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幹部要三個敬畏 敬畏歷史 敬畏群眾敬畏人生怎麼看
這是資產階級的理解,
黨和幹部是來自於人民,是為了人民,
不存在什麼敬畏的說法,
只有人民的敵人和敵人的代表,才怕人民.
2. 獅子座女生和摩羯座男生在一起合適嗎
兩人的星座個性都很強,一個明爭,一個則暗鬥,哈哈一開始以為會是相當異類的專組合事實,才不是呢~屬
獅子可能會認為摩羯不說話,但是被他深思的模樣及氣質所吸引,覺得他酷斃了~可是漸漸就會發現,他很有智慧,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更好的明天,更成功的自己,當他成長起來成為一個可以依靠的人的時候,獅子座的小女人一面就會展現粗來了~~
3. 敬畏民意怎麼樣
天大地大,民意最大。在中國的傳統社會,古人十分注重祭祀天地,因為天地代表民意,天地代表良心。感恩天地,就是感恩人民;敬畏天地,就是敬畏民心。對於依靠人民來「治國平天下」的中國共產黨來說,「為人民服務」是其根本宗旨,人民利益是其根本價值追求,民意則是其執政的唯一合法性基礎。 眾所周知,黨的組織工作是黨的全部工作的基礎,是實現黨的政治路線的重要保證,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我們的組織工作更要敬畏民意、體現民意。 何為民意?民意就是民眾的願望,民眾的心聲,民眾的信任和民眾的評判。對於組織工作來說,民意既是督促組織部門改進工作的壓力,更是推動組織工作發展的強大動力。黨的十七大以來,組織部門自掀蓋頭,連續5年開展組織工作滿意度調查,主動公開接受人民群眾評頭論足,開辟了組織部門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的途徑,暢通了幹部群眾反映意見和要求的管道,成為了組織工作的「民意指數」、「綠色GDP」。 群眾在你心中的分量有多重,你在群眾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每一年的民意調查,猶如一帖「清醒劑」,提醒著組織部門任何時候都要把群眾滿意度作為「睛雨表」、「風向標」。近年來,組織部門真心誠意地讓群眾大膽打分、諫言建議,而後又及時公布結果,這些措施有力地提高了組織工作的公眾參與度,是順應民意的實際舉措。同時這種真誠、務實、親民、陽光的工作方法又起到了凝聚民心的積極作用,拉近了黨及組織部門與人民群眾的距離,贏得了更多民心,凝聚了更多的力量。 民意給力,組織部門自然沒有理由懈怠。在民意調查中,人民群眾對組織工作作出公允評價的同時,也提出了不少意見、建議,有的可能還比較尖銳。這表明人民群眾對組織部門的信賴,也說明組織工作離群眾滿意還有差距。面對民意調查,我們不僅要有壓力,更要把壓力轉變為改進工作、自我發展的動力,針對調查中反映出的突出問題,把幹部群眾的看法、意見和要求作為坐標,拿出壯士斷腕的膽魄,勇於突破自我、重塑自我,在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夯實基層基礎、引進高科技人才等方面抓創新、求突破,增強組織工作的生機和活力,真正把群眾高不高興、答不答應、滿不滿意,作為衡量黨的組織工作的一條重要標准。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只有始終保持對民意的敬畏,始終保持一種「趕考」的心態,才能不斷繼承創新發展、繼續走在前列,才能確保我們的組織工作工作更合民願、更貼民心、更順民意。
4. 把人民當英雄來敬畏有什麼意義
多年來,我們黨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這既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黨長期奮斗實踐的經驗總結。把人民當英雄來敬畏,就要對人民常懷敬仰之情、常有敬重之念、常存畏懼之心,常懷孝民之意。
第一,常懷敬仰之情
毛澤東認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他在黨的七大閉幕式上還把全國的人民大眾比作「上帝」,號召全黨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上帝」;認為解放戰爭要取得勝利,除了多打勝仗外,最重要的是「感動上帝」。
現在,我們黨處於執政地位,所面臨的環境與革命戰爭年代有了很大區別,但廣大黨員仍應充分認識到是人民創造了歷史,對人民常懷敬仰之情。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
第二,常有敬重之念
所謂「敬民」,就是敬重人民群眾。古人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只有敬重人民群眾,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愛戴。在我國歷史上,所有不敬重人民的統治者,沒有一個能逃脫人亡政息的結局。夏桀王以民為虐,商紂王以民為敵,秦始皇以民為肉,漢靈帝以民為戲,結果都落得天怒人怨、群起誅之的下場。
人民群眾淳樸憨厚,最可敬。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你辦好一件事,他記你一輩子;你把他放在心上,他把你捧到天上。敬重人民,就是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作為各項工作的目標和檢驗尺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英雄值得我們敬重,人民值得我們敬重。敬重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作為公務員,我們必須要做到:
要敬重人民群眾的創造力。群眾的智慧是不竭的,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看不起群眾的人,自己往往是愚不可及的。家庭聯產承包,鄉鎮企業,股份合作制,這些改革舉措都是人民群眾的卓越創造。我們要邁開雙腳,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老老實實向群眾學習,認認真真向群眾請教,及時發現、總結和支持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
要敬重人民群眾的勞動。人民群眾的勞動往往是非常平凡的,而恰恰是這種平凡的勞動推動著歷史前進的車輪,創造著人類社會的財富。我們要把這種平凡的勞動看成是一種崇高的事業,尊重人民的勞動價值,珍惜群眾的勞動成果。吃一飯,當思農夫之苦;穿一衣,當思織女之勞。能如此,才不敢暴殄天物。
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人格。要徹底破除上尊下卑的封建思想,能吃百姓飯,能幹百姓活,能說百姓話,能交百姓友,堅持與普通群眾平等相待,建立新型的黨群、干群關系。
第三,常存畏懼之心
所謂「畏民」,就是對人民群眾要有所怕。我國最早提出「畏民」思想的是西周初年的周公,他主張治國之道,要上畏天命,下畏百姓。《說苑·建本》中有齊桓公與管仲的一段對話,齊桓公問管仲:王者何貴?曰:貴天。齊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
《晏子春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齊景公到外地視察民情,適逢他過生日,許多人前來給他祝壽。其中一人的祝詞中有一句:「君無得罪於民。」齊景公聽了覺得好笑,說:「誠有鄙民得罪於君則可,安有君得罪於民者乎?」陪同齊景公的國相晏嬰說:「不對,大王你只知道民眾得罪了君王會受到懲罰,怎麼就不知道君王得罪了民眾會被推翻呢?」
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天子者,有道則人推之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
正是由於有了這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畏民思想,我國歷史上這些統治者才成就了霸業,開創了盛世。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經驗值得注意」。作為我們各級公務員,必須樹立「有所畏」的意識。
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偉力,因此人民群眾最可畏。倘若失去了人民群眾的擁護,不管什麼人都得垮台。鄧小平曾說,共產黨員要「一怕黨,二怕群眾,三怕民主黨派,總是好一些。」其中的「怕」,指的就是畏懼之心。
縱觀世界各國政黨的執政經驗教訓特別是一些大黨老黨的執政教訓,往往是在取得政權之前不乏奉獻和犧牲精神,與人民群眾走得近、連得緊,在取得政權之後卻把人民群眾作為統治對象,對人民群眾的畏懼之心盪然無存,執政危險由此產生。因此,在人民群眾面前,我們必須永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能忘記根本、忘記初衷、忘記使命。
具體來說,公務員要「畏」自己的工作經不起群眾檢驗,堅持高標准、高質量為人民服好務;公務員要「畏」自己的作風經不起群眾監督,始終做到警鍾長鳴、廉潔自律;公務員要「畏」自己的政績經不起群眾評說,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竭盡全力,鞠躬盡瘁。
第四,常懷孝民之意
所謂孝民,就是孝順人民群眾。古人說:「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孝順人民群眾,就是要以實際行動親民愛民。毛澤東看到江西省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病的消息,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周恩來到邢台地震災區視察,一下飛機悲痛萬分,幾乎哭出聲來;江澤民視察貴州貧困地區後,食不甘味,數度停箸;胡錦濤擔任總書記伊始,便帶領中央書記處的同志到西柏坡重溫「兩個務必」。這都是親民愛民的範例。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曾在大雪紛飛的時候走到一個癱瘓老人的床前,老人問他是誰,焦裕祿飽含深情地回答:「我是您的兒子。」人民的好乾部孔繁森對敬老院的孤寡老人視若父母、關懷備至。優秀戶籍民警邱月娥十七年如一日做孤寡老人的「孝子」。他們不僅在思想上視人民為父母,而且確確實實在履行著「兒子」的職責。
我們各級公務員孝順人民群眾,對群眾的態度要有親和感,對群眾的事業要有使命感,對群眾的疾苦要有責任感。要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堅持以情暖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實現心到、身到、行到,真正把群眾當成自己的父母親人,當成站在自己身後的巨大支撐力量。要順從人民群眾的意願,堅持把群眾的要求和選擇作為決策的基本依據,造福群眾的事就辦,勞民傷財的事就不辦。要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多做扶貧濟困的善事,多做排憂解難的實事。
5. 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寫"敬畏歷史,敬畏群眾,敬畏人生"的理解,在線等,急用啊,親~
我只能經你抄寫寫要點,襲自己去擴展了。
1、歷史是應該被尊重的,並且歷史不能被假設。說明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社會的存在及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我們應該尊重規律。
2、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的,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創造了物質與精神文明,群眾運動對社會變革有關鍵性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利益而奮斗。
3、人生價值在於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能為社會作貢獻、能被社會所承認和認可的人生是值得尊重的。一般來講,每一個人的人生是不同,但是真正的人生是不分主體的,都經歷了曲折性與前進性的統一。所以我們應該敬畏人生。
6. 聖經的作者到底是誰
作者有君王大衛,政治家但以理,祭司以斯拉,哲學家摩西,法律家保羅,也有版牧羊人阿摩司,又有權稅史馬太,也有漁夫彼得、約翰,還有醫生路加,還有先知以賽亞、耶利米等類人物。
(6)敬畏群眾創造擴展閱讀:
基督教<聖經>和佛教的佛經以及伊斯蘭教的<古蘭經>都差不多,裡面的事跡有可能是某個人或者一群人的縮影或者傳記,但成書並不是出自某一個人之手,而是出自一個相關的集體---比如信徒,可以說是群眾創作.
宗教的經典,其目的就是為了宣傳他們的教義,記載他們的事跡,所有文字都是為了這種宗旨服務的,並不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聖經》從最早成書的約伯記在3500年前左右(約公元前1500年)到最後成書的啟示錄(公元90-96年之間),歷經1600年左右,共有超過40個作者。這些作者多為猶太人,其文化水平、身份地位和職業各有不同,其中有君王、先知、祭司、牧人、漁夫、醫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