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宇宙被誰創造

宇宙被誰創造

發布時間:2020-12-14 16:59:47

A. 是誰創造了宇宙

宇宙是浩瀚無限的,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目前人類認知的宇宙只局限於版「宇宙大爆炸」形成的理論中。權而大爆炸的中心就是「黑洞」,大爆炸後宇宙開始向四周膨脹,在宇宙膨脹結束後,黑洞開始收縮,並吸收宇宙中所有星體,物質,包括光,在宇宙中心聚集擠壓。最終發生新的「大爆炸」,產生新和宇宙。並以此永遠無限循環。
要解開宇宙之謎,黑洞之謎今後需要人類不斷的研究探索和發現。

B. 宇宙是誰創造的

宇宙的產生:大爆炸模型認為,最初的宇宙是超高溫、高密度的「一點」。大約180億年前,這「一點」突然爆炸了,僅用10-36秒,伴隨著真空相轉移的過冷卻現象,這「一點」在瞬間幾十個數量級的膨脹,成為一厘米規模的宇宙。其後宇宙繼續膨脹,溫度從幾十億攝氏度開始下降,大約在5500萬攝氏度時,由降溫過程的能量,生成中子、質子,它們又合成原子核,這些過程僅有3分鍾。約30萬年後當宇宙的溫度下降到3000攝氏度時,自由電子被原子核捕捉形成原子。在隨後的大約3000萬年中那些原子繼續向外膨脹。宇宙也繼續冷卻,到宇宙溫度降至絕對零度之上167度時,原子開始化合形成稀薄氣體。此後因密度波動、引力作用等開始向新的天體進化。再經過100多億年,顯示出多種多樣的物質形態, 成了今天的宇宙。自從150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之後,星體和各星系一直各自向外飛散。實際上膨脹還在加速進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斯坦哈特說,宇宙無始、無終,一次次宇宙大爆炸將會永不止息,不斷發生。 這就是宇宙。 地球是怎樣產生的? 45億多年前,這顆岩石行星最初只是漂浮在太空里的塵埃,這些塵埃源自於巨大古老的恆星在壽命終止時的大爆炸。地球自形成以來也可以劃分為5個"代",從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還進一步劃分為若干"紀",如古生代從遠到近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劃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這就是地球歷史時期的最粗略的劃分,我們稱之為"地質年代",不同的地質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徵。 距今24億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但那時地殼很不穩定,火山活動頻繁,岩漿四處橫溢,海洋面積廣大,陸地上盡是些禿山。這時是鐵礦形成的重要時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開始產生。 距今24億年-6億年的元古代。這時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蓋著。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現了大片陸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時代,這時出現了海生藻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 距今6億年-2.5億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時代。這時,海洋中出現了幾千種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以後出現了魚形動物,魚類大批繁殖起來。一種用鰭爬行的魚出現了,並登上陸地,成為陸上脊椎動物的祖先。兩棲類也出現了。北半球陸地上出現了蕨類植物,有的高達30多米。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後來變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億年-0.7億年的中生代,歷時約1.8億年。這是爬行動物的時代,恐龍曾經稱霸一時,這時也出現了原始的哺乳動物和鳥類。蕨類植物日趨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動物,後來就變成了許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還形成了許多金屬礦藏。 新生代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階段,時間最短,距今只有7000萬年左右。這時,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狀況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發展,各種食草、食肉的哺乳動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發展,最終導致人類的出現,古猿逐漸演化成現代人,一般認為,人類是第四紀出現的,距今約有240萬年的歷史。 人類居住的地球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現在,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地球是宇宙中一顆特殊的星球,只在它具備生物生長 的條件。其它星球有其它星球的特殊性,有它們各自的環境。各個星球都是千差萬別,不可能都是相同的。通常說宇宙中沒有二個完全相同的物體。

C. 宇宙是誰創造的

宇宙是廣袤無抄限的,也襲是無邊無際的,無始無終的。目前人類認知的宇宙只局限於「宇宙大爆炸」形成的理論中,要徹底解開宇宙之謎,今後需要人們繼續不斷的去探索研究和發現。
當然,按照伊斯蘭的古蘭經講,宇宙是由真主安拉創造
按照基督教聖經講,宇宙是由上帝創造

D. 是誰創造了宇宙,宇宙為何存在

宇宙的誕生

我們現在觀察到的宇宙,其邊界大約有100多億光年。它由眾多的星系所組成。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而太陽系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恆星。我們所觀察到恆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麼產生的呢?

宇宙學說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於一個很小、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原始火球。在150億年到200億年前,原始火球發生大爆炸,從此開始了我們所在的宇宙的誕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後0.01秒,宇宙的溫度大約為1000億度。物質存在的主要形式是電子、光子、中微子。以後,物質迅速擴散,溫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後1秒鍾,下降到100億度。大爆炸後14秒,溫度約30億度。35秒後,為3億度,化學元素開始形成。溫度不斷下降,原子不斷形成。宇宙間彌漫著氣體雲。他們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恆星系統,恆星系統又經過漫長的演化,成為今天的宇宙。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稱作可觀測宇宙、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們有關宇宙年齡的研究成果。根據其公布的資料顯示,宇宙年齡應該為137億歲。2003年11月份,國際天體物理學研究小組宣稱,宇宙的確切年齡應該是141億歲。地球的形成大約是距今45億年。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G.伽利略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G.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F.W.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展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 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辟之時,有它的開辟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辟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太陽系概念確立以後,人們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太陽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爾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旋渦說;1745年,G.L.L.布豐提出了一個因大彗星與太陽掠碰導致形成行星系統的太陽系起源說;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則各自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現代探討太陽系起源z的新星雲說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1911年,E.赫茨普龍建立了第一幅銀河星團的顏色星等圖;1913年,H.N.羅素則繪出了恆星的光譜-光度圖,即赫羅圖。羅素在獲得此圖後便提出了一個恆星從紅巨星開始,先收縮進入主序,後沿主序下滑,最終成為紅矮星的恆星演化學說。1924年 ,A.S.愛丁頓提出了恆星的質光關系;1937~1939年,C.F.魏茨澤克和貝特揭示了恆星的能源來自於氫聚變為氦的原子核反應。這兩個發現導致了羅素理論被否定,並導致了科學的恆星演化理論的誕生。對於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較遲,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我們的宇宙開始形成的後期由原星系演化而來的。

1917年,A.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1922年,G.D.弗里德曼發現,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靜態的,它可以是膨脹的,也可以是振盪的。前者對應於開放的宇宙,後者對應於閉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個膨脹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與它的距離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這一發現是對膨脹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紀中葉,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模型,他們還預言,根據這一模型,應能觀測到宇宙空間目前殘存著溫度很低的背景輻射。1965年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證實了伽莫夫等人的預言。從此,許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標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國的古斯在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暴漲宇宙模型。這一模型可以解釋目前已知的大多數重要觀測事實。

宇宙圖景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太陽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和冥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一個衛星 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17顆。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其直徑約140萬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14萬千米。太陽系的大小約120億千米。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一個「鐵餅」,正面看去則呈旋渦狀。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3萬光年。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現已觀測到大約有10億個。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約40個星系構成的一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團集聚在一起構成更大、更高一層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約50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多樣性 天體千差萬別,宇宙物質千姿百態。太陽系天體中,水星、金星表面溫度約達700K,遙遠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溫度最高時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籠罩著濃密的二氧化碳大氣和硫酸雲霧,氣壓約50個大氣壓,水星、火星表面大氣卻極其稀薄,水星的大氣壓甚至小於2×10-9毫巴;類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個固體表面,類木行星卻是一個流體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還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於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則達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數行星都是順向自轉,而金星是逆向自轉;地球表面生機盎然,其他行星則是空寂荒涼的世界。

太陽在恆星世界中是顆普遍而又典型的恆星。已經發現,有些紅巨星的直徑為太陽直徑的幾千倍。中子星直徑只有太陽的幾萬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達太陽光度的數百萬倍,白矮星光度卻不到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紅超巨星的物質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萬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別可高達水的密度的十萬倍和百萬億倍。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6000K,O型星表面溫度達30000K,而紅外星的表面溫度只有約600K。太陽的普遍磁場強度平均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場通常為幾千、幾萬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脈沖星的磁場強度可高達十萬億高斯。有些恆星光度基本不變,有些恆星光度在不斷變化,稱變星。有的變星光度變化是有周期的,周期從1小時到幾百天不等。有些變星的光度變化是突發性的,其中變化最劇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幾天內,其光度可增加幾萬倍甚至上億倍。

恆星在空間常常聚集成雙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們可能占恆星總數的1/3。也有由幾十、幾百乃至幾十萬個恆星聚在一起的星團。宇宙物質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恆星、行星等之外,還以彌漫的形式形成星際物質。星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和塵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個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狀各異的各種星雲。宇宙中除發出可見光的恆星、星雲等天體外,還存在紫外天體、紅外天體、X射線源、γ射線源以及射電源。

星系按形態可分為橢圓星系、旋渦星系、棒旋星系、透鏡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類型。60年代又發現許多正在經歷著爆炸過程或正在拋射巨量物質的河外天體,統稱為活動星系,其中包括各種射電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馬卡良星系、蠍虎座BL型天體,以及類星體等等。許多星系核有規模巨大的活動:速度達幾千千米/秒的氣流,總能量達1055焦耳的能量輸出,規模巨大的物質和粒子拋射,強烈的光變等等。在宇宙中有種種極端物理狀態:超高溫、超高壓、超高密、超真空、超強磁場、超高速運動、超高速自轉、超大尺度時間和空間、超流、超導等。為我們認識客觀物質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實驗環境。

運動和發展 宇宙天體處於永恆的運動和發展之中,天體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例如自轉、各自的空間運動(本動)、繞系統中心的公轉以及參與整個天體系統的運動等。月球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圍繞地球運轉,同時又跟隨地球一起圍繞太陽運轉。太陽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又向著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運動,同時又帶著整個太陽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運轉,運轉一周約需2.2億年。銀河系也在自轉,同時也有相對於鄰近的星系的運動。本超星系團也可能在膨脹和自轉。總星系也在膨脹。

現代天文學已經揭示了天體的起源和演化的歷程。當代關於太陽系起源學說認為,太陽系很可能是50億年前銀河系中的一團塵埃氣體雲(原始太陽星雲)由於引力收縮而逐漸形成的(見太陽系起源)。恆星是由星雲產生的,它的一生經歷了引力收縮階段、主序階段、紅巨星階段、晚期階段和臨終階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關,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發生熱大爆炸後40萬年,溫度降到4000K,宇宙從輻射為主時期轉化為物質為主時期,這時或由於密度漲落形成的引力不穩定性,或由於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後再演化為星系團和星系。熱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繪了我們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們的宇宙起源於20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當時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隨著宇宙的膨脹,它經歷了從熱到冷、從密到稀、從輻射為主時期到物質為主時期的演變過程,直至10~20億年前,才進入大規模形成星系的階段,此後逐漸形成了我們當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漲宇宙模型則是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補充。它認為在宇宙極早期,在我們的宇宙誕生後約10-36秒的時候,它曾經歷了一個暴漲階段。

哲學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間的哪一點爆炸,而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漲模型表明,我們的宇宙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漲後的區域尺度要大於1026厘米,而那時我們的宇宙只有10厘米。還有可能這個暴漲區域是一個更大的始於無規則混沌狀態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這種情況恰如科學史上人類的認識從太陽系宇宙擴展到星系宇宙,再擴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樣,今天的科學又正在努力把人類的認識進一步向某種探索中的「暴漲宇宙」、「無規則的混沌宇宙」推移。我們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種更大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個更大物質體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區分哲學和自然科學兩個不同層次的宇宙概念。哲學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科學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則是人類在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兩種宇宙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隨著自然科學宇宙概念的發展,人們將逐步深化和接近對無限宇宙的認識。弄清兩種宇宙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宇宙無限論,反對宇宙有限論、神創論、機械論、不可知論、哲學代替論和取消論,都有積極意義。

宇宙的創生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暴漲模型最徹底的改革也許是觀測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從無中產生的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在以前不能為人們接受,是因為存在著許多守恆定律,特別是重子數守恆和能量守恆。但隨著大統一理論的發展,重子數有可能是不守恆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說是負的,並精確地抵消非引力能,總能量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恆律阻止觀測宇宙從無中演化出來的問題。這種「無中生有」的觀點在哲學上包括兩個方面:①本體論方面。如果認為「無」是絕對的虛無,則是錯誤的。這不僅違反了人類已知的科學實踐,而且也違反了暴漲模型本身。按照該模型,我們所研究的觀測宇宙僅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觀測宇宙之外並不是絕對的「無」。現在觀測宇宙的物質是從假真空狀態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而來的,這種真空能恰恰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和能量形式,並不是創生於絕對的「無」。如果進一步說這種真空能起源於「無」,因而整個觀測宇宙歸根到底起源於「無」,那麼這個「無」也只能是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②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暴漲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學的宇宙概念。這個宇宙不論多麼巨大,作為一個有限的物質體系 ,也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暴漲模型把傳統的大爆炸宇宙學與大統一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觀測宇宙中的物質與能量形式不是永恆的,應研究它們的起源。它把「無」作為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把「無」和「有」作為一對邏輯范疇,探討我們的宇宙如何從「無」——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轉化為「有」——已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這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一定意義。

時空起源 有些人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永恆的,而是從沒有時間和沒有空間的狀態產生的。根據現有的物理理論,在小於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圍內,就沒有一個「鍾」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測量,因此時間和空間概念失效了,是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物理世界。這種觀點提出已知的時空形式有其適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確的。正像歷史上的牛頓時空觀發展到相對論時空觀那樣,今天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時空觀。由於在大爆炸後10-43秒以內,廣義相對論失效,必須考慮引力的量子效應,因此有些人試圖通過時空的量子化的途徑來探討已知的時空形式的起源。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們決不能因為人類時空觀念的發展或者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上無法度量新的時空形式,而否定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時間、空間的客觀存在。

人和宇宙 從本世紀60年代開始,由於人擇原理的提出和討論,出現了人類存在和宇宙產生的關系問題。人擇原理認為 ,可能存在許多具有不同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類,因此我們只能看到一種允許人類存在的宇宙。人擇原理用人類的存在去約束過去可能有的初始條件和物理定律,減少它們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學現象得到解釋,這在科學方法論上有一定的意義。但有人提出,宇宙的產生依賴於作為觀測者的人類的存在。這種觀點值得商榷。現在根據暴漲模型,那些被傳統大爆炸模型作為初始條件的狀態,有可能從極早期宇宙的演化中產生出來,而且宇宙的演化幾乎變得與初始條件的一些細節無關。這樣就使上述那種利用初始條件的困難來否定宇宙客觀實在性的觀點失去了基礎。但有些人認為,由於暴漲引起的巨大距離尺度,使得從整體上去觀測宇宙的結構成為不可能。這種擔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漲模型正確的話,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類認識上的困難。

宇宙

宇宙,是我們所在的空間,「宇」字的本義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

而地球僅是太陽系的第三顆行星;

而太陽系又僅僅定居於銀河系巨大旋臂的一側;

而銀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許很不起眼……

這一切,組成了我們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體共同的家園。

宇宙,又是我們所在的時間,「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來」。

因為,我們的宇宙不是從來就有的,它也有著誕生和成長的過程。現代科學發現,我們的宇宙大概形成於二百億年以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我們的宇宙誕生了!(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論。)

宇宙一經形成,就在不停地運動著。科學家發現,宇宙正在膨脹著,星體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

宇宙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邊界,更沒有誕生與毀滅,只有一個個階段的結束與開始,我們現階段的宇宙大概形成於二百億年以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這階段的宇宙開始了!最新研究表明,大爆炸孕育於黑洞中,黑洞將所有物質,包括光子在內壓到一個點,這時連電子,中子,質子等都已不存在(究竟是什麼物質比電子還小呢?當代科技無法解釋,暫稱為誇克),這時發生了比核聚變更高等級的爆炸,這種爆炸的范圍至少波及數十億光年,又一個新的宇宙紀元就誕生了.

E. 是誰創造了人類,又是誰創造了宇宙

上帝抄論:都是上帝做的。這個是封建的說法站不住腳。理論會前後矛盾的。
唯心論: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所以說宇宙就是人類想出來的。閉上眼睛,放空思想,宇宙就沒了。人類也是人類自己想出來的,你去想這個人,這個人就存在,不去想他,他就不存在。大致是這個意思。
現代科學認為:宇宙來自一次大爆炸。一個密度無限大的一點爆炸出來的。原因是現在所有的星球都在互相遠離。至於為什麼會爆炸,爆炸前宇宙是什麼還不知道。隨著科學的發展理論也會變化。人類是地球環境中產生有機物後,不斷發展進化成現在這個樣子的,相對於其他生物的具有高級智慧的生物,是宇宙的一個很小很小的部分。

F. 是誰創造了宇宙

宇宙的起源
雪峰

導 引 語

當許多化學元素尚未發現,絕大多數的化學家們尚不知地球上有多少化學元素,不知化學元素之間有何聯系時,門捷列夫已經把化學元素周期表列制出來了,他不僅計算出了各元素的原子量等數據,還把它們之間的關系一目瞭然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而以後所發現的元素都毫無遺漏地、乖乖地跑到他的元素表中排隊去了。

這個事例說明: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有規律、有秩序的。所謂的無規律、無秩序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其規律、其秩序。

宇宙的起源

凡在時間范圍內的所有物體,包括天體宇宙,都有一個起源,都有一個誕生的時間和發展的過程,宇宙也不例外。宇宙誕生的時間和宇宙的終結時間就象是圓周率和黃金比率值一樣,是個神秘莫測的數,不是我的智慧能夠達到的,因為我的智慧與上帝的智慧相比,就象是滴水與海洋之比,相差十萬八千里的一百次方,我僅就我在靜心靜意狀態下認識到的宇宙誕生的過程簡要敘述如下:

當我探求宇宙中哪些東西是永恆的時候,當我思索《聖經》中所講的生命的復活的時候,當我默想佛教講「人生如夢,四大皆空」的時候,當我追溯《道德經》中講的「道」的來源的時候,當我問自己為什麼來到人間,又為什麼而存在,將來要去哪兒的時候,我知道了宇宙誕生的過程,但當我因自己發現了宇宙的一個奧妙,自我感覺良好之時,突然意識到宇宙誕生的過程已經被人(龍的祖先)在六千多年前解釋清楚了,就象一個攀登珠穆朗瑪峰的人,當他千辛萬苦終於攀上頂峰,卻發現有人已經在頂峰上留下了足跡,所以,我不敢妄稱我是第一個知曉宇宙誕生的人,我僅對賢仙們的智慧補充一些細節。

從河圖、洛書到《易經》和《黃帝內經》,告知我們,宇宙誕生的過程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宇宙萬象。

宇宙誕生之前為「無極」

那麼「無極」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呢?

「無極」的狀態是:無外無內,無大無小,無邊無際,無虛無實,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物質,沒有精神,是一派清明,又是一片混沌,是一切的有,又是一切的無。

要詳細解釋這種狀態,百萬言的書也難以解釋清楚,我只能抓住一個點,強作一點說明。按照古生物學家的推測,地球誕生於四十五億年之前,那麼地球誕生之前它在哪兒呢?我們只能說,地球誕生之前在「無極」中,就象我們人,在誕生之前在哪兒呢?誕生之前我們也在「無極」中,整個宇宙誕生之前在哪兒呢?就在「無極」中,所以「無極」中擁有一切,但是「無極」在哪兒呢?一個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物質、沒有精神、無外無內、無大無小、無邊無際、無虛無實的東西,我們只能用「虛無縹緲」來認識,我們無法說「它就在這里,」或說「它就在那裡。」所以說,「無極」是無。但這個「無」決不是常識認識上的「無」,因為它擁有一切,是擁有一切的「無」,要說有,它什麼也沒有,要說沒有,它卻擁有一切。這也就是為什麼《金剛經》高深莫測,很難理解的原因,比如: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謂佛法,即非佛法。」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等等,等等。

若不清楚宇宙的起源,就難以理解以上「佛法」,若能充分理解以上「非佛法」,就可以知曉宇宙的起源。

一切誕生之前都在「無極」中,所以「無極」是有。

我們用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一個事例來想像「無極」中的空間。

唐僧師徒誤入小雷音寺,孫悟空被妖王的金鐃合在中間,這個金鐃的空間有多大或多小呢?「行者急了,捻了一個訣,把身子長得有千百丈高,想掙破那金鐃,誰知那金鐃隨著它長;行者又捻了個訣,把身子變成芥菜籽般小,不料那金鐃也隨著他縮小。」宇宙誕生前的「無極」的空間就象是這個金鐃,你說它大,它大得無邊,你說它小,它小得無影無蹤。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所描述的空間,就指這種空間。空間的大小不是由能量來決定,而是由物質的存在來決定,能量轉換成的物質越多,空間就隨之越大;物質越少,空間就越小,沒有物質,就沒有空間。就象孫悟空與金鐃的關系,孫悟空大,金鐃的空間就大;孫悟空小,金鐃的空間就小。傳統科學認為,空間就象是一個箱子,而物質是擺放在這個箱子中的一個質點,質點不存在了,空間仍然存在。而實際上,空間不是這個樣子,質點不存在了,空間也就消失了,空間取決於物質本身的分布,空間隨著物質和它能量的大小而扭曲、膨脹、或縮小,甚至消失。

如何理解「無極」中的時間呢?

時間產生於物體的運動,無運動便無時間。

比如一個40歲的人,我們說他已經40歲了,是由於他肉體的細胞在分裂、在運動、在死亡,因此,他已經40歲了,假如他的肉體細胞不運動、不分裂,那麼,他到達不了40歲。大熱天的一塊新鮮肉,放置幾天就會腐爛發臭,但若我們把這快肉放到冰箱中,幾個月也不會腐爛發臭,為什麼?因為冰箱內肉細胞的運動減緩了,甚至停止了,運動減緩了,這快肉的時間就延長了,運動停止了,這快肉的時間就消失了。

假設一個人乾脆就沒有出生,那麼,他有時間嗎?假設地球沒有誕生,地球上有時間嗎?假設宇宙沒有誕生,宇宙中有時間嗎?沒有。

這就是「無極」中的時間。

量子力學中的核心是「測不準」,為什麼「測不準」?因為時間不是均勻地流逝的,時間是變化的,你如何能「測准」?

好!有關對「無極」的解釋就談這些。

「無極」生「太極」。

「太極」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呢?

首先,我們必須弄清楚,「太極」是如何從「無極」中誕生的。

「無極」是一切的有,又是一切的無。說它是一切的有,是因為有能生成物質世界的能量存在,說它是一切的無,是因為這些能量還沒有形成任何物質形態,是無虛無實的狀態,是一片混沌。就象萬里晴空,什麼也沒有,但當雲層翻滾,雷電交加的時候,「一切」就有了。

「無極」中有無形的能量存在,這個無形的能量(區別於有形的能量)一直在做無規則運動,當這個無規則運動在一個任意點上偶然排列出了一種特定的順序或符號的時候,整個「無極」就以這個點為中心形成了一個眾星捧月式的勢能箭式「龍卷風」。

這個勢能箭式「龍卷風」就是「太極」。(請大家注意,這個龍卷風只是一個態勢,只有勢能,它還沒有旋轉起來,還沒有動能。)

這就是「無極」生「太極」。

「太極」是這么一種狀態:是一、是無形、是無對立的統一體、是個極大能量團(就象是個積聚了億億個太平洋,但閘門尚未打開的水庫)。

這個「太極」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上帝」。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天體宇宙尚未出現之前,有一個「物」先形成了,這個「物」就是「太極」,就是上帝的靈。至於老子把這個「物」稱為「道」,那是因為他把上帝的質和靈混合了。

認識了「無極」,就可以理解佛和佛法;認識了「太極」,就可以理解「道」和「道法」。

「太極」生「兩儀」。

什麼是「兩儀」?

「兩儀」就是相互對立的現象。

比如,在「太極」狀態中,一切是一,一切無形,但「兩儀」狀態中,無形能量以有形的方式出現了,比如太陽,它本身就是個能量團,它從「太極」無形的能量形態變成了一種有形的能量形態,從而能量形成了有形能量和無形能量,「有」和「無」就構成了「兩儀」,即對立的統一體。

「兩儀」的具體內容是:有無、虛實、陰陽、正負、順逆、動靜、左右、上下、表裡、前後、高低、尊卑、剛柔、大小、強弱、明暗、雌雄、貴賤、窮富、禍福、得失、功過、增減、正反、生死、真假、善惡、美醜、正邪等等,等等,是個矛盾的統一體。

我們所認識到的宇宙中的一切就是「兩儀」的表現形式。

那麼,「兩儀」是如何從「太極」中誕生出來的?

我們已經知道,「無極」中的無規則運動的能量,由於偶然排列出了一種順序,結果所有的能量以「一瀉千里」的方式瞬間積聚成了一種無形的勢能,勢能若不釋放出來,它永遠是一隻「嚇人的紙老虎」,但是,當所有的能量朝著一個中心點聚攏的時候,能量的中心就變質了,就象水加熱到一定溫度時被汽化了一樣,能量的中心,或者叫核心就不是一種能量,而成了一種被高能量環繞的特殊結構,當這個結構完善之時,意識就產生了。就象一個受精卵,它並沒有意識,但是,當它在母體子宮中不斷吸收能量,其結構完善後,一個有意識的動物(人)誕生了。

巨大的能量的團聚,導致了能量核心的異化,出現了一種結構,這個結構的不斷完善最終導致了意識的出現,意識的出現標志著生命的誕生,而積聚了一切能量的這個意識,開始了創造宇宙的行程。他就是我們的上帝。

上帝誕生後,「太極」中的能量就開始圍繞上帝的意識運行,也可以說,所有的能量沿著能量核心的結構運行,就象一個人體,當你意識中想要撒尿的時候,膀胱門就打開了,尿液隨之而出,當你想要看天空的時候,你的頭就自動抬起來,眼睛自動睜開看了,當你想男女交媾的時候,你的陰莖就開始充血,膨脹起來了......

上帝誕生後,「兩儀」出現了,天體出現了,天體的運行開始了,空間無限度地出現了,時間開始了,一切進入了生死循環的運行軌道。

「兩儀」生「四象」。

「兩儀」的出現,帶來了「四象」的產生,從方位上講,就有了東西南北之分,從位置上講,就有了前後左右之別,從發展上講,就有了生、長、衰、亡之差,從函數圖象上講,就有了第一、二、三、四四個象限。。。。。。

「四象」生「八卦」

由於有了東西南北,所以就出現了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八個方位,其卦名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每一個方位都有它特殊的含義,而氣機的變化在不同的方位上有了不同的內涵,具體到一個人,若他在南方身體健康,到了北方有可能就難以適應,若他在東方一塌糊塗,到了西方有可能一路順風,「丑小鴨」有可能是「白天鵝」。即使一棵小草,在不同的地方會有截然不同的生長方式和開花結果的時間。

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的相互排列組合衍生出了六十四卦

這六十四卦對應著宇宙中的64個因子,具體是哪些因子,已經牽扯到宇宙的全部奧秘,不是普通人要掌握的,即使《封神榜》中的周文王,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國道家中的個別大隱也只知幾個因子,釋迦牟尼最多也只掌握了一半,耶酥掌握的比釋迦牟尼只多了幾個因子。

常聽人說「天機不可泄露」,所謂的「天機」就全部隱含在64卦中,64卦的相互交合,導致了宇宙中的萬象的誕生和消失,一切的不可思議之事,也只是64個因子中某兩個因子的組合而已,耶酥的神通,全在於他掌握了這個因子之間的「配方」。

宇宙萬象的誕生和消亡、宇宙中無窮的奧妙、一切的神通變化皆在64卦的排列組合(配方)之中,「來無來,去無去,時空盡,顯原形。」

這就是宇宙誕生的簡要過程。

來自生命禪院大學網

G. 是誰創造了宇宙

現在流行宇宙復大爆炸,結合量子力學制,我們可以知道,「上帝的一眼」創造了宇宙。
為什麼是這樣?我們知道,宇宙的最初是一個密度和質量都無窮大的奇點,在一個突然的時刻爆炸,暴漲成宇宙,創造出時間,空間,以及萬物。
問題是,我們的宇宙為什麼會突然爆炸呢?奇點有一個波函數,只有在有觀測者的情況下它才發生坍縮,成為一個確定的狀態(舉個例子,你的同學在座位上突然暴斃,但是,在沒有人發現的情況下,他還是處於又死又生的狀態,只有有人發現了,他才變成死的),可以得出,宇宙沒有觀測者的觀測的話,是處於又爆炸又沒爆炸的狀態的。(薛定諤的貓)
現在的問題是,宇宙爆炸的最初除了奇點,還有什麼?答案是什麼也沒有。那是什麼觀測了它導致它坍縮成爆炸的狀態呢?我們只有相信,是上帝。

H. 宇宙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

其實我們都知道在宇宙中存在很多目前未知人類解釋不了的現象。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系又繞著銀河系轉動,銀河系也在不停的運動當中,這都是因為力的作用,而力是怎麼產生存在的,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嗎?宇宙中的每一個天體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那這些規律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正如當年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他引領了科學的發展與進步,然而在他晚年的時候他卻皈依了神學。

宇宙是一個神秘的存在,以目前人類的科技只能進行最初級的研究,想要探知宇宙的本質,要等到人類文明與科技得到更大的發展,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又逐漸的向神學靠攏,這到底是進步還是倒退呢。

I. 宇宙是誰創造的

這樣的問題或復許一人類制目前的水平來講是幾乎無法解釋的,其實宇宙的誕生又許多種說法,大爆炸說只是其中一種比較權威的說法,不過我個人還是傾向於「膜宇宙」的說法。在宇宙產生奇點之前的這短時間實際上可能只有你眨一下眼那麼久,隨後就爆炸了,不過不管怎樣這一切都是在黑暗中進行的,因為那時候光還沒有產生呢,在我看來奇點之前或許是虛無的。
然而對於生命的產生確實是一個偶然,如果不是在大爆炸之後,各種物質間互相不平衡而導致物質之間可以互相碰撞產生更重的物質,那麼宇宙現在還是一片混沌。
開頭,盡頭,誰也說不清,如果我們都可以追溯到這些事情發生的時代的話,或許才能知道答案吧,不然你也不會有這樣的疑問了呀。(僅供參考)

J. 誰創造了宇宙,創造宇宙的那個又是誰創造的。

宇宙父母做愛不小心創造了宇宙。
宇宙的父母也是各自的父母創造。
(其中創造過程不排除強奸行為)

閱讀全文

與宇宙被誰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