現,在整個社會音樂生活中,現代音樂成為中國音樂文化多元共生中的一元,既不再因某種力量而受到刻意批判和打壓,也不再因其標新立異而迷信和追捧。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盡管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已顯得無序,也沒有什麼態勢,進而加大了我們對它進行觀測的難度,但中國現代音樂新的存在方式又似乎給予我們以新的理論契機。如果我們能打破思維定勢,換一種思路,換一種視角,換一種話語去觀測它,我們或許能獲得一種全新的感覺。這無疑應是我們在尷尬之後更感到欣慰的。
中國現代音樂還將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它將展現出怎樣的景觀?它還將給予我們哪些理論啟示呢?我們靜靜地守望著。

Ⅳ 現代歌手創造的中國古典音樂有些什麼

你說的是古典新繹那種風格的,神曲音樂論壇看到有這個版塊,歌曲非常新。

Ⅵ 中國人創作的背景音樂

夜宴-寂寞越人歌 很有味道 並且還有感情在里頭 能夠打破國界 薩頂頂的萬物生 專輯里所有個都適合

Ⅶ 求「中國製造」 廣告中的背景音樂! 謝謝!

我也很想知道啊

Ⅷ 中國最早的音樂作品是什麼

4.中國最早的音樂理論專著

中國最早的音樂理論專著是《樂記》,全書共23篇,現存前11篇,即《樂本篇》、《樂論篇》、《樂禮篇》、《樂施篇》、《樂言篇》、《樂象篇》、《樂情篇》、《樂化篇》、《魏文侯篇》、《賓牟賈篇》和《師乙篇》,其它12篇已失傳。此書詳細地論述了音樂的本質、特徵,音樂與政治、生活的關系。音樂的審美、教育與社會作用以及音樂創作過程等,作者不詳。

5.中國最早的民歌集成

據古籍記載,距今約3000多年的周朝就已開始了民歌的集成工作。當時的採集民歌的制度叫做「采風」。各諸侯國專設「采詩之官」,又叫做「行人」,每年春、秋兩季出去收集民歌,再呈獻朝廷後交樂官保存,除供天子了解「民意「外,每逢祭祀、朝會、宴食、迎賓等場合,還用於演奏、演唱。

6.中國最早的琴史專著

中國第一部琴史專著是《琴史》,它成書於1084年。著者朱長文(1038—1098),字伯原,號樂圃;江蘇蘇州人。《琴史》共分六卷,一至五卷為琴人傳略,以人記事,共收集了先秦到宋代156位琴人的事跡。第六卷論述了《瑩律》、《釋弦》、《明度》、《擬象》、《論音》、《審調》、《聲歌》、《廣制》、《盡美》、《志言》、《敘史》十一個專題,體現出他的史學觀和音樂美學思想。

7.中國最早記載五線譜和音階唱名的書

《律呂正義》是中國最早記載五線譜和音階唱名的書。共分上、下、續、後四編,前三編書成於1713年。上、下二編四卷中論述了樂律、管弦律制、樂器製造等多方面的要點;有關記載五線譜和音階唱名的部分在續編一卷中,它記述了葡萄牙人徐日升(1645—1708)與義大利人德禮格(約1670—1745)來中國後傳入的五線譜及音階唱名法。後編一百二十卷書成於1746年,記述了各種典禮音樂,並錄有有舞譜、曲譜。全書保存了許多明清時期珍貴的音樂資料。

8.中國最早的簡譜歌曲集

近代音樂教育家沈心工(1869—1947),就是簡譜的積極傳播者之一。他編輯的《學校唱歌集》於1904年出版,成為我國國內出版並流行的第一部簡譜歌集。

9.中國最早的音樂刊物

李叔同(1880—1942)主編的《音樂小雜志》。該刊第一期除日本人所作的兩幅插畫和三篇文章外,封面設計、美術繪畫、社論、樂史、樂歌、雜纂、詞府各欄,均由李叔同以「息霜」的筆名一人包辦。《音樂小雜志》的創刊號是在日本東京編印後寄至國內發行的。《音樂小雜志》作為我國最早的音樂刊物,在我國的音樂刊物出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10.中國最早出版的鋼琴曲集

191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進行曲集》。本世紀初,西洋樂器大量輸入,鋼琴教學在師范學校、教會學校和一些私人開辦的學堂中有了初步的發展。辛亥革命後,學習鋼琴的人與日俱增,對鋼琴教學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過去那種初級粗淺的教材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習者的要求。為了解決當時廣大學習者的需求,商務印書館印了一批外國鋼琴曲譜集,《進行曲集》是這批鋼琴譜集中最早的一本,也是我國目前所見的最早出版的一本鋼琴教材。

Ⅸ 中國每年創作多少流行歌曲

這也說不準吧,還是具體要看音樂創作人自己了。

有論者以為,中國真正的原創流行音樂始於1986年的"讓世界充滿愛"百名歌星演唱會。確實,這個時期,中國的民主化進程不斷加快,反映到流行音樂創作與演唱當中,就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些曲目,從中不難感受到這一點。


好在在"曖昧"的"霧里看花"的自足當中,還有一些人在堅持、在搖滾,在"時代的晚上"唱著"清醒"。

"曖昧"只是我的感受,它並不代表許多人的感覺。我也無法在短短的篇幅里仔細地梳理二十世紀的中國流行音樂,畢竟,現在還不是下結論的時候。 同時,做流行音樂的人也得作好准備,"放開眼光,大膽拿來" 寫你想寫的,唱你想唱的。

閱讀全文

與中國創造音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