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勞動創造美--讀《勞動最美》有感
讀《勞動最美》之感:
站在時代的峰巒回望歷史的長河,是勞動創造了人類的文明、推動了科技的進步。「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向所有勞動者問候,向所有勞動者致敬。
勞動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理解。農民說,勞動是春耕秋收,收獲在肥沃的土地;牧民說,勞動是和牛羊一起,遊走在遼闊的草原;工人說,勞動是和同事一起,奮斗在忙碌的車間;記者說,勞動是和紙筆一起,奔波在采訪的一線……無論哪種答案,都可以歸結到一點: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
幸福從來都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也從來不會自動成真。無論是實現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還是創造屬於個人的美好明天,缺少了勤奮,離開了實干,只能成為空中樓閣。翻開共和國的歷史,多少輝煌的成就在埋頭苦幹中鑄就,多少豪邁的跨越在揮汗如雨中實現,多少偉大的夢想在胼手胝足中變為現實。可以說,點點滴滴的辛勤勞動,如涓涓細流匯成奔涌大河,鋪展了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精彩畫卷。
沒有勞動創造,就沒有幸福的今天,更不會有美好的明天。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征程已經開啟,面對令人振奮的時勢,我們更需要把誠實勞動內化於心,激發全社會勞動熱情,釋放全社會創造潛能。從政府層面,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拓展人才成長空間,塑造一支有理想、有智慧、有技能、會創新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從個人層面,將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緊緊相連,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形成「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社會風尚。爭分奪秒去把握、朝乾夕惕去奮斗、埋頭苦幹去成就,我們就沒有邁不過的溝坎、抵達不了的彼岸。
身處這個偉大時代,無數仁人志士的夢想將在我們手裡變成現實,這是我們這代人的幸運,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在追夢路上,讓我們用一錘一釘的勞作,一磚一瓦的建設,為自己、為家鄉、為祖國鑄就一個更加值得期待的未來,一起收獲夢圓時刻的歡樂和幸福。
⑵ 讀《怎樣進行創造性思維》有感
讀完日本作家高橋 全書以「進行創造性思維」為開篇,通過心理學剖析和生動的實例,通俗易懂的敘述了有關創造性思維的基礎知識和進行創造新思維的具體方法。這些方法簡單易行,任何人閱讀本書,並經過簡短的練習就會掌握。在生活中應用了這些方法,就會受到巨大成效。今後的時代可謂是物質加智慧的時代。賦予物質多少附加價值,集中了多少預先獲得的物質在社會需求中的概念,才是事業盛衰的分界線。即使在學校,教師也很少教授「想主意的方法」,至於企業,雖然強調發揮創見的必要性,但是卻很少有人具體交給人們應該怎樣發揮創見。於是便成了難而又難的事情。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是一種身心的綜合性勞動,因而單是掌握方法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這里既需要具備發現問題的自覺性,又不能缺少信息的積累,而更重要的則是身心健康而鬥志旺盛。以在日常生活中增強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為結尾,體現了實用性。實踐與理論邏輯的內在統一,具有較好的理論性、系統性;在闡述發現規律、創新原則與方法時結合生動案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操作性;其次是書中無論是闡述還是案例分析,都能關注當前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迴避難點、熱點,具有針對性和鮮明的時代感。 高橋浩在書中的一段話深深地感染了我:「今後是提倡附加價值的時代,技術越進步越難以搞出劃時代的發明。此外,在經濟發展緩慢或穩定發展的情況下,即或生產出大量的產品,其需求量也是有限的,以數量決定勝負或越大越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的確,今天,「創新求變」已成為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通過近階段的學習與思考,我得到以下幾點認識和感悟: 一、 了解創造性思維的基礎知識。 二、掌握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具體方法 學校是全體師生、員工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共同家園,是屬於大家的。學校是學生成長進步的地方,也是教師滿足其個體生存需求、提升其學養水平、實現其生命價值之所在。書中還詳細闡述了領導情商的操作方法:類比思考法、自我情緒調整法、培養迂迴思考法。告訴培養天天思考的習慣。鍛煉想像力。做筆記,積累創造性思維的材料。要讓學校的每一位師生都能受到的尊創新的重要和思考的重要,學校 如何提高發現為題的能力呢?1、使感覺敏銳化的訓練。2、提高發現問題能力的另一種方法是平時練習瞪眼巡視法。3、盡可能同善於發現問題的人共同活動。自己動手做,能增強想像力。另外跟孩子們玩耍也能提高想像力。旅遊也能使想像力大為提高。游戲散步,藉助小發明提高。創新在當今社會中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培養創新能力,是一項長期綜合的系統工程,它關繫到學校能在多大程度上健康的可持續的發展,它有起點,但沒有終點,需要學校、社會、家長的共同參與。
⑶ 關於誇父最終的死你有什麼看法 總結文章誇父有何精神 說說讀完文章你有何感受 古人為何創造誇父逐日
人是有精神追求的,肉體可以死亡,崇尚光明的精神不滅。
⑷ 讀《如何讓員工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有感
企業發展、成長、壯大,離不開企業文化的建立、規范。因此培養員工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專同,讓員工屬對企業的願景變成自己的目標就成為能否實現利益、價值的最大化的根本因素。企業管理者都希望員工拚命工作,創造更多的價值,員工也希望通過努力,展現自己的能力或價值,得到企業的認同。本人現在對這樣的利益最大化覺得如同我們學習函數極限理論(一定條件下計算函數最大值),可是,企業與員工不能建立一種理念上的認同,計算函數極值就會失去空間上的依附條件;也許是一個極值,但是會失去更多的極值。崗位績效激勵如同跑步、登山,企業發展卻是接力賽,一棒一棒,一批一批不斷地前進,因此,企業的價值定位與員工的價值一致,才是企業管理的軟實力,超越同行、超越行業的法寶。建立企業文化就是兵法中的攻心戰略------
⑸ 讀了人類發明創造各種計算工具的資料,有什麼感受
現在我們所說的計算機,其全稱是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通用」是指計算機可服務於多種用途,「電子」是指計算機是一種電子設備,「數字」是指在計算機內部一切信息均用0和1的編碼來表示.計算機的出現是20世紀最卓越的成就之一,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一、計算工具的發展簡史
自古以來,人類就在不斷地發明和改進計算工具,從古老的「結繩記事」,到算盤、計算尺、差分機,直到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計算工具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手動到自動的發展過程,而且還在不斷發展.回顧計算工具的發展歷史,從中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1. 手動式計算工具
人類最初用手指進行計算.人有兩只手,十個手指頭,所以,自然而然地習慣用手指記數並採用十進制記數法.用手指進行計算雖然很方便,但計算范圍有限,計算結果也無法存儲.於是人們用繩子、石子等作為工具來延長手指的計算能力,如中國古書中記載的「上古結繩而治」,拉丁文中「Calculus」的本意是用於計算的小石子.
最原始的人造計算工具是算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最先創造和使用了這種簡單的計算工具.算籌最早出現在何時,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但在春秋戰國時期,算籌使用的已經非常普遍了.根據史書的記載,算籌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算籌採用十進制記數法,有縱式和橫式兩種擺法,這兩種擺法都可以表示1、2、3、4、5、6、7、8、9九個數字,數字0用空位表示.算籌的記數方法為: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這樣從右到左,縱橫相間,就可以表示任意大的自然數了.
計算工具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是算盤,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首先創造和使用的.算盤由算籌演變而來,並且和算籌並存競爭了一個時期,終於在元代後期取代了算籌.算盤輕巧靈活、攜帶方便,應用極為廣泛,先後流傳到日本、朝鮮和東南亞等國家,後來又傳入西方.算盤採用十進制記數法並有一整套計算口訣,例如「三下五除二」、「七上八下」等,這是最早的體系化演算法.算盤能夠進行基本的算術運算,是公認的最早使用的計算工具.
1617年,英國數學家約翰·納皮爾(John Napier)發明了Napier乘除器,也稱Napier算籌.Napier算籌由十根長條狀的木棍組成,每根木棍的表面雕刻著一位數字的乘法表,右邊第一根木棍是固定的,其餘木棍可以根據計算的需要進行拼合和調換位置.Napier算籌可以用加法和一位數乘法代替多位數乘法,也可以用除數為一位數的除法和減法代替多位數除法,從而大大簡化了數值計算過程.
1621年,英國數學家威廉·奧特雷德(William Oughtred)根據對數原理發明了圓形計算尺,也稱對數計算尺.對數計算尺在兩個圓盤的邊緣標注對數刻度,然後讓它們相對轉動,就可以基於對數原理用加減運算來實現乘除運算.17世紀中期,對數計算尺改進為尺座和在尺座內部移動的滑尺.18世紀末,發明蒸汽機的瓦特獨具匠心,在尺座上添置了一個滑標,用來存儲計算的中間結果.對數計算尺不僅能進行加、減、乘、除、乘方、開方運算,甚至可以計算三角函數、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它一直使用到袖珍電子計算器面世.即使在20世紀60年代,對數計算尺仍然是理工科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是工程師身份的一種象徵.
2. 機械式計算工具
17世紀,歐洲出現了利用齒輪技術的計算工具.1642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發明了帕斯卡加法器,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台機械式計算工具,其原理對後來的計算工具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帕斯卡加法器是由齒輪組成、以發條為動力、通過轉動齒輪來實現加減運算、用連桿實現進位的計算裝置.帕斯卡從加法器的成功中得出結論:人的某些思維過程與機械過程沒有差別,因此可以設想用機械來模擬人的思維活動.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G .W .Leibnitz)發現了帕斯卡一篇關於「帕斯卡加法器」的論文,激發了他強烈的發明慾望,決心把這種機器的功能擴大為乘除運算.1673年,萊布尼茨研製了一台能進行四則運算的機械式計算器,稱為萊布尼茲四則運算器.這台機器在進行乘法運算時採用進位-加(shift-add)的方法,後來演化為二進制,被現代計算機採用.
⑹ 讀了創造奇跡需要什麼短文有何感想
要密切聯系實際來,這是讀後源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⑺ 讀靜悄悄的革命創造相互學習的教室有感
真正的革命是引導人們去惡向善,未佛教是沒有硝煙的徹底革命。革自己的命。從而覺悟他人。
⑻ 讀了巜一句話創造的奇跡有什麼感想
一句話的奇跡讀後感
生活到底需要什麼?有些人一下子就能弄明白,而有的人卻一生也弄不明白,其實很簡單,生活最需要的就是樂觀!此時,我的腦海里慢慢地浮現出了《一句話的奇跡》裡面的主人公——大衛的身影。他此時正在握著一位病人的手,安慰著她;他此時正在給傷員們表演節目,同時給他們帶來歡樂、笑聲;他此時正在向上寫了一句話「你不會死在這里」······可是,同樣是有手有腳的人,為什麼大衛能給傷員們及給自己帶來樂觀呢,而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一些悲觀的人們卻不能通過歡聲笑語,讓自己原本黑暗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呢?朋友們,你們要知道,上帝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公正的,不可能有人一路上沒有不順心的事情,可只要你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這些事情,就能完成自己的偉大理想!
的確是啊,其實許多偉人都是經歷過許多不順心的事後,才獲取成功的,如海倫·凱勒,她雖然失去了聽力、視力及語言能力,但她還是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不懈地努力,最終考上了哈佛大學;阿基米德,他雖然在十一歲就失去了父母,但他並沒因為這樣而自暴自棄,而是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堅持做數學題,最後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數學之神;還有安徒生,雖然她的家境不好,但是並沒因為這樣而放棄自己的人生,而是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每天跟父親做課本劇扮演,最後成為了世界童話之王;還有······
由此看來,朋友們,你們要學會在困難面前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勇敢地挑戰他,千萬不要因此而悲觀、低頭;請在挫折面前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堅強起來,千萬不要因、氣餒!只有這樣,你的路才會越走越遠,越走越順利,才能看見希望的光芒向你招手!朋友們,請記住這句話:樂觀是生活的源泉,樂觀皆能戰勝一切!
⑼ 倉頡根據什麼創造了文字,對此你有什麼感想
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用祖傳結繩記事的老辦法記載史實。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都記了些什麼,連他自己也沒法辨認了。
有一次,黃帝要和炎帝談判,命倉頡整理炎帝幾年來侵境殺民的史實。倉頡在記史的庫房裡泡了幾天,泡得頭昏腦脹,耳鳴目眩,談判時仍然出了差錯。民族的尊嚴受到損傷,他本人也遭到黃帝的指責。
這件事,使倉頡受到很大的刺激。他決心搞出一種符號,讓大眾都能用符號來表達思想,傳授經驗,記載歷史。他苦思苦想,把腸子擰了九十九個過,也沒能想出條明路來。母親勸他到大眾中開闊眼界,妻子送他上了陽關大道。他跑了九九八十一個村落,翻了七七四十九座大山,涉過了八八六十四條河流,拜訪了九百九十九個善思會道的人。臉跑瘦了,腿跑腫了,汗水淌幹了,頭腦開竅了。他回到家鄉陽武村,躲進村西溝內,著手整理從大眾中采訪的素材,創造代表世間萬事萬物的各種符號。為了不受外界干擾,他不讓親朋知曉,不讓妻子近身,連吃飯也不回家。飯由母親來送,但是,他對母親也有個規定,飯送到溝畔,搖鈴打招呼,他聽到鈴聲自己來接,不讓母親到他的住處來看。就這樣,一個月光景過去了,一年、兩年也很快地過去了。他仍鑽在山溝里不肯露面。妻子擔心他的健康,母親不知兒子到底搞些啥名堂。一天,母親提著飯菜,不搖鈴不打招呼,悄悄來到兒子住的地方。到了那兒一看,只見滿溝滿岔的石豬石羊在馱石頭,數不清的石人正在砌樓房。母親驚訝地喊道: 「乖乖,這些石豬石羊多可憐,快讓歇歇,莫把它們壓死了。」話音剛落,石豬石羊卧倒了,石人也撲倒在地。山溝立時變得死寂無聲了。倉頡聽到母親的聲音,急忙跑出山洞,見到此情此景,乾急卻沒有法兒。
原來,倉頡孤身住在溝內,日夜忙著創造新的符號。為了叫起來方便,他給符號取了名字,叫做字。這些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態造出來的。比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園紅園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亮牙兒的形態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爪字是觀察到鳥獸的爪印塗的……,倉頡就是這樣細心觀察萬事萬物,辛辛苦苦創造著字兒。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造的字也越來越多。那時,沒有筆墨紙硯,他就折來溝岔的樹枝,把字兒寫在山洞的牆壁腳地上。一個山洞寫滿了,他就挖出第二個山洞繼續寫。這種精神感動了玉皇大帝,給倉頡託了個夢,說「人間沒有字,萬古如夜黑。你快點造字吧,不要擔心沒處寫,我給你造一座石樓,能把你造的字全部藏在裡面。」第二天,倉頡起床後出門一看,只見石豬石羊馱著石頭,石人挖著地基,心知天神暗助,心中十分高興,不用說,造字的勁頭也更足了,等到第二個山洞畫滿時,石樓也砌到了一半,倉頡又挖了第三個山洞,仍在緊張地造字。不料,母親不打進來了,一句話泄了天機,破了仙氣,石樓沒有修成。據說,石樓修成後,在樓頂可以俯視西安,卧看北京,能聽到天宮群仙聚會時的說話,可喚來百鳥繞樓齊鳴,白水縣附近各地,也要出三石六斗油菜籽多的官呢。
倉頡造出的三窯字兒無處妥善地保存了。他只好從頭到尾地記在心裡,走出山洞,回到村莊,要給兄弟姊妹們教。但是,家鄉的人們習慣了走老路,不大肯接受新事物,倉頡一氣之下,跑到外地去傳授自己創造的字。據說倉頡在西安附近教千名學生,還在河南、山東、河北各地辦過教字的臨時學堂,真是譽滿四海內,桃李滿天下。
倉頡回到故鄉時,已年過半百,眼睛發花,家鄉子弟們求他教字,他高興得坐著凳子,伏在桌子上,一個字一個字地教,終於教會了家鄉的子弟。但他年輕時,教是站著懸腕寫,寫得龍飛鳳舞,筆力勁秀,因此,教出的學生也是站著懸腕寫字。而教家鄉的子弟時,坐下伏在桌子上寫,家鄉的人至今仍不會站著懸腕寫字。這件事,使倉頡很傷心。
倉頡到底創造了多少字?據說有一斗油菜籽那麼多。當然,人們只學會了幾升,就是後來成為聖人的孔子也只學了七升,還有三升沒處用,撒到蠻夷之鄉,這才使外國人開始有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